1. 中國古代關於抗洪的一個傳說故事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算起來,他還是黃帝的後代。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大禹治水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
於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堯素來覺得鯀這個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就暫且將治水的任務委任給鯀。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巨的任務當兒戲。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裡。
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朴。」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實在是一個賢良的人,他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他哪裡敢懈怠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舜又派伯益和後稷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著伯益、後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著准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簡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裡,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他都親自去爭取。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麼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艱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裡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跡。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里,就游不過去了。許多魚拚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說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里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
2. 98抗洪的歷史
李向群,98洪水時堅持抗戰,發燒42度不下前線,死後其父代子上陣,替兒子交上最後一筆黨費!
熱血青春 意氣男兒
永恆的青春:李向群
2005年10月12日 00:04:04
李向群,男,1978年出生於海南省瓊山市東山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李向群的家庭經歷了由窮到富的變遷,他不忘報國,追求崇高的理想。1996年12月,他棄商從戎。
在部隊里,李向群不斷以軍隊的要求,改變著自己「小老闆」的一些思想。剛入伍時,他不捨得理發,但在排長的教育下理解了其中的
好處。此外,他剛入伍時,有一些哥們兒義氣,見到連首長不是先敬禮,而是先敬煙。他敢想敢幹,好提意見,曾經提議民主投票選舉班長,讓大家說了算。對於這些,連隊幹部總是和風細雨地加以引導,使他明白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部隊提倡士兵不吸煙、不喝酒,在入伍前,富翁子弟李向群每天要抽兩包煙,因此他戒了煙,而且生活十分節儉。為了彌補自己初中文化的不足,他刻苦學習,報名補習班,製作剪報,並且肯動腦子鑽研知識。他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發明了許多「鬼點子」,提高了訓練質量。李向群就這樣從一名特區青年,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士兵。
李向群是個熱心的人。戰友的家庭和個人情況,他都詳細地記在本子上;戰友生日,他不是搞個足球賽,就是來個燭光晚會,讓戰友樂呵樂呵;戰友病了,他背著上衛生隊,送飯送水。他長期背幾個孩子過河上學,風雨不間斷,並且幫失學孩子墊付學費。李向群對家人也是細心周到,他當兵20個月,只回過一次家;他怕父母惦記自己,用子彈殼擺成「天天想爸媽」5個字,拍成照片寄回家;他愛寫詩,偷偷地把自己對家的思念寫在詩里。
1998年,南方水災。8月7日,李向群提前結束探親假,隨部隊奔赴湖北參加抗洪搶險。第一次搶險他就十分賣力,是全營扛包最多的一個人。在險情面前,他不顧危險,親自扎猛子查堵滲水洞。8月14日,他在荊江大堤上光榮地入了黨。當晚,他興奮地睡不著覺,在日記上寫道:為了戰勝洪魔,我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
8月17日凌晨,李向群參加搶險。連續奮戰14個小時後,他開始感到頭昏發熱,瞞著別人偷偷吃了幾片感冒葯。17日下午,他第一次昏到在地,發燒40℃,被強行送進了衛生隊。8月19日,險情又一次出現,李向群拔掉針頭,奔上大堤。頭痛得厲害,他就找了根帶子纏在頭上減輕疼痛,直到第二次昏倒在地。
8月21日,又一次滑坡出現,李向群見部隊緊急出動,躲過值班衛生員,偷乘兄弟連隊的卡車趕到現場運沙包,並再次昏倒。隨後,他睜開眼睛,掙扎著爬起來,又加入了築堤行列,最後口吐鮮血,栽倒在地。
8月22日,李向群因極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3. 98年抗洪中解放軍感人事跡
1、98年抗洪,57歲「流淚將軍」70小時沒睡覺。
57歲的董萬瑞將軍也不遺餘力,一直在前線,堅持了5天5也,幾乎70多個小時沒有睡覺,被太陽曬得黑如木炭,臉上脫下了一層皮,在當時,他連吃飯都趕不及,一直都是吃到一半,就趕緊去工作。當時,不只是董萬瑞,連他的兒子,董三榕少尉也在抗洪隊伍中,是大名鼎鼎的「紅色尖刀連」的排長。
最終,經過軍人們的努力,終於止住了洪水,讓災難沒有繼續下去,當時,所有的軍人們都在歡呼,而這個時候,到,董萬瑞將軍沒有忍住,一個57歲的老將軍,終於留下了激動的淚水。這一幕被偶然拍攝了下來,後來,這張《將軍的眼淚》讓千萬的網名都看到,人你們都非常感動,稱呼董萬瑞將軍為「流淚將軍」。
2、98年抗洪,他救下8個士兵和群眾,犧牲前用力把新兵推到樹上。
1998年8月1日晚上8點47分,湖北嘉魚縣簰洲灣中堡村堤段突然潰口,洪水一下子淹沒了整個中堡村,幾百個村民性命危急!許駐扎附近的空軍95025部隊接到急令,立即出動士兵趕赴簰洲灣進行援救百姓和抗洪。高建成作為指導員,他下令,領導和老兵把救生衣讓給新兵,會游泳的士兵把救生衣讓給不會游泳的。高建成本來身體不舒服,他還是把救生衣讓給了不會游泳的新兵。
在與洪水搏鬥的8個小時里,高建成一個人救下了8個士兵和群眾,洪水越來越大,已經有一個人高了,高建成和好幾個人都抱著僅存的2棵樹,眼看許多在洪水中拼搏的戰友們體力不支,高建成放棄抱樹,他投入洪水中,用力把一位體力不支的新兵劉楠推到大樹旁,於是高建成被洪水捲走直到消失。
3、抗洪10餘天,活活累死的李向群
在98年洪水爆發的期間,他正在家裡休假,但此時的他卻請求歸隊,加入到抗洪中。隨後的李向群跟著大部隊加入了緊張的抗洪工作,一連10多天都沒有休息,吃完飯後就會奮斗。在得知大壩快要塌陷的時候,他趕緊來到了事發地,扛起了沙袋,才扛了20袋後,他就倒在了大壩上,嘴角冒著鮮血。雖說戰友們及時的將他送到醫院,但因太過於勞累,結果晚上10點多就離世,享年20歲。戰友們、醫護人員們見到此情此景全都落淚,為他的崇高人格所敬佩。
4、抗洪大堤上10次暈倒,繼續戰斗
1998年九江抗洪前線的勇士嵇琪,當他在九江的抗洪大堤上10次暈倒,每次從昏迷中醒來,又扛起沙包投入搶險戰斗,當時大家還以為他是疲勞中暑,實際上他已是腦瘤晚期了。當時醫院所有的專家都認為:嵇琪的生命只能以周來計算了。
5、明明知道洪水要來,人也已經抵達了安全地帶,於洪江卻毅然跟著村支書返回到洪水中。
於洪江接到轉移通知後早已經到了公路上。他送社的一批人到公路後,了解到還有多人沒有轉移出來,很著急,「我就對於洪江說讓他開車救人,他根本就沒有多說話,說了一個『好』字,就回家開車了。他的車是個大拖拉機,煙筒朝天的,不容易進水。後面臨時接了個斗子,每次能載多個人。」
於洪江開著拖拉機帶著薛寶到達官馬村社,便開始了救人行動。一車、污水流量計兩車、三車一直拉了車,多人被他用車送到公路安全位置薛寶舒了一口氣。他說:「看到他們都出來了,我終於放心了。沒想到剛喘口氣,又來電話了,還有個人沒有救出來,被困在裡面了。」 於洪江聽說後,二話不說開拖拉機就趕去社。到達社路口,積水已經到膝蓋了。但於洪江沒有後退,反而開著拖拉機駛向了洪水更深處,讓人上拖拉機,快速往回行駛。
「但是洪水上來得太快了,剛行駛不久,大水直接就把拖拉機沖出去掀翻在地,拖拉機上一共個人全部落水。」薛寶咬了咬嘴唇說,「個人中,有個人落水位置比較好,自己跑出來了。有一個歲的小姑娘被沖出去很遠,自己抱著玉米秸子漂到了安全地方。另外人全部遇難,其中一個就是於洪江。」
4. 發明一種防火防洪防震的房子作文
我有一個未來的房子,可以穿越時空,可以在天上飛,也可以再水裡游。當我發生危險的時候,它會及時出現來保護我。總之,它是萬能的,就像無所不能的多啦A夢一樣。
每一天早晨,它都會叫醒我,還會燒美味又可口的早餐給我吃。一年四季這所房子都是恆溫的,在這里只有春天,沒有夏、秋、冬。它就是那麼貼心,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貼心」。貼心很聽我的話,我心裡想什麼,它都會知道,我想要什麼,它都會變出給我。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一些歷史人物。可是,我還有一點不了解他們,我心裡想著要是我能回到過去那該都好啊!正當我這么想的時候,打開了門,一看已經回到了過去。在收集歷史人物資料的時候,由於我不懂得這里的風土人情,而且服裝異類,被這里人當成了怪物。我被人們包圍著,心裡很害怕。我大喊一聲「貼心」,話音剛落,我已經回到了現代,這真是一場冒險的旅程。
未來的房子真神奇啊!我真想擁有這樣的房子。
5. 古代是怎麼抗洪的
古代也有水文站
據史料分析,我國古代從大禹時起就開始重視對水文狀況的觀測和分析。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歷代各朝更是注重在各河流要處建站監測水文。有著“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的“白鶴梁”,就是我國古水文站的一處罕世遺跡。
白鶴梁是重慶涪陵城北長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樑。由於白鶴梁的梁脊僅比長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幾乎常年沒於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較低時才部分露出水面,故古人常根據白鶴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來確定長江的枯水水位。從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鶴樑上以“刻石記事”的方式記錄長江的枯水水位,並刻“石魚”作為水文標志。
白鶴粱石魚題刻保存最好,價值也很高。它記下了自公元764年後斷續72個年份的枯水記錄,共鐫刻163則古代石刻題記。白鶴梁是舉世公認的世界最早期的“水文站”,見證著我國古代水文治理的歷史成就。
古代的洪水預警機制
清代順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六年間(1659~1677年),蘇北黃河、淮河、運河連年潰決,水災嚴重。平民出身的水利專家陳潢輔助河道總督靳輔治水,提出從上游根治黃河的主張,並發明了測定流速流量的“測水法”,對我國河道管理理論作出了顯著貢獻。
但是,古代黃河仍常決口,淹沒農田村莊。為防洪,便產生了“水報”。這是一種和“兵報”同樣緊要的加急快報。這種汛情傳遞其緊急程度往往比兵報更危急。在古代,黃河堤岸備有報汛的“塘馬”。當上游地區降暴雨河水陡漲時,封疆大吏遂將水警書於黃絹遣人急送下游,快馬迅馳,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這種水報屬接力式,站站相傳,沿河縣份皆備良馬,常備視力佳者登高觀測,一俟水報馬到,即通知馬夫接應,逐縣傳到開封為止。當時有的一晝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還要快。當時朝廷還規定,傳水報的馬在危急時踩死人可以不用償命。對此,人們家喻戶曉,一見背黃包、插紅旗跨馬疾馳者,大都會自覺避讓。
古代,報告水警還有一種獨特的“羊報”。所謂“羊報”,就是報汛水卒。據載,黃河上游甘肅皋蘭縣城西,清代設有水位觀測標志,一根豎立中流的鐵柱上根據歷史上洪水水位情況刻有一道痕,如水位超刻痕一寸,預示下游某段水位起碼水漲一丈。當測得險情時,“羊報”便迅速帶著干糧和“水簽”(警汛),坐上羊舟用繩索把自己固定好,隨流漂下,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擲水簽通知。
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於緩流處接應,根據水簽提供的水險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搶險、救災等各項准備。“羊舟”也很獨特,它用大羊剖腹剜去內臟,曬干縫合,浸以青麻油,使之密不透水,充氣後可浮水面不下沉,頗似皮筏。“羊報”執行的是一種十分危險而重要的任務。古代的“羊報”被搶救上岸後,有的因在河中撲騰多天,早已餓死、撞死或溺死,倖存者可謂九死一生。
元代時,朝廷還據自然條件,設有陸站、水站、轎站、步站等報警驛站。東北地區由於路況差,故設有狗站。原來,我國元代官方很重視發揮狗的作用,訓練狗作為通信報警工具,用於報告水警的狗最多時達3000條。當時,在遼東、黑龍江下游等地區就設立有15處狗站用於報告水警。
6. 我發明了一個抗洪救災的衛生防疫的裝置,我想徵求一下專家的意見,我能咨詢什麼人或什麼單位
抗洪救災的衛生防疫的裝置的發明可以問問當地的科技局......
7. 九八年抗洪的偉人
李向群,男,1978年出生於海南省瓊山市東山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李向群的家庭經歷了由窮到富的變遷,他不忘報國,追求崇高的理想。1996年12月,他棄商從戎。
在部隊里,李向群不斷以軍隊的要求,改變著自己「小老闆」的一些思想。剛入伍時,他不捨得理發,但在排長的教育下理解了其中的
好處。此外,他剛入伍時,有一些哥們兒義氣,見到連首長不是先敬禮,而是先敬煙。他敢想敢幹,好提意見,曾經提議民主投票選舉班長,讓大家說了算。對於這些,連隊幹部總是和風細雨地加以引導,使他明白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部隊提倡士兵不吸煙、不喝酒,在入伍前,富翁子弟李向群每天要抽兩包煙,因此他戒了煙,而且生活十分節儉。為了彌補自己初中文化的不足,他刻苦學習,報名補習班,製作剪報,並且肯動腦子鑽研知識。他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發明了許多「鬼點子」,提高了訓練質量。李向群就這樣從一名特區青年,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士兵。
李向群是個熱心的人。戰友的家庭和個人情況,他都詳細地記在本子上;戰友生日,他不是搞個足球賽,就是來個燭光晚會,讓戰友樂呵樂呵;戰友病了,他背著上衛生隊,送飯送水。他長期背幾個孩子過河上學,風雨不間斷,並且幫失學孩子墊付學費。李向群對家人也是細心周到,他當兵20個月,只回過一次家;他怕父母惦記自己,用子彈殼擺成「天天想爸媽」5個字,拍成照片寄回家;他愛寫詩,偷偷地把自己對家的思念寫在詩里。
1998年,南方水災。8月7日,李向群提前結束探親假,隨部隊奔赴湖北參加抗洪搶險。第一次搶險他就十分賣力,是全營扛包最多的一個人。在險情面前,他不顧危險,親自扎猛子查堵滲水洞。8月14日,他在荊江大堤上光榮地入了黨。當晚,他興奮地睡不著覺,在日記上寫道:為了戰勝洪魔,我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
8月17日凌晨,李向群參加搶險。連續奮戰14個小時後,他開始感到頭昏發熱,瞞著別人偷偷吃了幾片感冒葯。17日下午,他第一次昏到在地,發燒40℃,被強行送進了衛生隊。8月19日,險情又一次出現,李向群拔掉針頭,奔上大堤。頭痛得厲害,他就找了根帶子纏在頭上減輕疼痛,直到第二次昏倒在地。
8月21日,又一次滑坡出現,李向群見部隊緊急出動,躲過值班衛生員,偷乘兄弟連隊的卡車趕到現場運沙包,並再次昏倒。隨後,他睜開眼睛,掙扎著爬起來,又加入了築堤行列,最後口吐鮮血,栽倒在地。
8月22日,李向群因極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8. 98年抗洪的感人事跡
1998年,南方水災。8月7日,解放軍戰士李向群,隨部隊奔赴湖北參加抗洪搶險。在險情面前,他不顧危險,親自扎猛子查堵滲水洞。8月14日,他在荊江大堤上光榮地入了黨。當晚,他興奮地睡不著覺,在日記上寫道:為了戰勝洪魔,我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
8月17日凌晨,李向群參加搶險。連續奮戰14個小時後,他開始感到頭昏發熱,瞞著別人偷偷吃了幾片感冒葯。17日下午,他第一次昏到在地,發燒40℃,被強行送進了衛生隊。8月19日,險情又一次出現,李向群拔掉針頭,奔上大堤。頭痛得厲害,他就找了根帶子纏在頭上減輕疼痛,直到第二次昏倒在地。
8月21日,又一次滑坡出現,李向群見部隊緊急出動,躲過值班衛生員,偷乘兄弟連隊的卡車趕到現場運沙包,並再次昏倒。隨後,他睜開眼睛,掙扎著爬起來,又加入了築堤行列,最後口吐鮮血,栽倒在地。
8月22日,李向群因極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9. 丹東抗洪救災事跡
6月14日晚,持續一整夜的暴雨導致懷集縣崗坪鎮遭遇了嚴重的洪水侵襲,鎮內多處公路、街道和大面積的田地被淹沒,無數房屋被洪水襲擾,眾多群眾被迫轉移。
災情發生後,懷集縣和崗坪鎮領導靠前指揮,幹部群眾積極參與搶險救災,確保了抗洪救災工作有序有效進行,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受災地區社會保持穩定。
在這次抗洪救災工作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感人事跡,成為抗洪救災的先鋒和旗幟。
14日晚上至15日凌晨三四點鍾,是暴雨下得最厲害的時候,因為擔心災情的發生,四隆村支書梁國強凌晨三點多鍾就開始徒步對該村11個村民小組挨家挨戶逐一排查,通知村民做好抗洪措施,及時疏散人員。由於做好提前指導,及時疏散,四隆村沒有人員傷亡。
關塘村平居一帶被洪水淹成一片汪洋,在搶險救災現場,不難看到一個身影,那就是關塘村支書梁昌瓊,他不畏艱險,時刻堅守在搶險救災最前線,多次往返被淹村莊,及時搶救和轉移受災群眾,使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助和安撫。
在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中,四和村村民梁榮龍不計較個人得失,在自家房子安置了2戶受災戶共12人,他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