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要總結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科學成就和文化影響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體思
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版育、政治、商業等權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封建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
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四大發明在歐洲文明產生以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Ⅱ 總結四大發明的科學成就和文化影響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體思 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封建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 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四大發明在歐洲文明產生以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Ⅲ 對於四大發明的感想
四大發明
造紙術: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東漢蔡倫的出現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大約200年後,這一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威力。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指南針:春秋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在采礦、冶煉中,逐漸認識了磁石。到戰國時期,就有人用磁石做成器具來判定方向,當時叫「司南」,它是在一個無沿的方盤上放置一隻水勺似的磁石,水勺的柄端向南指。到北宋後期(公元11世紀),中國人民創造了人工磁鐵,此後又創制了「指南魚」,把用磁鋼片製成的「魚」放在水面上,以此指示方向。後來經過反復研究改進,又把磁鋼片改成細小的磁鋼針,並使它的尖端成磁北極,末端成為磁南極,這就成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到了14世紀初,指南針才由中國傳到歐洲。
以上資料供您參考
Ⅳ 現代四大發明的總結怎麼寫
怎麼銜接?請高人指點》 參照毛澤東在他的詞中寫過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你先大致過一下四大發明,然後說,那些都過去了,時代,
Ⅳ 四大發明對你有什麼感想
四大發明
造紙術: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東漢蔡倫的出現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大約200年後,這一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威力。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指南針:春秋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在采礦、冶煉中,逐漸認識了磁石。到戰國時期,就有人用磁石做成器具來判定方向,當時叫「司南」,它是在一個無沿的方盤上放置一隻水勺似的磁石,水勺的柄端向南指。到北宋後期(公元11世紀),中國人民創造了人工磁鐵,此後又創制了「指南魚」,把用磁鋼片製成的「魚」放在水面上,以此指示方向。後來經過反復研究改進,又把磁鋼片改成細小的磁鋼針,並使它的尖端成磁北極,末端成為磁南極,這就成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到了14世紀初,指南針才由中國傳到歐洲。
Ⅵ 簡述四大發明
指南針簡介
指南針前身——司南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2] 。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造紙術簡介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
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麼樣的物品叫「紙」。
火葯簡介
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歷史沿革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唐初的名醫兼道士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
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印度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不過,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書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間刊行的《金剛經》。該經長5.18米(17英尺),卷軸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農歷4月15日(即868年)。學者李約瑟和錢存訓(Tsien Tsuen-hsuin)的記述表示唐朝金剛經的書法雕刻技術遠較較早印行的單頁版印度陀羅尼經更為先進,更為精巧。另外,兩個最古老的印刷農歷日期為877年和882年,它們是在當時敦煌被發現。
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發達的黃金時期,許多道士參與印刷術的研發與創新,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3]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Ⅶ 簡要總結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科學 成就和文化教育。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體思 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封建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 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四大發明在歐洲文明產生以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1,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
2,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君主專制中發揮了作用.
3,印刷術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
4,紙張便於傳播思想為宗教改革創造了條件
Ⅷ 四大發明有什麼啟示
一定要珍惜發明家的勞動成果!否則這些偉大的發明一旦流入國外就不堪設想!(就像當年的火葯,在咱這只被用作鞭炮驅神弄鬼,到了西方,西洋人則把它拿來造洋炮,回過頭把大清王朝炸的落花流水)
四大發明的啟示
2009-11-23 22:43
【005號秘檔】實用的無用性剛性局限,
對培育創造力來說,只在乎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顯得十分無用。
盡管埃及莎草紙,希臘火等歷史常識告訴我們,中國的四大發明並非無可質疑;盡管海內外曾有許多學者指出;李約瑟「未曾受過科學史或科學哲學的專業訓練」,因而「在不少問題上對中國古代成就有拔高的傾向。」 但我還是相信,實用理性早熟的中國人足以將四大發明率先創造出來。因為,早熟有早熟的戰術性優勢,而且曾在農業文明時代一路領先的中國古代經濟,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這一切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四大發明全都是實用技術,而諸如阿基米德螺線(ρ=α×θ)、微積分、杠桿定律、浮力定律,歐幾里德幾何,乃至萬有引力定律,元素周期律,相對論等等真正稱得上是「科學」對規律、對公理的發明,至今沒有一筆入帳。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在四大發明身上,不僅體現著中國文化實用理性早熟的戰術優勢,同時也體現著這種早熟的另一面——直接導致了超越理性嚴重發育不良,由此而造成的發展上的戰略劣勢,猶如「雞蛋殼里發面」,是一種剛性局限,是一種積重難返的早衰——通過自身已無法修復,無法突破。
正如馬克思所說:中國是一個「早熟的民族」,其思維方式具有實用理性的特點。
實用理性是鼠目寸光,無論做如何事情,都試圖用最快的速度,來獲得最直接的利益效果。所以我們的古人不會去探索宇宙與人「是不是什麼」的本質,而是研究「怎樣不怎樣」的具體施政政策,這種工具理性同樣表現在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人們不在乎研究基礎的東西,總是停留在應用層面,不講思想,只注重策略。因此中國古代只有「算術」而無「幾何」;只有「技術」而無「科學」。
實用技術的發現只需要通過簡單經驗的積累,遲早會有所突破;而真正的科學的發明,卻需要將人類的探索精神從日常實用的本能經驗誘惑中超拔出來,通過純粹抽象的精神活動來演繹完成。因此,科學發明是不可替代的原創,只產生於精神超越的科學思維,體現著對精神價值本身高度自覺的認同,抒寫著對終極真理終身不渝的追求,而不可能產生於點點滴滴技術經驗的日積月累。也就是按照這種「精神性價值標准」,許多西方學者在談到四大發明時,都批評李約瑟「未能把什麼是科學加以定義」;也就難怪網友要把四大發明稱之為「四大不靈」了。
而我們的價值判別標准,卻是千年一貫制的實用理性傳統——當下的有用性。於是在中國文化史上,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法官便升帳登堂,以只承認實用技術的「法律准繩」,蔑視並淘汰著「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超越精神創造,也就天經地義了。那麼,實用理性的當下有用性原則與「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超越創造原則,在實踐效果上,會有什麼不同呢?
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沖稱象,與幾乎同時期的阿基米德相比,他已經在使用浮力定律為人類造福了,但由於缺乏「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純粹超驗追求精神,他的當下有用性也就只稱了一頭大像而已,此後便作為私人性的精神財產,隨曹沖一同埋入了墳墓;而「不當吃不當喝」的阿基米德定律,卻被演繹歸納成為公理,並由此而成為人類共享的知識,點亮了整個人類的智慧。由此可見,只在乎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在道德上是多麼的自私,在人類進步方面的貢獻又是多麼無用!
更重要的是「劣幣驅逐良幣」,實用理性可以本能性地產生出來,而對終極真理和終極關懷的高尚追求,則需要神聖精神的長期培養,由此而形成的馬太效應,使中國文化再也擺脫不了「行之不著,習焉不察」的剛性局限,從而愈發得不到對神聖超越創造力那無用之大用的體驗,以至於「當吃不當吃,當喝不當喝」的鼠目寸光,成為了唯一被認同的核心價值標准,即使是包括孔子文廟在內的大小廟宇,也都必須站在這個實用功利的法庭上接受審判——到此祭拜的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對什麼仁義禮學等教義感興趣,而是為的金榜題名,陞官發財。
到了科學昌明的近代,此劫數亦未能倖免,北大在建校之初,竟然不設哲學,若不是王國維先生四處奔走呼號,還不知會是什麼樣子。二十世紀的中國大學尚且如此,傳統文化對精神價值的不屑,由此可見一般。另一例是在當時學術界非常著名的「求真」與「致用」之爭,本來求真的求真去,致用的去致用,分工細化原本就是文明發達的標志,大家完全可以相安無事。可在中國偏偏不行,學以致用的非要讓超驗求真的也變成學以致用的,否則就是清談誤國,就是無用的浪費。殊不知超越求真對知識體系和思想創新的構建,對民族創造力的生成,其無用之大用,更具戰略性價值意義。也許這就黎鳴先生所說的「太監腦」吧。
即使是當代,由於美國實用主義「活在當下」生活方式的影響,一切實用功利化,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難怪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發明者會有如此感嘆,
我們為什麼缺少或者比較少的原始創新,原因是什麼?這有待於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好好探討的,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我們的科學領域里有大量的經驗和知識,但是沒有理論的系統,缺乏系統的理論。有很多說法,盡管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很相近,但是發展方向不一樣,他們是通過邏輯、數據走向了發展軌道,我們是從概念上發展起來的,我們老是概念,包括很多歷史的民族都是經驗的總結,推廣不出來一些科學定律。有一個例子,我們研究天文學領域里的郭守敬,由於歷法的需要,進行大量的天文觀測,製作了先進的儀器,獲得的數據非常精確,然而在他之後,中國出現不了一個中國的「開伯爾」,他整理觀測的數據,得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規律。包括我們的中醫就是經驗,包括我們的做菜,中國的廚師都是經驗,味道一模一樣。麥當勞、肯德基走遍全世界,科學的管理。我們是事事離不開人,這個概念在腦子里沒有形成規律,沒有形成可以傳宗接代的,大家看了以後可以實施的東西,沒有像五筆字型這樣的,五筆字型寫成書,誰看都行。所以我們要進行科學的整理。
第二,實用的價值取向。很多發明都是解決實用問題,有一個事情解決一個問題。沒有開拓成一個理論體系來指導別的東西。而且我們的科學發明史,沒有一個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家、哲學家,像培根這樣的人中國沒有一個,沒有理論,沒有哲學作為基礎,科學技術發展不起來,特別是對於五千年儒家文化很深的國家來講。培根有一段話,「有一種經驗是單純的經驗,如果任其自然,那就是偶然性的,如果刻意去追求它,那就要做事業。而經驗正確的方法,是首先點燃蠟燭,然後用蠟燭照亮道路,而不是從雜亂的、無規律里總結自己的經驗,決不能讓理智從具體的事物當中跳躍和飛翔起來」。最重要的不是讓理智插上差翅膀,而是讓理智落到實處,我們是大而概化。
第三,由於我們傳統的儒家文化。
第四,周光召副委員長最近講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非常好,他說「科技創新要敢於求真維實,講了多少年,很少有人敢說自己真正做到了這點」。對照自己的發展過程,向周副委員長匯報我們的事情,王碼這個事情比較求真,比較維實。正因為這樣,我們20年來做成了一點小事情,從愛國主義出發,研究漢字,電腦上的問題,不迷信洋人。我們從基礎理論做起,探索規律,建立了一整套理論體系。不遺餘力地加以推廣,使它成為社會的財富。不怕打擊,不怕盜版,堅持求真,不斷升級,發明了五筆字型,再發明五筆數碼,一步到位,把漢字數字化。我不是為自己歌功頌得,我要想做出一點事情,就必須扎扎實實,像周副委員長說的那樣求真維實,不要泡泡,不要唱大戲。
殊不知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是由西方超驗哲學精神傳統托底,是一種平衡性的文化調控;而我們所面臨的則是毫無超越精神創造體驗的「發育不良」。一個是對「產能過剩」進行結構性調整;一個是對原創為零的扁平化思維進行「升級補課」!根本就是兩碼事。
於是毫無文化自覺的盲目跟風,就又一次為根深蒂固的實用理性扁平化思維大行其道找到了靠山。於是,將奧數競賽功利化,將素質教育功利化------,以至於連作為終極目的本身的人,也成了功利化的實用工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於是實用功利的傳統就更加深入我們價值觀的核心,並形成為群體無意識,構築起一道潛規則的「鋼鐵長城」,繼續淘汰和摧毀著我們的民族創造力和未來發展的現代性。說到底,這與其說是體制問題,不如說是對精神價值缺乏認同的問題——如果把人性固有的精神性都看成是「舶來品」,就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的宿命論。
實用理性「早熟」使超越理性嚴重「發育不良」,這就是中國文化自身無法克服的剛性局限。因為任何基於自我反省和批評的自我調整,都必須首先有能力超越原有經驗,而我們的實用理性的傳統文化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拒絕任何其他沒有經歷過的經驗。所以,以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因,不可能內源地產生現代科學。
既然如此,那麼西方人是如何超越了自己的實用理性,並最終開創了近代歷史及其科學和民主的突破呢?以史為鑒可以正得失,就讓我們看看精神化的歷程,是如何讓西方大器晚成的吧。
Ⅸ 四大發明 歸納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歐洲擺脫天主教控制以及自由主義的誕生,使歐洲思想和學術界徹底解放,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突飛猛進,超越中國,領先於世界。從此,中國的科學發展就一直落後與西方國家。以至於最後,西方列強利用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葯,直接打到了中國。在清朝,強迫中國割地賠款,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而在古代中國,雖然發明了火葯,卻只會用來造煙花。以至於,槍炮,軍艦等也不得不從西方國家進口。當西方國家,利用指南針環游世界,積極開發殖民地的時候,中國人卻從清朝開始對外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無所知,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