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類歷史中氣候經過那些變化氣候的每一次變化對地球上的動植物和人類有何影響
氣候與人類文明:簡短的歷史回顧
選自《頻臨失衡的地球—生態與人類精神》第三章
(美)阿爾·戈爾
《頻臨失衡的地球—生態與人類精神》
Earth In The Balance (美)阿爾·戈爾著
中共編譯出版社出版
從被稱作「沒有夏天的一年」的1816年開始,廣泛的農作物歉收使歐洲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出現了「糧食騷亂」,激發了席捲歐洲大陸三年的革命激情。法國政府倒台,保守的黎塞留公爵應邀組織新政府。在許多城市,犯罪事件像瘟疫一般蔓延,史無前例,各國政府都極力掙扎以維持社會秩序。瑞士人簡直要被犯罪活動的浪潮淹沒了。甚至自殺數字也急劇上升,不少婦女因殺嬰罪被處死。
歷史學家敘述說,「蜂群一般的乞丐」堵塞了道路,向過路人哀求。1817年,一位經過勃艮第的旅行者的敘述很有代表性:「乞丐本來已經很多,現在數量猛增;每到一站都有成群的婦女、兒童和老人聚集在馬車周圍。」另一位從不列顛群島來到勃艮第的旅行者補充說,這里的乞丐數量雖大,「但絕對沒有在愛爾蘭包圍旅行者的人數那麼多」。在瑞士,目擊者說,大批乞丐擠滿了道路,像一支軍隊一樣。他們的目光充滿絕望。用當地編年史家R.佐力科弗的話說:「他們的面頰上泛著死者的蒼白。」
有一些國家害怕發生革命,調遣軍隊去控制日益增加的要求得到食品的人群。從未有過的縱火浪潮襲擊了幾乎所有國家。 1819年夏天,巴伐利亞城鎮維爾茨堡爆發了德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不祥的反猶太人騷亂。飢饉和革命激情又加重了緊張關系和憤怒情緒,使這種騷亂蔓延到全德國,並向北發展至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
歐洲剛從拿破崙戰爭中恢復過來,經歷了許多變遷。並沒有人知道,引起這次災難和社會動亂的直接原因是地球大氣層的組成成分有了變化,是1815年春天印度尼西亞松巴瓦島上的坦博拉火山不尋常的一系列爆發的結果。科學家估計火山爆發時約有 10000人喪生,在隨後的幾個月中有將近82000多人死於飢餓和疾病。對世界其它地區的最嚴重的影響在一年以後才能感覺到,這時噴射入空中的火山塵埃彌漫到整個大氣層,大大減少了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光線,致使氣溫下降。
在新英格蘭,1816年6月普遍下雪,整個夏天都有霜凍。《老農歷書》備受歡迎,由於印刷上的錯誤,歷書預報1816年7月份有雪——卻真說中了。從愛爾蘭經英格蘭直到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從5月至10月幾乎不中斷地下雨。氣候型態的擾動准確地預示了社會後果:糧食歉收,食品騷亂,從不列顛群島到歐洲,社會幾乎崩潰。歷史學家J.D.波斯特稱之為「西方世界最糟糕的一次生存危機」。
促使這次危機發生的氣候變化持續了不到三年,可能因為火山噴射到大氣層中的物質在較短的時間內落下來了。所以即使是涉及全球的最大的火山爆發,其持續影響一般不超過一至兩年。如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對全球有顯著的沖擊,但時間短暫,它使地球變涼了一些,暫時緩沖了人類社會產生的巨大熱量,短暫地使臭氧層加速損耗。
歷史上有記錄的大型火山爆發的長期影響對人類的啟發有三個重要方面。首先,它顯示出人類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最近 10000年以來的通常穩定的氣候狀況。第二,它說明沖擊世界某個地方的悲劇可能由距離遙遠的世界另一角落的氣候變化所引起。第三,它表明人為地對地球氣候型態作突然而巨大的改變會引起的破壞性結果。
古代人對本土疆界以外的事知之甚少,不可能理解地球另一方的火山爆發和他們本土的氣候劇變之間的因果關系。但近年來,來自格陵蘭和南極洲冰芯的詳細天氣記錄已經可以確定自古以來重大火山爆發的日期。科學家們又從樹木年輪、地質學和考古學獲得證據,並且對古代社會關於氣候變遷的文件作細致分析,把這些情況和目前的記錄結合起來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保存有36個世紀以前的氣候記錄。
科學家把來自樹木年輪和冰芯的記錄,和中國歷史學家留下的史料相結合,說明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的毀滅性影響:克里特以北70英里的桑托里尼火山於公元前1600年左右爆發,其力量是1883年著名的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的100倍。桑托里尼火山爆發對氣候的影響很可能導致不久後米諾斯文明的突然消失,這一文明曾經在青銅器時代在地中海東部佔領先地位達千年之久。(有些歷史學家相信米諾斯文化的消失是柏拉圖在寓言中描寫亞特蘭蒂斯在一天之內消失的依據。)
5個世紀後,大約在公元前1150年至公元前1136年間,冰島的赫克拉三號火山爆發,把數以百萬噸計的塵埃和顆粒物拋進大氣層。根據中國保存的原始竹簡所述,與此同時「在毫這個地方曾下塵雨」。另一位中國作家說:「天空下了十天帶灰分的雨。雨是灰色的。」第三個人說:「六月份下雪,雪有一尺多深……霜凍使五種谷類作物死亡……纖維類作物不能成熟……下暴雨。」考古學家也在西方世界發現同一時期的毀滅性後果的證據。蘇格蘭考古學家斷言在同一時期,蘇格蘭和英格蘭北部90%的人口都消失了。而且土壤分析表明,極端的暴雨和低溫迫使農業耕作暫時停止。
公元前209年左右,據信是冰島火山的一次大爆發,在覆蓋格陵蘭的冰雪年層深處和愛爾蘭櫟樹被霜打損毀的年輪上找到了證據。中國歷史學家司馬遷說,兩年後「莊稼失收」,沒有人知道原因。中國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寫道,又兩年後,「大飢荒」餓死了半數人口,出現「人吃人」的現象。皇帝解除關於出賣兒童的禁令。正在這一時期,根據中國《歷代紀事年表》所說,公元前208年 「有三個月看不見星辰」。
羅馬詩人把公元前42年西西里埃特納火山的著名爆發記錄下來,但最近歷史學家閱讀新翻譯的版本時才把這次爆發和影響中國的災難性天氣變化聯系起來。班固描寫道:「太陽被遮蔽,模糊不清」,並說莊稼失收,糧價上漲10倍。他提到當年夏天發布的命令說:「眾多農民辛辛苦苦耕地、除草,卻顆粒無收。他們忍受飢荒,沒有辦法能解救他們。」
使人驚異的是,火山爆發引起的較小的天氣變化,也曾在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法國革命——中起了重大作用。E.R.拉杜里在他的開拓性的氣候史《筵席的時代,飢荒的時代》中細致地描繪了1789年大革命以前的6年,法國莊稼死亡、收成極差的可怕景象,以1788-1789年酷寒的冬季和歷史上最冷的5月之一為頂峰,緊接著發生了巴士底風暴。那一年,葡萄酒的釀造「完全失敗」。
關於那幾年天氣的最佳報告來自B.富蘭克林,他正好自 1776年12月起就在法國。1784年5月他寫道:
1783年夏季的幾個月,在北方地區應是太陽光照最強烈 的季節,歐洲和北美部分地區卻始終為霧氣所籠罩。這霧具 有持久性質,它是乾燥的霧,太陽光不能像驅散從水中升起的 潮濕霧氣一樣驅散它。太陽光線通過霧氣時顯得十分微弱, 用凸透鏡聚焦時,連一張紙都點燃不了。夏季使地球升溫的 效應當然就大大減弱。因此地表近乎冰點,雪留在地面上不 融化,越積越多……。也許1783-1784年冬季的寒冷比多年 來要嚴酷得多。
富蘭克林機敏地推斷「這次世界性霧氣的起因還不能肯定 ……也許是冰島赫克拉火山整個夏季持續噴發的巨量煙塵,也許是冰島附近升出海面的另一座火山(斯卡普塔爾-約庫爾)噴出的煙塵隨風散播。這些都還不清楚。」他不知道的是,除冰島的火山爆發外,同年晚些時候,日本的淺間火山有一次有史以來最猛烈的爆發,而且十之八九是18世紀80年代中期不正常的酷寒年份的起因,致使法國大革命前農作物失收、社會動盪。而這一革命則對重塑近代社會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人類歷史形成的過程中氣候的作用當然是極其復雜的,氣候歷史學家常常爭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認為氣候起了決定性作用。氣候總是和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因素交織在一起,而我們傳統上主要是從這些因素來看待歷史的。但是有些氣候劇變,從詳細證據來看極其重要,甚至是在政治劇變之前激起群眾情緒和態度的主導因素,正像1816至1819年氣候誘發的巨大災難導致歐洲誘發政治動盪一樣,1783至1789年,氣候變化在法國誘發的災難在惡化政治情緒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從而觸發了法國大革命。但是,氣候變化只是引發這些事件的原因之一,這一點也是很清楚的。正規的歷史忽視了氣候因素,但我們也不可把它忽然說成是唯一的因素。
無論如何,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政治和經濟穩定的影響是強有力的,如能考慮到目前人類改變全球氣候的程度可能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深得多,而且快得多,仔細研究一下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教訓,我們處理問題可能會更得當一些。
除了引起飢荒和政治動亂外,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巨大影響還有大規模遷徙,從一個地理區域遷移到另一地理區域。人類來到北美洲和南美洲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遷徙之一,這次轉移就是氣候變化的直接結果。大約20000年前,最後的冰期期間,巨量海水結冰,海平面比現在低大約300英尺。我們現在稱之為大陸架的那部分洋底,大面積暴露為乾旱的土地,一些淺的海峽如白令海峽和卡彭塔利亞灣變成了陸橋。現在稱作澳洲土著的人,以及現在在北美稱作美洲土人、在南美稱作印第安人或土著的亞洲游牧民,都是沿著陸橋的路線遷移的。10000年前,冰川後退,海平面又上升,美洲土著和澳洲土著就滯留在新大陸。與此同時,氣溫上升,全球氣候轉入新模式,大致一直維持到現在。
事實上,深刻影響到南、北美洲的冰期,培植了人類文明的最初的根。洞穴繪畫代表了人類已知最早的文象資料,這出現於 17000年前,那是人類在最惡劣、最寒冷的一個千年期中尋找溫暖的避難處的地方。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在100萬年前到4萬年前連續出現的冰期以及溫暖的間冰期提供了最初的社會組織發展的動力。考古學及人類學的記錄都說明,每次冰川後退時期,歐亞之間大陸上原始種族的人口就更稠密,文化就更發展。
在公元前8000至公元前7000年間,氣候條件普遍良好,冰川融化、後撤至目前位置,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出現了農業剩餘。這些剩餘農產品的交易為貨幣的出現、最早社區內磚石建築技術的應用以及藝術和手工藝品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例如,已知最古老的城市傑里科就建立於這一時期,而這一時期的歐洲則剛開始從冰川期復甦。
往後,較小但依然明顯的氣候波動塑造了更加復雜的社會形式。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和尼羅河的肥沃河谷中最早出現有高度組織的社會,是大約3000年前一次重要的氣候變遷所致。一種新的氣候型態——其特點是一年中大多數時候乾旱,每年都有洪水泛濫——迫使人類社區集中於河谷。保存和分配灌溉用的泛濫河水、收藏每年的糧食收獲、分發食品等任務都要求人類社會的基本機能要設置得當。《聖經》上說,約瑟夫告誡法老在7個豐年之後要准備應付7個凶年,這反映了人類開始認識到在氣候型態改變時自己是很脆弱的。在約瑟夫解釋了法老之夢的生態含義後,法老便委派約瑟夫視察對付凶年的准備工作,他的決定反映了人類要掌握預報氣候並應付氣候變遷的能力的堅定態度。
然而,氣候對於人類發展所起的作用甚至還要更為基本。這一點已變得越來越明確。E.S.弗爾巴、F.E.格里納、R.G.克蘭、D.皮爾比姆等人類學家、進化論生物學家和氣候專家們最近把氣候變遷史和人類學事件結合起來,得出新的一致意見:人類進化本身就是由最近600萬年內全球氣候型態的劇變塑造出來的。 w.K.史蒂文斯說:「科學家們正在勾畫一幅氣候和生態在塑造人類進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草圖。論文像潮水般涌現。」
500多萬年前逐漸發生的重要的全球氣候變冷時期和稱作南方古猿的最早人科動物的出現相一致。按照許多科學家的意見,這是因為樹棲猿類里至少有一個種屬適應了森林環境的消失,學會在地面尋找食物,並用兩腿走路,使雙手(原已進化到能抓住樹枝)能自由握住及搬運食物和物品,有些物品後來成為工具。
大約250萬年前更嚴酷、更突然的第二次全球變冷解釋了產生粗壯南方古猿一個新的先進分支的進化促進因素。這一分支最終被「人屬」所取代。人屬出現於約10萬年前4個相對短暫(從地質學角度看)而嚴酷的冰期之後,並且就在最後一次冰期之前。這一不可思議的生態變化使大腦增加一種新機能以適應急劇變化的氣候條件。將現代人的出現與全球氣候變化相聯系這一新發現解決了人類起源之謎的一個方面,至少從生態學的角度提供了進化史上斷缺的一環。然後,4萬年前,由工具與裝飾物猛增而形成的所謂文化暴漲正好與歐洲出現一個異乎尋常地溫暖的千年期相一致。
在較大的冰期和間冰期內還有一些明顯的起伏。這些起伏與冰期相比或與現在可預料到的人為溫暖時期相比是較小的,但對於人類社會已足以造成巨大影響。
例如,被稱為亞大西洋惡化期的公元前500至公元前400年的氣候變動,導致遍布歐洲的風和溫度分布的變化以及低溫,一般認為這些變化促使北方結束了青銅器時代,刺激日耳曼人從斯堪的納維亞向東南歐入侵。不到一個世紀後,移民浪潮繼續向東南推進,而這恐怕不止是個巧合。就在這一時期,馬其頓人征服了希臘。緊接著下一代,約公元前300年,整個世界都開始變暖,而亞歷山大大帝就在這一時期征服了「已知的世界」,將希臘文明傳遍地中海及其周圍地區。
在這相對溫暖的同一時期,原來隔開了義大利和歐洲其它地方的阿爾卑斯山各山口變得暢通了,這相應地激發了羅馬的帝國野心。與此同時,亞洲一些山口也暢通了,這促進了中國文明的擴散,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通。大約750年以後,這一溫暖時期的末期與羅馬帝國的最後年代相吻合。在羅馬衰亡原因的眾多說法中,氣候歷史學家加上了一條:在公元450年至500年間,全球氣候型態突然改變,導致中歐出現冰冷的持續乾旱,這可能引發了後來稱之為異族入侵的大規模移民浪潮。
16世紀,印度完全放棄了當時的都城法特普爾西克里,這正好發生在西南季風模式突然改變,剝奪了該城水源之後。該城的居民被迫遷往他鄉,這只不過是在印度次大陸早已出現的情況的重復。事實上,主要因氣候改變而造成帝國崩潰的先例之一出現於24個世紀之前,就在法特普爾西克里以西數百英里處。在公元前1900年以前的上千年時間中,偉大的印度河文明在現今的印度西北部及巴基斯坦一帶十分繁榮。然後,突然間,在氣候歷史學家所說的極地冷空氣南下進入加拿大之時,印度河一帶的氣候型態改變了,曾經是大城市及居民點的地方被埋在拉傑普塔納沙漠的沙丘之下,居民被迫遷移它處。據氣候歷史學家分析,類似的還有 14世紀西非馬里文明的崩潰。
還有那神秘的邁錫尼。邁錫尼源自荷馬史詩中阿伽門農國王的故鄉米諾斯。精緻的邁錫尼文化統治了愛琴海兩個多世紀以後,邁錫尼在公元前1200年稍後突然消失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推測有來自北方的民族入侵,也找到了邁錫尼人向南、向東逃亡的證據。但邁錫尼文化突然崩潰的原因始終是個謎。然而,近代的氣候分析提供了一項有趣的證據:剛好在邁錫尼文明消失之前,當時影響歐洲、地中海、北非和中東的風向和溫度模式出現劇變,突然改變了邁錫尼賴以生存的降雨規律。新的氣候型態仍從西方經地中海送來水汽,但更向南移至低緯度地區,以致雨量集中到伯羅奔尼撒半島邊緣山脈的西側。邁錫尼在山脈東側,於是出現了持續的嚴酷乾旱,河流及井水枯竭,莊稼死亡,最後居民被迫離去。
有些氣候歷史學家還認為這同一組地中海天氣模式的變化是匈牙利平原災難性的洪水泛濫的罪魁禍首,這一事件又導致青銅器時代各民族自巴爾干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進軍。這些從現在的亞美尼亞出發的弗里吉亞人和其它民族的大批移民造成公元前 1200年左右小亞細亞的赫梯文明的崩潰,激發了向塞普勒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各處進發的大遷徙,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起了破壞作用,在《舊約全書》中處處都能找到對此事的記載。來自匈牙利平原的同一移民浪潮中的另一部分人轉向西南,越過各山口進入義大利,成為後來的埃特魯斯坎人,撒播的文化種子日後演變為羅馬文明。
在西半球,對全球氣候記錄的新分析也許能說明古代瑪雅文化的神秘興衰。瑪雅文化在公元250至300年前後在墨西哥南部現今的尤卡坦地區以及中美洲繁榮發展。由於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瑪雅文化於950年前後突然衰亡,這在考古學家及歷史學家中引起了激烈爭論。瑪雅人建造了神奇的城市,內有精美的地下儲藏所以及與同期世界各處規模一樣的大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包括復雜的天文台,瑪雅天文學家在此計算出太陽年和太陰月的精確天數。他們知道金星的精確運轉軌道,並能預報日食、月食等現象。他們的數學家獨立地獲得了零這個數學概念。然而這樣博大而復雜的文化居然突然終結了。不知什麼原因,城市並沒有遭受毀壞,卻被遺棄。精美的陶器生產和雕刻生產、紀念碑和寺廟的建造都突然停止,各種記錄、歷法和寫作都一下子中斷,各典禮中心和鄉村的人口急劇減少。所有這一切都發生於50至100年之間。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理論:從自相殘殺的暴力行動和社會瓦解到颶風、地震的襲擊、土壤肥力耗盡、水源枯渴、稀樹草原的生存競爭和人口過多,都提到了。
唯一沒有研究的是全球氣候型態的改變是否能說明瑪雅的消亡。但西半球氣候歷史記錄表明,950年左右氣溫曾升高,氣候曾變動。就在瑪雅崩潰的完全同一時間,在遙遠的北方,L.埃里克松乘船穿過格陵蘭(他父親埃里克在此創建了新移民點)和北美之間的拉布拉多海,踏上了一片新土地,他是踏上這片土地的第一個歐洲人,並把它命名為文蘭。
由此開始了稱為中世紀溫暖期的全球氣候變動。雖然它被視為歐洲范圍的自然現象,但從第一批歐洲人這時到達北美洲來看,它顯然是全球氣候型態的變動。只有氣候變化才能說明他們得以到達北美洲的原因。在約公元900年以前,從斯堪的納維亞和冰島到格陵蘭新移民點的北大西洋海路一直是完全冰凍而無法通過的。到1300年前後溫暖期結束時,氣溫開始下降,海面再次結冰,堵塞航路。去文蘭的零散航行已經停止,不久船隻不能再從格陵蘭返回冰島獲取補給。一代人以後,最後一批移民被凍死。此後,埃里克松航海的歷史光輝也就被南歐人哥倫布遮蓋了。
那麼950年前後,尤卡坦的氣候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果新的氣候型態使格陵蘭和北美的移民點得以建立(不管時間多麼短暫),這種模式是否會使中美洲的瑪雅社會突然無法生存?氣候變化會引起動植物分布的變化,害蟲會自赤道向北蔓延,降雨規律會改變,一向在略為涼爽宜人的氣候中生長的瑪雅人是否會被可怕的熱帶陽光奪去了生命?氣候因素至少可能部分地解答瑪雅人消失之謎。
溫暖期過後,氣溫於14世紀初再度下降,在歐洲和亞洲引起了重大問題。首先,氣候的轉變突然反復使大量濕氣從北大西洋橫掃不列顛群島及歐洲大陸的廣大地區。將近10年,西歐人民因莊稼腐爛、河水泛濫而連續遭災,以1315至1317年的大飢荒為頂點。G.德南吉斯自魯昂和沙特爾報導說,「可憐的、面容憔悴的男男女女成群結隊地來到教堂,祈求從無情的雨水中獲救」。他又說道,「我們在聖殉教者教堂看見大批男男女女,不僅來自附近,還有來自5里路以外的,都赤著腳,除婦女外,許多人甚至赤身露體,他們的牧師也在隊伍之中。」那一年及次年,歐洲的穀物收成完全被毀。拉杜里報導說,1316年夏天「潮濕得連剪羊毛的好天氣都沒有」。連年災荒使死亡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最糟糕的情況還是30年後的黑死病。
就在黑死病發生之前,連續4年的惡劣天氣和莊稼失收造成普遍營養不良及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使有些人害怕大飢荒重現。這種懼怕促使人們從小亞細亞進口糧食,把染病的老鼠首先帶到君士坦丁堡,再進入墨西拿和馬賽各港口。這些老鼠及所攜帶的鼠疫只用兩年時間便席捲西歐,奪去了1/3人口的生命。
鼠疫本身實際上起源於中國,1333年首次發現死亡者。造成歐洲持續下雨的同一次全球性天氣變化也使中國出現異常的暴雨,導致黃河不斷泛濫,自1327年起,情況越來越壞;至1332年,發生了中世紀最大的一次洪水,據報導當時死亡人數為700萬。氣候學家H.蘭姆寫道:「毫無疑問,洪水不僅迫使人類遷徒,野生動物也要另覓棲息地,其中包括攜帶鼠疫的鼠類。」他的結論是: 「最後席捲全世界的黑死病,就是1333年發生於中國的淋巴腺鼠疫。」而1333年是造成中國屍橫遍野的黃河大洪水的第二年。
小冰期(1550-1850)是最重要而有完好記錄的氣候波動之一,歐洲各處的明顯的社會變化與小冰期有關系。人們更多地呆在戶內,圍繞著突然流行的壁爐取暖,演變為一種新的社交。人們更多地圍繞科學這樣的話題交流思想。藝術領域逐漸興起浪漫主義,政治領域也出現一些獨立見解。對一些北歐人來說,新的天氣狀況太嚴酷,不宜於戶外活動。
1690年,在蘇格蘭阿伯丁市,一個愛斯基摩人劃著獨木舟出現在唐河上,人們都驚呆了。歐洲人向格陵蘭移民的活動早已完全停止,但愛斯基摩人所習慣的生存環境卻向南延伸,直達奧克尼群島和蘇格蘭北部。
蘇格蘭人由於鱈魚捕撈業無法進行及農業歉收,在連年遭災後陸續離開家園,到1691年,占人口1/10的蘇格蘭人定居於愛爾蘭的阿爾斯特(現稱北愛爾蘭,離蘇格蘭最近),取代並驅逐土生土長的愛爾蘭人,由此逐漸形成的大量問題及難以解決的暴力行為,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蘇格蘭人移民之後的數年,愛爾蘭人口繼續增長。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愛爾蘭在社會和政治方面都一團糟。英國的統治者作出了一些愚蠢的決定,國王詹姆斯六世關於促進蘇格蘭人移民的決定只是個開端。陳舊的土地所有制只能產生低水平的文化,這反過來又助長早婚和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在1779至1841年間,人口增加172%。據迪斯雷利估計,愛爾蘭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決定把馬鈴薯作為維持生存的唯一糧食作物是一個致命的決定,後來竟發生了「馬鈴薯大飢荒」這一可怕的悲劇。
在小冰期即將結束時,平均溫度略有上升,出現有利於馬鈴薯枯萎病滋長的多雨而溫暖的氣候條件。現代實驗室研究說明,襲擊愛爾蘭的那種枯萎病是疫霉屬感染,它所需的條件是:相對濕度 90%以上,溫度10℃以上並持續至少12小時,還要向馬鈴薯葉子上澆水至少4小時。在小冰期期間愛爾蘭開始依靠馬鈴薯為生,但那時出現這種綜合條件的可能性很小。19世紀40年代中期出現新的暖和大氣時,這種可能性就增加了。
這種枯萎病來源於秘魯馬鈴薯的一個新品種;1843年在美國東北部首先發現,次年又在佛蘭德發現。至1845年夏天,其種子傳播至愛爾蘭。那年冬天是愛爾蘭人記得的最暖和的冬天,春天也很溫暖,6月氣溫比百年來同期平均氣溫高出3至4度,夏季總的說是19世紀第二熱的夏天。使情況更糟的是,7月、8月、9月共下了64天雨,僅8月就下雨24大。
枯萎病毀滅了決定愛爾蘭命運的唯一糧食作物。以後幾年,愛爾蘭有100多萬人死於飢餓或與營養不良有關的疾病。倖存者的可怕敘述使我們體會到飢饉對人類意味著什麼。1846年12 月,科克郡兩個孩子的父親死於飢餓(母親早已餓死了)。調查報告記錄說,「這兩個孩子搖搖晃晃走進舒爾村時人們才知道此事。他們餓得直哭,說他們的父親已經四天沒有向他們說話了,並說他像石板一樣冰涼。人們還查看了另外兩具屍體,一個母親和一個孩子,都死於飢餓,遺體都被老鼠咬過。」
當時報紙刊登的一份目擊者敘述說:「在一個捲心菜園里我看見巴里及她兩個孩子的屍體用薄薄的土掩埋著,她的手和腳完全暴露在外,肉被狗吃光了,離頭顱兩碼遠有一些頭部的皮膚和頭發;開始我一看還以為是馬尾的一部分……。我用不著詳細評論了,但我不禁要問:我們是生活在聯合王國的一部分嗎?」在廣闊地區種植單一作物而不是多種植物的做法稱為單作制。這種做法的問題是一旦出現植物疾病或一種抗逆病蟲害時就會致全部作物於死地,難以抵擋。如果只選用單一作物的單一品種,這種脆弱性就更突出了。愛爾蘭人曾依賴馬鈴薯的單一品種作為他們唯一的糧食來源,這個品種在過去300年的氣候條件下產量最高。馬鈴薯飢荒事件提醒我們,像單作制這樣人為地改變我們與自然的關系而不考慮氣候的變幻莫測,就會削弱社會養活其人口的能力。這件事還說明了急劇變暖會引發災難。
從歷史上看,造成馬鈴薯飢荒這樣的氣候悲劇曾導致向富國,特別是向美國的大量移民。此次飢荒前30年,1816-1817年的生存危機也激發了移民潮,不僅從歐洲移民至美國,在美國國內人口也在流動,因為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歐洲以外同樣感受得到。例如,從緬因州向西遷徙的歷史記載說:「在異常寒冷和不祥的」1816 和1817年春天過後,對飢荒的恐懼成為「向外遷移的魔術一般的新動力。數以百計的有家園的人,不加考慮地把家賣了,匆忙離去,奔向遙遠的地方」。從緬因出走的移民潮與1816-1817年坦博拉火山爆發引起的異常氣候型態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以下資料得到印證:1818年,異常氣候剛一結束,火山灰自大氣層落回地面,緬因的人口就恢復了穩定增長的勢頭。同樣的情況在新罕布希爾、佛蒙特、康涅狄格和南、北卡羅來納等州都有記載。一位目擊者寫道:「1817年夏天……發生像潰退一樣的情況。」
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被迫移民潮也許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初「乾旱塵暴」時期,大批大批的人從堪薩斯、俄克拉荷馬、得克薩斯、新墨西哥的一部分、科羅拉多、內布拉斯加和其它平原州棄家出逃。和馬鈴薯大飢荒一樣,產生乾旱塵暴的原因是錯誤地使用土地,結果使土地及其人民對不測風雲更加難以承受。20世紀 20年代,在
B. 至今仍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
以上是復制過來的.不過關於你的問題,這個是誰發明的,應該是傳說中的"勞動者智慧的結晶"了,鄧平他們只不過是總結
另外,其他國家有些也有歷法,但是不一定是24節氣,不過和24節氣有相似和不同之處
C.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淮河流域處於南北氣候過渡地帶,降雨受季風影響,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繁.
(1)從圖中可以看出,數字①代表的河流流經鄭州附近,據此可以判斷出該河流是黃河;數字②代表的河流流經南京、上海附近入海,可以斷定該河流是長江.在黃河和長江之間的河流就是淮河,從圖中可以看出其支流眾多,且多分布在幹流北面,長度大,而南面的支流很少且短.
(2)淮河作為南北方的過渡地帶,要表述其降水特點且題目提示是從「災害學」的角度來分析,那就要考慮南方和北方降水的因素中可能導致洪災的要素.南方降水時間長、強度大,易誘發洪災;北方降水變率大、暴雨集中易於致洪.
(3)發生洪災的自然原因有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江淮地區的梅雨);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夏季風強:南旱北澇;夏季風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地勢低窪(如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如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如荊江河段);厄爾尼諾現象等.結合淮河流域的特點,即可解答.但要注意「植被破壞」融入了人類的活動,不屬於自然原因;「圍湖造田」也是人為原因.故該題選③⑤.
(4)對淮河流域的防洪措施,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考慮: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修建水利工程;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如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5)重點分析湖泊的削峰補枯作用,湖面大,容納洪水的能力強,植樹造林利於減少水土流失,減輕湖泊淤積,利於湖泊分洪蓄洪.
故答案為:(1)黃河;長江;北岸支流多而長,南岸支流少而短;(2)暴雨集中,降水變率大;暴雨歷時長,強度大;(3)③⑤;(4)上游--植樹造林,加強水土保持.各大支流修建水庫,調節徑流.中游修建蓄洪工程;下游開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5)淮河主要以雨水補給為主,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常形成旱澇災害.「退田還湖」「封山植樹」可利用湖泊的蓄水功能和森林的涵養水源功能,減小雨水補給的比例,增加淮河徑流量的湖泊和地下水補給,減小淮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題
D. 氣候如何造就歷史觀後感
就是氣候影響人類發展變化
E. 《氣候創造歷史》的讀後感
《氣候創造歷史》讀後感
許靖華是華人世界中為數不多的世界級科學家之一。他的作品每每以發表富有爭議的大膽新說而引起激烈討論乃至強烈批評。前幾年,他因《古海荒漠》和《大滅絕》兩書在國內知識界受到廣泛關注。最近,三聯書店出版了許氏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氣候創造歷史》,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領略他的卓識。
關於氣候影響歷史的觀點,並非許氏的首創。美國學者亨廷頓被視為氣候影響歷史觀念的始作俑者。他於20世紀初在印度北部、中國塔里木盆地考察,其後出版《亞洲的脈搏》一書,即認定中國歷史上氣候變遷與外患內亂息息相關——五胡亂華、北宋契丹女真外患、明末戰亂和滿清入關,莫不與滿蒙及中亞地區氣候轉旱有關。他還著有《文明與氣候》,認為人類文明只能在特定氣候地區才得以發展。竺可楨在20世紀50年代發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將中國五千年來的氣候分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並據之考察氣候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研究。近年來,布萊恩·費根、勞拉·李等學者也紛紛在著述中強調氣候對歷史發展的巨大作用。
然而,《氣候創造歷史》一書不僅是對氣候影響歷史觀念的進一步深化,而且將氣候作為「創造」歷史的最重要因素加以考量,突出了氣候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可以說,許氏是站在竺可楨、亨廷頓等學者的肩膀上展開之際的研究。他列出了四次帶來飢荒的小冰川期,以及四次導致人類貪婪的溫暖期,探討氣候變化影響下的農業生產變化、人口數量增減與遷徙、疾病傳播與人類健康、人類聚落進退、社會動亂及古文明興衰等。
許氏提出,人類歷史上的歷次重大戰爭和民族大遷徙,都與氣候變化有關。氣候寒冷,易導致乾旱和飢荒;氣候溫暖,又會讓人口激增而面臨巨大的生存發展壓力。因此,不論氣候如何變化,人類社會都會有戰爭,一部人類文明史其實就是戰爭史,而那些極端氣候條件帶給人們的也往往就是歷史大變局。許氏在書中細致深入地考察了中外的眾多案例來加以印證。例如,明朝的覆亡、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概源於小冰川期帶來的嚴重飢荒;五胡亂華、日耳曼大遷徙也不能完全歸罪於匈奴,而是惡劣的氣候變遷迫使匈奴不得不大舉遷徙;成吉思汗的對外征服、卡努特的入侵英格蘭和挪威則是因為氣候溫和,讓人們在對財富和權力的貪婪中迷失……不僅如此,自古以來中外各國的軍事斗爭、朝代變換,很多都與氣候變遷緊密相關。一直到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命運同氣候的關聯才變得不再那麼明顯。人類在小冰川期為需求而戰,溫暖期則為貪婪而戰。——「氣候創造了歷史,人類的痛苦也永遠揮之不去。」
通過對氣候歷史周期性的考察,許氏還就一些關切人類未來發展的問題也提出了有別於主流的看法。例如,就「全球變暖」問題,他認為,20世紀以來已經步入全球變暖的周期,全球平均溫度的迅速升高引起了敏感的人們的警覺,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剛從一次小冰期走出來,不管我們燃不燃燒化石燃料,全球總會越來越溫暖的;而歷史記錄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將給一個建築在農耕經濟基礎上的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盡管許氏的某些論述或許有拔高氣候作用的「嫌疑」,但並不會因為「誇大其詞」或「危言聳聽」而失去其基本的科學性,至少,他的思考能給予我們很多啟發。
F. 歷史是怎麼煉成的48
1、讀史可以明鑒、指導國家未來
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加以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會受益無窮。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聞目睹、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整理、提煉和保存,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其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常常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祖先的事跡那裡找到答案,這有助於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歷史能為當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鑒,有助於我們對國家關系,社會習俗,民族發展等各個方面的理解。如對民族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會對我們當代的社會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對經濟史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經濟發展的模式、規律等諸多因素加強了解,從而對經濟問題做出更准確的判斷。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閱讀和研究了我國史志、方誌、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後,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因此,歷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不了解歷史就難以很好的把握現在,科學地展望未來;不了解歷史的人,其人格也難以准確定位;忘記歷史的民族是不會有什麼希望的。
歷史不能重來,我們從歷史長河中,總結國內反思世界歷史中的中國從輝煌到衰敗、再到重新崛起的歷史經驗教訓,對國家和我們自己都是一種思考。有些歷史已經讓我們的前輩付出過沉重的代價,重復這種歷史只會讓我們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品讀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國家和各民族的歷史教訓和經驗,堅持「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才能使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更好更快的發展。
2、讀史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從國家歷史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本國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自豪感、榮譽感、歸屬感和整體的凝聚力。我們應該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稱贊。我們應該為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要保護和發掘歷史遺產,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根基。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站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講,我們學習世界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國家,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通過與發達國家經濟騰飛相比較,進一步了解國情、增強使命感,還可以通過吸取東歐、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教訓,深刻理解新時期黨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方針,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能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民族凝聚力的喪失會使國家陷入動盪和內亂。「欲滅一國,必先去其史」,可見學習和了解民族歷史的意義十分重大。
3、讀史可以激發個人的聰明才智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講得非常正確和精闢。歷史上各朝代的興衰、存亡和更替,一場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中國歷史好比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心手相連,血脈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華兒女的美麗夢境;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血和淚。讀中國史,猶如欣賞一個人的生命,每當讀到一些歷史人物的點點滴滴,我們的心也會隨之跳動。讀「三國」,看到諸葛亮將一切國家大事都運籌帷幄,一片忠心幫助劉備成就大業。讀「漢史」,看到韓信在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歷史爭斗中,立下赫赫戰功,而最後自己卻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讀「唐史」,看到李世民發動的宣武門之變,為了爭權奪利,和兄弟及父親反目,自相殘殺、血肉模糊的中國宮廷內部皇族成員之間的殘酷斗爭。
外國歷史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生活軌跡,又會深深的影響了世界的歷史和足跡。居里夫人為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於獻身精神,哥倫布、麥哲倫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品質等,都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力。讀世界史,尤其要讀歐洲史,因為歐洲的歷史悠久。讀英國作家利頓·斯特萊切的《女王不出嫁》,看到給英國帶來強盛的英國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的才華與成就。讀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在革命的斷頭台上:瑪麗王後的最後歲月》,看到一個普通的女子,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悲慘命運。讀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的故事,看到他是如此的好學,並給俄羅斯帶來繁榮和強盛。
讀歷史,欣賞歷史上一個個留下足跡的歷史人物的生命,品讀歷史人物的生活點滴,了解他們所有的對和錯,那些歷史教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欣賞歷史人物,品讀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會激發我們的聰明才智,使我們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有利於我們在未來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健康順利的發展。
4、讀史可以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
G. 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不是單單一個人的發明創造,是長時間人們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7)氣候創造的歷史閱讀擴展閱讀:
央視網消息:二十四節氣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農歷又稱「夏歷」。時至今日,我國一直遵循著二十四節氣的規律,下面就向您介紹一下我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二十四節氣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勞動人民也總結出了便於記住的節氣。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一年四季每個節氣的開始,還有「二分二至」、「三暑二寒」、「二露一霜」、「二雨二雪」以及「驚、清、滿、芒」,它包含了人們對四季變化以及轉換規律的科學總結,是祖先留給人們的一份寶貴遺產。
H. 地殼的演變歷史
1.了解地層和化石的基本概念及化石在確定地質年代和恢復古地理環境中的重要意義。
2.知道地殼演化的簡史及地質時代重要的地殼運動、生物發展的主要階段和特徵以及主要礦產形成的時代。
3.通過對地球演化史的學習,認識到人類歷史只是地球漫長歷史中的一瞬間,萬物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培養學生閱讀自學能力。
教學重點
地殼的演化史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
地層和化石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方法
講授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媒體
魚化石標本,投影片:三葉蟲化石、大羽羊齒化石、恐龍化石、古生代早期生物圖、古生代晚期生物圖、中生代生物圖、新生代生物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介紹了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也就是說地球形成之初並不是今天的樣子,它也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那麼地球形成之初地表是什麼樣子?以後又是怎樣變化的?我們又如何知道這種變化的呢?
【板書】第七節 地殼的演化
要知道地殼的演化就要從地球的誕生開始研究,從地球誕生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呢?地球的年齡有46億年了,這是人們利用地殼岩石中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律測得的。
【啟發引導】在46億年中,地殼是如何演化?我們又是通過什麼來得知地殼的變化過程的呢?
【板書】一、地層和化石
學生看書第170~171頁,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人們為什麼把地層比做「書頁」?研究地層有何意義?
(2)什麼叫化石,研究化石有何意義?
學生看書、討論後,教師總結。
首先,「書頁」是一頁一頁的。地層從形態來看是一層一層的,它的層序和形態可以反映地殼的運動變化過程,一般情況下地層是按順序排列的,新在上,老在下,呈水平狀態。但是,在構造運動的影響下,地層往往發生很大的變化。
其次,書頁中應有文字、圖表等內容,從中可以讀出一些信息。地層中的「文字、圖表」主要是指地層中的化石及地層的厚度。
【展示魚化石標本】問學生,什麼叫化石;在地層中發現魚的化石說明當時該地層是什麼環境?如果在另一岩層中發現有恐龍化石,含有恐龍化石的岩層和含有魚類化石的岩層哪個岩層有可能更年輕,為什麼?
【教師概括】地層年齡的確定既可以通過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律來確定,即絕對年齡,也可以通過地層中的化石來確定,即相對年齡。
地層中的化石,多數是古生物的遺體,如骨骼、貝殼等,少數是古生物活動的遺跡,如足印、蟲穴、糞便等。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進化。在不同的地層中有不同的化石,相同的地層中有相同或相近化石。地層中的化石越簡單,其形成的年代越久遠,反之,越年輕。展示三葉蟲、大羽羊齒、恐龍化石投影片,說明它們所形成的地質年代。
【概括總結】人們就是通過對地層中的化石的研究來確定地層的時代和順序的。同時還可以根據岩層組成物質的性質和化石特性,推斷岩石沉積時的環境特徵。
請學生討論:如果在某地層中發現有煤,你能推斷當時的氣候具有什麼特點及植被特徵嗎?
【轉折過渡】人們根據地層的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地殼運動和岩石的絕對年齡把地球的歷史分成五個階段。
【板書】二、地殼的演化史
把學生分成五個小組,看書第171~174頁,分別討論五個代的特點,主要討論每個代的(1)地殼運動或岩漿的活動,(2)海陸分布,(3)生物進化,(4)形成礦產,並完成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