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蒙文的歷史
蒙古族誕生於斡難河流域之時,本來是沒有文字的。1204年,成吉思汗征討乃蠻人之時,乃蠻人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阿雖然遭逮捕,依然守著國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許他忠於自己國家的行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並命令他教授太子、諸王畏兀字以書寫蒙古語。蒙古人至此時便采畏兀字母以書寫蒙古語,學界稱為回鶻式蒙古文,蒙古族開始採用回鶻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這種書寫系統是現行蒙古文的前身。
這種蒙古文的字母讀音、拼寫規則、行款都跟回鶻文相似。回鶻式蒙古文字母表至今尚未發現直接的文獻記載。據後人對這種文字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出19個字母。其中,5個表示母音,14個表示輔音。每個字母視其出現在詞里的位置不同,寫法略有變化,分詞首、詞中、詞末3種變體。拼寫時一般以詞為單
傳統蒙古文
析蒙古文字的標音,造新體字「托忒文字」(todo mongγol),但此新字體只通行於天山南北路、伏爾迦河口諸處,東蒙古未有採用。字母表包括31個字母。其中,7個表示母音,24個表示輔音。4個圓唇母音分別用不同字母表示,o或u,?與ū的寫法有區別。輔音字母d、t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混用;陰性詞里的ɡ、k用不同字母表示。表示z、c、╫、呇的字母,與蒙古文相比,在字形和讀音安排上有所不同。設置了表示長母音的附加符號,並且規定了表示長母音的雙寫形式。由於做了這些改進,托忒文能夠比較准確地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系統。
1686年,喀爾喀僧侶扎那巴扎爾仿造藏文梵字,創造索永布文,共有字母九十個,左起橫書,一樣能精確表達藏、梵語,以及蒙古語的語音。索永布文非常的美觀,寺院經常以此加以裝飾,只可惜此文字寫起來比八思巴字還不方便,因此罕用於社會上。同年扎那巴扎爾另造橫書方塊字,通行於喀爾喀各處之佛寺間。
二十世紀初,曾有蒙古文拉丁化之議,但當時未付諸實行。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蒙古人轉用以西里爾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俗稱「新蒙文」。這種文字的字母表比俄文多Θ、Y兩個母音字母。長母音用雙寫字母表示。能夠比較准確地表達喀爾喀方言的語音系統。1946年以後,蒙古國改以西里爾字母拼寫喀爾喀方言。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則仍采傳統蒙古文。
❷ 蒙古語是誰發明的
……
拖雷安答?抄汗,樓上襲的兄弟,「安答」在蒙古語中意為義兄、義弟,你不是郭靖,不要隨便亂攀關系。呵呵……
如果樓主你說的是語言,那麼,一種語言,一般來說不是某個人發明的,而是一個民族或地區的人民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
如果你說的是蒙古語文字,倒是有發明者。
歷史上蒙古語曾採用以下若干種文字:
改良自回鶻文字的傳統蒙古文字,
元朝忽必烈時代,由當時的吐蕃國師八思巴所創立的八思巴字,
借鑒梵文藏文創立的蘇永布文字
咱雅班第達創制的托忒文
蒙古國獨立後採用的基立爾字母文字。
❸ 成吉思汗時期創造的文字叫什麼名字
那個不是成吉思汗時代的產物 那是元朝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孫子) 記住元朝和成吉思汗不是一個意思 聖旨金牌上的文字是八思巴文 元朝只有貴族才能學習八思巴文的音和意 所以傳旨的時候欽差說的八思巴文 他能讀但不知道寫的是什麼。成吉思汗時代的蒙文是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部以後,蒙古族開始採用回鶻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這種書寫系統是現行蒙古文的前身,現在稱作回鶻式蒙古文。其字母讀音、拼寫規則、行款都跟回鶻文相似。
下面是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406194.htm?fr=ala0_1_1
http://ke..com/view/406194.htm 聖旨金牌
❹ 沒用蒙古語成功的偉人
看你用什麼標准去衡量成功吧。 一個民族中語言是靈魂,一個不會自己母語的人即使他名聲顯赫 但在他自己的民族面前他還是不及格。
所以衡量的標准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希望你是蒙古族或者任何一個少數民族的話,鼓勵你去學習自己民族的語言,不要給自己留下任何遺憾。
蒙古族的蒙古語網上有很多免費教學的團體,比如你可以下載丫丫語音軟體,那裡面搜索蒙古語,就會找到不少蒙古語教學團體,還有新浪微博上有不少蒙古語學習班,他們分布在各地各城市,你可以選擇自己就近的去學習。教學的老師們都是義務的也是免費的。加油
❺ 蒙古族文字的發明者是誰
1204年,成吉思汗征討乃蠻人之時,乃蠻人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阿雖然遭逮捕,依然守著國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許他忠於自己國家的行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並命令他教授太子、諸王畏兀字以書寫蒙古語。
蒙古人至此時便采畏兀字母以書寫蒙古語,學界稱為回鶻式蒙古文,蒙古族開始採用回鶻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這種書寫系統是現行蒙古文的前身。
(5)蒙語創造人擴展閱讀
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1368年,元朝覆滅後,八思巴字也一並退出通用體系 。
20世紀40年代,蒙古國在蘇聯影響下,成立了以達木丁蘇倫等作家參加的「文字改革委員會」,不久後正式廢棄回鶻體蒙古文,開始使用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創制的西里爾蒙古文。
80年代後,蒙古國曾有部分初中和高中開設回鶻體蒙古文課程,但推廣效果並不理想。蒙古國仍然只有部分學校開設回鶻體蒙古文課程,但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不重視這一課程的學習。
1979年中國正式確定了蒙古語基礎方言和標准音。1980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轉發了「八省區蒙古語文工作協作小組」《關於確立蒙古語基礎方言、標准音和試行蒙古語音標的請示報告》,決定以察哈爾土語為標准音。
1977年八省區第二次蒙古語文專業會議上通過了「關於蒙古語文標點符號的規定」。1991年自治區民語委下發了「關於試行蒙古語文縮寫和略寫法的通知」。
1996年規范了「蒙古文字母順序」。1997年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文正字法委員會」,並召開第一次會議,將3000多條不規范的基本詞條規范為1500餘條,並統一了其派生詞的書寫形式。
2010年,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下達關於恢復擴大回鶻體蒙古文使用的命令。命令規定,蒙古國總統、國家大呼拉爾(議會)主席、總理以及政府官員等在與外國同級別官員進行交流時。
公文和信函必須使用回鶻體蒙古文;蒙古國公民的出生及結婚證明、各級教育機構頒發的相關證件、畢業證書等必須同時使用回鶻體蒙古文和西里爾蒙古文。
❻ 創立蒙古文的首創人是
成吉思汗時期創造的文字叫回鶻式蒙古文。
據中外史乘記述,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人以版後,蒙古族開始權採用回鶻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這種書寫系統是現行蒙古文的前身,現在稱作回鶻式蒙古文。
1204年,成吉思汗征討乃蠻之時,乃蠻掌印官維吾爾人塔塔統阿雖然遭逮捕,依然守著國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許他忠於自己國家的行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並命令他教授太子、諸王畏兀字以書寫蒙古語。蒙古人至此時便采畏兀字以書寫蒙古語。
早期的蒙古文字與回鶻文非常相像,正字法中的部分原則也直接來自回鶻文,故現在學術界也常稱之為「回鶻式蒙文」。16-17世紀這種文字經過改革,形成近代蒙古文,即今天通行的傳統蒙文(胡都木蒙文)前身。
❼ 蒙古文字是誰創造的
蒙古部原來沒有文字,成吉思汗在戰勝乃蠻部後,命乃蠻部的塔塔統阿用畏兀兒文字母拼專寫蒙古語,創造屬蒙古文字。這對推行國家法令和發展蒙古族的文化大有好處。成吉思汗本人始終信仰薩滿教宣揚的「長生天」——永恆的天神,因此他還任命了專門掌管薩滿教事務的別乞(教長),利用宗教的力量來幫助自己統治和安定人心。
❽ 蒙語人名
如果你聽的漢語無誤,蒙語就應當是前者:烏雲高娃——「烏雲」是智慧的意思,「高娃」是「美麗、漂亮」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慧麗」的意思。如果音譯,建議改為「奧雲高娃」(你也可以這樣說給她媽聽,看看對不對)。
「烏音嘎」是用來形容聲音的,表示「1.曲調、音調、韻調;2.動聽、悅耳、悠揚、抒情、抒情詩。」
❾ 蒙古語起用時間和蒙古語的創始人
蒙古語
蒙古國語是古老的民族語言之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國語族,分布在中國、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等國家,中國境內的蒙古國語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自治區。蒙古國語的主要特徵有:在語音方面有嚴格的母音和諧律,即按照母音舌位前後或圓唇不圓唇進行和諧,如在一個詞里,要麼都是後母音(陽性母音),要麼都是中母音(陰性母音)。但是前母音(中性母音)與後母音或中母音均可出現在同一個詞里。在形態學方面以詞根或詞干為基礎,後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詞和進行詞形變化;名詞、代詞、形容詞、數詞、副詞、後置詞和形動詞,都有數或格的語法范疇;動詞都有時、體、態、式等語法范疇。在結構學方面,句子中的語序都有一定的規律。通常主語在前,謂語在後,定語在被修飾語之前,謂語在賓語之後,各種狀語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語序。
現時蒙古國主要使用西里爾字母,而中國內蒙古省則仍以蒙古語字母書寫。
為了方便,這里使用的是蒙古國文的轉寫,這種寫法代表蒙古國語在13世紀中的發音,與現在的方言有明顯的區別。但是,從這種寫法可以推斷現在各種方言的讀音,而進行相反的轉換(從現在的發音推斷古蒙古國語的發音)則很困難。
蒙古國文字
在過去蒙古國語還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記錄蒙古國語就要採用漢字來標音或其他友好鄰國的語言文字。歷史上蒙古國語曾採用以下四種文字:
利用漢字標音,
改良自察合台文字,傳統的蒙古國文字,
元朝忽必烈時代,由當時的吐蕃國師八思巴所創立的八思巴字,以及
蒙古國獨立後採用的新斯拉夫字母文字。
傳統蒙古國文字
傳統蒙古國文字使用蒙古國語字母書寫,屬拼音文字類型,脫胎自敘利亞字母,初創於成吉思汗時代。中國的蒙古國族使用的蒙古國文有29個字母,在回鶻文字母基礎上創制,蒙古國語字母表示母音的5個,表示輔音的24個,拼寫時以詞為單位上下連書,行款從左向右。
漢字標音
最古老的蒙古國文是13世紀成文的《蒙古國秘史》(mongγol-un niγuca tobciyan),當時蒙古國拼音文字尚未被發明,因此是用漢字寫出來的。這里是該文獻的開頭和蒙古國文轉寫、中文註解對照:
成吉思 中合罕訥 忽扎兀爾
cinggis qaγan-u ijaγur
成吉思 可汗-屬格 來源
成吉思汗的根源
迭額舌列 騰格舌里額扯 扎牙阿禿 脫舌列克先 孛兒帖赤那 阿主兀
deger-e tngri-ece jayaγa-tu törü-gsen börte cinua a-juγu
來源-與格 天-離格 指定-名物化 出生-過去 孛兒帖赤那 是-過去
奉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蒼白狼),
格爾該 亦訥 中豁埃 馬舌蘭勒 阿只埃
gergei inu quγa maral a-jiγai
妻子 他的 豁埃馬蘭 是-過去
他的妻子是豁埃馬蘭。
由此可見,創制這種文字的人使用官話,在他的方言中,中古漢語的入聲已經消失了,因此必須用特殊的符號(如上標「克、勒」等等)來代表閉音節的韻尾。為了區分蒙古國語的顫音r和邊音l,在帶有顫音的音節前面附加一個上標「舌」字(「舌列」讀作ri)。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是忽必烈時的國師八思巴所創,詳見八思巴字條目。
新斯拉夫字母文字
現蒙古國使用的文字在1940年代用西里爾字母拼寫,除了原來的字母以外,還加入了ө和Y兩個符號來表示俄語中所沒有的母音。
輔音系統
猶如突厥語和滿文一樣,蒙古國語中沒有復輔音。古蒙古國文的輔音音位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國文的輔音音位 清塞音 濁塞音 鼻音 擦音 半母音 邊音 顫音
唇音 b m v (只出現在借詞中)
舌尖音 t d n s l r
舌面音 c j s (在i的前面) y
舌根音 k g ng
小舌音 q γ
和突厥語族一樣,蒙古國文本土詞不能以 l-, r- 開頭。與突厥語不同的是,n-可以出現在蒙古國文本土詞開頭。蒙古國文的塞音韻尾必須是濁塞音:t、k、q不能當韻尾。
語法
猶如現在的方言,在古蒙古國語中有母音和諧,同一個詞中的母音必須是陽性或者陰性,包括各種語法後綴——因此,所有的後綴都有陰性和陽性兩種形式。
陽性母音:a o u
陰性母音:e ö ü
i是中性母音,可以出現在任何陽性和陰性的詞中。現在的蒙古國語方言母音和諧的基本原則不完全相同。 舌根/小舌輔音也收到母音屬性的影響:在陽性的詞中,出現的是小舌音的變體q與ɣ(濁擦音),而在陰性的詞中,出現的是舌根塞音k與g。因此*aka、*eqe之類的詞不符合蒙古國語語音系統的規則,不可能存在。由此可見,舌根輔音(k g)和小舌輔音(q γ)處於互補分布,沒有分辨音位的價值:實際上,k-q 和 g-γ分別是同一個音位(只有清濁對立,沒有舌根-小舌的對立)。
格範疇
根據母音屬性的不同和韻尾的有無,名詞的格的構造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國文名詞變位 格 房子(陰性-收韻尾) 手(陽性-收韻尾) 哥哥 (陽性-無韻尾) 母親(陰性-無韻尾) 樹
主格 ger γar aqa eke mo
屬格 ger-ün γar-un aqa-yin eke-yin mo-n-u
賓格 ger-i γar-i aqa-yi eke-yi mo-n-i / mo-yi
與格 ger-e /ger-tür γar-a / γar-tur aqa-r eke-dür mo-n-r / mo-n-a
離格 ger-ece γar-aca aqa-aca eke-ece mo-n-aca
工具格 ger-iyer γar-iyar aqa-bar eke-ber mo-n-iyar / mo-bar
伴隨格 ger-lüge γar-luγa aqa-luγa eke-lüge mo-n-luγa
mo-n之類的名詞有「隱形」的-n,這個後綴不出現在主格中,但出現在其它格中。
人稱代詞有不規則的形態變化:
人稱代詞變位 格 我 你 我們 你們
主格 bi ci ba ta
屬格 minu cinu manu tanu
賓格 namayi cimayi mani tani
與格 nar cimar manr tanr
離格 nadaca cimaca manaca tanaca
工具格 nadabar cimabar maniyar taniyar
伴隨格 nadaluγa cimaluγa manluγa tanluγa
編輯詞條
❿ 蒙古文字的創建於什麼時期
蒙古文字的創建於元朝
蒙古人發跡於斡難之時,本來是沒有文字的。
1204年,成吉思汗征討乃蠻人之時,乃蠻人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阿雖然遭逮捕,依然守著國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許他忠於自己國家的行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並命令他教授太子、諸王畏兀字以書寫蒙古語。蒙古人至此時便采畏兀字母以書寫蒙古語,學界稱為回鶻式蒙古文,蒙古族開始採用回鶻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這種書寫系統是現行蒙古文的前身。
十六世紀蒙古人信奉佛教,廣譯遍傳佛經, 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十六、十七世紀之交,為蒙古之文藝復興。在這之前書寫蒙古語的之部分缺失,皆改進之。此時引入許多藏語、梵語之內典用語,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詞彙。並且為了便於表示藏、梵語音,另造變體字母。字母之改良以阿里嘎里為大宗。1587年,喀喇沁翻譯者阿尤希固什修改舊有的字體,自創了阿里嘎里文,這種文字可以表達所有的藏、梵語語音,且可以表達諸蒙古語所無之輔音群。此時部分古語遂棄而不用。學界謂此時之書面蒙文為古典蒙文。
清朝時,亦取鑒蒙古字母,創滿文以書滿語。二者字型相似,故能觸類旁通。此後自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古典蒙文得以充分發展。北京、內蒙古之木版印刷業俱盛,諳蒙語之帝王或者是藏族法師都參與編纂辭典、語法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