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發明

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2 13:21:21

❶ (2008南匯區一模)人痘疫苗的發明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1796年英國醫生琴納發明了牛痘疫苗,

(1)①來是抗原能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自免疫反應,免疫預防接種的疫苗屬於抗原,免疫系統不僅具有防衛功能,還有監控、清除自身體內衰老、損傷的細胞和癌變的細胞,此時自身體內衰老、損傷的細胞和癌變的細胞也屬於抗原.
(2)當脊髓灰質炎病毒進入接種過該疫苗的人體,人體產生的免疫反應屬於二次免疫,此時抗原抗原直接刺激記憶B細胞,記憶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後迅速增殖、分化產生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漿細胞產生大量抗體進行免疫;與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迅速、強烈.
(3)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是骨髓瘤細胞與B淋巴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瘤細胞,雜交瘤細胞既具備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的功能,又具備瘤細胞無限增殖的功能,在體外進行細胞培養獲得大量抗體.
(4)傳染病病癒後的免疫力的時間,有的持續終生,有的不長.免疫時間較短的主要原因是病原體發生突變,原有的免疫能力不能對突變後的病原體起作用.
故答案應為:
(1)①抗原衰老、損傷或突變後
(2)③記憶B細胞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快而強④漿細胞
(3)B淋巴無限增殖
(4)突變

❷ 糖丸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產生的

糖丸是顧來方舟教授,顧方舟源教授是我國組織培養口服活疫苗開拓者之一,1958年他在我國首次分離出「脊灰」病毒,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上世紀60年代初,他研製成功液體和糖丸兩種活疫苗,使數十萬兒童免於致殘。同時提出採用活疫苗技術消滅「脊灰」的建議及適合於我國地域條件的免疫方案和免疫策略。2000年10月,經中國國家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消滅「脊灰」證實委員會證實,中國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傳播已被阻斷,成為無脊灰國家。
糖丸:
中國使用的脊灰疫苗是減毒活疫苗,是混合糖丸疫苗。糖丸疫苗需用奶粉、奶油、葡萄糖等材料作輔劑,將液體疫苗滾入糖中,即糖丸疫苗。糖丸疫苗為白色,對熱非常敏感。屬於國家免疫規劃的第一類疫苗。

❸ 脊髓灰質炎疫苗

脊髓灰質炎疫苗用法用量:
口服糖丸劑:嬰兒一般於第2、4、月齡時各服一丸。1.5歲~2歲,4歲和7歲時再各服1丸(直接含服或以涼開水溶化後服用)。
口服液體疫脊髓灰質炎疫苗苗:初期免疫3劑,從出生第2個月開始,每次2滴,間隔4周~6周,於4歲或入學前加強免疫1次,可直接滴於嬰兒口中或滴於餅幹上服下。

1、間隔不到一月沒啥問題,
2、一個月吃一次,吃三次沒問題。下月不用再吃。等4歲才吃。
3、溫水30-40度,無問題,不能用熱水!

❹ 8.庄肭恩·思克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 201次實驗才發現小兒麻痹症的疫苗的 他

成功是一次次實驗總結造成的。

❺ 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究歷史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脊髓灰質炎病人莫過於富蘭克林·羅斯福。1921年的夏天,他在一次游泳之後染上了脊髓灰質炎,最終造成了下肢癱瘓。1938年羅斯福建立了小兒麻痹症全國基金會,用於救治脊髓灰質炎患者,並促進疫苗的研製。在基金會的扶持下,Jonas Salk醫生用了近9年的時間,於1953年成功研製出第一個成功的脊髓灰質炎疫苗,這是繼天花疫苗、白喉疫苗和流感疫苗後,疫苗研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這種疫苗是一種滅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殺死後制備成注射使用的疫苗。Jonas Salk也在自己、妻子和孩子身上進行了接種實驗,結果他們體內出現了相應的抗體,並且沒有患上脊髓灰質炎。這種疫苗保護兒童免受脊髓灰質炎侵害的有效率在80%到90%左右。隨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這種疫苗成為了對脊髓灰質炎標準的預防手段。
IPV疫苗效果很好,但還不是足夠好,它還不能有效阻斷病毒的傳播。在20世紀50年代,辛辛那提大學的Albert Sabin同樣也在小兒麻痹症全國基金會的支持下進行疫苗的研究。與IPV不同,Albert Sabin把脊髓灰質炎病毒在猴子的腎臟細胞、Vero細胞及人二倍體成纖維細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養,直到篩選出致病力較弱的毒株。得到的疫苗稱為口服(減毒)脊髓灰質炎疫苗(OPV)。這種疫苗取得了巨大成功,Albert Sabin的研究小組也因此獲得了1965年諾貝爾醫學獎。
自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成功地研製了脊灰疫苗以後,脊髓灰質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球的小兒麻痹症發病率逐年下降,人類已經看到根除這種疾病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消滅脊髓灰質炎項目負責人大衛·海曼表示:「在我們看來,在預定期限內消滅這一疾病是現實可行的。」然而,由於貧困和戰爭等諸多問題,脊髓灰質炎疫苗接種工作在一些地區經常受到干擾,甚至出現病毒死灰復燃的情況。
2005年,全球范圍內有6個國家存在脊灰野病毒的流行,其中與中國接壤的有3個。而且印度尼西亞、葉門等一些已經消滅脊灰的國家相繼發生了輸入性脊灰野病毒傳播,造成局部地區脊灰重新暴發流行。自2004年以來此類輸入事件已在全球18個無脊灰國家重演。一旦條件適宜,脊灰野病毒仍可能卷土重來。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宣布成為無脊髓灰質炎區域,標志著中國已達到無脊髓灰質炎目標。但周邊國家仍然存在不少脊灰野毒株病例。中國局部地區由於免疫規劃工作存在許多薄弱環節,我國繼2004年貴州省發生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循環事件,2005年在安徽又發現VDPV。而三個存在野毒株的鄰國對中國也構成輸入性威脅,因此我國的維持無脊灰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目前中國的脊灰疫苗已列入兒童免疫程序,兒童免費接種。於1953年成功研製出第一個成功的脊髓灰質炎疫苗,這種疫苗是一種滅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殺死後制備成注射使用的疫苗。這種疫苗是一種滅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殺死後制備成注射使用的疫苗。1955年美國引入脊髓灰質炎(脊灰)滅活疫苗(IPV)並廣泛應用,在20世紀50年代,口服脊灰疫苗(OPV)研製成功,與IPV不同,Albert Sabin把脊髓灰質炎病毒在猴子的腎臟細胞、Vero細胞及人二倍體成纖維細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養,直到篩選出致病力較弱的毒株。得到的疫苗稱為口服(減毒)脊髓灰質炎疫苗(OPV)。目前廣泛使用口服(減毒)脊髓灰質炎疫苗(OPV)。

❻ 脊髓灰質炎疫苗為什麼可以做成「糖丸」

脊髓灰質炎疫苗(Polio vaccines)原本就是有兩種: 糖丸的口服疫苗:成分是減毒活疫苗(Attenuated Vaccine),也就是活的病毒,但是毒力輕微到忽略不計。 注射的疫苗:成分是滅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也就是死了的病毒。


而實際上,只要食物裡面混有這病毒,從咽喉開始一直到腸子,整個的消化管,都可能成為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的登陸點,甚至有人把這個疾病的傳播方式稱作「糞口途徑」+「口口途徑」。

❼ 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發展歷程

1936年時,紐約大學的研究助理莫里斯·布羅迪(Maurice Brodie)利用猴子的脊髓作為病毒生長環境,並以甲醛殺死病毒,以製成脊髓灰質炎疫苗。由於難以獲得足量的病毒,使其嘗試剛開始就受到阻礙。在測試疫苗時,布羅迪首先以自己和多位助手來作實驗,接著再將疫苗接種於3000名兒童,其中多人出現了過敏反應,且沒有出現免疫作用。費城的病理學家約翰·科勒默(John Kollmer)也在同年宣稱研發出疫苗,不但同樣沒有使人免疫的能力,還造成了多名死亡案例。
美國國家脊髓灰質炎免疫計劃(National Polio Immunization Program)早期於喬治亞州哥倫布所進行的大型疫苗接種活動。
到了1948年,由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所領導的波士頓兒童醫院團隊,在實驗室的人體組織中成功培養出脊髓灰質炎病毒。恩德斯與同事托馬斯·哈克爾·韋勒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羅賓斯也因這項貢獻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除此之外,同時期還有多項關鍵發現:包括病毒的3種血清型(serotype),也就是第一型(PV1,Mahoney)、第二型(PV2,MEF-1),與第三型(PV3,Saukett);還有人體麻痹前血液中會出現病毒的現象,以及γ-球蛋白型態抗體在抵抗病毒方面的效用。
美國在1952年與1953年,分別增加了5萬8000與3萬5000個病例,高於先前每年約2萬人的增加速度。當時在紐約萊德利實驗室(Lederle Laboratories)的希拉里·柯普洛夫斯基(Hilary Koprowski)曾宣稱在1950年成首先成功研發疫苗,不過直到沙克疫苗投入市場後5年,他的疫苗才正式脫離研究階段。此外,沙賓疫苗研發時所用的減毒性病毒樣本,也是由柯普洛夫斯基所提供,但他自己的疫苗因為部分會恢復致病性而失敗。 第一種有效的疫苗,是匹茲堡大學的約納斯·沙克在1952年研發完成,這種疫苗稱為「去活化脊髓灰質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又稱「沙克疫苗」,是利用3種血清型的致病性病毒株所研發。這些病毒首先培養於一種稱為綠猴腎細胞(Vero cell)的猴子腎臟組織,之後再以福馬林處理使其失去活性。
注射沙克疫苗可使血液產生以免疫球蛋白G(IgG)為抗體的免疫作用,防止病毒血症(viremia)的發生,並保護運動神經元(motor neurons),進而阻礙脊髓灰質炎的感染,也因此降低了產生延髓型脊髓灰質炎(bulbar polio)以及後脊髓灰質炎綜合症(post-polio syndrome)的風險。不過由於此疫苗並無法保護腸道的黏膜內襯(mucosal lining),因此已接種沙克疫苗的人們仍可能持續散播疾病。
1954年,疫苗於賓州匹茲堡的阿森納小學(Arsenal Elementary School)與華生兒童之家(Watson Home for Children)展開試驗。之後又在湯瑪斯·弗朗西斯(Thomas Francis)的領導下,進行了一場稱為弗朗西斯實測(Francis Field Trial)的大規模試驗工作,一開始是在維吉尼亞州的麥克林(McLean)進行,對當地富蘭克林·謝爾曼小學(Franklin Sherman Elementary School)的大約4000名兒童進行接種;最後在美國的44個州中,總共有大約180萬名兒童受試。測試中約有440,000位兒童接受了一次以上的疫苗注射;另有210,000位兒童接受由培養基製成的安慰劑;對照組則是由120萬名無接受疫苗的兒童構成,並研究觀察他們是否受到脊髓灰質炎的感染。結果發表於1955年4月12日,這場測試顯示沙克疫苗在對抗PV1方面有60%到70%的效果;而對抗PV2與PV3的效果則達到90%以上。
沙克疫苗在1955年獲得許可,兒童接種活動也在不久後開始。March of Dimes組織在美國推動大規模防疫計劃,使美國到了1957年時,一年所增加的脊髓灰質炎病例減少到5600人。IPV疫苗在美國一直到1960年代仍廣泛使用。強效型的IPV在1987年於美國通過許可,是目前美國所用的疫苗之一。 1963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宣傳海報,圖中的蜜蜂稱「Wellbee」,用以鼓勵大眾接受口服沙賓疫苗。
在沙克疫苗獲得成功後數年,阿爾伯特·沙賓也研發出又稱「沙賓疫苗」的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這種疫苗是利用減毒性活病毒所製成,原理在於使病毒處於低於一般體溫的非人類細胞中,進而使病毒的基因組自然發生突變。
減毒性的沙賓1號病毒株(Sabin 1 strain)與其帶致病性的親代(PV1血清型)之間,共有57個核苷酸的發生替換;2號病毒株有2個核甘酸替換,使其毒性減弱;3號則有10個替換參與毒性的減弱。主要的減毒性因素在於突變發生於3株病毒的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使其中的莖環結構發生變化,減低病毒在宿主細胞中轉譯自身RNA模板的能力。沙賓疫苗中的減毒性病毒在腸道,也就是感染的主要部位中能有效地復制;不過在神經系統組織中則否。此外,沙賓疫苗在服用上較為簡易,且免疫時間也較沙克疫苗為久。
1961年,第一型與第二型病毒的單價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mono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MOPV;單價疫苗是只針對其中一型病毒的疫苗)獲得許可;隔年第三型MOPV的許可也獲通過。到了1963年,三價口服OPV許可通過,並逐漸取代去活化病毒,成為多數國家主要使用的疫苗類型。在1961時,全美國的病例只剩下161例。

❽ 疫苗的起源

母冰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有些患過傳染病而康復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樣的疾病,於是他們用物理方法(如搗碎、研磨)處理發病個體的組織臟器製成最原始的疫苗。
早在公元4世紀初,東晉葛洪所著《肘後方》中,就有關於防治狂犬病的記載,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雲:「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殺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腦漿敷於被咬處,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思維方式。
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人痘接種術來對抗天花病毒的侵襲。據傳,11世紀中國就有接種人痘獲得成功的例子,17世紀逐漸普及。早期人痘接種,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時苗」。由於「時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熟苗」接種之法。所謂「熟苗」指的是以接種發出來的痘作為種苗,經過「養苗」「選煉」,連續種七代後,火毒汰盡,用來給健康人種就非常安全了。《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高度贊揚人痘接種:「我聽說100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18世紀初,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被引入歐洲。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在此基礎上發明並推廣了牛痘接種疫苗法。

❾ 小兒麻痹症疫苗是誰發明的

早在20世紀30年代,人們就在努力研製防治脊髓灰質炎的疫苗。1935年,Kolmer發明了蓖麻油酸鈉滅活疫苗;次年,Brodie等又發明了甲醛(福爾馬林)滅活疫苗。 第一個成功的脊髓灰質炎疫苗出現在1953年。美國的索爾克醫生(Dr. Jonas Salk)在小兒麻痹症全國基金會的支持下,在實驗室里...成功地培育出了全部3種脊髓灰質炎毒株。索爾克把病毒殺死製成疫苗,並於1952年在患脊髓灰質炎康復的兒童身上進行了實驗。1954年,美國有200萬兒童接受了索爾克的疫苗實驗,結果表明這種疫苗保護兒童免受脊髓灰質炎侵害的有效率在80%到90%左右。隨後,這種所謂的滅活脊髓灰質炎疫苗(IPV)成為了對脊髓灰質炎標準的預防手段。

❿ 脊髓灰質炎疫苗的介紹

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是預防和消滅脊髓灰質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體脊髓灰質前角的灰、白質部分,對灰質造成永久損害,使這些神經支配的肌肉無力,出現肢體弛緩性麻痹。好發於嬰幼兒,故又稱小兒麻痹症。本病可防難治,一旦引起肢體麻痹易成為終生殘疾,甚至危及生命。

閱讀全文

與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