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貝多芬一生的偉大事跡從1972年開始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
貝多芬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在5歲時患上中耳炎;8歲便開始登台演出;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貝多芬在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當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13歲的貝多芬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
1781年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貝多芬還跟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在新老師的指導下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也跟隨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列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達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貝多芬在此期間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等。
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作《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6] 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這部分應該是偉大事跡。
治於你說的1972年我不知道什麼意思,貝多芬是1770年出生的。
② 貝多芬生於什麼年代
名字: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生日:1770年12月16日
星座:射手座
出生地: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
③ 貝多芬是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創作的月光曲流傳百世,你還知道有關貝多芬的哪些歷史資料
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為樂聖。祖父是男高音歌唱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弗蘭德。自幼 公認的最像貝多芬Beethoven的畫像
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台演出。十七歲那年,波恩宮廷資助他去維也納,也就是在這時與莫扎特有了短暫接觸。1792年,經過海頓的指引,再次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他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田園交響曲》;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位頗具創造性的作曲家。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和米開朗基羅、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都經歷了各種苦難坎坷,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根據他們的人生寫成了《名人傳》。
④ 貝多芬是什麼偉大的什麼,被人們稱為什麼和什麼。
從第一句話知:他很偉大
「竭力為善,愛與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理。」 --貝多芬(1792年手記)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 「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出生於夫拉芒家族,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叫魯特維克,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一個女傭,一個廚子的女兒。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公認的最像貝多芬Beethoven的畫像
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弗朗茨·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Johann Albrechtsberger,1736-1809)和安東尼奧·薩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石膏面模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愴」、「月光」鋼琴奏鳴曲和「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Pianoforte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聰;他從1796年26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貝多芬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第三「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
⑤ 貝多芬生活在哪個時代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
希望能幫助你,採納吧!
謝謝!
⑥ 關於貝多芬研究的最新動態是什麼
沒什麼最新動態,因為國內外研究貝多芬的太多了,都研究到頂峰了。
⑦ 貝多芬為了什麼
1 貝多芬是為了音樂而音樂
2 貝多芬是為了生活而音樂
3 貝多芬是為了宣洩而音樂
4 貝多芬是為了親人而音樂
5 貝多芬是為了愛人而音樂(不過貝多芬的愛情是失敗的)
但貝多芬絕不是為了揚名而音樂
他是純潔的音樂家
高尚的音樂家
為了音樂而音樂的人
偉大的人
⑧ 貝多芬所處的是音樂發展的哪個時期在這個時期里有哪些著名的事件發生
西方音樂始於基督教,其發展經歷了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20世紀以後等階段。各個時期的音樂都有著不同的風格特徵。
貝多芬處於古典主義後期,他的作品對浪漫主義時期有極大影響,他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小結
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20年代這一時期為古典主義音樂時期。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歐洲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都發生了新的變革,整個音樂生活也發生了迅速的演變,這一時期的音樂文化有以下特徵:
1、市民音樂有了很大發展,歌劇院、音樂廳不斷涌現,酒館、集市等公共場合的音樂活動頻繁,樂譜出版、樂器製造業日趨繁榮。
2、音樂家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從「僕人」向「自由音樂家」過渡。
3、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有新的內容和形式,其特徵:創作上世俗因素為主體,主調音樂占絕對優勢,形式結構嚴謹勻稱,樂思發展富於邏輯,音樂中的矛盾沖突突出。產出了交響曲等重大音樂體裁。
4、出現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傑,對後世音樂產生了重要影響。將人文主義思想融入其創作中的各個領域,並以此為基點,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了巔峰,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
簡述西方音樂古典主義時期的時間劃分及文化特質:
1、時間范圍界定:(1)時間:將1750—1820年這70年的歷史階段稱為西方音樂的古典主義時期。(2)概念的區分:在理解古典音樂的含義上要注意兩種概念,一是泛指19世紀之前的傳統音樂中為後世公認的優秀典範作品;二是特指1750—1820年古典主義時期曼海姆樂派、柏林樂派和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創作成果。在西方音樂史上,古典音樂主要指後者。
2、社會文化特質:強調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義,追求人權平等。它反映了該時期「啟蒙運動」和「狂飆突進運動」的思想實質:「自由、平等、博愛」,關注人的本性和情感。
簡述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整體風格特徵
1、音樂從教堂步入宮廷,並逐步走向社會,走向民眾。
2、音樂創作不再以巴羅克時期的復調手法為主,採用的是主調音樂形式。加強了旋律與和聲的對應,建立起「主—下屬—屬—主」的功能和聲進行。
3、確立曲式分段式結構原則,旋律不再採用巴羅克時期延綿不斷、擴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對稱的2、4小節(也有3、5、6小節)為基本單位形成方整型樂句結構。音樂呈現出優美、簡單、均衡的特徵。
4、主題動機式發展,以主題間的對比取代巴羅克時期單一主題的模進發展。
5、「通奏低音」被明確的樂器記譜取代,使作曲家對樂器音色的體驗更明晰。
6、追求客觀的美,描繪自然界中的人掙脫對教堂中的神、宮廷中的君主的依戀,拓寬了音樂的表現范圍和表現力。
7、音樂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樂體裁——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上。
這些變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他繼承了海頓、莫扎特所奠定的古典交響曲體裁和奏鳴曲式的音樂形式,然而他以嶄新的時代精神充實豐滿了這些音樂形式體裁。他在第三、五、九交響曲中,從不同的角度一再追尋「斗爭——寧靜沉思——喧囂戲謔——歡樂凱旋」這樣一個哲理性的交響公式,時代的英雄主題、個人與命運搏鬥、人類達到理想王國的奮斗無不凝聚其中。
⑨ 貝多芬是哪個時代的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⑩ 羅曼羅蘭的筆下認識了怎樣的貝多芬
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被一些學者稱為"世界三大傳記之一,對於喜歡羅曼羅蘭的朋友,此書是「必讀」品;而對於喜歡貝多芬的朋友,這屬於「選讀」品。其實羅曼.羅蘭還寫了另外兩部經常提到的傳記《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
羅曼羅蘭(1866-1900)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也是一個人道主義者。 羅曼羅蘭除了在文學界享有不朽的地位外,也是研究貝多芬最認真的一位專家,以《貝多芬傳》為藍本所發表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學經典中的經典。羅曼羅蘭十六歲以前他所受到的音樂方面的熏陶主要來自海頓、莫扎特。而在他接觸到了瓦格納和貝多芬的音樂以後,那些優美的旋律就從此占據了他心靈中最美好的位置,也成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寄託和靈魂的避風港。
羅曼羅蘭筆下的人活得都很痛苦,而且都是自己選擇的痛苦。這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災難。
貝多芬的音樂與羅曼羅蘭的一生都是緊密不可分的。
羅曼羅蘭是在羅馬上大學的時候深入研究貝多芬的。他認為貝多芬「具有一切音樂家中最偉大的靈性」。羅曼羅蘭在那時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終了,都在研究貝多芬。這足以證明貝多芬的音樂和精神對於羅曼羅蘭的啟示是多麼的重要!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舛的命運斗爭的過程。羅曼羅蘭顯然被貝多芬強大的精神體系所折服,他相信貝多芬是屬於那種從內心嚮往快樂的人。「貝多芬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他拒絕妥協他不認同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在奮斗!」而羅曼羅蘭一生中最偉大的巨著《約翰 克利斯朵夫》所要表達的精神和原形也就是貝多芬一生的縮影。
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是一流的傳記。我國著名的傅雷先生是它的中文翻譯。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俄羅斯著名作家:托爾斯泰。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名人傳》完全超越了傳記,成了永遠的經典。
人們常說:"一本優秀的傳記不僅能讓我們認識世界,還會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人生。"我當然不奢望自己能從這本書里獲得認識世界的鑰匙。但是卻讓我感同身受著三段痛苦倔強的人生。
沒有人能像羅曼羅蘭這樣描寫貝多芬,因為他一支極盡還原的筆,貝多芬活在我們的眼前:
"他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家般的骨骼。一張土紅色的寬大的臉,到晚年才皮膚變得病態而黃黃的,尤其是冬天,當他關在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額角隆起,寬廣無比。烏黑的頭發,異乎尋常的濃密,好似梳子從未在上面光臨過,到處逆立,賽似"梅杜薩頭上的亂蛇"。
他的雙眸具有強烈的震懾力,放射出粗野狂放的光芒。藍灰色的眼珠往往會因興奮或憤怒而張得很大,在眼眶裡轉個不停,而眼珠大多數時候都將他內心的憂愁展露無遺。雷斯塔伯說看見"他溫柔的眼睛及其劇烈的痛苦"時,他需要竭盡全力才能止住眼淚。"
據莫舍勒斯英國鋼琴家說:"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談話之間有一副往往可愛而令人高興的神氣。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卻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難看的,並且為時很短",---那是一個不慣於歡樂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憂郁的,顯示出"一種無可療治的哀傷"。當朋友看到他沉浸在痛苦中時,需要竭盡全力才能忍住眼淚。
一次,一個朋友在一家小酒店裡喝酒,他正坐在角落裡,緊閉雙目,抽著煙斗,彷彿靜靜地等待死神的降臨。朋友與他寒暄兩句,他凄慘地一笑,從口袋裡掏出一個本子,用聾子常有的尖叫讓對方寫下他要說的話。他的臉色經常會變化,面部肌肉隆起,青筋暴露,眼露凶光,嘴唇抖個不停。這副可怕的表情往往會將別人嚇得靈魂出竅。這是因為他創作靈感突然出現了,或是他彈琴彈得太投入了,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這是羅曼羅蘭筆下的貝多芬。,粗糙的會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想到生活中的某類人,:瘋子抑或天才。
這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他的痛苦從童年開始,貫穿一生。他不像莫扎特般享受過家庭的溫情。一開始,人生於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然後,突然之間巨大的陰影卷過,悲壯的雷吼,充滿著聲響的可怖的靜默,一陣復一陣的狂風。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保存著一縷希望。但自一八一零年後,心靈的均衡喪失了。日光變得異樣。最清楚的思想,也看來似乎水汽一般在升華: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們的又凄涼又古怪的騷動,罩住了心;往往樂思在薄霧之中浮沉了一兩次以後,完全消失了,淹沒了,直到曲終才在一陣狂飆中重新出現。
正如我們所熟識的句子:扼住命運的咽喉!這就是貝多芬的一生。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德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們能體會到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斗爭,盡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了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
貝多芬,是大師中的大師!他渴望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但卻屢遭失敗。後來,他不幸耳聾了,這對於一個音樂者來說無非是心靈上的摧殘,但他並沒有放棄對音樂的追求,而是更頑強地投入音樂里。寫出了震撼人心的樂章,並且保留著自己不屈不撓的高昂斗爭精神。「一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
羅曼羅蘭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麼支持著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著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峰,達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事實上,後來在《貝多芬:偉大的創造性年代》中,羅曼·羅蘭認為年輕時寫的《貝多芬傳》不夠成熟,過於崇拜偶像,而新作中才算是比較理性地認識這位偉大的作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