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怎麼理解藝術家是藝術生產過程的主宰者
藝術要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必然要融入創作的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感情。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集中表現為藝術家創作活動的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創作的能動性,使得藝術成為主觀和客觀、再現和表現的辨證統一,藝術創作的獨創性,總是凝聚著藝術家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帶有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和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
所以
2. 藝術家為什麼是創造者
因為他們創造出了他們思想的產物,藝術就是思想,同樣思想就是藝術
3. 藝術生產論最早由誰提出
藝術生產論最早由誰提出是由馬克思提出的。
第一種意義是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並不專指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現象。
第二種意義是指實際的創作過程。
第三種意義專指在資本發展時期,一切藝術生產是為資本創造價值,一切藝術品都具有商品的屬性。
我們一般主要從第一種意義和第三種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的「藝術生產論」。也就是說:文學藝術並非孤立的存在,我們必須從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實踐中,從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的關系中,才可能獲得對文學藝術的最終解釋。
(3)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發起者和創造者擴展閱讀:
藝術之所以是一種生產,還在於它與物質生產具有相似的內在結構。藝術技巧對藝術生產的重要性恰似勞動工具對物質生產的重要性。如同所有的物質生產,藝術生產也是一種集體性和民主性的活動。藝術家不是超塵脫俗的天才,而是整個社會生產的參與者。
布萊希特將劇場視為「實驗工場」的觀念和馬克思關於拉斐爾等人的藝術成就與藝術傳統、社會組織、分工、國際交往密切相關的識見顯然有相通之處,與本雅明、馬歇雷對歐洲個人天才創造美學的無情批判也息息相通。
4. 為什麼說藝術家是藝術產生過程的主宰者所謂藝術生產和藝術作品的不可替代性是什麼意思
藝術家是藝術產生過程的主宰者,是因為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和藝術產品命運的主宰作用。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和不可替代性,則是說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獨創性。
(一)藝術家是藝術產生過程的主宰者。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要經過生活體驗、藝術構思、意象物化三個基本階段, 在各個階段,藝術家必須親自體驗生活 , 並在生活中尋找藝術靈感,構思出完整的藝術意象; 而形成藝術作品,藝術家還需要運用藝術語言,將構思成熟的藝術意象表現為專供審美和鑒賞的藝術形象 。可見,藝術家在觀察體驗社會生活、構思藝術意象和將藝術意象物化為藝術作品等三個大的藝術創作階段中,都充分表現出藝術家主體的決定藝術創作過程和藝術產品命運的主宰作用。
(二)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獨創性。藝術生產和藝術產品的不可替代性由多方面因素決定,一是藝術家所處時代不同、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不同,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經歷、不同藝術思想,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決定了藝術傢具有不同的個性;二是藝術創作主體的藝術心理定勢所包含的各個層次的文化知識、藝術專業知識、藝術創作經驗和創作才能,決定了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三是藝術家所憑借的社會生活素材,所選用的藝術語言的組合,藝術主體,意象、藝術形象等不同,以及藝術家主觀意識上的獨創性,也決定了其不可替代性。
5. 簡述什麼是藝術創造主體
藝術創造主來體——藝術家,是人類自審美活動的體驗者和實踐者,也是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他們通常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與技巧,具有良好的修養和突出的審美能力。他們的生命在於創造。同時,藝術家又是具體的和社會的人。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
6. 如何理解「藝術生產」這一命題
藝術生產是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藝術生產概念具有多種意義:
第一種意義,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並不專指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現象。
第二種意義,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第三種意義,專指在資本發展時期,一切藝術生產是為資本創造價值,一切藝術品都具有商品的屬性。
藝術生產論的理論發展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遠承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針對他們所處時代的新的文化境遇對文藝生產問題進行了長期深入的探索,深化和細化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藝術生產思想。他們的理論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生產理論以其文論研究的生產視角、斬絕的社會文化批判氣概、美學政治化訴求、審美救世情懷而顯示出了明顯的承傳邏輯,又有許多新的變異和特色。
7. 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創作之間的關系
跳開原有藝術這一單一領域,不難發現這其實就是人、生產、思想三者的關系。
要寫論文的可以參照馬哲
若單純想對其進行些深度剖析的話,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吧。
8. 在藝術生產中,誰是藝術品的生產者和創造者
藝術家是藝術品的生產者和創造者。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
9. 藝術家為何是藝術作品的創造者
藝術家是藝術作品的創造者。藝術家在藝術生產的過程中與社會生活發生了異常緊回密的關聯。藝術家答是處在不同階層、文化層次上的獨立個體,在享受藝術創作充分的自由時,還要受到來自社會各個環節的正面或者側面的影響。
10. 作為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藝術家自身具備哪些特點
藝術創作
第一節 藝術創作主體
一、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
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藝術家應當具備藝術的天賦和藝術的才能,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藝術的修養,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藝術傢具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第一,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
第三,藝術傢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能力
第四,藝術傢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第五,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並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
2、藝術家與社會生活
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十分重要
藝術家隸屬於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可見,一方面,社會生活作為藝術的客體,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又對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創作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結下不解之緣。
3、藝術家的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
藝術才能,指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稟賦和後天訓練培養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創造力。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包括深刻的思想修養,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同藝術才能的培養一樣,同樣需要長期勤奮的學習和實踐。
第二節 藝術創作過程
藝術創作活動指藝術家在創作慾望的推動下,運用一定的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法技巧,通過藝術的加工和創造,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思想情感轉化為具體、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將自己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為藝術作品。
從總體上講,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分為藝術體驗活動、藝術構思活動和藝術傳達活動這樣三個階段。
鄭板橋對畫竹過程的描繪是很好的例證。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分別對應了藝術創作過程的三個階段。
「眼中之竹」——觀察、感受生活,即藝術體驗
「胸中之竹」——在頭腦中形成審美意象,即藝術構思
「手中之竹」——將審美意象物態化為藝術形象,形成藝術作品,即藝術傳達
一、藝術體驗活動
藝術體驗活動是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
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起始階段,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
藝術體驗需要藝術家仔細地觀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認真地思考生活,同時,更需要藝術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擁抱生活,需要藝術家飽含情感的切身體驗。
就是劉勰所講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就是杜甫所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二、藝術構思活動
藝術構思活動就是在藝術家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並融會藝術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
在藝術構思活動中,想像和情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想像具有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
想像是藝術構思的核心,情感是藝術構思的動力。
三、藝術傳達活動
藝術傳達活動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
藝術傳達需要物質材料
藝術傳達需要技巧
藝術傳達需要融入藝術家的生命和心靈
在藝術創作全部過程中,體驗、構思和傳達三種有機融合,相互滲透。
第三節 藝術創作心理
一、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思維
1、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人類能動地認識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藝術創作的主要思維方式。它是通過具體、感性的形象來達到對事物本質規律認識的思維形式。
形象思維的特點是:
第一,始終不離開感性形象
第二,始終依靠想像、情感
第三,具有整體性的特點
2、抽象思維
指運用概念來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一種思維形式。
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中常有抽象思維的伴隨。
抽象思維在藝術活動中,必須服從形象思維的規律,有機融合在形象思維之中。
3、靈感思維
指在創作活動中,人的大腦皮層高度興奮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和思維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維或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突如其來地產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頓悟式思維形式。
靈感並非神秘莫測,它是藝術家長期精心構思、艱苦尋覓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間的突然爆發。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總之,在藝術活動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思維構成了十分復雜的辯證關系,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藝術思維。
二、意識與無意識
無意識相對意識而言,也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腦一種潛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第四節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
一、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是藝術家的創作在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
藝術風格涉及到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各個層面,是從藝術作品的整體上呈現出來的。
1、藝術風格的多樣性
藝術風格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它的多樣性
藝術風格多樣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藝術家獨特的創作個性
研究結果表明,俄國的四位著名作家普希金、赫爾岺、克雷洛夫、果戈理在氣質上分別是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這幾位著名作家先天不同的氣質特徵和心理特徵,不能不對他們的創作產生影響,成為他們後來不同創作風格的原因之一。
膽汁質——暴躁性急、沖動而不易抑制
多血質——敏捷好動、熱情但易泄氣
粘液質——孤僻懦弱、優柔寡斷
抑鬱質——遲鈍膽小、內傾抑鬱
藝術家獨特的人生道路
審美需求的多樣化
2、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常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每個民族、每個時代的的藝術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形成藝術的民族風格和時代風格,體現出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畫家的作品(波提切尼、喬爾喬涅、提香)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當時地中海沿岸繁華富裕的世俗氣息與色彩絢麗的自然風光。
藝術風格的時代特色,體現出這個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
二、藝術流派
藝術流派指中外藝術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組成的藝術派別。
藝術流派的形成,概括起來有三個原因:
具有相同藝術主張的藝術家自覺結合形成的藝術流派,有一定的組織和名稱,或者有共同的藝術宣言;(創造社、新月社、文學研究會)
藝術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不自覺而形成的藝術流派,一般沒有固定的組織或綱領,也沒有共同的藝術宣言;(邊塞詩派、鴛鴦蝴蝶派、山葯蛋派)
由於藝術風格相似或相近,被後世人們歸納為特定的流派。(建安文學、江西詩派荒誕派戲劇)
三、藝術思潮
所謂藝術思潮,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一定的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的影響下,藝術領域所發生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潮流和創作傾向。
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7世紀以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後現代主義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從歐美興起,包括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意識流小說、野獸派繪畫、新浪潮電影等等。
20世紀後半葉,後現代主義在西方興起,向先鋒藝術和世俗文化兩個方向邁進。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分別針對個體、群體、以及在相當歷史時期內、具有相當規模的較大群體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