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香油發明

香油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2 11:04:56

❶ 食用油是誰發明

中國遠古時的食用油都是動物油。古人對不同的動物油有專門的稱謂,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牛油羊油稱脂,豬油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冊)」。而獸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使用專門的油來烹飪,《周禮·天官·庖人》中記述掌管天子膳羞時供應肉食的官,根據不同的季節,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種鳥獸。 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肉乾、魚干;秋天用豬油煎牛犢和鹿崽;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但不能食用,而是塗在絲織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約是漢代傳入中國的,《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飪用素油。唐孟詵《食療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夢溪筆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即蘿卜)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也。」《天工開物》還詳細記述了榨各種菜籽油的步驟,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 但作於清嘉慶十八年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東筆記》《油》篇記:「欖仁(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沒提花生油。《調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還是沒提花生油。

❷ 香油創始人

香油是誰發明的已經無法考證了,只能說是勞動人民發明和創造的。但根據文獻記載,香油的製造和食用距今至少1600年以上了。

在三國時代,我國的勞動人民就掌握了用芝麻制油的技術了,陳壽《三國志.魏志》中記載:「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火燒賊攻縣。」那時的麻油是將芝麻籽用石臼法或木榨法生榨而成。

《北堂書鈔》中的文字引用晉朝《博物志》說:「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這是芝麻油用於飲食的最早記錄,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

❸ 香油是誰發明的

芝麻油,因取自芝麻的種子,故稱為「芝麻油」。由於芝麻經焙炒後製作的芝麻油常有濃郁的芳香氣味,因此,在我國北方,人們稱它為「香油」;在我國南方,人們則稱它為「麻油」。我國古時候,芝麻還被稱為「胡麻」、「脂麻」,所以人們把芝麻油稱為「胡麻油」、「脂麻油」,在日本和韓國,人們也稱它為「胡麻油」。人們為了表示對芝麻及芝麻油的厚愛,把芝麻尊稱為「油料作物皇後」,把芝麻油尊稱為「植物油脂國王」。
在三國時代,我國的勞動人民就掌握了用芝麻制油的技術了,陳壽《三國志.魏志》中記載:「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火燒賊攻縣。」那時的麻油是將芝麻籽用石臼法或木榨法生榨而成。

❹ 人類最早的香水(或稱香油)是哪國人發明的

埃及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就開始使用香料,這遠遠比埃及其它的文明更早。

❺ 小磨香油最早的是那個地方生產的

小磨香油的由來

據《濰縣志稿》載:「崔氏一族,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山東濰縣大於河崔家莊。」當時,崔氏三兄弟遷居此地,並以自己的姓氏取村名為「崔家莊」。他們主要靠種植高梁、穀子、芝麻、豆類、蔬菜和燒窯、捕魚等生活。崔氏老大有種蔬菜、種瓜的技術,其後代遷居壽光稻田一帶,從事蔬菜種植。崔氏老三會捕魚,後來他的後代沿大於河兩岸捕魚至北海邊,定居於濰縣寒亭央子一帶。唯有崔氏老二最聰慧伶俐,手巧心靈,既會種地,又會燒窯,還會用石頭做石臼、石磨等用來舂米、磨面、磨豆腐的工具,人們都誇他是能工巧匠。那時,崔氏老二種植的高梁、穀子、芝麻、豆類等都是用來當作食糧吃。芝麻收獲後,將芝麻籽在鍋里炒一炒,用石臼搗碎成粉狀或用小石磨磨成糊狀直接食用。

一天,吃午飯時,他把碗里的芝麻糊用開水稀釋准備加到菜里食用時,因水加多了一點,在用筷子攪拌時,偶爾發現碗里竟漂著許多油珠兒,他端起碗晃了晃,油珠兒聚到了一起,並隨著熱氣飄出一種撲鼻的特殊香味,他用筷子蘸了些油珠兒一品嘗,味道特別香,這種香味是別的油類所沒有的。於是,他象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開始動腦思考,用心琢磨:要是把更多的芝麻糊加入開水制出更多的油來,加在飯菜里,飯菜不就更香了嗎?他便動手做起試驗來:用自己種植收獲的芝麻籽在鍋里炒好,用自己製作的小石磨將炒好的芝麻籽磨成糊狀,又把芝麻糊放到自己燒制的大泥盆中,倒入適量的開水,用一根木杠在盆中不斷地攪拌,成功啦!他的想法試驗成功啦!盆里果然漂出了厚厚地一層油,散發著撲鼻的香味。他又把木杠放在飯桌上,把泥盆底部放在木杠上,用手握住盆沿晃動泥盆,油越出越多,油層越來越厚…… 他便用木勺把油撇出來,盛在陶罐中,挑到集市上去賣,給人們一品嘗,人們都驚訝地問他:「你這是什麼油,怎麼這么香,我們從來沒見過也沒吃過這么香的油!」崔氏老二滿臉喜悅並帶點自豪地說:「這是我剛剛試驗成功,用芝麻磨製的芝麻油,把它加在飯菜中食用,味道可香啦!人們聽他這么一說,爭相把他的芝麻油搶購一空。由於崔氏老二是一個善於思考,勤於動手的能工巧匠,不論什麼事,總是好琢磨,好研究。他在芝麻油磨製中又發現一個關鍵問題:即芝麻油的香味與芝麻的烘炒火候關系很大。芝麻烘炒火候小了,制出的油香味有些略淡,顏色也淺;芝麻烘炒火候大了,制出的油帶有焦糊味,顏色也深;芝麻烘炒火候適中,制出的油不僅香味濃,而且顏色也好看。從此,崔氏老二在芝麻油的磨製過程中,對磨製技術不斷地研究、琢磨和改進,磨製出來的芝麻油越來越香,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

就這樣他發明磨製出的芝麻油有著濃郁特殊香味的消息很快傳開,一傳十,十傳百,後來傳到了皇宮。皇上知道後,下旨叫欽差大臣將崔氏老二的芝麻油送進皇宮,一品嘗,一個勁兒地贊賞,連聲直說:「香!香!香!濰縣大於河崔家莊竟磨製出這等香味的油來,難得!難得!甚是難得!就把這油叫「香油」吧。」打那以後,崔氏老二磨製的香油一直被列為宮廷貢品,專門進貢皇上御膳享用,人們也就把這芝麻油改稱為皇上賜予的美名——「香油」了,又因為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製的,人們又將其稱謂「小磨香油」,這就是「小磨香油」的來歷。

後來,人們還給崔氏老二起了一個綽號叫「崔香油」,他就是「小磨香油」的發明創始人—— 「小磨香油」的始祖!年深日久,人們漸漸地把他的真實名字忘了,只知道他叫「崔香油」。他發明磨製的「小磨香油」工藝世代相傳,傳給了他的子孫後代。

❻ 我國小磨香油的發展現狀

http://www.cuizi.com/rfls.asp

神工六百載 飄香千萬家

------崔字牌小磨香油的傳奇故事

楔 子

歷經600多年的滄桑歷史,200多年前就被名人鄭板橋譽為「天下第一香」的「崔字牌」小磨香油,早已蜚聲海內外。小磨香油從明朝由崔氏老二(綽號「崔香油」)發明問世以來,一直到清朝末期,都被列為宮廷貢品,專門進貢皇上御膳享用,譽滿京都。到今天,「崔字牌」小磨香油更為現任濰坊瑞福油脂調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崔 字牌」小磨香油第二十代傳人崔瑞福秉承心脈,發揚光大。這里,記述一段與「崔字牌」小磨香油息息相關的傳奇

與故事,楔進歷史,傳與後人。

石嬤嬤的傳說

瑞福公司是全國唯一的專業生產小磨香油、小磨芝麻醬的公司,用的是傳統的小石磨生產工藝。進入瑞福公司的生產車間,清一色的石磨在車間整齊排列,無論生產技術和研發如何與現代化對接,石磨是永遠不可丟棄的寶貴財富。每年農歷的正月初十,是石嬤嬤節,是公司最隆重的節日,公司的領導和全體員工,都要在這一天給石磨祭祀、行禮。這是為什麼呢?這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叫神農,他一心想找到可以給人們吃的東西,把目標定在了樹和草上,在《神農本草經》中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記載。

他用那兩只芭蕉扇似的大手,把草叢中的穗兒擼下來,放在手掌心,合起雙掌,細細磨搓,最後用嘴吹去秕糠,把粒兒放到口中去嘗.他不停地擼、搓,皮磨破了,雙手血肉模糊、疼痛難忍。有時被毒得鼻青眼腫,渾身發紫。有一天,他正在擼下一棵高桿植物的長穗搓起來,剛搓了不幾下,痛的他皺眉裂嘴…

你等一等,我來幫你好嗎?」一個身材窈窕,濃眉大眼,黑發飄飄的姑娘站到他的面前。「沒等神農愣過神來那漂亮的姑娘就輕輕地把他的雙手掌裹起來,微笑著

指了指身旁一樣東西說:「以後你甭用手搓啦,我專門為你做了可以把皮搓碾下來的東西。」

神農有些驚疑地看了看地上的東西:一塊半尺立方的的石頭深凹進去,旁邊放著一個磨得圓圓的杵頭。

「這是什麼?」神農驚奇地問?

「這叫臼,把植物種子放在裡面搗一搗,皮兒就掉下來了,不信你試試。」

姑娘伸手擼了一串穗的種子放進凹洞裡,用杵頭慢慢搗著,不一會兒,粒兒和殼兒分離開來,抓出一把,輕輕一吹,手裡就只剩下了種子。神農一見,高興地跳了起來......

後來,神農就和山女成就了一段美滿姻緣。

聰慧的山女從手搓東西的姿勢,研究出用兩塊圓形平面的石頭,平面上挖出一道道的溝紋相對並轉動,可以將植物種子磨碎成粉末,後來人們稱其謂「石磨」。再後來,人們發現,石磨上挖出不同的溝紋,可以用來磨麵粉,磨麵糊,磨豆漿等。再再後來,開始有了姓氏,先賢們在給山女賜姓的時候,因為她是一位漂亮的姑娘,又住在山腳下,所以就取「山下佳人」的意思,給山女賜姓為「崔」。據傳說,她的子孫後代都隨她而姓。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發明了石磨的山女,都尊稱她為「石嬤嬤」,就是石磨的磨祖。傳說她是正月初十生日,在每年的正月初十這一天,凡是開山、做磨、用磨、石雕、石刻等行業的人們都給她過生日,以表後人對她的紀念和崇拜。

小磨香油的由來

據《濰縣志稿》載:崔氏一族,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濰縣大圩河崔家莊。當時,崔氏三兄弟遷居此地,並以自己的姓氏取村名為「崔家莊」。崔氏老大有種蔬菜、種瓜的技術,其後代遷居壽光稻田一帶。崔氏老三會捕魚,後來他的後代定居於濰縣央子一帶。唯有崔氏老二留了下來,聰慧伶俐,手巧心靈,既會種地,又會燒窯,還會用石頭做石臼、石磨等工具,人們都誇他是能工巧匠。那時,芝麻收獲後,將芝麻籽在鍋里炒一炒,用石臼搗碎成粉狀或用小石磨磨成糊狀直接食用 。一天,吃午飯時,他把碗里的芝麻糊用開水稀釋准備加到菜里食用時,因水加多了一點,在用筷子攪拌時,偶爾發現碗里竟漂著許多油珠,他端起碗晃了晃,油珠聚到了一起,並隨著熱氣飄出一股撲鼻的特殊香味,他用筷子蘸了些油珠一品嘗,味道特別香,這香味別的油類是沒有的。於是,他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開始動腦思考,用心琢磨:要是把更多的芝麻糊加入開水制出更多的油來,加在飯菜里,飯菜不就更香了嗎?他便動手做起試驗來,他用自己種植收獲的芝麻籽在鍋里炒好,又用他自己製作的小石磨將炒好
的芝麻籽磨成糊狀,又把芝麻糊放到他自己燒制的大泥盆中,倒入適量的開水,用一根木杠在盆中不斷地攪拌,成功啦!他的想法試驗成功啦!盆里果然漂出了厚厚地一層油,散發著撲鼻的香味。他又把木杠放在飯桌上,把泥盆底部放在木杠上,用手握住盆沿晃動泥 盆,油越出越多,油層越來越厚,他用木勺把油撇出來,盛進陶里罐挑到

集市上去,給人們一品嘗,人們都很驚訝。崔氏老二自豪地說:「這是我剛剛發明試驗成功用芝麻磨製的芝麻油,把它加在飯菜中食用,味道可香啦!」人們爭相把他的芝麻油搶購一空。由於崔氏老二是一個善於思考,勤於動手的能工巧匠,不論什麼事,總是好琢磨,好研究。他在芝麻油磨製中又發現一個關鍵問題:即芝麻油的香味與芝麻的烘炒火候關系很大。芝麻烘炒火候小了,制出的油香味有些清淡,顏色也淺;芝麻烘炒火候大了,制出的油帶有焦糊味,顏色也深;芝麻烘炒火候適中,制出的油香味又濃,顏色也好看。從此,崔氏老二在芝麻油的磨製過程中,對磨製工藝技術不斷地研究、琢磨和改進,磨製出來的芝麻油越來越香,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

就這樣他發明磨製出的芝麻油有著濃郁特殊香味的消息很快傳開,一傳十,十傳百,後來傳到了皇宮。皇上知道後,下旨叫欽差大臣將崔氏老二的芝麻油送進皇宮,欽差大臣給皇上一品嘗,皇上一個勁地贊賞,連聲直說:「香!香!香!濰縣大圩河崔家莊竟磨製出這等香味的油來,難得!難得!甚是難得!就把這油叫「香油」吧。」人們也就把這芝麻油改稱為皇上賜予的美名——「香油」了,又因為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製的,人們又將其稱謂「小磨香油」,這就是「小磨香油」的來歷。

後來,人們還給崔氏老二起了一個綽號叫「崔香油」,他就是「小磨香油」的發明創始人,也就是「小磨香油」的始祖!年深日久,人們漸漸把他的真實名字忘了,只知道他叫「崔香油」。他發明磨製的「小磨香油」工藝世代相傳,傳給了他的子孫後代,傳到了祖國各地。

鄭板橋與崔字型大小小磨香油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被稱作詩、書、畫三絕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曾有一段「聞香賦詩」的故事呢!一天,鄭大人很早就更衣起床,由衙役陪侍登上他的吟詩樓。鄭大人聞到一陣濃郁撲鼻的香味,極目遠眺,卻辨不清香味從何散發而來。問道:「何味甚香也?」衙役答道:「此香味乃城西十多里遠的崔家莊磨製香油散發出的香味隨風而來,聽老輩人講,他們的祖傳工藝有四五百年了吧。」鄭大人深深地陶醉於此香味中, 自言自語道:「香,此乃『天下第一香也』!」繼而詩興大發,隨即賦詩一首:
十里郊野滿城香,

舉目遠眺圩水長;

神工鬼磨五百載,

正宗芳味崔家莊。

說起崔字型大小香油和鄭板橋之間的故事,還有一段「鄭板橋贈驢」和「香油進貢宮廷」的佳話呢!鄭板橋在濰縣任知縣時,常常扶貧濟困,微服深入民間,體察民之疾苦。一天又和一名衙役一起來到了城西崔家莊。到了一家小戶人家門前,正聽到一男一女的對話和推磨的腳步聲。悄悄地靠近門樓向院內瞅,原來是小兩口子正唉聲嘆氣磨芝麻做香油。只聽那小伙說:「都說鄭大人關心窮人,我才不信呢!咱天天賣香油也賺不了幾 個錢,還得夜夜像驢一樣推磨,受這份罪,他也沒給咱頭驢幫幫咱」。

衙役一聽很氣憤,要敲門理論一番,鄭大人一把拉住他,微微一笑,說:「你去告訴這兩口子,明天一早,讓他把香油送到縣衙,咱用頭最好的毛驢換他們的!」 衙役聽了不敢怠慢,立即敲開門,向小兩口說明此事。小兩口一聽半信半疑,真是天天燒香拜佛也沒這么靈驗的,念叨念叨著,天上就真的要掉餡餅了,這樣的好事上哪找去?看來鄭大人確實是個為窮人辦事的好官呢!
第二天一早,鄭板橋早等在縣衙門口了。小伙兒心裡還是不踏實,沒等他開

口,鄭大人就從背後抽出一幅畫給了他。小伙兒展開一看,原來畫上畫著一頭驢栓在竹石旁邊。他一下子楞住了:原來鄭大人是拿咱庄戶人逗樂子,這衙門真不是庄戶人來的地方!

鄭大人笑著說:「聽說你家磨芝麻做香油沒有毛驢,今天我贈你這頭紙驢,到集上可換頭最好的毛驢。你就拿去吧,香油就用這紙驢頂啦。」

這小伙兒來到集上,把畫亮出來說是要賣,一家店鋪的老掌櫃,沒問畫的貴賤,將畫搶到手,說主人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這小伙兒看他真心要買,狠狠心說給頭最好的活驢就換,哪知老掌櫃二話沒說,拉上他就往牲口市,任他挑好一頭上等毛驢,小伙兒牽著毛驢哼著小曲回家了。鄭板橋扶貧濟困贈驢的故事也就流傳了下來。

再說鄭板橋鄭大人用一幅毛驢畫像換了兩壇香油,卻不捨得吃。正好年關將近,他想起了自己仕途的引路人——乾隆皇帝的叔叔慎郡王允禧。從范縣到濰縣,自己當著這個「小小芝麻官」,整天忙於政事,也應該去看看恩師了。想到此,鄭大人連忙修書一封,命管家快馬加鞭將香油連同書信送到京城慎郡王府。

話說慎郡王允禧接到鄭板橋送來的香油後,忙將香油送到廚房了事。誰知,慎郡王卻在下一頓的菜餚里吃出了味道的不同。「今天的菜餚怎麼這么香啊?」叫來廚子一問,原來是菜里加了香油。取來壇子仔細端詳,普普通通的民間粗瓷壇,封口的紅油紙正中寫一個「崔」字。打開壇子,立刻一股純正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油質澄澈,色澤棕紅,可謂「余香繞梁,三日不絕」。「崔字型大小香油,真乃極品也!」

如此美味,豈敢獨享!王爺忙命福晉進宮,給太後奉上一壇。太後一嘗,喜上眉梢,贊道:「香,實在是香啊!」當聽說這么美味的香油竟是用一粒粒不起眼的芝麻磨製而成,簡直太神奇了!太後即刻傳令到慎郡王府將送香油之人即鄭板橋的管家進宮詢問,管家受寵若驚,將崔字型大小香油的歷史、工藝等等稟呈太後,當然也提到了鄭板橋為崔字型大小香油題寫的詩文。太後重重地賞賜了他,並傳口諭:崔字型大小香油,天下一絕,列為貢品,年年進貢。

陳官俊與崔字型大小小磨香油的佳話

據傳,崔字型大小香油真正在宮廷、在京城傳播出名還是在嘉慶和道光年間。

這期間,濰縣人曾任吏部尚書等要職的陳官俊和他以後曾任翰林院編修等職的陳介祺,對崔字型大小香油的推廣發揮了關鍵作用。

清朝道光年間,濰縣城裡人陳官俊,進北京趕考。陳父特意買了幾壇子崔字型大小香油,給陳捎上。陳就把香油全部送給了董翰林(壽光稻田桂河村人),董大人接到了陳贈送的崔字型大小香油,連聲稱好,曰:「我董某青少年時代,也吃過崔字型大小香油,很出名的。」董大人把香油轉送給了皇宮御膳房供道光皇上享用。道光皇上嘗著和一往的御膳不同的是滿桌香味繚繞。就問:「今天的菜怎麼這么好吃?」宮女忙找來御廚,御廚說: 「回稟萬歲,是董大人的山東老鄉從濰縣來,贈送給他的崔字型大小小石磨香油,他老人家沒捨得吃便送來御膳房,並說專供萬歲享用。」道光聽後很高興,並下旨御膳房專買山東濰縣城西崔字型大小香油。從此,每逢八月十五、過春節前,陳家父子都把崔字型大小香油當做貢品,進貢皇宮。據說,御膳房也付些銀兩。到後來陳官俊的兒子陳介祺亦照此每逢年節進貢香油。

據說,福建巡撫張兆棟(濰縣人)任職期間,也命家人買崔字型大小香油送北京進貢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等,並把崔字型大小香油從濰縣帶到了福建,通過福建沿海的漁船、商船,把香油傳到了印度尼西亞、紐西蘭等東南亞諸國。如今,東南亞各國的大賓館飯店裡,中國菜系使用香油佐料的很多,且很貴重。

當時,宮廷內外和京都大酒店都爭相引進濰縣菜系,他們不叫濰縣菜,都稱魯菜。特別是濰縣的冷盤系列,在宮廷叫絕,在京城叫響,而冷盤的味道主要靠純正的香油為主要佐料,這樣崔字型大小香油隨著御膳房和京城的濰縣菜系的流行,很快在京城推廣開來。

後來,陳介祺在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編修、方略館分校等職的時候,崔字型大小香油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成為供不應求的搶手貨。

在這期間,駐京的各國使領館也紛紛品嘗濰縣菜,並紛紛訂購崔字型大小香油作為調料和禮品捎回本國。

就這樣,濰縣城西,大圩河畔的崔字型大小小磨香油,火爆京都,蜚聲海內外。

十八代傳人―――崔升楊

民國年間,濰縣憑借地處商業重地濟南、青島的軸心的優勢,商會活動非常活躍。這期間以至戰爭年代,崔字型大小香油的正宗代表人物是崔升揚。崔升揚被稱為「崔能人」,是崔字型大小香油的第十八代傳人。他不僅有精明的生意頭腦,而且勇敢機智,帶領著崔家莊的香油小販們周旋在山東半島。「十里郊野滿城香」的崔字型大小香油在戰爭中頑強生存下來。那些隨日寇前來進行經濟活動的日本商人自然也聞香前來崔家莊。他們帶來了日本化肥和豆餅之類的稀缺物資,跟崔升揚他們交換。崔升揚在心裡暗罵:他娘的小日本,送到門上來,叫你們也嘗嘗被剝削的滋味。於是,他通過翻譯提出了苛刻的的貿易條件,沒想到那些日本商人滿口答應。就這樣,崔家莊的百姓們用香油換來了急需的化肥、豆餅等物品,而崔字型大小香油也由日本商人帶到了青島等地,還遠渡重洋,到了日本 。

在那個缺醫少葯的戰爭年代,崔家莊的百姓就用香油為革命隊伍的傷員治療刀槍傷口。崔升揚常常帶領崔家莊的百姓化裝成賣山果的小販,背著筐子進山。筐子上面是核桃、栗子,裡面卻埋著香油罐子。他們偷偷地為八路軍的後方醫院帶去治病用的香油,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當時,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政委粟裕都知道了濰縣有個崔家莊,崔家莊有個崔升揚,崔升揚磨出了崔字型大小香油,為戰士治療槍傷和刀傷。首長們對他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1948年春天濰縣解放,老白姓翻了身,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崔升揚的香油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崔字型大小小磨香油暢銷到昌邑、昌樂、益都、高密、膠州等地。他做生意有自己的道德規范。他經常語重心長的教育兒女,做生意要心正,誠實,要做到老不欺,少不瞞。做香油、做麻汁要注重質量。

他還制定了「四不」的標准。一不:買不到優質好芝麻不生產香油,香油質量的好壞芝麻原料的質量是關鍵。就像好小麥推好面,好白面蒸好饅頭。他說豬肉是瘦肉好吃,但是,肥豬上的瘦肉就更好吃。二不:用來做香油清水質達不到衛生標准,決不使用。三不:盛香油的器具不幹凈不盛香油。四不:消費者盛散香油的瓶子不幹凈就不給他香油。有的消費者不理解的問:「崔老頭我打你的香油,臟凈反正是我吃,又不是你吃,你老頭真怪。」崔升揚說:「怪什麼,一點也不怪。你的香油瓶內不幹凈,我給你把香油提上,日子久了,瓶子里的香油變了質,香油變了味,到頭來是我的香油質量不好,還是你的瓶子弄臟的呢?」

承前啟後的崔信山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崔字型大小香油成了向廣大老百姓供應的生活用品。因此每到重大傳統節日,按戶口本、糧本每人2市兩(60克)供應給昌濰地區及平度、膠縣、膠南等地的城鎮戶口居民,而廣大農民還是吃不上香油的。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一九七九年。

隨著分地承包制度的推進,各行各業都在抓住剛剛對外開放的機遇,擴大再生產,而當時的崔家村人還在承襲著祖傳的生產工藝和方法。只是磨製香油的設備工具有了些改進,將原來的用手拐動的小石磨已經改成用直徑為60~70cm,上、下厚為50cm左右的較大的石磨,用人力推動或用畜力拉動石磨轉動,將原來口徑較小的鍋改為口徑較大的鍋。

這樣的生產方法一定要改,因為它太落後啦!」崔字型大小香油的第十九代傳人、時任村支部書記的崔信山堅定地自語道。他決心要把500多年的祖宗傳下來的香油工藝在這代人中發揚廣大,創造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84年,崔信山和黨支部、村委

一班人決定在原來生產隊香油作坊的基礎上,成立崔家香油廠,以廠帶全村,振興崔家村的香油事業。於是,他們在村東南貼王濰路309國道北邊圈地8畝,建房24間,調人60名,建起來於河鄉崔家香油加工廠。當時,村裡還沒有幾個懂工業 生產經營管理的,崔信山只得兼任廠長。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生產相結合,香油產量大增,年生產能力達360噸 。

「為了創香油優質產品,我整整奮鬥了12年」,崔信山深有感觸地說。在他還沒有擔任村主要領導的時候,他就在為此事奔忙,去區里、跑市裡,上濟南、赴北京,10多年來,香油創優質、聲譽要打出去的信念一直沒有動搖過。崔字牌香油用料講究,所用芝麻大都從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購進。為了確保香油的質量,崔信山幾次到市、省有關單位聯系,投資上萬元,購進化驗設備,建成一套完整的生產經營質量保證體系,解決了過去檢驗香油質量靠眼看、口嘗的做法。為了向外地推銷產品,崔信山聽取市、區鄉鎮有關領導的建議,親手改制了香油的包裝,注冊了「崔字牌」商標,成為全國第一個香油商標,香油質量也有明顯提高。1985年5月23日,山東省全省行評在萊陽舉行,崔字牌小磨香油被評為全山東同行業第一名;1985年9月18日全國食品行業行評在廣西桂林市舉行,崔字牌小磨香油被評為全國第一名,並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86年8月崔字牌小磨香油在北京農展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出口優質產品展覽會上受到國家領導人的好評; 1987年6月山東全省優質食品行評在濰坊舉行,崔字牌小磨香油榮獲山東省優質食品稱號;1990年6月在北京評比,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部優,開始銷往海外,聲譽日高。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暮春一天,溫潤的東南和風給送來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在日本日向市舉辦的首屆中國濰坊物產展銷會上,崔家村參展的300多瓶「崔字牌」香油倍受歡迎,不到兩天,就被搶購一空,是該次展銷會上脫手最快的商品,為濰坊人民爭了光。

掌門旗手崔瑞福

自明代崔氏三兄弟從山西遷徙濰縣, 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歷經了整整二十代人的艱苦創業,現任瑞福油脂調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崔瑞福,是崔字牌小磨香油的第二十代傳人。崔瑞福秉承祖先的小磨生產傳統工藝,對企業進行了全面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將一個小工廠,創建為一個現代化的名牌香油企業,對我國香油產業和香油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山東省食品行業評委的履歷表上,有這樣的表述:

崔瑞福,男,漢族,中共黨員,1963年10月1日出生,研究生畢業,碩士學位。現任濰坊瑞福油脂調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食品行業優秀領導人。

就是這位現代的「崔香油」,才讓「崔字牌」香油真正紅紅火火地「香」起來。

1988年,香油加工廠逐漸走向正規,崔信山提請村黨支部、村委會決定;香油加工廠在全鄉進行招標承包。崔信山的二兒子崔瑞福,那時在濰城區某機關工作。聽說這一消息後,連夜趕回家,要求承包,崔瑞福信心百倍地對父親說:「我想接手香油加工廠,就不是想當個小小賣油郎。我們『崔字牌』香油 『香』了600多年,到我這一代,我有義務繼承她,發揚廣大她,我要讓『崔字牌』小磨香油在全國飄香,滿世

界飄香!」知子莫如父,崔信山很了解自己的兒子,兒子的話也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崔書記說:「承包香油加工廠有風險。如果你一定要承包我也不反對,你好好策劃一下,到時候你去鄉里參加公開答辯就是了。能不能中標,我做不了主!」

在競標會上,崔瑞福憑年齡和學歷的優勢,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對崔字牌香油未來的准確把握,終於力挫群雄,一舉奪魁,取得了濰坊香油廠的經營權。在大多數人的思想還被禁錮在計劃經濟的那個年代,崔瑞福的一番見解和闡述無疑是超前而進步的。

多少個日日夜夜,崔瑞福圍著石磨打轉轉,圖紙改了一張又一張,實驗做了一次又一次,他就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與設備改造展開了較量。上千個日夜過去了,一項項革新技術也終於在他的腦海里瓜熟蒂落。1991年,崔瑞福大膽的將鐵鍋炒芝麻改為機動螺旋烘炒,同時將手工墩油改為機制墩油,並改進了石磨的傳動方式。

1994年的上半年,濰坊香油廠(廠名已變更)又投資48萬元新上兩台先進凈化過濾機和三座靜電離子沉澱貯油器,並投資180萬元,對舊廠房進行改建,又新建一座國際標准化生產車間,新上一台進口自動罐裝機。至此,濰坊香油廠實現了現代工業革命的大飛躍。崔瑞福又一次為崔字牌香油的發展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設備完善了,崔瑞福又從產品上尋找突破。除生產「崔字牌」小磨香油、芝麻醬外,他又帶領科研人員研製出五香芝麻粉、三味醬復合調味料等系列產品,在全國各地建立銷售網路。

1998年,企業進行了改制,成立了「濰坊瑞福油脂調料有限公司」,崔瑞福擔任董事長。

而今,當你步入「濰坊瑞福油脂調料有限公司」的大門,「崔字牌」小磨香油的芬芳沁人心脾。綠樹紅花,碧水藍天,寬敞明亮的車間,移步換景,令人賞心悅目。細微之處卻顯出當家人對環境改造的匠心獨具!

可以說,沒有崔瑞福,就沒有「崔字牌」香油的今天!

十幾年來,「崔字牌」小磨香油先後被評為省優、部優,產品除暢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20幾個省市外,還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及港澳台地區。沐春風浴秋雨,崔瑞福終於實現了讓「崔字牌」香油飄香全國,飄香世界的諾言。

「崔字牌」香油能夠在眾多的廠家產品中脫穎而出,譽播海內外,靠的是什麼呢?

崔瑞福的回答擲地有聲:

說實話,辦實事,誠實經營;

以質量求信譽,以信譽求發展。

為保證產品質量,瑞福公司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引進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從原材料進公司到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建立了完整的操作規程和檢驗、化驗記錄,實現了原料到成品的有據可依和可追溯性。

2003年,瑞福公司又建立了自己的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進一步確保了產品的質量、衛生、安全、營養、健康、綠色、無污染的特性。

近年來,崔瑞福帶領公司科研人員先後研製開發出了多種高端產品。有工業用香油、葯用香油、國外客戶用淺色香油、黑芝麻香油、保健香油等市場適應性強的產品。並與沃爾瑪、歐尚、麥德隆等國際大型零售商建立了長期的夥伴關系,實施強強聯合,通過全國聯供和實施OEM定牌加工,使「崔字牌」香油沖出國門,走向世界。

企業需重品牌,老闆需重事業——這是崔瑞福語錄中的一句。

企業文化是衡量一個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標志,從2003年起,瑞福公司導入了先進的CCS企業文化系統,從精神、行為、視覺、品牌等方面進行整合,全方位提高公司形象,全力打造「精典企業,百年瑞福」。

管理企業歸根到底是管理人。在管理中,崔瑞福深深地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公司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吸引人才、鼓勵人才的考核機制。目前,公司的大中專畢業生占公司總人數的74%以上,工作在公司各個重要的崗位,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公司每年至少組織6次大型培訓,全面提高員工素質。

崔瑞福本人是研究生學歷,被聘為山東幾所大專院校的客座教授,經常到學校給大中專學生講課,公司先進的管理方法也成為管理課程的經典案例。

在崔瑞福心裡,始終有一個科研情節。

當他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在經濟領域中流擊水時,他同樣在科研領域尋求突破,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們研究的工業用香油、葯用香油、國外客戶用淺色香油、黑芝麻香油、保健香油等市場適應性強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用香油治病不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現在,崔瑞福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並在北京一家食品科研單位的幫助下,利用溫控焙炒芝麻新技術,研製生產出的「崔字牌」芝麻鹽含有一種既解酒又護肝的特殊成分——芝麻明,攻克了芝麻明難於分解和極易破壞流失的一大難題,填補了國內、國際分解芝麻明技術的空白。人們在酒前酒後食用,能夠減少酒精的危害。

崔瑞福躊躇滿志。

崔瑞福信心十足。

崔瑞福居安思危……

當濰坊已成為聞名於世的世界風箏都,在她西部的圩河河畔,一個上演了600多年的傳奇,正在以現代化的模式繼續演繹下去。這就是崔瑞福和他精心經營的「濰坊瑞福油脂調料有限公司」……

❼ 四大葯油哪個是中國人發明的

四大葯油就是白花油,風精油,平安油和萬金油。具體是由誰發現最早提煉沒人知道,下面為你介紹一下四大葯油的功能及用法。希望可以給你幫助,注意,有的葯油是不能經常使用的。
白花油——為有暗香來
白花油是無色透明液體,外用時為感冒類與蟲蜇類非處方葯,可以疏風止癢、理氣止痛、消疲提神,用於關節酸痛、傷風感冒、頭痛鼻塞、扭傷等;塗搽於高熱兒童的太陽(輕點一下即可)、顱息、湧泉等穴位,可以起到良好的降溫效果。白花油可以內服,但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一次服約3~5滴,可驅腸胃積氣,從而達到止痛效果。
以冬青油、桉葉油、薰衣草油和薄荷油等天然物為主要成分的白花油,氣味頗似蘭花,而在馬來西亞,蘭花又被稱為白花,白花油由此得名。
雖然白花油不良反應較小,但使用時要注意避開眼睛等部位;對蚊蟲叮咬局部反應較嚴重的,或是對蚊蟲叮咬過敏的患者,應該先到醫院就診。
風油精——一片冰心在玉壺
風油精是綠色透明液體,主要由薄荷腦、桉葉油、丁香酚、樟腦、香油精等組成,塗在皮膚上有強烈的冰涼感。
老百姓用風油精,一般是為了提神醒腦或驅蚊止癢。其實,風油精大有乾坤。
腹痛時,將風油精數滴滴在肚臍(神闕穴)內,外用傷濕止痛膏或普通膠布覆蓋,可起祛寒止痛作用。此法對於因受涼、過食冷飲等引起的寒性腹痛效果尤佳。此外,還可以治凍瘡。
風油精也可內服。口角潰瘍時,刷牙漱口後在患處塗風油精,每日兩次,若臨睡前再塗一次,則效果更佳;遇咽喉腫痛,倒風油精3~5滴於湯匙內,慢慢咽下。此法對於乾咳引起的喉痛也有效,但注意不可長期服用,有報道稱成人可因長期服用本品而成癮。
孕婦、產婦、新生兒是禁用風油精的,因為風油精含樟腦,對胎兒和嬰兒有一定的毒性。此外,對深二度以上的燙傷病人、皮膚有損傷及潰瘍者也禁用,因風油精易刺激傷口產生疼痛。
平安油——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平安油為黃棕色至紅棕色的油狀液體,由薄荷腦、冰片、丁香油、桂葉油、肉桂油等近20種成分提煉而成。由於成分多,顏色也就混濁,因此看起來不如白花油和風油精般晶瑩透亮,但香氣卻比二者濃烈,驅風止痛的力度也更強勁。
平安油為內科感冒、頭痛類、骨傷科軟組織扭挫傷類非處方葯,能驅風、止痛。它用於頭暈頭痛、腰酸背痛、風火牙痛、風濕骨痛、蚊蟲叮咬。
平安油禁用於孕婦腹部。此外,要注意的是,平安油與白花油、風油精不同,平安油是絕對的外用葯,禁止內服,使用時也應避免觸及眼睛、口腔等黏膜及皮膚破損處。
萬金油——濃妝淡抹總相宜
萬金油,又稱清涼油,常溫下為淡黃色軟膏,在40攝氏度以上熔化。遇到蚊蟲叮咬、皮膚瘙癢或者有輕度燙傷時,取萬金油塗抹患處,即能活血消腫、鎮痛止癢;此外,當傷風、頭痛時,取萬金油塗在太陽穴處,有清涼緩解之效。萬金油的適應證非常廣泛,堪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雖治標不治本,卻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萬金油的主要成分是薄荷腦、薄荷油、桉葉油、樟腦、丁香油等。這些成分有抗偏頭痛、止嘔吐和止痛等作用。當它們以一定的配方組合在一起時,葯效由於協同作用而得到加強。

與平安油一樣,萬金油只能外用,不可內服,使用時避免觸及眼睛、口腔等黏膜及皮膚破損處。使用期間,最好不吃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萬金油對因糖尿病、腎病、肝病、腫瘤等疾病引起的皮膚瘙癢不適用;即使是一般的瘙癢,也不宜長期或大面積使用。

❽ 中國的食用油是如何發明的

中國遠古時的食用油都是動物油。古人對不同的動物油有專門的稱謂,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牛油羊油稱脂,豬油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冊)」。而獸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使用專門的油來烹飪,《周禮·天官·庖人》中記述掌管天子膳羞時供應肉食的官,根據不同的季節,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種鳥獸。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肉乾、魚干;秋天用豬油煎牛犢和鹿崽;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但不能食用,而是塗在絲織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約是漢代傳入中國的,《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飪用素油。唐孟詵《食療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夢溪筆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即蘿卜)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也。」《天工開物》還詳細記述了榨各種菜籽油的步驟,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但作於清嘉慶十八年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東筆記》《油》篇記:「欖仁(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沒提花生油。《調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還是沒提花生油。 中國最早採用現代壓榨工藝進行食用油生產的是山東營口的豆油坊業。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設立了一新式油坊,用蒸汽機將黃豆壓碎,以手推鐵制螺旋式壓榨機榨油。

❾ 古代的油燈用的是什麼油,是怎麼產生的

中國古代的油燈用的是動物油脂和植物油。

煤油是西方發明的,在清以前,古代中國是沒有煤油的,一般來講,油燈上的油多採用動物油脂和植物油。動物油可從動物身上取下,在鍋里熬制即可。植物油可用樹桿做榨取。

古代燈油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這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的,而且不貴。燈油依靠燃燒液體脂肪發光。由三部分組成:承油容器、油和導油的捻子(燈芯)。

容器一般為金屬或陶瓷等耐熱材料製作,形狀很多,最簡單的是用一個小缽加上油和捻子製成的燈盞。地中海地區傳統使用橄欖油、中亞使用酥油、中國傳統使用豆油等。

捻子類似蠟燭的芯,為多孔的纖維質地,通過毛細作用吸油,本身則燃燒得很慢。中國傳統有用禾本目燈心草科的植物燈心草乾燥的莖髓做捻子的。

(9)香油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油燈和中國的技術文明以及造型藝術息息相關,反映了科技的進步和審美的時尚。為了消煙除塵,漢代的青銅燈加裝了導煙管;為了節省燃料,宋代發明了夾瓷盞;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設計了內藏式燈;為了方便實用,明清時利用力學原理製造了台壁兩用燈。

在國外,早於 9 世紀的巴格達已有使用煤油燈的記載,近代的煤油燈則在 1853 年由一名波蘭發明家 Ignacy Lukasiewicz 發明。清朝末期煤油燈被引入中國。

美觀的燈具,煤油燈先進的燃料,以及科學的燃燒方式和數倍於老油燈的亮度,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中國人的眼球。特別是有些外國的石油公司,把煤油燈作為銷售自己石油產品的敲門磚,推向中國的老百姓。他們給中國人提供免費的煤油燈具,甚至免費供應一部分燃油,讓人們試用。

❿ 食油是誰發明的

漫話中國食用油的歷史

作者:朱偉 來源:GLULU清真美食文化

中國遠古時的食用油都是動物油。古人對不同的動物油有專門的稱謂,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牛油羊油稱脂,豬油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冊)」。而獸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使用專門的油來烹飪,《周禮·天官·庖人》中記述掌管天子膳羞時供應肉食的官,根據不同的季節,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種鳥獸。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肉乾、魚干;秋天用豬油煎牛犢和鹿崽;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但不能食用,而是塗在絲織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約是漢代傳入中國的,《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飪用素油。唐孟詵《食療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夢溪筆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即蘿卜)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也。」《天工開物》還詳細記述了榨各種菜籽油的步驟,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但作於清嘉慶十八年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東筆記》《油》篇記:「欖仁(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沒提花生油。《調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還是沒提花生油。
中國最早採用現代壓榨工藝進行食用油生產的是山東營口的豆油坊業。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設立了一新式油坊,用蒸汽機將黃豆壓碎,以手推鐵制螺旋式壓榨機榨油。

閱讀全文

與香油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