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一桿秤的發明

一桿秤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2 09:23:18

⑴ 桿秤是誰發明

古羅馬人發明了桿秤!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是古埃及人的發明,桿秤在耶穌誕生前由回遊牧部傳入答了西方,被命名為羅馬秤,公元前3世紀,古羅馬人也發明了天平,這種奇怪的天平支點兩邊的長度不一樣,事實上這已經成了桿秤了!

⑵ 中國古代桿秤始於何時

一般認為是秦初,秦始皇終一中國後,按秦國制度統一全國度量衡。公元前221 年,頒布統一度量衡詔書

⑶ 傳統桿秤製作技藝的歷史淵源

50年代以後漢中制秤業隨著各項「運動」幾起幾伏、備受折騰,張兆金、劉德福師徒作為主要技術骨幹一直在業內堅持工作;其間多有創新,獨立發明出相對方便、靈敏的10公斤案秤;1972年還曾去西安學習250公斤磅秤的做法,並於1977年研製成功。張兆金於80年代去世後,劉德福成為漢中市也是陝西省手工制秤業里資歷最老(至21世紀初已有70餘年歷史) 、傳統技藝最全面的匠師;他開設的秤鋪也頑強存活。
關於漢中現代衡器生產發展史情況大致陳述如下:
①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家經濟重心西移,大量難民由自己家鄉逃
②往漢中,漢中經濟大幅度增長,此時商賈雲集,對於做買賣必須的衡器需求量也急速增長,當時一桿稱竟然賣到40塊現洋,由是形成漢中桿秤業的第一個繁榮期。
③40年代後期抗日戰爭結束,原避難人員重返家鄉,生意人員大量減少,漢中經濟一時出現蕭條;同時政府整頓市容,規定街道上不準擺攤,雙重打擊之下漢中桿秤的銷量銳減,這是漢中桿秤第一個低潮時期。
④1950年我國國民經濟開始復甦,至1956年開展農業、手工業合作化,漢中的桿秤從業者共計7戶l3人合並成為漢中縣衡器廠,擴大生產。這個時期桿秤市場的繁榮跟農村經齊的集體化是並生的,那時一個農業合作社就分幾個大隊,大隊下又分為幾個小隊,因為集體分配,每個小隊都需要三桿測量不同重量的秤,漢中桿秤的生意就立即紅火起來,一時間買秤的人排成長龍;漢中縣衡器合作工廠買地擴建,招收30多個年輕徒工進行桿秤培養,還送出部分人去外地學習翻砂鑄造,為製作磅秤做淮備,漢中桿秤迎來第二個繁榮期。
⑤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期間,「一平二調」的「共產風」橫行,縣政府從漢中衡器合作工廠無償徵用其集體資金購置的新廠區、征調走剛培養起來的20多個青年鑄工,該廠大傷元氣,當時銷量最好的磅秤無法正常進行生產。
⑥60年代,張兆金、劉德福等老技術骨幹努力發展生產,即使在「文革」動亂中,依然克服種種困難不斷研發新型衡器以增加廠里的經濟效益。1969年案秤研製成功,70年去西安接受省上檢驗達到標准允許進行生產;1977年又試製成功250公斤磅秤,銷路大好;此期該廠的產品銷售和修理服務范圍從本省延伸到四川、甘肅等地,仍是發展中勢頭。
⑦70年代以後國營大廠也進行案稈生產,漢牛衡器廠的案秤被加以「不標准」的指謫。漢中桿秤生產面臨復雜的壓迫和挑戰,處於第二次衰落。但至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整個中國經濟政策放寬、結構調整搞活,市場貿易蓬勃開展,帶動了小商小販增多。而小商販們喜歡用攜帶方便的桿秤,桿秤的需求量也隨著改革開放的風潮而熱了起來,這也就是漢中桿秤的第三個繁榮期。
⑧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電子秤在市場上的大批出現,加上漢中衡器廠(由政府部門任命的)幾任領導在改革大潮中決策失誤,漢中衡器廠屢遭重創,最終垮掉了。2007年漢中衡器廠破產處理舊廠址被收購,才補辦了幾十個老工人的社保金。有些老匠人在退休後也曾續做桿秤生意,但由於經營不善或技術不全面而陸續收場,只剩張德福一家尚能支撐著門面,漢中桿秤製作工藝面臨最危險的衰落與消亡命運。

⑷ 秤的發展史

秤的歷史
開放分類: 質量、量器



balance

測定物體質量的衡器。常見的有桿秤、台秤、案秤、彈簧秤等。①桿秤。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鉤)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秤和鉤秤3種。②台秤。承重裝置為矩形檯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按結構原理可分為機械台秤和電子台秤兩類。③案秤。在工作台案或櫃台上使用的小型商用衡器。按結構和功能可分為普通案秤和電子計價秤兩類。④彈簧秤。利用彈簧在被測物重力作用下的變形來測定該物體重量的衡器。其秤量可從1毫克到數十噸。

范蠡——秤的發明者
--------------------------------------------------------------------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⑸ 秤是誰發明的

秤的發明者:范蠡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認為在有公於越王之下,難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間有尊陶朱公為財神。
發明於2000多年前

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商業家,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⑹ 說說秤的發展演變過程

秤的稱重的歷史
稱重的歷史相當悠久,就說我國的稱重歷史,傳說大禹治水,劃分九州,
"身為度,稱以出",人做為度量衡標准.夏朝就開始使用權衡[天平]稱量物品,
公元前221年,皇征服各諸侯,頒發了統一的度量衡詔書,建立了一套統一的度量衡制度.
我國最早的稱重器具為木桿秤,充分利用了杠桿原理,隨著人們對杠桿原理的深入認識,
稱重器具隨之出現了等臂和不等臂的衡器.19世紀後半葉,歲著電子技術的發展,
稱重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出現了電子衡器.它充分的利用電子應變原理和單片機的智能技術,
使稱重的數據直觀精確,操作簡單便利,數據記錄准確.

⑺ 桿稱 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當然是我們的祖國中國了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1949年後,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准。1985~1987年,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將原來的木質桿改為金屬桿,從而解決了木質桿的計量准確度受地區及天氣影響的弊病,並適應了半機械化、標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產的需要。但桿秤因其計量准確度低,已漸趨淘汰。

⑻ 最早的桿秤是中國發明的嗎

桿秤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據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有個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專的橫桿啟發,發明了桿屬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為記,在秤桿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秤桿有骨桿、木桿、金屬桿(銅桿、鋁桿);秤砣有石砣、金屬砣;提繩有二提繩、三提繩。計量單位的演變,由夏商時期使用銖和兩,發展到周朝時期銖、兩、金、均、石(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均,四十均為一石)。直到解放後,方便買賣雙方計算,才改為十兩一斤。近年,又採用國際通用的千克計量

⑼ 最早的桿秤是什麼年代

你好!
是中國古代
越國大政治家大商人范蠡發明的 就是越王勾踐的謀臣,也就是戰國時代

閱讀全文

與一桿秤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