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知識創造模型

知識創造模型

發布時間:2021-07-22 07:12:45

㈠ 知識流的企業知識流模型

以下對企業知識生命周期各階段知識活動進行分析,找出各階段知識流,理清企業知識運動脈絡,並建立起高度抽象的基於企業知識生命周期的知識流模型。
1.第一階段的知識流
第一階段的任務是讓企業獲取必要的知識。知識獲取有兩種方式:一是企業員工通過學習從企業外部獲得人類已有知識;二是企業自己發現知識,即企業員工通過觀察、分析、思考、總結、試驗、驗證等方法,自己發現新知識。注意,這里的知識發現並不必是人類首次發現,只要是自己獨立發現知識的行為都可歸為這類。這兩種方式中都有知識流動,即:從外部知識庫A到知識獲得者C的「學習」知識流A—C;企業自己發現知識的過程可被認為是知識從一個虛擬的未知知識庫B轉移到企業的過程,這時的知識流動就是從虛擬知識庫B到知識獲得者C的「發現」知識流B—C,或稱「創新」知識流。為突出重點,此圖只繪制了生命周期前三個階段的知識流,這是知識管理工作的重點。
知識流A—C中包含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招聘新員工進入企業時,新員工將部分外部知識帶入企業,這也是一種使企業「學習」新知識的方法,這在企業從其他企業挖人才的時候表現得更明顯。
2.第二階段的知識流
從進入知識庫到使用前被從知識庫中提取出來,知識在記憶整合階段共經過三個子過程:第一是存入過程,簡稱「記」;第二是儲存過程,即知識的保存、整合;第三是提取過程,簡稱「憶」。
3.第三階段的知識流
該階段只有一種知識活動,即員工F在工作中使用知識K,生產出產品G,並提交給顧客(這里,產品概念是廣義的,包含服務。同時,顧客也是廣義的,可能是企業的客戶,也可能僅是下一道工序)。在這一過程中,知識K被員工F應用於產品G的生產中,產品G中必然包含了大量知識K的信息,這可以視為知識K從員工F流進了產品G中,形成知識流F—G。同時,產品G也因知識F的使用而價值得到提升,因此,這一知識流也是把知識價值附加進產品價值的過程,是知識的價值實現過程,本文把這一知識流稱為「使用」流。
知識「使用」流是被很多人忽視的。很多時候人們有知識,但因組織的或個人的原因,而不能去使用或不肯去使用。作者認為,相比於被廣泛推崇的「知識創新」,「知識使用」才是整個知識運動流程中最應關注的環節,如果沒有這一知識流,知識價值得不到實現,前面所有工作都毫無意義。從圖3知,企業獲得知識有兩條路徑:A—C、B—C,企業不「創新」,但仍可通過「學習」、「模仿」獲得知識快速發展,而在使用階段則只有一條路徑:F—G,如果企業忽視對知識使用過程的管理,將使知識不能順利轉化為生產力,知識價值得不到實現,企業必然失去競爭力。
4.第四階段的知識流
在衰退期,知識不能再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知識的生命逐漸到達終點。在此階段,共有3種知識流:遺忘流、泄露流、溢出流。

㈡ 知識型組織的創建

要創建知識型組織,需要集中精力做好幾項關鍵工作: 知識型組織根據所知道的和所做的來確定企業戰略。在某個領域比競爭者知道得更多,在戰略上就可以形
成競爭優勢。同時也意識到知識對企業成功的影響力(制定戰略的過程也是知識創新的過程)。舉例來說,美國第一金融的核心專業知識是微觀市場營銷和目標風險分析,而不是銷售信用卡。公司憑借其在統計建模和實驗設計上超人一等的能力,將企業戰略定位於個人財務風險管理。該公司認為,如果不是敏銳地注意到私人財產資料庫的發展,公司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不會這么明顯。 一個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取決於學習的能力。成功的企業尋找機會時會在具有戰略意義的知識領域開展學習和試驗。林肯再保險公司搜尋有關再保險的各種疑難案例進行研究,創造學習機會;霍爾森公司也做同樣的事,尋找機會參與不同尋常的建築工程。將客戶、貿易夥伴、供應商和利益團體納入學習的范圍也很重要,簡而言之,要向一切能帶來企業所需知識的人學習。
最終,要把企業戰略作為一個假設,然後在驗證的過程中鼓勵企業進行學習。比如第一金融公司把每一個市場、每一個產品和每一項工作都作為一個實驗,進行測評、驗證和改善。不僅按產品和服務來給客戶分類,而且根據企業從客戶身上學到知識的多少來分類。雖然第一金融和林肯再保險等公司向熟悉的客戶學習,客戶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學習機會,但是公司還積極尋找機會,向其他的細分市場學習。新客戶是最重要的學習來源,也是未來重要的戰略機遇。
將學習的成本作為投資,而不是開支。管理者應將學習投資視作一種期權,而不是按照傳統的投資回報分析理論將其作為沉沒成本。哪怕公司以虧本的方式去獲得一個客戶,如果這樣做公司可以了解未來的市場機會,或者使公司有足夠長的時間去研究市場機遇,那麼這種做法反而是一項有利的投資。比如林肯再保險公司通常採用期權定價模型來評價在知識和學習上的投資。知識型組織既重視學習的經濟價值,也了解學習的戰略價值。 知識型組織一般按照競爭的需要和戰略的需要,來招募員工和制定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並將社會資本作為知識創造、交流和運用的關鍵促進因素,獎勵創新、冒險、大膽實驗和大膽想像的行為,甚至也獎勵失敗,如果能夠從中得到重大啟發的話。

㈢ 知識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

知識來源有兩種觀點,英國的洛克和休謨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經驗,人類能夠理解因果關系,卻不能理解因果關系發生的原因,我們能夠理解因果關系,僅僅是因為習慣.我們經常看到力可以使物體運動,所以我們得出了「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這樣的結論.但是為什麼力可以使物體運動卻沒有人能夠卻回答了,所以我們的理性,仍然是膚淺的感性認識.我們之所以知道因果關系,僅僅是觀察得到的,也就是休謨所說的「習慣」,是統計學概念.第二種觀點,代表人物為笛卡爾和萊布尼茨,知識早先存在人的大腦中,後天的實踐活動激發了潛存在人腦中的知識,即天賦觀念.我不完全認同他們的觀點.知識是再人類活動中世界的客觀規律的在人腦中主觀反映.知識有兩個條件.一,世界是有序的,運行時有規律的.二,人腦可以認識到這些規律.知識的來源有兩種.知識的原型來自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客觀規律的載體又是事物.所以人類不可能脫離生產活動來認識事物,知識也不可能不通過生產活動被憑空創造出來了.人類的知識必然來自經驗.經驗是知識產生的必要條件,但是這並不代表說知識的產生完全依賴經驗.假如你看一本書,只看了一半,這本書毀掉了.盡管沒有看完,你卻能預感下半本書的大致內容.科學家對於超過我們經驗外的事物,通過假想來構造出一個純粹思維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銜接上.比如在對原子模型知識,超出人類的經驗之外.我們只能通過純粹的思維假想,通過純粹思維-假想創造的知識,是不確切的知識,還需要進一步的認證.一本沒看完的書結局有很多種可能,我們的世界或許只是眾多可能中的一種.我們銀河系的規律,在宇宙的結論或許完全相反,或者以另外一種形態存在,也不得而知.

㈣ SECI模型的簡介

野中郁次郎將企業知識劃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兩類。所謂隱性知識包括信仰、 隱喻、直覺、思維模式和所謂的「訣竅」;而顯性知識則可以用規范化和系統化的語言進行傳播,又稱為可文本化的知識。
野中郁次郎提出,在企業創新活動的過程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二者之間互相作用、互相轉化,知識轉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識創造的過程。知識轉化有四種基本模式——潛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 (Externalization)、匯總組合(Combination)和內部升華 (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㈤ 求幫忙:利用學過的幾何圖形相關知識製作有創意的組合立體模型,並簡要說明創意

用幾何畫老奶奶過馬路豈不是太復雜了。要貼近生活積極向上還有很多簡單的圖案。

比如:幾何圓(花心)、三角(花瓣、草地)、長方形(莖)、菱形(葉)組合出來的「花園里(草地上)的花」,然後用梯形和長方形、圓、半圓拼出一個灑水壺。不用具體出現人物,寫「愛護生態環境從我做起,從愛護我身邊的小花小草做起,不破壞,勤養護」。

㈥ 知識創造未來,多思怎樣

「記住很多知識」相當於和別人相比,個體腦袋中的知識結構相當宏大,可以比喻為「版地域寬廣」權。創造力是指個體面對「自己還沒有學習過」,或者「以前根本就沒有人解決的難題」時,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傾向嗎?是的話,那麼「地域寬廣」與創造力沒有必然的聯系。因為創造力需要一個獨立思考的系統,和強大的發散思維能力;而「記住很多知識」只需要記憶能力,尤其是我國的應試教育,是以犧牲獨立思考和發散思維能力為基礎的,所以,我國作為人口大國、教肓大國,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正是應試教育的惡果──當然,政策與體制不健全也是重要阻力。例如,科研經費與成果沒有實質上的聯系;民間創造力沒人重視等等,都是阻礙我國創新能力發展的問題。

㈦ 行業層面的知識創造往往與什麼歷史背景有關

行業層面的知識創造往往與「(
)」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A、
企業
B、
所處地方的
C、
此時此地此景
D、
行業組織
答案:
C~

㈧ 簡述創造過程的四階段模型

觀全球,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已經成為新經濟時代企業謀求長期健康發展的普遍戰略選擇。在當前知識經濟深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企業越來越面對不確定和多變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如何通過有效的創新過程管理成長發展,企業如何通過培育、提升自身的創新過程管理能力贏得競爭優勢,已經成為學術界、企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點,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本文從創新構思如何轉化為商業上成功的新產品的創新過程視角,通過文獻閱讀、獨立思考,在總結歸納大量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於知識和有效外部聯結的企業創新過程模型,對創新構思如何轉化為商業上成功的新產品的完整過程進行了詳細分析,研究了企業創新過程中風險管理的流程和策略,研究了基於過程的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培育和提升途徑,對我國企業以創新求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㈨ 知識創造的促進條件包括哪些

《創造知識的企業》學習記錄

十萬個idea
04月11日
副標題:日美企業持續創新的動力。

本書講了一個企業或團隊,如何進行內部知識的創造、管理和升級。

什麼是知識創造的本質?

知識創造的本質,是隱性知識顯性化,然後再從顯性知識返回到隱性知識的過程。
什麼是知識創造的條件?

企業最主要的工作是提供有利於知識創造的外部環境或場所。
知識創造如何落地?

高管負責「做夢」,中層管理者負責「解夢」,一線員工負責「圓夢」,要充分發揮中層管理者的重要作用。

《創造知識的企業》的基礎原理

什麼是知識?

1,「顯性知識」,可以用語言、文字、數據、圖表、公式表達的,可用計算機處理的,或儲存在資料庫內的知識。

2,「隱性知識」,屬於個人體驗,難以用語言、圖表、數據等明確表示,進行交流、教授時也較為困難。
知識創造的過程?

1,把一個人的隱性知識轉化給另一個人。

轉化的方式是:觀察、模仿、「潛移默化」,關鍵是去體驗、去領悟這個人是怎麼做的,結果是擁有和這個人一樣的隱性知識。
2,把學到的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

這是知識創造過程的精髓,關鍵是形成文字、語言、程序等方便交流、傳播的信息。

轉化的方式可以是數據、概念或模型。

企業可以通過一些流程設計,來有意促使個人的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
3,從局部顯性知識到全局顯性知識。

把個人產生的顯性知識,與團隊、企業已有的知識重新組合和系統化,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結,形成新的團隊、企業知識。

轉化的方式:手冊、說明書、報告、多種形式的分享,反正就是不停地講、不停地溝通。
4,從企業的顯性知識,回歸個人的隱性知識。

關鍵是讓企業員工消化、吸收新產生的顯性知識,內化成他們自己的隱性知識,引發整個企業的知識創造的良性循環。

轉化的方式:干中學、邊干邊學,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領悟。
知識創造的促進條件

知識創造有5個所謂促進條件:意圖、自主管理、波動和創造性混沌、冗餘、必要的多樣性。

1,是知識創造的動力條件。

每個人要願意把自己的隱性知識貢獻出來。企業要明確知識發展意圖,依照共同願景選擇開發知識,把對知識的培育納入到管理體系。
2,是知識創造的能力條件。

搭建一個具有創造知識能力的團隊。成員由不同職能部門背景的成員組成,具有高度的自主行動能力,利用「最少重要規定」來管理團隊。
怎樣搭建「自組織團隊」?

要注意團隊成員的知識冗餘程度,並且保證人員的多樣性,團隊成員得有一定的共同知識基礎,還要有一定的知識互補性。

提高知識的冗餘程度,可以靠崗位輪換、集體會議、非正式的聚會等;提高知識的多樣性,可以選擇跨部門的成員組成自組織團隊。
中層管理者怎麼保證知識創造落地?

中層管理者要扮演好三個角色:現實的重塑者、知識轉化的加速器、跨越層級的傳送帶和潤滑劑。
怎樣培養或選拔中層管理者?

主要關注他們的能力結結構。

要具備:懂協調、會管理、善謀劃,把握項目節奏;能鬼扯,天馬行空、方便創造新概念;有方法,精通各種知識創造的方法論。

比如:什麼歸納、演繹、比喻、類比等;會挑事,能鼓動大家對話、甚至爭辯;能服眾,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
其他同類書籍

《明茨伯格管理進行時》

閱讀全文

與知識創造模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