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春夏秋冬誰發明的

春夏秋冬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22 05:07:35

⑴ 一年四季,是誰發明

我們先來分析地球的運動,地球有兩種基本的運動,一種叫自轉——地球自身的旋轉,另一種叫公轉——繞著太陽的旋轉。 自轉是繞著穿過南北兩極的地軸進行的,方向是自西向東,離兩極越遠的地方轉速越快。與兩極等距的那一圈叫赤道。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天,也就是24小時。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速度為每秒30公里,繞太陽一周需要365天5時48分46秒。也就是一年,天文學上稱之為回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它的長直徑和短直徑相差不大,可近似為正圓。太陽就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而焦點是不在橢圓中心的,因此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有時會近一點,有時會遠一點。一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為147,100,000公里,這一點叫做近日點。七月初地球離太陽最遠,為152,100,000公里,這一點叫做遠日點。事實上,當地球在近日點的時候,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在遠日點的時候,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這就說明,四季的變化與近日點和遠日點無關。 那麼四季的變化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與公轉有關,但是決定性的條件是地球必須斜著繞太陽轉;如果地球是垂直的繞太陽旋轉的話,太陽光線將永遠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地平面與太陽光線的夾角也永遠不變,地球上將不會有四季的變化。 我們知道,地球上某一平面氣溫高低與太陽光是直射還是斜射該平面有關。那麼這種效果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當他直射在某一平面時,他投射在該平面的光斑將是一個正圓,而斜射時,光斑將是一個橢圓,而且越斜橢圓越大,也就是說,斜射時同樣多的光線照在了更大的面積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光束斜射時光斑區的光線稀一些,直射時光斑區的光線濃一些。這就是為什麼太陽光直射的地方氣溫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氣溫要低一些。我們知道氣溫是決定季節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太陽光直射的地方,將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厲害的地方將是冬季,這兩者之間的則是春季或秋季。 那麼四季的交替變化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與地球的傾斜有關了,正是由於地球是傾斜著繞太陽旋轉的,才使得太陽光的直射以赤道為中心,以南北回歸線為界限南北掃動,每年一次,循環不斷,從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順序交替的現象。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當地球公轉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時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時正是秋季。當地球轉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便進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時,陽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進入秋季,南半球轉為春季。當地球轉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到南回歸線上,北半球進入冬季,而南半球則進入夏季。接下來就進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輪的四季交替又要開始了。

⑵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閏年又是誰研究出來的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閏年又是誰研究出來的?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和閏年都是我國古代歷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農歷,整個發明過程比較復雜,應該是眾多古人智慧的結晶,但是被精細化整理出來的人應該是顓頊和祖沖之,中國人至今還保留著跟著節氣生活的習慣,尤其是農耕更是如此,什麼節氣種什麼,吃什麼、穿什麼也都有明確的講法。

如果單論二十四節氣來歷,我們敢於肯定的是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不應是只有一個人的發明,是集體的經驗智慧完善後總結而得。閏年比較精確算準之功歸功於祖沖之是對的。而二十四節氣是逐步完善的,先測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

如今河南嵩山腳大還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測量台」,就是最好佐證,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實地考察。

⑶ 誰發明了時間

時間是宇宙產生時產生的,只能被探索、認知和了解,被規劃、劃分和運用,誰也發明不了!


《文子·自然》:「已知的宇宙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屍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在這種觀念之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宇」:無限空間,「宙」:無限時間。所以「宇宙」這個詞有「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獨特智慧。

「宇宙」兩字連用,最早出自《莊子》這本書,同時,《莊子》一書還給出了一種更抽象的宇宙定義。他說:「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現代學者張京華將其譯為:「有實體存在但並不固定靜止在某一位置不變叫做宇;有外在屬性但並沒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此種宇宙定義與時空無關,與現代宇宙觀有相似之處。但長期未被人們接受。


宇宙(Universe)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

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直到20世紀,出現了兩種「宇宙模型」比較有影響。一是穩態理論,一是大爆炸理論。20世紀20年代後期,愛德溫·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20世紀60年代中期,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持。


時間是指宏觀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質狀態的各種變化過程,其有共同性質的連續事件的度量衡的總稱。

時是對物質運動過程的描述,間是指人為的劃分。時間是思維對物質運動過程的分割、劃分。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生起,人們就感受著晝夜輪回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回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回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⑷ 發明春夏秋冬的房子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現行公歷的產生、變化和發展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歷,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於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推算起來,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太陽歷。後來他們又根據尼羅河泛濫和農業生產的情況,把一年分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個月,另加5天在年尾,為年終祭祀日。

這種以365天為一年的歷年,是由於觀測天狼星定出來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歸年相差約0.25天,因而在日歷上每年的開始時間越來越早,經過1461個歷年,各個日期再次與原來的季節吻合,以後又逐漸脫離。看起來,天狼星年好象在回歸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環周期被稱為天狼周期。

後來,埃及人通過天文觀測,發現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侶們為了使埃及的節日能與祭神會同時舉行,以維護宗教的「神聖」地位,寧願保持游移年。後來出土了一塊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臘文所寫的碑文,記載了歐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發布的一道命令: 每經過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後、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並在這天舉行歐吉德皇帝的節日慶祝會,以便讓大家記住。歐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歷法的缺陷,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古羅馬人使用的歷法經歷了從太陰歷到陰陽歷、陽歷的發展過程。羅馬古時是義大利的一個小村,羅馬人先是統一了義大利,而後又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最早,古羅馬歷全年10個月,有的歷月30天,有的歷月29天(這十分類似太陰歷),還有70幾天是年末休息日。羅馬城第一個國王羅慕洛時期,各月有了名稱,還排了次序。全年10個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幾天是年末休息日。以羅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為元年,這就是羅馬紀元。某些歐洲歷史學家直到17世紀末還使用這個紀年來記載歷史事件。

第二個國王努馬,參照希臘歷法進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時調整各月的天數,改為1、3、5、8四個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個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根據那時羅馬的習慣,雙數不吉祥,於是就在這個月里處決一年中所有的刑犯。這樣,歷年為355天,比回歸年少10多天。 為了糾正日期與季節逐年脫離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兩個補充月,第一個補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裡,另一個23天加在第四年裡,所增加的天數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與25日之間。這實際上就是陰陽歷了,歷年平均長度為366.25天,同時用增加或減少補充月的辦法來補救歷法與天時不和的缺點。但這樣卻更增加了混亂:月份隨意流轉。比如,掌管歷法的大祭司長在自己的朋友執政的年份,就硬插進一個月,而當是仇人執政,就減少補充月,來縮短其任期。民間契約的執行也受到影響,祭祀節與齋戒日都在逐漸移動,本該夏天的收獲節竟跑到了冬天舉行。

當儒略·凱撒第三次任執政官時,指定以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為首的一批天文學家制定新歷,這就是儒略歷。

儒略歷的主要內容是:每隔三年設一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以原先的第十一月1日為一年的開始,這樣,羅馬執政官上任時就恰值元旦。 儒略歷每年分12個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月為小月,小月每月30天。第二月(即原先的第十二月)在平年是29天,閏年30天,雖然月序不同於改歷前,可是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特點,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

儒略歷從羅馬紀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開始實行。 這一年,為了彌補羅馬歷與太陽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歷年和一個23天的附加月外, 又插進兩個月,其中一個月為33天,另一個月為34天。這樣,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亂年」。

西方歷法從儒略歷實施開始,終於走上正軌。滑稽的是,那些頒發歷書的祭司們,有本事從烏鴉的爭斗預卜吉凶,卻把改歷命令中的「每隔三年設一閏年」誤解為「每三年設一閏年」。這個錯誤直到公元前9年才由奧古斯都下令改正過來。

奧古斯都」是神聖、庄嚴、崇高的意思。在古羅馬,這個尊號過去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上才授予的。在公元前27年,元老院把它授給了屋大維。他是儒略·凱撒姐姐的兒子,是凱撒遺囑的第一繼承人。

想當年,偉大的凱撒大帝南征北戰,東討西伐,雄才大略,不可一世,後來更成為事實上的獨裁者。樹大招風,遭到許多人嫉妒。公元前44年,當凱撒意圖公開稱帝時,卻在元老院的議事廳遭到刺殺。此時屋大維還不滿20歲,但他卻頗具智力和手腕,逐漸積蓄力量,到公元前30年,擊敗所有對手,成了羅馬「第一公民」。屋大維實際上就是唯一具有無限權力的統治者,他結束了羅馬共和時期。因此,歷史上把從公元前27年開始的羅馬,稱為羅馬帝國。

當奧古斯都准備改正閏年錯誤時,已經多閏了三次,於是他下令從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停止閏年,即公元前5年、公元前1年和公元4年仍是平年,以後又恢復為每四年一閏了。 為了紀念他的這一功績,羅馬元老院通過決議,把儒略歷的第八月改稱為「Augustus」,即奧古斯都月,因為他在這個月里曾取得過巨大的軍事勝利。但這個月是小月,未免有點遜色,何況羅馬人以單數為吉,而30天卻是個雙數,於是就從2月份拿出一天,加到奧古斯都月里,8月就31天了,可憐的2月在平年只有28天,碰上四年一次的閏年也不過29天。7、8、9月連續三個月都是大月,看起來很不順眼,使用也不方便, 就把9月改為30天,10月為31天,11月為30天,12月為31天。這樣,大小月相間的規律破壞了,一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還受到影響。

奧古斯都修改過的歷法格式與現行公歷一模一樣了,但它的紀元,即計算年代的起算點還不是公元元年,它的閏年方法與現行公歷還不完全一致。這兩點差別與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基督」一詞是古希臘語的譯音,意為「救世主」。傳說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作為救世主,許諾窮人後升入天堂,而富人要進入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由於撥動了社會下層人民的心弦,基督教逐漸傳播開來,引起羅馬統治者不安,在提庇留皇帝時代,羅馬派駐猶太的總督,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但是第三天,耶穌從墳墓中復活過來,並升了天,他將來還要對所有的人、活人施行末日審判。後來,基督教徒把這些傳說和耶穌言行記錄下來,編寫了《新約聖經》。

早期的基督教,因為打破了羅馬帝國的神權統治,而多次遭到鎮壓。後來,羅馬帝國日漸衰落,奴隸制日趨瓦解,原來的社會上層分子在彷徨中紛紛加入基督教,並逐步控制了它,努力尋求統治者對教會的支持。統治者對教會轉而採取懷柔政策,到四世紀末,羅馬帝國終於宣布基督教為其國教。

公歷的紀元,就是從「耶穌降生」的那年算起的。這與基督教的興盛密切相關。

此後,儒略歷被認為是准確無誤的歷法, 於是人們把3月21日固定為春分日,卻帶來了未曾料想到的麻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覺,真正的春分不再與當時的日歷一致,這個晝夜相等的日期越來越早,到16世紀末已提前到3月11日了。 春分逐漸提前,是由於儒略歷並非最精確的歷法,它的歷年平均長度等於365.25日,還是比回歸年長了11分14秒,這個差數雖然不大,但累積下去,128年就差一天,400年就差三天多。

為了不違背宗教會議的規定,滿足教會對歷法的要求,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設立了改革歷法的專門委員會,比較了各種方案後, 決定採用義大利醫生利里奧的方案,在400年中去掉儒略歷多出的三個閏年。

1582年3月1日,格里高利頒發了改歷命令,內容是:

一、1582年10月4日後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號仍然連續計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這樣,就把從公元325年以來積累的老賬一筆勾銷了。

二、為避免以後再發生春分飄離的現象,改閏年方法為: 凡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但當公元年數後邊是帶兩個「0」的「世紀年」時,必須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閏年。

格里高利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日5時49分12秒,比回歸年長26秒。雖然照此計算,過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誤差,但這樣的精確度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由於格里高利歷的內容比較簡潔,便於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時符合較好,因此它逐步為各國政府所採用。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根據臨時政府通電,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歷的。

⑸ 一年四季跟據什麼時間推算出來的,誰發明的

四季是中國的好不,源自二十四氣節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內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容大寒。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歷法的准確與否,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所以歷代天子,都十分重視修訂歷法一事。在戰國時期之前,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朝代,所使用的歷法,皆為「四分歷」,其中黃帝、周、魯三種歷法以子建月,即以仲冬月(陰歷十一月)為一歲之首。殷朝歷法以丑建月,即以季冬月(陰歷十二月)為一歲之首。夏朝歷法以寅建月,即以孟春月(陰歷正月)為一歲之首。顓頊時歷法以亥建月,即以孟冬月(陰歷十月)為一歲之首。到了漢武帝時,已出現了歷法與天象不符的偏差。《漢書》「律歷志」形容此時為:「朔晦月見,弦滿望高」。武帝下令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秦「顓頊歷」,另訂「太初歷」,仍以夏歷的孟春之月為歲首,並將廿四節氣列入歷法。這套歷法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民國以後,才改用陽歷。
雖然希臘也有類似的東西,但是,那是兩段文明發展道路上的共同點,只是先後順序不一樣罷了,無所謂什麼抄襲一類的東西

⑹ 四季是誰發明的

我!!(沒有誰,如果說真有的話,應該是大自然吧!)

⑺ 春夏秋冬是誰發明的

春夏秋冬是一年四季都季節,最早是古代人發明的,從古代就有記載春夏秋冬季節,根據氣候來取名字的,是誰發明的沒有人知道,只知道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⑻ 春夏秋冬4季最初是哪個國家發現(發明)的

是古希臘最早發明的!!!
黃道十二宮 太陽在黃道上自西向東運行,每年環「天」一周。在黃道兩邊的一條帶上分布著12星座,它們是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蠍座、人馬座、摩羯座、寶瓶座和雙魚座。地球上的人在一年內能夠先後看到它們。 古巴比倫人對這些星座進行了長期觀測,通過觀測定出了黃道,又把黃道分成12等份,每等份30度,稱為1段。太陽在12個月內繞黃道運行1周,因此它在黃道上每月運行1段。在古人看來,太陽是阿波羅神,它休息的地方定然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因此,他們就把黃道上的1段叫做1宮。這樣,黃道上的12段便成了「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的名稱與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相同,即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蠍宮、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和雙魚宮。 雖然黃道十二宮的名稱與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的名稱相同,但它們有本質的差別。黃道十二宮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宮與宮的大小是固定的。都是30度,太陽進入每一宮的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現在每年3月21日前後太陽來到春分點,進入雙魚宮;6月22日左右來到夏至點,進入雙子宮;9月21日前後來到秋分點,進入室女宮;12月22日左右來到冬至點,進入人馬宮。 但是,2000年前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因為在太陽和月亮的吸引下,地球自轉軸在天空不是固定地指向同一位置,而是在天空轉圈子。這種現象叫做歲差。由於歲差的原因,2000年前的上述4個時間太陽分別在白羊宮、巨蟹宮、天秤宮和摩羯宮。與黃道十二宮不同,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的大小不相同,例如雙魚座的寬度達49度,而巨蟹座的寬度只有21度;12個星座也不一定位於黃道上,而是分布在黃道兩邊各8度的區域。 就像黃道面被等分為十二個星座區域一樣,我們的命盤上的這個圓也被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稱之為十二宮。十二宮代表的是所經驗的地區、活動領域及演出的場景,每一宮都象徵著人生的不同領域,也就是各行星能量散發的「地點」。十二宮還與十二星座息息相關,而十二宮的次序也與人生的進化歷程密切配合。 黃道十二宮是根據地球南北極連接而成的線為軸心,每二十四小時自轉一周而來的。第一宮的起始位置是上升星座,也就是一個人出生時,空中的東方地平線和黃道交接處出現或升起的星座。 以下為十二宮所代表的生命領域。 第一宮:自我意識、表達方式、外貌、人格及童年的成長環境。 第二宮:個人資產、獲得財富的方式、賺錢的能力、價值觀。 第三宮:個人心智、與兄弟姊妹相處的狀況、適應環境的能力、語言及溝通能力。 第四宮:家居生活、安全感、房地產。 第五宮:創造力、娛樂、戀愛、子女。 第六宮:個人的責任、健康、社會服務。 第七宮:婚姻、合夥關系。 第八宮:夫妻共同財產或資源、性、死亡與再生。 第九宮:高等教育、哲學、宗教、法律、旅行、世界觀、心靈智慧。 第十宮:名譽地位、事業成就、社會責任。 第十一宮:團體、友誼、個人精神與文化層次的活動。 第十二宮:潛意識、個人隱私、內省、心靈凈化。

閱讀全文

與春夏秋冬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