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理解馬克思關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簡單的說,1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2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3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要求: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以下是粘貼的,也希望能幫到你:
.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認為人類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歸根結底,都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特徵,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們,把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結合起來,闡明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事業,從而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領導群眾奪取勝利。《共產黨宣言》這部馬克思主義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總是不懈地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它為無產階級的階級目標服務,就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絲毫沒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2.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現實意義
工人階級是中國最先進的現代化生產力的主力軍和最先進的生產關系的代表。在舊中國,工人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比中國其他任何階級都要沉重,並且同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眾保持著天然的聯系。這種階級地位決定了中國工人階級必須將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勞動群眾的解放緊密聯系在一起,必須把解放一切受剝削、受壓迫的階級作為解放自己的前提條件。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理所當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每一個黨員和幹部也理所當然地要把實現和維護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其次,這是由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於群眾之上。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大力支持,黨就不可能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項任務,創造出輝煌的業績。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表現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就是廣大人民群眾還是個別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
歷史唯物主義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反對歷史唯心主義英雄人物創造歷史的觀點。
學習本節應該了解存在著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和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樣歷史觀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具體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和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上的作用,掌握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要求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把人民群眾以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充分發揮出來,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斗;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不斷在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抓緊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B. 怎麼理解馬克思關於人創造歷史的思想
人是社會的總和,即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中的一切活動都是以人為主體展開的,人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社會發展,歷史,好吧,我相信你懂了……
C. 如何理解"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馬克思主義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客觀性和復雜性論斷的科學根據.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人民群眾不能任意地創造歷史.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頁)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些社會歷史條件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經濟條件即現實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狀況以及歸根到底由此決定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條件.人們既不能任意地選擇這些條件,也不能在自己所處的條件下隨意地創造歷史,而只能首先適應和接受這些條件,以此作為自己活動的起點.這並不是說,人們在現實條件下是消極被動、無能為力的.適應和接受現存的條件正是為了在此基礎上,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更好地發揮自覺能動性,積極推動歷史前進,表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過程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隨意的.
由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受到社會歷史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和實際結果是不同的.
歷史上的奴隸階級和農民階級是他們時代的歷史創造者,他們的斗爭動搖或摧毀了統治階級的經濟基礎.但由於他們不是新生產方式的代表,不能提出並建立更為先進的社會制度,因此,他們雖然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但卻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成為社會的主人.
無產階級同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系,是新生產方式的代表.他們在本階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下,團結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者,不僅能夠推翻舊世界,而且能夠建設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新世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掌握了生產資料和國家政權,成為新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制度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
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也不能隨心所欲,而仍然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人民群眾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更好地發揮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大作用.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進入自覺地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時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將得到最充分的發揮.但從實際出發仍是人們所必須遵循的准則.
D. 所有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個說法對嗎為什麼運用馬克思原理分析
歷史的創造者屬於所有人民的說法是對的。因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唯物史觀重要的社會歷史范疇。它有量的規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有質的規定性,它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它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創造活動本身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歷史條件,是指一切現存社會要素的總和,大體上分為經濟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種類別。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力對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具有決定的意義。
E. 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世界和什麼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
版認識世界就是權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
改造世界就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改造。
認識世界:通過感知或輔助感知去了解客觀事物的存在及相互關系,經過思考覺悟規律真理。其內容有:讀書、觀看視頻信息、對真實世界的觀察、模擬實踐(實驗)、實踐後經驗的分析歸納總結等。
改造世界:不斷「認識世界」的同時,對主觀思想和客觀事物進行調整以使它們和諧共存。其內容有:破壞、建設,包括主觀與客觀的破壞與建設,而客觀也包括人類的生理結構和活動。
F. 如何理解「人類創造歷史」
「人類創造歷史」是一個由馬克思提出、但卻未來得及加以詳細說明的復雜命題,其回中包含了「答人類是誰」、「歷史是什麼」、「人類如何創造歷史」、「人類在什麼條件下創造歷史」等有待進一步廓清的問題。必須結合「歷史性」、「反思性」等概念才能理解「歷史」的含義,必須從結構二重性的角度出發才能理解「創造」的含義。從總體來說,該命題以一種非常精練的方式概括了人類行動與社會歷史之間的關系。它表明,歷史是人類創造的,但歷史並不總是按照人類設計好的方案向前發展,行動的意外後果和行動未預見到的後果是人類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必然發揮作用的因素。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分析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們當今仍然未能超出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給他提出的問題。
G. 馬克思主義解釋人類歷史的事例
、馬克思人類解放的大視野
綜觀迄今為止的人類社會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在爭取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是在兩大關系圈(即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內不斷奮爭著,並已始終不渝地把關注自己命運的現實和未來作為追求的動力和目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和不同的意義上產生了種種謀求解放的學說,表達了人類對從現實生存狀態到理想狀態的一種有意識的追求。但是,只有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創立後,人類解放的真正含義才以科學的形態表達出來。
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由自然界進化到社會領域,開始了創造性的勞動,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上開展著生產斗爭、階級斗爭(階級存在的歷史條件下)和科學試驗。在這些偉大的斗爭中,我們人類成為了社會歷史的唯一主體和自我解放的能動力量。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由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過程。對自然的改造程度和社會的發展程度,是人類衡量社會歷史進步的客觀尺度。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成就,成為人改造自然的標尺。於是人類社會的經歷被劃分為石器時代、鐵器時代、銅器時代、手推磨時代、機器工業時代、電子信息時代等等;同樣,舊的生產方式為新的生產方式所代替,成為社會發展的標尺。於是出現了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將來還會出現共產主義社會,並不停頓地向前發展。每一社會階梯,都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因而,在客觀上也都是人類的一次解放。
人類社會的歷史,也是人類自我解放的認識史。處在野蠻時代的原始初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能力和認識能力十分低下,幾乎完全受著自然力的支配,氏族制共同體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社會前提,維護氏族的存在與發展是他們的最高價值目標。他們從恐懼自然到圖騰崇拜,產生了原始宗教;他們把自己在生存中所受自然壓迫而產生的現實苦難,寄希望於回歸自然去得到解脫。在原始人類中產生了對自己未來命運的虛幻追求,用被扭曲的幻想、荒誕與神秘來實現「自我解放」,但最終結果只能是順應氏族制的解體而進入奴隸制的文明時代。從此,人從受純粹自然的統治過渡到了人對人的統治狀態。這是人類一次重大歷史性的進步。
人類在從奴隸制到封建制解體的幾千年時間里,奴隸和農奴、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等廣大民眾,無不是在奴隸主、封建主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下痛苦求生,以各種形式反對人身奴役,爭脫人生苦難,成為這些勞苦大眾的普遍要求。他們經過無數次斗爭和失敗之後,於是在西方產生了一種反映這種要求的消極意識形態,即基督教義的興起。把現實的苦難,寄託於上帝的解決,用神的統治代替人的統治,形成了歐洲歷史上被稱之為「中世紀黑暗統治時代」的精神支柱。恩格斯在揭露這種神對人統治的本質時指出:這種統治文明人類的絕大多數達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宗教,是騙子手湊集而成的無稽之談,是幫助羅馬世界專制皇帝的最好手胖。歷史事實證明,這種以神解放人的追求,人類非但得不到真正解放,恰巧相反,宗教式的種種說教,成為了長期障礙人類謀求解放的精神枷鎖。當歐洲歷史進人到工業文明時代,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代表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啟蒙思想家們,堅決舉起自由、平等、博愛理性主義的旗幟,發起了向封建專制神性主義的進攻。一種信奉「天賦人權」思潮勃然興起,以人生權利神聖不可侵犯為由建立起「人的宗教」,這標志著人類自我解放的追求進人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這些思想在反對整個歐洲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大革命中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歷史又很快證明,這些18世紀偉大的思想家們,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的限制。「這個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恆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②
從自然宗教到基督教,再到理性主義的「人道」,都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原始宗教不過是人類受「自然統治」的結果;基督教義是神化了的人對人的統治;而人的理性解放,不過是實行被物化了的資本對勞動的奴役。所有這些關於「人類解放」學說,實質上都是人受奴役和被統治的形式在觀念形態上變換的反映,它並不能引導人類謀求真正的解放。歷史向人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全人類的真正解放?資本主義果真是人類生存的最終理想社會形式嗎? 18世紀以後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現實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馬克思根據親身目睹的現實,重新開始尋找關於人類解放的科學答案。1843年他在《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等文中,對無產階級人類解放的思想作了最初的論述:資產階級作為追逐私利、奴役工人的力量,已使它發起的「政治解放」陷入不可解救的矛盾之中,法國大革命不過是資產階級解放的實現。而真正的人類解放,只有訴諸於無產階級,通過「社會革命」,消除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橫溝,把社會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才能實現。這個在當時多少帶有抽象思辨的論述,表達了馬克思後來一直始終堅持的、無產階級人類解放的重要原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等重要著作,對之作了系統而科學的論證。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為武器,站在人類社會歷史總體發展的高度,建立起了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者關於人類解放的理論大廈。1.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最終是不可避免的,但一般說來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是人類解放的基礎和歷史前提;2.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而這一解放的實現,在不同的國家的不同社會條件下,有著不同的實現形式;3.人類解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必須經歷階級的政治解放、經濟的社會解放和人的自我解放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發展階段;4.共產主義社會也將是一個不斷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過程,它決不會永遠停止在某一個水平上。正是這四個基本點,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學說的大視野。
二、人類解放學說的全面論證
爭取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是《共產黨宣言》的根本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靈魂。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實現「人類解放」與實現「共產主義」幾乎是同義語。關於這個問題,傳統觀點常常把馬克思的「人類解放」學說僅僅歸結為無產階級的政治革命理論。諸如許多教科書和專著,把《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說成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這種理解井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願意。恩格斯1883年為《共產黨宣言》寫的德文版序言中,把《宣言》的主題思想集中地概括為:「被壓迫階級(元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的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③無產階級不僅要堅持進行政治革命,奪取政權,而且,更重要的任務,是要將這一斗爭引至最後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無產階級首先爭得政治統治地位,只不過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首要政治前提,政治革命本身並不是無產階級奮斗的終極目的。恰恰相反,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的根本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始終把共產主義的實現理解為一個不斷革命的過程和需要經歷的許多歷史階段。首先是進行無產階級的政治革命(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尚未基本完成的國家,無產階級還要把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納入為社會主義革命作準備的軌道,不同國家、民族應該採取不同的斗爭策略),獲得成功後再轉入廣泛而深人的漫長社會革命(即以經濟為中心的社會深刻變革),最後達到人類自身的改造和提高,直到自由人聯合體理想境地的到來。
《共產黨宣言》根據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規律性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科學地闡述了無產階級關於爭取人類徹底解放的基本歷史進程。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適應當時政治革命和無產階級斗爭的需要,以大量的篇幅闡明了無產階級政治解放的理論和策略。同時,他們又主張,無產階級在奪得政權之後,迫切的任務是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造社會經濟基本結構,改善社會的管理,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高人的素質。這些內容集中的體現了他們關於「經濟的社會解放」的最初構想和思想原則。在第二章中,他們明確地提出了造就「自由人」對共產主義實現的重要意義。雖然論述不多,但表明了馬克思恩格斯把共產主義目標的實現最終歸結為「人自身的解放」的思想,他們把無產階級的人類解放的一般歷史進程分為「階級的政治解放」、「經濟的社會解放」和「人的自身解放」這樣三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一完整的學說體系的本質,曾被馬克思概括為「宣布不斷革命」④,並以此貫徹到他的主要著作之中。
為了適應當時無產階級政治革命斗爭的需要,在《宣言》及以後的許多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把論述的重點放到了階級的政治解放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策略方面。所謂階級的政治解放,馬克思認為,是指在革命條件成熟的形勢下,無產階級通過首先奪取國家政權,作為實現解放全人類的政治前提。在1848年歐洲革命浪潮已經到來的時候,《宣言》理所當然成為了無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綱領。爾後,馬克思在論述和總結1848年歐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歷史經驗教訓;的一系列著作中,形成了系統的關於無產階級政治解放的學說。在過去革命戰爭年代,人們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人們總是集中這方面的內容,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大家所熟悉的內容。因此,本文不打算詳述。但是,關於馬克思的「經濟的社會解放」的重要思想,長期沒有被人們所理解,所重視。今天應該提出來,加以重點研究。
三、經濟的社會解放的思想及實質
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表明,即使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的情況下,用簡單辦法消滅現成的剝削階級和私有制度,是註定要失敗的。前蘇聯不是在30年代後期就宣布階級已經消滅了嗎?中國不也說50年代中期剝削階級就已經基本被消滅了嗎?但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並沒有真正實現。前蘇東國家是如此,我國50年代搞「大躍進」、「窮過渡」,提前進入共產主義,後來又企圖通過搞「階級斗爭為綱」、「文化大革命」的方式來實現共產主義等等,也是如此。事實證明,消滅階級和私有制的問題並不像人們所想的那麼簡單。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到底在什麼條件下才能消滅階級和私有制以及對其必經的客觀歷史進程中的種種實際問題思考不夠,對馬克思關於這方面的理論也研究甚少,特別是關於在社會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搞社會主義、消滅階級和私有制的問題就更為復雜,更需要創造性的思考。
消滅階級和私有制,從而消滅剝削和壓迫,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歷史自然過程。從科學的唯物歷史觀點來看,社會階級的產生和存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少數人對多數人進行統治,歸根結蒂都是由於社會生產力不發展的結果。人類要消滅階級統治和私有制度,實現真正的平等原則,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要創造高度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這一基本觀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中都作了原則論證,後來列寧在《國家與革命》第五章中也作了進一步闡釋。但在復雜的社會變革實踐中,無產階級及其領導力量在認識和實踐上都犯了許多錯誤,走了許多彎路。因此,我們在今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情況下,有必要深刻理解、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經濟的社會解放的思想原則。
什麼叫「經濟的社會解放」?這是相對「階級的政治解放」而言的。其要旨是:在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之後,全社會的勞動者進一步組織起來,以創造人類徹底解放所必須的社會生產力為中心,發展人類已有一切優秀的文明(物質的、精神的、管理的)成果,採用多種有效方式,實行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持續發展和全面進步,逐步解決社會由生產發展不足而造成的人與人之間事實的不平等和人受物統治的狀況,達到最終消除因之而引發的人對人統治的根源。經濟的社會解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和社會發展的歷史任務所必然發生的根本轉變:即由以奪取國家政權為中心,轉為以經濟社會的建設與發展為中心;以解決階級對立的關系為主,轉為以解決社會發展的種種利益關系為主;將無產階級的政治革命,轉到社會革命軌道上來。馬克思思格斯曾有過大量論述。
首先,經濟的社會解放是實現人類解放必經的社會歷史階段。馬克思認為,科學的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由資本主義所造就的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的,或者說人類徹底解放的根基在於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高度進步。這個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已確定下來了。該書在批判巴貝夫粗陋「共產主義」的錯誤時指出: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狹隘地域性的存在己經是經驗性多存在了)之所以是實在必須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會死灰復燃。」總之,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在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⑤正如鄧小平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所指出的那樣,貧窮決不是社會主義。實行社會主義的物質前提,主要靠兩個渠道來解決:一是資本主義自身發展來解決;二是靠無產階級運用已獲得的政權優勢,加速發展建立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社會生產力。
其次,資本主義社會造就的社會生產力,是實行社會主義必要的物質前提。馬克思說:「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餘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於更高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因此,資本一方面會會導致這樣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社會上的一部分人靠犧牲另外一部分人來強制和壟斷社會發展,(包括這種發展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現象將會消滅;另一方面,這個階段又會為這樣一些關系創造出物質手段和萌芽,這些關系在一個更高的社會形態內,使這種剩餘勞動能夠同一般物質勞動所佔用的時間的較顯著的縮短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而社會主義又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的這個認識,是建立在他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的觀點之上的。一般說來,資本主義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產生的必要歷史前提。所以馬克思曾這樣說過:如果說大陸苦於無產階級革命不發展,不如說是苦於大陸的資本主義不發展。新的社會形態所必需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力量,都是在舊制度的母體內孕育起來的。資本主義為共產主義所代替,也需要經歷這樣的孕育過程。現實的歷史的發展過程完全證實了這一點。到20世紀中後期,發達資本主義迎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潮,開始從工業經濟進到知識經濟時代,出現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奇觀。這一方面說明不斷革新的現代資本主義制度還有容納新的生產力發展的餘地,另一方面,它繼續在為建立社會主義准備更充分的社會、經濟前提。但它只能為更高的新社會「創造出物質手段和萌芽」,成為社會主義的人口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高度物質基礎,決不能完全依靠資本主義制度自身力量來創造。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擁有的社會物質生產力是一種高於資本主義所能提供的現實物質生產力。這樣的生產力水平,只有憑借新制度的力量才能加速創造出來。
H. 材料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揭示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是唯物史觀區別於唯心史觀的一個根本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人們」是指社會的一切成員。由於各人所處的經濟地位和其他社會條件不同,其意向、要求和利益亦各異。他們的活動,或者遵循或者
違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不同的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要研究歷史的發展,必須在承認「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基礎上,探討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根本觀點出發,認為少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些人,或者具有非凡的才智,或者秉承上帝的旨意,他們的思想動機決定歷史的發展。這種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是反科學的。
唯物史觀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從而確認作為物質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創造著自己的歷史,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最終決定作用。正是他們的生產斗爭和包括階級斗爭在內的各種社會斗爭,推動歷史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具體地說:(一)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承擔者。他們生產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創造社會的一切物質財富,並為政治、科學、文化等其他社會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因此,停止了生產,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要滅亡。必須充分估計創造物質財富的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所起的決定作用。(二)人民群眾在精神財富創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階級社會里,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分離,剝削階級壟斷了科學文化,勞動人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他們的聰明才智受到很大的壓抑。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身於剝削階級、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往往成為精神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但他們的發明創造,歸根到底要以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為基礎。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科學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不僅如此,人類歷史上有許多科學發明、藝術創作是勞動人民親自製作和創造的,在勞動人民中產生了許多發明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直接為人類創造了重要的精神財富。(三)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的決定力量。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通過被剝削、被壓迫階級反對反動的統治階級的革命斗爭來實現。奴隸階級、農民階級和無產階級盡管在革命斗爭中有過挫折和失敗,但它們始終是各自時代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新興的剝削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中,革命的主力軍仍是勞動者階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17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農民為它爭得的。」強調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的決定力量,並不意味著對傑出人物作用的否定。但馬克思主義認為,偉大人物發動的重大歷史運動,不僅要考慮人心的向背,而且要以不同的方式同人民群眾的斗爭相結合。 1)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從量上說,人民群眾是指居民中的多數;從質上說,人民群眾是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
(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藝術的唯一源泉;其次,勞動群眾為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勞動知識分子在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社會革命、社會改革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不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
總而言之,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同時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社會制約性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不可能離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創造歷史。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些條件包括: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精神條件。
①經濟條件的制約。廣義的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狀況不同,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不同,生產關系制約著人們的歷史活動。
②政治條件的制約。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階級對抗的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創造作用極大地被抑制。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有了全新的意義。
③精神條件的制約。人民群眾掌握科學文化水平的程度,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程度成正比。
I. 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們為了能「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版生活。但是,權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MN X1-32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勞動人民的直接創造。
②傑出人物的群體效應。
開普勒──牛頓──愛因斯坦
李嘉圖──馬克思──列寧
屈原──杜甫(FU)──毛澤東
《沁園春·雪》「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XUN)風騷(SAO)。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社會變革是先進的社會集團斗爭的結果,而不是少數英雄豪傑的個人行為。古羅馬奴隸制帝國的滅亡,不是斯巴達克一個人的功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是克倫維爾一個人的業績,無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廣泛的革命,更不能依靠少數人包打天下。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J. 馬克思說過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並非隨心所欲的創造,是那本書
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劇出現。科西迪耶爾代替丹東,路易·勃朗代替羅伯斯比爾,1848—1851年的山嶽黨代替1793—1795年的山嶽黨,侄兒代替伯父。在使霧月十八日事變得以再版的種種情況中,也可以看出一幅同樣的漫畫!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當人們好像剛好在忙於改造自己和周圍的事物並創造前所未聞的事物時,恰好在這種革命危機時代,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他們效勞,借用它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例如,路德換上了使徒保羅的服裝,1789—1814年的革命依次穿上了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服裝,而1848年的革命就只知道拙劣地時而模仿1789年,時而又模仿1793——1795年的革命傳統。就像一個剛學會一種新語言的人總是要把它翻譯成本國語言一樣;只有當他能夠不必在心裡把新語言翻成本國語言,當他能夠忘掉本國語言來運用新語言的時候,他才算領會了新語言的精神,才算是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