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類創造科技例子

人類創造科技例子

發布時間:2021-07-22 04:15:59

⑴ 有哪些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

一、電視:人類自己創造的「魔鬼」

現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沒有電視。電視的設想和理論早在1870年就出現過。1884年,德國發明家保羅尼普科夫設計了全個穿孔的「掃描圓盤 」,當圓盤轉動的時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點。

這些小點隨即轉換成電信號,另一端的接收機把信號重組成與原來圖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蘇格蘭人約翰·貝蒙德採用尼普科夫的「大圓盤」製造了影像機。

真正製造出畫面穩定的電視是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的拉基米爾·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國猶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 1939年的世界博覽會上,世界第一台真正清晰的電視開播,電視真正誕生了。

二、登月:人類航天史上邁出一大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剎那所說的名言「對個人來說,這只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邁出一大步」牢牢銘記在地球人的心上。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全世界5億電視觀眾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畫面,畫面深處傳來一個來自外太空的聲音:「休斯頓,這里是靜海基地,鷹艙已經登陸!」

接下來,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宇宙飛船上的兩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問休斯頓宇航中心:「我們不想休息四小時,我們想馬上登月。」休斯頓回答:「同意立即登月!」接著,阿姆斯特朗背朝外,開始從九級梯子緩緩爬下。全世界5億人都看到了這一場景。

登月確確實實是人類航天科技的一大進步,因為正如最後一名登月者塞爾南上校所說的:「在月球遙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國界,我覺得地球就是一個整體,我的整個思想也就開闊了。」

三、電腦:人類未來的希望

1946年2月4日,美國軍方和政府部門的代表、著名的科學家一起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房間里。當一位陸軍將軍輕輕按下電鈕後,占滿整整三堵牆的機器立即亮了起來,人們熱烈鼓掌,高聲歡呼:「ENIAC活了!」並且向總工程師埃科特祝賀。「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電腦。

四、基因:破解生命的千古密碼

10多年前,科學界就預言說,21世紀是一個基因工程世紀。人類基因工程走過的主要歷程怎樣呢?1866年,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神父發現生物的遺傳基因規律;1868年,瑞士生物學家弗里德里希發現細胞核內存有酸性和蛋白質兩個部分。

酸性部分就是後來的所謂的DNA;1882年,德國胚胎學家瓦爾特弗萊明在研究蠑螈細胞時發現細胞核內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線狀物體,也就是後來的染色體;1944年,美國科研人員證明DNA是大多數有機體的遺傳原料,而不是蛋白質。

1953年,美國生化學家華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宣布他們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礎;1980年,第一隻經過基因改造的老鼠誕生。

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誕生;1999年,美國科學家破解了人類第 22組基因排序列圖;未來的計劃是可以根據基因圖有針對性地對有關病症下葯。

五、智能機械產業

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

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⑵ 科技造福人類的例子

微創外科是一門現代化技術,它的出現大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用微小的創傷解決病痛,是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典型事例.
科學技術造福於人類. 瓦特發明的蒸汽機
抑制癌症並不難
●在最近召開的2000上海市科技論壇的《環境與癌症》學術大會上,上海市抗癌協會會長沈鎮宙等國內外著名專家指出,只要從改善環境和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著手,癌症就可以被抑制.
專家指出,雖然腫瘤的病因至今尚未清楚,但是國內外學者都認為80-90%的病因與環境因素有關,而且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35%-40%的癌症與不科學、不合理的膳食有關,如食品污染,某種營養素的缺乏、過多或者不平衡都與腫瘤的發生有重要關系.另外,30%的癌症是由吸煙引起的,被動吸煙可以增加26%的肺癌發生率,5%的癌症與飲酒有關.
陶瓷可用微波燒
●日本科研機構開發出了微波燒制陶瓷新技術,這種新技術可縮短燒制時間,從而降低了能耗.
據參與這項技術開發的岐阜縣陶瓷研究所提供的資料,新技術的特點是讓陶瓷毛坯吸收2.45兆赫頻率的微波,然後由其自身散發的熱量燒製成陶瓷產品.使用這一方法的專用爐已開發成功,爐壁呈雙層結構,由吸收微波的陶瓷和隔熱材料構成.(均據新華社)
1. 克隆技術與遺傳育種
在農業方面,人們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在這方面我國已邁入世界最先進的前列.
2. 克隆技術與瀕危生物保護
克隆技術對保護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來講是一個福音,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也是克隆技術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3. 克隆技術與醫學
在當代,醫生幾乎能在所有人類器官和組織上施行移植手術.但就科學技術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仍是最為頭痛的事.排斥反應的原因是組織不配型導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給「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則絕對沒有排斥反應之慮,因為二者基因相配,組織也相配.問題是,利用「克隆人」作為器官供體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經濟是否合算?
克隆技術還可用來大量繁殖有價值的基因,例如,在醫學方面,人們正是通過「克隆」技術生產出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長高的生長激素和能抗多種病毒感染的干撓素,等等.

⑶ 目前造富人類的科技例子

目前造福人類的科技類是目前造福人類的科技類的就很多,比如通信技術。遙感接收。

⑷ 科技造福人類的事例

1974年,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在美國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所,進行了一項大膽的、復雜得令人眼花繚亂的實驗,他發現了一種人們以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粒子——J粒子。
當時,新聞界有一個誤會:以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來命名的。其實,這純屬巧合。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這個粒子來紀念他們在探索電磁流性質方面,花了10年時間才獲得的這項重要新發現。加之物理文獻中習慣用J來表示電磁流,因此,丁肇中便以拉丁字母「J」來命名這個新粒子。
丁肇中的發現,改寫了相沿成習數百年的教科書,給亞粒子世界重繪了一幅嶄新的圖畫。
美國發行量很大的《新聞周刊》,為此撰文評介道:「這是基本粒子科學的重大突破,對於近半個世紀以來,物理學家努力尋求解析自然界的基本結構,具有重大的意義和貢獻。」
馬薩諸塞理工學院院長傑米韋森,為自己學院的科學家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貢獻而感到自豪。他對新聞界評述道:「丁教授的研究,已為人類開拓了宇宙未知的領域,並使基本粒子物理學邁進了一個新的境界。」
1975年2月14日,當時的美國總統福特也發來了賀電:「得知你們發現了新的、壽命更長的重粒子,我深感興趣。在此,我謹代表美國人民,祝賀你和你的同事致力於此項重大發現的努力和貢獻。」
由於發現了J粒子,許多物理學家便把「J以前」和「J以後」作為區分歷史時代的標志。J粒子發現兩年之後,丁肇中便榮獲了1976年度的諾貝爾科學獎金,那年他僅四十歲。
起點
1936年2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國密執安州安阿伯鎮。他的中學時代在台灣度過。他的數學、物理成績優異,對歷史學也很有興趣。
1956年8月底,丁肇中隻身一人到美國安阿伯市的密執安大學留學。在大學里,他廢寢忘食,埋頭書齋,圖書館一實驗室一食堂一宿舍,是他生活的軌跡。盡管美國大學里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卻很少看到丁肇中的身影。同學們嘲諷他:塞繆爾(sarnuel是丁肇中的美國名字)真是個怪人,學習頂呱呱,可惜不合群。
在學習上,丁肇中並不滿足於幾本教科書以及教師指定的參考書,他決心系統地、深入地搞清整個近代物理學的來龍去脈,及時地、廣泛地了解近代物理學的最新成就和發展趨勢。他饒有興趣地研究物理學大師們的經典著作,博覽物理學期刊。
盡管丁肇中剛去美國時,口袋裡只有100美元,而且舉目無親,英語也不太純熟,但經三年努力之後,他獲得了數學及物理學碩士學位。過了兩年之後,他又榮獲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這時,丁肇中再次面臨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選擇:是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呢,還是經商、教學?跟丁肇中一塊的台灣省美國留學的同學中,有的准備帶著文憑回台灣,求個一官半職,也有的打算繼承家業做買賣。丁肇中對陞官發財沒有興趣,決定留在美國繼續從事物理學研究,把自己的命運同方興未艾的高能物理研究牢牢地拴在一起。
選擇
翻開物理學史,我們不難發現:物理學的發展猶如長江、黃河之水,後浪推前浪,滾滾東流。
17世紀,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抓住了機械運動最本質的規律,建立了萬有引力的理論;19世紀,麥克斯韋把零散的電磁現象加以歸納提煉,建立了電磁理論。這兩種宏觀的、長程的相互作用力,易於被人們觀測和認識,但人們又發現這兩種理論存在著矛盾。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和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量子力學,彌補了上述兩種理論的不足,形成了「量子電動力學」。
隨著科學的發展,在微觀世界的研究中,又提出了許多新課題:在宇宙線里和高能加速器中,相繼發現了一大批「基本粒子」,難以用經典物理學來解釋。這些「基本粒子」令人眼花繚亂,難以理出頭緒。
在世界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人們把原子中的各種粒子分成「輕子」和「強子」兩大類。然而「強子」又可以再分割。那麼,究竟是什麼構成物質的真正「基本粒子」呢?弱相互作用(作用於所有強於、弱子)和強相互作用(僅僅作用於強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兩種相互作用同萬有引力以及電磁作用四者之間,又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1963年,青年科學家蓋爾·曼提出「誇克」論。中國大陸的一些高能物理學家在此時期提出了「層子」學說,內容與「誇克」不謀而合。蓋爾·曼設想強子是由上、下、奇3種「誇克」的不同組合構成的。
丁肇中通覽了物理學發展史後,看清了自己要走的路。對於他來說,近代物理學就像是一個大旋渦,其中心部分就是實驗高能物理學。越接近這個旋渦的中心吸引力就越大,丁肇中就越離不開它。
於是,丁肇中帶著這些問題,在瑞士、德國、美國反復做實驗,悉心研究。
發現
1972年,丁肇中向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所提出了尋找新粒子的計劃。由於這一實驗費用多、難度大,所以,他的計劃一出台,便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和責難。
「即使丁肇中的實驗能夠搞起來,也沒有什麼價值。在丁肇中計劃實驗能量區域內,新的長壽命的重粒子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是一般教科書上的常識。」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這樣斷言。
「丁肇中的實驗純屬勞民傷財,在他那個實驗能量區域內,即使有什麼新的粒子出現,也不過是些寬度很大的粒子。」又一位權威的物理學家給他潑冷水。
翻開科學史,研究一下那些給人類以光明和智慧的盜火者們所經歷的磨難,你就不得不承認:對於人才來說,逆境往往如同命運之神特意安排的一段里程那樣,苛刻地檢驗著每個立志有所作為的人,檢驗著他們成才的勇氣、信心和素質。
對於來自各方面的非難,丁肇中毫不示弱。他對那些權威們說:「先生,這不是不懂常識的問題,而是要靠事實來回答的問題。什麼叫常識?常識就是不經證明而常常引用的知識。一個人不可不懂常識,但是過分迷信常識的科學家,往往就會錯過一些重大發現的機會。」
丁肇中堅信自己的預見,決心向常識挑戰。他再三告訴自己的實驗組成員:「不要管反對意見是多麼不可一世,決不要放棄自己的科學觀點,要毫不膽怯地迎接挑戰,要始終堅持對我的科學觀點的探求。」
事實證明丁肇中的觀點是對的。J粒子的發現,在當時物理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件意料不到的事,使實驗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都大為驚異:現有的基本粒子理論中出了一個大漏洞,為什麼先前沒有預料到它的存在呢?此刻,那些曾經嘲諷、攻擊過丁肇中的權威們,在事實面前,也只好認輸了。
心聲
按照慣例,在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獲獎者要用本國語言發表演講。丁肇中是美籍華裔,因此,在授獎典禮上,他必須用美國語言——英語發表演講,以前的美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都無法打破這一貫例。
但丁肇中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後代,只不過是在美國的土地上出生而已。他決心實現自己的願望:讓中華之聲響徹諾日爾獎授獎大廳。
於是,他向瑞典皇家科學院請求:在授獎儀式的即席演講中,先用中文講,後用英文復述。
當時的美國政府得知此事後,曾竭力阻撓。但丁肇中堅持己見的性格促使他去據理力爭,終於獲准。
1976年12月10日下午4時許,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內,丁肇中跟其他諾貝爾獎獲得者一道,在受獎席上就座。他抬眼望去,只見主席台前,大廳兩側都擺滿了鮮花,好像絢麗的彩霞落到了人間;能容納2000餘名觀眾的大廳內,坐滿了外國來賓、瑞典社會名流;大廳門口,擠滿了頭戴白幅、手持彩旗的大學生組成的歡迎隊伍。
軍樂隊奏起了瑞典王室音樂,典禮開始了。
諾貝爾獎基金會主席簡要地介紹了丁肇中的貢獻後,在莊重、悅耳的王室音樂中,丁肇中精神抖擻地走到講台中央擴音器前,用流利的漢語講道:
國王、王後陛下、皇族們,各位朋友: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落後的思想,對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的害處。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傾向於理論的研究,而避免實驗工作。
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是物理學更是從實驗中產生的。
我希望由於我這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而注意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大廳里回盪著丁肇中那渾厚的聲音,他是在用漢語作激動人心的演講。自諾貝爾獎1901年問世以來,在500多位獲獎人中,繼李政道後又一個用中國人民的主要語言——漢語在這里發表演講。台下2000多位來賓,並沒有因為聽不懂漢語而不滿,恰恰相反,大家都在全神貫注地聽著,而且對這位傑出的中年物理學家更增加了敬佩之情。
此刻,坐在主席台上的一位白發蒼蒼的中國老人,禁不住熱淚盈眶,他就是丁肇中的父親了觀海。他是專程從台灣趕來瑞典參加兒子受獎儀式的中國老工程學者。
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如願以償地抒發了作為中華民族後代的自豪感。此情此景,令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激情澎湃,永生難忘。
這短短200來字的講演,令人耳目一新,卻又言簡意賅:它既包含了丁肇中二三十年來對人生、對科學的真知灼見,又包含了他對中華民族、祖國母親的赤子深情。無怪乎丁肇中話音剛落,全場便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奮斗
200多年前,物理學的偉大鼻祖牛頓說過:「我不知道後人怎樣看我,但在我看來,我只是像一個在沙灘上玩耍的男孩,一會兒找到顆特別光滑的卵石,一會兒發現一隻異常美麗的蚌殼,就這樣使自己玩樂消遣;而與此同時,在我眼前的真理的汪洋大海,我尚未認識,尚未發現。」
那還是在諾貝爾獎授獎會的當天晚上,在歡聲笑語、燈光輝煌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都會大廳內,在人們頻頻舉杯和祝賀聲中,丁肇中謙遜地說:「J粒子也不過是真理大海海灘邊一顆光滑的卵石罷了。」他在接受大眾的歡呼之際,更體驗到了牛頓這段名言的真諦。
是的,J粒子把丁肇中帶上了榮譽的頂峰,但並不意味著他已經到了科學事業的至高點。世上還有眾多奧秘有待於人們去揭示,還有無數的真理有待於人們去認識,丁肇中認識到自己任重而道遠,一個又一個的科學堡壘等待自己去攻克。
近年來,丁肇中率領實驗小組,在德國漢堡的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的佩特拉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做實驗,尋找把「誇克」結合在一起的物質——膠子存在的證據;在瑞士日內瓦「萊普」正負電子對撞機上作實驗,尋找第六個「誇克」——「頂誇克」(七)、中間玻色子等新粒子。他還要尋找自然界的4種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之間存在聯系的實驗證據。他為自己確定了艱巨的道路,並將堅定地走下去。
鄉情
身在大洋彼岸的丁肇中,心中卻常惦記中國的親友和故鄉。
1977年8月,十年動亂結束了,中國各條戰線都在撥亂反正。我國有關部門准備大力發展高能物理,而這又急需一批實驗人才。為此,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邀請丁肇中來華訪問。接到來自祖國的邀請,丁肇中立即放下手中緊張的科研工作,啟程回國,去為父母之邦的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丁教授與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副院長吳有訓進行了會談,具體討論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問題,決定實現中美科學技術史上的首次大規模合作——由中國科學院選派最有培養前途的青年物理學家參加丁肇中領導的高能物理研究工作。會談的結果,使丁教授十分興奮,他激動地說:「我這次來中國參觀,看到大家很有干勁,都想把科學技術搞上去。我相信,中國這么大,人口這么多,搞科研的歷史這么久,一定會出人才,會很快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的。」
5個月之後,27位平均年齡不到四十歲的中國年輕的物理學工作者,遠涉重洋,來到了位於德國漢堡的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參加丁肇中教授領導的馬克一傑實驗小組的科研工作。
這27位中國物理學工作者,大多是從低能物理轉過來的「新兵」,對高能物理的實驗尚未入門,英語又未過關,可以說,一切都還得從頭學起。而且,他們對實驗室的緊張工作又不適應:每天要做十幾個鍾頭的實驗,既沒有午休,又無周日。因為丁肇中領導的這個實驗小組,比起其它實驗小組要晚一年多時間才開始,因此要求全組人員要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兩年工作量。
丁教授了解到中國物理學工作者的困難後,立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起初,將中國科學家跟外國科學家混編在一起,以便於中國同事更好地學技術、學外語,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再把中國同事抽出來單獨分配任務,在真刀真槍的實干中培養他們獨立工作的能力。
丁教授現身說法,以自己發現J粒子的過程來教育大家:「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實驗,才從上百億個各種各樣的粒子中找到了一個J粒子。這就好像在北方地區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我從無數雨點中辨認出一個帶顏色的雨點那樣困難,不能允許有絲毫的鬆懈和馬虎。」
在丁教授的具體指導下,中國物理學工作者牢記祖國的囑托,面對困難,毫不氣餒,更不退縮,咬緊牙關,迎著困難上。為了盡快掌握計算機程序的設計方法,他們甚至連趕路、吃飯時也在思考琢磨問題。夜深人靜,外國科學家早已進入了夢鄉,而同樣緊張工作了一天的中國物理學工作者,拖著疲憊的身體,還在一遍遍地演算、練習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少個不眠之夜過去了,中國科學工作者硬是憑著為科學獻身的精神,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基本上闖過了「語言關」;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就會操作每秒鍾運轉幾百萬次的大型計算機,能獨立工作了。
在中外物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丁肇中領導的實驗小組,第一批數據就得到了446個強子事例,這一實驗結果比其他組幾乎多了一倍。
1979年9月,丁肇中來華進行科學講學和學術交流,在與我國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會談時,丁教授對中國選派的青年物理工作者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我個人的印象是,中國物理學工作者是勤奮的,富有創造力的,他們在實驗的各個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要是沒有中國物理學工作者的努力,我們的工作不可能做得像現在這樣好。」
這27名中國年輕物理學工作者回國後,已成為我國高能物理研究領域的骨幹、帶頭人。而且,在丁教授的具體指導下,一座大型的高能加速器——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北京西北郊建成了。這座由鄧小平同志題名奠基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正在為我國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服務。
1982年農歷大年初一晚上,丁肇中夫婦應邀來到紐約市銀宮酒樓,跟旅美華僑、美籍華人一道歡度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會上,華人協會代表給丁肇中頒發了「最傑出人物」獎狀,以表彰他傑出的科技成果榮獲了諾貝爾獎,為中國人爭得了最高榮譽。
在頒獎會上,丁肇中激動地說道:「這不僅是給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科學探索和發現精神的獎勵,這種精神鼓舞我努力去認識物質世界,發現大自然的奧秘。」
2月15日,北京。中國黨和政府領導人在中南海接見了他。頤年堂里,中國領導人感謝丁肇中為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的貢獻,希望中外科學家團結協作,廣泛開展國際性的科技交流,共同為造福人類作出貢獻。
丁教授表示:「我很樂意為中國的科學現代化貢獻我的一份力量。我熱切希望中國年輕一代能迅速成長,能出現一批真正的『科學巨人』」。
1982年春節過後,丁肇中來到中國合肥,愉快地接受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的聘書。隨後興致勃勃地與該校的少年大學生們進行了交談,以啟發他們的思路,開闊他們的視野。他說:
「我一生所學的可以歸納為:准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學科,透徹地理解它,摒棄一般流行見解,堅持自己的科學觀點。對自己的成就要有所懷疑,十分仔細地去進行驗證自己的工作。比如,當我們實驗小組發現了新的重粒子(J粒子)之後,我要求實驗小組成員對外界絕對保密,必須再次核實這個實驗,一定要做到萬無一失。越是重大的發現,越是要慎重、周密。於是,我們用了兩套截然不同的方法來檢驗新粒子,兩組人員,兩種步驟,兩組數據……終於得到完全相同的結論後,我才對新聞界發布消息。我認為:只要你肯干,肯自強,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有偉大的成就。」
丁肇中教授還回答了少年大學生關於「治學方法」的提問。他說:「一般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里,考試成績很好,可是出了校門去做研究題目,並不是特別超越於其它國家的學生。我想,造成這樣後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學生喜歡背書,喜歡死記。須知從事科研工作以後,背書和死記就沒有用了。我認為,一個中學生如果對自然科學有興趣,就應該徹底了解書本上、課題上所說的東西與課外自然現象之間有什麼聯系,而不要完全背書,死記公式,須知死記公式、完全背書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丁教授又來到科大教師中間,與他們進行了座談。他說:「有些教授喜歡把研究生留上七八年,我認為這樣做不好。因為一個學生從任何一個人那裡學到的東西都很有限。所以,我讓學生在我這里學習兩年就畢業,兩年時間已足夠了。況且學無止境,學生畢業之後難道就不需要繼續學習了嗎?」
在與科研人員座談時,丁教授深有體會地說:「作為一個科學家,最重要的是不斷探尋教科書之外的事,對該學科有更深入一層的理解,有能力去獨立思考各種物理現象的本質,面對占壓倒優勢的反對意見,要毫不膽怯地迎接挑戰。」
近年來,丁肇中更是熱心於祖國高能物理人才的培養,經常回中國講學,並選拔國內的優秀人員到他的實驗組工作。他還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境界
丁教授是一位非常珍惜時間的人。以前,由於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德國漢堡、瑞士日內瓦都有實驗室,而家在美國,他幾乎每兩星期就要飛越一次大西洋。為了便於適應時差,他每天清晨5點多鍾便起床,深夜才就寢。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滿。正因為如此,他的孩子們抱怨老是見不到爸爸。近年來他轉移到日內瓦附近工作。為了不與家人太疏遠,已舉家搬到瑞士。但這已太遲了。因為小孩都已長大,有自己的事業和學業。爸爸想見他們反而又見不著了。
他對工作歷來一絲不苟,從不馬馬虎虎。他非常討厭懶散拖拉的作風。在他身邊工作,稍有鬆懈,就會遭到他嚴肅的批評。有些人開始對此不大習慣,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絕大多數人都為此而高興,因為這種戰斗作風是科學工作者取得成績的基本條件之一,更何況他對自己也是同樣嚴格要求的。他常常因工作忙而不能回家。他多少次想去訪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可是因為工作的需要,一推再推,迄今未能如願。
丁教授知識淵博而又精力充沛。他每天要埋頭在實驗室里十幾個小時,但精細而又枯燥的實驗並沒有弄皺他的面龐,染白他的頭發。他說:「我完全靠工作來激發充沛的精力,工作就是我的興趣,興趣使我不會疲倦。」他成為著名科學家,仍謙虛好學,不恥下問,這是十分難得的。
他對生活非常熱愛。有一次,當記者問他時,他笑嘻嘻地說:「我不是沒有嗜好,我最愛吃中國的美食。在歐美常有中國食品,但我從沒有吃過像香港和國內那麼好的。」
在瑞士日內瓦高能物理加速器那龐大的裝置中,丁肇中要模擬地天初開時的一剎那:宇宙爆炸、星際間布滿熾熱星塵,他要研究此刻的地質結構變化和物質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實驗的費用由13個國家聯合負擔。光在這個研究小組里,就有400多位優秀的高能物理學家,還有1000多位工程技術人員。丁肇中要在理想的環境中,將約十億伏特的電子輸入粒子加速器,再和同樣高壓的反電子對撞。電光石火在一億分之一秒內撞擊,足以產生驚天動地的變化,發出的高溫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的幾百億倍,完全是宇宙開始的條件。預料這一實驗結果公布後,將是粒子物理學上的又一驚人發現。

⑸ 20世紀人類有哪些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

航天器的發明、殺蟲劑的發明、核能的發明、激光的發明、「大爆炸」理論被創立等。

1、航天器

航天器的出現使人類的活動范圍從地球大氣層擴大到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引起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飛躍,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2、殺蟲劑

殺蟲劑主要用於防治農業害蟲和城市衛生害蟲的葯品。使用歷史長遠、用量大、品種多。在二十世紀,農業的迅速發展,殺蟲劑令農業產量大升。但是,幾乎所有殺蟲劑都會嚴重地改變生態系統,大部分對人體有害,其它的會被集中在食物鏈中。

3、核能

核能俗稱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質子,重新分配和組合時釋放出來的能量。核能分為兩類:一類叫裂變能,一類叫聚變能。

核能有巨大威力。1公斤鈾原子核全部裂變釋放出來的能量,約等於2700噸標准煤燃燒時所放出的化學能。一座100萬千瓦的核電站,每年只需25噸至30噸低濃度鈾核燃料,運送這些核燃料只需10輛卡車;而相同功率的煤電站,每年則需要300多萬噸原煤,運輸這些煤炭,要1000列火車。

4、激光

激光是20世紀以來繼核能、電腦、半導體之後,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英文名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意思是「通過受激輻射光擴大」。

激光的英文全名已經完全表達了製造激光的主要過程。激光的原理早在 1916年已被著名的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現。

5、「大爆炸宇宙論」

「大爆炸宇宙論」(The Big Bang Theory)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炸。

⑹ 你還知道人類從哪些身上受到啟發發明的創造的例子嗎試舉一例子,具體介紹一下.

鳥 ——飛機,魚的鰭——槳,鯨魚——潛水艇,螢火蟲——人工冷光,電魚——伏特電池

⑺ 科技發展的事例有哪些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

⑻ 你能舉出幾個現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1、原子1900年,德國科學家普朗克發現,原子在裂變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他把這種能量稱為「誇特」,這一發現被譽為世紀性發現。

2、阿司匹林1897年,德國人費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乙醯水楊酸,兩年後登記的商品名為阿司匹林,一個世紀後成為最大眾化的葯品。

3、汽車1913年,美國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正式啟用他的汽車組裝流水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成了這個世紀擁有決定性影響的一件大事。

4、飛機1901年8月14日,第一架動力飛機開始飛行。1933年,世界上第一條正規航線開通,大大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

5、電燈1913年.鎢絲取得專利後,電燈開始大放光明。

6、傳真1902年,傳真第一次傳送,傳真用於商業始於1926年。

7、電影電影成為一種娛樂始於1895年12月28日,最早流行的有聲電影《爵士歌唱家》l927年10月在紐約上映,第一部彩色電影《虛榮城市》1935年在英美同時上映,第一部寬銀幕電影1953年問世。

8、復印機1907年,世界上最早的照相復印機在美國紐約出現,1959年,施樂914型靜電復印機面市後復印機開始被廣為應用。

9、彩色相片上個世紀就有了彩色照相的原理,但直到本世紀40年代才有了第一批彩色膠卷,彩色相片走過了漫長的跨世紀之路。

10、電視當今世界上人均擁有量極高的電視(平均每10人擁有一部)始於1927年,始於美國人之手。

11、網際網路本世紀發明的全球最大的由眾多網路互相連接而成的計機網路,與電視機一起,讓每天發生的世界性新聞及時傳播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拉開了信息時代的大幕。

12、激光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誕生。

13、電子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開始研製,1943年製造出第一台類似於現今電子計算機的計算機。

14、盤尼西林1929年,英國的弗萊明首次研製,1941年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傷的士兵,被譽為僅次於原子彈的發明。

15、塑料在本世紀前不存在的塑料已成了我們這個世紀不可少的東西,它始於1909年美國人L·貝克蘭發明的酚醛塑料的製作方法。

16、雷達從1935年起,人們開始利用極短的無線電波測定遠距離的或看不見的目標。

17、無線電1901年義大利人馬克尼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無線電通訊,1948年半導體收音機被發明。

18、X光從1895年就存在的X射線到本世紀的頭10年才應用於醫療,才發揮出了它巨大的能量。

19、核能1939年實現,1956年始用於發電。

20、機器人1983年,聯邦德國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股份公司製造生產了第一個機器人。

21、人造衛星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辟了人類的航天時代。

22、信用卡金錢史上,信用卡的出現是自貨幣出現後的最大革命。首張信用卡是20年代印發的,普遍使用的信用卡是1950年印發的。

23、克隆技術1997年,英國科學家成功地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在此之前,人類充滿想像力的所有創造中,唯一的缺憾是「人不能造人」,所以人類長期以來把這項最神奇的製造歸功於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力量。克隆技術的誕生,使20世紀的最後神話開始走向破滅。

⑼ 現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1、蛟龍號

2012年6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區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的最後一次下潛試驗,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35米。「蛟龍」7000米級海試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潛試驗都突破七千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可以說這次海試獲得圓滿成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由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研製任務,中船重工七〇二所、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聲學所作為核心單位,聯合國內百餘家科研部門,在長達10年的試驗過程中,攻克了深海技術領域面臨的空白和關鍵技術瓶頸。

2、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成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3、神舟七號太空漫步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將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送入太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4、嫦娥三號

2013年12月14 日, 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預選著陸區域成功著陸,標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的國家。

5、人類基因組計劃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繪制出。

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⑽ 發明創造的事例有哪些

發明創造的故事


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


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追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就很快地盤行起來了。


雨衣


18世紀,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身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剃須刀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人人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一天,吉列刮鬍子,佩因特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一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造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鏡子


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
銀塗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製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


拉鏈


拉鏈是1891年由美國芝加哥機械師賈德森最先發明的。賈德森為了解除每天系鞋帶的麻煩,就發明一種可以代替鞋帶的拉鏈。這種拉鏈是由一排鉤子和一排扣眼構成,用一個鐵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就可使鉤子與扣眼一個個依次扣緊。賈德森把樣品送到1893年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展出,得到好評,並因此取得了專利。 如今,拉鏈的品種不斷增多,其應用不只限於日用品,而且已進入科研、醫療、軍事等領域,被某些譽為20世紀科技界的十大發明之一。


冰箱


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機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乙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研製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


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用。 第一台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於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1.根據海豚的定位系統發明了聲納~ 2.根據鳥巢的結構建造的北京2008奧運會主場管(名字就叫鳥巢) 3.根據變色龍遇到危險變色逃生的啟示人們發明了用與不同地理環境的特種軍服


通過蜻蜓發明了直升機


1907年,世界上第一架像晴蜒一樣的直升機由法國工程師伯雷格和黎歇才研製成功。這架飛機沒有機翼,第一個機臂頭上有兩副能在水平方向上旋轉的四葉螺旋槳。在試飛時發現飛機振動厲害,安全性能差。直到1932年以後,前蘇聯工程師布拉圖欣才設計製造出了一架名為「歐米加號」的高性能直升機。從此,直升機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飛行工具。


通過魚的身體發明了水下動力學


人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現代的雷達


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魔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閱讀全文

與人類創造科技例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