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科學與科技發明

科學與科技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1 23:28:10

⑴ 科學技術有哪些發明和發現

【飛機】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基蒂霍克飛上了藍天。這架飛機被叫做「飛行者—1號」,它的發明者就是美國的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兄弟。
【青黴素】
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教授,於1928年首次發明了舉世聞名的青黴素,後來又經過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德國生物學家錢恩的進一步研究完善,於 1941年開始用於臨床,並於1943年逐漸加以推廣。青黴素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原子彈和雷達相並列的第三個重大發明。
【電腦】
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一項對後世產生極為深遠影響的發明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實驗室悄悄地誕生了。這就是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台數字式電子計算機的ENIAC。
以上三樣重大發明是本人的意見。
原因:飛機的發明是人類工作效率加速提高。是世界交流,發展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青黴素是人類告別細菌無特效葯的時代,是醫葯界重大突破。也從此奠定了人類和細菌的持久戰。
電腦的用途意義深遠,建築的構造,計算。公司的賬目存放。軍事的演習,策劃。多了去了

⑵ 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有何區別

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區別如下:
一、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的含義:
科學發現是指科學家在科學探索中,憑借智慧,以問題為導引,對科學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或實驗運作,發覺、觀測、揭示出自然界固有的前所未知的以科學知識體系表現出來的科學事實、科學理論的活動,是對自然界、對事物進行認識的過程;
技術發明不同於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是指技術專家在變革自然對象的過程中,憑借智慧,以知識驅動、科技推力、需求拉力為導引,對技術要素進行思維整合和實體運作,創造出具有一定結構、功能、方法的客觀沒有的人造物與技術方案,創造出自然界和社會中前所未有的東西,這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生活進行改造的過程。簡而言之,一個回答「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回答「做什麼」、「怎麼做」;一個是認識出客觀固有的規律,一個是創造出人為的人造物。
二、不同方面的區別:
1、從本質上來看:科學發現是以探索未知為目的,尋求或尋找已有的客觀存在著的而對人類來說是前所未知和前所未有的東西。這種發現是從實踐中產生思想,又使思想符合客觀實在,是使主體順應客體,並使客體在現實和思維中再現。而技術發明本質上是以把自然科學的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為宗旨,以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為目的,是歷史上某個時期某個人頭腦中的想像怎樣變成人類文明的進程,它是主體能動地變革、改造自然客體,使想像變為現實,使世界與我們的意圖、願望相符合的過程,是一個「我想像,我創造」的過程。
從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來看:雖然兩者都用已知知識求解未知問題,但一個以自然存在物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天然自然,一個以人造存在物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人工自然;在研究方法上,一個更多地運用邏輯思維、發現思維,一個更多地運用形象思維、發明思維,技術發明的研究方法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綜合性和社會性。
2、從結果的角度來看:科學發現的結果是發覺、觀測、揭示出自然界已存在的前所未知的以科學知識體系表現出來的科學事實、科學理論,表現為發現新事物、新現象、新特性,得出新概念、新關系、新原理、新定律,提出新假說、新理論,形成新學科。而技術發明的結果是首創或創制出自然界和社會前所未有的新產品、新工藝、新流程、新方法,成果具有可感知性和創造性。
3、舉例來說,浮力定律公式是科學發現,輪船是技術發明;導線切割磁力線產生電流是科學發現,發電機是技術發明;鈾元素、放射性、質能轉換公式是科學發現,原子彈是技術發明;電子軌道躍遷、量子受激輻射理論是科學發現,激光器是技術發明;萬有引力公式、宇航三定律是科學發現,而人造衛星、宇宙飛船是技術發明。

⑶ 科學技術發明

我認為近代對人類社會與生活影響最大的科學技術或發明是:電工

理由:
研究電磁領域的客觀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技術,以及電力生產和電工製造兩大工業生產體系。電磁是自然界物質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物理屬性。因此,研究電磁規律及其應用的電工科學技術對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能

源、信息材料等現代社會的支柱都有著深刻的影響。電能作為一種二次能源,便於從多種途徑獲得(如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及其他各種新能源發電等),同時又便於轉換為其他能量形式以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種種需要(如電動力、電熱、電化學能、電光源等)。與其他能源相比,電能在生產、傳送、使用中更易於調控。這一系列優點,使電能成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們關注。

電能的開發及其廣泛應用成為繼蒸汽機的發明之後,近代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20世紀出現的大電力系統構成工業社會傳輸能量的大動脈;以電磁為載體的信息與控制系統則組成了現代社會的神經網路。各種新興電工材料的開發、應用,豐富了現代材料科學的內容。物質世界統一性的認識、近代物理學的誕生以及系統控制論的發展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電工發展的影響。同時,各相鄰學科的成就也不斷促進電工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因此,電工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推動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社會文明的有力杠桿。

電氣化與現代社會 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電能以後,幾乎所有社會生產的技術部門以及人民生活,都逐步轉移到這一嶄新的技術基礎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使20世紀以「電世紀」載入史冊。

電照明開發較早。它消除了黑夜對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的限制,大大延長了人類用於創造財富的勞動時間,改善了勞動條件,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這為電能的應用奠定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成為推動電能生產的強大動力。電傳動是范

圍最廣、形式最多的電能應用領域,電動機作為最重要的動力源,從根本上改變了19世紀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初級工業化的面貌。電熱、電化學、電物理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工業部門和科研領域。總之,電的應用不僅影響到物質生產的各個側面,也越來越廣地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醫療電器的廣泛應用和家用電器的普及只是人們熟知的兩個例證)。電氣化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代化的同義語 ,電氣化程度已成為衡量社會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大規模、多層次工程系統 電能以光速傳播 ,至今未能實現工業規模儲存。因此,電能的生產與消費幾乎在同一瞬間完成,隨發隨用。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用電各環節組成了始終處於連續工作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這種集發電 、供電、用電於一體的大電力系統是人類工程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已建成好幾個裝機容量超過億千瓦的大型電力系統,其中覆蓋面積最大的達1000多萬平方千米。每個系統年傳輸、分配的電能都超過萬億千瓦時。這種系統中,有功潮流、無功潮流、高次諧波、負序電流等以光速在全系統范圍瞬間傳播。它既能輸送大量電能,創造巨大財富,也可能在瞬間造成重大災難性事故。為保證如此巨大系統安全、穩定、經濟地運行,對系統的控制方式和自動化裝置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電力系統成為社會物質生產部門中空間跨度最廣、時間協調要求嚴格、層次分工極復雜的實體工程系統。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電力系統的出現和發展,促進了系統工程和自動控制這一高新技術領域的形成,並帶動了一系列工業、科研部門的發展。

電工製造與電工新技術 電工製造業為電能的生產和消費系統提供物質裝備。隨著對電能需求的增長,為滿足建設大型電廠的需要,通過改進發電機的冷卻技術,採用新型絕緣材料、鐵磁材料,改進結構設計,使發電機的單機功率增

大、成本降低 。最大火力發電機組的功率由1926年的160兆瓦增大到1973年的1300兆瓦;水電機組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78 年的700兆瓦 ;核電機組由1954 年的5兆瓦提高到80年代的1300 ~ 1500兆瓦 。與電力系統規模擴大相適應,輸變電成套設備容量也迅速增大 。繼1952年製成第一套38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後,70年代以後又先後製成1000~1500千伏的交流輸變電設備 。用電設備中約有 70% 的負荷為電動機,大的如軋鋼電動機和高爐鼓風電動機,其單機功率分別達12780 千瓦和36000 千瓦 ;小的有千百種用途各異的微特電機。電力電子技術的出現不僅使直流輸電技術得以穩步發展,而且使交、直流傳動技術和各種電源轉換技術都得到革新。它將微機控制與功率執行緊密結合,統一完成邏輯、控制、監視、保護、診斷等綜合功能,有力地推動著機電一體化的技術潮流。

努力探尋新的發電方式是電工發展的重要方面。自1954年以後,核能發電很快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後的第三大發電方式。50年代末,磁流體發電嶄露頭角,到1985年已建成50萬千瓦工業性磁流體-蒸汽聯合熱電站 。實現受控核聚變反應是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的途徑之一。各國都集中力量進行研究 。到 90 年代 ,人類正邁向解決這一問題的大門。

超導材料研究的新突破,向人們展現了超導電工時代的誘人前景。燃料電池和動力蓄電池可以分散建設,不需長距離輸電,將有可能為電能供需系統開創全新境界。

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應用緊密配合的結晶以電能應用為標志的技術革命區別於它以前的技術革命的根本點在於,它不是直接來源於工場或其他生產實踐領域,而是來源於科學實驗室。正是它的出現,首先把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清晰地寫在人類認識史上。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電磁現象,但直到1800年A.伏打在實驗中發明了伏打電池,使人類首次獲得持續穩定的電源,促進了電學的研究轉向電流,並開始了電化學、電弧放電及照明、電磁鐵等電能應用的研究。1831年,M.法拉第

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推動了電磁科學與技術發展。這一定律的發現,不僅使靜電、動電(電流)、電流與磁場相互感生等一系列電磁現象達到了更加全面的統一認識,而且奠定了機、電能量轉換的原理基礎。1873年,J.C.麥克斯韋導出描述電磁場理論的基本方程——麥克斯韋方程組,成為整個電工領域的理論基礎。發電機的發明實現了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征服了自然界蘊藏的神奇動力,預告了電氣化時代的到來。與發電機的發明過程同時,電照明、電鍍、電解、電冶煉、電動力等工業生產技術紛紛成熟。孕育了發電、變

電、輸電、配電、用電聯為一體的電力系統的誕生。19世紀90年代三相交流輸電技術的發明,使電力工業以基礎產業的地位跨入現代大工業行列,迎來了20世紀電氣化新時代。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是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

技術開發緊密結合的過程。科學技術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必須使個體研究轉向集體研究。1876年,T.A.愛迪生率先踏上了這一必由之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應用研究實驗室。在這個被人們贊譽的「發明工廠」里,他組織一批專門人才分工負責,共同致力於同一項發明,打破了以往只由科學家個人單獨從事研究的傳統。這一與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正確道路,顯示出巨大活力,不僅推動了電力生產與電工製造業的迅猛發,也開創了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開發三者緊密結合、協同發展的先河。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57576.htm

⑷ 請舉出一個現代科學技術發現和發明的例子

中國葯學家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青蒿素。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葯,尤其是對於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葯物」。

上個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奎寧類葯物已經產生了抗葯性,嚴重影響到治療效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對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屠呦呦受中國典籍《肘後備急方》啟發,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

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的屠呦呦,創造性地研製出抗瘧新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得對瘧原蟲100%的抑制率,為中醫葯走向世界指明一條方向。

(4)科學與科技發明擴展閱讀:

與以往的抗瘧葯物不同,青蒿素抗瘧機理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對瘧原蟲表膜線粒體等的功能進行干擾,首先作用於食物泡膜、表膜、線粒體,其次作用於核膜、內質網,對核內染色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最終導致蟲體結構的全部瓦解,而不是藉助於干擾瘧原蟲的葉酸代謝。

其作用機制也可能主要是干擾表膜一線粒體的功能,作用於食物泡膜,阻斷營養攝取的最早階段,使瘧原蟲較快出現氨基酸飢餓,從而迅速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於蟲體外,瘧原蟲最終損失大量細胞質而死亡。

具體葯理作用分兩步:第一步是活化,青蒿素被瘧原蟲體內的鐵催化,其結構中的過氧橋裂解,產生自由基;第二步是烷基化,第一步所產生的自由基與瘧原蟲蛋白發生絡合,形成共價鍵,使瘧原蟲蛋白失去功能死亡 。

⑸ 20世紀有哪些現代科學技術和發明

1、人造地球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指環繞地球飛行並在空間軌道運行一圈以上的無人航天器。簡稱人造衛星。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主要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天氣預報、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區域規劃、通信、跟蹤、導航等各個領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這個衛星里的主要儀器設備是化學能電池無線電發報機。之後,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截止1992年底中國共成功發射33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

2、電子計算機

20世紀40年代後期的電子管計算機為第一代計算機。1959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1964年達到300萬次。

60年代中期,出現許多電子元件和電子線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積或體積上的集成電路,每秒運算達千萬次,它適應一般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發展為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

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大體上每隔5年~8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縮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銀河」大型計算機每秒也可計算上億次。

3、基因

1944年,3位美國科學家分離出細菌的DNA(脫氧核糖核酸),並發現DNA是攜帶生命遺傳物質的分子。

1953年,美國生化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宣布他們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礎。

1969年,科學家成功分離出第一個基因。

4、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於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是美國第一架正式服役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機艙長18米,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飛機,整個組合裝置重約2000噸,在滑行中它還能向兩側方向作2000公里的機動飛行,以選擇合適的著陸場地。

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5、塑料

1907年,美國工業化學家貝克蘭再次研究苯酚與甲醛反應,並加入適量的填充劑,結果發現產品有韌性而且絕緣性能良好。於是,在1910年建成了年產1000噸的歷史上第一家塑料製品廠。到1939年,產品發展到20多萬噸。

⑹ 什麼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二者的關系

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是系統的知識體系.兩者雖然有聯系,但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從本質上講是不同的.科學發現是指首先揭示出客觀固有的事實與內
在規律;技術發明是指優先創造出具有一定結構、功能、方法的客觀沒有的人造物與技術方案.一個是「認識出固有的規律」,一個是「像識出人為的人造物」;一
個回答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回答做什麼?怎麼做?兩者都用已知知識求解未知問題;一
個以自然存在物作為研究對象,一個以人造存在物作為研究對象;一個更多地運用邏輯思維、發現思維,一個更多地運用形象思維、發明思維;而兩者都運用靈感思
維(科學發現靈感,技術發明靈感).科學發現為技術發明提供原理理論支持,技術發明為科學發現提供試驗設備及條件.當然,這只是簡單的區別,作簡單區分的
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搞清這兩者的界線,不要將兩者混淆不分.例如:浮力定律公式是發現,輪船是發明;導線切割磁力線產生電流是發現,發電機是發明;鈾元
素、放射性、質能轉換公式是發現,原子彈是發明;電子軌道躍遷、量子受激輻射理論是發現,激光器是發明;萬有引力公式、宇航三定律是發現,人造衛星、宇宙
飛船是發明.迴旋加速器、射電望遠鏡、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發現原子核內的基本粒子、宇 宙星系、四色定理提供了試驗設備和物質條件.

⑺ 技術發明和科學發明的區別

技術發明和科學發明的區別准確來是「技術發明和科學發現的區別」:
一、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的區別
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都是人類智慧和人類思維發達的體現,都是人類特有的理性和非理性相統一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都是系統的知識體系。兩者並非界限分明的兩個概念,而是常常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科學發現為技術發明提供原理理論支持,技術發明為科學發現提供試驗設備及條件。特別是在現代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科學發展的成果的當下,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但盡管如此,仍然不能忽視兩者相互區別的事實,不能對兩者混淆不分。
要對這兩者加以區分,首先應該明確它們具體指的是什麼,即從定義上對兩者進行簡單的區分:科學發現是科學活動中對未知事物或規律的揭示,找到前人尚未知曉的,對於促進科學發展有重要作用的客觀存在,是對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未知物質、現象、變化過程及其特性、規律的發現和認識。主要包括事實的發現和理論的提出,科學發現是科學進步的主要標志。基本特點有兩點:第一是前人尚未知曉的;第二是對於促進科學發展有重要作用的。而技術發明是運用自然規律和科學原理,為解決人類生產、生活中某一特定技術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也可以指最後的成果。作為一項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技術發明即發明人的一種思想、構思和設想,不管發明以何種形態表現出來,發明實質是一種創造性的智力成果。
而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之間所存在的差別是由科學與技術、發現與發明之間多方面的差別所決定的。具體說來,這種區別表現在:
1、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區別:
從概念上來說,科學是主體藉助於手段和條件,揭示並獲得自然、社會、人自身固有的本質、規律的知識體系和認知活動;技術是主體藉助於手段和條件,變革客體,實現預定目的方式和機制的創造出客觀沒有的人工人造物的能力體系和創造活動。
從本質上來說,科學的本質主要體現在認識論意義上,是精神生產力,是探索自然固有的未知的實踐活動,是一種理論理性的創新,一種邏輯過程,是一種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和社會建制;技術的本質主要體現在改造、變革意義上,是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是在機器上實現的科學,是變革客體創造人工自然的實踐活動,一種操作過程,是從思想中引出現實,從精神中引出實在的變革客體的方法和社會建制。
從研究對象上來說,科學的對象是獨立於人類之外的自然系統,主要是認識和揭示自然界的本質、結構、性能、規律,是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的發現,它擔負的主要任務是探求自然的真理,弄清自然系統的事實和規律,解釋和預見自然事物、現象和過程,直接解決對自然的認識問題;技術的對象是人工人造自然系統,主要是改造、變革、控制自然的方式和機制,是人工自然的發明、開發、應用,它的主要任務是改造、變革和控制人工自然,直接解決對人工自然的變革、改造、控制的實踐操作問題
2、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的相互區別:
科學發現是指科學家在科學探索中,憑借智慧,以問題為導引,對科學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或實驗運作,發覺、觀測、揭示出自然界固有的前所未知的以科學知識體系表現出來的科學事實、科學理論的活動,是對自然界、對事物進行認識的過程;技術發明不同於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是指技術專家在變革自然對象的過程中,憑借智慧,以知識驅動、科技推力、需求拉力為導引,對技術要素進行思維整合和實體運作,創造出具有一定結構、功能、方法的客觀沒有的人造物與技術方案,創造出自然界和社會中前所未有的東西,這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生活進行改造的過程。簡而言之,一個回答「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回答「做什麼」、「怎麼做」;一個是認識出客觀固有的規律,一個是創造出人為的人造物。
從本質上來看:科學發現是以探索未知為目的,尋求或尋找已有的客觀存在著的而對人類來說是前所未知和前所未有的東西。這種發現是從實踐中產生思想,又使思想符合客觀實在,是使主體順應客體,並使客體在現實和思維中再現。而技術發明本質上是以把自然科學的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為宗旨,以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為目的,是歷史上某個時期某個人頭腦中的想像怎樣變成人類文明的進程,它是主體能動地變革、改造自然客體,使想像變為現實,使世界與我們的意圖、願望相符合的過程,是一個「我想像,我創造」的過程。
從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來看:雖然兩者都用已知知識求解未知問題,但一個以自然存在物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天然自然,一個以人造存在物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人工自然;在研究方法上,一個更多地運用邏輯思維、發現思維,一個更多地運用形象思維、發明思維,技術發明的研究方法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綜合性和社會性。
從結果的角度來看:科學發現的結果是發覺、觀測、揭示出自然界已存在的前所未知的以科學知識體系表現出來的科學事實、科學理論,表現為發現新事物、新現象、新特性,得出新概念、新關系、新原理、新定律,提出新假說、新理論,形成新學科。而技術發明的結果是首創或創制出自然界和社會前所未有的新產品、新工藝、新流程、新方法,成果具有可感知性和創造性。

⑻ 中國在科技方面有什麼發明

1、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時33分,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完成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後,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這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2、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青藏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按照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目標,在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鐵路全線鋪通任務,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輝煌壯舉。裝載著大批援藏物資的列車10月15日陸續抵達拉薩。 3、我國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龍芯2號,其單精度峰值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2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10億次,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瓦至5瓦,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晶元,其標准測試程序的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產業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合作,建立「中科夢龍」龍芯產業化基地,一條以龍芯產業化為目標的高科技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4、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 北京時間1月18日3時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計劃,冰蓋科考隊將在最高點建立科學觀測站,開展氣候環境監測,進行冰雷達測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綜合氣象觀測。我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冰蓋最高點,是人類南極考察歷史上的一次壯舉,表明我國南極事業發展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5、全球記載種類最多的《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 與世界上同類著作相比,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收載植物種類和所含卷冊最多,總體編研水平高,是我國近百年來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全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志》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它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共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版。 6、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於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並利用局域的化學反應來改變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單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備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科學》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並在同期的「透視」欄目中對該成果進行了評價。 7、我國測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國家測繪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這組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數據。與1975年所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約3.7米。此次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活動,反映了我國測量珠峰高程的技術水平和權威性,對於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測繪科技水平、促進地球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入地下5158米 經過近4年努力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鑽一井」勝利竣工,在江蘇省東海縣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標志著我國「入地」計劃獲得重大突破。這也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20多個項目中最深的科學鑽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葯物分子運輸車」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納米葯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納米,裝載的葯物在沿途不會泄漏,直到引導到了某一個特定的疾病靶點、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釋放出來,對疾病產生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完成用「運輸車」裝載消炎、止痛、抗癌葯物的裝載控制釋放和定向傳輸的實驗。這項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和德國《應用化學》上。 10、最高解析度「中國數字人男1號」誕生 南方醫科大學構建完成的「中國數字人男1號」,高效數碼相機像素達2200萬,圖像解析度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虛擬人切削中解析度最高的數據集。此外,按60兆一幀釋放,該數據集的數據量超過540千兆,為世界之最。「數字人」在醫學、航天、航空、影視製作乃至軍事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⑼ 現代的科技發明有哪些

現代的科技發明: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機器人、太陽帆、3D列印機、自動駕駛汽車。

一、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國家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一重要突破標志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東方超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對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與太陽類似,因此,東方超環也被稱作「人造太陽」。

該成果將為未來ITER長脈沖高約束運行提供重要的科學和實驗支持,也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預研、建設、運行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二、機器人

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它的任務是協助或取代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生產業、建築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三、太陽帆

太陽帆(英文名:Solar sails)是利用太陽光的光壓進行宇宙航行的一種航天器。由於這種推力很小,所以航天器不能從地面起飛,但在沒有空氣阻力存在的太空,這種小小的推力仍然能為有足夠帆面面積的太陽帆提供 10e-5~ 10e-3g左右的加速度。

四、3D列印機

3D列印機(3D Printers)簡稱(3DP)是一位名為恩里科·迪尼(Enrico Dini)的發明家設計的一種神奇的列印機,不僅可以「列印」一幢完整的建築,甚至可以在航天飛船中給宇航員列印任何所需的物品的形狀。但是3D列印出來的是物體的模型,不能列印出物體的功能。

2016年2月3日訊,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3D列印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林文雄課題組在國內首次突破了可連續列印的三維物體快速成型關鍵技術,並開發出了一款超級快速的連續列印的數字投影(DLP) 3D列印機。

該3D列印機的速度達到了創記錄的600 mm/s,可以在短短6分鍾內,從樹脂槽中「拉」出一個高度為60 mm的三維物體,而同樣物體採用傳統的立體光固化成型工藝(SLA)來列印則需要約10個小時,速度提高了足足有100倍!3D列印實現太空工業化。

五、自動駕駛汽車

自動駕駛汽車(Autonomous vehicles;Self-piloting automobile )又稱無人駕駛汽車、電腦駕駛汽車、或輪式移動機器人,是一種通過電腦系統實現無人駕駛的智能汽車。在20世紀已有數十年的歷史,21世紀初呈現出接近實用化的趨勢。

谷歌自動駕駛汽車於2012年5月獲得了美國首個自動駕駛車輛許可證,預計於2015年至2017年進入市場銷售。

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慧、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閱讀全文

與科學與科技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