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從哪些動物受到啟發,發明了什麼
人類從動物身上受到的啟發及發明有:
1、【抗荷服】長頸鹿血管周圍的肌肉非常發達,能壓縮血管,控制血流量;長頸鹿腿部及全身的皮膚和筋膜綳得很緊,利於下肢的血液向上迴流。科學家由此受到啟示,研製了飛行服——「抗荷服」。抗荷服上安有充氣裝置,隨著飛船速度的增高,抗荷服可以充入一定量的氣體,從而對血管產生一定的壓力,使宇航員的血壓保持正常。
2、【越野車】袋鼠大腿的根部有很好的彈性,人們由此產生靈感,在越野車的減震設計上加以參考,增加彈性。所以,其實越野車是學自於袋鼠。
3、【仿生機械手】大象的鼻子,既可以捲起整棵樹木,也能撿起地上的豌豆,可謂是力量與靈巧的結合。德國工程師根據大象鼻子的特性,研究出了一款仿生機械手。這款機械手,由三條中空的管線組成。而這三條不同管線則可以通過充放氣來實現整體的伸縮和彎曲。而在機械鼻的末端則有額外的軟管來完成精細的抓取動作。
4、【維可勞】也叫魔術貼或者尼龍搭扣,瑞士工程師George de Mestral在自己的褲子和寵物狗身上發現了牛蒡的毛刺。他發現這種種子上帶的小勾讓它能夠掛到其它動物身上。這種掛扣的問世耗費了George de Mestra超過十年的實驗來將其完美復制下來。
5、【聲納】1915年,法國物理學家Paul Langevin發明了一種使用聲波和回聲定位水下物體的系統,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聲納技術。這是根據蝙蝠和海豚等進行導航、捕食和搜尋的技術發明的。
6、【透明膠帶】自然界中的壁虎能夠攀爬表面全部依靠的是腳趾底部的細微剛毛,Richard Gurley Drew據此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粘合劑試圖找到揭除膠帶後不會留下痕跡的方法,最終導致了透明膠帶的問世。
⑵ 人類一那些動物發明現代科學技術
1、維可勞(也叫魔術貼或者尼龍搭扣)
瑞士工程師George de Mestral在自己的褲子和寵物狗身上發現了牛蒡的毛刺。他發現這種種子上帶的小勾讓它能夠掛到其它動物身上。這種掛扣的問世耗費了George de Mestra超過十年的實驗來將其完美復制下來。
2、聲納
1912年泰坦尼克號的沉沒促使研究人員試圖研發出一次能夠探測海中物體的技術。1915年,法國物理學家Paul Langevin發明了一種使用聲波和回聲定位水下物體的系統,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聲納技術。雖然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新技術,但是一些動物卻一直使用這種技術進行導航、捕食和搜尋,比如說蝙蝠和海豚。
3、吸盤
吸盤藉助了真空和壓力的原理緊緊吸附在平面上,它們能夠將物體粘到牆上甚至是高建築物上。最早記載的人造吸盤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而章魚的吸盤事實上更加先進,每個吸盤的邊緣都有同心紋,這就使它們即使在水下也能夠吸住不平整的表面。
4、新干線火車
新干線火車最初設計時模擬的是子彈頭,而且獲得了成功。但這種設計卻存在一個問題,當它們離開隧道時會發出巨大的噪音。新干線火車設計公司的工程師Eji Nakatsu將翠鳥的嘴形應用於火車設計,不僅解決了噪音問題而且增加了能效,提高了最快速度。
5、膠帶
透明膠帶是Richard Gurley Drew在1922年發明的。他是3M公司的一位實驗室技術員,他在將砂紙樣本送到當地的汽車店中,聽到店員經常抱怨在給汽車噴漆時會留下膠帶痕跡。在後來的兩年時間里,他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粘合劑試圖找到揭除膠帶後不會留下痕跡的方法,最終導致了透明膠帶的問世。自然界中的壁虎能夠攀爬表面全部依靠的是腳趾底部的細微剛毛。
⑶ 古人發明了哪些特別的玩意春凳是什麼樣子的竹夫人又是什麼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打開腦洞,設計發明了不少有意思的東西。除了題中提到的春凳、竹夫人、陶瓷枕也算一個。
而這些物件,人們聽到名字就有一種羞羞的感覺。尤其是春凳,光聽名字就讓不少人想入非非了。
古人設計發明出來的神奇器物這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但設計這些東西的初衷,還是為了方便人們的生活。
如果僅僅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那基本上也流傳不了這么久。
⑷ 魯班從什麼東西中得到啟示,發明了尺子
在中國的宗教中,神的主要聖責之一是保佑其信徒。對於許多行業和職業來說,這種保佑可以是為了生意上的興隆,但對另外一些行業,如建築業,這種保佑則變成更為現實的形式。魯班是住宅建築的保護神,這歸於他發明了大量的工具,如鋸、刨和墨斗,這些都是建築行業中基本的工具。因而,魯班是中國建築者和施工者的聖人,他的慶祝日是6月13日。在古代和現代文獻中對魯班有各種稱呼,如建築師、工程師、工匠工藝設計師以及發明家。據說,他最著名的是一位高超的建築家。
魯班生在魯國(現今的山東省),他真正的名字是公輸般,--現今不再使用的別號。他生活在戰國(春秋)時期,許多書中註明他出生於公元前507年,不過還有更早的說法是公元前606年。據說他在公元前490年和420年間獲得最大的影響。民間有許多魯班事跡和發明的故事,其中一些是屬於真實的,而另一些顯然屬於神話。在建築行業中,魯班的許多故事都是由師傅傳給徒弟的方式傳下來的,許多建築業本身的技藝也是這樣傳承的。
魯班傳記 魯班的發明 魯班廟 神話傳說(原載香港建造商會編《香港建設》第四章1990年出版)
魯 班 傳 記
做為一個偉大的社會變革時代,魯班時代的記載是不完全的,但他是最初人類推崇到神的位置的人之一,所以這些故事帶有傳說和真實合二為一的特點。魯班是一位技藝工匠和建築家(下文我們將介紹他的發明),但他經常被認作是一位機械師。盡管這樣,他受到的教育即使有也是非常少的,他在工作中是通過粗略的估計、直覺、靈機或單純的一般感覺來進行的。因此,他的技能是以其工作經驗和感覺為基礎,而不是任何偉大的理論研究或思想。當然,這種良好的裝配技能如木工技術,至今仍適合傳授給徒工。這些技巧可以學但不能用文字傳遞:手藝人能夠展示所做的現象,但不能用邏輯術語表達他對所使用材料的感知,以及基於他多年經驗之上對正確事物的直覺。在我們當今這個大生產和周密計劃體系的時代,這樣的技術幾乎是一種損失的工藝。在諺語中也流傳聖人的名字,如"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顯示有限有技能。在英語中相對應有的"教訓長輩"。魯班的重要遺產之一是《魯班經》或《魯班指南》,在《中國科學和文化》第二部分第六卷中,Joseph Needham對此有敘述.這是一本為工匠和建築者提供綜合技術、風水、探測實用建議的技能指南。Needham形容此書如下:這本書公開了一系列實例來展示本結構的施工,木工中的鋸工,各種房屋、橋梁和亭,局部的建築或竣工。這里可以用眾所周知的敦煌壁畫中一個處於施工的亭作一比較。在這幅圖畫中有一座曾欲使其成為一個天文台的塔式建築。接下來跟在公輸般傳說的傳記之後是大量涉及林木砍伐,支柱的架設,特有的單柱和雙柱構架,糧倉的建造,以及鍾塔式建築、避署房屋、傢具、手推車、方平板鏈泵、活塞風箱、算盤和其他東西的製造。精密的規格和尺寸都是用經驗知識所點綴,這里的經驗知識是關於吉日和不吉日,摩力咒符的圖型和與之相應的祭品方面的知識。由於這本書魔術的成分超過技術本身很多,這樣,最後使我們感覺到一個"特徵"建築物,是用驅除或帶來運氣的妖術和固定的保佑符咒來敘述的。魯班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轉變時期和出現一場技術革命的時期,當時機械工和工匠只憑眼前的感覺進行製造。技工們往往遭到那些受到教育的官們的嘲笑,卻不能用言詞回答誹謗者提出的許多問題--僅能用雙手來製作。學者們對機械發明有許多置疑,魯班和他的同行們則用手工製品帶來的工匠地位的變化。
魯班的發明「刨」
在魯班以前,木匠僅用斧子和刀來弄平其建造用的木料,結果既使幹得很好,也難也令人滿意。後來魯班通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他使用的刀片越薄,所製造出來的表面越平,干起來也越容易。這樣,這種刨逐漸地從魯班的實踐中加以演變,最初用較薄的斧刀片,後來用一個刀片固定到一塊木頭上再橫穿以手柄,最後刀片固定到木槽中--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刨。魯班的妻子也是一位發明家,前啟發了她的丈夫。當魯班刨平木料時,她不得不站在木料的一端握住粗糙的厚板。由於她還要盡其它的義務,做這樣的事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她為刨木工作台發明了一個木槽以抵住魯班刨木撞擊的壓力,使刨木成為可由一個人來乾的工作。由她發明的木槽被稱為班妻。
墨 斗
魯班發明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用於設定建築工程),這項發明可能是受其母親的啟發。當時其母正在剪裁和縫制衣服,魯班注視著這一切,見她是用一個小粉末袋和一根線先列印出所要的裁製的形狀。魯班把這種做法轉到一個墨斗中,通過一根線(用墨斗浸濕的線)捏住其兩端放到即將製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線條。最初需由魯班和他母親握住線的兩端。後來他的母親建議他做一個小鉤系在此線的一端,這樣就把她從這種雜活中解脫出來,使之可由一個人來進行。為了紀念魯班的母親,工匠們至今仍稱這種墨斗為班母。
尺 子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買到。鋸對於鋸的發明魯班是非常重視的。或是受一片齒形邊的草葉割破了手指的啟發,或是看到一隻蟋蟀用其鋒利的牙齒切割並吃掉食物而離去。不管怎樣,多數描述如下。魯班和工匠們遇到一個任務,要求他們砍伐大量的木材。一連砍伐幾天,他們都已筋疲力盡,所用的斧頭也鈍了。這時,魯班忽被一片草葉割破了手指,他當即想:照這樣子做成個工具砍伐木材定是個好辦法。他選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邊緣砍了一行牙齒。這個新鋸很容易鋸斷樹皮,當他來回橫鋸此樹時,軟的竹齒很快就磨光了。然而這卻證明了鋸可斷木的原理。於是魯班放下手中活去鐵匠那裡,讓他准備一塊象斧頭一樣硬和鋒利的鐵板,然後弄成齒形。魯班有了這個人工製做的第一個鋸片,將其用在一個木屋架上,便可准確而不費力地切割木材。
栓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栓。在古代,人們所使用的栓被製成魚的形狀掛在門上。Needham指出,魯班用形狀象搗棒鑰匙取代了這些栓,這決定於准確的配合部分的功能。魯班的技藝就能製造這樣一個裝置,而且據說,他還發明了"鎖的制栓"至今仍被用在許多鎖中。魯班的另一些發明的標志是鑽頭、楔、轆轤、鏟和碾米用的石磨。石磨的發明,當時是魯班看到一位老婦人在使用搗捶和臼時費了很大力氣。他反復考慮後,做了兩塊厚石頭片切成圓柱,然後在其表面做上孔洞空心,一個放在另一個上面,將麥子和米置於其間,當上面的圓柱轉動時,粉末(或麵粉)便出來了。
傘
這項發明最終一句話歸於魯班的妻子。在古時候,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當然就是雨傘。他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魯 班 廟
為紀念這位建築聖人而建。香港的魯班廟坐落於香港島Kennedy Town之上的青蓮台,是寶龍台延伸取道的階梯。每年舉行一次魯班節,這時建築者和施工者皆來供奉祭品。此廟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歷史。在有十位工匠要求慶祝魯班誕辰的鼓動下,人們提出要在十九世紀末在香港為其建廟的計劃。他們設想,如果徵集到整個建築工人25%的人捐款使建築業的每個人能記住並紀念聖人的生日,將是一個好主意。一位李先生被他們的熱心所感動,在西區捐出一塊地,此後又經過一段時間,收集了足夠的資金,終於在光緒十年將廟建成。此廟和所形成的聯合會即稱為"廣悅堂"接著,出現了一點麻煩。李先生的兒子本要將此地賣給 HopHing 公司,因為他父親已將魯班廟的地段捐贈而沒能實現。幸巧,HopHing公司很同情魯班的追隨者,最後又為「廣悅堂」捐出了一附加地段,並請來一位建築師為此段畫出新的規劃圖。此廟重建了一段時間,現今的這個廟是Chin Chin公司於1927年建造的。與這廟鄰接的會議廳是由委員會成員捐款於1950建造的。在過去的三十年裡,香港建築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並沒有忘記古老的傳統和歷史。每年在炙熱潮濕的季節,都慶祝魯班節,所有的建築工地都停工,以便工人們可以參加慶祝活動。
神 話 傳 說
民間流傳有許多魯班的故事,這些故事對於普通的凡人來說幾乎是難以置信的,但讀起來又是很有趣的。歷經久遠的演變過程,其中少量的故事可能是真的,而其餘那些顯然都是虛構的。許多故事是由建造工地的工匠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這是一個從可能的和可信的到難以置信的幻覺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墨翟經常出現在魯班的故事中。一天,一位工匠發明了一隻木鳥(風箏),木鳥高高地升入天空並高高地留在天空三天。墨翟說,「你造這只木鳥的功績是不能與一位工匠製做一個車軸銷子相比較的。在很短的時間里,工匠砍出一片木頭,雖然僅三英尺,但能載動至少50擔(大約3噸)的重負。的確,任何對人們有益的成就才可說成是靈巧的,而任何無益的則是笨拙的」。據說,這種論點使魯班獻身於他的生活,服務於人們,製造有用的東西。這段歷史還有第二種描述,這也許是學者們對工匠能力的妒忌:墨翟根據這種模型,花了三年的時間製成一個風箏,卻在其放飛的第一天折毀。當他的謅媚追隨者奉承他時,他說:「這和做木製牛軛栓一樣不明智。」
魯班的另外一個故事也與思想家墨翟有關。楚惠王是個最有權的人,他准備與鄰國宋國作戰。他委託魯班設計火炮「登城雲梯」,用以攀登宋國首府的防禦區。這時墨翟前來用聰明的言詞和誠心,試圖勸阻惠王放棄其意圖。惠王猶豫不決。為了說服他的論點,墨翟不得不作一次模擬的交戰,反擊魯班和他的器械,最後,以他第九次反擊抵制了魯班。於是惠王終於同意放棄他的追求。有一位本領不高的建造者在設計一座喇嘛廟的屋頂時結構不成比例。工程進展中這個差錯便暴露出來。面對著日益嚴重的工程差錯,急得他只想自殺。他下決心這樣做以後,便到工地食堂去進最後一餐,去後他發現做飯的廚師換了人,菜也做得不可口。當他抱怨這位廚師時,得到的唯一回答是:「加重鹽」。這句話在他腦子里反復出現多次以後,這位建造者發出了一句音同而字不同的聲音:「加重檐」。於是他的建造上的難題終於得到解決。同時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另外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位元朝皇帝想建一處新奇的避署房屋。他找了一位建造者並命他一定要設計出自己滿意的樣式,否則將被處死。這位建造者憑空想出了許多方案,卻沒有一個能符合要求。絕望之中他來到一個茶館里。發現坐在他旁邊的是一個老翁。這位老人拿了一隻極稀有的空鳥籠。這位建造者立即覺得,這只鳥籠正好提供了他要他尋找的設計基礎。他提出要買這只鳥籠,但出任何高價這位老翁都不賣,後來老翁就離開了茶館。失望地返回家裡,卻驚喜地發現那隻鳥籠已被老翁留在他的家中並提供了鳥籠的裝配圖。這位老翁就是他在茶館見到的那位。第二天這座新奇的避暑房屋即開始動了工。這位老翁就是魯班。
在很多這樣的故事中,魯班都被描寫成一位慈善的強者,能夠幫助那些危難中的人們。上樑的時候,人們按慣例是用帶有福字的紅布裝飾橫穿房了的主梁。這是由於一位磚工人和工匠在建造一所新房子時,錯量了主梁的尺寸,並發現他們所建造的梁比所要求的尺寸短了一英尺。正當他們發愁這個難題時,一位老工匠湊過來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他說:「把梁砍成兩半,我來為你們安裝」。他們照著他的說法做了,於是老人登上梯子安裝了此梁的每半個,在中間留出一個空當,並用一塊印有福字的紅綢填放其中。沒有人能看出這根梁是分開的。工匠和砌磚的工人們看到這個新裝法都很高興,當他們轉身向這個老人道謝時,魯班已經不見了。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做細木工所制的物品時要格外的精心,否則時間和木料都會被浪費掉。
在建造東宮的時候,有一位老工匠想求一份活干,可工頭說他年齡太大了,無法爬到所要工作的高處。這位老者說他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工作。這時,另一位工人勸說工頭留下這位老者和他們一起幹活。老人留在那裡,二周之內他做的所有事情只是製作出了許多不規則和不整齊的楔子。這些楔子顯然是根本沒有用的,有些人甚至拿著它當了柴禾。到了裝配所有梁和柱的時候,工人們根本沒有遇到連接上的困難。後來一位工人拿起魯班的楔子,發現每個連接物的空間都接得很好,一個接一個,魯班所有的楔子都用在宮殿的建造中了。這位老人從此很受人尊敬。
魯班的神靈一直永存在工作之中,並活在從事建築工業的人們心中,建築業將繼續慶祝他的生日,整個社會都感激魯班。他為人類創立了許多建築技巧方面的技術。
⑸ 牙簽是誰發明的
牙簽是誰發明的?
我來答
奶
牙簽的歷史 牙簽其實是一種重要的口腔衛生用具,它已經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了。由於它的體積細小,製作的材料通常是木材或竹子,而且也很容易被化為灰燼,因此它的地位低微,歷史上也確實很少留下關於牙簽發明的證據。幸而,中國的考古學家發掘出以黃金打制而成的牙簽,製作的年代大概在漢末時期。這種黃金牙簽雖然屬於少數的皇族,而非平常百姓所有的,但依然可證明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牙簽了。 一直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就是將筷子與牙簽同樣視為是中國人的發明品。因為一般人以為,中國人一向講究飲食,在飲食文化發達的中國,既然有人發明了筷子這種實用品,那麼與它相關的用品牙簽,也理所當然地同時被發明出來。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其實這種即用即棄的東西是源自印度的,有人認為它可能與佛祖釋迦牟尼給弟子們傳授衛生有關。牙簽與牙刷在早期都被稱為「楊枝」,起源於印度。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向弟子們講道時,發現圍在他四周的弟子們,在開口說話時都有口臭的毛病,於是釋迦牟尼給他們另外教授了衛生課。他說:「汝等用樹枝刷牙,可除口臭,增加味覺,可得五利也。」釋迦牟尼當時在菩提樹下弘揚佛法,順便教導弟子們消除口臭的方法。至今,印度的勞苦大眾,在早上仍會以樹枝或木片刷牙和剔牙,大概與此傳說有關。由此推算,早在二千年前,印度人已經懂得用樹枝或木片,當作牙刷來清潔口腔。後來,印度人這種用樹枝來消除口臭的秘訣,隨著到訪的佛教僧人傳入了中國。於是,他們就地取材多用楊柳作齒刷工具,因此從印度文翻譯成漢語就寫成了「楊枝」。現代漢語已經不再用「楊枝」一詞,而只有日本仍是源用這個古詞。 牙簽的發展 在我國,每年要消耗超過6000億支牙簽,連起來可繞地球100圈。如果用木材製造,需消耗木材160萬立方米,相當於203萬畝樹林;如果用竹子製造,需要消耗竹子140萬噸、相當於70萬畝竹林。「中國人每天這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要砍荒多少綠地!在韓國、日本,木製牙簽已經全面禁用。 隨著人們對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開始誕生了 澱粉牙簽 。澱粉牙簽一般採用玉米澱粉、地瓜澱粉、薄荷制劑、白茅根制劑、白芷制劑、明礬、山梨醇、水、食用色素為原料,將水加溫至沸點後與各原料攪拌混均後置於擠出機中在高溫高壓下擠出成條狀後用自然溫度下的清水噴淋洗滌,將噴淋洗滌後的條狀原料置於冷凍設置中在-21℃條件下冷凍24小時,冷凍後取出用自然溫度下的清水噴淋洗滌再置於乾燥設備中在35-40℃條件下乾燥24-30小時後取出切割成牙簽長度的短段,切割後的短段原料用研磨機削磨後即為成品。具有質地堅硬、不分叉、不易折斷、可溶於水作為飼料,對環境無污染、對牙齦具有保健作用的特點。 這種牙簽軟硬適中無毒不傷人,一年能『救』下幾十萬畝樹林。在兩會期間,曾有全國政協委員、延邊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朴惠善見人就掏出幾枝白色透明的小牙簽,向大家推銷「能吃」的環保澱粉牙簽。 牙簽剔牙的正確方法 日常飲食之後,很多人有飯後剔牙的嗜好。其實,整齊排列的健康牙齒一般不容易嵌塞食物,而經常剔牙會損傷牙齒和牙床,造成牙齦萎縮、牙根暴露、牙縫變寬。牙縫越寬,食物殘渣越易嵌進去,形成了惡性循環。即俗話說的「牙齒越剔越稀」。那麼用牙簽剔牙到底好不好?我們認為,只要使用正確,剔牙有益無害。 剔牙要選用優質木質或象牙牙簽,注意有足夠的硬度和韌性、表面光滑、中間向兩端逐漸變細。 剔牙手法是:將牙簽沿著牙面慢慢地置入齦溝(牙間隙)底部,再向舌側輕輕推出食物殘渣,動作一定要輕柔,以免損傷牙周組織。提倡飲食後約15~20分鍾漱口。漱口時,一定要閉上嘴,用一定的力量鼓動頰部,使漱口液從牙縫中內外來迴流動,將食物殘渣及污物沖洗出來。牙縫里嵌塞的食物殘渣實在漱不出來,可以用牙刷刷,或用手帕、毛巾按在食物所塞的部位輕輕一擦就可以出來,這樣既促進牙的新陳代謝,又有強齒固齒之功效。 牙簽的選擇 人吃飯或食物時特別容易塞牙。這時,牙簽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牙簽除剔除塞入牙間的食物,還有清除牙菌斑、軟垢的作用,特別是鄰面的牙菌斑。正確地使用牙簽,可作為每天刷牙的補充,有利於牙齒保健。 剔牙要選擇合適的牙簽,使用正確的方法。有人塞牙後急於剔除、隨便操起什麼就剔,如小刀、火柴棍、大頭釘、發夾等,這不僅對牙齒和牙周組織有害,還會加大牙齒間的縫隙,造成更加嚴重的塞牙。 牙簽以硬質、光滑無毛刺、橫斷面扁圓形或三角形為佳,尖端略細。 牙簽以45度角進入牙齒與牙齦之間,尖端指向咬合的方向,順著每個牙縫的兩個牙面慢慢滑動,用力不可過快、過猛,牙簽的側面緊貼牙面刮動數次,最後要漱口,每天一次或每餐後進行。 牙簽是一些中老年人的必備品,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造成牙齦炎、牙齦萎縮、牙間隙增大而導致牙周疾病。牙簽最好在牙間有空隙存在的情況下使用,如果牙齦乳頭正常,牙簽只限於用在牙齦溝內,切不可將牙簽用力壓入牙間乳頭區,因為這樣會使本來沒有間隙的牙齒間形成縫隙,食物更容易嵌塞,再用牙簽去剔,久而久之,成為惡性循環,使牙間隙增大,牙齦乳頭萎縮,既造成牙周病又影響美觀和功能。 注意事項: 剔牙要選擇合適的牙簽,使用正確的方法。有人塞牙後急於剔除、隨便操起什麼就剔,如小刀、火柴棍、大頭釘、發夾等,這不僅對牙齒和牙周組織有害,還會加大牙齒間的縫隙,造成更加嚴重的塞牙。 牙簽的安全問題 一根小小的牙簽,可能藏了數萬個細菌,容易病從口入,比如乙肝、結核等疾病。近日,中消協發布消費警示說,國內餐館配備的牙簽許多是「三無」產品,而國家尚未為牙簽制訂相關標准。因此,消費者每次應只選取一支牙簽,用過後即折斷,防止二次污染。 據了解,牙簽安全問題在兩個階段可以產生。一是生產階段,由於牙簽製作技術含量低,生產者多為家庭作坊,質量難以保障;二是在使用過程中由於保存不合適,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⑹ 麻花鑽頭誰發明的
1953年發明了三尖七刃麻花鑽頭,被稱為"倪志福鑽頭"。1959年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1964年獲國家科委頒發的"倪志福鑽頭"發明證書。
⑺ 科學家從哪些動物受到啟發發明了什麼
1、維可勞(也叫魔術貼或者尼龍搭扣)
瑞士工程師George de Mestral在自己的褲子和寵物狗身上發現了牛蒡的毛刺。他發現這種種子上帶的小勾讓它能夠掛到其它動物身上。這種掛扣的問世耗費了George de Mestra超過十年的實驗來將其完美復制下來。
2、聲納
1912年泰坦尼克號的沉沒促使研究人員試圖研發出一次能夠探測海中物體的技術。1915年,法國物理學家Paul Langevin發明了一種使用聲波和回聲定位水下物體的系統,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聲納技術。雖然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新技術,但是一些動物卻一直使用這種技術進行導航、捕食和搜尋,比如說蝙蝠和海豚。
3、吸盤
吸盤藉助了真空和壓力的原理緊緊吸附在平面上,它們能夠將物體粘到牆上甚至是高建築物上。最早記載的人造吸盤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而章魚的吸盤事實上更加先進,每個吸盤的邊緣都有同心紋,這就使它們即使在水下也能夠吸住不平整的表面。
4、新干線火車
新干線火車最初設計時模擬的是子彈頭,而且獲得了成功。但這種設計卻存在一個問題,當它們離開隧道時會發出巨大的噪音。新干線火車設計公司的工程師Eji Nakatsu將翠鳥的嘴形應用於火車設計,不僅解決了噪音問題而且增加了能效,提高了最快速度。
5、膠帶
透明膠帶是Richard Gurley Drew在1922年發明的。他是3M公司的一位實驗室技術員,他在將砂紙樣本送到當地的汽車店中,聽到店員經常抱怨在給汽車噴漆時會留下膠帶痕跡。在後來的兩年時間里,他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粘合劑試圖找到揭除膠帶後不會留下痕跡的方法,最終導致了透明膠帶的問世。自然界中的壁虎能夠攀爬表面全部依靠的是腳趾底部的細微剛毛。
⑻ 鑽頭是誰發明的
沖擊鑽從復原理上講,沖擊制鑽的工作時在鑽頭夾頭處有調節旋鈕,可調普通手電筒鑽和沖擊鑽兩種方式.但是沖擊鑽是利用內軸上的齒輪相互跳動來實現沖擊效果,但是沖擊力遠遠不及電錘.它不適合鑽鋼筋混泥土,
[編輯本段]注意事項
沖擊鑽一般情況下是不能用來作電鑽使用的:
一是因為沖擊鑽在使用時方向不易把握,容易出現誤操作,開孔偏大;
二是鑽頭不鋒利,使所開的孔不工整,出現毛刺或裂紋;
三即使上面有轉換開關,也盡量不用來鑽孔,除非你使用專用的鑽木的鑽頭,但是由於電鑽的轉速很快,很容易使開孔處發黑並使鑽頭發熱,從而影響鑽頭的使用壽命。
⑼ 沖擊鑽是誰發明的
沖擊鑽發抄明人:鍾紅風 一般電鑽只具備旋轉方式,特別適合於在需要很小力的材料上鑽孔,例如軟木、金屬、磚、瓷磚等。沖擊鑽依靠旋轉和沖擊來工作。單一的沖擊是非常輕微的,但每分鍾40,000多次的沖擊頻率可產生連續的力。 沖擊鑽可用於天然的石頭或混凝土。它們是通用的,因為它們既可以用「單鑽」模式,也可以用「沖擊鑽」模式,所以對專業人員和自己動手者,它都是值得選擇的基本電動工具。 電錘依靠旋轉和捶打來工作。單個捶打力非常高,並具有每分鍾1,000到3,000的捶打頻率,可產生顯著的力。與沖擊鑽相比,電錘需要最小的壓力來鑽入硬材料,例如石頭和混凝土;特別是相對較硬的混凝土。 另外,可以從一些廠商的定義來區分,電鑽一般稱為Drill,沖擊鑽是Impact Drill,而電錘則是Hammer。
⑽ 意外導致的推動世界的發明 比如說像青黴素的發明 以故事形式表達出來,寫作文急用 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