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1. 為什麼說柳永是第一個大力作詞的人他和蘇軾對詞的發展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柳永是第一個大力作詞的人。
柳永大量創作長調慢曲,宋詞才開始由小令階段漸進到慢詞階段。他大量填寫慢詞,奠定了長調的形式和體制。慢詞篇幅增長,使詞體恢張,可開闔變化,便有了馳騁才情的餘地。
柳永慢詞多用新調,即使他所用的詞牌與唐五代名稱相同,在詞的長短與分句形式上也相異。柳永的創體之功基於他的創調。據今人統計,宋詞880多個詞調中,有100多個調為柳永首創或首次使用。
柳永和蘇軾在宋詞的發展史上是兩個里程碑式的人物。
蘇軾是宋代最偉大的作家,是詞史上一個詞派的開創者,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揭幕人。蘇詞創作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其最主要的是為詞這種文學樣式品味的提高開辟了道路,准備了條件。
蘇軾突破了傳統詞的題材限制,擴大了詞境,他以詩為詞,指出作詞的向上一路,促進了詞體的變革。
相對於詩歌散文,蘇軾在詞的創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蘇軾使宋詞能與唐詩並列而無愧色,以至被人們視為宋一代文學的代表。這是他對宋代文學發展的大貢獻。
柳永,也是一位極為重要的作家,對宋詞的發展貢獻不菲,是詞史上另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可以說,宋詞,尤其是北宋詞,至柳永出而為一大變。
柳永詞對宋詞發展的第一貢獻是創體。柳永創制了慢詞長調。這一點剛才已經說過了。
創體和創調密不可分,柳永的第二貢獻便是創調。剛才也說過了。
另外,詞本起源於民間,但晚唐五代至宋初的發展,卻使詞逐漸遠離民間。柳永採用教坊新聲和里巷謠歌俚曲製作慢詞長調,使歌詞復與民眾接近,並且變舊聲為新聲。柳永利用慢詞描寫都市風貌、都市生活,這對宋詞的題材是一極大開拓。
除了創體、創調和題材外,在手法上柳永在宋詞發展中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柳永不僅擅長寫俗詞,亦擅長寫雅詞,他的雅詞以賦為詞,擅於融合曲詞和辭賦的長處。他將賦體筆法引入詞中,增加了詞的敘事因素,將鋪排式敘事和白描式的寫景抒情結合起來,層層鋪敘,情景兼容,一筆到底。
Ⅱ 柳永詞的創新
柳永對宋詞創新的貢獻
柳永生卒年不詳,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縣)人,世稱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稱柳七。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許。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節物風光,另有遊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並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製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於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詞家,有《樂章集》。
1 慢詞的發展與詞調的豐富
整個唐五代時期,詞的體式以小令為主,慢詞總共不過十多首。到了宋初,詞人擅長和慣用的仍是小令。與柳永同時而略晚的張先、晏殊和歐陽修,僅分別嘗試寫了17首、3首和13首慢詞,慢詞占其詞作總數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創作了慢詞87首調125首。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齊頭並進。
小令的體制短小,一首多則五六十字,少則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詞的篇幅較大,一調少則八九十字,多則一二百字。柳永最長的慢詞《戚氏》長達212字。慢詞篇幅體制的擴大,相應地擴充了詞的內容涵量,也提高了詞的表現能力。
在兩宋詞壇上,柳永是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他現存213首詞,用了133種詞調。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個詞調中,有一百多調是柳永首創或首次使用。詞至柳永,體制始備。令、引、近、慢、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長調短令,日益豐富。形式體制的完備,為宋詞的發展和後繼者在內容上的開拓提供了前提條件。如果沒有柳永對慢詞的探索創造,後來的蘇軾、辛棄疾等人或許只能在小令世界裡左沖右突,而難以創造出像《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那樣輝煌的慢詞篇章。
2 市民情調的表現與俚俗語言的運用 羈旅行役之感與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僅從音樂體制上改變和發展了詞的聲腔體式,而且從創作方向上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即變「雅」為「俗」,著意運用通俗化的語言表現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調。北宋陳師道說柳詞「骫骳從俗,天下詠之」(《後山詩話》),王灼也認為柳詞「淺近卑俗,自成一體,不知書者尤好之」(《碧雞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詞面向市民大眾的特點。
唐五代敦煌民間詞,原本是歌唱普通民眾的心聲,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的。到了文人手中,詞的內容日益離開市俗大眾的生活,而集中表現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柳永由於仕途失意,一度流落為都市中的浪子,經常混跡於歌樓妓館,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歌妓和市民大眾的生活、心態相當了解,他又經常應歌妓的約請作詞,供歌妓在茶坊酒館、勾欄瓦肆里為市民大眾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詞的創作路數,而迎合、滿足市民大眾的審美需求,用他們容易理解的語言、易於接受的表現方式,著力表現他們所熟悉的人物、所關注的情事。
首先是表現了世俗女性大膽而潑辣的愛情意識。在其他文人詞的同類題材作品中,愛情缺失的深閨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來順受,內心的願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詞中的世俗女子,則是大膽而主動地追求愛情,無所顧忌地坦陳心中對平等自的愛情的渴望。試比較: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水長闊知何處。(晏殊《鵲踏枝》)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卧。暖酥消,膩雲嚲。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柳永《定風波》)
這兩首詞都是寫女主人公因愛人外出未歸而憂愁苦悶。然而晏詞含蓄,柳詞坦率。柳永此詞因直接表現世俗女子的生活願望,與傳統的禮教不相容,而受到宰相晏殊的責難。柳永另一首《錦堂春》(墜髻慵梳)所寫的市民女子,更是對負約不歸的郎君既埋怨,又數落,並且設想等他回來時該如何軟硬兼施地懲治他,以使他今後,不敢再造次。這種潑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寫法,正符合市民大眾的審美趣味。
其次是表現了被遺棄的或失戀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聲。在詞史上,柳永也許是第一次筆端伸向平民婦女的內心世界,為她們訴說心中的苦悶憂怨。且看其《滿江紅》:
萬恨千愁,將年少、衷腸牽系。殘夢斷、酒醒孤館,夜長無味。可惜許枕前多少意,到如今兩總無始終。獨自個、贏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傷感,將何計。
空只恁,厭厭地。無人處思量,幾度垂淚。不會得都來些子事,甚恁底死難拚棄。待到頭、終久問伊看,如何是。
詞以女主人公自敘的口吻,訴說失戀的痛苦和難以割捨的思念。另一首《慢卷?》(閑窗燭暗)寫女主人公與情人分離後的追悔和對歡樂往事的追憶,也同樣傳神生動。這類表現普通女性心聲的詞作,配合著哀婉動人的新聲曲調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眾情感的共鳴,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徐度《卻掃編》)。
再次是表現下層妓女的不幸和她們從良的願望。柳永長期流連坊曲,與歌妓交往頻繁。他雖然有時也不免狎戲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態度對等她們,認為她們「心性溫柔,品流詳雅,不稱在風塵」(《少年游》);欣賞她們「豐肌清骨,容態盡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風韻;贊美她們「自小能歌舞」、「唱出新聲群艷伏」(《木蘭花》)的高超技藝;關心同情她們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贏得是凄涼。追前事、暗心傷。」(《少年游》)也常常替她們表白獨立自尊的人格和脫離娼籍的願望:「萬里丹霄,何妨攜手同歸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人見妾,朝雲暮雨。」(《迷仙引》)柳永這類詞作,與晚唐五代以來的同類相比,不僅有內容風格的不同,更體現也一格觀念的變化。而作為當時一個特殊社會群體的歌妓,與市民的生活內容、消費方式密不可分,因而,柳永詞真切地表現她們的命運,也非常貼近市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和欣賞趣味。不過其中也有些低級趣味的色情描寫,這是他常常受到宋代文人指責的原因之一。
另外,柳永詞還多方面展現了北宋繁華富裕的都市生活和豐富多彩的市井風情。柳永長期生活在都市裡,對都市生活有著豐富的體驗,「列華燈、千門萬戶。遍九陌、羅綺香風微度。十里然絳樹。鰲山聳、喧天簫鼓」(《迎新春》)的(《瑞鷓鴣》)的蘇州,也使他贊嘆不已。他用彩筆一一描繪過當時汴京、洛陽、益州、揚州、會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景象和市民的游樂情景。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詞從自然形勝和經濟繁華兩個角度真實地交錯描繪出杭州的美景和民眾的樂事。這都市風情畫,前所未有地展現出當時社會的太平氣象,而為文人士大夫所激賞。據說,金主就是因為看了這首詞,嚮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景色,而動了南下入侵的貪念。
柳記不僅創造和發展了詞調、詞法,並在詞的審美趣味方面朝著通俗化的方向變化,在題材取向上朝著自我化的方向發展。晚唐五代詞,除韋庄、李煜後期詞作以外,大多是表現離愁別恨、男歡女愛等類型化情感,柳永詞則注意表現自我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態。他早年進士考試落榜後寫的《鶴沖天》,就預示了這一創作方向: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此詞盡情地抒發了他名落孫山後的憤懣不平,也展現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羈的個性。
柳永在幾度進士考試失利後,為了生計,不得不到處宦遊干謁,以期能謀取一官半職。南宋陳振孫所說柳永「尤工於羈旅行役」(《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正是基於他一生宦遊沉浮、浪跡江湖的切身感受。由於「未名未祿」,必須去 「奔名競利」,於是「遊宦成羈旅」,「諳盡宦遊滋味」(《安公子》)。而長期在外宦遊,又「因此傷行役。思念多媚多嬌,咫尺千山隔。都為深情密愛,不忍輕離拆」(《六么令》)。但「利名牽役」,又不得不與佳人離別:「走舟車向此,人人奔名競利。念盪子、終日驅驅,爭覺鄉關轉迢遞。」(《定風波》)《樂章集》中六十多首羈旅行役詞,比較全面地展現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悶、辛酸、失意等復雜心態。稍後的蘇軾即是沿著這種抒情自我化的方向而進一步開拓深化。
3 詞的表現方法的改變
柳永在詞的語言表達方式上,也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來的文人詞那樣只是從書面的語匯中提練高雅綺麗的語言,而是充分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日常口語和俚語。諸如副詞「恁」、「怎」、「爭」等,代詞「我」、「你」、 「伊」、「自家」、「伊家」、「阿誰」等,動詞「看承」、「都來」、「抵死」、 「消得」等,柳永詞都反復使用。用富有表現力的口語入詞,不僅生動活潑,而且像是直接與人對話、訴說,使讀者和聽眾既感到親切有味,又易於理解接受。當時「凡有井水飲處,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與柳詞語言的通俗化不無關系。嚴有翼《藝苑雌黃》即說柳詞「所以傳名者,直以言
多近俗,俗子易悅故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引)。
詞的體式和內容的變化,要求表現方法也要作相應的變革。柳永為適應慢詞長調體式的需要和市民大眾欣賞趣味的需求,創造性地運用了鋪敘和白描的手法。
小令由於篇幅短小,只適宜於用傳統的比興手法,通過象徵性的意象群來烘托、傳達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緒。而慢詞則可以盡情地鋪敘衍展,故柳永將「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的賦法移植於詞,或直接層層刻畫抒情主人公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如上舉《定風波》、《滿江紅》詞);或鋪陳描繪情事發生、發展的場面和過程,以展現不同時空場景中人物情感心態的變化。試比較兩篇名作: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歐陽修《踏沙行》)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兩首詞都是寫別情。歐陽修詞用的是意象烘托傳情法;則柳永詞則是用鋪敘衍情法,整個送別的場景、過程,別前、別時、別後的環境氛圍以及人物的動作、情態、心緒,都有細致的描繪和具體的刻畫。歐詞是借景言情,情由景生;柳詞則是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敘事情和隱約的情節性。這也是柳永大部分詞作的共同特點。
同時,他善於巧妙利用時空的轉換來敘事、布景、言情,而自創出獨特的結構方式。詞的一般結構方式,是由過去和現在或加上將來的二重或三重時空構成的單線結構;柳永則擴展為從現在回想過去而念及現在,又設想將來再回到現在,即體現為回環往復式的多重時間結構,如《駐馬聽》(鳳枕鸞帷)、《浪淘沙漫》(夢覺)和《慢卷?》(閑窗燭暗)等。後來周邦彥和吳文英都借鑒了這種結構方式而加以發展變化。在空間結構方式上,柳永也將一般的人我雙方互寫的雙重結構發展為從自我思念對方又設想對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間結構,如「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八聲甘州》);「算得伊家,也應隨分,煩惱心兒里」(《慢卷?》)。
與鋪敘相配合,柳永還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寫景狀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敘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憶帝京》:
薄衾小枕天氣。乍覺別滋味。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歲。 也擬待、卻回征轡。又爭奈、已成行計。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不加任何藻飾,卻生動地刻畫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過程。
作為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詞人,柳永對後來詞人影響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說「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則學曹元寵(組)」;又說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禮、萬俟詠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從柳氏來」(《碧雞漫志》卷二)。即使是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等著名詞人,也無不受惠於柳永。柳詞在詞調的創用、章法的鋪敘、景物的描寫、意象的組合和題材的開拓上都給蘇軾以啟示,故蘇軾作詞,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風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詞的表現方法和革新精神,從而開創出詞的一代新風。黃庭堅和秦觀的俗詞與柳詞更是一脈相承。秦觀的雅詞長調,其鋪敘點染之法,也是從柳詞變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蘊藉而情韻更雋永深厚。周邦彥慢詞的章法結構,同樣是從柳詞脫胎,近人夏敬觀早已指出: 「耆卿多平鋪直敘,清真特變其法,回環往復,一唱三嘆,故慢詞始盛於耆卿,大成於清真。」北宋中後期,蘇軾和周邦彥各開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從柳詞分化而出,猶如一水中分,分流並進。
————————————————————————
此外如果你是學生的話,到你們學校圖書館去查下面這篇,可能更加合適。
柳永詞的開拓貢獻
The Enterprising Contribution of Liu Yong's Ci
張瑞芳
摘 要:柳永是宋詞發展史上一位關鍵性的人物.他在創作主體介入和感事紀實方面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詞人自我形象和自我感情的介入,使詞真正成為表情達意的利器.他大量創制慢詞長調,將賦體的鋪敘手法運用其中,抒發浪跡天涯的漂泊心緒,增強了詞的抒情性和敘事性,這些都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柳永;主體介入;感事紀實;慢詞;鋪敘
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597(2005)01-0035-03
作者簡介:張瑞芳(1980~),女,內蒙古鄂爾多斯人,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張瑞芳(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參考文獻:
[1]高鋒.花間詞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陶爾夫諸葛憶兵北宋詞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2002
[3]楊海明."男子而作閨音--唐宋詞中一個奇特的文學現象"[J].古典文學知識,1993,(1)
[4]李星水.柳永"俗詞"的積極意義[J].江漢論壇,1986,(12)
[5][宋]李之儀姑溪居士文集卷40[M]
[6][清]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吳熊和.唐宋詞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Ⅲ 1.柳永,原名,___世稱____,因排行第七,又稱___,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_____。
柳永,原名,柳三變 世稱柳屯田,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描寫歌妓的詞。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字耆卿,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鈴》。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許。
柳永乃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在四旗中號「情長」,有「豪蘇膩柳」之稱,柳詞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約,細膩獨到。 柳永的詞凄婉纏綿,兒女情長,但卻不靡靡。構詞意境脫俗,豪放不羈。以至於「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詞,始行於世」。雖有花間詞派遺風,亦標新立異,獨樹一幟。 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景物風光,另有遊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並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製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於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巨。
Ⅳ 柳永對五代詞風有什麼樣的革新與創造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於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五代時期,詞的體式以小令為主,慢詞總共不過十多首;到了宋初,詞人擅長和慣用的仍是小令。與柳永同時而略晚的張先、晏殊和歐陽修,僅分別嘗試寫了17首、3首和13首慢詞,慢詞占其詞作總數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創作了慢詞87首、調125首,是第一個大量創制慢詞的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齊頭並進。
柳永在詞的語言表達方式上,也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來的文人詞那樣只是從書面的語匯中提練高雅綺麗的語言,而是充分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日常口語和俚語。諸如代詞「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誰」,副詞「恁」、「怎」、「爭」,動詞「看承」、「都來」、「抵死」、「消得」等,柳永都反復使用。用富有表現力的口語入詞,不僅生動活潑,而且使讀者和聽眾既感到親切有味,又易於理解接受。
(4)柳永大量創造擴展閱讀
作為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詞人,柳永對後來詞人影響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說「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則學曹元寵」;又說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禮、萬俟詠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從柳氏來」。即使是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等著名詞人,也無不受惠於柳永。
柳詞在詞調的創用、章法的鋪敘、景物的描寫、意象的組合和題材的開拓上都給蘇軾以啟示,故蘇軾作詞,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風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詞的表現方法和革新精神,從而開創出詞的一代新風。黃庭堅和秦觀的俗詞與柳詞更是一脈相承,秦觀的雅詞長調,其鋪敘點染之法,也是從柳詞變化而出;周邦彥慢詞的章法結構,同樣是從柳詞脫胎。
Ⅳ 柳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慢詞創作有怎樣的風格
柳永在仕途上並不是很順利,做官做到最大便是六品,四次進士考試都落榜了,直到50歲以後才金榜題名,從世俗的眼光看,柳永比晏珠、辛棄疾和歐陽修來說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但若是從文學上的成就看,柳永不僅不比他們差,甚至還可傲視群雄。他的慢詞創作與當時盛行的“小令”不同,但滿詞不同,它的篇幅較長,可盡情的釋放情感,其慢詞中的信息量是當時的古體詩所不能比擬的,柳永對詞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極大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非常講究結構與章法,詞風非常真率明朗,詞體語言流暢自然,有著非常鮮明的個性特色。
柳永因為《望海潮》而出名了,但事情總是具有兩面性的,柳永當時雖然在民間有詞神的稱號,但是卻並不被士大夫所喜,據說他早年考不上進行的原因,是因為宋真宗不喜,甚至懷疑他的人品,而在五十歲之後考上,還是因為宋仁宗不找他的茬,但歷史已經無法考證了。
大家都知道,詞是為歌詞,在一開始的時候,它便是用來唱的,而慢詞,是更適合歌姬演唱的歌詞,而柳永為歌姬們創造了大量的歌詞,成為了歌姬心目中的詞神,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柳永才會被宋真宗所厭棄吧。但不可否認的是,柳永其人確實非常有才,雖然一開始名落孫山,但人生哪有一帆風順的呢。
Ⅵ 為什麼柳永自稱為""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他之所以會自稱自己是“奉旨填詞柳三變”,這是因為宋仁宗曾經在看那些參加科舉人的試卷之時看見了柳永的名字,但他也記得柳永曾經寫下的狂妄詩句,因此便是在一氣之下,寫下了“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淺斟低酌,何要浮名,且填詞去”的句子。而這宋仁宗他這一句話也就決定了柳永他的命運、決定了柳永他的仕途。也就是說只要宋仁宗他沒有死,那麼柳永他是不可能成為入仕的,是不可能去做官員的。
雖然柳永他一生的仕途失意,但是柳永他的詩詞成就是十分的高的。柳永是第一個大量創造慢詞的人,而他在慢詞上的發力也改變了,自唐代以來詞作唯有一言的格局。
Ⅶ 柳永對宋詞的重大創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柳永對宋詞的重大創變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大量製作長調慢詞。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齊頭並進.慢詞篇幅體制的擴大,相應地擴充了詞的內容涵量,也提高了詞的表現能力。詞至柳永,體制始備.形式體制的完備,為宋詞的發展和後繼者在內容上的開拓提供了前提條件。
2、增加了詞中「賦」的比重,大量鋪敘。柳永多用賦體,開拓了詞的內容.柳永多用「賦」體,進行鋪敘,開拓了詞的內容.這樣使詞具有了一定的情節性和邏輯性,能表現很豐富、復雜的內容.如《望海潮》、《雨霖鈴》。
3、確立了詞的體段配置模式。他善於巧妙利用時空的轉換來敘事、布景、言情,而自創出獨特的結構方式.詞的一般結構方式,是由過去和現在或加上將來的二重或三重時空構成的單線結構;柳永則擴展為從現在回想過去而念及現在,又設想將來再回到現在,即體現為回環往復式的多重時間結構. 如《雨霖鈴》、《八聲甘州》都是如此.
4、俗中有雅,以市井語入詞,雅俗並陳。柳永不僅從音樂體制上改變和發展了詞的聲腔體式,而且從創作方向上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即變「雅」為「俗」,著意運用通俗化的語言表現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調。
Ⅷ 柳永詩詞史上第一個大量創制什麼的詞人
慢詞,用鋪敘的描寫手法,並自創《雨霖鈴》等慢詞。
Ⅸ 北宋大詞人柳永,他創作了哪些流傳千古的名篇
柳永是宋代第一個專力寫詞並對宋詞的詞體、內容、語言、風格進行了全面開拓的大詞人。柳詞在當時曾廣泛流傳。柳永掀開了詞史新的一頁,對詞的內容和形式都有開拓之功,這表現在三個方面:
(1)柳永在創制新詞調方面為宋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詞至柳永,形式體制更為完備,為宋詞的發展和後繼者在形式、內容上進一步開拓奠定了前提條件,發展了慢詞。
柳永常縱游於歌樓妓館,與歌妓樂工交往,因而認識了慢詞的生命力,成為第一個大量創作慢詞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視,促使慢詞創作繁榮,出現了蘇軾、辛棄疾等大批優秀作家。柳永以畢生精力從事詞的創作。他既有創意之才,又有創調之才,在創意與創調兩方面都充分表現出他的創新精神。後代詞人幾乎沒有不在這兩方面而接受他的影響的。很明顯,如果沒有柳永的出現,詞的創作還很難擺脫小令的影響。正是因為柳永大量填寫慢詞並取得很大成功,像蘇軾這樣的大詞人和秦觀這樣的「婉約之宗」,也都是在柳永的影響下大量從事慢詞寫作的。周邦彥受柳永的影響更為明顯。
作為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詞人,柳永對後來詞人影響甚大。即使是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等著名詞人,也無不受惠於柳永。北宋中後期,蘇軾和周邦彥各開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從柳永詞分化而出,猶一水中分,分流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