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火槍是在明朝發明的嗎
是的
中文名稱 明朝
英文名稱 Ming Dynasty
簡稱 明、朙、大明、明國
所屬州 亞專洲
首都 順天府屬、應天府
官方語言 南京官話
政治體制 君主制
人口數量 近兩億(十七世紀初)
國土面積 997萬平方公里(永樂年間)
主要城市 承天府、奉天府、天興府、鳳陽府
國慶日 1368年1月23日(農歷正月初四)
貨幣 通寶、寶鈔
國家領袖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祐樘
主要民族 漢族
主要宗教 道教、佛教
GDP總計 960億美元(萬曆二十八年
行政機構 內閣、六部、承宣布政使司
監察機構 廠衛、都察院、六科、按察使司
軍事制度 衛所制度、明朝軍事、明朝水師
地方行政 明朝行政區劃
選官制度 科舉制
B. 最早的連發手槍是哪一年問世的
大名鼎鼎的柯爾特勃朗寧M1911,1911年問世。在辛亥革命之前,但是在1911之前也有自動手槍,比如魯格P08,1908年量產,還有一戰時的奧匈帝國用的那把,名字忘了,反正在辛亥革命之前肯定有就是了。
至於樓上說的什麽第四章……那是什麼東西……是什麽游戲里的么……
C. 歷史上發明槍最早是那個國家
中國、明朝、當時叫火沖,後來傳到了西方歐洲國家,被西方人掌握了技術自己自主研發,後來到了清朝被洋人利用叫做火槍。
D. 明朝真的發明了機關槍么
(大明軍隊里的火器營)
在紀大煙袋紀曉嵐的筆記里,有這樣的記載,明代萬曆年間,浙江有一位戴某,是絕頂的能工巧匠,此人特別不服西洋人的手藝。
他曾經製造過一種火銃,外形看上去像是琵琶,火葯和鉛丸都貯藏於銃脊部位,這個銃設有兩個扳機,像一公一母連在一起,扳動其中一個,火葯鉛丸就會自動滑落到槍筒之中,隨即扳動第二機,以石激火,槍彈就噴發而出,按他的設計此銃可以連發二十八響,直到火葯鉛丸打盡為止。
(此為趙士禎發明的迅雷銃。)
也是在明代萬曆年間,還有一位浙江人趙士禎參考了國外的類似火器,不斷改進,在萬曆二十六年給皇帝進呈的迅雷銃還只能連發五彈,到萬曆三十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就可以一口氣發射十八彈。
這個迅雷銃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形狀也像琵琶一樣。最可貴的是,發射完畢後,它還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厘米,重量卻只有2.5公斤。
(沒有史料記載迅雷銃廣泛用於明朝軍隊中,但是電影里倒是用得虎虎生風。)
中國人發明了火葯,算是四大發明之一,能發明這樣的東西,卻有人說中國人製造不了好的槍炮,甚至有人偏激地說,中國人把火葯都用在了煙花爆竹上,而西方人卻把它用於製造了熱兵器,最後還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逼著中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雲雲,其實筆者不同意這樣的觀點。
首先,清末喪權辱國,是國運衰微,是體制和人的問題,這是內因,至於西方人的船堅炮利,只是外因而已。簡單舉一個例子,就說甲午海戰,大清朝的水師若論裝備確在日本之上,還不一樣被打得精光掉蛋?
其次,中國人製造器械之類的東西向來就是祖宗級別的,有些東西,不是造不了,不是不屑造,或者說是不肯造,那又是為什麼呢?主要是中國幾千年來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講求的就是兩個字:「仁厚」,而這兩個字的背後就是中國人一直最推崇的「好生惡殺」和「因果報應」,所以聰明人多研究的是「利益眾生」的學問,就是有人偶爾研究出了這樣精製的槍炮,也絕不肯傳給子孫,他們最大的擔心是「有損陰騭」,所以寧願自己帶著墳墓里。這一點,又不得不讓人為先人們點贊之後再扼腕嘆惜!
所以這位戴某所研究的高級武器也沒有用到戰場上。此人曾在欽天監為官,名字不詳,關於他和他的火槍沒有找到任何的圖片資料。
E. 明朝所造二十八連發的火槍,威力驚人,為何沒有
你說的是戴梓發明的連珠統吧。
1、簡介
17世紀中葉,正值中國清朝初年,中國發明家戴梓發明了一種早期的連珠統,這種連珠統的葯和彈丸均貯於槍托,共28發,以二機輪開閉,扳第一機時, 葯及鉛彈丸自動落入筒中,第二機隨機轉動,摩擦燧石,點燃葯發射彈丸,這種連珠統是比較早的類型。
2、未裝備原因
A、造價和工藝的復雜程度高於當時的水平
B、所有統類武器特點,必須將發射的葯搗實了才能發射。否則射程不夠遠。
而連珠統只能將葯和彈丸落入筒中,無法搗實,所以射程自然太近。並不實用,也就當做貴族的玩物而已。
F. 明朝軍隊有槍支嗎
有:
明朝軍隊的真實武器裝備(轉載)
第1個
三眼銃,是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可能對歷史熟悉的朋友能夠想到,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出宮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銃。但是三眼銃的缺點也很致命,由於構造的問題,瞄準很不容易,近代還有用三眼銃充當狩獵武器的,但山東獵人的評價是「三眼銃打兔子,沒Diao准」,更多的時候,三眼銃成了出殯時的禮炮。
第2個
多管轉膛炮 :迅雷銃 單兵多管火器,明代趙士珍發明,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厘米,重2.5公斤,易於攜帶使用,明軍經常列隊跪射,火力沒有間斷。在朝鮮,日本的火槍隊是無法正面對抗這樣的明軍的。
第3個
其實並非打鳥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輕捷如鳥也難以逃脫,已經接近現代步槍,是和倭寇交戰中繳獲倭寇火槍,隨後改進仿製的,戚繼光的步兵,已經40 % 裝備了這種槍。但是到了滿清,清軍對火器帶有某種抵觸情緒,到鴉片戰爭,使用[論壇禁止文字過濾]的中國 軍隊,反而降到了20 % 。也有一說,稱之為「[論壇禁止文字過濾]」並不是因為用來打鳥或連飛鳥也無法逃脫,而是因為其槍機銜著火繩落下點燃發火池中的火葯的動作猶如小鳥啄食。射程150米,雨天不能使用
第4個
原始的火焰噴射器 – 猛火油櫃 猛火油,即石油,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曾經記述過中國西北地區開發使用石油的先例。北周年間(578-579)中國即開始利用石油的燃燒性能作為武器使用,宋代,更產生了火葯和石油相結合的噴射燃燒兵器 – 猛火油櫃。
猛火油櫃,由下方裝有石油的油櫃與上方類似大型器的噴管組成,使用時向後拉動噴管尾部的拉拴,使石油被吸入噴管,在噴管口放置少量火葯點燃,向前推動噴管的拉拴,使管中石油向前噴出,並在出口處被點燃。宋軍用它防守城池,來焚燒敵軍的攻城器械。但這種武器也有缺點,容易出事故不說,石油的貯存,笨重的箱體難以機動都是問題。
第5個
九頭鳥 大家相信么?這個居然是明朝的東西。這是大型[論壇禁止文字過濾],明代《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即便當時的戰車也無法抵擋。可惜發展比較慢,直到滿清末年,湘軍中裝備抬槍,不過25 % 而已
第6個
大口徑左輪槍 :五雷神機 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輪槍了,戚繼光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
第7個
一窩蜂 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這種武器曾經在軍事博物館有展出。明代《武備志》對一窩蜂有較詳細地介紹,當時的規格有多種,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都屬於這個范疇。射程300米,連發火箭彌補了普通火箭彈道不穩定的弱點。
第8個
古式後膛榴彈炮 :佛朗機 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 93厘米,子炮(炮彈)從後方裝入,發射間隔短,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驚人。
第9個
遠程重炮 :紅夷大炮 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威力在當時可想而知
第10個
單發步槍 :火銃 明代制式的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蒙元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葯大大減少。明代作為標准武器,曾生產達九萬余,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長43。5厘米,口井3厘米,2人一組發射,一人負責支架和瞄準,一人負責點火射擊,射程180米。
第11個
非觸發水雷 :水底龍王炮 這個水中的高科技武器看來也是中國的發明,名水底龍王炮,用火葯包外邊包覆牛郛防水,以羊腸通引火線,用羽毛做成浮標保證引火線的不進水。宋應星《天工開物》有所介紹,但說明在朝鮮戰爭中,本來應該有很好使用效果的,因為設計過於精巧,使用效率並不高
第12個
單兵手榴彈 :震天雷 古代的手榴彈,名為震天雷,內有稱為「火老鼠」的鉤型鐵片若干,用於加強殺傷力,這和美軍手榴彈內放鋼珠一個原理!
第13個
毒氣彈 :霹靂炮毒火球 應該是最早的化學武器了,這個出現的比明朝早多了,採石之戰的時候是宋軍重要武器,內部除了火葯外,還有巴豆,狼毒,石灰,瀝青,砒霜等物,爆 炸時產生毒煙,中者口鼻流血,不亞於沙林氏毒氣阿.
具體看(有圖文):
http://game.ali213.net/thread-2207587-1-1.html
G. 中國明朝時候就有火槍嗎
那時候的槍還不能算槍,應該說,叫火銃。
這是中國元朝和明朝前期對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通稱。有時又稱「火筒」。火銃以火葯發射石彈、鉛彈和鐵彈,是在南宋長期使用的各種火槍的基礎上,隨著火葯性能的提高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是元明時期軍隊的重要裝備。
元朝時,管形火器得到發展。火槍,火炮的竹管改用金屬製作,起初是用銅鑄造,叫做"銅火銃",後來又改用生鐵鑄造,稱為"鐵火銃"。這時金屬管形火器不僅裝填火葯,而且還裝有球形鐵彈丸或石球,從而開創了在金屬管形火器中裝填彈丸的先例。是中國勞動人民對兵器發展的重要貢獻。這一時期火銃的發展,大量生產和裝備軍隊,特別是專用火器軍隊的組建,使交戰雙方開始發生了變化。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便它成為戰場上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元朝製造的火銃最早始於何年,目前尚缺乏文獻記載。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元代火銃。是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至順三年(1332年)的製品。火銃採用青銅器鑄管,能耐較大膛壓,可以填較多的火葯和較重的彈丸,因而大大提高了火器的威力。火銃使用壽命長,能反復裝填發射。因此,在發明以後不久就成為軍隊的重要裝備。
火銃是中國古代第一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它的出現,使火器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元朝火銃問世後,發展很快,在元末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朝建立後,大量製造火銃,加強了邊防、海防和城防設施,並於永樂年間組建了專用火器的神機營,促進了明軍訓練和作戰方式的改變,創造和發展了火銃同冷兵器相結合的戰術。嘉靖以後,明軍裝備的輕型手銃和重型火銃,逐漸被鳥銃和火炮所取代。
另外,南宋時期的那個叫做突火槍。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宋軍發明此種管狀火器。以巨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葯與子窠--子彈。點燃引線後,火葯噴發,將「子窠」射出,射程遠達150步(約230米)。這是世界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步槍。
H. 中國明朝的火槍是誰發明的
清朝的統治者是女真族,女真族是馬上民族,精通騎射,是靠騎射奪取天下的。他們把騎射之外的一切東西視為「奇伎淫巧」,火器當然得不到發展。如果誰在清朝時期,特別是前期搞火器製造,會被清廷視作「造反」。
I. 大明崇禎時期能造出手槍嗎
崇禎皇帝駕崩的時候是1644年
那個年代有火銃
也有短銃或手銃,也就是手槍的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