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攻城器械有哪幾種
古代攻城器械種類繁多,從它們的功能來說,大致可分為遮擋、接通、攀登、偵察、瞭望、抵近摧毀和遠距離攻擊等六類。
遮擋式攻城器械具有防護功能。這些器械上有頂,底有輪,兩側有板壁,外蒙生牛皮,可以減少或避免攻城士兵受到城上各種兵器的傷害,主要有車賁轀車等。
接通式器械的作用是架於城外壕溝兩岸,使士兵順利通過。攀登式器械主要指各種雲梯,供士兵登城作戰用。
偵察瞭望器械有望樓和巢車,它們以大木製成框架式底座,下安4~8輪,便於機動。
抵近摧毀式器械,有挖掘、鑽鑿、撞擊等多種類型,撞車便是撞擊型攻城器械。
遠距離攻擊器械有拋石機、巨型機發弩與火攻器材等。
Ⅱ 墨家守城術是什麼。墨家曾發明過什麼利器。
根據《墨子》中關於機關術的記載,當時墨家發明出來的機關器械有:
1. 連弩車 見於《墨子·備高臨》。連弩車是一種置於城牆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裝置,需十個人駕駛,最為巧妙的是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系住,射出後能用轆轤迅速捲起收回。
2. 轉射機 見於《墨子·備城門》。轉射機也是一種置於城牆上的大型發射機,機長六尺,由兩人操縱,與連弩車不同的是轉射機更為靈活,能夠在一人射箭的同時由另一人將機座旋轉。
3. 藉車 見於《墨子·備城門》。藉車外部包鐵,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夠投射炭火的機器,由多人操縱用來防備敵方的攻城隊。
實際中的機關術顯然不如游戲中那樣神奇且令人驚嘆,但以兩千多年前的生產力,能夠設計並製造出如此復雜的機械,也是相當的不容易。
這些機械的製造者墨子,生於約公元前468,卒於公元前376年,名翟,《墨子》一書中多稱「子墨子」,是春秋戰國之際小邾國(先後曾為宋、邾、魯、齊等國的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嚇人的頭銜: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這位集五個「家」,一個創始人於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後省為墨姓)的後裔,孤竹君之後,與宋國國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貴族降為了平民。墨子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稱是「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和「賤人」(《諸宮舊事》和今天罵人的「賤人」意思不同)。從墨子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他還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傳人學習周禮,「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倫」。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學,「法夏宗禹」,創立了自己的墨家學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他的選擇也是很有魄力的。
墨子擅長工巧和製作,在軍事技術方面高於其他諸子,堪稱博學多才。據說他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載300公斤重的軸承。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他利用杠桿原理研製成桔槔,用於提水。他還製造了轆轤、滑車和雲梯等,用於生產和軍事。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即所謂的「墨守」),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魯陽文君要攻打鄭國,墨子知道後又前去說之以理,說服魯陽文君停止攻鄭。他「南遊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多次訪問楚國,獻書楚惠王。但後來他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吾言,用我道」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
關於墨子的事跡,最著名,也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止楚攻宋」的故事。
戰國初年,楚惠王意圖攻宋,墨子求見楚惠王,陳述厲害關系,還當著楚惠王的面和公輸般用皮帶當作城牆,用小木板當作攻城器械,互比攻守城池的技術,來了一場精彩的攻防「論戰」,最終阻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其間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先秦的名辯之學到了墨子手中才真正達到完善,成為與古希臘邏各斯,天竺因明鼎立的三大邏輯系統),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他的防禦器械以及讓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策略。
戰國初年的楚國是一個國力強盛的大國。這樣一個大國的軍事計劃竟然被墨家這個學派的力量所改變,可見墨家在當時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和影響力。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稱為「孔墨顯學」。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據《漢書·藝文志》,墨家之學出於清廟之守(掌守宗廟),即巫祝,有濃厚的宗教傾向。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即治國者應「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提倡無差別之愛;非攻,即否定非正義戰爭(「攻」),肯定正義戰爭(「誅」);尚賢,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應唯賢是用;尚同,即「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達成社會的統一;節用,即節約財物;節葬,即反對奢侈的喪葬;非樂,即反對當權貴族的「繁飾禮樂」和頹廢淫盪的靡靡之音;天志,即把一切自然現象看成是上天愛人的表現;明鬼,墨子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非命,墨子在先秦思想家中第一個明確反對儒家的「命定論」,認為 「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
公元前376年,墨家創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將開派鼻祖的遺體從簡安葬於狐駘山下的蒼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極其簡單,最有價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對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自己的學說非常自信,曾經慨然而呼:「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猶在。」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統稱為《墨子》。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聲學、代數、幾何等內容,前人稱其為《墨經》。《墨經》代表著戰國時期中華科學發展的一個最高峰。在力學方面《墨經》中提出了關於機械運動的定義為:「動,域徙也。」意思是說,機械運動的本質是物體位置的移動,這與現代機械運動的定義完全一致。同時墨家學派掌握杠桿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2個世紀。在光學方面,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經史著作中,《墨經》是唯一一本對我國古代幾何光學發展進行系統性論述的典籍。《墨經》中記載了墨子及其學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並對實驗結果作出了精闢的見解,這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在數學方面,《墨經》提出了一些幾何學的定義,例如中學數學教材中所舉的《墨經》中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 這與近代數學中圓的定義「對中心一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完全一致的。
在游戲《軒轅劍》中,墨家大寨的居民是一個秉承了墨家思想的團體。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墨家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墨家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鉅)子」,巨子有絕對的權威。巨子的職位是由集團中公認的賢者互相傳讓的,而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則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墨者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能夠吃苦耐勞,平時一律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為高尚的事。他們勤於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主要職業是教師、工匠等。墨子及其門人為人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 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而且他們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
墨家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戰國時,秦國巨子的兒子犯法,秦王顧念他年老而饒恕了他的兒子,但巨子卻以墨者的律法將兒子處死了,這足見墨家的紀律非常嚴格。
但是墨家並不是出身於俠的武士團體。而主要是一個學術團體,他們所從事的是一般游士的共同事業:完成學業,然後四處游說,用自己的觀點和辯才去影響諸侯各國,並爭取出仕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建功立業。如墨子他曾使其弟子耕柱子於楚,游高石子於衛,游公孫尚過於越,出曹公子於宋,使勝綽事齊國項子牛。很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味道。
其實,用現代學生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形容墨家子弟並不為過。墨子的五個「家」裡面就有一個「教育家」。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就是墨子約在其三十歲之前創辦的。這個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弟子彌豐,充滿天下」。
墨子的思想的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想來應該是這個學校的必修課。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三大派別,分別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見《韓非子·顯學》)。分別以談辯,從事,說書為主要思想,其中談辯即辯論,從事即研究科學,說書即教書和研究各種典籍。他們各自以為是正宗,不相上下,誰也不服誰,甚至互相傾軋窩里斗,致使墨家元氣大傷。到了戰國後期,墨家三派又匯合成二支:一支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另一支則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
可惜的是此後的時間,也就是從秦統一六國以後到清朝初年的近兩千年裡,墨學進入最低潮的時期。墨學基本上是處於停滯階段,治墨者屈指可數,能找到的的有:晉時的魯勝,唐時的樂台,宋代的何蕪及元代的陸友等。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謂是「鳳毛麟角」。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為教、焚百家之書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機和活力,以適應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的內因。大抵說來,還是墨家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難以實行,加上墨家獨特的巨子組織,已經是一種變相的神秘組織,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於心靈,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應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沒落了。
但是墨家精神並沒有失傳,而是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漢代以後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
DOMO之所以一再使用墨家文化背景,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由於墨家主張 「明鬼」之說,與中文RPG游戲當中神人不分的世界觀一致;二是墨家主張「天志」之說,相信天的決斷,同時又反對宿命論,相信自身的努力,在這一點對於當今的青少年上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三是墨家的科技成就很高,在這一點上可以由編劇自由發揮,展現出一段波瀾壯闊的劇情。
作為中文RPG中的人物,輔子轍、輔子洵和水鏡,還有其他一些角色,多少都帶有些「俠」的影子。但是上面說過,墨家有嚴密的組織,並不適宜於具有自由意志、主張人格平等的游俠,何況墨家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嚴密的邏輯思辨能力,也絕非「重氣輕命」的武俠所能為之。這點倒是可以從水鏡的處境上體現出一二。
然而,墨家卻與俠的生長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墨家對武俠現象進行了觀察和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任俠」觀念和理論主張。《墨子·經上》曰:「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注曰:「謂任俠。」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任俠」觀念,指出任俠出身於「士」階層,武俠是「士」的一部分,這是指俠的社會性質。墨子還精粹地概括了「任俠」精神的實質和內核——「損己而益所為」,也就是損己利人。接著,墨子進一步闡述了任俠精神的實踐方式:「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這句話翻譯出來是:干己身所厭惡的事來解放他人的急難。也就是要不顧一切地去扶危救困,為人解難,正是俠的行為准則。墨子對剛出現的武俠現象十分關注,並及時地對俠義精神與俠義行為作了系統的聞述,論證它們是合理的,這無疑給初生的尚在用生命和鮮血去探索行動宗旨的武俠提供了所急需的精神武器。可見,墨者對於武俠的出現是充滿同情和好感的。
墨家團體還收留了一些跡近武俠的人。例如被稱為「東方之鉅狡」的索盧參,由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嫠收為及門弟子。又如好勇的武士屈將子「帶劍危冠」去見墨子的另一名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將子闡述了勇武的真正含義。屈將子為之心折,「乃解長劍,釋危冠,而請為弟子學」。這些記載的字里行間,保存了墨家對受迫害的俠士加以保護的記錄。而部分俠的棄武就學,也給墨家輸入了新鮮血液。(想想水鏡給墨家帶來了什麼?)
墨家文化如日中天的日子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如今留下的只是一部殘缺不全的《墨子》和種種神秘的傳說,但墨家的精神永遠不會消亡,因為它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它將永遠流傳。
Ⅲ 魯班製造了什麼攻城器械
魯班製造了雲梯攻城器械。木工專家魯班一生發明的工具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好多人都有使用的鋸子。他對於軍隊裡面使用的兵器雖然不是很熟悉,但要研究起來也不難。
於是他很快制就為楚惠王造出一架能夠折疊的梯子。攻城戰斗開始時,士兵可以用它來爬上對方的城牆。因為它展開以後非常高,在地上看就像能插到雲彩里一樣,所以魯班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雲梯」。
身份背景:
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參加生產勞動,經過言傳身教逐漸經驗豐富,掌握了手工的很多經驗,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漸優化了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
現代已經看不到的手拉鑽、劃線用的墨斗,後來都成了魯班發明的。工具可以迅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勞動效率的增加,可以豐富物質的生產,促進經濟的繁榮!
Ⅳ 古代有哪些經典的攻城術和守城術
在古代的時候戰爭是非常頻發的,古代的戰爭並沒有特別發達的科技,也沒有什麼槍炮之類的,他們靠的就是近身的肉搏,而且在當時也沒有特別有力的遠程武器,如果想要攻下一座城池的話,是需要耗費很長時間的,在這一場持久戰當中,攻城和守城的雙方是都需要制定相對應的戰術的。在古代的時候,不管是攻城還是守城,他們都有著能夠參考的兵法,不論是攻,還是守都需要積極的調動士兵的士氣,還要保證糧草的充足。
守城其實是比較容易的,而且守城的將領會根據墨子的書來制定相應的守城戰略,因為墨子他主張的就是非攻,所以他在守城這一方面還是非常的有造詣的。在守城的時候,軍隊的糧草也要准備好,因為只有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糧食基礎,士兵才能夠對這場持久戰充滿信心,這一點不管是對於攻城的士兵還是守城的士兵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Ⅳ 中國古代攻城都是靠什麼,難道是靠梯子
兵法記載,攻城有「臨(臨山築攻)、鉤(鉤梯爬城)、梯(雲梯)、堙(填塞城溝)、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門)、蛾傅(密集爬城)、軒車(用高聳的軒車攻城)、轒轀車、空洞(隧道攻城)、沖共十二種。
而攻城器械則多不勝數,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
弓
《吳越春秋》中有載「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就是彈弓,是更古老的拋射工具,發射石丸等彈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簡單。從《易經》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的記載可看出最處形態的弓無非是將一根木竹彎成弧形,銷尖木竹既為箭。可以說簡陋到極至,其射程與殺傷力更是不敢恭維,但畢竟使人類擺脫了身體機能的限製成功運用一種機械力。
商周時期,弓箭的發展趨於成熟,作戰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銅鏃,弓的樣式也基本具備了後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戰國,弓的製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
西漢以後,穿透力更強的鐵鏃逐步代替了銅鏃,弓的製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質量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火器發明後,因其射速慢,天氣影響大,輕便的弓箭還有相當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繼光的軍隊裝備為例,步軍中弓手佔十分之一,馬軍中仍佔二分之一強。至於滿清更是以騎射作為奪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鴉片戰爭之後,弓箭才走出了中國軍隊的序列。
在長達數千載的裝備史上,弓箭贏得了無上的榮光,春秋戰國時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備的「六藝」之一,齊桓晉文稱霸,周天子賜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權。如百步穿楊的養由基,轅門射戟之呂奉先具是一段佳話。即便是羽扇倫巾的周公謹也用十日造箭之法來謀害諸葛亮。
飛鉤
飛鉤,檑義夜和狼牙拍,顧名思義飛鉤是將一鐵鉤栓於繩索之上,是很多樑上君子的最愛。實際上飛鉤用於攻城的歷史幾乎和飛鉤本身的歷史一樣長。《墨子?備梯》,《武經總要》,《練兵實紀》,《兵器圖說》都有記載,而令人更驚訝的是飛鉤的壽命之長,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二破武漢之時正是陳玉成親率敢死隊用飛鉤夜間偷襲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我人民軍隊也多次利用飛鉤建立功勛。飛鉤用於攻城多為人知曉,事實上,飛鉤在防守上的功績也是勿需多讓。一旦攻方以雲梯沖城,如果你有足夠的冷靜,足夠的准確,足夠的力量,足夠的敏捷便可用飛鉤將雲梯拉倒或拉垮,將梯上之人盡皆摔死。當然,在飛箭如雨的戰場,你還要有足夠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難度的動作。
飛鉤用於夜襲給防守者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古時的大城尤其是京師,都是佔地廣大,人口眾多。北京俗稱「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牆九個門;唐代的長安人口百萬。如果敵方「悄悄的進村,放槍的不要」,想在這樣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備襲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是,恐怕敵方尚未來襲自己已經心力憔悴。《三國演義》中曹劉爭漢中,曹操臨河下寨,劉軍不得進,後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軍。這時狼牙拍和檑義夜該大顯身手了,狼牙拍以鐵鉤,鐵釘置於木版或繩網上,夜間懸於城上,若敵以飛鉤夜襲便被鉤住紮傷不得攀緣。檑義夜是狼牙拍的近親,只是其將鉤釘置於圓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襲,還可當檑石滾木投下。
車
車,古來城關或是高牆深池,或是居於險要,所以攻守戰具皆為龐然大物。若想靈活應用,僅憑人力則實在是有些費力不討好,即便是體力比人高那麼一點點的牛馬,面對數十噸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興嘆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將戰具裝上戰車(如巢車,霹靂車等)。可想而知若沒有車的發明,攻城戰將乏味的多。
中國的傳說中,發明車輛的桂冠屬於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時,就有大規模戰車決戰的描寫。但是面臨著缺乏實物證據的難題。如果傳說屬實的話,中國使用車輛就不應遲於公元前23世紀。1972年,在河南安陽出土了一座商代車馬坑。裡面車廂,車軸,車轅皆製作精良,證明當時車輛技術已經發展的極為完善了。
拋石機
拋石機(又稱炮),相傳炮發明於周代,叫「拋車」。拋石機利用杠桿原理,將石頭拋射出去。由拋桿,拋架和機索三部分構成。拋桿設一橫軸,頂端連有一副皮兜繩;機索由數十上百根繩索組成。每根繩索需要1——2人拉拽。
東漢時期,炮已成為備受重視的攻城戰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紹戰於管渡,曹軍使用一種自行炮——霹靂車攻破袁軍壁樓,大獲全勝。唐宋以後,炮的使用更為普遍。宋代的陳規在《城守錄》中感慨的寫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術,則城無不拔;守者得炮之術,則可以制敵。」
在中國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處於突出重要地位,對中國炮的使用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公元13——14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絕後的龐大帝國。雖然蒙古無敵的鐵騎是這個神話的根本,但蒙古強大的炮兵卻賦予了蒙古軍隊摧毀一切防禦的巨大破壞力,是蒙古從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標志。 蒙古的炮稱為「回回炮」,它是一件「駁來品」進口貨,是當年蒙古西征時從波斯人手中學來的,也算中國早期知識引進的成功範例。「回回炮」上出現了類似射擊計算表的刻度,極大的提高了射擊的精度。古籍上曾經記載「回回炮」在攻襄陽時發揮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斃,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陣齊射將襄陽的城牆擊毀,歷時三年的襄陽大戰終於在「回回炮」的怒吼聲中塵埃落定。
在中華5000年的輝煌史上飽受戰爭的累累劍痕,《戰國策。秦策》有雲:「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其間或有弔民伐罪的凜然正氣,或有抗暴抑強壯志豪情,更有爭奪權力的荼毒生靈。戰國時燕將騎劫攻即墨不克乃盡掘齊人祖墳;秦之王賁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毀於一旦;蒙古西征,兵鋒所至有反抗者盡皆屠城。難怪兵聖孫子稱其為「此攻之災也」,但攻守雙方所用戰具則成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Ⅵ 攻城策略
火炮早在13世紀初就已出現在攻城武器的隊列之中
概述在西歐中世紀大部分時間里,攻城作戰是占支配地位的軍事行動,故此在論及非火葯式軍用裝置的發展時說中世紀時代是一個最為善於發明創造和多變的時代也就不足為怪了。同時,這也是一個經歷了尚存的希臘-羅馬世界的古典軍事技術傳統和來自伊朗、印度以至中國的軍事技術大匯集的時代。中世紀的西歐參與了對這些知識的融匯的過程,盡管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作為受眾而不是提供方。至於攻城技術方面,最具創造性的是中國文明和伊斯蘭世界
集中關注於攻城作戰的技術方面,將會反映出軍事築城學的變化,反之,軍事建築學也會反映出攻城技術的變化,由此,歐洲就有了那些庄嚴華貴的城堡和築壘城池,時至今日,它們還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但是中世紀軍隊面對這些雄偉的堡塞城池時所建造的非凡器械卻幾乎了無殘跡。只有一些難以理解的紙上描寫和技術論文,以及眾多通常都是過分簡化的圖解保存至今。
大多數的中世紀堡寨都是由羅馬帝國晚期的城牆或是晚近時代修建的土木結構組成。而後者非常有效,完全可以應付的了當時的攻城器械。盡管如此,由於這類器械的威力,精度和可靠性日益增強,普遍的發展則是從土木結構轉變成磚石結構的防禦工事。在所謂的「十二世紀復興」中出現的令人驚嘆的大教堂,雄偉的城堡和農業上的大擴張都見證了攻城器械在數量、大小以及復雜程度上的變化—因為這種變化所依靠的基本技術,與前者是大體相同的。義大利在眾多方面都是領路者,部分原因在於義大利與伊斯蘭世界和拜占庭佔領的東地中海先進文明有緊密的貿易聯系,部分的原因則在於做一個軍事工程師所需要的技術與當一個造船工程師或者船長所需的非常相似。這些技術很快就流傳到了遙遠的地方,不過也會出現挫折,例如在1174年當一直蘇格蘭軍隊試圖使用投石機(mangonel)對付瓦克堡(castle of wark,位於特威德河畔)的城牆時,只是將石彈筆直的拋上天,墜落下來砸死了好幾個士兵。13世紀的德意志,波羅的海十字軍由於擁有圍城的專業技術,面對其異教徒敵手時擁有著巨大的優勢,但是軍事工程師的重要作用卻未能使他們在歐洲的貴族精英中免受嫌惡。這種態度在13世紀早期的某位法國詩人(他的名字叫吉約·德·普羅旺斯)的身上集中地反映出來,他抱怨說,「亞歷山大大帝曾用過坑道工兵嗎?亞瑟王曾用過攻城機嗎?」
但另一方面,統治者們大多都認識到了他們的用處,擁有這種復雜的武器系統的也只有那些手握重權的人。政府之所以一般都能夠控制住較重型的攻城設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就是其建造和保養所需的巨大開銷。例如,密封敕令一覽表(calendar close rolls)記載稱:1257年,英格蘭曾從皇家迪安獵場(forest of dean)為國王之子愛得華定購了三台「弩炮(balisatas)」。在1305年英軍包圍蘇格蘭的斯特林堡期間,從英格蘭各地征運物資建造攻城機械,泰恩河畔的主要海港城市紐卡斯爾的市長也征發了四名男子,一名女子為此製造繩索。同一時期的法國,魯昂的大造船廠(clos de galées)11世紀時不僅要為法王製造艦船,還要製造攻城器械以及大量的武器盔甲。
中世紀時,運送攻城器械體積巨大的部件始終是個大問題。在早期中世紀的加洛林時代,使用挽畜(使用重型大車的情況很罕見)馱載攻城戰所需的物資,但是在南義大利這樣的崎嶇地帶,陸路運送這類物件極度困難。而另一方面,大多數的攻城器械易於拆卸,假如運輸手段合適,轉移也很方便。例如,1221年曾使用12輛大車花了19天時間將軍用器械從倫敦運往拜杉姆(bytham)之圍的前線(在今林肯郡)。其日均10英里的速度是很令人佩服的。
在英王亨利三世1224年貝德福德之圍的記載中極好地對協調,組裝攻城武器的管理成效做了描寫 。即使在貝德福德城堡已經投降之後,國王的書記員還是有事可做,記錄下列的開支「用於投石機運送及前述的投石機繩索,計15鎊10便士」,當年8月19日,投降之後不久,「大王書致貝德福德郡郡守,命令你將吾人離開貝德福德城堡時留下的各種投石機和攻城塔解體,運往北安普頓,轉交予北安普頓郡郡守…」
一般而言,從海路或河道運送攻城機械會比較容易,但又是並不見得會更快。1333年,英軍包圍貝里克(berwick)城時,由三條船隻,分別名叫格雷斯迪約、猶訥特和尼科拉(gracedieu[天主之恩寵], jonete and nicholas),將重型投石機從赫爾城運往貝里克,同船還運送了691枚精心打磨的圓形石彈作為投石機的彈葯 。
中世紀的投石機,其使用較之一般所想的遠為復雜,投石機投入作戰的序列基本上是按照拜占庭或伊斯蘭教文獻中的描述。圍城作戰,或者是以突襲佔領,掩襲毫無准備的守城部隊,或者就成了封鎖戰。此時,就需組裝或建造攻城器械,小型攻城機械先投入進攻,此時,大型攻城機械尚在建造之中。而守城者則通常是力圖使用縱火摧毀這些機械。由於攻城機械都是用木頭製成,一般都設在靠近敵方防禦工事之處,面對火攻之時,攻城機械顯得非常易受攻擊。而即使是最強大的投石機,其短短的射程也使其一樣的成為易受攻擊的目標。
基於杠桿-擲彈帶原理的投石機械直到火葯武器廣為傳布採用之前一直在穩步的增加其復雜性。火葯武器大行其道之前,投石機與城堡修建之間的軍備競賽一直處於平衡狀態。然而盡管早期的人力托拽杠桿-擲彈帶式投石機基本上是一種殺傷性武器,主要用於清除城頭的守衛或是破壞城牆上較為脆弱的雉堞,但13、14世紀較重型的配重式拋石機則除了最為堅固的堡壘之外,可以摧毀一切城垣。
盡管如此,挖隧道仍是摧跨城垣或塔樓最常用的方式。而投射類武器還有一種重要的心理效果,可以將巨石投入堡壘之內將房屋擊得粉碎,還能投擲穢物、死獸,敵方死者頭顱,以及囚徒的屍體來驚嚇城內人民。
背景介紹編輯本段 人們現在還是經常想當然的認為西羅馬帝國的土崩瓦解也就意味著古典時代的技術知識對「黑暗時代」攻城作戰所
撞城錘
起的影響變得微乎其微。但實際上,消失的似乎不是技術知識而是確保統治者能夠使用此類復雜軍事技術的社會-經濟結構。歐洲中世紀早期的國王們沒有羅馬皇帝們的威權和財富,所以不能維持隨軍攻城裝備,也不能維持一群有文化的熟練技術人員。大量的知識以理論形式倖存了下來,顯得古老過時。而且,中世紀早期的眾多軍事首領必然已經注意到同時代的拜占庭及伊斯蘭軍隊運用的極為有效的攻城技術。可是與拜占庭或伊斯蘭軍隊指揮官手裡令人驚嘆的裝備比起來,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軍事技術都已經過時了。
晚期羅馬軍事技術包括種類眾多的石發矢的機械,這些機械都基於扭力原理來貯藏能量,同時他們也知道用弩發射箭矢。但是所有這些機械主要都是設計用於以低伸彈道發射矢石的,一般的用途是作為殺傷武器,而不是用來破壞敵方的城牆。當然用來投射縱火物對付敵方的木質攻城機械,這類武器也是很有效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羅馬人通過fustibale,也即桿式擲彈器,可能對以杠桿-擲彈帶原理來拋擲較大物體有了基本的概念,但是從未將其發展成一種更大型的攻城器械。
晚期羅馬帝國後期的軍事技術論文,比如維吉提烏斯的《軍事科學摘要》,以及作者佚名的de rebus bellicis (on matters of warfare,約寫於4世紀晚期)仍然被轉抄和誦讀,只不過這些文章的影響尚不十分清楚。晚期羅馬軍用機械中保存到中世紀早期後又得以延續的就是onager[野驢,轉義成了投石機的綽號]。這是一種上古雙臂式投石機的4世紀簡化版單臂式投石機,正如那些早期裝置一樣,野驢投石機和被假定是它小表弟的蠍子弩都是靠動物腱索或馬鬃繩的扭轉來儲存扭力能。野驢投石機與較早期的雙臂扭力式機械相比,唯一的嚴重缺陷在於改變其射擊線較困難。
晚期羅馬帝國軍事技術的另一項進展在於儲能手段出現了從扭力向張力轉變的趨勢。換句話說,放棄了扭轉纖維繩束轉而使用有彈性的弓。到紀元4至5世紀,在晚期帝國的前線堡壘防禦中使用的是基於弩(crossbow)原理的武器。其中某些大號的可以安裝在支架上,其餘的則要使用絞車或別的機理來上弦。甚至有人提出說很少被人提到的晚期羅馬帝國「霹靂」弩炮就是一種裝備了鋼質弩臂的十字弩。羅馬人的確擁有製造這種非凡武器的技術,不過由於大環境上他們的帝國正在崩潰,這使得「霹靂」弩炮顯得極為稀少。
羅馬人的軍事技術在西部帝國滅亡之後得以倖存,對此幾乎是沒有什麼疑問的。羅馬-拉丁文化受日耳曼征服的影響較小的地區很多情況下也正是紀元6至7世紀時復雜的攻城技術再次出現的地區,這就暗示出這種技術從來就未被遺忘過。這種倖存並不是都集中在環地中海的前帝國心臟地帶,有證據指出在西部的凱爾特人地區和不列顛北部也有某種技術保存。可能6世紀的威爾士詩人塔里艾辛的詩篇「uthyr pendragon的哀歌」中可能不全是詩意的誇張:「我攻破了一百座城堡……」?![uthyr pendragon,尤瑟大王,在亞瑟王傳奇中是亞瑟王的父親,pendragon本意是指古代布立吞人的軍事首領,後又成為一系布立吞王侯的稱號,傳說中亞瑟一系的王都有pendragon的王號]
而在歐洲大陸上,晚期羅馬帝國在日耳曼西南部的邊境線防守倚靠的經常都是歸化的日耳曼移民,而6世紀統治義大利的日耳曼哥特人首領很顯然採用了晚期羅馬帝國的攻城技術。那種認為此類裝置只能由前羅馬士兵或其直系子孫所操作和維護的看法,其實是在暗示那些日耳曼「蠻人」不願意或是無法學習知識。同一時期在法國的許多地方,都有有力證據表明當地征發的民兵在軍事行動中仍保持了重要的角色,而他們在攻城戰中仍舊精通技術。而且,在法國南部的攻城戰較之北部更為復雜,組織和裝備的較好,這一事實也支持「晚期羅馬帝國的攻城技術在羅馬化較深的地區保存的更多」這一論點。
更為先進的攻城技術傳往中世紀早期西歐的另一渠道當然是通過拜占庭帝國。法國國王禿頭查理(a.d.843-877在位)在維京人圍攻昂熱城(angers,在今盧瓦爾河大區的安茹省)的873年可能雇請了拜占庭工程師製造「新式機器」,這些機器更有可能是新式的杠桿-擲彈帶式投射器,而不象是重新引進當時已經過時的羅馬式扭力發射裝置。杠桿-擲彈帶式投石機看起來應該在10世紀已經傳到了法國。其來源,若不是拜占庭帝國,就是伊斯蘭教的西班牙或者是來自亞洲,當時定居中歐的阿瓦爾人。類似的,10世紀時幫助義大利國王阿爾勒的休(hugh of arles,屬於加洛林家族後裔,曾任阿爾的攝政,924年被選為義大利國王,死於947年)進攻法拉科西內圖姆(fraxinetum,地在法國普羅旺斯的聖特魯佩斯st. tropez海灣,此地在889年被一群安達路西亞的穆斯林海盜佔領,為禍北義大利,阻塞意法之間的阿爾卑斯山口交通。穆斯林稱此地為fraxinet,他們直至975年才為南法領主的聯合武裝逐出。)城阿拉伯-伊斯蘭教守軍的那些拜占庭戰艦所攜帶的,是另一種新型攻城武器-希臘火,這可是羅馬人從未知曉的武器。
重要性與晚期羅馬攻城技術得以保存相當的就是中世紀早期伊斯蘭教世界的影響。這不僅僅因為伊斯蘭文明是到當時為止最為專注於技術的文明,更是因為伊斯蘭文明商業聯系廣泛,使其成為軍事觀念傳播的重要通道。這些軍事觀念不僅包括伊斯蘭軍隊自己開發的技術,還包括印度甚至中國的軍事技術。由於穆斯林戰士不僅與西歐的基督徒戰士當面交鋒,有時也會和他們並肩作戰,這種情況下他們在攻城戰方面的專業知識就使其顯得極為珍貴,這些穆斯林士兵可能對新思想的轉播起了幫助作用。
12世紀之後的歐洲對於機械技術的態度日漸開明,這在總體上反映出歐洲與阿拉伯-伊斯蘭教世界通過西班牙,西西里,十字軍東征和貿易接觸而產生的影響。這點對於歐洲在採用技術來提高工業、農業、建築以及攻城戰的水平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確實,自12世紀以後,西歐人就生活在一個「專注於機械學的世界」里,吸收新技術即使較之於希臘-羅馬古代世界也更為容易。到12世紀中期,在北義大利和十字軍國家、敘利亞以及埃及所使用的攻城機械之間具有了鮮明的相似性。12世紀晚期至13世紀在法國,英格蘭以及各地效仿參考突厥人的投石機毫無疑問地說明了有不少這類設備是改造自穆斯林世界的。當[記載說]1216年一位幫助法國人防守波卡羅堡(castle beaucaire,在今朗格多克—魯西永大區的)的工程師拿了一個罐子,裝上alquitran後用來摧毀進攻者的移動護棚時,這就成為無可否認的觀念交流的證據:因為alquitran這個詞來自阿拉伯語的al-qidr,意思是「大型燃燒-榴彈」。伊斯蘭攻城技術和作戰機械的影響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體現的更為明顯,在那裡軍事術語直到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仍然深受阿拉伯語的影響。
Ⅶ 中國古代有哪些攻城器械
兵法記載,攻城有「臨(臨山築攻)、鉤(鉤梯爬城)、梯(雲梯)、堙(填塞城溝)、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門)、蛾傅(密集爬城)、軒車(用高聳的軒車攻城)、轒轀車、空洞(隧道攻城)、沖共十二種。
而攻城器械則多不勝數,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
弓
《吳越春秋》中有載「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就是彈弓,是更古老的拋射工具,發射石丸等彈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簡單。從《易經》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的記載可看出最處形態的弓無非是將一根木竹彎成弧形,銷尖木竹既為箭。可以說簡陋到極至,其射程與殺傷力更是不敢恭維,但畢竟使人類擺脫了身體機能的限製成功運用一種機械力。
商周時期,弓箭的發展趨於成熟,作戰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銅鏃,弓的樣式也基本具備了後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戰國,弓的製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
西漢以後,穿透力更強的鐵鏃逐步代替了銅鏃,弓的製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質量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火器發明後,因其射速慢,天氣影響大,輕便的弓箭還有相當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繼光的軍隊裝備為例,步軍中弓手佔十分之一,馬軍中仍佔二分之一強。至於滿清更是以騎射作為奪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鴉片戰爭之後,弓箭才走出了中國軍隊的序列。
在長達數千載的裝備史上,弓箭贏得了無上的榮光,春秋戰國時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備的「六藝」之一,齊桓晉文稱霸,周天子賜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權。如百步穿楊的養由基,轅門射戟之呂奉先具是一段佳話。即便是羽扇倫巾的周公謹也用十日造箭之法來謀害諸葛亮。
飛鉤
飛鉤,檑義夜和狼牙拍,顧名思義飛鉤是將一鐵鉤栓於繩索之上,是很多樑上君子的最愛。實際上飛鉤用於攻城的歷史幾乎和飛鉤本身的歷史一樣長。《墨子?備梯》,《武經總要》,《練兵實紀》,《兵器圖說》都有記載,而令人更驚訝的是飛鉤的壽命之長,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二破武漢之時正是陳玉成親率敢死隊用飛鉤夜間偷襲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我人民軍隊也多次利用飛鉤建立功勛。飛鉤用於攻城多為人知曉,事實上,飛鉤在防守上的功績也是勿需多讓。一旦攻方以雲梯沖城,如果你有足夠的冷靜,足夠的准確,足夠的力量,足夠的敏捷便可用飛鉤將雲梯拉倒或拉垮,將梯上之人盡皆摔死。當然,在飛箭如雨的戰場,你還要有足夠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難度的動作。
飛鉤用於夜襲給防守者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古時的大城尤其是京師,都是佔地廣大,人口眾多。北京俗稱「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牆九個門;唐代的長安人口百萬。如果敵方「悄悄的進村,放槍的不要」,想在這樣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備襲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是,恐怕敵方尚未來襲自己已經心力憔悴。《三國演義》中曹劉爭漢中,曹操臨河下寨,劉軍不得進,後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軍。這時狼牙拍和檑義夜該大顯身手了,狼牙拍以鐵鉤,鐵釘置於木版或繩網上,夜間懸於城上,若敵以飛鉤夜襲便被鉤住紮傷不得攀緣。檑義夜是狼牙拍的近親,只是其將鉤釘置於圓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襲,還可當檑石滾木投下。
車
車,古來城關或是高牆深池,或是居於險要,所以攻守戰具皆為龐然大物。若想靈活應用,僅憑人力則實在是有些費力不討好,即便是體力比人高那麼一點點的牛馬,面對數十噸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興嘆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將戰具裝上戰車(如巢車,霹靂車等)。可想而知若沒有車的發明,攻城戰將乏味的多。
中國的傳說中,發明車輛的桂冠屬於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時,就有大規模戰車決戰的描寫。但是面臨著缺乏實物證據的難題。如果傳說屬實的話,中國使用車輛就不應遲於公元前23世紀。1972年,在河南安陽出土了一座商代車馬坑。裡面車廂,車軸,車轅皆製作精良,證明當時車輛技術已經發展的極為完善了。
拋石機
拋石機(又稱炮),相傳炮發明於周代,叫「拋車」。拋石機利用杠桿原理,將石頭拋射出去。由拋桿,拋架和機索三部分構成。拋桿設一橫軸,頂端連有一副皮兜繩;機索由數十上百根繩索組成。每根繩索需要1——2人拉拽。
東漢時期,炮已成為備受重視的攻城戰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紹戰於管渡,曹軍使用一種自行炮——霹靂車攻破袁軍壁樓,大獲全勝。唐宋以後,炮的使用更為普遍。宋代的陳規在《城守錄》中感慨的寫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術,則城無不拔;守者得炮之術,則可以制敵。」
在中國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處於突出重要地位,對中國炮的使用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公元13——14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絕後的龐大帝國。雖然蒙古無敵的鐵騎是這個神話的根本,但蒙古強大的炮兵卻賦予了蒙古軍隊摧毀一切防禦的巨大破壞力,是蒙古從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標志。 蒙古的炮稱為「回回炮」,它是一件「駁來品」進口貨,是當年蒙古西征時從波斯人手中學來的,也算中國早期知識引進的成功範例。「回回炮」上出現了類似射擊計算表的刻度,極大的提高了射擊的精度。古籍上曾經記載「回回炮」在攻襄陽時發揮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斃,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陣齊射將襄陽的城牆擊毀,歷時三年的襄陽大戰終於在「回回炮」的怒吼聲中塵埃落定。
在中華5000年的輝煌史上飽受戰爭的累累劍痕,《戰國策。秦策》有雲:「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其間或有弔民伐罪的凜然正氣,或有抗暴抑強壯志豪情,更有爭奪權力的荼毒生靈。戰國時燕將騎劫攻即墨不克乃盡掘齊人祖墳;秦之王賁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毀於一旦;蒙古西征,兵鋒所至有反抗者盡皆屠城。難怪兵聖孫子稱其為「此攻之災也」,但攻守雙方所用戰具則成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Ⅷ 墨家曾發明過什麼利器。墨家守城術是什麼
根據《墨子》中關於機關術的記載,當時墨家發明出來的機關器械有:
1. 連弩車 見於《墨子·備高臨》。連弩車是一種置於城牆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裝置,需十個人駕駛,最為巧妙的是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系住,射出後能用轆轤迅速捲起收回。
2. 轉射機 見於《墨子·備城門》。轉射機也是一種置於城牆上的大型發射機,機長六尺,由兩人操縱,與連弩車不同的是轉射機更為靈活,能夠在一人射箭的同時由另一人將機座旋轉。
3. 藉車 見於《墨子·備城門》。藉車外部包鐵,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夠投射炭火的機器,由多人操縱用來防備敵方的攻城隊。
這些機械的製造者墨子,生於約公元前468,卒於公元前376年,名翟,《墨子》一書中多稱「子墨子」,是春秋戰國之際小邾國(先後曾為宋、邾、魯、齊等國的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嚇人的頭銜: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擅長工巧和製作,在軍事技術方面高於其他諸子,堪稱博學多才。據說他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載300公斤重的軸承。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他利用杠桿原理研製成桔槔,用於提水。他還製造了轆轤、滑車和雲梯等,用於生產和軍事。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即所謂的「墨守」),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
Ⅸ 古代創造的攻城器械都有哪些
城池自從出現,一直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地位顯要,是歷代戰爭的必爭之地。在我國古代,不論大小城市,幾乎都建有堅實的城牆,城外還挖有寬而深的城壕。城戰是古代戰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武器的進步,城防設施的不斷完善,發明創造了許多攻守城器械。而攻城和守城器械的應用,無不是顯示出智謀和武力的硬戰。
在我國古代,城池是封閉式的堡壘,不僅有牢固厚實高大的城牆和嚴密的城門,而且城牆每隔一定距離還修築墩、台樓等設施,城牆外又設城壕、護城河及各種障礙器材。可以說層層設防,森嚴壁壘。
圍繞著攻城與守城,各種攻守器械在實戰中被廣泛應用。在我國古代,攻城器械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壞城牆和城門的工具。漢代以來主要發明創造的攻城器械有:飛橋、雲梯、巢車、轒讟車、臨沖呂公車等。
飛橋是保障攻城部隊通過城外護城河的一種器材,又叫「壕橋」。這種飛橋製作簡單,用兩根長圓木,上面釘上木板,為搬運方便,下面安上兩個木輪。
如果壕溝較寬,還可將兩個飛橋用轉軸連接起來,做成折疊式飛橋。搬運時將一節折放在後面的橋床上,使用時將前節放下,搭在河溝對岸,就是一座簡易的壕橋。
雲梯是一種攀登城牆的工具。一般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相傳雲梯是春秋時期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春秋時的魯班只是加以改進罷了。
傳說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的魯班。
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做雲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面准備向宋國進攻。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
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最厲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背他的主張。
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當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時,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
墨子就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他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
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麼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麼要扔了自己綉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
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找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便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墨子就解下身上系著的皮帶,在地上圍著當作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作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
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
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
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裡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
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
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麼?」
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只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這說明,雲梯的運用,無論是攻防,都處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仗的彼此制衡的發展變化中。到了唐代,雲梯比戰國時期就有了很大改進。
此時的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要人抬肩扛。
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記載,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折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
為了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代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巢車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用的瞭望車。車底部裝有輪子可以推動,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設一轆轤軸,用繩索系一小板屋於轆轤上。
板屋高3米,四面開有12個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敵人矢石破壞。屋內可容納兩人,通過轆轤車升高數丈,攻城時可觀察城內敵兵情況。
宋代出現了一種將望樓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樓車」。這種車以堅木為竿,高近一米,頂端置板層,內容納一入執白旗瞭望敵人動靜,用簡單的旗語同下面的將士通報敵情。
在使用中,將旗捲起表示無敵人,開旗則敵人來;旗桿平伸則敵人近,旗桿垂直則敵到;敵人退卻將旗桿慢慢舉起,敵人已退走又將旗捲起。
望樓車,車底有輪可來回推動;豎桿上有腳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豎桿旁用粗繩索斜拉固定;望樓本身下裝轉軸,可四面旋轉觀察。
這種望樓車比巢車高大,觀察視野開闊。後來隨著觀察器材的不斷改進,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觀察敵情。
轒讟車也是一種古代攻城戰的重要的工具,用以掩蔽攻城人員掘城牆、挖地道時免遭敵人矢石、縱火、木檑傷害。
轒讟車是一種攻城作業車,車下有四輪,車上設一屋頂形木架,蒙有生牛皮,外塗泥漿,人員在其掩蔽下作業,也可用它運土填溝等。
攻城作業車種類很多,還有一種平頂木牛車,但車頂是平的,石塊落下容易破壞車棚,因此在南北朝時,改為等邊三角形車頂,改名「尖頭木驢車」。這種車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敵人石矢的破壞。
為了掩護攻城人員運土和輸送器材,宋代出現了一種組合式攻城作業車,叫「頭車」。這種車搭掛戰棚,前面還有擋箭用的屏風牌,是將戰車、戰棚等組合在一起的攻城作業系列車。
頭車長寬各7尺,高七八尺,車頂用兩層皮笆中間夾一尺多厚的乾草掩蓋,以防敵人炮石破壞。車頂朝廷有一方孔,供車內人員上下,車頂前面有一天窗,窗前設一屏風牌,以供觀察和射箭之用;車兩則懸掛皮牌,外面塗上泥漿,防止敵人縱火焚燒。
「戰棚」接在「頭車」後面,其形制與頭車略同。在戰棚後方敵人矢石所不能及的地方,設一機關,用大繩和戰棚相連,以絞動頭車和戰棚。在頭車前面,有時設一屏風牌,上面開有箭窗,擋牌兩側有側板和掩手,外蒙生牛皮。
使用頭車攻城時,將屏風牌、頭車和戰棚連在一起,推至城腳下,然後去掉屏風牌,使頭車和城牆密接,人員在頭車掩護下挖掘地道。戰棚在頭車和找車之間,用絞車絞動使其往返運土。
這種將戰車、戰棚等組合一體的攻城作業車,是宋代軍事工程師的一大創舉。
臨沖呂公車是古代一種巨型攻城戰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戰車。車身高數丈,長數十丈,車內分上下5層,每層有梯子可供上下,車中可載幾百名武士,配有機弩毒矢、槍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壞城牆設施的器械。
進攻時,眾人將車推到城腳,車頂可與城牆齊,兵士們通過天橋沖到城上與敵人拼殺,車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壞城牆。
這種龐然大物似的兵車在戰斗中並不常見,它形體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難發揮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現,往往對守城兵士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亂其陣腳。
除以上所述的攻城器械以外,還有其他一些用來破壞城牆、城門的器械,如搭車、鉤撞車、火車、鵝鶻車等。在古代攻城戰役中,大多是各種攻城器械並用,各顯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