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的隱形眼鏡

誰發明的隱形眼鏡

發布時間:2021-07-20 16:24:19

A. 隱形眼鏡是誰發明

眼科學者和視光學專家努力尋求積極有效的方法矯正近視和阻止近視的發展。近百年來,在手術矯治屈光不正(即近視、遠視和散光的統稱)方面,更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21世紀眼視光學中的屈光手術成為眼科最熱門的技術,尤其是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簡稱LASIK),患者接受手術後,視力恢復之快,療效之好以及該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普及,均令人嘆為觀止。無數屈光不正患者對

LASIK趨之若鶩,希望藉助這一高科技的眼科技術擺脫戴眼鏡的煩惱,同時又心存膽怯:

LASIK的安全性可靠嗎?LASIK能使自己的裸眼視力恢復至什麼程度?LASIK的遠期療效穩定嗎?

我院眼科有著國內最早掌握近視眼矯治術的資深專家團隊,連續10餘年致力於各種高新眼科技術對屈光不正的矯治,使我院眼科的專家教授在矯治近視、遠視、散光等方面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世界和廣大屈光不正患者中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我院眼科每天都接到大量的咨詢電話、電子郵件和求助信件,為了集中解答廣大屈光不正患者的問題,我們將LASIK的有關情況包括十分敏感的價格問題逐一介紹於後以饗讀者。

2、準分子激光的概念和LASIK的原理

準分子激光是氟氬兩種氣體混合後經激發而產生的一種人眼看不見的紫外光,其波長僅193納米,不會穿入眼內,屬冷激光,無熱效應,能以「照射」方式對人眼角膜組織進行精確氣化,達到「切削」和「雕琢」角膜的目的而不損傷周圍組織和其他器官,其獨特性質是最適合角膜屈光手術。

LASIK手術的原理是用一種特殊的極其精密的微型角膜板層切割系統(簡稱角膜刀)將角膜表層組織製作成一個帶蒂的圓形角膜瓣,翻轉角膜瓣後,在計算機控制下,用準分子激光對瓣下的角膜基質層擬去除的部分組織予以精確氣化,然後於瓣下沖洗並將角膜瓣復位,以此改變角膜前表面的形態,調整角膜的屈光力,達到矯正近視、遠視或散光的目的。

3、LASIK的發展史

LASIK的發展史可追溯至40年代末。自1949年起,美國等國外的眼科專家們先後報道了對LASIK技術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角膜屈光手術。比如:冷凍角膜磨鑲術(1949年)、原位角膜磨鑲術(1964年和1966年)、準分子激光成功切削動物眼角膜組織(1983年)、非冷凍角膜磨鑲術(1986年)、自控板層原位角膜磨鑲術(簡稱ALK,1988年)、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簡稱PRK,1989年)、準分子激光角膜磨鑲術(簡稱PKM,1990年)等等。

1990年,Pallikaris將ALK和PRK兩者結合,終於形成了迄今為止最趨於完美的一種屈光不正矯治術即LASIK。

在我國,激光角膜屈光手術的開展與國外基本同時起步,關於準分子激光的引進,我國衛生部1992年召開了論證會,隨後引進PRK,相繼又引進了LASIK。PRK和LASIK這兩種激光角膜屈光手術的安全性、療效的可預測性和穩定性均明顯優於以往的任何一種屈光不正矯治術,尤其是風靡全球的LASIK,可以預見,在未來數年裡,必然成為眼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

4、LASIK的優點:

LASIK具有以下明顯優點:

①適應范圍廣:可矯正100-3000度的近視,還可矯治高度散光和高度遠視。
②術後反應輕:LASIK完整保留了角膜表層的「屏障」組織,故術後無疼痛,不住院不包眼,僅有短暫的怕光,流淚和眼內異物感。
③視力恢復快:術後即刻便能用眼,幾小時後恢復正常視力。
④效果穩定好:可一勞永逸地矯治屈光不正,通俗講即一次性治療,永久性效果。
⑤快捷而方便:術前檢查約1小時,術前准備約10餘分鍾,手術僅需幾分鍾,其中激光治療過程僅需幾秒鍾至幾十秒鍾,術後當天即可正常活動,不影響生活和工作。

5、LASIK的適應對象:

近視、遠視、散光等屈光不正患者並非人人都適合LASIK手術,只有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的患者才適合接近LASIK治療:

①、年齡18周歲以上
②、近兩年屈光狀態相對穩定(度數無明顯變化)
③、經檢查無LASIK禁忌症

6、LASIK的診治流程:

咨詢→術前檢查,預約手術→遵醫囑停戴隱形眼鏡1—2周,抗菌素眼葯水點眼1—3天→手術時做好個人衛生後按約前往進行術前復查、簽署LASIK同意書→進入手術室作術前消毒等准備→進入LASIK手術間,平卧手術台上,滴用具有麻醉作用的眼葯水,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毫無痛苦地接受LASIK手術(約10分鍾)→術畢,出手術室→戴上護眼罩由親友陪送或自行返回家中,休息幾小時即可恢復清晰視力→術後次日即可上班上學,照常生活並遵醫囑復查、滴用眼葯水1個月左右。

7、LASIK的風險

作為眾多角膜屈光手術中一項成熟而又佔領主流地位的技術,LASIK的安全性和療效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並不表明LASIK沒有風險(即並發症),LASIK可能出現的並發症包括:感染、欠矯或過矯、角膜穿通、醫源性角膜散光、繼發性圓錐角膜、角膜瓣不規則、瓣游離、上皮植入、眩光等等。

這些並發症如果及時發現並處理得當,大部分是不會留下後遺症,也不會影響療效。但是有些並發症確實妨礙視力恢復,比如術前近視、術後過矯成高度遠視;或術前無散光,術後成為高度散光等等,如果手術致患者存留的角膜又太薄,則無法採用再次手術予以補救。又如,術中角膜穿通或術後繼發嚴重的圓錐角膜,都可能令患者不得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給患者帶來新的困擾和麻煩,造成不良後果。眾所周知,接受LASIK手術的患者絕大部分是18歲以上的中青年人,他們正值前程似錦的重要人生階段,一旦發生嚴重並發症,影響患者視力,將給患者造成新的甚至更大的痛苦,故無論醫生還是患者都應充分認識到LASIK可能存在的風險,審慎地選擇手術和施行手術。

除了上述並發症外,LASIK術後矯正視力下降、夜間眩光、視光質量下降,夜間視力下降等弊端也較為常見。國外資料表明,LASIK術後夜間駕駛困難的患者竟高達30%!事實證明,僅僅只是手術安全,僅僅只是裸眼視力的提高,已經滿足不了現代屈光不正患者的視覺要求。
怎樣才能預防和消除可能與LASIK手術相伴而來的這些並發症呢?

8、並發症產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物體經過光學系統的折射後其成像發生畸變,不能准確無誤再現物體原形的現象叫像差。90年代中期,Liang等專家開始了對人眼像差的測量和研究,結果發現LASIK術後人眼總體像差比術前增加了5倍以上。這是導致LASIK術後眩光和視覺質量下降等現象的罪魁禍首,而術中激光偏中心切削、角膜切削麵不平滑,切削麵太小、切削太深,切削斜率太大等等因素是引起術後像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削除術後眩光,視覺質量下降等並發症就必須改善和糾正導致術後像差增加的上述因素。

傳統的PRK、LASIK等激光角膜屈光手術中,由於設備技術的限制,要避免激光偏中心切削,改善角膜切削麵的光滑程度等等,靠醫生人為的努力,根本不可能辦到。
什麼方法才能有效地防治這類並發症呢?1、第一個想到用眼鏡來改善視力的人,是一位來自佛羅倫薩的科學家索文諾·德格里·阿馬迪。大約在公元1280年,他用一對凸透鏡來校正遠視。他向一位來自比薩的名叫亞歷山德羅·迪拉·斯賓納的修道士坦露了自己的發明機密。
後來,迪拉·斯賓納告訴其他人怎樣來製作眼鏡,並且還指出玻璃如何才能具有曲形。到14世紀,許多義大利人佩戴了眼鏡。及至15世紀,用於校正近視的凹透鏡也被製作出來了。
眼鏡並沒有很快流行起來,主要是因為透鏡研磨技藝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效果很好的透鏡的表面應該是光滑的,曲線也應該是均勻的。17世紀透鏡製造者對生產質量良好的透鏡仍然有著困難,那時顯微鏡、望遠鏡都還在研製之中。
雙光眼鏡是美國科學家、外交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在1780年發明的。
2、十三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B. 發明隱形眼鏡的比斯特是哪個國家的人

是美國人。
1947年,美國人比斯特發明隱形眼鏡。
得益於兒子的惡作劇。一天,他正聚精會神地讀報,突然,鼻樑上的眼鏡被調皮的小兒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發火,小兒子卻拾起碎鏡片,貼在眼前大叫起來。比斯特拿過鏡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螞蟻,他靈機一動,既然碎鏡片可以脫離鏡架看東西,把它裝在眼球上,看東西不是更方便嗎?就這樣,隱形眼鏡誕生了。

C. 隱形眼鏡是誰發明的

隱形眼鏡的發展歷史 隱形眼鏡是當前視力需要矯正的人們的時尚選擇,而它真正的發展歷史已有百年。 1508年,義大利科學家達芬奇首先描述將玻璃罐盛滿水置於角膜前,以玻璃的表面替代角膜的光學功能。 1845年,英國人赫爾奇發現在玻璃和眼睛中間注入透明的動物膠質置於角膜表面,可以短暫矯正患者視力。 1938年,由於塑膠PMMA材料的發明,Mullen和Obring使用PMMA為材料,制出第一副全塑膠隱形眼鏡。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家Otto Wichterle研製出一種吸水後會變軟,又能適合人體使用的HEMMA材料,製作出第一副軟性隱形眼鏡。 1971年,美國博士倫公司首先獲得FDA(美國聯邦食品醫葯管理局)核准,在美國生產和銷售軟性隱形眼鏡。 1974年,為了改善鏡片的透氧性能,以達到使鏡片能夠安全地配戴過夜的目的,一種透氣硬鏡材料(硅酮丙烯酸酯,SMA)誕生了,由於硅成份的介入,使鏡片的透氧性能進一步提高,其後又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多種透氣硬鏡材料,具有代表性的有氟硅丙烯酸酯(fluorosilicone acrylates,FSA)和氟多聚體(fluoropolymers)等。有機氟成分則使材料有更為良好的透氧性能。 現在的隱形眼鏡普遍使用高分子材質製造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他們利用一種新型硅樹脂水凝膠材料製成的隱形眼鏡鏡片,能夠減少眼睛受細菌感染的幾率。這是隱形眼鏡研製的一個重大突破,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已經批准將這種新材料應用於月拋型隱形眼鏡的生產。 而今,隱形眼鏡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已經成為大眾商品
求採納

D. 隱形眼鏡是怎麼由來的

隱形眼鏡是視力需要矯正的人們的時尚選擇,而它真正的發展已有百年歷史。

1508年,義大利科學家達·芬奇就描述過將玻璃罐盛滿水置於角膜前,以玻璃的表面替代角膜的光學功能。1845年,英國人赫爾奇發現在玻璃和眼睛中間注入透明的動物膠質置於角膜表面,可以短暫矯正患者視力。1938年,由於塑膠PMMA材料的發明,出現了第一副全塑膠隱形眼鏡。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家奧托研製出一種吸水後會變軟,又能適合人體使用的HEMMA材料,並因此製作出第一副軟性隱形眼鏡。

1971年,美國博士倫公司首先獲得美國聯邦食品醫葯管理局核准,在美國生產和銷售軟性隱形眼鏡。

E. 第一副隱形眼鏡是誰發明的,誕生於多少年

世界上第一副隱形眼鏡誕生於1946年,是由德國一位名叫師赫爾曼·版韋爾克的設計師研權製成功的。

韋爾克小時候由於嚴重近視而不得不佩戴眼鏡,眼鏡給他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不便。為此,他常常煩惱。韋爾克為改變這種狀況,決心要研製一種讓人感到方便的眼鏡。

韋爾克既是電學家,又是機械設計師,他博學多識,心靈手巧。最初,他用一種有介電性質的有機玻璃材料進行試驗,沒有取得成功,因為所試制出的這種透鏡不能直接與角膜接觸。但韋爾克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堅持研製,終於在1946年研製出一種硬質微型接觸眼鏡,並取得了成功。隨後,韋爾克又在硬質隱形眼鏡的基礎上,發明了更加適應人體的軟質隱形眼鏡。

隱形眼鏡發展到今天,又有了很大的改進,它由新的高分子材料——甲基丙烯酸羥乙酯聚合後加工製成,是一種直接貼附在角膜上的軟質隱形眼鏡。這種鏡片使用起來既舒適又方便,很受近視患者的喜愛。

F. 隱形眼鏡誰發明的

達芬奇

G. 誰是第一個戴隱形眼鏡的人

1947年-美國人比斯特發明隱形眼鏡。

得益於兒子的惡作劇。一天,他正聚精會神地讀報,突然,鼻樑上的眼鏡被調皮的小兒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發火,小兒子卻拾起碎鏡片,貼在眼前大叫起來。比斯特拿過鏡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螞蟻,他靈機一動,既然碎鏡片可以脫離鏡架看東西,把它裝在眼球上,看東西不是更方便嗎?就這樣,隱形眼鏡誕生了。

這我就不知道了,我想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發炎是難免的吧

H. 眼鏡是誰發明的

據說,13世紀中期,英國人培根想發明一種幫人們提高視力的工具,但屢試屢敗。一天他到花園散步,透過蛛網上的雨珠,他發現樹葉的葉脈被放大了許多,竟然連上面的細毛都能看清楚。有所感悟的他立即跑回家,找出一顆玻璃球放在書上,但文字依舊模糊不清。他靈機一動,用金剛石割出一塊玻璃,靠近書本,文字果然放大了。後來,他在木片上挖個圓洞,將玻璃裝上,再安上一根柄,於是,第一個放大鏡出現了,這就是眼鏡的雛形。
這段傳說的真實性仍有待考證,眼鏡的發明者至今仍是個謎。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眼鏡出現在13世紀中後葉。有人認為,眼鏡的發明者來自義大利的佛羅倫薩;也有人根據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所記載的「中國老人為了清晰地閱讀而戴著眼鏡」,而斷定眼鏡最早出現中國。
眼鏡發明初期,工匠們只會磨製凸透鏡,直到公元1400年左右,矯正近視的凹透鏡才問世。那時,人們戴眼鏡的方法很奇特,有用紫銅架架在兩鬢角上的;有的用細繩纏繞在兩耳或固定腦後;有固定在帽子里,也有安在手杖上的;有些人後來用繩子將其系在胸前,並逐步發展成長柄單眼鏡。
盡管眼鏡的發明方便了很多視力不好的人,但在發明的早期眼鏡並不流行,因為那時鏡片多用水晶石或其他寶石製成,成本偏高。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雙焦距眼鏡。1937年法國人發明了礌績辟啃轉救辨尋玻默一種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國工程師發明了樹脂鏡片,此後,這種鏡片便成為鏡片王國的至尊,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廣泛使用的隱形眼鏡出自德國人之手。1887年,德國的菲克製造了第一個隱形眼鏡。此後,菲克與法國的卡特合作,用玻璃鏡片來矯正視力,但戴上並不舒服,沒能得到推廣。1937年,第一副用透明塑膠製成的隱形眼鏡誕生——雖然它還有些硬。1948年,美國的凱文·托赫改造了這種眼鏡。從此,一種能在臨床上推廣的矯正視力的隱形眼鏡才算是真正誕生

I. 隱形眼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哪個發明的

隱形眼鏡的發展歷史 隱形眼鏡是當前視力需要矯正的人們的時尚選擇,而它真正的發展歷史已有百年。 1508年,義大利科學家達芬奇首先描述將玻璃罐盛滿水置於角膜前,以玻璃的表面替代角膜的光學功能。 1845年,英國人赫爾奇發現在玻璃和眼睛中間注入透明的動物膠質置於角膜表面,可以短暫矯正患者視力。 1938年,由於塑膠PMMA材料的發明,Mullen和Obring使用PMMA為材料,制出第一副全塑膠隱形眼鏡。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家Otto Wichterle研製出一種吸水後會變軟,又能適合人體使用的HEMMA材料,製作出第一副軟性隱形眼鏡。 1971年,美國博士倫公司首先獲得FDA(美國聯邦食品醫葯管理局)核准,在美國生產和銷售軟性隱形眼鏡。 1974年,為了改善鏡片的透氧性能,以達到使鏡片能夠安全地配戴過夜的目的,一種透氣硬鏡材料(硅酮丙烯酸酯,SMA)誕生了,由於硅成份的介入,使鏡片的透氧性能進一步提高,其後又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多種透氣硬鏡材料,具有代表性的有氟硅丙烯酸酯(fluorosilicone acrylates,FSA)和氟多聚體(fluoropolymers)等。有機氟成分則使材料有更為良好的透氧性能。 現在的隱形眼鏡普遍使用高分子材質製造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他們利用一種新型硅樹脂水凝膠材料製成的隱形眼鏡鏡片,能夠減少眼睛受細菌感染的幾率。這是隱形眼鏡研製的一個重大突破,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已經批准將這種新材料應用於月拋型隱形眼鏡的生產。 而今,隱形眼鏡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已經成為大眾商品

J. 隱形眼鏡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隱形眼鏡是當前視力需要矯正的人們的時尚選擇,而它真正的發展歷史已有百年。 1508年,義大利科學家達芬奇首先描述將玻璃罐盛滿水置於角膜前,以玻璃的表面替代角膜的光學功能。 1845年,英國人赫爾奇發現在玻璃和眼睛中間注入透明的動物膠質置於角膜表面,可以短暫矯正患者視力。 1938年,由於塑膠PMMA材料的發明,Mullen和Obring使用PMMA為材料,制出第體使用的HEMMA材料,製作出第一副軟性隱形眼鏡。 1971年,美國博士倫公司首先獲得FDA(美國聯邦食品醫葯管理局)核准,在美國生產和銷售軟性隱形眼鏡。 1974年,為了改善鏡片的透氧性能,以達到使鏡片能夠安全地配戴過夜的目的,一種透氣硬鏡材料(硅酮丙烯酸酯,SMA)誕生了,由於硅成份的介入,使鏡片的透氧性能進一步提高,其後又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多種透氣硬鏡材料,具有代表性的有氟硅丙烯酸酯(fluorosilicone acrylates,FSA)和氟多聚體(fluoropolymers)等。有機氟成分則使材料有更為良好的透氧性能。 一副全塑膠隱形眼鏡。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家Otto Wichterle研製出一種吸水後會變軟,又能適合人 現在的隱形眼鏡普遍使用高分子材質製造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他們利用一種新型硅樹脂水凝膠材料製成的隱形眼鏡鏡片,能夠減少眼睛受細菌感染的幾率。這是隱形眼鏡研製的一個重大突破,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已經批准將這種新材料應用於月拋型隱形眼鏡的生產。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的隱形眼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