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紙的發明讀後感怎麼寫
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
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 聯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給你兩篇範文參考一下:
1、《老人與海》讀後感
失敗,在許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來,就能擊潰人的鬥志,讓人徹底崩潰,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敗戰勝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腳下,那麼,成功必定屬於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硬漢子。
《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一位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翁一次特別的打魚經歷。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打到一條魚後,他終於發現了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老人費盡心力,把大馬林魚扎死。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驗。一群嗅著血腥味而來的大鯊魚撲了過來。最後鯊魚們吃光了大馬林魚,老人憑著頑強的意志勝利返航,盡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禿禿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敗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擁有一顆堅強、不屈服的心來面對失敗,成功就一定會向我們走來。
2、《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笛福寫的《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獲益匪淺。
在一次航行中,魯濱遜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離開了孤島。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我覺得我要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頑強地堅持下去,憑自己的雙手創造新天地。
B.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
「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 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
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
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
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
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
「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
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干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
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
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
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8年5 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
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 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
197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 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
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 年)的紙質
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
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
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C. 蔡倫發明造紙術受什麼啟發
造紙術[2]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D. 紙的發明有什麼重大意義
紙發明的意義是不但促進了書籍文獻資料的猛增和科學文化的傳播,而且促進書法藝術的發展、繁榮和漢字字體的變遷,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紙是文字最重要的載體。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造紙技術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十分寶貴的貢獻。
(4)紙的發明啟示擴展閱讀:
紙張發明或起源於中國南方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很大可能是起源於中國南方,並且和嶺南地區特別是環珠江口周圍6000多年前涌現的豐富的樹皮布文化體系有密切關系。
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環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中,深圳咸頭嶺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石拍,科學測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樹皮布製作石拍,揭示出中國嶺南地區是世界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在香港研究局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歷史系教授、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前往印尼蘇拉威西中部深山村落,對世界現存公認最發達製作樹皮布技術民族進行10多天深入調查研究,詳細拍攝紀錄了整個製作樹皮布過程。他認為,這次獲得的紀錄數據彌足珍貴,可為中國出土的史前石拍如何製作樹皮布提供「活化石」對比研究,並對世界樹皮布文化研究有重要影響。
鄧聰說,從考古學角度分析,世界樹皮布技術擴散過程,呈現由南中國-中南半島-菲律賓-中美洲的傳播途徑,並與人類學上南島語族傳播極為相似。他認為,樹皮布技術是南島語民族文化要素之一,中國環珠江口地區距今約7000年前樹皮布製作石拍的大量出土發現,也將為未來南島語言祖先來源的探索、研究開拓廣闊前景。
E. 關於紙的發明有什麼啟示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紙的發明,也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成就。人類早期版運用的檔案載體,都權存在著各種缺點,只有紙這種書寫工具,才為人類廣泛接受而沿用至今。紙的發明給我國乃至世界帶來了許多種大影響,其中就包括對檔案事業的影響。
F. 紙的發明這篇課文告訴我們怎麼樣的道理
我覺得紙得發明告訴我們,經過人的智慧可以讓人們省下很多時間。紙的發明讓後來的人們有個更好的記錄生活和交流的工具,所以說,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G. 蔡倫受到什麼啟發發明了紙
上廁所沒有紙,用布太浪費,用手摳太不衛生,就發明了紙
H. 西漢時期,人們從什麼中得到啟示,發明了紙
西漢時期,人們從「積漂絮成
絮片
」中得到啟示,發明了紙
竹片-絲綢-樹皮,破布-棉絮,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