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酷吏張湯發明的酷刑坐盅

酷吏張湯發明的酷刑坐盅

發布時間:2021-07-20 02:18:16

⑴ "十大酷刑"是誰發明的哪"十大"

滿清十大酷刑
<剝 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腰 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車 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 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凌 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魚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縊 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烹 煮>

即「請君入瓮」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麼辦?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
<宮 刑>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刖 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

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

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插 針>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

<活 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

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個頭,然後開始凌虐..
<鴆 毒>

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鳩」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鳩止渴」便是源自於此。

常用於賜死情況

<棍 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鋸 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

<斷 椎>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樑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文規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很晚才到,有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姬重耳批准,將顛頡斷椎處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現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灌 鉛>

在佛教關於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二三二度,鉛的熔點是攝氏三二七點四度,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她招認私情,榮愛受刑不過,胡亂說出和醫生有姦情。劉去越發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她的兩隻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梳 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
參考資料:http://www.cqreview.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8&ID=11424

⑵ 12大酷刑是誰發明的

不是一人發明的,發明的人很殘酷。

1、梳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

2、剝皮

歷史上最愛搞剝皮的人是明太祖。

由於他是貧民出身,最恨貪官污吏,一旦被他抓到貪污,下場通常就是剝皮.他即位之初,曾抓到一對父子貪污,震怒之下,下令剝皮。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

「剝皮實草」則是後來的事,並且有規定,貪污多少兩銀子以上就處以此刑。

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從這里撕開,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

最難剝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把頭皮拉開以後從這里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會有一個從頭頂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3、腰斬

電視上的包青天,開鍘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把人頭塞進去,刀起頭落,彷佛中國式的斷頭台。

但是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包青天那三把鍘刀其實是腰斬用的。也就是一刀下去,就要把人兩段。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能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大家可以算算看一共要多少時間,而這段時間受刑人又得受多少苦痛。李斯也是被腰斬的。

補充說明一點,據說明成祖要求方孝孺執筆草詔,方孝孺執意不肯,明成祖威脅要誅他九族,方孝孺厲聲說:誅我十族也不怕!明成祖一怒之下,把他的朋友算是第十族,一並誅卻,當時株連數千人。

4、五馬分屍

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不要以為這沒什麼,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要花多少時間我不知道,不過恐怕不是幾秒鍾就可以解決的。而撕開的時候,恐怕是血雨滿天。

另外常聽到的「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活生生的倒是沒聽過。不過歷史上有一段記載,恐怕比大卸八塊還慘。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5、凌遲

說到凌遲處死,那可就不簡單了。

以前聽人家罵「殺千刀的!」意思就是詛咒這個人給凌遲處死。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劊子手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劊子手也要受刑。這是明朝的規定,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瑾,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而更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禎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叛國,
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漁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 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

6、縊首

差點忘了這種最重要的死刑...

之所以說是最重要的,是因為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在國外來說,多半是使用絞刑台,絞刑台的構造是在受刑人腳站的地方有個活門,等繩子套好,活門一開,受刑人就兩腳懸空。不過這樣子處死的受刑人通常不是窒息而死,而是因為頸椎被拉斷了,因此不會死得太痛苦。(事實上前幾年出版的「完全自殺手冊」還推薦上吊自殺,認為這是最「安全」,痛苦也最少的自殺方式。)

三毛就是這樣自殺的,據說這樣子自殺,只需要13公分的空間就足夠把頸椎拉斷。不過中國人就沒那麼人道了,不然怎麼叫酷刑呢?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子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

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7、請君入瓮

「請君入瓮」這句成語也是從酷刑來的...

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

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

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麼辦?

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

武則天其實還算是個好皇帝,只是因為她是女的,就被後世史家罵得狗血淋頭。

不然她重用賢臣,懲罰酷吏,又奠定千年科舉的根基,比起後世那些亂七八糟的皇帝要好得多了...

8、閹割

談酷刑,大概絕對不能不談閹割。

而中國的歷史上,有關閹割的東西可以寫成一本書。

閹割的歷史非常久遠,有簡單的有復雜的。

簡單的就像阿拉伯人,只要犯了X罪,人家就會幫你准備一塊木坫,叫你把小弟弟擱在上頭,然後一斧頭剁掉。

復雜的就像中國人,由於代代都要靠宦官來服伺後妃(以免皇帝戴綠帽子),所以閹割的歷史久遠。

君不見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

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然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

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這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以前就會有父母因為家境不好,把自己的小孩閹掉,希望可以進宮當宦官。閹下來的東西則要保存好,以後進棺材的時候要一起放進去,才算是全屍。

9、刖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

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不起來,要出入行走都得靠拐杖。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要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10、插針

用插針當酷刑?沒錯,人身上有幾個地方,針插下去可是會哭爹喊娘的。

插哪裡呢?插手指甲縫。俗語說:「十指連心」,被針插進指甲縫可會痛得椎心刺骨,不信你試試看。以前這招也是用來逼供的,不知道為什麼,特別喜歡用在女生身上,有可能是因為女生的忍耐力比較差吧。不過也聽說女生耐痛的能力比男生強,生孩子那種痛都撐得過來,男生絕對沒辦法。所以為什麼喜歡對女生施這種刑呢?我也不知道。

這種酷刑很早以前就有人用了,很多筆記、小說裡面都有提過。而且現在還有人在用。

最近的例子是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前一陣子在陳豐偉的文章里看到的。

他有個病人,是以前黨外的大老,十根指頭的指甲縫永遠有個無法癒合的空隙,據說就是當年給警備總部拘留時,被警察拿針給扎的。

11、活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

對日抗戰時,日軍就常用這招,另外一些第三國家的游擊隊也常用,所以常常有新聞報導在什麼地方又發現千人冢....

這些出土的屍骨,都為我們見證了戰爭的殘暴。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

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 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頭,然後開始凌虐..

12、棍刑

這種酷刑其實我不太願意說,因為這種刑罰沒有什麼「暴力美學」可言,像凌遲、剝皮,都還要講求技巧,這種酷刑就純粹是粗暴而已,偏偏又讓人苦不堪言...不過還是寫出來供大家參考吧。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

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裡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歷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另外紅樓夢里,尤二娘「吞金」自殺,就是類似的原理,利用金子的重量,吞進去之後,也是穿破胃腸而死。

這種酷刑還有變形,就是對待淫婦用的「木馬」。也是拿根木樁,從下體插進去,由於木樁在木馬上,人又坐在木馬上,身體的重量會往下落,木樁便會慢慢穿入,也讓人死得很慘...

有一種剝皮,據說是魏忠賢所創,將瀝清燒溶,淋在人身上,然後用錘一敲,整層皮全脫落了.

⑶ 古代的十大酷刑都有什麼都是誰發明的怎麼發明出來的

古代十大酷刑cga 剝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
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 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 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 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
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腰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 ,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
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車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 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
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 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 扯的時候。

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 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 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凌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 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
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
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
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 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魚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 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 痛。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縊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 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烹煮

即「請君入瓮」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 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 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 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 人不肯招供要怎麼辦?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 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

宮刑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 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 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後拿 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 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刖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
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
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 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 或人力車)。

插針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

活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
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 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中國的酷刑中, 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 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個頭,然後開始凌虐..

鴆毒

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鳩」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鳩止渴」便是 源自於此。
常用於賜死情況

棍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 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 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 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鋸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 ,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 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 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 ,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 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

斷椎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
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樑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
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
文規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
很晚才到,有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姬重耳批准,將顛頡斷椎處
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
很大,現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灌鉛

在佛教關於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 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 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二三二度,鉛的熔點是攝氏三二七點四度,無論 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 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 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 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 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 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她招認私情,榮愛受刑不過, 胡亂說出和醫生有*情。劉去越發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 她的兩隻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 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梳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 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 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 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 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 ,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 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 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

⑷ 漢代酷吏張湯的資料

張湯,西漢時期官員、酷吏,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因為治陳皇後、淮南、衡山謀反之事,得到漢武帝的賞識。

張湯先後晉升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與趙禹編定《越宮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張嚴峻,常以春秋之義加以掩飾,以皇帝意旨為治獄准繩。曾助武帝推行鹽鐵專賣、告緡算緡,打擊富商,剪除豪強。頗受武帝寵信,多行丞相事,權勢遠在丞相之上。

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長史朱買臣的誣陷,被強令自殺。死後家產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祿及皇帝賞賜。張湯雖用法嚴酷,後人常以他作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為官清廉儉朴,不失為古代廉吏。

(4)酷吏張湯發明的酷刑坐盅擴展閱讀:

張湯的死亡,最致命的原因在於他的兩面性格,為法過酷,結怨太多,最後被武帝拋棄。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於鹽鐵收歸中央政府獨占,極大損害了同姓諸侯國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個人恩怨,趙王劉彭祖率先指控張湯與其下屬魯謁居合謀詭計危害國家。

魯謁居是張湯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製冤案以陷害張湯的舊怨御史李文。魯謁居因趙王上告被關入獄中不久病死。被連累的魯謁居的弟弟認為張湯見死不救,於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與張湯違法挾私尋仇的黑幕。

武帝特命廷尉減宣調查李文案,而同為酷吏的減宣恰也是張湯的老對頭,欲藉此案置張湯於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動羅織大罪。

正在這危機時刻,有賊偷盜了漢文帝陵園的下葬錢,依慣例,丞相庄青翟與張湯相約一同向武帝謝罪。張湯臨時變卦,單方面推卸責任,准備先彈劾庄青翟,將罪名全歸於丞相。

而丞相府的三位長吏朱買臣(成語「覆水難收」的主角)、王朝、邊通也都與張湯結有深怨,三人得知張湯計劃後,一起聯名先發制人,替丞相聲辯無罪的同時,告發了張湯平日的種種非法行徑,將前後數件事一一聯系。

武帝暴怒,認定張湯內心險詐一慣欺君,便不由分說,派使者帶著罪名簿以八項大罪痛責張湯。

⑸ 漢代酷吏張湯的資料都有哪些,他有哪些功績

張湯的出身與童年
西漢初期的官吏總體上由兩部分組成:一類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可概稱為文吏;另一類是學習儒家經典而入仕途的知識分子群體,可概稱為儒生。前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未接受系統的六經之學,但深諳政治慣例,通曉法律事宜,熟知技術性業務,是人主眼中的「武力有功之臣」,其施政採用法家實用主義學說,直接秉承最高旨意,嚴刑峻法,打擊盜賊豪強及一切不利於皇權統治的力量,後世稱他們為「酷吏」。後者通常出身平民,深知社會底層民眾疾苦,篤信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倫理,認為治國之本在於寬厚待民,但多不通政務,不適應官場規則。其施政堅決依照儒家學說,發展生產,施行教化,致力於社會的安定良態,後世稱他們為「循吏」。〔1〕文吏與儒生之爭,既有政治分歧,也因私人生活,漢武帝時代尤為激烈。而張湯就是武帝時期赫赫有名的一代酷吏。
張湯,西漢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地區)人,具體出生年份不祥,約為漢景帝中期,是典型的法家式官僚子弟出身。現代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幼年的生活環境對其一生成長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潛意識中的刺激通常於悄無聲息之中深刻地改變性格,而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著命運。中國民間諺語也有「三歲看小,五歲看老」。司馬遷在《史記•酷吏列傳》里記有這樣一件發生在張湯幼年時的小事,其中反映出的諸多信息將會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張湯及以其為代表的酷吏群體的心態。
「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鼠盜肉,父怒,笞湯。湯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鞠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父見之,視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 〔2〕
以職業風格治家的張父因老鼠偷肉一事大發脾氣,用竹板、荊條「笞」湯,體罰兒子。請注意,笞刑是古代中國常見的正規刑罰之一。〔3〕受了委屈而又倔強的小張湯掘地三尺捕獲盜鼠後,並非出口惡氣一殺了之,而是一本正經地自設公堂,傳布文書,刑訊定罪,最後宣讀判決,將老鼠處以極刑,磔(肢解暴屍)於堂下。再請注意,磔刑是遠古殘酷周刑之一,即今人俗語「五馬分屍」。〔4〕擔任公職多年的父親見證情景,也得「大驚」,從此發現了張湯的天賦,讓他助理代案,專寫司法文書。(關於漢代訴訟審判制度,文獻記載不多,主要描述就在《酷吏列傳》及張湯審鼠這一段。)〔5〕通過對上述事件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家庭環境的影響、張湯自身的興趣和才能以及其父對他的專業培訓,都使他非常適合擔任「刀筆吏」職務,從事司法工作,這與他後來能位列三公、成為御史大夫關系極大;其次,張湯小小年紀性格中殘忍冷血的一面已初顯端倪,具有強烈的暴力傾向,其後更是愈演愈烈直至成為一代酷吏,「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6〕但同時也為其一生最終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三 從小縣吏到御史大夫
張父死後,張湯頂班當了多年長安吏。他的政治發跡,先是因為救助過周陽侯田勝,而被引見朝中貴族,在當時名酷吏寧成手下任職。接著攀交上田勝之兄丞相田蚡,遂被推薦給漢武帝,提升為御史。張湯仕途上的嶄露頭角始於公元前135年的陳皇後巫蠱案。皇後陳阿嬌(成語「金屋藏嬌」的女主角)為與美人衛子夫爭寵,召集巫婆於後宮施法念咒。武帝下令嚴查此事。張湯借機發揮酷吏本色,網羅無辜。「湯深竟黨與,相連及誅者三百餘人,楚服梟首於市」,〔7〕被牽連者達上千人。既而陳阿嬌被廢,衛子夫新立為後。因辦案有功,張湯升職為太中大夫,從此為武帝所賞識一路青雲直上。
太中大夫任上,張湯與私交甚好的酷吏趙禹(成語「一意孤行」的主角)合作,根據武帝政治的現實需要,共同制訂修改各種國家律令。其主要作為有:恢復漢初廢除的連坐法、族誅法、妖言誹謗罪等嚴刑峻法;作見知故縱之法,即官吏獲知犯罪行為後必須舉告,對應判刑的罪犯必須嚴格執行,對當地動亂必須嚴厲鎮壓,否則以重罪論處;編《越宮律》二十七篇(今佚)。關於宮廷警衛制度,是漢律六十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律令的共同特點是「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8〕即務必使法令嚴峻細密,對任職官吏尤為嚴格。這使得文景盛世以來寬厚立法的趨勢被逆轉,漢法的發展從此嚴酷苛密化。
此時,武帝為加強封建大一統,罷百家尊儒術,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家學說。張湯恰時投機,一邊上書請求選派儒家博士為廷尉史,輔助自己辦案,一邊多次就朝堂重大案件代表天子及官方前去咨詢已還鄉退隱的董仲舒,以其意見為重要的審判依據。從此獄吏斷案,多應朝廷旨意,附會古人之義,言必六經「公羊」,史稱為「春秋決獄」,這既促進了法律儒家經典化的過程,也是兩漢經學化的開始。
公元前123年,淮南王劉安(古籍《淮南子》的編著者,成語「雞犬升天」的主角)、衡山王劉賜謀反,事敗自剄。廷尉張湯主審這場政治大案,揣摩武帝心意,乘機鏟除宿怨,窮追狠治大顯身手,「凡淮南、衡山二獄,所連引列侯、二千石、豪傑等,死者數萬人」。〔9〕張湯遂於次年,即武帝元狩二年,加官進爵,功成名就,開始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七年御史大夫生涯。
張湯的飛黃騰達,首要原因在於他成功前謙卑待人、廣交朋友、編織關系網,打下了堅實的階級基礎。《史記•酷吏列傳》上說「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已心內雖不合,然陽浮慕之」。雖然有意見,但是表面還要做足功夫,營造氛圍,對富豪高官們仰慕推崇,畢恭畢敬,「與長安富賈交私,收交天下名士大夫……至於大吏,內行修也;送請諸公,不避寒暑」。於是「雖用法深意不專平,然得此聲譽」,盡管問題不小,卻被權貴褒獎,獲得良好名聲。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張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張湯的一言一行從武帝角度看去,無不是唯皇命是從,絕對效忠,絕無任何私心,武帝自然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理所當然的重用他,賦於他大權。而事實上卻是「所治即上意所欲罪,與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治獄所排大臣自為功」。也就是說,張湯斷案大多是遇上武帝討厭的,就落井下石加重刑罰;遇上武帝喜歡的,就尋找借口法外開恩;遇上武帝不關心而與自己有隙的,就毫不留情一審到底,以排擠仇家為政績,在維護皇權的幌子下最大程度的擴張己欲。「雖文致法,上財察,於是往往釋湯所言」,名義上萬事由皇帝一人裁決,其實最終決策權卻完全被張湯個人意志所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張湯的成功所依靠這兩個因素也正是他失敗的原因。
位列三公後的張湯自恃有皇帝寵信,多行分外之職,權勢遠超丞相,天下之事皆由其決之。他在朝堂上高談闊論國家大政常至日暮,武帝忘而廢食遲不退朝,眾臣皆不得歸;因病不能上朝時,武帝竟御駕專程前往張府看望,隆貴到如此地步。漢匈間長年間大規模的戰爭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為解決財政危機,武帝令張湯主管經濟改革,策劃國家與百姓爭利,負責製造白金貨幣和五銖錢,實施鹽鐵用品專賣法案,到處張貼緝拿令,嚴刑打擊豪強富賈,酷法壓迫平民弱勢,〔10〕全國被搞的通貨膨脹,騷動不堪。
而就在這個時候,經武帝默許,張湯又親手製造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史和法制史上最為嚴重的冤獄之一——腹誹案。以廉直聞名,任九卿之一的大農令顏異因對張湯以一張白鹿皮置換四十萬錢的經濟法案持有異議,得罪了漢武帝。主持變革大計、善察政治風向的張湯與顏異有舊怨,便借口顏異曾在下屬批評朝政時「不應,微反唇」(無語,只動了下嘴皮),上告其「不入言而腹誹,論死」(沒說話但在心裡誹謗,應該處以死刑)。〔11〕武帝批准,顏異即被處死。腹誹案可以說是千古奇冤,竟純以猜度主觀判定政治犯,這個惡劣的先例比南宋岳飛「莫許有」、明於謙「意欲罪」在時間上還早了上千年。其造成的直接惡果就是皇權專制勢力滔天,官民人人處於恐怖之中,「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比,而公卿大多諂良取容矣」,腹誹被公然地搞成了能類推的罪名,眾臣也得諂顏保身附和。至於改革大計,為政時不聽眾議不思後果,打擊傷害面太廣,必然造成對社會的嚴重損害。「自造白金、五銖錢後,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十萬人。犯者眾,吏不能盡誅」,以致民怨沸騰,怨聲載道,「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咸指湯」。〔12〕到了這個萬夫所指的地步,可控制的經濟危機已被人為惡化成了嚴重的政治社會危機,如同不義的輝煌總逃不過慘淡的收場,張湯的飛黃騰達也快到盡頭了。

四 四面楚歌無路可走
張湯的失敗,最致命的原因在於他的兩面性格,為法過酷,結怨太多,最後被武帝拋棄。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於鹽鐵收歸中央政府獨占,極大損害了同姓諸侯國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個人恩怨,趙王劉彭祖率先指控張湯與其下屬魯謁居合謀詭計危害國家。魯謁居是張湯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製冤案以陷害張湯的舊怨御史李文。魯謁居因趙王上告被關入獄中不久病死。被連累的魯謁居的弟弟認為張湯見死不救,於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與張湯違法挾私尋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減宣調查李文案,而同為酷吏的減宣恰也是張湯的老對頭,欲藉此案置張湯於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動羅織大罪。正在這危機時刻,有賊偷盜了漢文帝陵園的下葬錢,依慣例,丞相庄青翟與張湯相約一同向武帝謝罪。張湯臨時變卦,單方面推卸責任,准備先彈劾庄青翟,將罪名全歸於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長吏朱買臣(成語「覆水難收」的主角)、王朝、邊通也都與張湯結有深怨,三人得知張湯計劃後,一起聯名先發制人,替丞相聲辯無罪的同時,告發了張湯平日的種種非法行徑,將前後數件事一一聯系。武帝暴怒,認定張湯內心險詐一慣欺君,便不由分說,派使者帶著罪名簿以八項大罪痛責張湯。
「天子果以湯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湯。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於是上使趙禹責湯。禹至,讓湯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簿為?」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為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遂自殺。湯死,家產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他業。昆弟諸子欲厚葬湯,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污惡言而死,何厚葬乎!」載以牛車,有棺無槨。天子聞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盡案誅三長史。丞相青翟自殺。上惜湯。稍遷其子安世。」〔13〕
武帝還派出當年與張湯情同兄弟的酷吏趙禹來質問他。〔14〕張湯見了好友,自以為事情終有轉機,正准備長篇解釋,卻被趙禹當頭痛斥:「今天你覺得自己冤枉了,當年被你殺的那麼多人就不冤枉嗎?現在別人告你都是有真憑實據的,皇上關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斷,為什麼還要爭辯呢?」(這與成語「請君入瓮」有神似之處)這么一折騰,張湯終於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所作所為,再以自己對武帝的了解,盡管不甘心,但是非死不可了。在諸侯、部屬、酷吏、同僚上下內外四面八方的夾擊下,皇帝也拋棄了他。張湯自殺了,面對下葬事宜,張母之所以正氣懍然地說了些我們不能理解的怪話,我想大概是因為在她眼中兒子一貫是清廉正氣盡心為公的吧。
實際上,張湯之死是政治斗爭的殘酷結果,是作法自弊罪有應得的下場,是古語「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再印證,談不上什麼惡言誣陷。首先,張湯大權在握後,翻臉無情、廣結仇怨,致使眾臣群起圍攻,再無人為其說話,失去了以前牢固的官場基礎。丞相府的三長史朱買臣等人都是平民文士出身,曾位居張湯之上,「而湯為小吏,跪伏使買臣等前」。等到他們獲罪降職後,風水輪流轉,「(朱買臣)見湯,湯坐床上……湯數行丞相事,知此三長吏素貴,常凌折之」,冤家對頭間已是易結不易解了。其次,懷著「何世患無才?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15〕的人才工具論的漢武帝,為人喜怒無常,隨心所欲,做事治國常不計後果,一旦反悔便大走極端。在對待張湯案時,先是毫不留情,不容解釋,一心治其死罪。等到終於如願了,突然聽聞張湯家貧薄葬,就立刻掉轉方向,一口氣又殺了三長吏,逼死丞相庄青翟,金口贊許了張母,再提升張湯之子張安世的官職,就算是撥亂反正給張湯正式平反了。孰不知這很可能是一場政治案件還沒弄清,緊接著又製造了另一場也說不清的冤假錯案。以武帝一貫的政治言行和後來的歷史觀之,他對張湯有保留的「信任」與所謂的「惋惜」,在關鍵時刻是不可靠的,一旦遭遇其他重大政治斗爭,必要時還會棄之為犧牲品。
《史記•平淮書》載「是歲也,張湯死而民不思」,張湯本來也就沒為民眾做過多少有益之事,留給平民百姓的恐怕只有嚴刑峻法帶來的肉體與心靈上永遠的傷痛。他所做過的違法亂紀的罪行,只怕依他自己制訂的漢律也是要嚴懲不怠禍及全族的。整個事件里最值得稱贊之處在於,張湯雖然全公費開支,但從政數十年,一度掌控全國財政大權,卻能不貪污索賄,以至家中清貧如許,真是難能可貴,在這一點上足為廉潔表率,或許這就是張母內心深處兒子正直形象的來源。
縱觀這場高層大內斗,真可說幾乎無對錯之分,朝中各臣在揣摩皇帝心意互相傾軋的同時,都在不同程度地徇私枉法。在張湯一心陷害別人時,別人也在相機報復,一有機會,雙方就借機發揮大肆發難,一場新的政治大風暴又憑空從天而降。其結果卻不僅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還連累無辜他人,殃及下層百姓。這既是封建政治的黑暗無情,也是皇權制度下的丑惡與無奈。

五 張湯與武帝的歷史教訓
張湯死後,武帝繼續重用酷吏治國,《史記•酷吏列傳》所載十一名酷吏,竟有九位都是武帝時的,義縱、王溫舒、減宣、杜周等人相繼擔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職,搞得冤獄遍天下,民變起八方,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國家處於一片腥風血雨中。《漢書•刑法志》記「(張湯死)其後姦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網寢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章,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司馬遷也評論說,張湯雖「深刻」,然相比之下「其治尚寬,輔法而行」,還能「知陰陽,人主與俱上下,時數辯當否,國家賴其便」。「自張湯死後,網密,多詆嚴,官事浸以耗廢,九卿碌碌奉其官,救過不贍,何暇論繩墨之外乎!」上有所好,下必甚矣,酷政蔚然成風,酷吏盈滿天下,而張湯的繼任者們只會一無是處禍國殃民,「何足數哉!何足數哉!」〔16〕張湯一生以悲劇告終,這是武帝統治下他的必然命運。漢武帝劉徹是一個雄才偉略卻也好大喜功、黷武嗜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五十年間,開疆拓土建立不朽功業、確建中國三千年「秦皇漢武政治架構」的同時,隨意發動戰爭,任意製造大規模冤案,嚴刑酷法維護統治,揮霍了其祖父與父親「文景之治」四十年多來的社會財富,導致國家動盪不安,人民飽受苦難,「海內虛耗,戶口減半」,〔17〕全國人口減少一半。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總結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18〕武帝時共十三位丞相,不得善終者九位。至到最後「巫蠱」案剛愎自用聽信讒言,逼死皇後(衛子夫)、太子、皇孫,才痛然恍悟,察覺自己於國於民為禍甚大,晚年「輪台思子悔過」下罪已詔,決定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任用賢良,以贖己罪。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暴君必然製造酷吏,二者互相利用互為依靠。酷吏在爭寵內斗的同時,又提攜互助共同營造暴政;不酷者反而被異化為官場公敵難以作為。僅以張湯為例,他師出酷吏寧成,與酷吏趙禹交好,最終也被酷吏減宣圍攻。而酷吏尹齊、杜周、王溫舒都曾先後為張湯屬下。張湯對他們甚為欣賞,多次稱贊尹齊「廉武」,數次進言杜周「無害」,〔19〕大力提拔王溫舒。三人由此官至御史,在張湯死後倍受重用,「青出於藍而甚於藍」,施政殘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可說是惹得人神共憤,當然也都如張湯般咎由自取,難逃政治犧牲品的悲慘下場。
在酷吏大量培養酷吏的同時,循吏與酷吏間斗爭也一直未停止過。匈奴曾來請求和親,儒生博士狄山反戰主和,斥責張湯等酷吏「詐忠」,結果被武帝公然借匈奴人之手殺掉,「自是以後,群臣震攝,無敢忤湯者」。〔20〕唯一敢當面反對張湯批評武帝的只有大臣汲黯(成語「後來居上」的主角)。汲黯為人剛正,言行磊落,曾被武帝譽為「古之社稷之臣」。張湯初任廷尉時,汲黯就認定其必為禍及天下,多次在皇帝面前痛斥張湯,經常與張湯在朝堂上爭論國家大事。張湯辯論注重咬文嚼字,於細微處反復糾纏;汲黯盡管義正言辭,堅守原則,但也無法駁倒對方。張湯為此「深心疾黯,欲誅之以事」, 武帝也厭煩汲黯逼迫其外調異地。汲黯臨走前,對大行李息忠言直告:
「黯棄居郡,不得與朝廷議也。然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因而譽之。好興事,舞文法,內懷詐以御主心,外挾賊吏以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與之俱受其僇矣。」〔21〕
事實證明,汲黯這段話政治預見性極強,對張湯及酷吏群體的分析深刻到位。可李息「畏湯,終不敢言。後張湯果敗」。事後逐漸認清張湯真面目的武帝聽聞此言,認為張湯之所以橫行,正是李息這類人懦弱縱容,「抵息罪」,將李息嚴懲,又提升了汲黯的官職,作為表彰。
值得一提的是,酷吏趙禹在張湯死後,一改以往「酷急」作風,晚年「治加緩,而名為平」,在一片酷吏的殺罰聲中反而有了「據法守正」的好名譽,也得享天年終老於故土。〔22〕而張湯之子張安世為官也與其父迥異,昭宣二朝位居重臣,卻明哲謹慎,施政寬厚,多與人善,生活方面是家傳的廉潔簡朴,封侯加爵家資萬貫,依舊是身著夫人親自為其紡織的衣衫(也有史家評論其有世故作秀的嫌疑)。最終「安世子孫相繼,自宣、元以來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張氏,親近寵貴,比於外戚」〔23〕,發展為顯赫非凡的名門世家。我想這其實都是前車之鑒,血與歷史的教訓吧。而張氏一家數代從事法吏工作,則是中國古代律學家族世襲化的開始。
《史記•酷吏列傳》開篇引孔子語「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史記•循吏列傳》前言也說「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我們知道,反暴政頌仁義是《史記》的核心指導思想,《循吏列傳》正是作為《酷吏列傳》的對比面而出現的。西漢酷吏集現代公安、檢察、法院三大國家機構職能於一身,權力直出最高統治者,幾乎不受任何制約。酷吏在治亂的過程中打擊豪強盜賊,發揮過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其本質決定作為封建皇權的私人統治工具,對國家社會終究是弊大於利的。一味偏私以刑治民的古代法家學說是存在重大缺陷的,須知絕對的權力只會導致絕對的腐化,這是人性與生俱來的弱點。治國之道應當同時加強道德建設與法制完善,善法面前不分階層人人平等,才能順利創建出和諧社會,而這也就是現代法治遠勝於人治的地方。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張湯時代的歷史值得我們後人沉思之處太多了。

⑹ 張湯發明的刑具有什麼 西漢酷吏張湯是誰怎麼死的

張湯(?—公元前116年12月),西漢時期官員、酷吏,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因為治陳皇後、淮南、衡山謀反之事,得到漢武帝的賞識。
張湯先後晉升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與趙禹編定《越宮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張嚴峻,常以春秋之義加以掩飾,以皇帝意旨為治獄准繩。曾助武帝推行鹽鐵專賣、告緡算緡,打擊富商,剪除豪強。頗受武帝寵信,多行丞相事,權勢遠在丞相之上。
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長史朱買臣的誣陷,被強令自殺。死後家產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祿及皇帝賞賜。張湯雖用法嚴酷,後人常以他作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為官清廉儉朴,不失為古代廉吏。

⑺ 漢朝武帝年間的酷吏張湯的手段到底有多殘忍

張湯用法主張嚴峻不公,所以後人常以他作為酷吏的代表人物。他斷決的罪犯,若是漢武帝欲圖加罪,他便讓廷尉監或掾史窮治其罪;若是漢武帝意欲寬免其罪,他便要廷尉或掾史減輕其罪狀;他還公布告緝令,剪除豪強兼並的家族,舞弄文辭,巧言詆毀以輔助法令的施行。

⑻ 十大酷刑誰發明的

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內容都有什麼? (*^__^*) 嘻嘻……
滿清十大酷刑 個個慘無人道
<剝 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腰 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車 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 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凌 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魚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縊 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烹 煮>

即「請君入瓮」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麼辦?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
<宮 刑>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刖 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

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

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插 針>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

<活 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

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個頭,然後開始凌虐..
<鴆 毒>

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鳩」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鳩止渴」便是源自於此。

常用於賜死情況

<棍 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鋸 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

<斷 椎>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樑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文規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很晚才到,有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姬重耳批准,將顛頡斷椎處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現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灌 鉛>

在佛教關於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二三二度,鉛的熔點是攝氏三二七點四度,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她招認私情,榮愛受刑不過,胡亂說出和醫生有姦情。劉去越發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她的兩隻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梳 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

⑼ 酷吏張湯有怎樣的典故

一生使用嚴刑峻法的張湯終於也被皇帝逼著飲下了一杯毒酒,毫不被人憐憫地死去了。

張湯的父親曾任長安丞。7歲那年,父母外出,他因為貪玩不顧家,結果廚房的肉被老鼠叼光了。父親回來後嚴厲地批評了他。張湯決定懲辦「盜肉賊」,他先是進行「偵察」,接著「捕拿」:在一個洞口張好網,另一個洞口採取燒柴灌油的方法,老鼠果然一一落網。張湯又挖出洞內的殘肉做「罪證」,然後,一拍驚堂木,歷數「罪犯」的「罪狀」,最後,對老鼠處以極刑——就地打死。他的父親看到後暗暗高興,知道他有審理案件的才能,於是讓他書寫治獄的文書。父親死後,張湯繼承父職。為長安吏,任職很久。

周陽侯田勝是武帝的母親王太後的弟弟。他在任職九卿時,曾因罪被拘押在長安。張湯一心幫助他,對他關懷備至。他在釋放後被封為侯,與張湯交情極深。田勝經常引見張湯遍雪後景像見各位貴族,使他的名氣大增。後來,張湯擔任給事內史,因為辦事無誤,由內史寧成推薦給丞相,調任為茂陵尉,在陵中處理事務。武安侯田紛為丞相時,徵辟張湯為丞相史(丞相府幕僚),不久,又向皇帝推薦他,任為侍御史,辦理案件。在處理陳皇後巫蠱的案件時,他深入追查其黨羽。因此,武帝認為他很能幹,晉升他為太中大夫。

他與趙禹共同制定各種律令,務必依法令嚴峻細密,對任職的官吏尤為嚴格。不久,武帝以張湯明法令,擢其為掌管全國刑獄的廷尉,趙禹遷為掌山海池澤稅的少府,皆居九卿之位。兩人關系密切,張湯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趙禹。但是兩人交誼雖深,而志趣不同。趙禹為人廉潔奉公,性情倨傲,自從任官以來,舍第中從未有過食客。公卿相繼邀請趙禹,趙禹卻從不回報,其用心在於杜絕知交、親友及賓客的邀請,以便堅持自己的主張。他收到法律判決文書都予以通過,也不復查,以便掌握官屬們過錯。張湯卻為人狡詐,玩弄智謀駕御他人。開始時擔任小吏,虛情假意地與長安的宮商大賈田甲、魚翁叔等人關系密切。及至官達九卿的職位,收納和交結全國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心中雖然並不贊許對方,然而表面上仍表現出敬慕之情。

當時皇上偏愛有文才學問的人,張湯斷決大的案件,一定預先為皇上區別斷案的原委,凡是皇上肯定的,就確定為成法,作為延尉斷案的法律依據,以顯示主上的英明。奏事受到斥責,張湯便向皇上拜謝,他還揣摸皇上意圖,引證廷尉正、監、掾史的正確言論,說:「他們本來曾為臣提出來建議,如果聖上責備臣,認為臣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臣下愚昧,只及於此。」因而錯誤常被原諒、有時向皇上奏事,受到稱贊,便說:「臣下並不懂得這樣向陛下進奏,而是某個廷尉正、監或掾史寫的奏章。」他欲推薦某人,常常這樣表揚此人的優點,遮掩缺點。他斷決的罪犯,若是皇上欲圖加罪,他便讓廷尉監或掾史窮治其罪;若是皇上意欲寬免其罪,他便要廷尉或掾史減輕其罪狀。在判斷刑事案件中,如果此人是皇上想要治罪的,就將此案交給斷獄嚴刻的屬官去辦;反之,如果案中此人是皇上想要釋放或從輕發落的,就將此案交給斷獄輕平的官去辦。他所想要治罪的,即使是有權勢的豪強,必定「舞文巧低」,引用嚴刻的法令條文,多方羅織其罪;他所想要開釋的,即使是無權無勢的平民百姓,雖然具文上奏,按律應當治罪,他卻常在皇上面前為之開脫,往往得到從輕發落或無罪開釋。

張湯對於高官,非常小心謹慎,常送給他們的賓客酒飯食物。對於舊友的子弟,不論為官的,還是貧窮的,照顧的尤其周到。拜見各位公卿大失,更是不避寒暑。因此,張湯雖然用法嚴峻深刻不公正,卻由於他的這種作法獲得了很好的聲譽。而那些嚴酷的官吏像爪牙一樣為他所用者,也依附於有文才學問的人。丞相公孫弘多次稱道他的優點。在處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謀反的案件時,都窮追狠治,徹底審理。武帝欲釋放嚴助和伍被。張湯與武帝爭論說:「伍被本來就曾謀劃反叛之事,而嚴助親近交結出入皇宮的陛下近臣,私自交結諸侯亦如此類,不加懲處,以後將無法處治。」武帝因此同意將伍被、嚴助治罪。他以審理案件排擠大臣作為自己功勞的表現,多像這樣。從此,張湯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晉升為御史大夫。

田甲本是張湯當小吏時的朋友。他見張湯的權勢太盛,就指出其過失,告誡他不要結怨太多。但是張湯卻不以為然。後來,他當了七年的御史大夫,果然遭到殺身之禍。

河東郡人李文曾與張湯有隔閡,不久擔任御史中丞。為了泄憤,多次在上奏的文書中尋找對張湯不利的證據,都沒有得逞。張湯有個心愛的屬吏名魯謁居,知道張湯對李文不滿,便指使他人上奏影射李文有圖謀不軌的姦邪之事,武帝將此事交給張湯處理,張湯將李文處以死罪。實際上他心裡明白此事是魯謁居所為。武帝問起這件事說:「告發李文圖謀不軌的事是怎麼引起的?」張湯假裝吃驚的地說:「這大概是因李文以前的熟人怨恨引起的。」

古代風景畫這時有人盜走了孝文帝陵園的下葬錢,丞相庄青翟上朝,與張湯相約一起謝罪。到了武帝面前,張湯暗想,只有丞相在四時到各皇陵拜祭,此事只應由丞相請罪,他自己並不參與其事,沒有必要承擔責任。丞相謝罪後,武帝派御史審查這件事。張湯還想奏報說丞相知道盜錢之事,丞相庄青翟深感恐懼。於是,丞相府的三位長史因此准備打擊張湯,以罪名陷害他。他們派屬吏逮捕審訊了張湯的友人田信等,說張湯向武帝奏報提出建議,田信都事先知道,因此屯積取利,與張湯平分。他們還說張湯有其他姦邪之事、這些話很快傳到武帝那裡,武帝向張湯說:「我有什麼打算,商人都事先知道,加倍囤積貨物,這都是因為有人把我的計劃告訴了他們。」張湯聽後,沒有謝罪,還驚訝地說:「肯定是有人這樣做。」武帝果然認為張湯心中險詐,當面撒謊,派使臣帶著簿籍以八項罪名指責張湯。張湯一一予以否認,不服。於是武帝又派趙禹責備張湯。趙禹見到張湯後,責勸張湯說:「你怎麼還不明白呢?你審訊處死了那麼多人,如今人們指控你的事情都有根據,聖上想讓你自己趕快妥善處置自己,好平息這些案子。你又為什麼要多次對證呢?」張湯這才明白了皇帝的心意,於是上書謝罪說:「張湯沒有尺寸的功勞,從刀筆吏起家,因得到陛下的寵幸而官至三公,沒有任何可開脫罪責之處。然而陰謀陷害張湯的,是丞相府的三位長史。」於是自殺身死。

張湯死後,家裡的財產不超過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賞賜,沒有其他產業。他的兄弟之子要厚葬張湯。張湯的母親說:「張湯作為天子的大臣,被惡言污衊致死,有什麼可厚葬的!」遂用牛車裝載他的屍體下葬,只有棺木而糠有外槨。武帝知道後說:「沒有這樣的母親,不能生下這樣的兒子。」因此將三位長史處以死罪,丞相庄青翟也被迫自殺。武帝很為張湯之死惋惜。晉升了張湯的兒子張安世的官職。

⑽ 張湯做了什麼殘忍的事,會被後世當成酷吏的代表

張湯因辦案時手段殘酷,殺人如麻,而被後世認為是酷吏的代表。張湯是西漢武帝時期的一名廷尉,因辦案利落冷靜,手段殘酷而深得漢武帝的欣賞和重用,他任職期間處理過的最殘忍的案子莫過於陳皇後巫術案、淮南王劉安謀反案以及衡山王劉賜謀反案。

而張湯的殘忍冷酷恰恰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某種程度上來說,張湯也成為了漢武帝的棋子,沒有他的授意,想必張湯也不會採用如此殘酷的手段。不過張湯的鐵血手段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朝中官員聯合起來向皇上彈劾他,說他與商人勾結,對朝廷不利。漢武帝命另一名酷吏去審問張湯,張湯自知自己將遭受怎樣的折磨,於是含恨自盡。張湯雖然辦案時手段殘酷,但為官清廉,對漢武帝也衷心不二,但最後的結局也不好。

閱讀全文

與酷吏張湯發明的酷刑坐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