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公元138年的一天,在距當時的東漢都城洛陽有一千多里的隴西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幾天後,報信的人騎馬趕到京城報告皇帝,大家才知道這件事。一旦得到這個消息,馬上全城都轟動了,原來前幾天早就有一個人用一個儀器測出了它的方向,但當時並沒有一個人相信。這一下,發明了這個儀器的人名揚全國,甚至有人把他看作聖人。
這個人就是張衡,而他發明的這個儀器叫地動儀。張衡出生在南陽縣石橋鎮。他的祖父曾經做過官,但因為為官清正,家中並沒有什麼財產。張衡的父親去世後,他家的日子變得艱難起來。
張衡從小愛讀書。除了讀書以外,還經常觀察工匠們幹活。要不就擺弄竹片、樹枝,做些精巧的小玩意兒給朋友玩。在石橋鎮,幾乎沒有比他更心靈手巧而且有學問的人了。但他一點也不滿足,決定到外地去游學,以增長學問。
在當時,長安是西漢的都城,洛陽又是東漢的都城,人們合稱他們為「二京」。張衡決定到「二京」游學。他辭別家鄉,首先向西到長安去,開始了他的游學歷程。一路上,他四處拜訪有學問的人,並把聽到和看到的事都記了下來。在洛陽,他結交了許多有學問的人,其中崔瑗便是他的一個好朋友。崔瑗對天文歷法很感興趣,在他的影響下,張衡漸漸開始愛上了天文歷法。
由於勤奮好學,張衡很快便成了洛陽城的著名人物。有一次,南陽太守派人來告訴張衡,推薦他去當官。但他謝絕了。他認為做不做官不要緊,要緊的是研究學問。後來官府又幾次派人來請張衡去做官,他都沒有答應。
幾年過去,張衡學問大有長進,名聲也越來越卓著了。但他家的生活越來越困窘,正巧南陽太守鮑德又來請他去做官,他想到鮑德是一個有道德有學養的人,就答應了他。於是,張衡在鮑德的手下做了一名主簿,負責處理和起草公文。
在鮑德的手下幹了一段時間,張衡幫助老百姓幹了許多好事,不斷顯露出他的才幹。鮑德見他果然有才幹,更加信任他了。他又建議鮑德建立了郡學,供讀書人學習。不久,他又把自己的游學經歷寫了下來,這便是著名的《二京賦》。他前後用了十年時間,才最後寫成。這篇賦一寫成,立刻轟動了京城。讀書人爭著閱讀傳抄。不過因為它篇幅太長,沒有流傳下來。
後來,鮑德被調到京城當官,張衡便又回到家中專心研究起學問來了。他開始研究《玄經》,這是一本研究宇宙現象的哲學著作,也談到了天文歷算等問題。這本書對張衡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從此把興趣轉移到對宇宙現象的探索里。
有一年,東漢皇帝漢安帝下令,要全國各地推選有學問的人到洛陽做官,張衡也被選到了京城,由於他對天文歷法有深入研究,朝廷便任命他當太史令,負責天文、歷法、氣象、地震等方面的事。張衡從此更專心地研究天文學了。他每天都在認真地觀察著星空,不論嚴冬還是酷暑。通過長期的觀察記錄,張衡把它都寫在一部叫《靈憲》的書里。到現在這部書在天文學史上還佔有極高的地位。
張衡不但寫書,對觀察到的現象加以理論總結,而且將這些加以實踐,從而創造出能實際操作的天文儀器。前面說過的地動儀便是一例。另外他還發明了渾天儀。這是一種天文儀器,可以反映天上星星的變化。
渾天儀的製作精巧:他先找來一些竹子,用刀將它劈成片,然後在它們上面刻上度數,再將這些竹片編成一個圓球。然後請木匠將它做成一個木模,再燒鑄成鐵球。他又想出用漏壺滴水的辦法,推動儀器自己轉動。他通過計算,在儀器內裝了精緻的齒輪,當漏壺不停地滴水時,帶動儀器繞軸緩緩地旋轉起來。漏壺中的水經過一天一夜滴完,儀器也正好轉完了一圈。為了說明這個儀器的結構和原理,張衡還寫了一本書叫《渾天儀圖注》。根據這本書,人們可以知道漢代的渾天儀是什麼樣子,漢代的人是如何理解天象變化的。
由於張衡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他們在皇上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皇上相信了他們的話,便把他調離了京城,到河間任太守。但在河間做太守期間,因為和河間王劉政發生矛盾,他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學問又無法再鑽研下去,終於在苦悶中與世長辭。
B. 張衡是怎樣發明地動儀的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竇太後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
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C. 地動儀是怎麼發明的
張衡的另一個有傑出貢獻的科學領域是地震學。他的代表作就是震爍古今的候風地動儀的發明。不過,要聲明的是,現在中國所見到的地動儀,並不是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而是後人復原的。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早就毀於戰火了,地動儀發明於陽嘉元年(公元132年)。這是他在太史令任上的最後一件大工作。在《後漢書·張衡傳》中對這件事有較詳細的記載。自19世紀以來即有人力圖運用現代科技知識,根據《後漢書》的記載來復原張衡的這項偉大的發明。
到了20世紀50年代,王振鐸先生「復原」了張衡地動儀,並且被認為是科學的,甚至廣泛的被納入小學生課本。不過,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多次在公開場合大出洋像,它要麼不能動,要麼就是跺腳也會被當成地震,可是人們卻誤信王振鐸的復原就是張衡原本的發明,國內外學者也因此早就開始不停的否定它。其中不乏言辭激烈者,這給張衡甚至整個中國古代科技的名譽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現今證明,不是張衡的地動儀有錯,而是王振鐸先生的復原有原理性錯誤。不過,王振鐸在地動儀外型上的復原,還是卓有建樹的,這點應該肯定。
關於地動儀的結構,目前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於袁宏的《後漢紀》),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於「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蟾蜍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並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張衡這台儀器性能良好,曾預報過洛陽的一次地震,據當時記載:「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甚至可以測到發生在數千里外而在洛陽並無人有震感的地震。這台儀器不僅博得當時人的嘆服,就是在今天的科學家看來也無不贊嘆。世界上地震頻繁,但真正能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那是19世紀以後的事。候風地動儀乃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於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之久!
從上面所介紹的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的構造即可得知,張衡掌握了很高明的機械技術。他的朋友崔瑗在為他寫的墓碑中贊道:「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前一句是道他數學天文學知識之淵博,後一句則是贊他製造的各種器物之神奇。其實,神奇是由於他巧妙地運用各種機械技術的結果。傳說他當時還製做過兩件神奇的器物。一件是有三個輪子的機械,可以自轉;一件是一隻木雕,能在天上飛翔。
關於木雕,《墨子·魯問》就有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列子·湯問》和《韓非子·外儲說》都記載說,墨子本人也造過能飛的木鳶。這些木鵲或木鳶大概是一種鳥狀的風箏。不可能是其他裝有動力機的、如今日飛機之類的飛行器。因為當時還不可能有連續運行一日乃至三日之久的動力機。
D. 發明了地動儀的科學家是( )。
發明了地動儀的科學家是(B)。
A.祖沖之
B.張衡
C.沈括
東漢時期,中國傑出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聞名於世的候風地動儀,成為世界地震測報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而後,他又根據渾天說理論發明和製造出漏水轉渾天儀,成為我國水運儀器方面傳統的始祖。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石橋鎮)人,是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和畫家,同時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
他於元初三年(公元117年)發明並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這台儀器是一個球形,用精銅鑄造而成,直徑4尺多,代表天球,可繞天軸轉動,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道、赤道、南極、 北極、二十四節氣、恆顯圈、恆隱圈等。張衡利用齒輪系統將渾象和漏壺相連,用漏壺滴出的水作為動力啟動齒輪,渾象在其帶動下繞軸轉動,就這樣,渾象便周而復始地自動轉動起來。通過選擇適當的齒輪個數和齒數,使渾象一晝夜與地球自轉速度相一致,以演示星空的周日運動,如恆星的出沒和中天等。人們通過對它的監測,可以知道日月星辰和節氣的各種變化。它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叫做「瑞輪螢莢」,是一種機械日歷,是用來顯示陰歷的日期和月亮的圓缺變化的。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張衡又發明了候風地動儀。
地動儀內部結構精巧。儀器內底部中央,立有一根倒立慣性震擺,它的作用和現代地震儀的重錘一樣。圍繞都柱設有八組與儀體相連接的杠桿機械即「八道」,「八道」與在其上的八條垂龍龍頭上頜接合,代表著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北、西南八個方位。遇有地震,震波傳來,「都柱」偏側就會觸動龍頭的杠桿,使該方位的龍嘴張開,銅球落入蟾蜍口中,發出響動聲,告訴人們將要地震的方向。即謂「一龍發機,而匕首不動。尋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
朽木不可雕矣!
E. 地動儀是由誰發明出來的
張衡是東漢時期發明家、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從小聰慧過人,對日月星辰特別感興趣,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就是由他創造出來的。
F. 張衡是怎麼發明地動儀的
張衡是東漢時候傑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獃獃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畫畫,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東邊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做飯的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題:「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麼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為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
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觀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製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麼好啊!
於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形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
接著,張衡根據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製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准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做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外形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8條龍,龍頭向8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忽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四周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1000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
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61歲那年病死。但他在我國科學史上卻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知識點
渾天儀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托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渾儀。自馬努埃一世起渾天儀成為該國之象徵。
G. 發明地動儀的是
張衡發明地動儀
H.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地動儀是由東漢張衡發明的。張衡除了地動儀之外還發明了候風銅鳥和演示主要星體位置的渾天儀。
《後漢書》記載該儀器曾經測出有地震,官員立即上奏皇帝,但當時京師洛陽並無感到地震,立時遭眾臣誹議。幾日後六百里快馬來報,證實隴西(即現時甘肅省南部)發生地震,眾人乃信服。
構成
地動儀以青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上飾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在八個主要方位上各有一口含銅球的龍頭。龍頭的正下方,各有一仰頭張口的青銅蟾蜍,對准龍頭。當某一方向傳來地震時,此方向的一個火龍吐珠,正落入蟾蜍口中,發出巨響,報告發生地震,其他七隻龍頭不為所動。根據口含銅珠的蟾蜍的方位,可知地震發生的方向。
(8)發明地動儀的是擴展閱讀
復原的候風地動儀
根據後漢書里的196個字,考古學家王振鐸花了5年的時間,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於1951年制出他理解的候風地動儀。其外型的8條龍為明清風,顯得比較華麗。當年美國尼克松總統來訪時,曾贊賞有加。而唐山大地震時,由於其製作原理錯誤,所以其未能展現該有的功能。
後人們重新解讀了「關」、「機」二字(關為「門閂」、機為一種「杠桿機關」),認為地動儀應為「懸垂擺原理」所操控,研究人員按此復原,最終在多次地震中進行檢測並取得了成功。新近復原的候風地動儀採用圓柱體直桶腰,8條龍僅有龍首,線條簡單,8隻蟾蜍背部朝內頂起儀器,嘴巴朝外向上張開。此外,19世紀的英國和日本學者也曾嘗試復原地動儀。
2007年,有報道稱大韓民國將候風地動儀列為文化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然而此報道正文中並沒有「地動儀申遺」的內容,只是提到韓國將候風地動儀印在韓元紙幣上。事實上,10000韓元紙鈔上所印的古代儀器是韓國高麗大學博物館所收藏的渾天時計(又名渾天表,韓國第230號國寶)的內部結構,不是地動儀,與中國古代的渾天儀也有所不同。
I. 是誰發明的地動儀
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
竇太後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
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
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
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
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
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
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
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
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
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
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
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
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
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
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
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
里,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
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
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
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
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
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
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參考資料:http://www.mypcera.com/book/e/h/sx5000/082.htm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