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瓷器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② 釉下彩繪的技法經歷了哪些階段才發展至成熟
唐代湖南長沙窯在9世紀就已採用含銅和鐵的礦物為彩料在釉下彩繪,燒製成功了釉下彩。到了北宋,長沙窯這種釉下彩裝飾方法為河北磁州窯所繼承,窯工們使用當地含鐵礦物作為彩料,燒出了白地黑花釉下彩。釉下彩繪的技法從唐代後期至元經歷了400年的發展,終於臻於成熟。
③ 為什麼青花都是釉下彩
青花是上等瓷器,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多數為釉下彩,只有極少數的為釉上彩。下面詳細介紹一下。
青花是我國陶瓷裝飾中發明較早的方法之一。在窯器「以青如尚」,單色青釉為主的基礎上,景德鎮的陶工們創造性地吸收了外地經驗,改革了色釉,並且不滿足於刻花、印花紋飾。他們丟掉了使用過許多世紀的刻花刀、印花模,把我國人民最善於駕馭的毛筆用到瓷器上,使它顯示出獨特的功能。歷史上,在景德鎮勞動人民所創造的豐富多採的陶瓷裝飾中,尤以「青花」的影響為大。它是中國瓷器中突出的產品,在陶瓷工藝美術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青花瓷地出現據說是陶工們曾用毛筆彩繪了黑花和釉黑紅,經過辛勤的勞動實踐,找到了鈷土礦,陶工作又用毛筆把它彩繪在坯件上,再在繪了花紋的坯件上罩了一層白釉。這樣,比以往的印、刻花更鮮明的「青花」,就在景德鎮特有的瓷器上出現了,這就是青花瓷器。
青花所用的鈷青料,最初是一種自西域輸入的稱作「Smaite」的含鈷的琉璃色的玻璃,後來才改用一種天然出產的黑禍色原料磨得極細加茶水使其成為墨汁般的鳥黑東西,然後在坯上繪畫。
釉下五彩在景德鎮也叫窯彩,是一種釉下高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窯彩集中了許多表現方法的特長,將點、洗染、勾、塗、空白線條等不同方法綜合運用,效果良好。現在釉下五彩所用顏色有艷黑、草青、海碧、金茶、瑪瑙紅、紫色、大綠、墨綠、藍綠和黃色等幾十種。
釉下五彩不僅運用於日用瓷,而且也運用在陳設瓷上。
釉里紅是釉下彩繪的一種顏色,又名「釉下紅」。釉里紅是隨釉下青花開始不久而出現的。它的製作是由均窯紫紅斑釉引起的。元代,釉里紅即已流行,當時的青花夾紫就是青花釉里紅。
過去稱釉上彩為「表繪」,釉下彩則為「里繪」。但是它們的調制、應用和煅燒情況就有顯著的差異。釉上彩的燒成在釉的表面,它的燒成溫度比釉下彩低得多(700-850℃即可)―――製品燒至紅熱狀即可,它的性質幾乎不受釉的組成所影響。相反,釉下彩必須達到一定的高溫(一般都在1250℃以上)才能產生所應有的效果。釉上彩的著色劑常常混合在易熔融的熔塊中,當煅燒後就牢固地粘結在器皿上,釉下彩的著色劑就不必調制在熔塊中,但需要足夠的耐火性以適應它的需要,往往需要很高的溫度進行燒制。
釉下彩又包括青花、釉下五彩、釉里紅等。青花是釉下用含有鈷的珠明料為著色劑,在生坯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入窯高溫(1300℃上下)焙燒而成的一種陶瓷彩繪裝飾。
④ 最早發明釉下彩瓷器的是
最早的釉下彩釉陶器應該是東魏相州窯的黃綠二彩器,最早的釉下彩瓷器應屬湖南長沙窯彩瓷,素釉青瓷,盛唐時期開始燒造.
⑤ 瓷器是怎樣發明的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⑥ 釉下彩繪技藝的發展是怎樣的一個歷程
關於釉下彩繪技藝,早在唐代,長沙窯已曾採用含銅和鐵的礦物為顏料,燒製成釉下彩瓷器。到了北宋,這種釉下彩裝飾方法為磁州窯所繼承,創造了白地黑花釉下彩瓷器。隨後這種方法為更多瓷窯所掌握。釉下彩的技法經歷了400多年的發展,於是在元代出現了成熟的青花瓷器。運用青鈷料做呈色劑在唐代已較普遍。
⑦ 瓷器究竟是誰發明出來的
中國人最先掌握了燒制細瓷器的技術,那大約是一千七百年之前的事情。然而,他們在這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距今並不算久遠,是在15世紀——中國明朝的時候。
⑧ 什麼使得釉下彩瓷器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元代的鈞窯、磁州窯、霍窯、龍泉窯等主要窯場,在宋代的基礎上,仍繼續生產傳統品種,由於外銷瓷的增加,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大型器物增多,燒造技術更加成熟,青花、釉里紅的正式燒製成功,是元代陶瓷匠師們總結前代經驗,繼承傳統的結晶,是中國繪畫技巧與制瓷工藝的進一步結合,使具有濃厚中國風格的釉下彩瓷器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⑨ 釉下五彩瓷的歷史發展
瓷器釉下彩的發展史也是源遠流長的,早在三國時期的吳國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釉下彩盤口壺,胎上通體用毛筆繪褐黑色紋飾,外罩青黃釉一次燒成。它證明了三國時期已有燒制釉下彩繪的工藝,開創了釉下彩繪之先河,為後世的釉下彩瓷打下基礎。到了唐代,在四川的邛崍和湖南的長沙窯中,釉下彩繪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用彩以多色為主,以含有銅、鐵、鈷、猛等元素的礦物質為著色劑,繪出所需紋樣,罩上透明釉一次燒成,呈現出褐紅、褐黑、蘭、綠、黃、紫等色彩。裝飾紋樣有人物、動物、植物、花卉、雲氣山水和圖案畫等。
另從楊州唐城遺址和浙江龍泉金沙塔基、紹興翠環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看,證明我國在唐、五代、宋已燒制出釉下青花瓷。
上述種種,只屬釉下彩繪瓷,還不屬釉下五彩瓷,所謂釉五彩瓷,按古代陶瓷辭典解釋為色彩繁多、色澤濃艷、五彩繽紛者。
⑩ 陶瓷的發明人是誰啊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有著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製造技術一千多年前,漢族就已經製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
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近百年來又出現了許多新的陶瓷品種。它們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長石、石英等傳統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擴大到非硅酸鹽,非氧化物的范圍,並且出現了許多新的工藝。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文獻已將「Ceramic」一詞理解為各種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的通稱。因此陶瓷的含義實際上已遠遠超越過去狹窄的傳統觀念了。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漢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漢族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歷史陶瓷燒制的地方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夏朝以前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嘆為觀止。相傳堯傳天下於舜,舜傳天下於夏禹,禹則傳給其子,開始了所謂的 「家天下」。夏傳至桀,暴虐無道,商湯將之放遂,自立為帝,所以以征討得天下者,自湯開始。商得天下後統治達六百餘年(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前後),一直到紂王。後被武王征伐,紂王自殺,於是天下歸於周。周朝的統治時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事實上的有效統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結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統之中國開始,但秦王朝只持續到公前206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在這千數百年間,除日用餐飲器皿之外,祭祀禮儀所用之物也大為發展。
漢朝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致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六朝時期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公元581年隋朝奪取了權力,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統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朝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唐末大亂,英雄竟起,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朝代爭奪局面,即五代,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連年戰亂中卻出現了一個陶瓷新品種——柴窯瓷(蕭窯),質地之優被廣為傳頌,但傳世者極為罕見。
宋朝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由於東北的(遼)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統治者被迫南遷,再後則被蒙古族所滅。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起興文化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明朝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隨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自殺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從吳三桂召滿清大軍入關到1911年清室覆滅,滿清統治垂二百餘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為復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敗,國運衰落,人民貧困,中國的陶瓷製造業日趨退化。
民國時期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民國初,軍閥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曾特製了一批「洪憲」年號款識的瓷器,這批瓷器在技術上不可謂不精,以粉彩為主,風格老舊。由於內戰頻仍,外國入侵,民不聊生,整個陶瓷工業也全面敗落,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前,未出現過讓世人注目的產品。
編輯於 2015-12-07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3個回答
鈞瓷盛世國禮,坪山鈞瓷非遺傳承基地
如何能買到好的鈞瓷,找到有價值的作品呢?鈞瓷禹州坪山鈞瓷用心做瓷,鈞瓷創新代表企業,好口碑,坪山制
禹州坪山鈞窯有限公司廣告
陶瓷餐具十大名牌有哪些?陶瓷餐具十大名牌京東精品廚具,實力..
陶瓷餐具十大名牌京東精品廚具,內外兼修,處處細節,精益求精,不一般的廚具不一般的生活!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評論
留下評論,萬一火了呢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工業陶瓷加工_專業陶瓷解決方案_值得信賴!
方寸智造廠家直銷,多年專注於非標准先進陶瓷及其它超硬脆材料的工業精密零部件的研發,製造,銷售,服務,一站式滿意解決方案,歡迎咨詢
廣告2019-11-08
陶瓷是誰發明的?
上古時代已有遠古人類發明並開始使用陶器了,至於陶瓷於哪年被誰發明無從考證。 陶瓷發明及發展歷程如下: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生發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面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堅致,不滲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自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過1200.c以上高溫燒制後,胎釉結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製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製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面則有本質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緻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凈。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瓷製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 (10)釉下彩的發明擴展閱讀: 陶瓷的保養 1、 日常清潔可用家用洗潔精。 2、 用肥皂加少許氨水或先用等量亞麻子與松節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強,可將瓷磚擦的更有光澤。 3、 如將濃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強的液體灑在磚上面,應立即擦洗干凈。 4、 定期為拋光磚打蠟,取得持久保護作用,時間間隔2—3個月為宜。 5、 如磚面出現少許劃痕,在劃痕處塗牙膏,用柔軟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劃痕擦乾凈。 參考資料:網路-陶瓷
5贊·4,109瀏覽2019-08-27
瓷器的發明者是誰?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 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 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 在長期制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到東漢晚期,終於燒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20贊·253瀏覽2019-01-22
陶瓷是誰發明的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迴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
25贊·1,114瀏覽2016-03-10
瓷器的發明人是誰?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 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 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 在長期制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到東漢晚期,終於燒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16瀏覽2020-04-02
陶瓷是誰發明的?
陶瓷不是某個個人發明的,它是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無意發現的產物,人類學會了用火來防禦、用火來燒烤食物,在用火過程中發現了火周圍的黏土燒後變得堅硬,即用這種方式燒制陶的工具、物品和器皿,這就誕生了陶器,陶器和瓷器是兩碼事,陶是用黏土燒制出來的,瓷是用瓷土(石)燒制出來的,各有各的特性,陶的誕生距今約12000年(國外考古發現),原始瓷的誕生距今3000年(國內考古發現),中國是瓷器的發明國,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了,但真正意義的瓷是距今700年的南宋末期至元代景德鎮生產的瓷器,它是以高嶺土為原料生產的瓷器,所以它是瓷器的老祖宗,現在也是古瓷造假的老祖宗。陶器的老祖宗在全球各地。
42贊·562瀏覽
瓷器的種類有哪些?瓷器的種類價格?區別
瓷器的種類, 瓷器如果保養不當,會嚴重危害瓷器,不利於瓷器的種類長久保存特別是瓷器精品,更應該精心保養。瓷器的種類的保養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