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藏戲是由誰創造的
藏戲創始人--湯東結布
湯東結布(1385--1464年),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
明洪武十八年(藏歷第六饒迥陰木牛年,公元1385年),湯東結布誕生於後藏昂仁宗沃迦拉孜地方,原名措吉達真。幼時家境貧窮,被迫與家人一同牧羊,兄弟3人,他排行末尾。16歲時,湯東結布的家鄉徵兵,他的兩位兄長不願從戎,他只好應征拿起了槍桿。數年後他遵照父親的旨意,去朵卡等地做生意,兜售氂牛尾巴和麝香等土特產品。一次他在朵卡看見尼香等7人犯法,將被處以極刑。湯東結布見到此情,憐憫之心油然而生,於是他不顧一切,大膽上前,將自己的麝香等物獻給地方長官,請求寬怒這些人的罪行,終於如願以償。可是回到家這中,兩手空空,遭到了父親的嚴厲的叱責。從此,湯東結布削發為僧,從強定寺住持尼瑪森格受沙彌戒,得僧名尊珠桑布。學習期間,他刻苦鑽研,博學多思,尤其修習顯、密宗佛學,很快得到醒悟,成為有一定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湯東結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
公元4世紀初葉,湯東結布於游說謁佛途中,耳聞目睹並親身感受到烏斯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卻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某次,他由蔡公堂地方向拉薩過河擺渡的時候,因沒有向船夫送禮,竟挨了三記耳光,還落入水中。相傳還有一次,他在拉薩河畔見到了一位身挎弓箭的青年小伙,當下借了那人的弓箭,彎弓射向對岸,孰不知箭落河中,湯東結布當即想到,莫不是吾為眾人遇河架橋設舟、排憂解難的好徵兆。有鑒於這些,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先後奔波於工布、波烏、洛瑜(均為今西藏東部地區)等地,廣泛地向眾百姓及善男信女們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依賴和支持。他們採集了大量鐵礦石,請鐵匠貢噶.桑傑等人加以冶煉。當消息傳至當地宗本那裡時,也感動了宗本以及政府官員。在他們的幫助下,籌集了大量的錢糧,派出建橋工匠、民工,終於在明宣德五年(1430年)首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湯東結布為了募捐集中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外加虎皮袍褂,兩人扮獵人,兩人扮王子,兩人飾仙女,一人敲鈸擊鼓,隨處表演。7姊妹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為觀眾們所贊嘆不已。看到這樣精彩的藝術表演,大家驚奇地贊日:「莫不是『阿加拉莫』(意為仙女大姐)下凡跳舞了吧!」從此,他的劇團便被人們譽為「仙女七姊妹劇團」。誠如藏文《雲乘王子》劇本的作者在《序言》中所雲:「昔,我雪域之最盛成就自在唐東傑白(即湯東結布)赤列尊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音及舞蹈,如傘纛覆蓋所有部民,復以聖潔教法,以偉人之傳記,扭轉人心所向,而軌儀殊妙之『阿佳拉莫』遂發端焉。------」智慧過人、能歌善舞的湯東結布把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而且積極組織、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當然,這些鐵索橋遠非能與今之相比,其結構是把鐵索凌空懸吊在大河兩端,上鋪木板,構成簡單的橋面,其載重量也不大,一次僅可通行兩人(傳說湯東結布一生還修建了60座木橋和118條渡江船,只是後來由於兵燹戰亂,特別是18世紀初葉,蒙古准噶爾部對西藏的侵擾,這些橋梁被全部毀壞)。上述鐵索橋的建成,反映了500年前藏族封建奴隸制社會較高的生產技術水平,也顯示出了古代藏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基於湯東結布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14世紀中葉,湯東結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造福人民與後世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羌姆)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在群眾喜聞樂見的白面具藏族藝術形成的基礎上,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形成棗「喇嘛瑪尼」。這種民間說唱藝術即不同於唱民歌,更不同於講故事,它與角色化的戲劇也不盡一致。其表演形式是通過跳神儀式,同一個僧人掛起繪有神佛的本生畫的唐喀,講演者手持木棍指點著一個個畫面,用固定的誦經調演唱故事內容並結合民間歌舞形式,以吸引群眾。同時,湯東結布還汲取了其它一些藏族歌舞藝術形式,加工提煉,使之適合於表現故事,刻劃人物性格的戲曲藝術,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今天規模的藍面具藏戲。這樣,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湯東結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明天順八年(藏歷第八饒迥木猴年,公元1464年),湯東結布逝世,享年79歲。
湯東結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造福人民,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他在廣大僧俗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受到人民的愛戴和世世代代的緬懷。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中間的一桌子上都有為祭頌他而編演的藏戲故事內容;看戲的觀眾在捐贈東西以前,首先要在湯東結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等等。在湯東結布的故鄉昂仁以及拉孜、薩迦等地的群眾,甚至還保留著一種紀念、緬懷其卓越功績的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湯東結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致其不銹,永存於世。這一方面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湯東結布的無限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說是了鐵索橋的興建與藏戲起源的淵源的歷史關系。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湯東結布畫像或塑像。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在湯東結布逝世百餘年之後,後人居美登切創作的《湯東結布傳記》(原類烏齊木刻本已佚失,現有德格木刻本傳世)問世,全書174頁,將他奉為珞瑜地區之王,敘述了鐵橋師(又稱為藏戲的「祖師爺」) 湯東結布神奇奮斗的一生,高度地贊揚了他為藏族人民,為藏族文化事業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Ⅱ 藏戲的開山鼻祖是誰
藏戲的開山鼻祖是唐東傑布,唐東傑布大師是一位僧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和藏戲的祖師
他為了改變西藏許多大河上沒有橋,人民交通不方便的局面,他開始在各個大河上面修築鐵鎖橋,但是由於財力有限,便四處募集資金,在募集資金的過程中,組織了幾位美貌的女子開始進行表演,於是藏戲便誕生了。
Ⅲ 藏戲的開山鼻祖是什麼
藏戲的開山鼻祖是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十四世紀)
在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游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
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阿吉拉姆」(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唐東傑布傳》載,唐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游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
(3)誰發明的藏戲擴展閱讀:
唐東傑布又將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將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隨著嘎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戲,特別是藍面具戲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繁榮時期。以唱為主,唱、誦、舞、表渾然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已經形成。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在民間,一些職業或半職業的藏戲戲班開始出現,在藝術風格上開始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到七世達賴時,出現了藏戲演出的盛會--雪頓節。
Ⅳ 藏戲的來歷
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游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阿吉拉姆」(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唐東傑布傳》載,唐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游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以後唐東傑布又將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將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800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Ⅳ 藏戲的開山鼻祖是誰
唐東傑布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傳說,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梁,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於是,年輕的僧人唐東傑布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為民造福。一無所有的唐東傑布,招來的只有一陣鬨堂大笑。
唐東傑布在山南瓊結,認識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組成了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用歌舞說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歷史傳說,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隨著雄渾的歌聲響徹雪山曠野,有人獻出錢財,有人布施鐵塊,有人送來糧食,更有大批的農民、工匠跟著他們,從一個架橋工地,走到另一個架橋工地……
藏戲的種子隨之灑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處,人們為姑娘們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贊嘆不已,觀眾們驚嘆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後人們就將藏戲演出稱為「阿吉拉姆」。
就這樣,身無分文的唐東傑布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Ⅵ 藏戲的鼻祖是誰
您好,冰雪主宰2。藏戲的鼻祖是唐東傑布。
以下來自網路:
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的開山鼻祖。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唐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傑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傑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1464年,唐東傑布逝世,享年79歲。唐東傑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看戲的觀眾首先要在唐東傑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在唐東傑布的故鄉,甚至還保留著一種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唐東傑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使其不銹,永存於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唐東傑布畫像或塑像。
Ⅶ 藏戲的創始人是誰
唐東傑布
Ⅷ 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嗎
是的,
唐東傑布大師是一位僧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和藏戲的祖師
他為了改版變西藏許權多大河上沒有橋,人民交通不方便的局面,他開始在各個大河上面修築鐵鎖橋,但是由於財力有限,便四處募集資金,在募集資金的過程中,組織了幾位美貌的女子開始進行表演,於是藏戲便誕生了。
Ⅸ 藏戲的開山鼻祖是誰
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唐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傑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傑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1464年,唐東傑布逝世,享年79歲。唐東傑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看戲的觀眾首先要在唐東傑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在唐東傑布的故鄉,甚至還保留著一種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唐東傑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使其不銹,永存於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唐東傑布畫像或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