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周公是「魯國」的開創者嗎
周公旦是周朝的創建者之一,就是傳說會《解夢》的那位大神。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去世後,他兒子成王即位,成王要封賞周公,周公推辭不受,於是成王就封周公的兒子伯禽為魯國國君。
伯禽准備走馬上任時,周公告誡:「去吧,但你不要因為成為魯國國君而怠慢別人。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今天成王的叔叔,又輔佐天子,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了,然而我依然經常『一沐三握發,一食而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周朝自前1046年—前256年,能享國運800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存在最久的朝代,這與周朝的立國思想著作——《易經》有很大的關系,而周公的封地魯國(今山東境內)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之久,這個禮儀之邦堪稱「基業長青」,與周公倡導的「謙德」也不無關系。
『貳』 周公的德政思想具體是什麼
周公(?--約公元前1095)姓姬,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因以周地(今陝西岐山北)為其封地,胡稱周公,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殷周交替之際,周公輔助周武王伐紂滅商。建周次年,武王即逝,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他立殷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令其弟管叔、蔡叔監國。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造謠說周公「將不利於孺子」。當武王病重之時,周公嘗祝禱祝,願以身相代,祝文藏於金滕匱中。後成王因天災震恐,發金滕之匱,發現祝文,乃大感悟,親迎周公歸。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結武庚及東方夷族叛周,周公奉成王命出師東征,「降辟三叔」,伐誅武庚,營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作《大誥》,收殷遺民。在攝政期間,周公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比較重要的如:廣封諸侯,先後封了宋、衛、魯、齊、燕等七十一個諸侯國,「封建諸侯」有效地鞏固了西周的統治;制禮作樂,依據周朝的特點對殷禮進行損益,完善了各種典章制度,這些典章制度後來被稱作「周禮」或「周公之典」,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周公接受了夏、商兩代滅亡的教訓,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治思想:既主張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反復強調「惟命不於常」,不能聽命是從;「敬德」思想,強調統治者必須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夠貪圖]享樂,「無康好逸豫」,要知「稼穡之艱難」;「保民」思想,認識到「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明德慎罰」,在提倡「敬德」的同時又主張「敬明乃罰」,要有一定的強硬手段人微言輕輔助,但用刑罰需謹慎。周公的思想言論,基本集中在《尚書》的《大誥》、《康誥》、《酒誥》、《多士》、《無逸》、《多方》諸篇中,這些思想是後來儒家主張「德治」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對周公極為敬仰。孔子曾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稱贊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周公,其達孝矣乎!」(《禮記·中庸》)孔子在其年老體衰之時,甚至慨嘆道:「其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由於孔子的推崇,周公成為後來儒家學者最為尊崇的古聖人之一,有時與孔子合稱為「周孔」。
『叄』 周公的主要事跡是什麼
周公,後世多稱其為「元聖。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如《金縢》、《無逸》等。周公對易經創作也有貢獻。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為聖人。周公思想對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漢代儒家將周公、孔子並稱「周孔」。
『肆』 周公的生平事跡
周公(?-約前1095)姓姬,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因以周地(今陝西岐山北)為其封地,胡稱周公,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輔佐武王滅商。武王死後繼承王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旦攝政。平定管蔡與武庚叛亂,營建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樂,建立典
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所封采邑在周,稱為周公。
今岐山縣北有周公廟風景名勝區,相傳是周公退位後生活居住的地方。
殷周交替之際,周公輔助周武王伐紂滅商。建周次年,武王即逝,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他立殷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令其弟管叔、蔡叔監國。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造謠說周公「將不利於孺子」。當武王病重之時,周公嘗祝禱祝,願以身相代,祝文藏於金滕匱中。後成王因天災震恐,發金滕之匱,發現祝文,乃大感悟,親迎周公歸。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結武庚及東方夷族叛周,周公奉成王命出師東征,「降辟三叔」,伐誅武庚,營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作《大誥》,收殷遺民。在攝政期間,周公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比較重要的如:廣封諸侯,先後封了宋、衛、魯、齊、燕等七十一個諸侯國,「封建諸侯」有效地鞏固了西周的統治;制禮作樂,依據周朝的特點對殷禮進行損益,完善了各種典章制度,這些典章制度後來被稱作「周禮」或「周公之典」,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周公接受了夏、商兩代滅亡的教訓,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治思想:既主張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反復強調「惟命不於常」,不能聽命是從;「敬德」思想,強調統治者必須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夠貪圖]享樂,「無康好逸豫」,要知「稼穡之艱難」;「保民」思想,認識到「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明德慎罰」,在提倡「敬德」的同時又主張「敬明乃罰」,要有一定的強硬手段人微言輕輔助,但用刑罰需謹慎。周公的思想言論,基本集中在《尚書》的《大誥》、《康誥》、《酒誥》、《多士》、《無逸》、《多方》諸篇中,這些思想是後來儒家主張「德治」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對周公極為敬仰。孔子曾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稱贊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周公,其達孝矣乎!」(《禮記·中庸》)孔子在其年老體衰之時,甚至慨嘆道:「其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由於孔子的推崇,周公成為後來儒家學者最為尊崇的古聖人之一,有時與孔子合稱為「周孔」。
『伍』 周公是誰
周公(?-約前1095)姓姬,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因以周地(今陝西岐山北)為其封地,胡稱周公,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輔佐武王滅商。武王死後繼承王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旦攝政。平定管蔡與武庚叛亂,營建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樂,建立典
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所封采邑在周,稱為周公。
今岐山縣北有周公廟風景名勝區,相傳是周公退位後生活居住的地方。
殷周交替之際,周公輔助周武王伐紂滅商。建周次年,武王即逝,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他立殷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令其弟管叔、蔡叔監國。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造謠說周公「將不利於孺子」。當武王病重之時,周公嘗祝禱祝,願以身相代,祝文藏於金滕匱中。後成王因天災震恐,發金滕之匱,發現祝文,乃大感悟,親迎周公歸。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結武庚及東方夷族叛周,周公奉成王命出師東征,「降辟三叔」,伐誅武庚,營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作《大誥》,收殷遺民。在攝政期間,周公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比較重要的如:廣封諸侯,先後封了宋、衛、魯、齊、燕等七十一個諸侯國,「封建諸侯」有效地鞏固了西周的統治;制禮作樂,依據周朝的特點對殷禮進行損益,完善了各種典章制度,這些典章制度後來被稱作「周禮」或「周公之典」,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周公接受了夏、商兩代滅亡的教訓,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治思想:既主張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反復強調「惟命不於常」,不能聽命是從;「敬德」思想,強調統治者必須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夠貪圖]享樂,「無康好逸豫」,要知「稼穡之艱難」;「保民」思想,認識到「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明德慎罰」,在提倡「敬德」的同時又主張「敬明乃罰」,要有一定的強硬手段人微言輕輔助,但用刑罰需謹慎。周公的思想言論,基本集中在《尚書》的《大誥》、《康誥》、《酒誥》、《多士》、《無逸》、《多方》諸篇中,這些思想是後來儒家主張「德治」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對周公極為敬仰。孔子曾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稱贊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周公,其達孝矣乎!」(《禮記·中庸》)孔子在其年老體衰之時,甚至慨嘆道:「其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由於孔子的推崇,周公成為後來儒家學者最為尊崇的古聖人之一,有時與孔子合稱為「周孔」。
『陸』 周公是誰
周公,即周公旦,他是周成王的叔父,對於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他有很大貢獻.
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復夢見周公矣"之言,隱喻周代禮儀文化的失落.
周公是一個在孔子夢中頻頻出現的人物,在儒教長期主導文化的中國,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與夢聯系起來.夢,經常被成為"周公之夢",或"夢見周公".
因此,周公解夢中的周公,即是周公旦.
『柒』 周公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嗎
周公原名周公旦,是西周人物。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原名孔丘。
『捌』 周公到底是誰呢為什麼周公能夠名傳千古
周公既姬旦,是周文王的四子,其之所以能夠名傳千古的原因在於:第一,是為儒家所推崇;第二,是助推了周朝的建立。一、為儒家所推崇
周公在世期間,建立起了具體的禮樂制度,而這正與儒家的“禮”相契合,或者說儒家的“禮”就是由此發展而來,為儒家所推崇,從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開始,就不斷地推崇著周公的禮樂制度,期望能夠讓社會回到周公時期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不僅如此,孔子還時常通過做夢來與周公進行交流,凡此種種,都可以表現出孔子對周公的敬仰,那麼周公這樣一個名字也伴隨著儒家的“禮”而延續了下來。
之後,周公又繼續輔佐幼小的成王,幫助他穩定了新生的周朝,讓各個地方都趨於穩定,推行了分封制,讓整個國家的國土得到恰如其分的統治,並且建立起了禮樂制度,讓各個層次都有了相應的規定與區分,從而讓整個社會都趨於合理與穩定。這一些功績對於周朝乃至後世可以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周公在這一方面也能夠千古流傳。
『玖』 周恩來為何稱周公
個人認為:很多人尊敬周恩來稱其為周公,並有輔政大臣周公旦之意。
也是下級對上級的尊稱。
國民黨桂系將領李宗仁,下級尊稱其「德公」。
『拾』 「周公」指的是歷史什麼人物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10)德的主要發明人周公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武王正式即位之年二月,武王在豐地秘密地與周公接觸,武王日夜思慮滅商之事,悄悄地考慮怎樣才能得到諸侯的配合與響應。
在舉行的孟津(今河南洛陽孟津縣)會盟與誓師中,也體現了周公敬德的思想。武王先祭祀天神,向東校閱軍隊,一直到達孟津。這次行動,是武王即位後第一次大規模出師。
武王滅商二年後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
周召分陝之後,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於防備殷商遺民的反叛,穩定東部新拓展的領地;而召公奭的責任就是進一步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經濟後方,為周王朝進一步開拓疆土解除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