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古代有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那麼為什麼近代以後,許多發明都是從西方傳進來的
1.清朝的閉關政策造成中國人的自高自大 因而中國人沉浸在上朝天國的美夢中 缺少了進取心
2.中國的科學知識一切都以實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缺少理論創新 也就少了研究的動力
3.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更重視一種對先賢文化原封不動的傳承,不強調創新,甚至打擊創新,知識分子完全被禁錮在四書五經里
4.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和中國社會的動亂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文化創新傳播,比如清朝扁 <四庫全書> 時就毀掉了好多書
② 我國古代有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那麼為什麼近代以後許多發明都是從西方傳進來的
因為戰爭 戰爭讓我們的文化一直處於退縮狀態 人民都處於吃不飽飯的時候誰還有心情去做發明 只有人人富有 社會平安的狀態下才有精力去研究這些可以改變世界的東西
③ 我國古代有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那麼為什麼近代以後
因為四大發明雖然牛逼,但還不足以改變世界。
1、指南針。讓人類的探索之旅更有保障,但是我國發明指南針的時候全世界都還不具備遠洋或者跨大地域旅行的能力,所以這個發明對文明發展的影響不算很大。
2、火葯。在工業革命之前,科技大爆炸時代沒來臨之前,火葯所製成的槍炮是非常強大的戰鬥力。但是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發現火葯的軍事潛力。我個人覺得這個發明是四大發明中唯一足以影響到世界發展的超級發明。但是日不落帝國(英國)並不是靠的火葯稱霸全球,而是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
3、造紙術。這個發明好處很多,成本減低,便於運輸,可以節約很多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比起工業革命這種機械代替人力,所帶來的連鎖反應相比,我已經找不到詞來形容它們之間的差別。可以想像如果沒有紙,我們還可以勉強使用竹書或者布匹。要是沒有了機械,沒有了現代科學,社會不知道要倒退到什麼程度。
4、印刷術。跟造紙術一脈相承,是很棒的發明,但遠沒有達到改變世界格局的地步。
5、科學是一個慢慢累積的過程,西方國家經歷無數個世紀的積累後,終於迎來了工業革命,迎來了科技大爆炸時代。在工業革命興起後短短幾十年時間,人類文明的發展超過了之前幾千年幾萬年所有發展的總和。
6、對比之下,我們國家長期處於分分合合的帝權斗爭中,國家所採用的儒家也極力打壓其他學派,使我們的發明創造一直處於一個不受重視,且營養不良的狀態。沒有發明創造,哪來的科學發展呢?其實不能因為四大發明就覺得我們曾經科學多麼發達似的。這是一種錯覺...
④ 我國古代有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那為什麼到近代後,許多發明是從西方傳進來的
中國雖然有四大發明,其中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為中國的歷史發展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這兩項發明沒有及時傳播到歐洲所以使得歐洲的大量史料沒有得到有效的保留。但是另外兩項發明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反觀歐洲的發展卻是因為環境的影響而造成的。
中世紀後期歐洲文藝復興為歐洲的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幫助,而用於伊斯蘭世界的興起,使得通往歐亞的中樞道路中亞和西亞地區被阻斷。為了商業和貿易的繼續進行,新航路的開辟勢在必行。這時候世界文明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並出現了大量的探險家和船隊,最有名的莫非哥倫布和達伽馬。航海業的發展使得航海科技業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大帆船、三角帆、尾舵等設備的應用使得航程和運載力大幅度提升,在加上指南針和地理學的運用使得近代科學越來越進步由於要對付隨之而產生的大量海盜,先進的火炮和先進的海戰孕育而生,這為財富的積累奠定了基礎,業正是這些航海探險讓資本主義的侵略來到了世界。再看歐洲大陸,由於羅馬帝國的滅亡,各民族的不斷侵略使得各國君主對強大的國力充滿了追求,正是在這樣的環境里先進的科技得以極大的被運用到人民生產中。再加上文藝復興時各地大學的不斷建立使得科學技術前所未用的快速成長起來,而先進的生產力確定了新的生產關系,更為科學的管理制度和社會模式隨之產生。而生產關系又發展生產力,所以歐洲最早的引領了世界科技。
反觀中國,由於封建思想的根深地固使得生產力沒有得到好的發展。由於科舉制度總是在為當權者鞏固這儒家思想,讓歷朝歷代的開國者總是在延續上一代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綱領,這也就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特點:周而復始的改朝換代卻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而在這種落後的體制下土地成為財產的象徵,再加上地主不參與生產,還能得到大量的財富,卻上繳很少的賦稅。這就讓富有者和當權者並不在乎生產力的重要性,而是在羅盤測完風水後點著炮仗進行享樂。而老百姓卻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精力去發展生產力,當然社會環境更讓他們缺乏理論知識的指導,這就造成了中國社會的停滯不前。直到鴉片戰爭中國的落後讓國人開始清醒,然後開始進一步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然而這次學習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⑤ 我國古代有領先的四大發明,那為什麼近代以後,我國落後了呢
四大發明和領先沒有必然的聯系。
四大發明只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在中國的貢獻里,這四個,最了不起。但不等於中國這四大發明就領先世界。
每個文明都有自己對世界的貢獻。早先發達的文明,自然也衰落的早。文明的盛衰都只是暫時的。
近代中國的落後,與我國自己錯過了世界的一次大發展有關。具體來說就是資本主義的興起。我國在宋代就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明代在資本主義有可能發展的。但一方面,明朝自身目光短淺,鄭和以後就停止了航海活動。錯過了河歐洲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滿清入侵,打斷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清朝更是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當歐洲因為資本主義革命而興起的時候,我們錯過了發展的機會。
⑥ 我國古代有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為什麼近代以後,許多發明都是從西方傳進來的
近代應該指的是明清時期。這個時期,我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達到了頂峰。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西方以英法為首的少數幾個國家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而後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力飛速前進。
而我們當時僅有的一點資本主義萌芽也被扼殺了,導致了我國生產力巨大的落後,所以西方的近現代發明都是拜工業革命所賜。
至於說為什麼古代時我國的四大發明領先世界,還是因為生產力的原因,我國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時就進入了封建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遠遠超過西方,所以我國先進的生產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相結合,發明創造了很多影響了歷史的東西。
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力發展程度的問題,是由生產力的高低決定的
⑦ 我國古代有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那為什麼近代以後,許多發明都是從西方傳進來的
原因應該指的是明清時期。這個時期,我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達到了頂峰。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西方以英法為首的少數幾個國家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而後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力飛速前進。
而我們當時僅有的一點資本主義萌芽也被扼殺了,導致了我國生產力巨大的落後,所以西方的近現代發明都是拜工業革命所賜。
至於說為什麼古代時我國的四大發明領先世界,還是因為生產力的原因,我國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時就進入了封建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遠遠超過西方,所以我國先進的生產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相結合,發明創造了很多影響了歷史的東西。
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力發展程度的問題,是由生產力的高低決定的
⑧ 我國古代科技有領先於世界的四大發明,為什麼到明末清初時開始落後於世界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什麽近代以後遠遠落後於西方,這一現象被稱為「李約瑟難題」。中外學者紛紛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總結一下大體有一下七種觀點:
1.數學缺乏論。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茲在1697年的《中國近事》一書中說:「看來中國人缺乏心智的偉大之光,對證明的藝術一無所知,而滿足於靠經驗而獲得的數學,如同我們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種數學。」至於中國在科學方面沒有達到極高的造詣,「簡單的原因是,他們缺乏歐洲人的慧眼之一,即數學。」 [1]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2]李約瑟同樣認為「當自然科學與數學的融合成為普遍現象之後,自然科學才能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他研究發現:「中國數學思想基本是代數學思維模式而不是幾何學式樣的」而近代科學的發端恰賴於幾何學,如牛頓「在寫《數學原理》的時候他並沒有用微積分,他證明每一個定理時用的都是幾何的方法,跟歐幾里德書里很相像。」
2.文化制約說。美籍學者成中英認為:「一門新的物理科學必須開始於一個新的數學創造,完成於一個新的邏輯的誕生。」「我們甚至可主張,現代科學及因果律模型,都是西方形而上學與西方文明之主流的結晶」 「猶太教及基督教傳統的超絕神學,與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機械式模型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作為現代科學的基礎的因果律標准模型。……若沒有這些文化傳統作為科學知性的基礎,西方科學就不可能產生。」然而在中國,宗教意識較為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與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在舊時,一個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學發蒙」。而中國哲學的特點是「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
3.語言決定論。在《風俗論》一書中,伏爾泰認為:「如果要問,中國既然不間斷地致力於各種技藝和科學已有如此遙久的歷史,為什麼進步卻微乎其微?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對祖先流傳下的東西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崇敬心,認為一切古老的東西都盡善盡美;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的語言的性質——語言是一切知識的第一要素。」 伏爾泰所說的第一原因,屬於文化因素范疇。第二原因,則點出了語言問題。
4.態度決定論。楊振寧認為,「以後整個清朝有些大學者如戴震、阮元等都繼續發揮『西學中源』說。由於他們的影響,使中國的學者在清朝三百年間沒有真正吸取西方人的科技。……我認為,清朝的『西學中源』說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清朝時的中國已將漢唐時因強大自信心而展示出的對外來文化包容的大胸襟喪失殆盡。
5.墨家絕世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學說在許多科學領域有相當大的貢獻,如時空觀如幾何學如力學如原子論如光學等等。亡了墨家即除了科技的根基,因此有文獻認為墨學終成絕世之學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的主要原因。
6.社會制度決定說。教育家竺可楨先生在新中國誕生前就指出:「歸根起來講,中國農村社會的機構和封建思想,使中國古代不能產生自然科學。」
7.地理位置決定論。英國哲學家休謨在其《論文集》中認為,沒有什麼能比若干鄰近而獨立的國家,通過貿易和政策聯合在一起,更有利於提高教養和學問。中國恰恰在這一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從而使原來可能發展出更完善和更完備的教養和科學,在許多世紀的進程中,收獲甚微。從外部來說,其原因在於沒有更多的外貿對象。但從內部說,是由於中國處於一大位的狀態之下,說一種語言,在一種法律統治下,贊成相同的生活方式;對權威的宣傳和敬畏,造成了勇氣的喪失。耶穌會士巴多明認為使中國科學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就是里里外外沒有刺激與競爭。假如中國鄰幫有一個獨立的王國,它研究科學,它的學者能夠揭露中國人在天文學中的錯誤,中國人也許可以從他們的昏昏欲睡中醒來,皇帝變得關注推動這門科學的進步……」
下面我談一談自己關於近代中國科技落後的幾點認識:
(一)社會轉型遲滯,影響近代科技發展。
(二)政府對科技的重視程度不夠。
(三)落後的教育體制制約科技的發展。
(四)社會動盪影響科技發展。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