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漢時期的發明有哪些
葡萄酒,西瓜就是那時候從西域帶回來的,還有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在科技方面,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是紙的遠祖,而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紙。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中華「醫聖」、中醫之祖。而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其真實性現在受到陳寅恪等的質疑)。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其中,《九章算術》是對戰國、秦、漢古代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列有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籌算方法,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造船已經採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和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兩漢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鑄錢技術成熟,如三銖錢、五銖錢等。彩繪工藝獨特,如馬王堆所出土的帛書彩繪,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有「漢代魔鏡」之稱的銅鏡,煮鹽技術也不斷提高,兩漢出現了蒸餾酒,釀酒水平臻於完美。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由於不同學者對經書的理解與記憶都有偏差,學術也被分為不同流派。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東漢晚期,古文經學走向發達,今文經學日益衰微。
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賦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漢代時期,隸書亦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而隸書的出現則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標點符號的雛形。業
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雖然恢復了農業生產,但經濟勢力讓然略顯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國家存糧進一步大漲,經濟實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漢元帝時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庄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後期,這一現象更甚,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
冶鐵業
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大帝於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但民間卻鮮有私人冶鐵業了。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等。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四川地區。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期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
商業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貴粟政策下,商人競買爵位,擴大貿易領域,促進了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漢朝軍制:伍長-什長-都伯-百人將-牙門將、騎督、部曲督等-別部司馬(軍司馬)-都尉(騎都尉)-校尉(但五校幾乎成清貴武職,偏文)-中郎將(五官、左、右、虎賁中郎將類同五校)-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裨將軍、偏將軍應該就是雜號將軍之末,但與其它兩字將軍地位有別)-四鎮、前後左右將軍、四征-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
❷ 在古代,是誰發明前所未有耕種術
在索取時代,人類主要是靠天生活,對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只是拿來,而缺乏認識。神農時代,「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行蟲走獸,難以養民」的客觀現實要求必須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態,實現人類依靠自身耕種獲得食物的目標。炎帝率領眾部落發現那些可以食用的植物,並掌握了它們的生長規律,從而發明了最早的耕種業。《管子·輕重篇》載:「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又雲「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逸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新語·道基》載:「至於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搜神記》卷一記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
農作物栽培歷史各有不同,近東和歐洲開始於公元前6500-3500年;東南亞,開始於公元前6800-4000年;在中美洲和秘魯,大約開始於在公元前2500年。在古代,人們先是到處打獵和採集果實,後來發展到可以栽培植物,有了可靠的食物供應後,人們就建立村莊和城鎮,更多的人可以去發展新技術、提供服務,進一步促使了這種轉變,最後,一個農業文明就形成了。中國古代,各個江河流域的人們就種植大豆、柑橘、桃、梨、大麻和茶樹等,還飼養動物,精通園藝,特別是花卉。 現在的伊拉克一帶地區很早就開始種植作物,他們發明了輪子,用滑輪來從人工渠里汲水,他們還建設了相當復雜的灌溉系統,他們馴化了駱駝、猴子和馬等動物。在古代埃及,人們利用尼羅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種植小麥、大麥和蓖麻等,埃及人還栽培棕櫚,除了公牛和馬外,他們還飼養家禽、綿羊、山羊和豬。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文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時期,他們種植小麥、大麥和水稻,還栽培棉花、芝麻、茶樹和甘蔗。 還馴化了雞,水牛等用來耕種田地。農民使用犁,修建了很好的灌溉系統和很大的谷倉。
在古代中美洲---現在的墨西哥等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玉米馴化前,中美洲的人還是到處打獵,耕種只是隨便種種而已。公元250年到1600年,墨西哥和中美洲等地產生了瑪雅-托爾鐵克-阿芝特克文明,人們用玉米做雜交來提高產量,還種植豆類、南瓜、胡椒、鱷梨、煙草和棉花。他們建有水渠和水上花園。還發展了乾旱農業,發明了保持水分的耕作技術。
公元1200年左右,印加人在安第斯山脈的惡劣環境中建立了一個國家,他們使用石器,修建了梯田、灌溉和排水系統。給土地施用肥料,還建造了石倉來貯藏糧食。印加人種植玉米、白甜馬鈴薯和南瓜等,還馴化了美洲駝做工,羊駝取毛。
❸ 龍首渠是中國哪類水渠的第一條
龍首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版上是首創工程,它是今洛權惠渠的前身。建於西漢武帝年間。從今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今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里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勞動人民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
❹ 漢代關中農民因地制宜的創造了一種什麼灌溉系統
「井渠法」灌溉系統,利用打井技術打穿若干豎井相連的隧洞式灌溉渠道的灌溉系統。
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漢代居民修建了「龍首渠」。由於需灌區地勢高,只有抬高引水渠道才能達到灌溉的目的。但是,水渠修建要經過商顏山(鐵濂山),這一帶土質比較疏鬆,無法採用常規方法。漢代居民開鑿了地下渠道,從地下穿過商顏山。由於在鑿渠過程中挖出許多骨骼化石,被當時人們當作龍骨,所以稱為「龍首渠」。
龍首渠修建過程中所使用的井渠法,是關中地區在修建水利事業中的創舉,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地下渠道,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對於後來的水利修建具有很大開創性意義。這井渠法在西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域,有人研究者認為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就是由西漢時期的「井渠法」演化而來。
❺ 偉大發明
1826年,照相
1826年,一扇窗戶緩緩打開,它比以前任何一扇窗都開得更為寬敞,向人類展示了一種新的「看」的方式。這扇窗戶坐落在勃艮第一所房子的閣樓上。正是從這個鄉村小樓的有利位置,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厄普斯拍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照片———一個模糊的畫面,上面有一座庭院和一個谷倉,兩邊分別是鴿舍和一個麵包烘爐的煙囪。這位馬上要與聰明的改進者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攜起手來的尼厄普斯是固定影像的第一人。從這些毫不起眼的起點開始,攝像改變了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察方法。最為重要的是,尼厄普斯的發明使我們能夠在很遠的地方或與人們熟悉的名人一起留下自己的身影,以便與朋友、陌生人以及後代共同分享。
1844年,電報
沒有任何一項發明可以和電報一樣使世界一下子變得這么小,因為電報可以以每秒一萬六千英里的速度穿越陸地和海洋。所以1844年5月24日當塞繆爾·F�B�摩爾斯啟用他的第一條電報線由華盛頓特區至巴爾的摩時,他拍了一條引自聖經上的感嘆:「看上帝創造了什麼呀」
電報刺激了跨國公司和洲際鐵路的發展,也幫助改變了戰爭的速度和規模,大大繁榮了新聞業。1848年,六家報社組成了美聯社的前身,並和電報來收集和發布報道。不久,世界各地的人們就能夠看到當天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的重大事件了。
1851年,縫紉機
1830年,當法國裁縫巴台勒密·萊蒙尼埃為第一台縫紉機申請專利的時候,他的同行們覺得自己會因此變得過時;這種新機器每分鍾可縫200針,而手工縫每分鍾只能縫30針。1841年他們洗劫了蒂蒙尼埃在巴黎的商店。因此帶領服裝業自動化的榮譽落在了一個德裔美國移民的兒子頭上,他就是以薩克·梅里特·辛格,他在1851年時改進了艾利亞斯·豪的早期設計。1856年,辛格又第一個提出分期付款的方法,使人們買得起縫紉機。
1854年,吹氧法
瑞典人從13世紀起就開始在坩鍋里靠熔化鐵來小規模地煉鋼。但是,直到1864年,當英國發明家亨利·倍斯麥著手為拿破崙三世製造一種更堅固的大炮時,才有人找到製造足以承受炮彈爆炸或支撐起橋梁的高強度鋼的方法。倍斯麥的方法就是用一股氧氣燒去熔鐵中多餘的碳。從此人類邁進了鋼鐵時代。
很快,鋼鐵搭起了高樓,在空中勾勒出了建築物的輪廓。它在河面上撐起了橋梁,在全世界鋪上了鐵軌,並使美國成為了汽車的王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工廠鋼的年產量達到了850萬噸。
1854年,電梯
一個四十歲的事業不成功的機械師,留著整齊如劃的小鬍子,戴著高頂禮帽,站在一個平台上。那個平台由一根纏在驅動軸上的纜繩高高地吊著,懸在參加1854年紐約市博覽會的觀眾們的上方。突然艾立沙·格拉弗斯·奧迪斯下令砍斷纜繩。觀眾們屏住了呼吸。平台在落下幾英尺後又停住了。奧迪斯脫下帽了歡呼道:「完全安全,先生們,完全安全」電梯就在這座城市裡誕生了。
在此之前電梯就已經出現了。但奧迪斯設計了一種彈簧,把兩個鋼齒嵌到滑道的V型切口中以防纜繩受到斷裂,這樣他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安全電梯。
1867年,炸葯
如果阿爾弗萊德·諾貝爾沒在1867年發明炸葯,人們可能要花上幾個世紀的時間來開鑿那條通向洛杉磯的九十二英里長的水渠,而現在人們只花了七年。有了炸葯,堤壩、鐵路和公路造起來了,巴拿馬運河得以開鑿,地球也被炸開,挖出了豐富的礦源。諾貝爾的發明是用一種作為吸收劑的沙子與硝化甘油相混合並做成棒狀,這一發明使爆炸品可以安全地送到任何一處戰場和建築工地。一時間,人類可以重新規劃其環境,然後再毀掉其先前親手做下的事情。
1876年,電話
1876年3月10日,世界上第一次用電話傳輸的是一條簡單的信息:「華生先生到這兒來我需你」但是亞歷山大·格蘭漢姆·貝爾的發明卻永遠改變了人們的通訊方式。貝爾在20年的時間里一直夢想著用電線來傳遞話音。當他努力嘗試發明一種改良的電報時,他發現了這樣的一個使電話成為可能的現象:被吸收到鼓狀薄膜里的聲音要先被轉化為電磁波。
靠著技術助理托馬斯·華生的幫助,貝爾找到一種方法,可以把那些電磁波發送到一個接收器,再把他們還原成聲音。他所參與建立的公司後來成了「AT&T」,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今天,世界上大約有7.5億電話用戶。計算機,包括1070萬網際網路用戶分享著這個網路。寫信進入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復甦階段———但這一次是在電話互上,通過電子郵件進行的。
1876年,燈泡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1876年在曼樂公園造了一棟兩層的四方樓,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家用來發明而不是生產的工廠。1879年,曼樂公園的研究小組試驗了一種卡紙板做的細絲,經過炭化後,這種細絲可能連續幾天發出光亮。經過一千多次的試驗,愛迪生終於成功了,他發明了用途廣泛的白熾燈泡。他的目標並不是要發明電燈———早在好幾年前就已有人發明了電燈,他要發明一種持久、便宜的燈泡,以及從發電廠到插座等一整套電力系統,從而使電燈得到廣泛應用。而在愛迪生之前,人們只能生活在刺眼、閃爍、短暫和危險的人造光中。
1895年,X光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突破,X射線也被一位叫做威廉·倫琴的德國物理學家在他研究電的特性時偶然地發現了。1895年11月8日那天,他得到了這個意外的收獲。他把一支一頭帶有電線的真空試管放進一個暗盒裡,然後關掉了實驗室的燈。
當他給試管通上電時,一種神奇的熒光開始發光了,他把自己的手伸到屏幕前,成了第一個看到自己骨頭陰影的人。
兩個月後倫琴公布了他的這一發現,立刻引起了轟動。雜志上刊登了有關X射線的詩歌,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商店貼滿了防X射線的服裝廣告。幾個月內,醫生們開始用這一新技術查看傷員體內的裂骨和子彈。後來,這一技術經過完善,減少了灼傷和脫發等副作用。到了20世紀70年代,X光攝影縮短了曝光時間,從而降低了致癌的危險性。隨之而來的相關技術,從CAT掃描到MRI,都為探究事物的結構和進行人體研究打開了窗口。
1901年無線電
20世紀初期,幾乎沒有人能夠想像一種電磁波可以在沒有任何金屬線或電纜作導體的情況下穿行任何有意義的距離。那麼無線電信號怎麼可能沿著地球的表面行進呢當然它可以沿著一直線射離地平線。但是古格里爾莫·馬可尼認為,如果提供一些條件的話,無線電波是可以沿著地球表面行進的。1895年,在他的出生地義大利,他發射了一個無線電信號,穿行了1�5英里;6年後,即1901年12月12日,年僅27歲的馬可尼創造了奇跡,他將無線電天線牢牢地系在高飛的風箏上,發射了一個摩爾斯電碼「S」。它穿行了約2000英里,橫跨了大西洋。這個信號從英國康沃爾郡的波爾德胡鎮發出,在不到1秒鍾的時間內就到達了接收地紐芬蘭的聖約翰,馬可尼聽到了三聲微弱的滴答聲。這是通訊事業宣告誕生的聲音,是電子時代到來的第一道沖擊波。這個時代包括了無線電廣播、電視和蜂窩式電話———因此這是一項將會打開我們想像力的發現。
1903年飛機
1903年12月17日,在太陽下山以前,奧維爾·萊特和威爾布·萊特已經能使他們用木頭、電線和布料製成的飛機飛行59秒鍾了。但卻很少有報社願意對這件事作出評論,因為人類飛上天空成為當代的代達羅斯和伊卡洛斯的念頭,被大多數頭腦清醒的人認為是荒誕可笑的。可是一旦成功了,這項事業的發展就是極為迅猛的。事實上,僅僅在15年後,所有現代飛機的各種部件即使沒有全都製造出來,那麼至少關於它們的想法已經誕生了。
1928年青黴素
人們稱青黴素是本世紀最有貢獻的葯品,它的發明者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這位發明家在一次細菌培養實驗中偶然地發現有一種後來被稱為青黴素的黴菌正吞噬他在培養皿中培養的細菌。根據弗萊明研究的成果,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者們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提煉這種黴菌的辦法,並投入醫學治療試驗。1943年,為了醫治在二戰中負傷的戰士,盟軍開始將青黴素投入工業生產。在半個多世紀中,青黴素救活了無數人的生命,並促使人們開始重視抗生素家族的研究開發。
1923年電視機
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1923年他為自己發明的能產生8線圖像的裝置申請了專利。1930年底賣出了第一台電視機。1932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規范的電視節目。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今天,人們利用衛星等途徑,將電視信號傳播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1942年核武器
原子時代開始於1942年。為了打敗軸心國法西斯,美國最高當局決定啟動旨在研製原子武器的「曼哈頓工程」。年底,作為「曼哈頓工程」的一部分,第一個核反應堆在芝加哥大學一個體育設施下面建成並開始運行。1945年的7月16日,一團蘑菇雲從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原子能研究中心騰空而起,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將兩顆取名為「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彈投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日本天皇隨後宣布無條件投降,原子彈似乎為贏得二戰的勝利立了大功,但是人類從此便生活在可怕的原子武器的陰影中。
1943年計算機
計算機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基礎,但它是因戰爭而誕生的。1943年,為破譯德國的密碼,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設計了第一台名為「巨人」電動機械式計算機,雖然這僅僅是一台用於解碼的假想計算機,但卻開創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先河,從此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1947年,晶體管計算機問世;1959年,集成電路計算機誕生;1970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產生;從80年代開始,新一代微型計算機異軍突起。在此基礎上,人類迎來了網路新時代。
❻ 陝西水利工程「鄭國渠」的由來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你。在中國戰國時代,秦是戰國七雄中最後崛起的,也是侵略性最強的。當時各個小國都感受到秦國日益強大。但那個時代的秦國,總體還是旱多水少,灌溉不利,所以糧食供給比較困難。鄭國有個人可能不叫鄭國,但因其是鄭國人,後世就這么稱呼,他在秦國贏政剛剛當國王(此時是前246年,後來他才統一中國的)的時候到了秦,向秦王建議,為秦開辟一條可以灌溉關中地區的人工渠,但要求秦國保證十年不入侵自己的祖國。秦國答應了。於是鄭國開始帶領秦軍民開鑿這條重要的水渠,引涇水入洛水,長達300多里。這樣大的工程量本來是准備消耗掉秦的勞動力和財富,結果因為水系的溝通,增加了糧食生產,可灌溉四萬頃土地。故秦國的糧食更加充足,很快滅了包括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所以,鄭國渠最後成為了秦稱霸和統一的推動力量。它是中國早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雖然有淤積問題,但只要疏通開端的谷口,下面的乾渠還可以自流。
❼ 西部大開發兩個名人的故事~~~~~~~懸賞5分
1.在青藏鐵路10萬建設大軍中,活躍著一支「紅色娘子軍」,她們就是由中鐵十一局26名女職工組成的排軌生產隊伍,被譽為「進入生命禁區的雪蓮花」。這群來自「魚米之鄉」的姑娘們,笑言「睡覺半夢半醒、吃飯不覺餓飽、不知是男是女」,卻創造了高原排軌日產量世界紀錄,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和「全國五一巾幗獎」等多項榮譽。「夫妻交流靠簡訊,驕兒見面竟稱姨。」一幕幕感人的細節,令台下聽眾心動不已。「參與青藏鐵路建設,是一次心靈的凈化,是一次靈魂的升華」。應廣軍以一首改編的軍旅歌曲《為了誰》作為報告會的結束語:「為了誰,為了西部的騰飛,為了祖國大地美。手牽銀線到拉薩,迎來雪域高原汽笛長鳴鐵龍騰飛。我雖苦我雖累,為了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今生無悔!」
2.陝西名人馮英耀獲西部大開發卓越貢獻人物殊榮,詳細內容在這個網站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b8b3c0100jpb9.html
❽ 中國第一條地下水渠是如何建成的
大約在漢武帝元朔到元狩年間(前120~前111),有一個叫庄熊羆的人向皇帝上書,建議開渠引洛水灌田。他說臨晉的百姓願意開挖一引洛水的渠道以灌溉重泉以東的土地,如果渠道修成了,就可以使一萬多頃的鹽鹼地得以灌溉,收到畝產十石的效益。武帝採納了這一建議,征調了一萬多人開渠。
引洛水灌溉臨晉平原,就必須在臨晉上游的征縣境內開渠。可是在臨晉與征縣間卻橫亘著一座東西狹長的商顏山(今鐵鐮山),渠道穿越商顏山,給施工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最初渠道穿山曾採用明挖的辦法,但由於山高四十餘丈,均為黃土覆蓋,開挖深渠容易塌方,渠岸修一段,塌一段。渠道要穿越十餘里的商顏山,如果只從兩端相向開挖,施工面較少、洞內通風、照明也有困難。若在渠線中途多打幾個豎井,這樣既可增加施工工作面,又能加快施工進度,同時也改善了洞內通風和採光的條件。
於是,當時的工人便發明了「井渠法」。所謂「井渠法」,即在洞線的山坡上,每隔300米打一眼豎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開創了後代隧洞豎井施工法的先河。
龍首渠穿山隧洞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水工隧洞,「井渠法」無疑是隧洞施工方法的一個新創。同時,龍首渠的施工還表現了測量技術的高水平,它在兩端不通視的情況下,准確地確定渠線方位和豎井位置,這也是難能可貴的。在龍首渠的施工過程中,人們挖掘出了恐龍的化石,於是這條渠道被人們稱為「龍首渠」。
龍首渠的建成,使4萬余公頃的鹽鹼地得到灌溉,並使其變成「畝產十石」的上等田,產量增加了10倍多。這段穿過商顏山的地下渠道長達5公里多,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造。
井渠法在當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區仍然用這種井渠結合的辦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兒井」。中亞和西南亞的乾旱地帶也用這種辦法灌溉農田。西漢龍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為世界水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至唐代,著名水利家姜師度在這一帶重新興建灌溉工程,姜師度不僅引洛,而且引黃河水灌溉,效益更加顯著。此後引洛灌溉相沿不斷,解放後洛惠渠進一步擴展,灌溉面積增長至60餘萬畝。
獨特的沙漠灌溉方式
新疆的氣候非常乾旱,降水稀少,河流經常斷流,可是為什麼在這種極端不適合作物生長的環境下,會奇跡般長出綠油油的瓜果蔬菜和莊稼呢?這一切都源於坎兒井的滋潤。
如今吐魯番哈密盆地里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有的來自地表的防滲、防沖引水渠道,有的來自機井,還有的就是來白古老的坎兒井。這三種引水方式中,歷史最悠久、與當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為了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兒井了。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融化的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新疆人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坎兒井地下水渠里的水是從地下含水層中引出來的地下水,當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後,清泉會向盆地汩汩地流下,由於這里的山地大多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長,融雪水流到山下後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戈壁灘,水流迅速地滲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這里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匯入了地下潛水層。它們順著緩緩傾斜的地下水渠自然流淌,一直流到地下水渠鑽出地表的地方才「噴涌而出」。
新疆吐魯番人民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作斗爭、求生存的過程中之所以選擇了坎兒井,不僅是因為它能夠躲避日曬風吹對流水的侵蝕,更是因為它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惟一能夠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吐魯番盆地雖然埋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等礦產能源,但氣候惡劣、交通不便,這對開挖坎兒井的經濟技術條件上有著很大的限制。而人們在掏挖泉水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發現坎兒井形式的地下渠道,不但可以防止風沙侵襲,而且可以減少蒸發損失,工程材料應用不多,操作技術也簡易,容易為當地群眾所掌握。因此,遠在古代經濟技術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各族勞動人民群眾採用坎兒井方式開采利用地下水,就更加顯得經濟合理了。
根據1962年統計資料,我國新疆共有坎兒井約1700多條,總流量約為26米3/秒,灌溉面積約50多萬畝。其中大多數坎兒井分布在吐魯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魯番盆地共有坎兒井約1100多條,總流量達18米3/秒,灌溉面積47萬畝,占該盆地總耕地面積70萬畝的67%,對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和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❾ 梅州市水資源開發簡史
據歷史記載 廣東省梅州市江河流域(區域)綜合規劃報告書(梅州市水利局,2000),P.58。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建設,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持續進行了大規模的興水利除水害活動。新中國成立初期,組織修復原有水利設施,興建一批引灌工程,並開始整修河堤;1953年轉向灌溉排澇工程建設,1958年動工興建大中型水庫,整治寧江等水系;1966~1976年的「文革」期間,繼續對梅江及其支流和梅潭河、豐良河、榕江北河進行治理,在韓江幹流兩岸修築防洪、排澇工程,在缺電地區發動群眾積極創辦小水電;1977年以後,繼續興建蓄水、引水、排澇和小水電工程,配套完善田間灌溉系統,擴大灌溉、排澇面積,增加電能供給,並對大中型水庫進行除險加固、配套維修,對水土流失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另外,還興建了大批鄉鎮自來水廠和單位自備供水工程,成功發展茶園果樹自動噴灌工程。經過40多年的努力,梅州水利水電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使全市防禦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條件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恢復,為梅州市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防洪安全和水源、電能保障。
❿ 古羅馬人發明了什麼
西古羅馬帝國的沒落已過去近1500年,但其在創造發明方面所留下的富饒的文化遺產依然鮮活如新。羅馬人乃令世人驚訝的建設者,更是土木工程界的資深專家,其蓬勃發展的社會文明使古羅馬帝國數個世紀以來在科技、文化、建築等方面都保持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從修建大型輸水道到創立報刊,接下來,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古羅馬的10大創新之舉。
10.戰地外科
羅馬人發明了許多外科手術工具,並率先進行了剖腹產手術,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醫學上最有價值的貢獻都是在戰場上。在奧古斯塔斯的統領下,他們組建了一個軍隊醫療隊,這是最早致力於專業領域的一支醫療隊伍。這些經過特殊訓練的醫務人員使用止血帶止血,使用動脈手術鉗抑制術中出血等,通過這些醫療創新手段在戰亂中拯救了無數條瀕臨死亡的生命。羅馬的戰地醫生還為新入伍的軍人進行體檢,並監管軍營的衛生條件以遏制疾病的傳播。他們甚至知道在使用醫療用具之前需要在熱水中對其進行消毒,開創了抗菌手術的先例,盡管這種手術形式直到19世紀都沒有完全被世人接受。羅馬軍事醫學鮮明的證實了其在愈傷及保健方面技術的先進性,以至於士兵盡管飽受戰爭之苦,卻依然比平民百姓的壽命要長。
9.十二銅表法及羅馬民法大全
傳票,人身保護權益,義務法律,證詞,所有這些條款都出自羅馬的法律制度,幾個世紀以來,該制度在西方法律和政府管理中都佔有重要的統治地位。最初的古羅馬法律起源於十二銅表法,該法則為共和黨時期制定的憲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十二銅表法於公元前450年首次通過,詳述了財產、宗教和離婚方面的相關條例,並列出了從盜竊到巫術等所有罪行的刑罰措施。然而,同十二銅表法相比,羅馬民法大全更具影響力,這是一部雄心勃勃試圖融合整個羅馬史法律的網路全書。民法大全由拜占庭國王查士丁尼(公元529-535)起草,涵蓋了很多近代法律原理,比如「除非被告被證明有罪,否則就無罪釋放」這樣的概念。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其成為世界眾多法律體系的基石。之後,英國普通法和伊斯蘭教教法相繼頒布,但古羅馬法典仍發揮著其不容小覷的影響力,在一些歐洲國家以及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的民事法案上依然奏效。
8.羅馬儒略歷(公歷)
現代的公歷與2000多年前的羅馬儒略歷極為相似。而羅馬早期的日歷又極有可能是抄襲自古希臘月亮運行周期的模型。由於羅馬人認為偶數是極不吉利的,於是他們改寫日歷,使每個月都變為奇數天。這一做法在儒略歷出現前一直被延用,直到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與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一起,創立了同陽歷相符的儒略歷。凱撒將當時的一年355天改為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一年365天,並最終將一年劃分為12個月。儒略歷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日歷了,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們實際一年的時長是同365天相比存在11分鍾的誤差。於是人們最終採用了1582年設立的公歷日歷,該年歷考慮到了由於閏年改變所存在的誤差,使得日歷更為精確。
7.羅馬凱旋門
凱旋門從建立之初至今,已有將近4000年的歷史了。古羅馬是首個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來建橋、建紀念碑、建房的國家。凱旋門的拱門設計極為巧妙,使得建築的重量均勻分散在拱門上。正是因為有了這巧妙的設計,像羅馬斗獸場這類的大型建築才不至於被自身的重量壓垮。古羅馬的建築師致力於改良拱門的設計,最終設計出了形狀更為扁平的「平圓拱」,並將它運用到橋梁和渡槽的建造中。多個不同間距的平圓拱合在一起能構成更穩固的支承,可以加大橋梁和渡槽的跨度。於是,圓柱、圓屋頂和拱形天花板成為了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典型特徵之一。。
6.馬路和高速公路
在其鼎盛時期,羅馬帝國包含近170萬平方英里,甚至覆蓋了歐洲南部的大多數地區。為確保這個龐大領域的管理高效有序,羅馬人建造了古代世界最為復雜的道路系統。這些羅馬公路至今仍被大量使用,它們由花崗岩或硬化火山熔岩形成的泥土、碎石和磚構造而成。在設計公路時,羅馬工程師秉持嚴格的設計標准,創建筆直的道路,以便排水。到公元200年,羅馬人已經建造超過50000英里的道路,主要是服務於軍事征服。高速公路允許羅馬軍團每天步行25英里,一系列的網狀驛站使得信息和其他情報以驚人的速度廣為傳播。這些道路通常以現代高速公路的模式被管理:石碑上的英里標記和標志告知旅客距離到達目的地的里程數,與此同時,被民眾廣為歌頌的士兵也成為了「公路巡警」。
5.紙質書
在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期,文學作品都採用在笨拙的泥板和卷軸上創作的形式。羅馬人通過創造法典(被認為是最早的書的原型),使這種形式得以簡化。首部法典由蠟質的紙製成,隨後就被動物的皮毛羊皮紙所取代,因而能更清晰的顯示紙頁。古歷史學家指出,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創造了早期的莎草紙頁形式的法典版本,但這種紙質法典直到公元一世紀左右才被推廣。早起的基督教徒成了首批利用此項革新的民眾,他們運用此技術大批量的印製聖經。
4.福利事業
現代政府的很多福利事業,其雛形都起源於古羅馬,包括為救助貧困居民所制定的發放糧食補貼標准、教育經費以及其他費用補貼的發放標准。這些福利項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2年,當時的保民官蓋約·格拉古(Gaius Gracchus)設立《糧食法》(lex frumentaria),要求國家政府實現羅馬公民低價購進穀物的需求。羅馬皇帝圖拉真(Trajan)在位期間,保留了這些福利項目,還實行一項「供給」(alimenta)福利,用以養育貧苦無靠的孤兒,確保他們衣食無憂,還可以接受教育。同時,為了控制物價,頒發了一種「代幣券」(tesserae),包括玉米,糧油,酒品,麵包和豬肉在內的物品價格都得以控制。圖拉真皇帝這些慷慨的行為深受羅馬民眾愛戴,但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正是他如此慷慨的行為才導致了羅馬經濟的衰落。
3.報刊雛形
古羅馬會發布《羅馬公報》(或稱《每日紀聞》),裡面會涉及到處理軍事、法律和民事的問題,讓民眾通過文章了解這些事項的結果;這些內容,會寫在金屬或刻在石頭上,放在諸如古羅馬廣場這樣的鬧市區,供民眾瀏覽,這便是報紙雛形。據考證,《羅馬公報》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31年,設及內容相當廣泛,包括羅馬軍事捷報、比賽事項、格鬥回合場次、出生喜訊和訃告等,甚至還會寫些民眾喜歡的故事。此外還有《元老院記事錄》,用來記錄叫羅馬元老院會議的討論和決議,雖然也算報紙雛形,但其內容保密,禁止公諸於眾。直到公元前59年,古羅馬執政官尤列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在第一任期內實行民主改革,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會的議事記錄,這些內容才得以流傳開來。
2. 混凝土
羅馬混凝土的出現使得許多古羅馬建築,諸如萬神廟、斗獸場、古羅馬廣場屹立至今。羅馬人首次利用混凝土建造房屋大約源於2100年前,那時,混凝土被廣泛應用於地中海地區所有的建築中,包括引水渠、橋梁以及紀念碑等等。羅馬混凝土在強度上遠不如現代混凝土,但羅馬混凝土獨特的成分使其更加持久耐用。羅馬混凝土是羅馬人利用熟石灰和一種在維蘇威火山地區發現的粉塵物(Pozzolana)與水混合製成的具有高粘性的糊狀物。加入了火山凝灰岩的羅馬混凝土具有超強的抗化學腐蝕性,而維蘇威火山地區的粉塵物(Pozzolana)使得羅馬混凝土即使在海水中也能夠迅速凝結硬化,得益於此,羅馬人精心建造了浴場、碼頭和港口。
1.引水渠
古羅馬擁有大量的公共設施,諸如公廁、地下排污系統,噴泉和公共浴池等等,大大方便了羅馬人的生活。但是如果沒有羅馬引水渠的發明,一切與水有關的創新設施都將無法實現。第一條引水渠建造於公元前312年,在重力作用下,以石管、鉛管和陶管作為輸水管道把水引入城區。引水渠解決了羅馬城的用水問題,對城市公共健康和衛生設施的發展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引水渠出現之前,埃及、巴比倫和亞述人用原始運河引水灌溉,而羅馬人則利用土木工程技術對運河進行改進,從而發明了引水渠。羅馬帝國時期,數百條引水渠遍布整個帝國,其中一些水渠甚至長達60英里。水渠的偉大之處在於其歷經千年巋然不動,時至今日,部分水渠仍在發揮作用,令人嘆為觀止。羅馬著名的特萊維噴泉(Trevi Fountain)正是位於古羅馬十一條大型水渠之一的維戈水渠(Aqua Virgo)的水源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