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白雲泉詩句的意思及創造背景

白雲泉詩句的意思及創造背景

發布時間:2021-07-19 15:56:00

⑴ 古詩的創作背景

在《歸園田居》其三中,詩人描繪了自己一天的勞動生活: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讀著這首膾炙人口的短詩,我們彷彿看到他肩荷鋤頭,踏著月光,沿著露濕草長的小徑緩緩走來。詩人勞動技藝不高,所以弄得「草盛豆苗稀」。盡管這樣,他卻毫不泄氣,依然從早干到晚。辛苦固然辛苦,詩人的內心卻很充實。他想到的是:「但使願無違」。這里的「願」既指莊稼的收成,更包含著「聊為隴畝民」、「甘以辭華軒」的志向。

陶淵明的田園詩大多是在「投冠旋舊墟」之後創作的。他雖然「性本愛丘山」,但並不甘心終老田園。青年時代的他也曾經「猛志逸四海,騫翮〔hé,羽莖翅膀上的硬羽)思遠翥(zhù,飛翔)」,渴望著象曾祖父陶侃那樣有所作為。但是,他所生活的那個「逸虯遶雲,奔鯨駭流」(《命子》)、狂暴縱橫的亂世,使他「大濟於蒼生」的理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他既沒有高貴的門閥可資憑借,又「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盡管也曾經不止一次進入仕途,卻總覺得「志意多所恥」,每次都很快就辭官歸里。幾度出仕與歸隱的經歷,就包含著他的理想壯志屢次碰壁的痛苦。每當他憤慨於官場的污濁黑暗時,心中就不可遏止地燃起對鄉居生活的懷念:「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於,他選擇了「擊壤以自歡」的生活道路,毅然拂衣歸里。他的田園詩的寫作就是以這樣的生活經歷為背景的。

陶淵明雖然被人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但實際上他與當時那些「充隱」之士是很不同的。首先他是真正不要當官,真心實意地「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於朝市」(《感士不遇賦》)。其次,他也不象崇尚玄勝之談的士大夫那樣「執戟亦以疲,耕稼豈雲樂」(謝靈運《齋中讀書》),而是堅定地把歸隱之後的生活理想、人生道路落實在「躬耕自資」的行動上。因此,描寫詩人在勞動中的種種感受就成了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一個重要內容。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於楚國。

李白在蜀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二十五歲;他開始遠游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這首詩即是他出蜀遠游時所寫。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看來此論未免欠妥。送別,並非寫詩人送別同舟人。從本詩最後兩句可知,原來「送別」所指,是指「故鄉水」送別詩人。近人俞陛雲亦說:「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工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詩境淺說》)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構思巧妙。脈絡井井有條,結構波瀾起伏,頗有層次。

開頭兩句是總敘,陳述詩人離開家鄉,千里迢迢,乘船渡過荊門。來到古代楚國屬地漫遊。「渡遠」,是「遠渡」的倒寫。「來從」,是來作之意。看來這兩句並不是什麼驚人之筆,但它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絲絲相扣,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重要作用。

「山隨平野盡」以下四句,是倒敘。「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是寫詩人坐在船上,舉目所見地面上的景色變化。這兩句所寫,容量很大。有闊大的空間的立體感和漫長時間的行進感。它寫詩人從四川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穿過蜿蜒起伏,千姿百態、高聳入雲的三峽。來到遼闊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嶺逐漸消失,隨著山勢的變化,滾滾奔騰而來的長江,也漸漸平靜下來,在廣闊的原野上,緩緩東流。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這兩句,與杜甫的「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兩句詩,同為佳句,卻各盡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兩句詩描寫的是白天的景緻,杜甫的兩句詩描寫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詩是「行舟暫視」,杜詩是「停舟細觀」(王琦《李太白文集》輯注),並無優劣可分。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倆句,是描繪太空的夜景,詩人坐在船上,抬頭遙看萬里長空,只見一輪明月,猶如天上飛下的明鏡,皎潔澄澈,普照大地,那飄盪在碧空的朵朵彩雲,忽而連結在一起,由於折光的作用,便構成了非常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這兩句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太空的迷人景緻,表現出詩人的豐富想像力。對於「月下飛天鏡」一句,有人解釋說:月亮映入江水,好象從空中飛下的明鏡。這種訓釋,似乎失於確當。「月下飛天鏡」,詩意異常明顯。即月亮從太空運轉而下,就好象從天上飛下的明鏡。這里並無「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棄疾詞寫道:「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從天上飛下的明鏡,與李白詩意完全相同。俞陛雲說:「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雲月,無此狀也。」(同上)見解非同凡響,不失為的評。

最後「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倆句,緊扣「送別」的詩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游的詩意遙相呼應。李白五歲後至二十五歲之前,都是在蜀度過的。他酷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對故土產生了濃厚的感情。詩人突然別離家鄉到異地遠游,自然會產生惜別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離情別緒」吧。這兩句詩的妙處在於,明明是詩人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採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採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

總之,這首詩在藝術上是比較成功的,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後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致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尤其「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詩人乘船穿過三峽,崇山峻嶺,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涌澎湃的萬里長江,隨著山勢的消失,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詩人就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⑵ 白雲泉這首詩翻譯

天平山白雲泉邊是那樣清幽靜謚,天上的白雲隨風飄盪,舒捲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從容自得.我問泉水,你既然在這里如此閑適,何要奔沖山下去,給原本紛擾多事的人間推波助瀾?

⑶ 《白雲泉》--作者:白居易 這首詩的解釋

[譯文]:

天平山白雲泉邊是那樣清幽靜謚,天上的白雲隨風飄盪,舒捲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從容自得。我問泉水,你既然在這里如此閑適,何要奔沖山下去,給原本紛擾多事的人間推波助瀾?

「天平山上白雲泉」,起句即點出吳中的奇山麗水、風景形勝的精華所在。天平山在蘇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吳中最為崷崪高聳,一峰端正特立」①,「

巍然特出,群峰拱揖」②,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鬱郁蔥蔥。山腰依崖建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③,號稱「吳中第一水」④,泉水清洌而晶瑩,「自白樂天題以絕句」,「名遂顯於世」⑤。

然而,這一名山勝水的優美景色在詩人眼簾中卻呈現為:「雲自無心水自閑」。白雲隨風飄盪,舒捲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詩人無意描繪天平山的巍峨高聳和吳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卻著意描寫「雲無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現白雲坦盪淡泊的胸懷和泉水閑靜雅緻的神態。句中連用兩個「自」字,特別強調雲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樂,逍遙而愜意。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雲自無心水自閑」,恰好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寫照。

⑷ 古詩 意思 作者簡介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注釋]
(1)元日:陰歷正月初一。(2)屠蘇:美酒名。
(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陽剛出的樣子。
(4)桃:桃符。古時習俗,元旦用桃木寫神茶、郁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為能壓邪。
[譯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
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面而來,好不愜意!
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漢族江右民系。封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故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鹽埠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臨川集》,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⑸ 《白雲泉》全詩詩意

《白雲泉》全詩詩意是:

太平山上的白雲泉清澈可人,白雲自在舒捲,泉水自得奔流。

你又何必奔跑到下山去,給原本多事的人間再添波瀾。

⑹ 《示兒》古詩的意思以及寫作背景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參考資料:http://poem.linyi.com/p/appreciate/show.php?sendId=71

⑺ 關於夏天的詩句 需要作者、時代、創作背景、詩的意思以及抒發的情感和描

1、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辛棄疾 南宋 《西江月》
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
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
這兩句合起來,作者描繪的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抒發了此人的喜悅心情。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
2、綠樹濃蔭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高駢《山亭夏日》
3、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蘇軾《浣溪沙》
4、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宋 李清照《如夢令》 詞人命舟備酒,暢游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5、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王昌齡《采蓮曲》

⑻ 白居易詩句解釋詩名:白雲泉誰知道請幫我解釋下整首詩

白雲泉
唐代: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譯文
太平山上的白雲泉清澈可人,白雲自在舒捲,泉水從容奔流。
白雲泉啊,你又何必沖下山去,給原本多事的人間在添波瀾。
注釋
①白雲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
②天平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
③無心:舒捲自如。
④閑:從容自得。
⑤何必:為何。
⑥奔:奔跑。
⑦波浪:水中浪花,這里喻指令人困擾的事情。
這首七絕猶如一幅線條明快簡潔的淡墨山水圖。詩人並不注重用濃墨重彩描繪天平山上的風光,而是著意摹畫白雲與泉水的神態,將它人格化,使它充滿生機、活力,點染著詩人自己閑逸的感情,給人一種饒有風趣的清新感。詩人採取象徵手法,寫景寓志,以雲水的逍遙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懷與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徵社會風浪,「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言淺旨遠,意在象外,寄託深厚,理趣盎然。詩的風格平淡渾朴,清代田雯謂「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古歡堂集》)這一評語正好道出了這首七絕的藝術特色。
「天平山上白雲泉」,起句即點出吳中的奇山麗水、風景形勝的精華所在。天平山在蘇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吳中最為崷崪高聳,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鬱郁蔥蔥。山腰依崖建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號稱「吳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瑩,「自白樂天題以絕句」,「名遂顯於世」。
然而,這一名山勝水的優美景色在詩人眼簾中卻呈現為:「雲自無心水自閑」。白雲隨風飄盪,舒捲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詩人無意描繪天平山的巍峨高聳和吳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卻著意描寫「雲無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現白雲坦盪淡泊的胸懷和泉水閑靜雅緻的神態。句中連用兩個「自」字,特別強調雲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樂,逍遙而愜意。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雲自無心水自閑」,恰好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寫照。

閱讀全文

與白雲泉詩句的意思及創造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