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魚雷什麼時候發明的

魚雷什麼時候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19 14:21:53

① 魚雷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魚雷的前身是一種誕生於19世紀初的「撐桿雷」,撐桿雷用一根長桿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戰時小艇沖向敵艦,用撐桿雷撞擊爆炸敵艦。

1864年,奧匈帝國海軍的盧庇烏斯艦長把發動機裝在撐桿雷上,利用高壓容器中的壓縮空氣推動發動機活塞工作,帶動螺旋槳使雷體在水中艇行攻擊敵艦。但由於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靈,盧庇烏斯的發明未策投入使用。

曾參與上述研製工作的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

該魚雷借鑒了盧庇烏斯的發明,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制魚雷艇向的裝置。

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魚雷」,並根據懷特黑德的名字而命名為「白頭魚雷」。幾乎與盧庇烏斯和懷特黑德同時,俄國發明家亞歷山德羅夫斯基也研製出類似的魚雷裝置。

1887年1月13,俄國艦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噸的「因蒂巴赫」號通信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海戰史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船。

1899年,奧匈帝國的海軍制圖員路德格·奧布里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用它來控制魚雷定向直航,製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

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明發熱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動機的第一條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使魚雷的航速提高至約65公里/小時,航程達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魚雷已被公認為是僅次於火炮的艦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達1153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89%;艦艇162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49%。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總噸位達1366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68%;艦艇達369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38.5%。

1938年,德國首先在潛艦上裝備了無航跡電動魚雷,它克服了熱力魚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氣體形成航跡而易被發現的缺點。

1943年,德國首先研製出單平面被動式聲自導魚雷,它可接收水而艦艇的雜訊自動導魚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又發明了線導魚雷,發射艦艇通過與魚雷尾部連接的導線進行制導,不易被干擾。到了50年代中期,美國製成雙平面主動式聲自導魚雷(又稱反潛魚雷),它可在水中三維空間搜索,攻擊潛航的潛艇。

1960年,美國又首先研製出「阿斯羅克」火箭助飛魚雷(又稱反潛導彈),它由火箭運載飛行至預定點入水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潛艇。

到了70年代後,魚雷採用了微型電腦,改進了自導裝置的功能,協強了抗干擾和識別目標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時,航程達4.6萬米,盡管由於反艦導彈的出現,使魚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軍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攻擊型潛艇上,魚雷是最主要的攻擊武器。

② 魚雷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它是採用哪種發動機的

魚雷是海戰中在水中使用的武器。現在的魚雷,發射後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艦船,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它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可以說是 「水中導彈」。它的攻擊目標主要是戰艦和潛水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魚雷雷身形狀似柱形,頭部呈半圓形,以避免航行對阻力太大。圖6-7所示是線導魚雷的外形和結構。它的前部為雷頭,裝有炸葯和引信;中部為雷身,裝有導航及控制裝置;後部為魚尾,裝有發動機和推進器等動力裝置。魚雷的動力系統能源分別為燃氣和電力等。根據不同的需要,魚雷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直徑為533毫米以上的為大型魚雷;直徑在400~450毫米之間的為中型魚雷;直徑為324毫米以下的為小型魚雷。魚雷主要用艦船攜帶,必要時也可以用飛機攜帶。在港口和狹窄水道兩岸,也可以從岸上發射。魚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為70~90千米/時。
魚雷的前身是一種誕生於19世紀初的 「撐桿雷」,撐桿雷用一根長桿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戰時小艇沖向敵艦,用撐桿雷撞擊爆炸敵艦。1864年,奧匈帝國海軍的盧庇烏斯艦長把發動機裝在撐桿雷上,利用高壓容器中的壓縮空氣推動發動機活塞工作,帶動螺旋槳使雷體在水中艇行攻擊敵艦。但由於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靈,盧庇烏斯的發明未策投入使用。曾參與上述研製工作的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該魚雷借鑒了盧庇烏斯的發明,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制魚雷艇向的裝置。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 「魚雷」,並根據懷特黑德的名字(意譯為 「白色」)(而命名為 「白頭魚雷」。幾乎與盧庇烏斯和懷特黑德同時,俄國發明家亞歷山德羅夫斯基也研製出類似的魚雷裝置。1887年1月13,俄國艦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噸的 「因蒂巴赫」號通信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海戰史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船。
1899年,奧匈帝國的海軍制圖員路德格·奧布里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用它來控制魚雷定向直航,製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明發熱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動機的第一條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使魚雷的航速提高至約65公里/小時,航程達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魚雷已被公認為是僅次於火炮的艦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達1153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89%;艦艇162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總噸位達1366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68%;艦艇達369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38.5%。
1938年,德國首先在潛艦上裝備了無航跡電動魚雷,它克服了熱力魚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氣體形成航跡而易被發現的缺點。1943年,德國首先研製出單平面被動式聲自導魚雷,它可接收水而艦艇的雜訊自動導魚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又發明了線導魚雷,發射艦艇通過與魚雷尾部連接的導線進行制導,不易被干擾。50年代中期,美國製成雙平面主動式聲自導魚雷(又稱反潛魚雷),它可在水中三維空間搜索,攻擊潛航的潛艇。1960年,美國又首先研製出 「阿斯羅克」火箭助飛魚雷(又稱反潛導彈),它由火箭運載飛行至預定點入水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潛艇。70年代後、魚雷採用了微型電腦,改進了自導裝置的功能,協強了抗干擾和識別目標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時,航程達4.6萬米,盡管由於反艦導彈的出現,使魚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軍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攻擊型潛艇上,魚雷是最主要的攻擊武器。
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的研究、改進和製造,目的是使魚雷更輕便,進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標的能力。

③ 魚雷是誰發明的

魚雷來的前身是一種誕生於19世紀初的源 「撐桿雷」,撐桿雷用一根長桿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戰時小艇沖向敵艦,用撐桿雷撞擊爆炸敵艦。

http://ke..com/view/22953.htm

④ 魚雷的歷史

魚雷的前身是一種誕生於19世紀初的 「撐桿雷」,撐桿雷用一根長桿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戰時小艇沖向敵艦,用撐桿雷撞擊爆炸敵艦。1864年,奧匈帝國海軍的盧庇烏斯艦長把發動機裝在撐桿雷上,利用高壓容器中的壓縮空氣推動發動機活塞工作,帶動螺旋槳使雷體在水中艇行攻擊敵艦。但由於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靈,盧庇烏斯的發明未策投入使用。曾參與上述研製工作的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該魚雷借鑒了盧庇烏斯的發明,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制魚雷艇向的裝置。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 「魚雷」,並根據懷特黑德的名字(意譯為 「白頭」)(而命名為 「白頭魚雷」。幾乎與盧庇烏斯和懷特黑德同時,俄國發明家亞歷山德羅夫斯基也研製出類似的魚雷裝置。1887年1月13,俄國艦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噸的 「因蒂巴赫」號通信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海戰史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船。
1899年,奧匈帝國的海軍制圖員路德格·奧布里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用它來控制魚雷定向直航,製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明發熱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動機的第一條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使魚雷的航速提高至約65公里/小時,航程達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魚雷已被公認為是僅次於火炮的艦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達1153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89%;艦艇162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總噸位達1366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68%;艦艇達369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38.5%。
1938年,德國首先在潛艦上裝備了無航跡電動魚雷,它克服了熱力魚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氣體形成航跡而易被發現的缺點。1943年,德國首先研製出單平面被動式聲自導魚雷,它可接收水而艦艇的雜訊自動導魚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又發明了線導魚雷,發射艦艇通過與魚雷尾部連接的導線進行制導,不易被干擾。50年代中期,美國製成雙平面主動式聲自導魚雷(又稱反潛魚雷),它可在水中三維空間搜索,攻擊潛航的潛艇。1960年,美國又首先研製出 「阿斯羅克」火箭助飛魚雷(又稱反潛導彈),它由火箭運載飛行至預定點入水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潛艇。70年代後、魚雷採用了微型電腦,改進了自導裝置的功能,協強了抗干擾和識別目標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時,航程達4.6萬米,盡管由於反艦導彈的出現,使魚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軍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攻擊型潛艇上,魚雷是最主要的攻擊武器。

⑤ 是在哪一年發明的魚雷

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該魚雷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專縱魚雷尾屬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制魚雷艇向的裝置。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 「魚雷」。
1887年1月13,俄國艦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噸的 「因蒂巴赫」號通信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海戰史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船。

⑥ 魚雷是誰發明的

1868年,英國工程師來羅伯特自•懷特海德,把用小船裝著炸葯、用電線導航的「撐桿雷」發展成了一種能在水中自行推進的炸彈。由於它的外形像魚,又可像魚一樣在水中前進,人們就稱其為「魚雷」。

1899年,奧匈帝國海軍制圖員路德格•奧布里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控制魚雷定向指航,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可控制方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 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明了燃燒寶,以熱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動機製造了第一個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至此,魚雷被公認為一種現代化兵器。

⑦ 魚雷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魚雷不是根據仿生學發明的,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 「魚雷」。
魚雷的前身是一種誕生於19世紀初的 「撐桿雷」,撐桿雷用一根長桿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戰時小艇沖向敵艦,用撐桿雷撞擊爆炸敵艦。1864年,奧匈帝國海軍的盧庇烏斯艦長把發動機裝在撐桿雷上,利用高壓容器中的壓縮空氣推動發動機活塞工作,帶動螺旋槳使雷體在水中艇行攻擊敵艦。但由於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靈,盧庇烏斯的發明未策投入使用。曾參與上述研製工作的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該魚雷借鑒了盧庇烏斯的發明,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制魚雷艇向的裝置。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 「魚雷」,並根據懷特黑德的名字(意譯為 「白色」)(而命名為 「白頭魚雷」。幾乎與盧庇烏斯和懷特黑德同時,俄國發明家亞歷山德羅夫斯基也研製出類似的魚雷裝置。1887年1月13,俄國艦艇向60米外的土陡其2000噸的 「因蒂巴赫」號通信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海戰史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船。
1899年,奧匈帝國的海軍制圖員路德格·奧布里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用它來控制魚雷定向直航,製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明發熱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動機的第一條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使魚雷的航速提高至約65公里/小時,航程達2740米。

⑧ 魚雷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羅伯特·懷特黑德(Robert Whitehead),

1866年,懷特黑德在奧地利的飛雄門(今克羅埃西亞港口城市裡耶卡)成功製造並試驗了世界上第一條自航的水雷,據目擊者記錄,這個鋼制細長的水雷兩頭尖銳,外形非常像海豚或魚,當時中國因此就將這類魚型的水雷命名為魚雷,漢語中的魚雷一詞就這樣誕生了.

⑨ 最早的魚雷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該魚雷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制魚雷艇向的裝置。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 「魚雷」。

⑩ 魚雷是哪個國家最先明的

白頭魚雷是早期的魚雷,是發明家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因其能象魚一樣在水裡游,故稱之為 「魚雷」,並根據懷特黑德的名字(意譯為 「白頭」),而命名為 「白頭魚雷」。

閱讀全文

與魚雷什麼時候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