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專利第一發明人身份證號寫錯了怎麼辦
專利局公布的專利收費標准中的著錄項目變更手續費是指每件專利申請每次專申報著錄項目變更屬的費用。著錄項目變更費應當自提出請求之日起一個月內繳納,另有規定的除外;期滿未繳納或未繳足的,視為未提出著錄項目變更申報。委託新的代理機構,繳納變更費用50元。買專利上科易網。
Ⅱ 身份證的由來
1、號碼的結構
公民身份號碼是特徵組合碼,由十七位數字本體碼和一位校驗碼組成。排列順序從左至右依次為:六位數字地址碼,八位數字出生日期碼,三位數字順序碼和一位數字校驗碼。
2、地址碼(前六位數)
表示編碼對象常住戶口所在縣(市、旗、區)的行政區劃代碼,按GB/T2260的規定執行。
3、出生日期碼(第七位至十四位)
表示編碼對象出生的年、月、日,按GB/T7408的規定執行,年、月、日代碼之間不用分隔符。
4、順序碼(第十五位至十七位)
表示在同一地址碼所標識的區域范圍內,對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編定的順序號,順序碼的奇數分配給男性,偶數分配給女性。
5、校驗碼(第十八位數)
作為尾號的校驗碼,是由號碼編制單位按統一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如果某人的尾號是0-9,都不會出現X,但如果尾號是10,那麼就得用X來代替,因為如果用10做尾號,那麼
此人的身份證就變成了19位。X是羅馬數字的10,用X來代替10,可以保證公民的身份證符合國家標准
Ⅲ 身份證號碼是什麼時候開始
你問的問題是世界的還是中國的?
本次回答按照新中國和新中國身份證回答。
新中國的新中國的身份證號是從1984年4月6日開始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11643-1999〗實行是1999年10月1日號碼制。
第一、中國的身份證。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應該是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證制度」。地處西北邊隅的寧夏省經濟文化落後,但卻成為中國身份證制度的發端地.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寧夏省建立於1929年1月1日,與甘肅、陝西、綏遠及蒙古接壤。1933年,馬鴻逵被中央政府任命為寧夏省政府主席。為了加強統治,馬鴻逵從1934年開始,在全省清查戶口,建立保甲制。1936年5月,中央紅軍開始西征作戰,解放了寧夏省的鹽汕、豫旺、同心等地。為了抵禦紅軍,寧夏省制定出各種反共防共之策,發收「居民證」便是其中一種。居民凡15歲以上之男女須一律佩帶居民證。寧夏省「居民證」為白布製作,長7厘米,寬3厘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以及手紋箕斗形狀等項。「居民證」被規定縫於上衣裡面,以便查驗。這個「居民證」雖與後來的國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備了身份證的各項要素,當屬中國身份證之最早雛形。不過,寧夏省「居民證」制度的施行並不順利。主要原因是,布制居民證是縫在衣服上的,由於冼曬和磨損.很快就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項制度僅實行了一年多,就變得名存實亡。1940年夏,馬鴻逵又下令在清查戶口和居民證的基礎上,制發「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為此,還制定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驗法》。在制發「身份證」的同時,還制發了「客籍人民居留證」及「通行證」,目的是為了「防範漢奸、間諜、奸黨與姦宄盜匪起見」。實際上,寧夏省建立身份證制度,主要是為了封鎖我陝甘寧邊區根據地,同時也為了更進一步強化對寧夏人民的控制。自從發明了國民身份證,馬鴻逵抓兵就方便多了。男丁被抽壯丁後,身份證立刻就由部隊收存。如有壯丁逃跑,則向出丁戶追索。逃兵沒有身份證。在寧夏便會寸步難行:要麼被抓回來,要麼逃往外省:國民身份證制度的實行,為馬鴻逵統治和控制人民、防止逃兵和緝捕逃兵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查辦法》共有15條規定,其主要條款是:年滿16歲以上的男子,均須領身份證,規避不領者,16歲以上、40歲以下的罰兵役,40歲以上的罰勞役;行路住店,均須帶證,查無證者,即送警察局扣押懲治;16歲以上男子領證時,均須親自到保,當面填發。對身長要填清幾尺幾寸幾分,面貌要註明五官是否端正、鼻耳眼是否齊全、面部是否有麻子,瘸子、聾子、癱子及結巴等症狀要在特徵欄中准確填出。最令人叫絕的就是填寫手指頭的箕斗紋了,填證時,要將持證人的十個手指一一看過。「斗」紋劃O,「箕」紋劃x。馬鴻逵曾得意地稱:查驗手紋箕斗是最科學、最准確的一種方法。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當時寧夏省經濟落後,老百姓無錢照相,馬鴻逵又捨不得出這筆錢,才絞盡腦汁想出了這個土辦法。寧夏省在發放國民身份證時,對寄居寧夏的外省人發放的是「客籍人民居留證」,對過境的商行旅者則需辦理「通行證」,對僑居寧夏的外國人發放的是「外僑身份證」。總之,在馬鴻逵統治的寧夏省,必須人人有證,無證則寸步難行。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寧夏省的身份證,只發男性,不發女性。因為馬鴻逵認為,女性不會出什麼亂子。自1940年夏季開始,歷時4個月,寧夏省就完成了身份證發放工作,全省共發身份證25萬張。此後,出行的人們必須隨身攜證,以備檢查。寧夏省在省城(今銀川市)和各縣城門口、交通要沖,關卡渡口、堡寨橋頭均設立了檢查站。各檢查站前立一木牌,上面寫有16個大字:「不領證者,不準入境;不受檢查,不能通行。」寧夏省施行國民身份證之法,在當時的中國幹了一件很「露臉」的事,於有意無意之中,開了中國身份證之先河。
身份證並非現今才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是官員的識別符號我國最早的」身份證」是隋唐時期朝廷發給官員們的"魚符",它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其形為魚,分左右兩片。魚符裡面刻有官員的姓名,在何衙門任職,官居幾品等。魚符上鑿有小孔,以便系佩,同時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盛放魚符的袋,稱為"魚袋"。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以供應召出入宮門驗證。宋代,魚符廢,仍佩魚袋,它比起隋唐時的"魚符"來,便捷多了。
目前的身份證為18位,老的身份證是15位。
關於身份證第18是怎麼計算的,原理如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11643-1999〗中有關公民身份號碼的規定,公民身份號碼是特徵組合碼,由十七位數字本體碼和一位數字校驗碼組成。排列順序從左至右依次為:六位數字地址碼,八位數字出生日期碼,三位數字順序碼和一位數字校驗碼。
地址碼(身份證前六位)表示編碼對象常住戶口所在縣(市、旗、區)的行政區劃代碼。
生日期碼(身份證第七位到第十四位)表示編碼對象出生的年、月、日,其中年份用四位數字表示,年、月、日之間不用分隔符。例如:1981年05月11日就用19810511表示。
順序碼(身份證第十五位到十七位)為同一地址碼所標識的區域范圍內,對同年、月、日出生的人員編定的順序號。其中第十七位奇數分給男性,偶數分給女性。
校驗碼(身份證最後一位)是根據前面十七位數字碼,按照ISO7064:1983.MOD11-2校驗碼計算出來的檢驗碼。
第十八位數字的計算方法為:
1.將前面的身份證號碼17位數分別乘以不同的系數。從第一位到第十七位的系數分別為:7910584216379105842
2.將這17位數字和系數相乘的結果相加。
3.用加出來和除以11,看余數是多少?
4餘數只可能有012345678910這11個數字。其分別對應的最後一位身份證的號碼為10X98765432。
5.通過上面得知如果余數是2,就會在身份證的第18位數字上出現羅馬數字的Ⅹ。如果余數是10,身份證的最後一位號碼就是2。
例如:某男性的身份證號碼是34052419800101001X。我們要看看這個身份證是不是合法的身份證。
首先:我們得出,前17位的乘積和是189
然後:用189除以11得出的結果是17+2/11,也就是說余數是2。
最後:通過對應規則就可以知道余數2對應的數字是x。所以,這是一個合格的身份證號碼。
新中國的身份證號是從1984年開始的。
Ⅳ 專利第一發明人必須要填寫身份證號么
審查指南中要求填寫。目前是在受理時有校驗規則,不填身份證號無法受理。身份證號專不會公布填身份證號的最屬直接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發明人的利益,並且填上身份證號能夠避免那種同名的情形出現,出於保護的目的,需要填寫上,國知局不會公開發明人的身份證號的,並且發明人的姓名也可以選擇不公開
Ⅳ 身份證最早在中國什麼時期出現的
身份證並非現今才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是官員的識別符號
我國最早的「身份證 」是在隋唐時期,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至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局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清代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一類怪事。
Ⅵ 身份證的前世今生,有何發展演變史
身份證最早應該是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時候有了照片貼,宋代時候有了腰牌,民國時期有了紙質身份證,後來有了過塑版第一代身份證,目前使用的是第二代身份證
Ⅶ 身份證最早出現於哪個國家
份證,是經國家立法給公民的、長期有效並具法律效力的、能證明其身份的制式證件.
身份證件,在人類的古代即已有之.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就有了「符」、「驗」等類似現代身份證件的通行證件。
1 50年代的嘗試。50年代初,我國曾在東北旅順、大連等城市和邊境地區實行過簡易的身份證制度。之後曾計劃在全國城市頒發「公民證」和「出生證」,並且經過兩年多的准備和幾十個城市的試點。當時,從技術到管理,主要是學習蘇聯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1957年公安部正式通知各地:「關於公民證制度,已決定我國暫不實行,各項准備工作應停止進行」。
2 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需求。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中日益活躍,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據專家推算,全國沒日的流動人口量,1978年底不足1500萬人,1985年已達到5000萬人,目前已達到8000萬人。同時,隨著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斷完善,社會中需要證明公民身份的事務多達幾十種,而且將會越來越多。
3 1985年以前的准備。1982年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成功,對我國行政管理和社會各方面管理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公安部於1983年5月9日,在向黨中央提出《關於加強和改革公安工作的若干問題》的報告中,正式提請國家立法、實行「公民證」制度。1984.4.6經國務院批准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北京等十幾個城市為試點。
4完善。1985.9.6六屆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1986.11.28公布實施。
5集中發證的順利結束。1984年以來,經過各級公安機關和240多萬工作人員的努力歷時7年,截止到1991年底,全國已經有7.8億16周歲以上的公民領到了居民身份證。近600萬人領到了臨時身份證。約佔全國的93%。集中發證的順利結束。
另外,現在二代證已經起用了。
Ⅷ 申請專利為什麼要提供發明人的身份證號
因為身份證是身份證明,每個人只有一張,申請專利可定是你本人申請商標而不是別人,這回樣的如果你答的專利權被別人侵犯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依法維護的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個專利只要自己所有權就可以對專利進行嚴格的控制,是要不是做違法的事情別人是無權干涉你的專利怎麼使用,前提是這個專利是你的,以你的身份證明專利是你的。世譽鑫誠知識產權提供。
Ⅸ 專利發明人只需要提供第一發明人的身份證號嗎
是的,只需提供第一發明人身份證,其他發明人提供姓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