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歌唯一的傳播手段是什麼
民歌主要傳承形式是口耳相傳,也有一些專業的人員去當地采風,然後把這個譜子記下來,再唱出來,民歌最開始也是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為了給生活增加一點樂趣,或者在工作中增加一些樂趣,唱的這個民歌,比如說採茶歌。
一、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人類靈魂最真切的一種聲音,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形式。它是各民族民間音樂生活中,由群體世代口頭傳唱並不斷加以提煉而成的一種具有變異特點、地域風貌和民族特色的非專業音樂創作的音樂類型。我國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語言聲調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生活習俗、民間風尚不同,也使民歌的旋律調式、吐字行腔和韻味、感情表達的風格各有不同,形成各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色彩。同是一首山歌,地處西北高原的民族音調則跌宕起伏、高亢洪亮,而在江南平川的魚米之鄉音調則悠揚婉轉、清新秀麗。由於社會環境和生產方式的改變,民歌出現了兩個不同的「分支」——原生態民歌和新民歌。
1. 原生態民歌的定義
「原生態」一詞是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普遍使用於生物科學領域的一個術語。它已經成了音樂領域描寫「原汁原味」民歌的時髦詞彙。它是「原生物」和「生態」兩個名詞的復合。它們復合後置於民歌之前,就賦予民歌一種新的含義。即以口頭方式傳播於特定民族、地域傳統習俗生活中的民間歌唱。
顯然,「原生態民歌」一詞的人文含量比我們習慣上說的「傳統民歌還要大一些,寬泛一些。它不僅包括:①民族語言和地區方言;②口頭的自然傳承方式(家族、村寨、社區等);③特殊的歌唱方法和地域民族風格。
原生態民歌是人類發展歷程中一種民間原始文化的記載,是中華民族「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飽滿的文化內涵,它和歷史文物一樣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原生態民歌最重要的特點是聲由心發、質朴自然、個性鮮明、不拘一格,地域特徵尤為顯著。
2. 新民歌的定義
新民歌是指現代社會在傳統民歌基礎上、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具有民族風格的、跟上時代音樂腳步的歌曲。
二、原生態民歌與新民歌的關系
原生態民歌與新民歌既相互聯系,又有著本質差異。
1. 原生態民歌與新民歌的聯系
①原生態民歌是新民歌之源。新民歌脫胎於原生態民歌,是在原生態民歌基礎上的改編和再創作。這種改編於再創作有些有明顯的原生態模型,有些則沒有,但都遵循原生態民歌的原有風格。可以說,沒有原生態民歌就沒有新民歌。
②原生態民歌與新民歌都具有民歌的一般特徵。一般來說,這些特徵包括歌曲的取材、旋律、曲調等。
2. 原生態民歌與新民歌的區別
從概念出發,原生態民歌與新民歌在創作與傳承方式、演唱方法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此外,二者在表現手法、社會功能和創作目的等方面也是很不一樣的。
①表現手法不同。新民歌的表現手法較原生態民歌更為豐富。在原生態民歌的基礎上,新民歌可以增加和聲和復調;可以用民族唱法,也可以增加美聲演唱方法;可以用地道的方言演唱,也可以用普通話演唱;可以用民族樂器進行伴奏,也可以用鋼琴甚至是管弦樂器進行伴奏。相比之下,原生態民歌的表現手法則比較簡單。
②社會功能和創作目的不同。新民歌所推崇的是歌曲的表演功能,原生態民歌強調的是歌曲的生活功能。原生態民歌在傳唱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帶有自娛自樂的特性,而新民歌則不同,從本質上說,它具有明顯的娛他性。
③歌曲內涵不同。原生態民歌是群眾集體的口頭創作,不體現具體某一位作曲者的個性特徵,很多民歌作者本身就是演唱者,歌聲飽含著演唱者的個人情感。而新民歌是由作曲者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完成的,歌手的演唱必須以曲譜為依據,歌聲中表達的不是自己,而是作曲者。
④使用的語言不同。原生態民歌作為群眾集體口頭創作,全部使用方言和口頭語,而新民歌以文字形式形成曲子,比較多地使用書面語言。我國各地方言和口語十分復雜,它們與當地群眾的思想和情感表達方式存在著天然的和諧,其中有很多內容是我們的文字所無法承載的,有些話老百姓說的出來,而我們的文字卻無法表達,自然也就無法載入到新民歌作品之中了。
B. 民歌的起源和發展
民歌
民歌(FOLK)原本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至今。不過今天我們所說的民歌 (FOLK),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 (FOLK),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結他為伴奏樂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純朴生活感受的那種歌曲。美國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說是最早的民歌唱片錄音,所以普遍被認定是現代民歌 (FOLK)的祖師。之後 PETE SEEGER、 THE WEAVERS繼續推動這類音樂。六十年代越戰,反戰民歌手如 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為時代的呼聲。
民歌,人民之歌。 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一時代、地域、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不其然會產生一類別人類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洩。 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而歌謠亦是其重要之一環,而社會學或大眾俗稱之為民歌/謠。
如此類推,我便會發覺可以有中國的民歌,美國的民歌,英國、俄國、蘇格蘭、澳洲或非洲民歌等等。就像如果這幾天大家有到海運大廈天台參與德國啤酒節,大家一定到聽到不少他們以結他、手風琴等奏出的的普魯士民謠。
民歌/謠的特色,是在於其能否反影它的出處和環境、文化特色/質,而不只是在乎其使用的樂器的多少、輕重。(當然無可否認,樂器本身很多時亦能反影民歌本身的文化背境。)今天,我們活在香港,民歌音樂的文化早以支配在西方篷裙之下,我們今天說的民歌,大多數也就是西方(美國)的民歌。
美國的文化對比上說(中、英、歐洲大陸等)都比較短;在我們聽到一些美國怨曲、跳舞音樂、爵士樂曲外,在乘接中、西部人民的心靈,我們會聽到不少第二代美國本土人民的心曲,拓荒者的Country Fork Music, 好像Woody Guthrie's 『This land is my land'、 Oh Susanna、Michael, Row the Boat ashore等等,此為典形的美國民歌。而 The Weavers (Pete Seeger)、The Kingston Trio、The Highway Man等可以說我所認識的是美國民歌的先驅。
至於被稱為美國現代(六十年代稱之為現代,而我們2004年被稱為處於後現代的尾聲) 民歌之父的是 Bob Dylan。 Bob Dylan 之所以被稱為'現代民歌之父',是因為其在六十年代首先以他典形反叛、控訴加上其如詩的文字( lyric) 寫出了不少能代表當代美國土地、文化,新一代知識份子、年青人的心態的樂曲。 而該等文字、歌曲,又真的能直接、間接及一代一代地影響著美國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止於音樂文化)。
Ps. 至於其他大家能常常聽到的西方民歌手有:,PPM最喜的(相信是) Peter, Paul and Mary, Simon and Garfunkel, Donovan, Joni Mitchell, John Denver .......等等,
唐代詩人崔頤寫了一首傳誦千古的<黃鶴樓>,令後來登上黃鶴樓的李白對著眼前美景,卻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頤題詩在上頭」之喟嘆。
在下當然不是李白,只是開個玩笑。本來我也想從宏觀的角度去寫寫「何謂民歌」這個題目,只可惜被Mel兄捷足先登了(一笑)。這里只好來個狗尾續貂,零星補充一下。
民歌和民謠的涵意實有點區別,民謠的「謠」字,有「虛」、「無」的意思,亦即所謂謠言、謠傳。「民謠」是泛指古時在民間流傳的歌曲,而作曲者已無可稽考,這些我們才會叫做民謠(當然也可叫民歌),所以我們會說現代民「歌」或城市民「歌」,而不應有現代民「謠」或城市民「謠」之說。
至於英文的"Folk Song"是否有古今之分,在下並無考究,不敢胡說。
我們在西洋歌劇或中國地方戲曲,不難發覺其音樂的部份,亦能充分反映一個族群的色彩性格、文化傳統,但我們不會稱之為民歌,並不盡然是它有豐富的藝術內涵;而是這類傳統音樂,在沒有留聲機的年代,是宮庭貴族、知識份子或上層社會的「專利品」,並沒有在民間普及,所以「流傳民間」是成為民歌的最基本條件。
上世紀至今英語是強勢語言,在多個領域影響著全世界,民歌亦然。我們這一代人,受歐美民歌薰陶至今。60年代歐美民歌在市場力量推動下作多元發展,臻至圓熟之境。事實上,歐美民歌在音樂上的價值和意義,是值得我們充份推崇和肯定的。
民歌是人民其中一個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而每個族群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性格色彩,所以各地民歌的風格亦有不同。在下認為玩民歌要玩得好,關鍵是否能玩出那種民歌的真性情、那種民歌feel,這個"feel"字,民歌友一看便明;但對民歌較為陌生的朋友可能不明所以。在下亦無法具體說明甚麼叫"民歌feel",試舉兩個例子作結:當年有朋友向我說:「羅大佑作曲好是真的好,但他唱歌不大好。」我聽後莞爾一笑,回答他:「難道你覺得羅文唱<鹿港小鎮>、唱<未來的主人翁>,會唱得比羅大佑好嗎?」
民歌的種類和特點
勞動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號子,以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和直接促進勞動的功用為其基本特徵。廣義的包括在勞動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採茶歌等。後一類歌,有些也配合勞動動作而歌唱,一般對勞動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調節情緒的作用,但無明顯的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廣義的勞動歌,有時也可歸入生活歌中。
儀禮歌,伴隨民間祈年慶節、賀喜禳災、祭祖吊喪等儀式及日常迎親送友等習俗活動而吟誦演唱。大致有訣術歌、儀式歌、習俗歌三類。訣術歌,是被認為具有法術作用的民間歌訣與咒語,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吟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之類。儀式歌,是與節令慶祝、其他祭祀等儀式相結合而誦唱的歌,主要內容為祭神求福、祈保豐收等。如祭灶王爺求福、祭龍王爺求雨所唱的歌。習俗歌,用於婚娶、生子、祝壽、送葬、造房等紅白喜事和迎賓待客的場合,如撒帳歌、哭嫁歌、蓋房歌、敬酒歌等。這是儀禮歌中數量居多、迷信色彩較少、文學價值較高的部分。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反映人民群眾對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認識和態度的。有相當高的文獻價值。中國古代的時政歌謠,不少以童謠形式出現,其書面記錄,較多見於各朝史書的《五行志》中。時政歌謠大致可分三類:①揭露諷刺統治者的歌謠,這類作品數量最多;②贊揚廉潔、愛國官吏的歌謠;③歷代農民起義的歌謠,這類歌謠,體現農民的覺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濃。
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會家庭生活和日常勞動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現農民和婦女生活的為多。關於農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廣大農民在舊社會所過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殘酷剝削和貪婪吝嗇的本質。流傳相當普遍的《十二月長工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長工與地主的尖銳矛盾。婦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間婦女之口。女性從一出生即受歧視的童年,到像貨物一樣被買賣的出嫁;從備受虐待摧殘的小媳婦生涯,到熬成婆後仍無幸福可言的畢生悲慘遭遇,在婦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蘊含著對美滿生活的憧憬。在資本主義興起後的近代歌謠中,常迸發出反抗的時代強音。
情歌,據有些學者的看法,大概最早產生於對偶婚與對偶婚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時期,是民間歌謠中數量最多,也更加膾炙人口的一種,在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的愛情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①傾訴互相愛戀之情和表明選擇愛人標準的,如《絲線牽橋妹敢過》、《金銀不是如意郎》。②抒發離別、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畫在眼睛上》、《和來捏作一個人》。③表達誓不分離的堅貞愛情的,如《情願挨打不丟郎》、《出了衙門手牽手》。④告誡和批評的怨情歌,如:"要學莧菜紅到老,莫學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亂了心》。⑤為數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類的偷情歌,雖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現了被剝奪正常愛情生活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兒歌一詞,中國"五四"以後才普遍使用。古代稱為"孺子歌"、"小兒謠"等。兒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由兒童自己創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內容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特徵和理解能力的歌。廣義的還包括由媽媽奶奶等教唱、反映舊社會大人特別是婦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兒童傳唱開來的歌。具有時政歌謠性質的所謂"童謠",一般非真正的兒歌。兒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為三類:游戲兒歌、教誨兒歌、訓練語言能力的繞口令等。
中國不僅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各異,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區中,也常有多種樣式。
句式方面:如漢族民歌,除七言體外,還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達十幾字一句的。納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幾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為前三言、後四言的特殊復式句。
章段結構方面:四句頭最多。陝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區流行趕五句。兩句一首的有陝北信天游、內蒙古爬山歌、晉西北的山曲、壯族"師"體歌等。藏族"魯"體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間講究對應。"諧"體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僳族民歌,凡兩句兩句唱的,均分為上句與下句,上下句要求對仗。漢族各地流傳的小調歌詞,體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調為四段式,五更調為五段式,十送等為十段式,十二月調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兒"的河湟、洮岷、隴中三派,格式各異。各族民歌中,還有不少章、段、句數是不固定的。
用韻方面:漢族民歌押尾韻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韻,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韻,兩句一首的每句有韻。蒙族民歌則多押頭韻,在大多數四行為一章,上、下兩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韻。各民族的民歌中,還有押腰韻、腰腳韻、頭腳韻或腰韻、尾韻相互為韻的。壯族的"勒腳歡",西北各族的"花兒",有特殊的押韻法。
表現手法方面:比興、誇張、重疊、諧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運用。揭露抨擊性的時政歌謠,常用諧音、隱語。雙關語在情歌中運用較多。擬人化手法,兒歌中較為常見。納西族的相會調,在大量運用諧音同時,通篇以物擬人,如用蜂花、魚水相會,比喻男女間的愛情。 民歌的風格,因地區、民族等不同而異。傣族民歌明麗,赫哲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北方的多偏於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較婉約。但同為南方民歌,吳歌又比楚歌更顯細膩。同是花兒,不同民族或地區,也各有特色。
中央台有一個專門講訴民歌的節目叫《魅力28》,是有董卿主持的,這個節目會用各種不同的手法去詮釋一首民歌,還會講這首民歌的由來。
C. 詩歌的創作方法
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於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託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D. 中國民歌的主要形式並舉例說明
1、勞動歌
勞動歌包括各種號子、夯歌、田歌、礦工歌、伐木歌、搬運歌、採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勞動生活或協調勞動節奏的民歌。
它是一種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起來的民間歐謠。它伴隨著勞動節奏歌唱,與勞動行為相結合,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鼓舞情緒等特殊功能。如:福建民歌《採茶撲蝶》、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2、時政歌
時政歌以民謠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數和字數都比較自由,沒有固定的格式。鮮明性是其主要特點。如「騎虎不怕虎上山,騎龍不怕龍下灘,決心革命不怕死,死為人民心也甘」,語言堅定有力,毫無矯飾晦澀之處。
3、儀式歌
是伴隨著民間禮俗和祀典等儀式而唱的歌。它產生於人們對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認識而對語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時候,即幻想用語言去打動神靈,用以祈福、免災。
4、訣術歌
是巫婆、神漢進行巫術活動時唱的歌,如「天靈靈『』。
地靈靈……」之類,也包括用以醫病的咒語、如「天皇皇,地皇皇」。
節令歌是對某種節日或對時令描述的歌,它常與舞蹈和游藝相結合。
5、禮俗歌
經常被用於男婚女嫁、賀生送葬、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場合。如《哭嫁歌》、《媽媽的女兒》等。
把典歌是在重大的慶典時吟唱的祈禱性的民歌,它根據祭祀和慶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如播種祭、收獲祭、頌租祭、招魂祭等。人死了,也有喪歌,以表示生者對死者的哀思。
E. 民歌傳播方式有什麼
會有專門的采歌員上山下鄉尋找歌曲,學習完後回來編寫成歌。通過表演、教學傳播。傳播的媒介有廣播、報紙、電視、網路等
F. 民歌傳統表現手法有哪些
摘要:民歌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然而,民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卻產生了一些變化。在當今社會,「新民歌」已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它的出現讓我們距離原生態民歌越來越遠了。原生態民歌的生存環境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對於新民歌流行化這種現象,國內傳播界和音樂界已經紛紛嚷嚷傳出多種說法。論文首先介紹了民歌、新民歌、原生態民歌的定義和新民歌的發展概況,接下來闡述了中國新民歌流行化的概況,最後重點講述了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和發展。
關鍵詞:民歌;新民歌;原生態民歌;新民歌流行化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民歌這種藝術形式正伴隨著歷史的步伐發展並被傳承下來。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
G. 1958毛澤東提出了文藝「兩結合」的創作方法,是指什麼
「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
這是在「大躍進」運動中提出來的。1958年3月在成都召開的中共中央的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同對我國新詩發展的道路發表了如下的意見:「中國詩的出路,第一條是民歌,第二條是古典,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出新詩來。」接著講「形式是民歌,內容應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對立的統一。太現實了就不能寫詩了。」所謂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兩結合」創作方法的提出,來源於此。
毛澤東的這段原話比較含糊,並未明確說「兩結合」創作方法。他講的是「內容」,是內容的「對立的統一」。這個講話當時沒有公開發表。最早傳出這樣的精神並明確概括為「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是郭沫若的文章。
H. 民歌是民間()創作的。它的傳播方式很多,可以(),也可以()。中國各民族各地區都有()流傳
民歌是民間(口頭)創作的。它的傳播方式很多,可以(歌唱),也可以(吟誦)。中國各民族各地區都有(民歌)流傳
I. 民歌常用的創作方法是什麼
1.深入個別民族親身2.體驗個別方面,3.也要在具體環境里找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