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2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的是誰
謝家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
吳良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❷ 2000-2011年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及其獲獎原因 請言簡意賅的介紹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得主
2000:吳文俊、袁隆平
吳文俊在代數拓撲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半個世紀以來對國際數學領域的發展一直產生著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他運用計算機進行數學定理證明和非線性方程組求解,徹底改變了數學機械化領域的面貌,為信息時代數學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袁隆平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
現在中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2001:王選、黃昆
王選長期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應用自己的發明成果開發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並形成產業,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了中國報業和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
黃昆在固體物理學研究方面做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推動了固體物理學的發展。
2002:金怡濂
他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國多台大型、巨型計算機的研製,系統和創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機體系結構、設計思想和實現方案,推動了中國計算機事業特別是巨型計算機的跨越式發展。
2003:劉東生、王永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長期奮斗在地球科學研究領域,在黃土研究方面作出了大量原創性研究成果,使中國在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研究方面居於國際地球科學前沿。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從1992年起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創者之一,也是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之一。
2004:空缺
2005: 吳孟超 葉篤正
肝臟外科學家吳孟超,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中國氣象學家葉篤正,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創立了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創立了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創立了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開拓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對中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的卓越貢獻。
2006年 李振聲(1931— ,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閔恩澤(1924—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吳征鎰(1919— ,著名植物學家
2008年 兩位科學家獲得最高國家科學技術獎,一位獲獎者是被稱為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另外一位獲獎者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
2009年:孫家棟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中共黨員,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8歲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後轉入汽車系。新中國開始組建空軍後,品學兼優的孫家棟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才被選送入伍。
谷超豪(1926-),數學家。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溫州人。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3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1957年赴前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獲科學博士學位。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撰有《數學物理方程》等專著。研究成果「規范場數學結構」、「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經典規范場」分別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0年:王振義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於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1年:
1.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
2.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個項目和10位科技專家,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5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8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2:
謝家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
吳良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❸ 201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獲得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是
謝家麟簡歷 謝家麟加速器物理學家。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美期間,曾領導研製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1955年回國後,於60年代初領導完成一台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大功率速調管和電子迴旋加速器等科研目。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設計、研製和建造。90年代初領導建成北京自由電子激光。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吳良鏞簡歷著名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1922年 吳良鏞生,江蘇南京人。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獲美國匡溪藝術學院碩士學位。1946年起協助梁思成教授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從事建築教育及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曾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主任、主任,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世界人居學會主席。
研究成果曾獲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和建設部的優秀設計獎、亞洲建協建築設計金牌獎和聯合國世界人居獎。專著《廣義建築學》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曾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建協建築教育獎。
❹ 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歷屆得主
2000年
吳文俊(1919— ,數學家)袁隆平(1930— ,雜交水稻之父)
2001年
王選(1937—2006,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黃昆(1919—2005,物理學家)
2002年
金怡濂(1929— ,高性能計算機 專家)
2003年
劉東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環境科學家)王永志(1932— ,著名航天技術專家)
2004年
【空缺】
2005年
葉篤正(1916—2013 ,氣象學家)吳孟超(1922— ,肝臟外科學家)
2006年
李振聲(1931— ,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閔恩澤(1924—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吳征鎰(1919—2013 ,植物學家)
2008年
王忠誠(1925—2012 ,神經外科專家,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徐光憲(1920— ,化學家、教育家。)
2009年
谷超豪(1926—2012,數學家)孫家棟(1929—,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
2010年
師昌緒(1918—2014,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王振義(1924—,內科血液學專家)
2011年
謝家麟(1920—,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家)吳良鏞(1922—,城市規劃及建築學家)
2012年
鄭哲敏(1924.10.2—,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王小謨(1938.11.11—,雷達工程專家)
2013年
張存浩(1928.2—,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 (1918.8.3—,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
2014年
於敏(1926.6.16—,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的氫彈之父」)
❺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介紹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2013年1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晚會,獲獎人物為鄭哲敏院士、王小謨院士。
❻ 2012年我國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神九」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
2012年6月29日10時03分,在經過近13天太空飛行後,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九號飛船先後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成功進行了兩次交會對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
2、「蛟龍」號第五次下潛創7062米新紀錄
2012年6月24日上午9時許,「蛟龍」號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創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作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方案設計和關鍵核心技術,像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以及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都是由我國獨立完成。「蛟龍」號重大突破,體現了我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重大進步。
3、發布嫦娥二號7米解析度月球影像圖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2012年2月6日在北京發布「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影像圖。
製作完成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分幅影像圖產品共746幅,總數據量約800GB。這是中國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4、國產CPU搭建的千萬億次計算機成功應用
2012年9月11日,「神威藍光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夠採用自主CPU構建千萬億次計算機的國家。
5、全球首個"戊肝"疫苗研製成功
2012年1月11日廈門大學、養生堂萬泰公司聯合研製的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大腸埃希菌)已獲得國家一類新葯證書和生產文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於預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這是全世界戊肝預防與控制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6、大亞灣實驗發現中微子新的振盪模式
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來自全世界6個國家和地區38個科研單位組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2012年3月8日宣布,發現中微子新的振盪模式,並測得其振盪振幅,精度世界最高。
該結果加深了人類對中微子基本特性的認識,得到國際高能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並被《科學》雜志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7、全球首次實現量子通信100公里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等人,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組成聯合團隊,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百公里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為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衛星」奠定技術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2012年8月9日重點介紹了該成果。
8、亞洲最大全方位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在上海正式落成
2012年10月28日亞洲最大的全方位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在上海天文台正式落成。這台射電望遠鏡的綜合性能排在亞洲第一、世界排第四,能夠觀測100多億光年以外的天體。據了解,這個射電望遠鏡將參與我國探月工程及各項深空探測任務 。
9、首次揭示「乙肝病毒感染」關鍵過程
2012年11月13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輝博士率領的科研團隊在當天出版的《eLife》雜志上發表題為「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體」的研究成果。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乙肝病毒受體,該成果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的關鍵過程,為乙肝及其相關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靶點和新葯開發途徑。
10、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2012年7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宣布該校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抗瘧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該成果解決了困擾世界科學界和產業界30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難題,使青蒿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變成現實,生產成本有望大幅降低,這意味著每年可將近百萬人從死亡線上救出。
11、「遼寧艦」入列 殲-15飛機完成航母起降
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發展航空母艦,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第一艘航空母艦順利交接入列,對於提高我國軍事現代化水平,促進國防科技工業技術進步和能力建設,增強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意義重大。
12、中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2012年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轉移軌道。隨著它在太空棋盤上的最後落定,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最終建成。此次發射是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是區域系統建設的收官之戰。
(6)2012國家發明獎擴展閱讀: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國務院決定,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准並報請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授予鄭哲敏院士、王小謨院士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務院批准,授予「水稻復雜數量性狀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等41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等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授予「修復周圍神經缺損的新技術及其應用」等74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嫦娥二號工程」等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授予「盾構裝備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等22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特色熱帶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創新利用」等187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美國化學家理查德·傑爾等5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要向鄭哲敏院士、王小謨院士及全體獲獎者學習,自覺弘揚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❼ 2012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
鄭哲敏王小謨獲2012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獎金500萬
謝家麟吳良鏞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獲500萬獎金
❽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歷年獲獎者有哪些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都是誰?
國家最高科技獎自2000年正式設立到現在,已經有29位科學家獲獎,歷屆的獲獎者都是誰呢?
2017年度
王澤山,他被稱作「火葯王」,研究火炸葯60餘年,先後攻克了廢棄火炸葯再利用等3項世界性難題,把中國火炸葯領域的整體實力提升到了世界前列。
侯雲德,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葯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
趙忠賢。中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度
空缺
2014年度
於敏。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
2013年度
張存浩。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程開甲。中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12年度
鄭哲敏。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王小謨。「中國預警機之父」。
2011年度
謝家麟。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吳良鏞。被譽為「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2010年度
師昌緒。被譽為「高溫合金之父」。
王振義。內科血液專家、血液研究的領軍人物。
2009年度
谷超豪。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
孫家棟。「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
2008年度
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
徐光憲。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7年度
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吳征鎰。著名植物學家,植物區系研究的權威學者。
2006年度
李振聲。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
2005年度
葉篤正。著名氣象學家。
吳孟超。「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2004年度
空缺
2003年度
劉東生。中國環境學專家、地質學家、「黃土之父」。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2002年度
金怡濂。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2001年度
王選。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黃昆。中國固體物理學、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之一。
2000年度
吳文俊。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他們是中國的脊樑,請我們為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