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愛發明燎原重工

我愛發明燎原重工

發布時間:2021-07-19 12:25:39

A. 關於軍事地理

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准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戰爭起源於原始社會,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帝國主義時期,戰爭的范圍空前擴大,手段也空前殘酷。各個階級、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以及各政治集團為了准備戰爭和爭取勝利,竭力探索戰爭的規律,研究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步形成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與軍事科學

戰爭與軍事 戰爭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原始社會晚期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的暴力沖突,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初始形態。這種部落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而引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階級的出現,戰爭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進入階級社會後,戰爭便成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矛盾斗爭的最高形式,成為政治的繼續。只有全世界實現了共產主義,階級和國家消亡了,戰爭才會消亡。
軍事 軍事是以准備和實施戰爭為中心的社會活動。諸如武器力量的組織、訓練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和應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計劃和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都屬於軍事的范疇。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既受這些因素的制約,又對它們發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軍事科學的任務和性質 軍事科學的根本任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透過極其復雜的戰爭現象,探索戰爭的性質和規律。戰爭性質主要指它的社會政治性質,如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或進步的、反動的戰爭等。此外,戰爭性質還有它的規模、持續時間和武器裝備、作戰方法等方面的性質。戰爭規律是戰爭的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而戰爭又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內關系整個社會生活的特殊社會活動形態,因此軍事科學具有綜合性和鮮明的階級性。自然科學的許多成就,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軍事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維修等。世界上局部戰爭一直連綿不斷,世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制止戰爭的力量也在增長,斗爭是長期的,軍事科學也將不斷發展並日益完善。將來,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消除了戰爭的根源,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軍事科學也將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古代軍事學

在世界古代歷史上,中國的軍事學曾在許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兵器和戰車,建築了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古代防禦工程體系萬里長城;火葯、指南針的發明和火器的創制,也在世界軍事史上有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涌現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門家;此外,中國最早創立了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後有2000多種兵書問世,並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著述,編纂了卷帙浩繁的軍事類書。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如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等,在軍事學方面也有各自顯著的成就。

兩次世界大戰與帝國主義軍事理論 為適應帝國主義國家推行海外擴張政策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帝國主義軍事理論。如美國的A.T. 馬漢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海權論。主張建立並運用強大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奪取制海權,控制海洋,進而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德國的A.von施利芬繼承了克勞塞維茨和H.K.B.von毛奇的軍事思想,主張速決戰。他根據德國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在東、西兩面作戰的戰爭計劃,成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略指導的基本依據。法國的F.福煦預測未來的戰爭將是短暫的,其進程將是激烈而快速的。他認為只有戰斗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在戰爭中軍隊行動的快速性、積極性、高度紀律性和節約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義,而指揮是否得當則是決定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戰後新式武器的發明、應用和不斷完善,大大推動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發展。義大利的G.杜黑提出「空中戰爭」理論,認為空軍應是未來戰爭的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工具,依靠空軍奪取制空權並實施空中進攻,即可摧毀敵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抵抗而保證戰爭取得勝利(見空中戰爭論)。

英國的J.F.C.富勒提出的「機械化戰爭」理論 ,法國的C.戴高樂提出的「職業軍隊」理論和德國的H.von澤克特提出的「小型軍隊」理論,都主張依靠少數精銳的職業軍隊,使用坦克和飛機等新式武器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法國的H.P.貝當提出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的理論 。德國的E.魯登道夫提出了「總體戰」理論,認為現代戰爭將是全面戰爭,既要殲滅敵人的武裝力量,又要無情地打擊敵國的工業目標和居民,戰爭進程將是閃電式的,力求速戰速勝。這些理論適應了帝國主義國家統治階級對外擴張,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他們由於主觀片面地誇大某種新式武器或某個軍種、兵種的作用,往往得出錯誤的結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資產階級的軍事科學再一次經受實踐檢驗並得到新的發展。在戰爭中,大兵團作戰的組織指揮和軍種、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戰役理論和合同戰術得到較全面的發展。由於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技術兵器數量多,物資消耗成倍增長,軍事對經濟的依賴更大,軍事經濟理論進一步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促進了軍事運籌學的產生。導彈、原子彈等的研製成功和使用,標志著一個新的軍事技術時代的開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也得到新的發展。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科學(1840~1949) 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引進 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加緊侵略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兩廣總督林則徐開始搜集外國軍事資料,研究敵情,提出組織民眾,軍民配合,沿海各省協力籌防和以守為戰,以逸待勞,在近海和陸地殲敵的抗英方針。戰後,魏源等有識之士,總結和吸取了清軍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造戰艦、制槍炮、練精兵、翻譯西方軍事科技書籍。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在半個世紀中,先後開辦了江南製造局 、福建船政局 、漢陽槍炮廠等30多個軍工廠(局),仿製西方槍炮彈葯,建造蒸汽艦船,初步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在沿海建設了部分基地和要塞。陸軍幾經變革後,按步、騎、炮、工、輜等兵種編組成新式陸軍。先後創辦了船政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講武堂及各種專業學堂等70多所軍事學校 。

翻譯和編著了《戰法學教科書》、《戰術學》、《防海新論》、《火器真訣》、《兵學新書》等多種軍事書籍,從各方面介紹西方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近代軍事科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軍愛國官兵運用這些成果,取得了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在鎮南關大捷、摩天嶺阻擊戰、黃海海戰、天津保衛戰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但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思想和根本制度,仍然是封建主義的、腐朽沒落的,所以,並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失敗。

辛亥革命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軍事科學 中國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後對軍事問題發表過許多精闢的見解,指導了當時的革命戰爭和軍事建設。他所領導的革命政府曾組建了廣東艦隊和中山航空隊,開辦了廣東海軍學校和航空學校,又創建黃埔軍校,並以軍校畢業生為骨幹,建立了國民革命軍。中國大革命時期的軍事學術,受到了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影響,從而為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

在此期間,北洋軍閥政府擴建陸、海、空軍,按西方操典進行訓練,並以原來清王朝的軍事學堂為基礎,建立了一些軍事學校。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保定軍官學校。由於進步思潮的影響,該校不少畢業學生後來也參加了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工作,有些人成為軍事領導人和骨幹,有的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1949年,國民黨政府建立了軍事統率機構,以及陸、海、空三軍和炮兵、裝甲兵等特種兵部隊,開辦了相應的軍官學校,先後組織翻譯了日、德、意、英、美等國的許多軍事著作,把外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同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治軍作戰思想摻雜混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一些愛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也著書立說,介紹軍事科學研究的成果,傳播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外來侵略的思想。如蔣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國防論》一書中,提出長期抗戰的主張;楊傑在《國防新論》和《軍事與國防》等書中,對當時的國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和論述。

無產階級軍事科學

建設無產階級軍隊原則 列寧創建了俄國工農紅軍。他指出紅軍建設必須加強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教育;通過政治委員、黨支部和加強政治工作,實現無產階級政黨對軍隊的領導;培養無產階級優秀分子成為軍隊的骨幹,合理利用舊的軍事專家;實行一長制;強調軍隊中必須有最嚴格的紀律,覺悟和紀律是軍隊力量的源泉;認真學習軍事,加強軍事訓練;掌握科學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軍隊。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列寧認為,戰爭是對每個民族的全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考驗。他要求實現全民武裝,動員全民參戰,廣泛開展人民戰爭。列寧提出除了學會進攻之外,還必須學會防禦和必要的退卻。他認為在決定時機和決定地點擁有壓倒優勢是軍事勝利的規律;要求實現統一指揮,集中管理;加強軍事科學研究等。十月革命後,列寧採取了靈活的策略,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接著又領導蘇維埃俄國軍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白匪軍的武裝叛亂,使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鞏固,同時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和伏龍芝等在進行軍事改革的同時,加強軍事科學的研究工作。隨後斯大林又同伏羅希洛夫、圖哈切夫斯基等蘇軍領導人一起,為加強蘇聯的國防建設和戰爭准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斗爭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
國防建設學說 斯大林要求「要在國內創造一切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必要前提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國防力量」。在軍隊建設上,要求保持並鞏固紅軍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特點;同時指出,使紅軍擁有精良的武器裝備是戰斗實力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方針,建立了可靠的戰略後方工業基地,為國防奠定了牢固的經濟和技術基礎。

決定戰爭命運因素 斯大林在20年代後期提出,決定戰爭命運的歸根到底是正確的政策和千百萬群眾的同情與支持。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又提出:「現在戰爭的命運不會由突然性這種偶然因素來決定,而要由那些經常起作用的因素——後方的鞏固性,軍隊的士氣,師的數量和質量,軍隊的裝備,軍隊指揮人員的組織能力來決定。」

戰略戰術原則 斯大林指出戰略必須完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綱領為依據。戰略最重要的任務是規定基本打擊方向,預先決定各次戰役的性質。策略是服從與服務於戰略的。作戰方式、戰爭形式不是永遠一樣的,要善於機智地運用。軍事藝術的任務就是保證自己擁有一切兵種,使它們日臻完善,並善於把它們的行動配合起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使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毛澤東軍事思想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總結了歷史上的戰爭經驗,探索中國革命戰爭所特有的規律,用以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勝利。毛澤東等通過長期戰爭實踐,不僅探索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而且揭示了戰爭和戰爭指導方面的許多普遍性原理,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許多領導人都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戰爭觀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毛澤東指出,戰爭是「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著眼其特點和發展。必須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認為,中國不同於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不能走城市武裝起義的道路,因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有絕對優勢,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不能把武裝斗爭的矛頭指向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中心城市,而應指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特別是在各省交界處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支持長期戰爭的戰略基地,在農村聚集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發展壯大,最後奪取城市,取得全國勝利。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和朱德等領導人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創造了一整套以劣勢裝備的人民軍隊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了以「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為核心的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後來毛澤東又提出了積極防禦,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一系列作戰方針和原則。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戰略的內線持久防禦戰和戰役戰斗的外線速決進攻戰的具體方針。在解放戰爭中,他堅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方針,在戰略防禦階段,指導全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形式,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不斷轉化敵我力量對比,並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在戰略進攻階段,組織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殲滅敵人重兵集團,並實施戰略迂迴包圍,殲滅潰逃之敵。抗美援朝戰爭中,提出了實行戰術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爾後再逐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以上這些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的戰略戰術,是適應當時的情況提出來的,它反映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所以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則。

國防現代化建設學說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革新軍制離不開現代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及時提出加強國防,建設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的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於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建成了一支包括海軍、空軍和陸軍各兵種以及戰略導彈部隊的現代化軍隊,自力更生地全面發展了國防科技,建設了國防工業。1964年10月,成功地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又成功地試驗了氫彈、導彈核武器,實現了遠洋和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掌握了近地軌道和同步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及回收技術,使中國的軍事技術在這些方面跨進了世界先進行列,使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上述理論,集中反映在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論聯合政府》、《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等一系列著作中,也反映在各個時期由他起草的大量文件、電報中。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勝利的指針,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革命戰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概括。

當代軍事科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戰爭與軍事科學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和蘇聯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斗爭中,不斷加緊軍備競賽,運用各種手段爭奪勢力范圍。在這兩國之間和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兩個軍事集團之間雖然沒有爆發戰爭,但世界許多地方的局部戰爭卻不斷發生。有不少戰爭是美、蘇兩國操縱或直接出兵進行的。他們把局部戰爭作為爭奪霸權、擴張勢力范圍的手段和新式武器的試驗場。

戰後幾十年間,人類社會經歷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核能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迅速發展起來,並首先應用於軍事領域,引起了作戰手段和作戰樣式的巨大變化。首先是核武器的迅速發展,使核戰爭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問題。「核武器制勝論」和「核威懾戰略」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美、蘇兩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的基礎。爭奪核優勢和進行核訛詐,成為它們進行政治、軍事角逐和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其次,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美、蘇之間核僵局的出現,研究以核武器為後盾的常規戰爭,特別是使用新的高技術常規武器的局部戰爭,又成為美、蘇等一些國家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課題。美國提出了空地一體作戰的理論和「星球大戰」計劃,以期打破核僵局,奪取對蘇聯的戰略優勢。蘇聯則強調高速度、大縱深和立體作戰的理論,並加緊發展自己的空間武器,力圖與美國保持均勢。隨著蘇聯解體後,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美國、俄羅斯等國都在重新考慮自己的戰略部署。中國的軍事科學研究工作,幾十年來一直以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依據,重點探討現代化條件下進行人民戰爭的有關問題,探索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規律。其目的是加強國防,反對侵略,使中國的國防成為制約戰爭、維護和平的強大力量。中國研製和裝備有限數量的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衛,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政府曾一再宣布,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且主張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航天技術,是為了和平的目的。中國堅決反對空間軍備競賽和空間軍事化。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促進了軍事科學體系的完善。

現代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科學體系包括軍事科學的整體結構、學科的劃分以及各學科之間相互關系的安排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軍事科學領域的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層次越來越多,各學科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加強對軍事科學體系的研究,對於軍事科學的全面發展以及各學科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現代軍事科學包括軍事理論科學和軍事技術科學兩大部分。

軍事理論科學 大體可分為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兩個門類,以下再分為若干學科。軍事思想是研究戰爭觀和戰爭與軍事問題的方法論、戰爭指導思想、建軍指導思想等,從而揭示戰爭的本質和基本規律;研究武裝力量建設和使用的基本原則;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國家、軍隊,主要領導人和軍事家在戰爭與軍事問題上的基本思想、觀點和理論等。

軍事學術是研究戰爭指導和軍隊建設的規律和方法。通常包括: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事運籌學、軍制學、戰爭動員學、軍事教育訓練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隊後勤學,以及軍事歷史學、軍事地理學等。

軍事技術科學 主要研究現代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和維修保養等技術,以及軍事工程和軍事系統工程等。

軍事技術科學的分類,包括基礎理論和各個應用學科,後者按現代武器裝備在各軍種、兵種中日益專門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劃分為:海軍技術、空軍技術、戰略導彈部隊技術、裝甲兵技術等;按武器裝備的種類劃分為:槍械、火炮、坦克和裝甲車輛、軍用飛機、艦艇、導彈、核武器,以及自動化的通信、指揮、偵察系統等。

軍事科學體系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軍事和軍事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新的軍事專業不斷出現,學科隨之增加。如戰略理論的研究,除了總體的研究外,還分別有各種戰略的研究,諸如核戰略、海洋戰略、空中戰略、外層空間戰略以及戰區戰略、後勤戰略等等。另一方面,由於軍事與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關系密切,軍事科學同其他領域中一些學科的聯系日益加強,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從而又逐漸形成一些新的邊緣學科,如國防經濟學、國防外交學、國防教育學、軍事管理學、軍事社會學、軍事人才學、軍事倫理學、軍事心理學等,軍事技術科學的邊緣學科則為數更多,如軍事工程地質學、航空航天系統工程學等等。

中國發展軍事科學的方向 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為了保證國防現代化建設,適應鞏固國防和今後反侵略戰爭的需要,循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國的軍事科學。

B. 幫我找一些關於環保的資料

一次性筷子的確方便,但衛生不達標、浪費林木資源也是不爭的事實。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億雙,耗費木材166萬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約2500萬棵大樹,減少森林面積200萬平方米。

蘭州每天消耗一次性筷子150萬雙,一年要「吃」掉2萬棵大樹。因廉價而普及走進市區中低檔餐館、火鍋店及小吃攤點,桌上擺放的大多都是些廉價一次性筷子,如果消費者想用質量稍好的筷子或消毒筷,就只能在少許品牌餐館或高檔餐飲場所了。一位經營炒麵館的朱老闆告訴記者,到市場上批發一把六七十雙的筷子,算下來每雙才0.02元,因為筷子的費用都在成本里核算,屬免費為消費者提供,所以價格就是第一位,經營者為了賺錢,當然就去選擇那些雖然粗製濫造但很廉價的筷子了。

一家牛肉麵館老闆說,選擇一次性筷子可以一舉兩得,第一節約成本,第二筷子使用後還可以生火,不用另外買木材。作為廉價一次性筷子忠實消費群體的小吃攤點,選擇的理由除了市面流通的全是一次性筷子外,更重要的是其「價廉物美」,至於消費者的健康和森林資源的保護,大多數經營者的態度是在利益優先的前提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能使用別無選擇在采訪中,大多就餐者表示,隨著媒體的不斷曝光,老百姓也逐步認識到,美其名曰的衛生筷子其實並不衛生,因為每一雙一次性筷子的製作加工都要經過樹木的砍伐、切斷、沖坯等十幾道工序,而且為了讓筷子看起來潔白乾凈,成型的筷子還要經過硫磺熏,熏不白的就用雙氧水和硫酸鈉再次浸泡、漂白,然後用滑石粉拋光。市民朱女士說,雖然應該對這些經過化學處理,並在生產加工包括運輸、倉儲及流通環節根本達不到衛生標準的一次性筷子絕對禁用,但因種種原因而沒有替代品,老百姓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還一直在使用。

一位正在陪孫子吃牛肉麵的老大媽告訴讓者,孫子經常在外面吃飯,她總是不放心,雖然有了消毒碗,可是筷子很不衛生,另外,如此粗製濫造的一次性筷子也會讓響當當的金城品牌牛肉麵大打折扣。

倡議市民拒絕一次性筷子

今年4月22日地球日,由蘭大、甘工大、西北師大等9所學校的環境保護協會自發組織與綠色環保部門一起向蘭州市民發出了「保護環境拒絕一次性筷子」的倡議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市民對倡議書的看法不一。一些就餐者告訴記者,如今不能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理由大多數人都知道,但他們想從自身做起來保護環境拒絕一次性筷子卻很難,希望政府部門能出來表個態。對拒絕一次性筷子,牛肉麵館經營者的態度是,如果沒有統一禁令誰也不願帶頭,因為一旦提升筷子的質量和衛生標准都會增加成本,從而影響生意。(記者 邊衛霞)

C. 學習軍事科學的重要

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准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戰爭起源於原始社會,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帝國主義時期,戰爭的范圍空前擴大,手段也空前殘酷。各個階級、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以及各政治集團為了准備戰爭和爭取勝利,竭力探索戰爭的規律,研究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步形成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與軍事科學

戰爭與軍事 戰爭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原始社會晚期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的暴力沖突,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初始形態。這種部落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而引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階級的出現,戰爭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進入階級社會後,戰爭便成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矛盾斗爭的最高形式,成為政治的繼續。只有全世界實現了共產主義,階級和國家消亡了,戰爭才會消亡。
軍事 軍事是以准備和實施戰爭為中心的社會活動。諸如武器力量的組織、訓練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和應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計劃和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都屬於軍事的范疇。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既受這些因素的制約,又對它們發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軍事科學的任務和性質 軍事科學的根本任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透過極其復雜的戰爭現象,探索戰爭的性質和規律。戰爭性質主要指它的社會政治性質,如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或進步的、反動的戰爭等。此外,戰爭性質還有它的規模、持續時間和武器裝備、作戰方法等方面的性質。戰爭規律是戰爭的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而戰爭又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內關系整個社會生活的特殊社會活動形態,因此軍事科學具有綜合性和鮮明的階級性。自然科學的許多成就,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軍事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維修等。世界上局部戰爭一直連綿不斷,世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制止戰爭的力量也在增長,斗爭是長期的,軍事科學也將不斷發展並日益完善。將來,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消除了戰爭的根源,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軍事科學也將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古代軍事學

在世界古代歷史上,中國的軍事學曾在許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兵器和戰車,建築了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古代防禦工程體系萬里長城;火葯、指南針的發明和火器的創制,也在世界軍事史上有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涌現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門家;此外,中國最早創立了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後有2000多種兵書問世,並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著述,編纂了卷帙浩繁的軍事類書。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如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等,在軍事學方面也有各自顯著的成就。

兩次世界大戰與帝國主義軍事理論 為適應帝國主義國家推行海外擴張政策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帝國主義軍事理論。如美國的A.T. 馬漢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海權論。主張建立並運用強大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奪取制海權,控制海洋,進而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德國的A.von施利芬繼承了克勞塞維茨和H.K.B.von毛奇的軍事思想,主張速決戰。他根據德國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在東、西兩面作戰的戰爭計劃,成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略指導的基本依據。法國的F.福煦預測未來的戰爭將是短暫的,其進程將是激烈而快速的。他認為只有戰斗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在戰爭中軍隊行動的快速性、積極性、高度紀律性和節約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義,而指揮是否得當則是決定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戰後新式武器的發明、應用和不斷完善,大大推動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發展。義大利的G.杜黑提出「空中戰爭」理論,認為空軍應是未來戰爭的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工具,依靠空軍奪取制空權並實施空中進攻,即可摧毀敵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抵抗而保證戰爭取得勝利(見空中戰爭論)。

英國的J.F.C.富勒提出的「機械化戰爭」理論 ,法國的C.戴高樂提出的「職業軍隊」理論和德國的H.von澤克特提出的「小型軍隊」理論,都主張依靠少數精銳的職業軍隊,使用坦克和飛機等新式武器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法國的H.P.貝當提出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的理論 。德國的E.魯登道夫提出了「總體戰」理論,認為現代戰爭將是全面戰爭,既要殲滅敵人的武裝力量,又要無情地打擊敵國的工業目標和居民,戰爭進程將是閃電式的,力求速戰速勝。這些理論適應了帝國主義國家統治階級對外擴張,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他們由於主觀片面地誇大某種新式武器或某個軍種、兵種的作用,往往得出錯誤的結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資產階級的軍事科學再一次經受實踐檢驗並得到新的發展。在戰爭中,大兵團作戰的組織指揮和軍種、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戰役理論和合同戰術得到較全面的發展。由於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技術兵器數量多,物資消耗成倍增長,軍事對經濟的依賴更大,軍事經濟理論進一步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促進了軍事運籌學的產生。導彈、原子彈等的研製成功和使用,標志著一個新的軍事技術時代的開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也得到新的發展。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科學(1840~1949) 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引進 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加緊侵略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兩廣總督林則徐開始搜集外國軍事資料,研究敵情,提出組織民眾,軍民配合,沿海各省協力籌防和以守為戰,以逸待勞,在近海和陸地殲敵的抗英方針。戰後,魏源等有識之士,總結和吸取了清軍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造戰艦、制槍炮、練精兵、翻譯西方軍事科技書籍。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在半個世紀中,先後開辦了江南製造局 、福建船政局 、漢陽槍炮廠等30多個軍工廠(局),仿製西方槍炮彈葯,建造蒸汽艦船,初步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在沿海建設了部分基地和要塞。陸軍幾經變革後,按步、騎、炮、工、輜等兵種編組成新式陸軍。先後創辦了船政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講武堂及各種專業學堂等70多所軍事學校 。

翻譯和編著了《戰法學教科書》、《戰術學》、《防海新論》、《火器真訣》、《兵學新書》等多種軍事書籍,從各方面介紹西方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近代軍事科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軍愛國官兵運用這些成果,取得了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在鎮南關大捷、摩天嶺阻擊戰、黃海海戰、天津保衛戰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但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思想和根本制度,仍然是封建主義的、腐朽沒落的,所以,並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失敗。

辛亥革命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軍事科學 中國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後對軍事問題發表過許多精闢的見解,指導了當時的革命戰爭和軍事建設。他所領導的革命政府曾組建了廣東艦隊和中山航空隊,開辦了廣東海軍學校和航空學校,又創建黃埔軍校,並以軍校畢業生為骨幹,建立了國民革命軍。中國大革命時期的軍事學術,受到了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影響,從而為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

在此期間,北洋軍閥政府擴建陸、海、空軍,按西方操典進行訓練,並以原來清王朝的軍事學堂為基礎,建立了一些軍事學校。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保定軍官學校。由於進步思潮的影響,該校不少畢業學生後來也參加了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工作,有些人成為軍事領導人和骨幹,有的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1949年,國民黨政府建立了軍事統率機構,以及陸、海、空三軍和炮兵、裝甲兵等特種兵部隊,開辦了相應的軍官學校,先後組織翻譯了日、德、意、英、美等國的許多軍事著作,把外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同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治軍作戰思想摻雜混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一些愛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也著書立說,介紹軍事科學研究的成果,傳播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外來侵略的思想。如蔣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國防論》一書中,提出長期抗戰的主張;楊傑在《國防新論》和《軍事與國防》等書中,對當時的國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和論述。

無產階級軍事科學

建設無產階級軍隊原則 列寧創建了俄國工農紅軍。他指出紅軍建設必須加強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教育;通過政治委員、黨支部和加強政治工作,實現無產階級政黨對軍隊的領導;培養無產階級優秀分子成為軍隊的骨幹,合理利用舊的軍事專家;實行一長制;強調軍隊中必須有最嚴格的紀律,覺悟和紀律是軍隊力量的源泉;認真學習軍事,加強軍事訓練;掌握科學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軍隊。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列寧認為,戰爭是對每個民族的全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考驗。他要求實現全民武裝,動員全民參戰,廣泛開展人民戰爭。列寧提出除了學會進攻之外,還必須學會防禦和必要的退卻。他認為在決定時機和決定地點擁有壓倒優勢是軍事勝利的規律;要求實現統一指揮,集中管理;加強軍事科學研究等。十月革命後,列寧採取了靈活的策略,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接著又領導蘇維埃俄國軍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白匪軍的武裝叛亂,使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鞏固,同時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和伏龍芝等在進行軍事改革的同時,加強軍事科學的研究工作。隨後斯大林又同伏羅希洛夫、圖哈切夫斯基等蘇軍領導人一起,為加強蘇聯的國防建設和戰爭准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斗爭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
國防建設學說 斯大林要求「要在國內創造一切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必要前提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國防力量」。在軍隊建設上,要求保持並鞏固紅軍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特點;同時指出,使紅軍擁有精良的武器裝備是戰斗實力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方針,建立了可靠的戰略後方工業基地,為國防奠定了牢固的經濟和技術基礎。

決定戰爭命運因素 斯大林在20年代後期提出,決定戰爭命運的歸根到底是正確的政策和千百萬群眾的同情與支持。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又提出:「現在戰爭的命運不會由突然性這種偶然因素來決定,而要由那些經常起作用的因素——後方的鞏固性,軍隊的士氣,師的數量和質量,軍隊的裝備,軍隊指揮人員的組織能力來決定。」

戰略戰術原則 斯大林指出戰略必須完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綱領為依據。戰略最重要的任務是規定基本打擊方向,預先決定各次戰役的性質。策略是服從與服務於戰略的。作戰方式、戰爭形式不是永遠一樣的,要善於機智地運用。軍事藝術的任務就是保證自己擁有一切兵種,使它們日臻完善,並善於把它們的行動配合起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使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毛澤東軍事思想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總結了歷史上的戰爭經驗,探索中國革命戰爭所特有的規律,用以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勝利。毛澤東等通過長期戰爭實踐,不僅探索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而且揭示了戰爭和戰爭指導方面的許多普遍性原理,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許多領導人都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戰爭觀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毛澤東指出,戰爭是「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著眼其特點和發展。必須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認為,中國不同於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不能走城市武裝起義的道路,因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有絕對優勢,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不能把武裝斗爭的矛頭指向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中心城市,而應指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特別是在各省交界處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支持長期戰爭的戰略基地,在農村聚集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發展壯大,最後奪取城市,取得全國勝利。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和朱德等領導人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創造了一整套以劣勢裝備的人民軍隊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了以「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為核心的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後來毛澤東又提出了積極防禦,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一系列作戰方針和原則。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戰略的內線持久防禦戰和戰役戰斗的外線速決進攻戰的具體方針。在解放戰爭中,他堅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方針,在戰略防禦階段,指導全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形式,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不斷轉化敵我力量對比,並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在戰略進攻階段,組織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殲滅敵人重兵集團,並實施戰略迂迴包圍,殲滅潰逃之敵。抗美援朝戰爭中,提出了實行戰術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爾後再逐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以上這些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的戰略戰術,是適應當時的情況提出來的,它反映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所以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則。

國防現代化建設學說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革新軍制離不開現代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及時提出加強國防,建設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的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於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建成了一支包括海軍、空軍和陸軍各兵種以及戰略導彈部隊的現代化軍隊,自力更生地全面發展了國防科技,建設了國防工業。1964年10月,成功地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又成功地試驗了氫彈、導彈核武器,實現了遠洋和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掌握了近地軌道和同步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及回收技術,使中國的軍事技術在這些方面跨進了世界先進行列,使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上述理論,集中反映在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論聯合政府》、《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等一系列著作中,也反映在各個時期由他起草的大量文件、電報中。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勝利的指針,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革命戰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概括。

當代軍事科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戰爭與軍事科學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和蘇聯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斗爭中,不斷加緊軍備競賽,運用各種手段爭奪勢力范圍。在這兩國之間和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兩個軍事集團之間雖然沒有爆發戰爭,但世界許多地方的局部戰爭卻不斷發生。有不少戰爭是美、蘇兩國操縱或直接出兵進行的。他們把局部戰爭作為爭奪霸權、擴張勢力范圍的手段和新式武器的試驗場。

戰後幾十年間,人類社會經歷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核能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迅速發展起來,並首先應用於軍事領域,引起了作戰手段和作戰樣式的巨大變化。首先是核武器的迅速發展,使核戰爭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問題。「核武器制勝論」和「核威懾戰略」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美、蘇兩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的基礎。爭奪核優勢和進行核訛詐,成為它們進行政治、軍事角逐和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其次,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美、蘇之間核僵局的出現,研究以核武器為後盾的常規戰爭,特別是使用新的高技術常規武器的局部戰爭,又成為美、蘇等一些國家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課題。美國提出了空地一體作戰的理論和「星球大戰」計劃,以期打破核僵局,奪取對蘇聯的戰略優勢。蘇聯則強調高速度、大縱深和立體作戰的理論,並加緊發展自己的空間武器,力圖與美國保持均勢。隨著蘇聯解體後,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美國、俄羅斯等國都在重新考慮自己的戰略部署。中國的軍事科學研究工作,幾十年來一直以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依據,重點探討現代化條件下進行人民戰爭的有關問題,探索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規律。其目的是加強國防,反對侵略,使中國的國防成為制約戰爭、維護和平的強大力量。中國研製和裝備有限數量的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衛,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政府曾一再宣布,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且主張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航天技術,是為了和平的目的。中國堅決反對空間軍備競賽和空間軍事化。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促進了軍事科學體系的完善。

現代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科學體系包括軍事科學的整體結構、學科的劃分以及各學科之間相互關系的安排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軍事科學領域的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層次越來越多,各學科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加強對軍事科學體系的研究,對於軍事科學的全面發展以及各學科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現代軍事科學包括軍事理論科學和軍事技術科學兩大部分。

軍事理論科學 大體可分為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兩個門類,以下再分為若干學科。軍事思想是研究戰爭觀和戰爭與軍事問題的方法論、戰爭指導思想、建軍指導思想等,從而揭示戰爭的本質和基本規律;研究武裝力量建設和使用的基本原則;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國家、軍隊,主要領導人和軍事家在戰爭與軍事問題上的基本思想、觀點和理論等。

軍事學術是研究戰爭指導和軍隊建設的規律和方法。通常包括: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事運籌學、軍制學、戰爭動員學、軍事教育訓練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隊後勤學,以及軍事歷史學、軍事地理學等。

軍事技術科學 主要研究現代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和維修保養等技術,以及軍事工程和軍事系統工程等。

軍事技術科學的分類,包括基礎理論和各個應用學科,後者按現代武器裝備在各軍種、兵種中日益專門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劃分為:海軍技術、空軍技術、戰略導彈部隊技術、裝甲兵技術等;按武器裝備的種類劃分為:槍械、火炮、坦克和裝甲車輛、軍用飛機、艦艇、導彈、核武器,以及自動化的通信、指揮、偵察系統等。

軍事科學體系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軍事和軍事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新的軍事專業不斷出現,學科隨之增加。如戰略理論的研究,除了總體的研究外,還分別有各種戰略的研究,諸如核戰略、海洋戰略、空中戰略、外層空間戰略以及戰區戰略、後勤戰略等等。另一方面,由於軍事與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關系密切,軍事科學同其他領域中一些學科的聯系日益加強,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從而又逐漸形成一些新的邊緣學科,如國防經濟學、國防外交學、國防教育學、軍事管理學、軍事社會學、軍事人才學、軍事倫理學、軍事心理學等,軍事技術科學的邊緣學科則為數更多,如軍事工程地質學、航空航天系統工程學等等。

中國發展軍事科學的方向 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為了保證國防現代化建設,適應鞏固國防和今後反侵略戰爭的需要,循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國的軍事科學。

D. 八年級上歷史易錯易考點

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1-5課)
一、主要的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道光帝時)時間:1840-1842年
背景:鴉片輸入目的――英國為了改變中英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煙運動――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結果: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島,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時)時間: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結果:與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割去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戰爭(光緒帝時)時間: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佔領漢城
經過:1894年在朝鮮開戰,鄧世昌在黃海之戰中犧牲
罪行: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1895年日軍佔領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結果: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台灣愛國志士徐驤、劉永福打擊日軍,反對割台
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光緒帝時)時間:1900-1901年
背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威脅帝國主義在華權益
經過: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奧八國聯軍從天津攻入北京
結果:1901年清與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在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簽訂的主要條約(表見附一)
三、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農民階級)
1、太平天國運動(反帝反封)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影響到18個省,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重要戰役:李秀成在青浦大勝洋槍隊;浙江寧波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華爾,這是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典型事例。
2、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1898-1900年
1898在山東興起;1900年與八國聯軍在廊坊交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最終遭到中外反對勢力的聯合絞殺。
四、左宗棠收復新疆
經過: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三路進疆,僅半年時間就收復了北疆;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兩國簽訂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鞏固了中國的西北邊疆。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及主權
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6-9課)
一、 洋務運動(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內容:1、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和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洋務運動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評價:進步性(積極作用)-1、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啟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局限性(消極作用)-沒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沒使中國富強起來。
二、 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改革)
興起: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
「百日維新」:1898年6月-9月開始變法
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變法反敗,譚嗣同被殺
意義:既是一聲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三、 辛亥革命(資產階級的革命)
簡介: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
2、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了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選舉為總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3、孫中山在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其後各省紛紛獨立,後稱為「辛亥革命」
****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
辛亥革命意義: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評價:成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失敗-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沒改變中國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四、 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5年興起,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旗幟「民主和科學」;《新青年》雜志是主要陣地;後期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性質-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前期是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後期具有無產階級性質。
進步性-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不足-新文化運動中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0-13課)
一、 五四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學生為主,6月以後以上海的無產階級為主。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誓死力爭」。
意義:性質-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革命階段劃分-1840至五四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領導)
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
二、 共產黨成立(表見附二)
三、 北伐戰爭
1、黃埔軍校的建立
時間:1924年5月地點:廣州的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學校
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進軍(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經過: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戰場。葉挺獨立團:賀勝橋戰役、汀泗橋戰役,人稱「鐵軍」;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
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6、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首都。中央革命根據地,就是贛南閩西根據地。五、 長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六、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三單元(12、13課)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建軍節),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意義:開辟了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由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6、兩次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7、長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體現了毛澤東的指揮才能)-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8、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目的: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
內容: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4-16課)
9、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
結果:蔣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東三省淪亡。意義: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
10、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
抗日義勇軍(東北人民自發)&抗日游擊(受**領導,楊靖宇為代表)
11、西安事變
背景:①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②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得到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的擁護;
③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
④張學良、楊虎城在**的爭取下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與紅軍實行停戰。
經過: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 扣押了蔣介石。並通電全國, 提出停止內戰等主張。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中日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需要團結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課本原話:**從全國人民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12、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軍民奮起反擊,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
13、盧溝橋事變後,在民族危機空前高漲的情況下,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14、1937年底,日軍在南京進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屠殺中國人民30多萬人。
15、血肉築長城(表見附三)
16、中國共產黨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17、中國共產黨「七大 」 時間、地點:1945年延安
主要內容:①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
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意義: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18、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字儀式,9月9日遞交投降書,抗戰結束。1945年10月25日,台灣從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祖國懷抱。
19、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①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它洗雪了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③中國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④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0、單元小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表見附四)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17、18課)
21、抗戰勝利後,美國為了控制中國,採取扶蔣**的政策,支持蔣介石打內戰。
22、1945年8月,重慶談判。(需補充)
23、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對中原解放區瘋狂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爆發。
24、彭德懷率領西北解放軍大敗敵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的重點進攻。
25、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主力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26、三大戰役
27、1949年4月23日,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國民黨政府垮台。
意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
28、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共產黨英勇作戰,指揮得當;共產黨盡力爭取國內和平,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國民黨發動內戰,大失民心;國民黨指揮不當等等
29、單元小結:人民戰爭發展的過程(表見附五)
第六、七單元經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思想文化(19-22課)
30、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他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主張和實踐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3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表見附六)
3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a.受三座大山的壓迫,發展水平落後
b.發展不平衡。輕工業發達,重工業落後;沿海沿江發達,廣大內地落後
33、19世紀初,西方發明的輪船、火車在近代相繼傳入中國。
中國第一條正式運營的鐵路——凇滬鐵路
34、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後來,照相和電影也傳入中國。
35、1872年上海創辦了《申報》,1897年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36、科技思想簡表(表見附七)
37、戊戌變法期間建立的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辛亥革命後改為北京大學)
38、清政府1905年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宣布廢除科舉制度
39、文學藝術成就(可連線補充)
文學:魯迅《狂人日記》、《孔乙已》(他的小說為現代文學奠定基礎,雜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空前高度)郭沫若 《屈原》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美術:徐悲鴻 《愚公移山》,音樂:聶耳《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黃河大合唱》

E. 有誰看過我愛發明那個鑿岩利器嗎想問一下那機器是什麼公司

我看了,都在問那個機器性能怎麼樣呢?叫湖南燎原重工有限公司

F. 湖南燎原重工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湖南燎原重工有限公司位於婁底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 ,專業從事液壓鑿岩工程機械的研發、加工、銷售與維修。自2008年成立以來,始終以解決傳統爆破行業使用潛孔鑽機需要過多人力而且效率不高,國外進口液壓鑽機價格又太高為目的,於2011年成功研發出第一台全液壓鑿岩挖掘機。並於2013年正式面向市場生產、銷售並使用。同年湖南燎原重工有限公司參展第四屆「湘博會」並獲得「全液壓鑿岩鑽機挖掘機」國家發明專利。2014年,湖南燎原重工有限公司研發的最新款LY300全液壓鑿岩鑽機挖掘機登陸中央電視台10套《我愛發明》欄目,並參加了全球工程機械設備行業的頂級盛會—上海寶馬展。
法定代表人:丁佑民
成立時間:2008-04-07
注冊資本:6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3130600000011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婁底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鐵爐沖路6號

G. 初二上冊歷史人教版的重點都有哪些啊

八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1-5課)

一、主要的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道光帝時)時間:1840-1842年

背景:鴉片輸入目的――英為了改變中英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煙運動――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結果: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島,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時)時間: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結果:與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割去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戰爭(光緒帝時)時間: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佔領漢城

經過:1894年在朝鮮開戰,鄧世昌在黃海之戰中犧牲

罪行: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1895年日軍佔領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結果: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台灣愛國志士徐驤、劉永福打擊日軍,反對割台

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光緒帝時)時間:1900-1901年

背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威脅帝國主義在華權益

經過: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奧八國聯軍從天津攻入北京

結果:1901年清與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在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簽訂的主要條約

條約名稱
簽訂時間
戰爭、簽訂雙方
內容
影響

《南京條約》
1842年
鴉片戰爭、中英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
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闢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
1901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個國家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做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農民階級)

1、太平天國運動(反帝反封)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影響達18個省,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重要戰役:李秀成在青浦大勝洋槍隊;浙江寧波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華爾,這是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典型事例。

2、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1898-1900年

1898在山東興起;1900年與八國聯軍在廊坊交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最終遭到中外反對勢力的聯合絞殺。

四、左宗棠收復新疆

經過: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三路進疆,僅半年時間就收復了北疆;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兩國簽訂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鞏固了中國的西北邊疆。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及主權

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6-9課)

一、 洋務運動(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內容:1、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和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洋務運動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評價:進步性(積極作用)-1、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價人才,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啟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局限性(消極作用)-沒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沒使中國富強起來。

二、 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改革)

興起: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

「百日維新」:1898年6月-9月開始變法

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變法反敗,譚嗣同被殺

意義:既是一聲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三、 辛亥革命(資產階級的革命)

簡介: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

2、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了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選舉為總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3、孫中山在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其後各省紛紛獨立,後稱為「辛亥革命」

****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

辛亥革命意義: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評價:成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沒改變中國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四、 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5年興起,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旗幟「民主和科學」;《新青年》雜志是主要陣地;後期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性質-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前期是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後期具有無產階級性質。

進步性-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不足-新文化運動中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0-13課)

一、 五四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學生為主,6月以後以上海的無產階級為主。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誓死力爭」。

意義:性質-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革命階段劃分-1840至五四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領導)

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

二、 共產黨成立

會議名稱
時間
地點
內容
意義

**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1大會確定建黨,制定了黨的綱領。2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3選舉出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和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二大
1922年
上海
民主革命綱領:反帝反封

國民黨一大
1924年
廣州

國民革命的開始,標志國共第一次合作。

三、 北伐戰爭

1、黃埔軍校的建立

時間:1924年5月地點:廣州的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學校

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進軍(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經過: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戰場。葉挺獨立團:賀勝橋戰役、汀泗橋戰役,人稱「鐵軍」;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

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6、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首都。中央革命根據地,就是贛南閩西根據地。

五、 長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六、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4-16課)
9、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

結果:蔣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東三省淪亡。意義: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

10、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

抗日義勇軍(東北人民自發)&抗日游擊(受**領導,楊靖宇為代表)

11、西安事變

背景:①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②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得到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的擁護;

③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

④張學良、楊虎城在**的爭取下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與紅軍實行停戰。

經過: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 扣押了蔣介石。並通電全國, 提出停止內戰等主張。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中日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需要團結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課本原話:**從全國人民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12、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軍民奮起反擊,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

13、盧溝橋事變後,在民族危機空前高漲的情況下,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14、1937年底,日軍在南京進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屠殺中國人民30多萬人。
15、血肉築長城

戰役名稱
地 位
指揮者
黨派

平型關大捷
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林彪
共產黨

台兒庄戰役
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
李宗仁
國民黨

百團大戰
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

最大規模的戰役
彭德懷
共產黨

16、中國共產黨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17、中國共產黨「七大 」 時間、地點:1945年延安
主要內容:①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
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意義: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18、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字儀式,9月9日遞交投降書,抗戰結束。1945年10月25日,台灣從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祖國懷抱。

19、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①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它洗雪了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③中國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④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0、單元小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

時 間
行 動

九一八事變後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西安事變後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盧溝橋事變後
民族危機空前高漲,國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17、18課)
21、抗戰勝利後,美國為了控制中國,採取扶蔣**的政策,支持蔣介石打內戰。

22、1945年8月,重慶談判。(需補充)
23、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對中原解放區瘋狂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爆發。
24、彭德懷率領西北解放軍大敗敵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的重點進攻。

25、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主力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26、三大戰役

戰役名稱
時 間
殲敵人數
結 果
意義

遼沈戰役
1948.9——11
47萬
解放東北全境
p90

淮海戰役
1948.11一1949.1
55萬
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平津戰役
1948.11一1949.1
52萬
華北全境解放

27、1949年4月23日,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國民黨政府垮台。
意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

28、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共產黨英勇作戰,指揮得當;共產黨盡力爭取國內和平,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國民黨發動內戰,大失民心;國民黨指揮不當等等

29、單元小結:人民戰爭發展的過程

時 間
階 段
標志性事件

1946年6月
戰爭爆發
蔣介石派軍進攻中原解放區

1947年夏
戰略進攻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

48.9——49.1
戰略決戰
三大戰役

第六、七單元經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思想文化(19-22課)

30、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他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主張和實踐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3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

時 期
發展狀況
原 因

洋務運動到清末
民族工業萌芽,難以生存和發展
封建制度的阻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發展的黃金階段
1、帝國主義放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2、辛亥革命的推動

一戰後到新中國成立前
發展受挫
1、帝國主義卷土重來 2、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的壓迫

3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a.受三座大山的壓迫,發展水平落後

b.發展不平衡。輕工業發達,重工業落後;沿海沿江發達,廣大內地落後

33、19世紀初,西方發明的輪船、火車在近代相繼傳入中國。

中國第一條正式運營的鐵路——凇滬鐵路
34、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後來,照相和電影也傳入中國。

35、1872年上海創辦了《申報》,1897年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36、科技思想簡表

代表人物
主要貢獻
主 張
地 位

詹天佑
設計人字形路軌、修建京張鐵路

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侯德榜
侯氏制鹼法

中國近代

化學工業的奠基人

魏源
編寫《海國圖志》(史、地)
師夷長技以制夷
愛國思想家

嚴復
翻譯大量西方書籍、《天演論》
效法西方,維新改革
啟蒙思想家

37、戊戌變法期間建立的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辛亥革命後改為北京大學)

38、清政府1905年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宣布廢除科舉制度
39、文學藝術成就(可連線補充)

文學:魯迅 《狂人日記》、《孔乙已》(他的小說為現代文學奠定基礎,

郭沫若 《屈原》 雜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空前高度)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丁玲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美術:徐悲鴻 《愚公移山》,
音樂:聶耳 《義勇軍進行曲》

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

H. 高分!初二上歷史知識點總結!!詳細!急急

一樓的只是近代史,只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二樓的根本沾不上邊。還有,你那課本是哪個版本的?因為你沒說清楚,說以我也不好說,再者知識點課本上都有,何必這么費事呢?如果你真想了解歷史,那應該是古今中外。看看下面的網站,一定會給你的大腦增色不少。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天地http://www.pep.com.cn/lishi/index

中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ch.gov.cn

中國文物之門http://www.hanage.com

中青網史海泛舟http://www.cycnet.com/histry

民族魂http://www.chinaspirit.org.cn

血鑄中華http://www.chinese1840~1949.org.cn

中國文物報http://www.ccrnews.com.cn

歷史風雲網—教材剖析http://ourfengyun.51.net/jiaocai/jzgjds04.htm

華好網景www.chinaok.com

全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www.k12.com.cn

華萬年網http://www.china10k.com/simp/main/index.htm
捷德在線軍事頻道http://www.jdnets.com/army/index.asp

中國歷史在線http://www.history.com.cn

歷史迴廊http://www.epicbook.com/history/

中華文化信息網http://www.cccnt.com/china/history

中國歷史資訊網http://www.china-history.com/

中華人http://www.greatchinese.net/
中華千年http://heritage.tom.com/dynasty/

中華英雄http://www.china-hero.org/

象牙塔—國史探微http://www.ssdph.com.cn/sailing/

歷史教學http://hainan.e.cn/jijiao/lishi.asp

中國歷史http://www.china-contact.com/chinese/history/

歷史博覽http://www.cy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index.htm

中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ch.gov.cn

故宮博物院http://www.dpm.org.cn/

上海博物館http://www.shanghaimuseum.net/

敦煌市研究院http://www.dha.ac.cn/

南京博物院http://www.njmuseum.com/

河南博物院http://www.chnmus.net/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http://www.918museum.org.cn/

孔子博物院http://www:confucius-museum.com/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http://www.bmy.com.cn/

浙江省博物館http://www.zhejiangmuseum.com/

鄭州文博網http://www.zzwbw.com/

中國文物信息網http://www.ccrnews.com.cn/

中國文博網http://www.sach.gov.cn/wbdg/zglsmc.jsp

北京文化http://www.beijingculture.com/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http://www.wenbao.net/

中國世界遺產網http://www.cnwh.org/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http://210.14.228.60/sunyat/index.htm

首都博物館 http://www.beijingmuseum.org.cn/

革命歌曲http://www.bb.ah.cn/music/gmgq.htm

革命歌曲—軍營歌曲http://music.jsinfo.net/musicsp/jundang/junge.htm

理想之歌—革命音樂空間http://hong6666.myetang.com/index1.html

抗戰博物館http://www.war77.com/index.htm

抗美援朝紀念館http://www.ebnet.com.cn/kmyc/kmyc.htm

中國台灣網http://www.chinataiwan.org/

歷史不容忘卻http://www.china918.net/

血鑄中華http://cyc6.cynet.com:8089/xuezhu/index.jsp

民族魂http://www.chinaspirit.net.cn/

佛山市教育信息網/中國歷史教與學http://fshistory.myrice.com/

三林中學/歷史教學http://www.hssl.pudong-e.sh.cn/teaching/subject/his/

中教育星/學科資源/初中歷史http://zhenyuan.sde.net/Special/Subject/GZLS/

中教育星/學科資源/高中歷史http://zhenyuan.sde.net/Special/Subject/GZLS/

K12網上教師聯盟歷史老師專輯

http://www.k12.com.cn/teacher/union/sort.php3?range=科目&searchkeyword=歷史

中基網歷史教師個人專輯http://community.cbe21.com/jszy/index.php

K12歷史學科http://www.k12.com.cn/teacher/sub_e/history/

中基網/歷史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

人教網/歷史http://www.pep.com.cn/lishi/index.htm

中小學教師網/歷史地理學科中心http://www.chinatde.net/xkzx/lishi/

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歷史學科資源http://www.cfe12.com/Index_zyk.asp?subjectid=3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http://www.cfe21.com/history/

台灣大學歷史科中學教師進修網http://w3.ecation.ntu.e.tw/history/index.htm

清華歷史教學http://vm.nthu.e.tw/history/histeach/

中國歷代紀年速查http://www.chinese-artists.net/year

中西歷轉換工具http://www.sinica.e.tw/~tdbproj/sinocal/luso.html

網上中華五千年http://www.rthk.org.hk/special/china5000/mainmenu.htm

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h.gov.tw/museum/index.html

國立台灣博物館http://www.tpm.gov.tw/

中史(網站鏈接集)http://www.andrews.e/~tam/chihist.htm

西史(網站鏈接集)http://www.andrews.e/~tam/worldhist.htm

國外站點

歷史http://history.about.com

美國的回憶http://rs6.loc.gov

哥倫布航行主頁http://www1.minn.net/~keithp/

美國內戰主頁http://sunsite.utk.e/civil-war/

俄羅斯的歷史與文化http://www.interknowledge.com/russia/rushis01.htm

愛爾蘭http://www.interknowledge.com/russia/rushis01.htm

奧地利歷史http://www.countryreports.org/history/austhist.htm

大不列顛史http://www.britannia.com/history/docs/

法國革命http://www.woodberry.org/acad/hist/FRWEB/index.htm

古代雅典的城市http://www.indiana.e/~kglowack/athens/

古希臘的城市http://www.sikyon.com/index.html

英國歷史http://www.great-britain.co.uk/history/history.htm

埃及的文明http://www.sis.gov.eg/egyptinf/history/html/hisfrm.htm

古巴http://www.cubagenweb.org/

美國人的記憶http://rs6.loc.gov/

巴基斯坦歷史http://www.rpi.e/dept/union/paksa/

阿富汗在線http://www.afghan-web.com/history/

印度歷史http://www.itihaas.com/

歷史資源http://www.scriptorum.org/

世界七大奇跡http://ce.eng.usf.e/pharos/wonders/

在線超文本歷史http://www.hyperhistory.com/online_n2/History_n2/a.html

文藝復興網上博物館http://www.oir.ucf.e/wm/paint/glo/renaissance/

傳記詞典http://www.s9.com/biography/

多媒體歷史http://www.albany.e/jmmh/

歷史教學http://www.emporia.e/socsci/journal/main.ht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http://www.metmuseum.org/home.asp

大英博物館http://www.thebritishmuseum.ac.uk/

盧浮宮http://www.louvre.fr/

波士頓藝術院http://www.aibostom.e/

芝加哥藝術院http://www.artic.e/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http://www.rusmuseum.ru/eng/

日本國家歷史博物館http://www.rekihaku.ac.jp/index_ne.html

聯合國圖片史http://www.un.org/UN50/Photos/intro.html

國際文博網站http://icom.museum/vlmp/

德國歷史博物館http://www.dhm.de/ENGLISH/allgemein_en.html

個人主頁

史海泛舟http://www.laoluo.net/

古船個人主頁http://www.pep.com.cn/kechengjcyjs/person/guchan.htm

歷史風雲網http://ourfengyun.51.net/

中學歷史教學資源網http://sq.k12.com.cn:9000/16/16j51/

薛振軍個人主頁http://go1.163.com/xzj2000/

歷史人http://historyren.tongtu.net/

歷史天地http://qygzwk.8u8.com/

春秋——歷史教學主頁http://xiefengchun.k12.net.cn/

野草趣園http://www.qiang.net/yecao/

歷史之窗http://go2.163.com/sfun/index1.htm

靜苑網http://go4.163.com/yzksj/

歷史的天空http://detian.k12.net.cn/

歷史頻道http://lspd.tzmarts.com/

陳路個人主頁http://go4.163.com/chenlu2000/

曦風http://historyman.onchina.net/

史海揚帆http://liqi23.myetang.com/

史海弄潮http://shnc.51.net/index.htm

中學歷史網上教學聯盟http://historye.wx-e.com

高中歷史雜志http://gzls.home.chinaren.com/

歷史時空http://kszcy.home.chinaren.com/

中學歷史教研http://htn.my163.com/

陳忠輝個人主頁http://lsls.my.163.com/

歷史視窗http://freehost27.websamba.com/514000/

歷史教育熱線http://zhol.tongtu.net/

史林漫步http://cxm_1.home.chinaren.com/main.htm

論壇

K12虛擬社區/史地政論壇http://sq.k12.com.cn/forums/list.php3?num=34

人教網/歷史論壇http://chat.pep.com.cn/lb5000/forums.cgi?forum=15

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歷史論壇

http://www.cfe21.com/Forum/Forum.asp?ownerid=1&forumid=8

和風論壇中學政史論壇http://etsnoopy2new.www2.cn4e.com/cgi-bin/forums.cgi?forum=25

廣東順德虛擬教研中心社區中學歷史論壇

http://hx.yeschool.net.cn/cgi-bin/lb5000/cgi-bin/forums.cgi?forum=43

高中歷史網上集體備課論壇http://historye.wx-e.com/bbs/index.asp

風雲論壇http://my.nbip.net/homepage/history/

春秋戰國社區/歷史回聲http://www.cqzgbbs.net/forum/wdblist.php?forumid=2

歷史大論壇http://historyclub.onchina.net/

這些裡面有你想要的所有內容。
希望你看了以後,能讓你覺得滿意。
祝你好運!
四樓,我不是說了嗎,是哪個版本的的啊?
樓主,如果不夠再看看這里:
http://..com/question/67630341.html?si=2&pt=sobar_ik
這些知識會讓你終身受益,我可是為你好。
如果單純為考試的話,上面的網站大可不必看,背課本就行。

閱讀全文

與我愛發明燎原重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