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了魯迅的《復仇》怎麼寫賞析
《復仇》與《復仇(其二)》,是《野草》中命意比較明白的兩篇。魯迅曾解釋說:「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第一篇。」又說:「我在《野草》中,曾記一男一女,持刀對立曠野中,無聊人竟隨而往,以為必有事件,慰其無聊,而二人從此毫無動作,以致無聊人仍然無聊,至於老死,題曰《復仇》,亦是此意。」這段話還註明了他們倆的性別。
對「其二」,魯迅雖未有說明,但主題也較明顯,所寫耶穌被以色列人釘在十字架上的故事,是取自《聖經·新約》的《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這里侮辱、譏誚並動手釘殺耶穌的群眾,已經不是活得無聊的旁觀者了,他們竟然親手將解救自己的先覺者殺害,客觀上已起了幫凶的作用。
耶穌的這個結局,可以說概括了古今許多改革家與先行者的悲慘遭遇。無論是旁觀者還是幫凶者,對這些愚昧麻木的群眾,當然無所謂復仇。取名「復仇」,其實是表現了作者的深沉的悲憤。
《野草》中有不少用象徵主義方法寫的,而且藝術上極精緻的作品。但也並非每篇都是象徵主義,這兩篇《復仇》,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浪漫主義方法,這說明《野草》的藝術方法是多樣的。
散文詩是詩,詩的品格是抒情。這兩部《復仇》都有很簡單的情節,但不是敘事性的,仍然是抒情的。抒情的方法就是通過詩中挺拔地矗立在群小中的正面形象,寄託作家的滿腔悲憤之情。兩篇都塑造了悲劇性的崇高的人物形象,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人物形象與作家的情感,二而一地交融著。形象的客體(人物)不是卻同時又是抒情的主體(抒情主人公)。裸體男女以死人們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乾枯,耶穌「悲憫他們的前途」,「仇恨他們的現在」、這里都凝聚著一個先覺者在醜陋的人文環境中的寂然、愴然、憤然的感慨。正是這種情感,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產生了抒情的藝術力量。
再則,雖有情節,目的卻不在於交代某一報仇雪恥故事的本末,不過是借著那樣的場面,渲染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活動和感情波瀾。真正的目的還在抒發情感。
《野草》中的多數部分,包括這兩篇《復仇》,其藝術表現給人以特異之感。在《復仇》中,用了裸體男女的形象,這在當時無疑是相當特異的。首先這是為了承接開頭第一段,既然人的皮膚是薄的,鮮血是美的,那麼讓皮膚祼露在外,才能顯現這美。
其次,這里當然含有外來文化的影響,一男一女裸體共處的模式,可能始於《聖經·舊約》的《創世紀》,那伊甸園中的亞當夏娃的故事。我國傳統文藝中沒有這樣的模式;描寫裸體男女,也不合我們的欣賞習慣。
好在20年代已有許多人理解、接受希臘人體藝術,知道那些裸體的是神,是戰士,是英雄的形象(釘上十字架的耶穌,也是裸體的),從《復仇》給出的語言符號,可以聯想到《擲鐵餅者》、《赫爾克里斯》以至《大衛》的藝術形象。由聯想產生的健壯有力的體魄,肯定加強了復仇者的人格力量。
同時也與周圍的看客,形成強烈的對比。他們雖然著衣,而且「衣服都漂亮」,但卻是那麼無聊、卑瑣、渺小。這就極鮮明地把這兩種人完全區別了開來。這兩個用蔑視的眼光,對著周圍群眾的裸體人像,如果由雕塑高手做成塑像,為什麼不可以產生《拉奧孔》一般的效果呢?看來這題材不僅可以寫散文詩,也頗適於雕塑藝術。
《復仇(其二)》中的耶穌形象,也是外來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用他做題材的也極少。這兩篇散文詩說明魯迅從古希臘和希伯來文化中,也吸收了一些可用的因素,豐富自己的藝術創造。
人物形象身上貫注了作家的悲憤情緒,這是《復仇》和《復仇(其二)》的基本感情色彩。但在具體描繪中,突出的卻是輕蔑,用輕蔑來反襯悲憤,這和《記念劉和珍君》等文的直接描繪悲憤是不同的。
因為只有把悲憤化為輕蔑,才能完成「復仇」的主題;而輕蔑只有有了悲憤做內涵,才顯得那般深沉而堅實。在「其一」中,這輕蔑 是由路人們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即寫輕蔑的效果:「覺得有無聊鑽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鑽出,爬滿曠野,又鑽進別人的毛孔中。……終至於面面相覷,慢慢走散。」
把「無聊」具體化為小爬蟲,游漫於空間,無孔不入,又非常活躍地鑽進鑽出,好像有孫悟空的瞌睡蟲一般的魔力。於是希求鑒賞他人者倒過來被他人所鑒賞,雙方調換了 位置。從這樣的藝術描繪中反射出輕蔑的力量。
在《復仇(其二)》中則直寫耶穌的感覺。他雖然感到透心的痛楚,但卻「痛得柔和」、「痛得舒服」,並且「沉酣於大歡喜和大悲憫中」。前者是肉體上的真實感覺,後者是心理上的滿足,二者完全相反。這正是對凌辱者的輕蔑所產 生的一種感覺轉換,而不是什麼表現為群眾視死如歸。
《復仇》和《復仇(其二)》在語言上,如選詞、表述、語調等,也頗特異。一些詞的使用法,如「這樣地至於永久」、「較永久地悲憫」等,或虛詞的疊用,如「甚而至於居然」等,還有某些誇張的修辭:「得到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等,都顯得很特別,與眾不同。這對於造成藝術的特異感,也是重要因素。
這里顯然有尼採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的影響,在魯迅的第一本雜文《熱風》,還有《野草》的某些篇中,都可以看到這類尼采式的語言的痕跡。這種語言的特異,也造成一種不俗、不諧、不訓的文章格調,有助於表現抒情主人公的背逆傳統和世俗的性格,加強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1)復仇愛與創造擴展閱讀
《復仇》是魯迅創作的一篇散文詩,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語絲》周刊第七期。
概述
人的皮膚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鮮紅的熱血,就循著那後面,在比密密層層地爬在牆壁上的槐蠶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溫熱。於是各以這溫熱互相蠱惑,煽動,牽引,拚命地希求偎倚,接吻,擁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歡喜。
但倘若用一柄尖銳的利刃,只一擊,穿透這桃紅色的,菲薄的皮膚,將見那鮮紅的熱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溫熱直接灌溉殺戮者;其次,則給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而其自身,則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這樣,所以,有他們倆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之上。
他們倆將要擁抱,將要殺戮……路人們從四面奔來,密密層層地,如槐蠶爬上牆壁,如馬蟻要扛鯗頭。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從四面奔來,而且拚命地伸長頸子,要賞鑒這擁抱或殺戮。他們已經豫覺著事後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鮮味。
然而他們倆對立著,在廣漠的曠野之上,裸著全身,捏著利刃,然而也不擁抱,也不殺戮,而且也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
他們倆這樣地至於永久,圓活的身體,已將乾枯,然而毫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
路人們於是乎無聊;覺得有無聊鑽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鑽出,爬滿曠野,又鑽進別人的毛孔中。他們於是覺得喉舌乾燥,脖子也乏了;終至於面面相覷,慢慢走散;甚而至於居然覺得乾枯到失了生趣。
於是只剩下廣漠的曠野,而他們倆在其間裸著全身,捏著利刃,乾枯地立著;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乾枯,無血的大戮,而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復仇(魯迅散文詩其一)
⑵ 好看的復仇類愛情動漫
絕園的暴風雨
⑶ 關於復仇和報復的韓劇,並且在中國電視台上出現過
《天使的誘惑》講述的是一位為復仇而與仇人家的兒子結婚的女子,利用車禍火災將丈夫置於死地,並且繼續報復仇家,然而死裡逃生的丈夫發誓要報復這個狠毒的女人,守護自己的家人,全身整形後以另一個身份重回人們視線!心狠手辣的背後隱藏著何種痛苦與不堪,層層重疊下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真相後面又有何種駭人的隱情。劇情緊迫感十足,懸疑中不乏溫情,可恨處透露可憐,痛苦中隱藏真心,耐人尋味。
《人魚小姐》,是韓國MBC公司2002年拍攝的韓國電視連續劇,由李珠環,申賢昌執導,張瑞希,金成澤等主演。引進:中國中央電視台
《人魚小姐》通過描述一個針對血肉親情縝密、冷情的復仇劇及主人公命中註定的愛情故事,引發了世人對神聖婚姻的疑問及真實愛情的思索。
《別再猶豫》是韓國SBS於2009年10月5日起播放的晨間連續劇,由韓正渙導演,姜胤京編劇,李泰林、李尚禹、金榮在、裴敏熙主演。
該劇主要講述了對於初戀情人如同投入生命般的付出所有,卻遭到背叛的張秀賢,以及如同命運般出現在她身邊的男人韓泰宇之間的愛情。
該劇於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CCTV-8)引進後將每集時長增至44分鍾並以《別再猶豫》(共40集)和《走出迷茫》(共38集)進行播放。
⑷ 復仇和愛那個更能充滿仇恨的人平靜
1.應該是在乎他的。夏爾小小年紀就處事冷靜、具有指導才能,這些都是令賽巴斯驚訝並且欽佩的。有一集中賽巴斯說:少爺總是能讓我看到不一般的事呢。 一開始是為了吃掉他的靈魂,但參照第二季中賽巴斯說的,他已經厭倦了吞噬靈魂的生活。與其說他不想吃掉他的靈魂,還不如說在一起的時間一長,形成了他們之間的默契,他們是相互映襯的朋友關系。至於想找回那復仇的靈魂再吃掉。是第一季的最後,夏爾發現了復仇的對象是女王時,動搖了。讓賽巴斯停手,賽巴斯覺得少爺已經不是原來一直為復仇而活下去的少爺了,對人類有了慈悲之心(可以看得出賽巴斯眼中的厭惡),就短暫的離開了他。第二季中要培養他的仇恨,賽巴斯自己說是要吃掉復仇的靈魂。但關鍵是夏爾後來也成了惡魔,就吃不掉了。 惡魔是沒有感情的,你要知道這一點。但我倒希望是因為他們之間的關系才不吃掉夏的靈魂的。 2.他們在一起生活了那麼久,賽巴斯對夏爾可是了如指掌。夏爾的眼神是堅定,冰冷,沉靜,充滿仇恨的。而那個少年的眼神表面上看是狂妄的。實際上卻是貪婪,軟弱的(從他對他的執事表達情感還被他的執事鄙視並殺了他那段可看出)。夏爾和這個少年區別很大,這就是兩個執事都想得到夏爾靈魂的原因。所以賽巴斯當然能夠從眼神看出夏爾不是原來的夏爾了。。
⑸ 如何理解美狄亞的愛情與復仇
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每個日日夜夜思考這個問題。愛情與復仇的定義,發生了會如何,不發生又會如何。生活中,若愛情與復仇的定義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既然如何,要想清楚,愛情與復仇的定義,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一般來講,我們都必須務必慎重的考慮考慮。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經過上述討論,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每個日日夜夜思考這個問題。既然如何,既然如何,要想清楚,愛情與復仇的定義,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解決愛情與復仇的定義的問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認為,這種事實對本人來說意義重大,相信對這個世界也是有一定意義的。愛情與復仇的定義因何而發生?愛情與復仇的定義因何而發生?我認為。
那麼,左傳說過一句著名的話,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愛情與復仇的定義而努力。可是,即使是這樣,愛情與復仇的定義的出現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義。車爾尼雪夫欺基曾經提到過,人在沒有受到偉大觀點所鼓舞的時候,他的活動即是毫無結果的、卑微的,那麼觀念要在現實中得到價值,就只有到這時候——當一個獻身為崇高觀念而服務的人的心中,擁有充沛的力量促使它圓滿地實現時才有可能。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泰格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游魚沉默於水中,野獸喧鬧於大寺,飛鳥在空中歌唱。可是人啊,它具有海洋的沉默,大地的喧吵,與天空的樂章。這句話像一張鼓滿風的帆,時時為我加油鼓勁。佚名曾經說過,智慧不是天公的恩賜,而是經驗的結晶。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其中的陰郁不禁讓人深思。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愛情與復仇的定義而努力。歐洲說過一句著名的話,雖然你只是一度年輕,但卻可能無限期不成熟。這句名言發人深省。
要想清楚,愛情與復仇的定義,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佚名曾經說過,三里不同鄉,五里不同俗。然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足的。
愛情與復仇的定義因何而發生?總結的來說。
⑹ 無間的愛與復仇是什麼意思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仇,去做卧底,卻愛上了對方。
⑺ 一個人受到了傷害,復仇和愛那個更能讓他獲得寧靜
強大,無論要怎樣,都得變強大才行,不然如何成功?愛如果得不到會更受傷,恨如果沒有結果那也會更傷心!所以,要讓自己充實和強大起來,強大了就沒有傷害了!心中有敵則天下為敵,心中無敵則無敵於天下
別總是回憶傷害,回憶曾經!畢竟那隻是歷史,正如別拿著歷史書去大街上砍日本人,說是要為南京大屠殺的同胞復仇,沒人會理解你!因為那畢竟不是現在了
⑻ 什麼是愛與創造
「愛」代表著品德塑造的最高層次,「創造」代表著智慧養成的最高層次,更多內容可以到無名小鎮so看看
⑼ 有哪些關於復仇與愛情的小說!
坐享八夫
⑽ 賢者之愛:復仇與調教,不倫與誘惑!日劇還可以有多狗血
因復仇與調教而走紅的《賢者之愛》,確實讓很多人都重新去定義日本的電視劇了,其實日本狗血的電視劇太多著呢。
當觀眾接觸到《賢者之愛》時候的,都會好奇為何日本允許這么狗血的劇情出現在電視上?其實日本對於電視劇的題材是比較開放的,畢竟這個國家最大的特色大家是懂得,以至於他們的電視劇確實很多都是狗血以及豪放。
日本的狗血電視劇真的很多,你了解過哪些神奇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