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國4大發明

我國4大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9 11:48:21

① 我國4大發明那個最有用

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
由此可看,都很有用!!!

② 我國4大發明,什麼的出現便利了文化的傳播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③ 我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分別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一、造紙術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

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二、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

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三、火葯

火葯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四、印刷術

印刷術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但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並非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而據李約瑟所論北宋制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有許多劣勢的地方。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畢升曾嘗試木製活字,但木製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禎(活躍於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趨完善。王禎亦將文字按照音韻組合置於有小隔間的轉輪排字盤以方便撿字。

(3)我國4大發明擴展閱讀:

1、指南針最初並不可用

指南針最早叫做司南,出現在戰國時期,後代的很多人物都對司南進行了描述,通過將天然的磁石來進行製作,一般是做成勺子造型,然後放置在光滑的器物上,由於地球磁場的作用,勺子永遠都會指向南方,因此叫做司南。

但是在歷史上由於天然的磁體並不容易找到,並且加工過程中會使得磁石失去磁性,並且底盤的接觸需要光滑條件,並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並不方便,因此司南長期以來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後人發明了指南魚之後,指南針的作用才被逐漸的發掘。

2、火葯最早其實是一種葯

火葯的發明是煉丹家在煉丹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孫思邈,當時孫思邈結合古人的煉丹經驗,最後提出了硫磺伏火法來製作火葯,於是就發明了火葯。

由於火葯製作之後能夠發生燃燒以及爆炸,並且製作的過程中使用的是硝石、硫黃和木炭,而當時的人們都稱這三樣東西為治病的葯物,因此取名火葯。

3、沒有造紙術就沒有印刷術

在造紙術出現之後,對於推進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作用,人們可以非常容易的將文字記錄在薄薄的紙張之上,對於留下文明遺跡傳播文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印刷術的出現能夠將這一進程再次加快,讓文明傳播的更文廣闊,不過印刷術是在造紙術和墨的發明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可以說沒有造紙術的出現就沒有印刷術的出現。

4、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

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而李約瑟對這四大發明的贊美和強調,使得這一說法獲得了中國的很大認同,並被寫進了教科書。

恩格斯在1857年發表的《炮兵》中寫道:「在中國,還在很早的時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劑混合製成了煙火葯,並把它使用在軍事上和盛大典禮中」

火葯最早在公元9世紀晚唐時期的煉丹書籍中就有記載。

公元904年,楊行密軍圍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將鄭璠命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是火葯最早使用於軍事記載,最早的火葯武器則出現在五代時期的敦煌壁畫。

十世紀五代時期的敦煌(時屬歸義軍)壁畫,目前所知最早的關於火槍和手榴彈的描繪。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火銃出土於中國黑龍江,製作年代為1288年,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

④ 中國4大發明

簡易指南針製作過程,首先我們需要准備一根大頭針,就普通的大頭針,或者回小鐵釘。然答後我們准備一個膠囊,把裡面的葯倒點,只要膠囊殼。接著我們拿一個碗盛一碗水備用。接著把我們准備的大頭針在我們的頭發上摩擦,反復摩擦一分鍾左右。也可以在磁鐵上摩擦,這個更有效,會讓鐵的的東西帶上磁性,指南針就需要磁性。然後把我們的大頭針穿過膠囊,放在水裡,做成水浮指南,指南針就成功了,這也是很古老的一種方法。可以拿出你的手機指南針來對比,指向的位置基本上是正確的。

⑤ 我國古代的4大發明是什麼

指南針,造紙術,火葯,活字印刷術.個人感覺都沒進一步發展、

⑥ 知道我國古代4大發明的來歷嗎

造 紙 早在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蔡倫發明「蔡侯紙」之前,中國已經出現了紙的雛形。中國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紙,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的紙。此外,新疆羅布泊和西安灞橋等地都出土過西漢的古紙。但這些紙都比較粗糙,原料是麻或絲絮。
東漢時,公元105年,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並加以改進,開創了以樹皮、破布、麻頭、魚網為原料,並以漚、搗、抄一套工藝技術,造出了達到書寫實用水平的植物纖維紙,稱為「蔡侯紙」。從此,紙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造紙術的發明,不僅是書籍製作材料上的偉大變革,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火 葯
火葯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發達的冶煉技術有密切的關系,在冶煉金屬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接觸和熟悉了許多礦物的性能,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從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起,就有人把冶金技術運用到煉制礦物葯方面,夢想能煉出長生不老的葯來,也有人想從礦物中煉出金銀來。雖然沒有煉出長生不老的丹葯或金銀,但是煉丹工匠們在煉丹的過程中發現硝石、硫磺與含碳物質在一起加熱後會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一次次爆炸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配製,將會製成會爆炸的火葯。
火葯發明的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但根據資料可以推斷,火葯發明的時間應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前。由於這種火葯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叫做「黑火葯」。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最早的火葯武器是「飛火」,即火箭。宋、元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軍事上廣泛應用火葯,出現了許多火葯武器,主要有火箭、火銃、突火槍、火炮等。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時,出現了利用齒輪控制的觸發性地雷與線香控制的定時水雷。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時,火葯傳到歐洲,引起了武器製造業和戰略戰術上的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對歐洲社會經濟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指南針
中國早在春秋和戰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時期,人們在尋找鐵礦時就發現了磁鐵,並知道了它們所具有的特殊性質。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們開始利用磁鐵製造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製成勺狀,使用時將它放置在一個光滑、水平的底盤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其轉動;當它停止時,勺柄就指向南方,勺口則指向北方。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期,人們發現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鋼針,制出磁針。這種經過磁化了的鋼針就被正式叫做指南針了(由於磁針軸受地球磁極的影響,而且地磁軸與地球自轉軸有個11度多的交角,磁針所指示的南北方向實際上是地球磁極的南北方向)。指南針的製做方法各種各樣,有的把磁浮在水上,有的放在碗沿,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線懸在空中。但較為精確的指南針,是把磁針裝在刻有方位的羅盤上,所以,指南針又叫做羅盤針。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及後來的海船上,都裝有指南針。12世紀末,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大約在公元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

⑦ 我國4大發明有那些

中國的四大古發明有,指南針,火
葯,活字印刷術和造紙術。

⑧ 我國的4大發明對人類事業所產生的影響有那些

中國的4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
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印 刷 術
甲.雕皮印刷的發展經過: .殷商時代的書繪雕刻 秦代的雕造 漢代以石刻經 紙張的發明 魏晉南北朝書本雕刻 五代雕刻經傳 未代雕皮興盛 畢升發明活字皮 元代王楨的改良 明代邱報使用活字板 清代銅活字印刷。

1.殷代的甲骨文版,己能以雕刻方法,雕書畫之形於牛頭骨,鹿頭骨,人頭骨,白陶,灰陶,玉器,石器,角器等物上。且雕刻技芸,頗為精巧。大小字 ,均甚美觀。右圖為泥活字盤。

2.秦始皇凡見名山,必立石以刻其豐功偉績以誇後世

3.秦人刻石紀功,西漢不師其制。而漢代之木刻,亦甚少傳世,石刻要待東漢才告風行,碑碣之數,不可勝數。右圖為東漢(熹平石經)拓本

4.魏晉南北朝,為中國書法芸術最燦爛的時代,南北朝碑刻尤多。南朝雖定立碑之禁,而不能久。其時,雕刻之工程,因時劫之需求,而大有進步。右圖為中國古代木刻製作圖。

5.書籍雕板,始之時不能考究,自五代,晚唐才考究雕皮印書,其源頭與漢魏雕刻石經,六朝石刻佛像佛經,唐開元間刻道德經等,均有前因後果的關系。而五代時雕印之風,各地皆有,除長樂老人馮道雕印九經外,有蜀地母昭裔,復有和凝其人,篆板印刷,造福人群。 右圖為唐咸通九年印製,是現存最早有年代可考的雕皮印刷品。

6.北未初,雕皮印書雖已風行,但先佛藏而後傳書。未代的書藉主要有官刻書藉,家塾刻書,坊本三種。

7.雕刻木皮盛行後,對促進文化,固有甚大貢獻。但遂板雕, 費其鉅。後有未人畢升,發明活字皮。沈括(夢溪筆談)記:<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皮。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皮上,乃密布字印。>此法大大加速印刷速度,以<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右圖為木活字的製造

8.元代王楨,將排版,檢字,造輪,鎪修以至刷墨等過程,悉心研究。右圖為王楨發明的排字輪盤,它是依據韻部將活字排列。

9.活板到明代,不僅用以印刷書籍,進而印邸報,不僅用棗梨木刻,且用銅錫鑄字。右圖為歐洲早期的印刷機

指 南 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上圖是司南模型。
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戰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 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進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下圖是清代所使用航海羅盤
沈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
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沈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擺不定。
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

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緣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

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粘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
比較之下,沈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下圖為沈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火 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下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 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圖為南未突火槍和北未火葯箭
火葯還用來製造爆仗,流星,煙火之類娛樂工具。自然也用於生產事業,不過那是後來的事了。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造 紙 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 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 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
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 覆)及(乾焙火烘 )。

最重要的是造紙事業經過蔡倫的發明創造,才由自發的階段轉入獨立自主的階段。蔡倫以前,造紙只是紡織業中附帶的一個小部分,並未形成一種獨立行業。但是到了蔡倫時期,使造紙業從紡織業中獨立出來。它有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於是就有了迅速的發展。

在蔡倫之後,紙張大大地推進了書籍抄寫和文化傳播的事業。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書法和繪畫的需要,紙張的要求慢慢提高,尤其在書法上,因為書法對紙和筆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紙張私質素是有必要提高的。

但是由於南北兩朝的文化和背景都各有不同,所以兩地所用的造紙原料都各有不同。

南朝的紙張以藤皮為主要原料,所這成的藤紙是一張質量優良的紙張,產地是剡溪。它是當時勞動人民根據蔡倫利用樹皮造紙的經驗,就地取材地製造出來的,藤紙的出現,適應了東晉偏安的地方形勢,又符合於當時所謂「江左風流」的士族的需要。北朝的造紙原料卻有所不同,主要以楮梭為主。

⑨ 我國的4大發明是什麼

1
造紙術
.2
印刷術
.3指南針.4火.葯.
造紙術是漢代
蔡倫
發明
印刷術.是宋代
畢升
發明
指南針.是上古的黃帝所發明
火.葯.是北宋的一個煉丹的人所發明

⑩ 我國的4大發明分別是誰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 北 宋 畢 升
指 南 針 北 宋 無記載
火 葯 唐 朝 古代煉丹家
造 紙 術 東 漢 蔡 倫

閱讀全文

與我國4大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