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筆墨最早形成於什麼時候
筆的歷史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筆之源一般人都以為是秦代的蒙恬,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殘留之朱書與墨跡,系用毛筆所寫。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而蒙恬實為毛筆之改良者。
墨的歷史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貳』 筆墨紙硯各是誰發明的
(1)筆
筆,即毛筆,是中國特有的書寫用具。因其是用羊毛、免毛、鼬毛等製成,故稱為毛筆。春秋時期就已能製造毛筆。在民間傳說中,有秦代名將蒙恬造筆的說法,蒙恬被尊為筆祖。唐以前,毛筆的筆峰較短。唐以後,筆鋒逐漸放長,毛筆種類也愈來愈多,計有紫毫、兼毫、水毫、狼毫、羊毫、大筆和國畫筆7大類。
毛筆中的精品是湖筆,為浙江湖州(今吳興)出產的毛筆。湖筆用杭嘉湖平原出產的羊毛(每隻羊只用2—3兩)經過72道工序加工製成。湖筆以選料嚴格、製作精良而享有盛譽,其毫峰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為世人所珍愛。
(2)墨
墨,作為書寫、繪畫所用的黑色顏料,是用松煙等原料所製成。中國最早的墨約產於西漢。當時的墨只做成小圓塊,只能用研石在硯台上壓著研磨。東漢時,墨的形狀向墨錠發展,人們可直接用手把墨研磨。在眾多的中國墨錠中,徽墨獨壓群芳。徽墨產於安徽徽州府歙州(今歙縣),制墨始於五代。宋代以後,歙、黟、休寧、績溪等地制墨良工層出不窮,講究質量和工藝裝飾,獨冠天下。
(3)紙
紙,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唐初時,安徽宣州(今涇縣)生產出一種高級的毛筆書畫用紙,同時又在宣城集散,所以稱為宣紙。宣紙以檀樹皮及稻草為原料,經石灰處理、日光漂白及打漿後,用手工抄造而成,其種類發展為10餘種。宣紙的特點是紙質潔白、紋理細密、柔軟輕飄、墨韻清晰、不易蛀蝕、經久不變。唐宋以後,宣紙就成為書寫名品字畫的上等書畫用紙了。
(4)硯
硯,為研墨的用具。硯,在中國已有5000年的歷史。漢代,硯台逐漸躋身於傳統書畫藝術的行列。漢以後,除硯台的主要種類石硯以外,還出現了瓷硯、漆硯、陶硯和金屬硯等。唐代制硯工藝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時,制硯工藝又達到新的高峰,端硯、歙硯、澄硯、洮硯被視為中國四大名硯,而尤以端硯為最佳。
端硯產於廣東端州(今肇東市)東郊的端溪。端州之石屬水成岩,用此石製成的端硯石質細膩、堅實,著墨飽滿,運筆潤滑,且磨好的墨不幹不凍,成為石硯中的極品,受到歷代文人贊賞,譽為「群硯之首」。
『叄』 用筆墨寫字是什麼時代,由誰發明的
《尚書·多士》中,周文王為安置殷商遺民時曾經說到:「唯殷先人,有冊有典。」
事實上,卷冊典籍就是用毛筆寫的,殷商甲骨中,一些龜板胛骨不是白色的,而是有紅的、有黃的,這些都是先人上色的原因,那時候就存在毛筆一類的刷子,用在寫字的時候。——這是已經被現代考古學論證了的。
秦國蒙恬發明毛筆,應該是像英人瓦特發明蒸汽機一樣,是一種改良行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從無到有的發明。
『肆』 筆墨紙硯誰發明的
素 誰 發 明 滴 ?
咱 8 清 楚 ,
吥 過 素 《文 房 ④ 寶》 就 對 撩。。
忽 忽 ~
『伍』 筆墨紙硯 起源時間
它們都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有關的簡介如下:
一、起源時間簡介:
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文房四寶。【安徽是文房四寶的故鄉,湖筆,徽墨,宣紙,歙硯,所以文房四寶均源於安徽。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二、有關詳情解釋如下:
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筆、墨、紙、硯"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陸』 筆墨是怎麼產生的
這里的筆應該是毛筆吧: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筆之源一般人都以為是秦代的蒙恬,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殘留之朱書與墨跡,系用毛筆所寫。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而蒙恬實為毛筆之改良者。
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墨: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
中國考古發掘出來公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跡,還從湖北雲夢縣發掘出來戰國時代的墨塊。《莊子》中有「舔筆和墨」句,說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用毛筆和墨水了。
《述古書法纂》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古代寫字,以竹挺點漆,後磨石炭為汁而書,叫石墨。秦漢多用松煙、桐煤制墨。現知最早的煙墨,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沒有模製成錠。
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魏、晉、南北朝墨的質量不斷提高。北魏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述》,其中寫下了我國最早一篇講制墨工藝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蘇東坡、黃山谷等書畫家極為推崇。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於魯等各樹一幟,歙縣與休寧兩派制墨,爭奇斗勝,所制精品,距今三百餘年,仍彩色煥發。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鑒墨」(專供鑒賞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饋贈親友之用)兩方面發展,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柒』 筆墨紙硯誰發明的最晚
是特指 還是泛指
如果是泛指的話,紙應該是最晚的,目前的考證,為不晚於西漢,
硯和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
墨--在中國考古發掘出來,可以上溯到西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已經有發現墨跡。在發掘出來的殷商時期龜甲卜骨上,除了刻有文字之外,亦有用跟朱墨書寫的文字;在湖北雲夢縣亦有發掘出戰國時代的墨塊。
如果是特指的話筆、墨、紙、硯之名,源於南北朝時期。
但「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不知你指的是哪一時期
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
自宋朝以來「筆、墨、紙、硯」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捌』 筆墨的筆和墨的發明
在牘簡上刻寫成文的書寫體系遠在殷商時期就已經非常完善了。刻寫的牘簡經較長時間閱讀後,刻劃之處自然就積滿汗泥塵土,而比牘簡表面顏色深一些,反而容易識讀。古代刀筆吏們注意到這個現象,有意找些墨粉或墨塊之類塗在牘簡表面,染黑字跡,提高閱讀性能。
很可能用墨塗抹刻寫文字的方法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被普遍採用。殷商時就已有墨刑,在人面額上刻字並用墨塗抹刻痕,以示懲戒。春秋以前一種墨定製度,君王用墨圈定刻有法令或計劃的牘簡,然後付諸實施,墨定也就是君王批准執行的法定程序。我懷疑,所謂墨定也就是君王用墨塗抹刻寫的文字內容。商周時期,我國南方民族盛行斷發文身習俗,文身就是用針刺破皮膚,再用染料塗抹刺孔,以達到顏色永駐的效果,其過程也類似於墨塗刻痕。墨刑和文身兩種現象可以佐證,在毛筆發明前,存在以墨塗抹刻寫字跡的可能性。
用墨塗抹刻痕需要專用工具,最現成的工具顯然就是當時刷漆用的毛刷子,以毛端把墨粉塗在刻痕中,再擦去牘簡表面的餘墨就完成塗墨過程。為了更好地把墨塗在細細的刻痕之內,古人會把刷子做得窄一些,甚至故意留出毛鋒,變成筆尖。這樣,最原始的毛筆也就應運而生了。考古發現,在殷商時期的甲骨上發現有用紅漆寫成的文字,意味著當時已經出現毛筆。另外,在甘肅、青海發現的四千多年以前的彩陶上,有些圖案的圖劃內有類似於書法中「飛白」的現象,飛白是毛筆尖中墨汁接近枯乾時寫字導致筆畫中出現無墨的現象,說明是用類似於毛筆的工具塗畫而成。
『玖』 筆墨紙硯誰發明的
筆,即毛筆,在民間傳說中,有秦代名將蒙恬造筆的說法,蒙恬被尊為筆祖。
墨,中國最早的墨內約產於西容漢。當時的墨只做成小圓塊,只能用研石在硯台上壓著研磨。
紙,蔡倫開始
硯,漢代,硯台逐漸躋身於傳統書畫藝術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