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哪一年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1946年,計算機在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計算機的體積足有一間房屋的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計算機可能比一副撲克牌還小。
當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體積龐大的巨型計算機為特別的 科學計算或面向大型組織的事務處理需求服務。
比較小的,為個人應用而設計的稱為微型計算機,在中國地區簡稱為「微機」。
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計算機」一詞時通常也是指此,不過現在計算機最為普遍的應用形式卻是嵌入式,嵌入式計算機通常相對簡單、體積小,並被用來控制其它設備—無論是飛機,工業機器人還是數碼相機。
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只要給予正確的指示,任何一部電子計算機都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電子計算機相對於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也被稱為通用型電子計算機。
②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發明於哪一年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發明於1946年,在計算機誕生後不久,人們發現某些特定作業在許多不同的程序中都要被實施,比如說計算某些標准數學函數。
出於效率考量,這些程序的標准版本就被收集到一個「庫」中以供各程序調用。許多任務經常要去額外處理種類繁多的輸入輸出介面,這時,用於連接的庫就能派上用場。
20世紀60年代,隨著計算機工業化普及,計算機越來越多地被用作一個組織內不同作業的處理。很快,能夠自動安排作業時續和執行的特殊軟體出現了。
這些既控制硬體又負責作業時序安排的軟體被稱為「操作系統」。一個早期操作系統的例子是IBM的OS/360。在不斷地完善中,操作系統又引入了時間共享機制——並發。
③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哪一年: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1946年,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回採用汞延遲線、答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
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
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
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幾十年來,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
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④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哪一年
1946年2月14日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
⑤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哪一年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1946年,掌上電腦是一種運行在嵌入式操作系統和內嵌式應用軟體專之上的、小巧屬、輕便、易帶、實用、價廉的手持式計算設備。
它無論在體積、功能和硬體配備方面都比筆記本電腦簡單輕便。
掌上電腦除了用來管理個人信息(如通訊錄,計劃等),而且還可以上網瀏覽頁面,收發Email,甚至還可以當作手機來用外,還具有:錄音機功能、英漢漢英詞典功能、全球時鍾對照功能、提醒功能、休閑娛樂功能、傳真管理功能等等。
掌上電腦的電源通常採用普通的鹼性電池或可充電鋰電池。掌上電腦的核心技術是嵌入式操作系統,各種產品之間的競爭也主要在此。在掌上電腦基礎上加上手機功能,就成了智能手機。
⑥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那一年
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為了解決計算大量軍用數據的難題,成立了由賓夕法尼亞大學莫奇利和埃克特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始研製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經過三年緊張的工作,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 月14日問世了。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重達30噸,佔地160平方米,耗電174千 瓦,耗資45萬美元。這台計算機每秒只能運行5千次加法運算,僅相當於一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即"埃尼阿克")。
第一台計算機誕生至今已過去50多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首先是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1994年12月,美國Intel公司宣布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它每秒可進行3280億次加法運算(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6600萬倍)。如果讓人完成它一秒鍾進行的運算量的話,需要一個人晝夜不停地計算一萬多年。
當年的"埃尼阿克"和現在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 代,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50周年之際,美國副總統戈爾再次啟動了這台計算機,以紀念信息時代的到來
⑦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哪一年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1946年,它的作用可以簡單理解為將一些機器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區域網,HUB 本身不能識別目的地址。
集線器上的所有埠爭用一個共享信道的帶寬,因此隨著網路節點數量的增加,數據傳輸量的增大,每節點的可用帶寬將隨之減少。
另外,集線器採用廣播的形式傳輸數據,即向所有埠傳送數據。如當同一區域網內的A 主機給B 主機傳輸數據時,數據包在以HUB 為架構的網路上是以廣播方式傳輸的。
對網路上所有節點同時發送同一信息,然後再由每一台終端通過驗證數據包頭的地址信息來確定是否接收。
其實接收數據的一般來說只有一個終端節點,而對所有節點都發送,在這種方式下,很容易造成網路堵塞,而且絕大部分數據流量是無效的,這樣就造成整個網路數據傳輸效率相當低。
另一方面由於所發送的數據包每個節點都能偵聽到,容易給網路帶來一些不安全隱患。
⑧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哪一年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1946年,資料庫是指按照一定聯系存儲的數據集合,可為多種應用共享。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則是能夠對資料庫進行加工。
管理的系統軟體。其主要功能是建立、消除、維護資料庫及對庫中數據進行各種操作。資料庫系統主要由資料庫(DB)、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以及相應的應用程序組成。
資料庫系統不但能夠存放大量的數據,更重要的是能迅速、自動地對數據進行檢索、修改、統計、排序、合並等操作,以得到所需的信息。這一點是傳統的文件櫃無法的。
資料庫技術是計算機技術中發展最快、應用最廣的一個分支。可以說,在今後的計算機應用開發中大都離不開資料庫。因此,了解資料庫技術尤其是微機環境下的資料庫應用是非常必要的。
為解決各類實際問題而設計的程序系統稱為應用軟體。從其服務對象的角度,又可分為通用軟體和專用軟體兩類。
⑨ 電子計算機發明於哪一年
電子計算機,俗稱電腦,是一種電子化的計算工具。在中國大陸也經常用計算機來指代電子計算機。就目前而言,電子計算機是根據預先設定好的程序來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設備。電子計算機分為巨型計算機(又稱「超級計算機」)、大型計算機、中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微型計算機(簡稱「微機」,其中包括個人計算機,PC),已經逐步進入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進入了家庭和個人領域,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日常面貌。
從1930年代中期到1940年代後期,許多人在開發現代的、數字的、電子的,通用電子計算機。許多試驗型的機器被造了出來並且可能是圖靈完備化的。這些機器在當時都被宣稱為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然而它們都只有有限的處理通用問題的能力,所以他們的設計最終都被拋棄了。
計算機發明於1946年。大約在1940—1942年間,在研製導彈的過程中,急需要有一種能迅速計算的工具,以便對導彈的飛行進行控制。在它偏離人所預測的軌道時,把它拉回到軌道上來。這樣就產生了能在1/10秒或1/100秒的時間內計算出導彈運行軌跡同預定軌道的偏差的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不以十進位制進行計算,而是用二進位制計算的。它的出現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發明之一。第一台計算機的發明者是一位名叫馮·諾埃門的數學家。
現代計算機發展歷程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1944年Howard H. Aiken(1900-1973)研製出全電子計算器,為美國海軍繪制彈道圖。這台簡稱 Mark I 的機器有半個足球場大,內含500英里的電線,使用電磁信號來移動機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計算)並且適應性很差只用於專門領域,但是,它既可以執行基本算術運算也可以運算復雜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計算機。
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晶體管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首先使用晶體管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產數量極少。
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語言。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
雖然晶體管比起電子管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但晶體管還是產生大量的熱量,這會損害計算機內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科學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於是,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現在)
出現集成電路後,唯一的發展方向是擴大規模。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可以在一個晶元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ULSI)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70年代中期,計算機製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友好界面的軟體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
1981年,IBM推出個人計算機(PC)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從桌上到膝上到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