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近代歷史上面對挫折而意志堅強的三個人物的事例
戰勝殘疾的巴雷尼——堅持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開普勒
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從童年開始便多災多難,在母腹中只呆了七個月就早早來到了人間。後來,天花又把他變成了麻子,猩紅熱又弄壞了他的眼睛。但他憑著頑強、堅毅的品德發憤讀書,學習成績遙遙領先於他的同伴。後來因父親欠債使他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他就邊自學邊研究天文學。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又經歷了多病、良師去世、妻子去世等一連串的打擊,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學研究,終於在59歲時發現了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以驚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學的桂冠,成為「天空的立者」。
愛迪生
在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時候他失敗了很多次 ,當他用到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的時候,助手對他說:「你已經失敗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經變得渺茫,還是放棄吧!」但愛迪生卻說:「到現在我的收獲還不錯,起碼我發現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最後,他經過六千多次的實驗終於成功了。
我可以試想,如果愛迪生在助手勸他停止實驗的時候放棄了,我們現在會怎麼樣呢?可能我們還要點只有豆粒般大小的油燈在夜裡照明。其實愛迪生的每次試驗失敗都可以看作是挫折。這么一算,愛迪生發明電燈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目啊!
張海迪
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奧斯特洛夫斯基
命運對奧斯特洛夫斯基是殘酷的:他念過三年小學,青春消逝在疾馳的戰馬與槍林彈雨中。16歲時,他腹部與頭部嚴重負傷,右眼失明。20歲時,又因關節硬化而卧床不起。面對著命運的嚴峻挑戰,他深切地感到:「在生活中沒比掉隊更可怕的事情了。」奧斯特洛夫斯基與命運進行了英勇的抗爭:他不想躺在殘廢榮譽軍人的功勞簿上向祖國和人民伸手,他用沸騰的精力讀完了函授大學的全部課程,如飢似渴地閱讀俄羅斯與世界文學名著。書籍召喚他前進,書籍陪伴他披荊斬棘。
② 古今經典創造性名人
分割線下面的這篇文章是寫創造性人才的產生與特點的,感覺對寫這篇作文應該很有參考價值。其中例舉了N多個有關創造性人才的故事。
谷傳華,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思考這個問題的青年學者,他從近代名人人生經歷入手,歷時三年多,深入剖析解讀,勾畫出一條近代名人們「社會創造性人格」的練就之路。
1、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2、青少年時期的英雄人物表面普普通通,卻有共同的顯著特徵———自命不凡
3、外向型性格,敢於反抗在他們的人格中凸現出來
4、熱衷冒險讓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5、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指引他們奔向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
6、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
-------------------------------------------------------------------------------------------------------
下面是原文,舉了一些例子來證明假設的。
在許多中國人的眼中,英雄人物們的早年生活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從漢高祖斬白蛇到趙匡胤降生時的「體有異香,三日不散」,英雄似乎冥冥中註定為承擔某種濟世救民的使命而來。但凡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展現出超常的創造性,取得輝煌成就,英雄的神化過程也隨之開始,即使到了近代,此類神異故事依舊在民間流傳。
據傳說,孫中山出生時出現了「紫氣東來」的「瑞象」,李立三降生的那一年,他家裡的鐵樹開了花,賀龍降生後,家鄉遭遇罕見的龍卷風,石龍墜落門前,仇人遭雷擊致死。
然而,如果我們認真閱讀英雄人物的生平傳記,就會發現,他們的早年生活是平凡的,與常人並無十分明顯的差別。一句簡單的「時勢造英雄」也難於解釋他們的成功,是什麼讓他們脫穎而出?他們的性格和常人相比,又有哪些迥異之處呢?
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谷傳華,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思考這個問題的青年學者,他從近代名人人生經歷入手,歷時三年多,深入剖析解讀,勾畫出一條近代名人們「社會創造性人格」的練就之路。
他先從多部中國近現代社會名人大辭典中搜集到300位社會名人,然後請三位歷史學專業人員從中精選30名歷史資料相對充分、比較典型的具有創造性的人物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或外交等社會領域,曾以高度的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做出了歷史所公認的傑出貢獻,表現出非凡的社會創造性。
谷傳華主要運用歷史測量學方法和個案分析兩種研究方法,做了大量的統計分析,研究的結果卻讓人大感意外。絕大多數的研究對象在出生以及出生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與「凡人」並無明顯差別。這意味著,與其他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一樣,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青少年時期的英雄人物表面普普通通,卻有共同的顯著特徵———自命不凡
「大多數『英雄』早期並無傑出的表現,而是與周圍的同齡人一樣,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像其他的孩子一樣玩耍、游戲,與成績平平的兄弟姐妹一樣遵守著族規家法和封建禮教,與同伴們一起讀《四書》、《五經》,並經受著各種新潮流、新思想的沖擊。」
他發現,這種平凡性還表現在早期生活的願望和學習的動機上,他們大多僅僅想通過教育改變或改善當時家庭的生活,或者為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做准備。而在一些貧困的家庭中,學習則是為維持生存,養家糊口。
然而,在史料展現的蛛絲馬跡中,這些貌似平凡的少年英雄們不為人知的一些性格特點被挖掘出來,而自命不凡就是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徵。「這反映出個體相對於一般社會群體的邊緣感和自我優越感,這成為他們領導或試圖領導各種社會活動的重要心理因素,某些傳說或偶合也促成了這種領袖欲。」谷傳華分析說。
「賀龍出生時的特殊氣象無疑給父母、家人以及周圍的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覺得他有可能成為」驚天動地「的英雄人物。人們會有意無意地通過驚奇、關愛、接近、褒揚或排斥、妒忌等方式將自己的預測或期望傳達給孩子。而在學業、社會活動中取得的成功或優異成績常常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自命不凡或優越感。另一方面,英雄崇拜則發揮了榜樣學習或觀察學習的作用,增強了個體進行非凡行動的傾向。」
外向型性格,敢於反抗在他們的人格中凸現出來
與自命不凡相伴而成的是外向型性格,這些英雄人物在青少年時期表現非常明顯。「他們喜歡探索外部世界,熱情樂觀,主動面對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能主動地與人交往,表現出合群、自信、坦率等行為傾向。對社會交往的敏感性促進了隨後的『社交性』性格的進一步發展。這些性格特徵包括合群、勇敢、激進、上進、友好、坦誠、潑辣、力行、勤奮、精力充沛、理想主義等。」英雄人物青少年時期在特定人格維度上往往表現出「極端化」的傾向,也讓他們在性格層面凸現出來。通常「坦率而非含蓄、直率而非深沉、激進而非中庸、競爭而非謙讓是他們共同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常常通過反抗、冒險、高成就動機表現出來。」
谷傳華博士告訴記者,在研究對象們早期生活的記錄中,很容易發現他們反抗或叛逆行為的跡象,而反抗的成功或社會活動的成績無疑起到了某種強化作用。比如,毛澤東曾回憶說,十三歲左右,「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便跳下去。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並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結果,父子互相妥協,結束了「戰事」。
他分析認為,少年毛澤東總結出來的這一「反抗成功律」,即公開反抗導致對方的妥協或客氣,而怯懦屈服導致對方的壓迫加劇這一「公式」,影響了他隨後的生活。他後來所領導的一系列罷工、罷課以及農民起義,都有將「反抗成功律」實際應用的影子。李立三、葉劍英等均有過與少年毛澤東類似的經歷。反抗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強化作用往往促成了個體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反抗斗爭。
熱衷冒險讓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此外,「冒險性也是社會創造性人物早期的另一重要特徵,反映了他們對社會性問題情境的探索性,換句話說,冒險性是探索性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人們的印象中,冒險意味著可能會獲得某種非同尋常的成功,從而改善自身的境況或社會環境,贏得極大的社會榮譽;也可能徹底失敗,而帶來消極的痛苦體驗和社會評價。
谷傳華發現,「他們的冒險性表現於各種社會情境中,不僅包括為了探求更好的受教育機會和自我發展機會而進行的『學業冒險』,而且包括為了實現某種抱負或理想而進行的『革命冒險』。另外,還有為了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而進行的『改革性冒險』」。
據毛澤東回憶,他的第一次冒險是因反對塾師的嚴厲管教而離校出走,在外「漂流」三日方才回家,少年毛澤東此時所面臨的危險在於可能受到父親和教師更嚴厲的懲罰,喪失學習機會,幸運的是,他的第一次冒險就獲得了成功:回家之後,「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
「相對於前三種冒險,政治冒險則是他們最典型、最普遍的冒險形式。毛澤東、周恩來、孫中山等人都有過帶頭剪發辮的革命行動。這可以說是他們人生中較早的政治冒險。」
谷傳華認為,這種更高層次上的冒險使個體不僅要面臨某種機會(求學、謀生、職業機會)喪失的危險,不能得到傳統家庭和世俗社會的認同,而且更要面臨地位、榮譽、前途乃至生命喪失的危險,青少年時期的冒險是個體在事業、前途上的冒險,是對自身生活道路的重大選擇,它為成年後的生活模式奠定了基礎,成為職業革命家、職業政治家、職業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的「訓練營」,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指引他們奔向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
走過青蔥歲月的懵懂,社會創造性群體在自己的性格中埋下了成功的種子。而當成年初期走向革命之路,這時期的性格特徵決定了他們一生的方向。
谷傳華對這個群體在成年初期的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人格主要表現在堅定有為性、盡責性、自我完善性、開拓求新性、外向獨立性五個方面,其中堅定有為性居於首要地位。總體上看,高度的成就欲、力行、冒險和理想主義是成年初期最為突出的人格特點。
在他看來,「成就欲不僅指一個人在某件具體的事情上力求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取得最優秀的成績的動機,而且指個體在某個方面或領域獲得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
而社會領域的創造性人物高度的成就欲,也主要體現在兩個層次上:一是在每一件具體的社會工作或解決每一社會性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最優的成績,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二是力所能及地取得最高的社會成就,對社會發揮最大的作用或影響,即渴望「建功立業」。
以孫中山先生為例,他放棄可以為個人帶來舒適生活的行醫職業,而選擇充滿艱險的革命職業,證明「孫中山追求的是獲得轟轟烈烈的」社會成就「,而不是狹隘、自私的」個人成就「,他要立的是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而不是保障個人和家庭生活的」自我之功「。他的成就動機直接指向革新社會這一宏大的社會問題,這種成就欲反映了他對社會改革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挑戰性。」谷傳華說。
他認為,可以把成年初期的成就欲理解為某種強烈的「事業心」,它指引著個體通過實際的、具體而細微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行為,奔向某種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這種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
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
梁啟超在《管子傳》中曾說:「凡大人物之任事也,必先定其目的。三日於菟,其氣如牛;江河發源,勢已吞海。欲以小成小就而自安,未有不終於失敗者也。」點出了歷史上英雄成年後的理想主義「情結」。
「詳細分析這一群體成年後的言語和行為後,我發現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谷傳華說。不僅如此,「在理想確立後的漫長時期,他們都以腳踏實地的行動實踐著自己的諾言,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而且,實現自我潛能和價值的每一個行動都擲地有聲。」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的同學陳少白回憶說,孫先生那時革命思想很厲害,碰到一個人,就要說這些話(指宣傳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話),就是和一個做買賣的人,也會說到革命。香港興中會的早期會員謝纘泰在1895年6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孫念念不忘『革命』,而且有時全神貫注,以致一言一行都顯得奇奇怪怪!他早晚會發瘋的。」
與孫中山一樣,在確立終生為之奮斗的政治理想之前,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都擁有一個「野心勃勃」的英雄夢想,這種理想一旦確立,就成為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仰,不但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信仰,而且將包括愛情、婚姻在內的一切日常事務都溶入實踐這種信仰的行動中。
谷傳華發現,為理想而力行,突出地表現於他們的英勇、果斷、冒險行為上。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人,幾乎都有過九死一生的冒險經歷。「在當時極端險惡的社會背景下,每一個重大的決策都是一種可怕的冒險,都面臨犧牲或死亡的考驗。在此過程中,他們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社會活動經驗,練就了傑出的社會活動能力,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創造性人格。
梁啟超在《南海康先生傳》中曾將歷史上的英雄分為「應時之人物」與「先時之人物」。谷傳華表示,雖然無法嚴格地確定所考察的這些英雄們到底是「造時勢」還是「為時勢所造」,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涌現的,而他們的誕生又為時代提供了引領者或先驅者。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他們既屬於『應時』之英雄,又屬於『先時』之英雄。」梁啟超歸納了「先時」英雄的三種「最不可缺之德性」:理想、熱誠、膽氣,認為「三者為本,自余則皆枝葉焉耳。」
可以說,梁啟超所說的這三種品質,正是我們所考察的英雄們在成年初期表現的突出人格特徵。作為近代社會的「越軌者」,他們不遺餘力地反抗著、改變著陳舊的規范和價值體系,而他們也為自己贏得了輝煌的人生業績。
③ 中國古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三大人物是哪幾位
中國歷史浩浩盪盪五千年,文明的濫觴在黃河、長江流域緩緩成長,逐漸形成了當今中國偉大的華夏文明。在這片富饒而又神奇的土地上,誕生過無數的才子佳人,帝王英豪,而未完在網上翻閱,偶然找到一份網路票選: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排行榜,排行依據是網民票選。
在此,未完找到了在中國古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三大人物。
第一名:秦始皇
第三名是中國農民起義的鼻祖,他是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陳勝吳廣起義”作為一篇文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他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引導後世無數的農民階層反對地主階級的壓迫,努力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看完未完摘錄的榜單,你想說些什麼呢?
④ 說出三個為中華民族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
秦始皇 漢武帝 吳三桂
⑤ 歷史上具有創造性的人物有哪些
歷史上具有創造性的人物有三國的諸葛亮,東漢的蔡倫和張衡,張仲景 唐朝的僧一行和孫思邈 宋朝的沈括和宋應星 明朝的鄭和和李時珍 國外的有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和貝爾
⑥ 中國歷史人物(按時間) 求中國古代歷史人物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
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
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3、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4、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5、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項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天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戚繼光
⑦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 酒聖杜康
明清時期的《白水縣志》中記載「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家衛人,善造酒」的記載。杜康溝里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於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杜康生卒於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驕傲。杜康酒釀出了淳厚的風土人情,釀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國年間,白水燒鍋千家,酒坊四鄉。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展現得淋淳盡致。
二、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三、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四、詩聖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五、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明代《李濂醫史》稱:「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 。」
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系統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唐宋以後將 《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葯」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六、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帝」。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盪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七、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 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八、草聖張旭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張旭作揖一一致謝,並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張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便說:「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一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在鄴縣,我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想 :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即觸到這次姿態像個什麼字 ;他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應如此罷!他那整個起舞的姿態音容,給我一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
九、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唐代畫家。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詔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據載他曾於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制壁畫多達300餘堵,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時。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蒓菜條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他還於焦墨線條中,略施淡彩,世稱吳裝。作畫線條簡練?quot;筆才一二,象已應焉「,有「疏體「之稱。吳道子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他被人們尊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蘇軾曾稱贊他的藝術為「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好理於豪放之外「。
吳道子繪畫無真跡傳世,傳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圖》可能為宋代摹本,另外還流傳有《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等摹本,敦煌石窟第103窟的維摩經變圖,亦被認為是他的畫風。
十、茶聖陸羽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
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翁,又號竟陵子。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復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門縣)。陸羽是個棄兒,自幼無父母撫養,被籠蓋寺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積公為唐代名僧,據《紀異錄》載,唐代宗時曾召積公入宮,給予特殊禮遇,可見也是個飽學之士。陸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不過晨鍾暮鼓對一個孩子來說畢竟過於枯燥,況且陸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於儒學研究,故在其十一、二歲時終於逃離寺院。此後曾在一個戲班子學戲。陸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經常扮演戲中丑角,正好掩蓋了生理上的缺陷。陸羽還會寫劇本,曾「作詼諧數千言「。
陸羽與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過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樣對茶有特殊愛好。陸羽在茶鄉生活,所交又多詩人,藝術的薰陶和江南明麗的山水,使陸羽自然地把茶與藝術結為一體,構成他後來《茶經》中幽深清麗的思想與格調。
十一、兵聖孫武
孫武(約前551—?),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在對內對外戰爭中立過赫赫戰功。家學的熏陶使孫武從小就喜愛兵法,渴望探求戰爭制勝之道,以備將來登壇拜將,沙場點兵,在戰爭舞台上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孫武被後人尊崇為「兵聖」、「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師」,除了他戰功顯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給後世一部不朽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該書有13篇,共5000餘字。但這短短的幾千字里包卻含著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第一個為《孫子兵法》作了系統的註解,為後人研究運用《孫子兵法》打開了方便之門。《孫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29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向人透露:他的軍事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其實在2500年前的《孫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確實對孫武及其著作深感興趣,不僅為《孫子兵法》英譯本作序,還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戰略論》前面大段引述孫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都奉命攜帶一本《孫子兵法》,以便在戰場上閱讀。
十二、謀聖張良
漢初大臣,字子房,傳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人,祖與父相繼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傳說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蘇)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戰爭中農民起義,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韓王,任韓司徒。後韓王為項羽所殺,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採納。漢朝建立後封張良留侯。張良作為劉邦的謀臣,那是無可非議的。
後來劉邦、呂後合謀暗使丞相蕭何巧設機關,並以密友身份親自誘捕韓信入長樂宮內,以謀反罪名由呂後急令處死,韓信全家抄斬。一代開國元戎,千古軍事奇才的韓信,卻遭滅族之禍。從而張良遁隱深山,以仙侶為伴,不食凡間五穀,追隨仙蹤,與世隔離了。
張良看承謀士的楷模,被後人尊為「謀聖」
十三、木聖(科聖)張衡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准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十四、葯聖孫思邈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隋、唐兩代大醫學家。 孫氏自幼聰穎,喜好讀書,勤學苦練,20歲精諸子百家學說,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葯。隋、唐兩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卻無心仕途,晚年從事醫學著述,是文史醫葯全面均展、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尤以醫學為最。孫思邈是因病治醫,勤奮成家的。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醫德,是大醫精誠與高超醫術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在學術界也樹立了崇高的榜樣,一直熏陶著代代醫家。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 ,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靠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網路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 《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⑧ 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也有呂政一說。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⑨ 名人創造性故事
1、魯班: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
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魯班就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
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2、蔡倫: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
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
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3、瓦特:
1776年瓦特製造出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後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
他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
4、愛迪生:
1877年,愛迪生發現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振動的現象,便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8月15日,愛迪生讓助手按圖樣制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製成之後,愛迪生取出一張錫箔。
卷在刻有螺旋槽紋的金屬圓筒上,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然後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歌。
之後把針又放回原處,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就回放出愛迪生的聲音。12月,愛迪生公開展示這台錫箔筒式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
5、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