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有誰知道大連所獲的城市獎項,例:最具活力獎
在歐亞大陸的東方,在渤海與黃海相擁的遼東半島,有一個被稱為「北方明珠」的美麗城市——大連,她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全球環境500佳」稱號、 「CCTV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和「市民滿意獎」、「首批全國文明城市」(全國10個)、「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全國3個)等榮譽稱號。2007年9月,「中國夏季達沃斯」 會議將在大連隆重舉行。
『貳』 申報大連市科技進步獎對科技成果鑒定的時間是否有要求
關於申報大連市技術發明獎、大連市科技進步獎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做好2010年度大連市科技獎勵工作,根據《大連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規定,現將2010年度市科技獎勵推薦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推薦范圍
大連市技術發明獎、大連市科技進步獎
二、推薦條件
1、大連市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項目應該符合《大連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第七條、第八條的相關規定。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2010年6月30日前通過科技部、省科技廳或市科技局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鑒定、驗收),或授權發明專利等。
(2)申報科技進步獎所開發的項目須經過一年以上較大規模的實施應用。
(3)申報技術發明獎須提交發明專利有效性證明。
2、推薦可由單位推薦也可由專家推薦。專家推薦需要3位具有同一學科、專業領域的正高級職稱的專家進行推薦。每位推薦專家每年只能推薦一項市科技獎勵項目,同時應按要求獨立撰寫書面推薦意見(附件3),簽名並加蓋推薦專家所在單位公章。在市科技獎評審過程中,所推薦項目存在爭議的,推薦專家負有協助處理異議的責任。
3、以下項目不可進行推薦:
(1)存在知識產權糾紛以及完成單位、完成人員等方面有爭議的項目;
(2)已獲市級以上各類科學技術獎的項目。
三、推薦辦法
1、採取網路和書面同時推薦形式。網路推薦同時,報送與網路申報材料完全一致的紙質申報材料原件1份、復印件2份,電子文檔1份。
2、推薦項目提交的電子文檔和紙質書面申報材料內容及頁數,應嚴格按照填寫說明要求提供,對於超頁數(超容量)推薦的項目,不予受理。
3、科技獎勵網上申報於8月20日—10月15日運行(見大連科技信息網首頁右側)。請各單位按時填報。
四、迴避要求
推薦單位對推薦項目的評審專家有迴避要求的,請填寫《迴避專家申請表》(附件4),推薦時要一並提交。
五、推薦時間及聯系方式
請各單位於2010年10月13日前將材料報送到科技處(行政樓409)。 有申報意向的教師請將申報項目名稱及申報獎項種類於9月10號前報科技處。
聯系人:李長平 徐萍
電 話:87402152
或許會對你有用些
『叄』 2010年大連市科技進步獎公布了嗎
沒有吧,不清楚。我是河北的,一般我們這都是第二年公布。
『肆』 大連獲得過哪些獎項
大連旅遊之最
1、 中國第一個「世界環境500佳」城市
2、 中國第一批優秀旅遊城市
3、 中國第一批國家衛生城市
4、 中國廣場最多的城市
5、 中國市內交通最順暢的城市
6、 中國自行車、摩托車、交通警察最少的城市
7、 中國最大的城市廣場——星海廣場
8、 中國第一個海軍廣場
9、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服裝節和最熱鬧的巡遊表演(狂歡節)
10、中國最早的特色旅遊活動——大連賞槐會
11、中國最具吸引力的煙花爆竹迎春會
12、中國最早的國際馬拉松比賽
13、中國最早的冬季旅遊購物活動
14、中國最大的森林國賓館——棒棰島賓館
15、亞洲最長的海底通道式水族館之一——聖亞海洋世界
16、中國最大的森林動物園——大連森林動物園
17、中國北方最秀氣的自然景區——庄河冰峪溝
18、中國第一個南北極海洋動物館——大連老虎灘極地海洋動物館
19、中國最大的熱帶雨林館
20、中國第一個以「現代」冠名的大型綜合博物館——大連現代博物館
21、中國海洋生物標本數量和種類最多的自然博物館
22、中國北方最大的旅遊商品店—— 大連中國工藝旅遊品交易市場
23、跑得最快的馬家軍
24、最能代表中國職業足球的實德隊
25、3項世界第一的星海笨豬跳
26、中國第一支女子騎警隊
27、品質最好的金剛石
28、中國最大的造船廠和機車廠
29、中國最早的軸承廠——瓦房店軸承廠
30、最鮮的鮑魚和最有營養的海參
31、中國最早的開發區和東北唯一的保稅區
32、中國第一個AAAA級國家旅遊度假區——金石灘
33、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龜裂石
34、中國第一個豪華游輪主題樂園——奧麗安娜
35、最奇特的自然景觀——旅順黃渤海分界線
36、世界上最早的10個航標燈塔且僅存的3個燈塔之一——旅順老鐵山燈塔
37、中國最好的天然軍港和近代史"博物館"——旅順
38、亞洲最大的蛇博物館
39、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監獄陳列館——旅順日俄監獄舊址
40、中國第一個世界和平公園——大連世界和平公園
『伍』 退休時曾獲大連市設備管理先進個人獎加工資嗎
沒有規定,獲得先進個人退休時加工資。
『陸』 獲得大連市科技進步獎的表彰的個人對個人有什麼政策的好處
當然對就業和職位晉升,工資水平有影響了啊。
『柒』 申報市級科技進步獎需要什麼學歷我是大連市的
不需要什麼特別的學歷,只要你的項目夠好,申報該獎項是有報獎說明的,一般在各個市科技局的網站上公布,只需要你的項目滿足他所有的要求即可,與個人學歷無關。只不過申報的時候是需要填寫研發人員的,可能是一個人可能是一個團隊,這個裡面會要求寫學歷,但是總體對申報的項目而言與你的學歷無關。
『捌』 大連市近三年獲得中國建築裝飾獎項的有哪幾家公司
萬達、華潤、泰達
『玖』 大連市2019年目標獎發了嗎
當然是2019年目標獎發了嗎?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家的目標獎
『拾』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賈振元為首的科研團隊為什麼能摘取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直面難題,突破應用,找准方向,簡單來說,他們就是從這三點出發,取得了「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技術與裝備」成功。
直面難題
傳統加工方式嚴重製約了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推廣應用。為此,賈振元團隊研究多學科交叉融合,開辟了適應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論體系
民航客機結構重量每降低1%,其油耗可減少3%至4%;高鐵每減重1%,其能耗可減少6%至7%……
對於「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高端裝備領域來說,不管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只有減輕重量,才能提高結構效率、提升裝備性能。
為此,一場由「減重」而引發的先進材料之爭早已蔓延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作為高端裝備領域減重增效的優選材料,其用量越多,表明裝備性能越先進。」賈振元說。
然而,工藝技術的滯後難以支撐材料的創新運用,這讓碳纖維復合材料一經亮相就遇上了不小的難題。賈振元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傳統加工只能採取手工方式,低質低效,加工構件極易出現毛刺、撕裂和分層等損傷,並且加工損傷是隨機的、不可控的,達不到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的高性能要求,嚴重製約了材料的推廣應用。
「從2005年到2009年,我們雖然也曾較好地解決了若干航空航天企業復合材料構件加工中遇到的難題,但是加工質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受限,原因在於工程中沿用的是傳統金屬等均質材料切削理論,但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特性和結構與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難加工材料。」團隊骨幹高航說。
經過反復研討,賈振元果斷提出:「必須突破傳統金屬等均質材料切削理論體系的束縛,開辟和建立適應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論體系、從理論到工程同時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
要建立理論體系,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實踐上的難題倒逼賈振元團隊在基礎理論研究上開疆拓土,重新打造一番新天地。為此,團隊加大材料、力學、機械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力度,從碳纖維復合材料特性上和材料去除過程中徹底弄清楚加工損傷產生的原因,進而研究低損傷加工的原理和構件高性能的保證方法。
啃硬骨頭,打攻堅戰。終於,賈振元團隊在一系列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揭示出碳纖維復合材料去除機理和加工損傷的形成機制,提出了針對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的切削理論,建立了切削力和切削過程動態模擬模型,實現了切削理論的源頭創新。
突破應用
賈振元團隊嘗試工藝創新,研發出13台套數控加工工藝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重點型號復合材料構件加工的關鍵裝備
「國外大公司花費大量經費與時間,耗時耗力,最後摸索出的經驗是企業的核心機密,不會告訴我們。」賈振元說,「我們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沒有基礎研究作支撐,不可能實現」。
有了扎實的理論創新作後盾,再埋頭鑽研實踐應用,就完全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賈振元團隊提出了微刃力小化抑制損傷原理,在一個個螺旋槽切削刃上開出分屑槽,形成微齒,實現加工過程的「微元去除」;通過巧妙設計工具以及切削運動的配合,發明了「反向剪切原理」,實現了表層纖維有效切斷。此外,還研製出9個系列的制孔、銑削等刀具,實現了碳纖維復合材料高質加工,壽命高於進口刀具2倍至7倍,價格僅為1/6至1/4。
不僅如此,他們大膽嘗試工藝創新,發明了在位隨行加工方法、低應力柔性工裝和隨動除塵裝置,研發出13台套數控加工工藝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重點型號復合材料構件加工的關鍵裝備。
自2010年起,新研製的技術裝備和刀具開始投入應用,使復合材料加工損傷由原來的厘米、毫米量級減至0.1毫米以內,實現了從無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損傷數字化加工的跨越,加工技術躍升至國際領先水平。
高航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有一次,他帶著學生鮑永傑到一家航空企業推廣他們的刀具,企業不相信刀具性能,硬是提出「讓刀具連續加工100個孔」的考題。師徒倆就在現場拿來復材板,實實在在地鑽出100個孔,每個孔都很光滑,最終贏得了企業的信任。
如今,基礎理論和加工技術雙向護航,讓一把把滿載匠心巧思的刀具和系列加工工藝技術與裝備書寫著「中國製造」的傳奇——
某新型航天裝備艙段,某飛行器構件異形深腔,某航空裝備機翼結構中的大厚板邊緣輪廓及超大孔,某系列直升機旋翼及尾端,大型客機機身筒段復材/鋁疊層驗證件,高鐵復材車身試驗件……這些大國重器關鍵構件的加工難題都被賈振元團隊一一攻克,為國家重大裝備、重點型號研製、定型及批量生產作出了突出貢獻,已成功應用於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業和商飛等企業。
找准方向
賈振元團隊認為,搞科研要加大原創性基礎研究,形成企業需求拉動,搭建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一條創新鏈
「做科研要找對路子。」這是賈振元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刻苦的人很多,關鍵在於找准方向。道走對了,可能事半功倍;道走錯了,你費大力氣、繞大圈子也不一定成功。」
「我們的難點在於弄清楚問題是怎麼產生的。由於影響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損傷的因素非常復雜,加工產生損傷的形式多種多樣,整個研究過程都充滿挑戰。」團隊成員王福吉說,「無論是創建理論研究模型還是發明新工具、設計新工藝,都要經過成百上千次實驗」。
此項技術發明從理論到實踐,在研究方式與研究方法上獲得了多個「首次」,持續創新貫穿於賈振元團隊每位成員的研究過程。
「賈老師桌上總是放著各種關於復合材料的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找相關研究生和教師一起探討項目技術方案和存在的問題。」王福吉回憶道。
身兼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一職的賈振元不忘初心,堅守在科研一線。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其中的責任和壓力有多大,「我甚至連吃飯時、睡覺前都在琢磨課題的研究」。
凝聚眾力突破國家重大需求難題,這是賈振元團隊一貫秉承的科研態度。賈振元告訴記者:「搞科研一定要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這種意識來自他30多年堅持深入企業、服務生產一線的深切感悟,「我們工科教師如果單純從學校角度搞研發,沒有企業應用拉動,研究成果就很難『落地』,可能撂荒在實驗室里,沒有形成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