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術創作中的心理要素
「人類在聖潔的神秘里悔罪,目睹一副美顏,形容神聖或是某種無形的東西,首先便暗暗覺得毛骨悚然,內心引起無名的敬畏:將這儀容看成是神明,等到美的作用通過他們的雙目深入他們的心魂。靈魂的雙翅也受到潤澤,藉以保藏種子的那種硬度也就消失了,於是化為玉露的翅膀後跟裡面發漲起來的那些種子就從靈魂里掙脫出來。」柏拉圖在神聖的幽思中追溯美的尊容,在那裡感官插上輕靈的羽翼曼舞於神明的光照,步履輕盈,沉醉留念。直覺透過表象不加遮蔽地進入普羅提諾的「太一」。在神聖的外觀反照中悄然羽化,強烈而充實的生命體驗將靈魂拋於不可名狀的神秘魔湖,主體與客體合一,神明與肉體合一,幻想與真實合一,一切融化於物我兩忘的迷幻境地。無所不在的和諧凌越聖殿之塔尖,振翼滑翔。美,作為柏拉圖的理念形象在翼尖劃出陣陣金光,可感事物和精神實體在光輝中熠然顯示,此時,人與自然和解,真實與夢境和解,有限與無限和解。神聖的尤物在絢麗的光環中肅穆而庄嚴。藝術創造的過程就是捕捉這一瞬而逝的光。
可如何在這漫長的蟄居後睹見羽化的一刻,盡管不少詩人、哲人、藝術家不吝生花妙筆描繪酒神式的高峰體驗,但並非每一個人都能感受那狂奮的瞬息,那迷狂的一刻縱然令人心醉,但鮮具誘惑的分娩卻更為重要,那麼藝術家是如何在漫長的孕育後分娩,領略創作的狂喜呢?
藝術的產生往往受其社會、地理、種族、生理、宗教、文化因素等諸因素的影響,倘若將其視為自足的系統無限細分便可得一無限開放的理論體系。本文僅抽取諸因素中之一——心理要素,來闡釋藝術創作的過程。本文認為:在藝術創作中精神結構與心理能量也是構成藝術創作的重要因素,前者貫穿於個體創作的各階段是實質要素,後者則為前者的方向提供必要的動力,賦以獨有色彩為形式要素。
某件藝術品何以成為可能?倘若失卻了對客體的觀照,藝術將成為不可能,人無法思慮不存在的對象和感覺莫須有的實體,心靈也無法不假客體直接呈現自身的意象。同樣,客體若缺乏心靈觀照也失卻其意義,主客體的存在是審美和創造的前提,主體即作為藝術創作的人,客體即物象。當美不能直接地將自身揭示給心靈,只有依靠心靈的關照加以照亮時,藝術家便通過作品將其表達,那表達何以成為可能?下文將就藝術創作的過程在經驗意義上探討其心理要素。
客體進入主體的第一階段是感官,感官憑借特定的身體器官捕捉事物的形態。嗅覺、觸覺。聽覺、味覺為認識提供前在條件和原材料;色彩、韻律、溫度、氣味等感覺分子在知覺的挾聚下源源不斷地湧入大腦皮層形成綜合印象,對藝術材料的綜合感受為藝術創作提供原型,無論在以後諸階段內藝術家是否採用藝術材料所提供的客觀原型,感官的存在是創作的必要條件,感官能力的強弱也是決定藝術的表現力,創作者可以缺乏某種或某幾種感官,但不能喪失所有的感官。既然感官是儲存藝術作品的百寶囊,那麼藝術家必然是敏感的人,誠如龐德所言「藝術家是人類心靈的觸須。他們在事物中捕捉的並非大體或籠統的變化而是最微小的波動,當他越是敏感,他的作品就越具有表現力,聞人所未聞,視人所不見並將其表達」「我是一個敏感的人,在常人擦破一點皮的傷,與我卻是流血不已,疼痛難當」。普希金所言正是對藝術家敏感的文學表達,因此,作為氣質性要素的感官和作為主觀性要素的敏感,構成感覺進入審美的第一階段。
詫異是審美的情緒要素,詫異產生美的情愫。費爾巴哈認為「人的優異之處在於他能思考一些於己無益亦無害的事」。他意指人能超乎功利沉醉於思維之美。如果思想美的純度尚值得推敲,那麼藝術,則是純粹的美。它們所帶來的愉悅是對功利性的抵抗和蔑視功利性的一道神光。詫異就是進入涅盤境界前激活的靈感,它無視常識徑直撲入事物之中,在變幻無窮的陌生中任意遨遊。不受束縛的心靈方能進入美自身——自由是美的形式,澄澈的目光才能穿透表象之下的絢爛——潔凈是美的內容。習慣、常識、經驗、理性因素為生活帶來諸多樂趣,但對於美卻無能為力,有時甚至是造成審美活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兒童的心靈是純潔的,不受經驗、習慣、道德的阻隔直接進入事物,具有觀照美的天然稟賦,因為他們對自然和人懷有崇敬和陌生感,尚未形成自己的偏見,故而能讓事物依本來的面目呈現真相。他們並不期待事物以自己的想像的樣子去說,而是不斷地觀察,不斷地問,讓事物自己說話,依自己的方式說話,直到賦予其生命。故而詫異是藝術創作的情緒要素。在這一階段,萬物被賦予生命,詫異使每一塊岩石,每一粒塵埃,每一縷光線都開始說話、唱歌,以至翱翔。
當需要表現的藝術對象活生生地躍入藝術家視野,藝術家該如何表達?准確的表達方式是模仿,本文將模仿分為兩類,其一為身體模仿,其二為符號模仿。表演者通過姿態、動作、表情等表現自然現象。符號模仿則是藉助某種工具表現對象。譬如:音樂、繪畫、雕塑。模仿往往盡其可能做到逼真,捕捉真實的色彩、姿態、動作、造型、結構、表情,使一切可感事物得以再現,藝術家成為可感形體的明鏡。有時模仿不僅僅是具體形態的描摹,也可以剔除具象對共象的形態進行模仿,達到抽象模仿的效果。在作品中對象與真實事物盡管大相徑庭,但對象的形態及范疇仍然可在作品中覓得痕跡。
❷ 影響藝術家創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藝術,fine arts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人對世界進行精神掌握的一種特殊方式,人類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藝術概念一般有 3種涵義:①泛指人類活動的技藝,包括一切非自然的人工製品;②指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各種創作,既包括各種具有審美因素的實用品的製作,也包括各種藝術創作:③專指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專供觀賞的各種藝術作品。任何藝術作品,都以某種人工的物質媒介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訴諸人們的感性經驗,交流人們的思想情感,直接影響人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藝術的本質特徵 關於藝術的美學本質特徵,在美學史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和理論。
三種主要學說 在各種對美學本質特徵的理論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是:①模仿說。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或對現實的再現。亞里士多德最早系統地提出,藝術模仿自然,藝術家「借姿態和節奏來模仿各種性格、感受和行動」,給人以「認識的愉快」。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鏡子」說,啟蒙運動時期D.狄德羅、G.E.萊辛的藝術既要依據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藝術觀,到19世紀俄國的В.Г.別林斯基、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藝術是現實的復制」、「美是生活」、「藝術的目的是再現生活」,都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基本觀點。這一理論在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上,堅持了藝術來源於現實生活這一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原則,強調藝術具有通過感性形象揭示生活本質的認識作用。但是,由於舊唯物主義者不了解社會實踐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他們的藝術觀基本上以感性直觀為基礎,因而不能真正科學地揭示藝術反映現實的能動的辯證關系,不能充分闡明藝術區別於其他意識形態的美學特徵。②藝術精神本源說。這派理論認為藝術來源於精神世界,是「絕對理念的顯現」。柏拉圖沿襲古希臘的模仿說,但顛倒物質與精神的關系,認為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藝術則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德國古典美學進一步從「精神王國」中探求藝術的本源,他們雖然對藝術與現實的關系作了唯心主義的曲解,但卻發展了藝術作為人類自由創造活動的能動方面,深入探討和揭示了藝術中主體與客體、感性形式與理性內容的辯證統一關系。近代資產階級美學則大都拋棄了G.W.F.黑格爾的辯證法,宣揚主觀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把藝術說成是「天才」人物特殊智力的產物、「抒情的直覺」、潛意識的本能和慾望的表現,等等。這樣就把藝術這種精神活動和人的客觀實踐活動割裂和截然對立起來,歪曲和否定了藝術的認識作用和思想教育作用。③形式主義的藝術觀。這派理論認為藝術的美學價值在於形式本身,與任何理性認識或情感表現的內容因素無關。現代的形式派美學繼承和發展了I.康德關於純粹的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內容意義的觀點,認為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在於內容,而在於線條、顏色或體積等的有機組合及其比例、對稱、和諧等關系。形式派美學雖然強調了形式美、形式感在藝術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把形式與內容割裂和對立起來,就割斷了藝術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在藝術的本質問題上,之所以產生如此分歧的不同看法,一方面是由於各派理論家採取的哲學立場不同,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們在界定藝術的本質特徵時著眼於不同的藝術種類和創作方法,如著眼於再現性的繪畫、雕塑或表現性的音樂、詩歌,偏重於古典主義藝術或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藝術等。由於藝術本身的結構具有多層次、多功能的復雜性,強調或突出其中任何一個側面或功能,以偏概全,都不可能從整體上把握藝術的本質。因此,科學的美學必須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批判地吸取古典美學遺產和現代美學各派理論中的合理成分,對藝術復雜的完整結構進行系統的綜合性研究,進一步探索和揭示藝術的本質特徵。
決定本質特徵的依據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與科學、倫理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一樣,藝術來源於現實生活,能動地反映社會存在,並積極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反作用於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但是,藝術為一種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要的審美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其特殊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藝術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掌握方式,而人對世界的理論掌握方式是「不同於對世界的藝術的、 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4頁)。作為觀念形態的東西,藝術區別於其他意識形態形式的本質特徵,首先取決於它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殊性和掌握方式的特殊性二者的統一。藝術反映的對象雖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特殊方面,即在社會歷史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能引起人們普遍興趣的、具有各種審美特徵的具體生活現象。在一定意義上講,藝術有其特殊的反映對象,即作為人的社會本質與其豐富多彩的具體表現相統一的生動、完整的社會生活。所以,社會的人及其內心世界總是藝術反映的中心對象。即使藝術作品中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其反映角度和意義也不同於自然科學中的研究對象。這種自然景物的描繪不僅是自然本身的一些自然屬性、特徵的直接再現,同時也是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一種間接表現。它能滿足人們對藝術的特殊審美要求,使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審美對象的這種特殊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藝術必然要從本質與現象的統一、再現與表現的統一中去把握現實生活。
以形象揭示生活本質 藝術作為人對世界的一種特殊掌握方式,基本特徵在於,它不是象科學那樣用抽象的概念、范疇、理論體系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而是用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和形象體系的形式揭示生活的本質。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手段,是從本質與現象、個別與一般的有機統一中完整地把握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藝術思維是一種創造性的形象思維。藝術家對生活本質的把握,雖然必須從感性認識深化到理性認識,但這一思維過程始終不脫離對事物的具體的形象感受和情感體驗,其結果不是概括出抽象的概念和理論體系,而是通過對生活素材的選擇、提煉和集中,概括出顯示生活本質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典型形象或意境。因此,藝術的形象思維以情感體驗為中介,是本質化與個性化同時進行的過程。現實生活通過藝術家的創作轉化為藝術形象時,也就具有更典型、更理想、更有普遍性的特徵。在美學史上,從亞里士多德強調「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到黑格爾的藝術美論,都強調了這一點。
再現因素與表現因素的統一 藝術能動地反映現實的另一個基本特徵是,藝術形象既是現實生活審美特性的概括,又是藝術家對現實的審美情感的呈現,它的內容是客觀與主觀,再現因素與表現因素的有機統一。藝術作品作為審美意識的物態化形態,產生於創作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互作用中。當藝術家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和概括時,不能不表現他對生活的理解、評價和理想。藝術家的創作心理活動,首先要以知覺的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突出地選擇和再現對象的形象特徵,而這種知覺因素又是同想像緊密結合,並受其制約的。這種創造性的想像不僅再現現成事物,而且能創造出新的形象。藝術思維中的想像區別於科學思維中的想像,它帶有濃厚的情感因素,並推動情感活動自由地擴展和抒發。中國古代詩論和畫論中稱之為「情景交融」的境界。藝術家對生活本質的理性認識在作品中不是以抽象的概念、邏輯推理的形式出現,而是蘊含、滲透在感知、想像和情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之中,所以恩格斯說作品的「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54頁)。藝術形象既是對生活現象本質特徵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又蘊含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而通過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思想的表現,又往往反映和凝集著一定時代、一定階級的人們的普遍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在人類藝術史上,一切真正的藝術都既再現客觀現實,又表現主觀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都是藝術在本質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實踐掌握與精神掌握的統一 由於在藝術家頭腦中所構成的藝術形象需要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體現出來,才能成為供人們觀賞的實際存在的審美對象,因而藝術活動又是一種實踐性的創造活動。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藝術生產和物質生產的聯系在於,兩者都是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對象化過程。也是人們「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創造活動。但是,藝術活動既不同於以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為直接目的的物質生產活動,又不同於以理論形態把握客觀真理或探索有效實踐活動方式為目的的科學實驗活動,生產勞動和科學創造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一定的審美因素,但這種因素並不構成這些活動的基本目的及其產品的主要價值。而藝術美作為現實美的反映形態,都是藝術家為了滿足社會的審美精神需要而進行創造活動的產物。藝術創作活動是藝術家一方面通過對生活的能動反映在觀念中形成藝術形象,另一方面又通過對一定物質材料的運用、加工和製作,把觀念中的藝術形象轉化為可以具體感知的實際存在的藝術品的統一過程。因此,藝術的創造活動既是審美創造,又是審美反映,結合了人對世界的實踐掌握和精神掌握。藝術美雖是這種實踐性活動的產物,但其本質都是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
藝術作品和社會功能 藝術作品是聯結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中心環節,也是藝術文化系統的基本構成因素。任何一部藝術作品都是由生動具體的、完整的藝術形象或藝術形象體系構成的。它的內容由藝術家所選擇、提煉、加工過的一定生活方面、生活現象所組成,並為藝術家對這些生活現象的理解、評價和情感態度所統攝。藝術作品的形式包括兩個密切聯系的方面:一是構成藝術形象體系的諸因素的內部聯系和組織;二是藝術形象所藉以傳達的一定物質手段的組成方式。每一部具有獨創性的藝術品,都是藝術家在對現實生活的藝術發現和概括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一定的藝術手段和技巧所塑造的一個獨特而完整的「藝術世界」。在美學史上,從F.W.J.謝林、黑格爾到別林斯基,都強調藝術作品作為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的完整性。
藝術作品的價值是在社會實踐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它綜合地體現了人類審美活動中多方面功能的相互作用。從審美活動的主客體關系來看,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構思的一定生活模型-形象體系,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物質材料,如音響、線條、色彩、形體、語言等所創造的一定物質結構。它既是現實的模擬,也是現實的變形,因而藝術的真實往往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有機統一。藝術既有反映-信息方面的因素,又有創造-生產方面的因素。從藝術活動中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看,藝術不僅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而且表現個體的主觀心理,這種創作心理、創作個性又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在藝術作品中,不僅表現出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和情感態度,而且體現出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作品的接受過程,是欣賞者對藝術家所創造出來的形象的一種再創造和再評價的過程,也是欣賞者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發生共鳴,從而有效地發揮藝術作品的社會審美、教育職能的過程。因此,藝術有個人心理方面和社會交往方面的聯系。以上諸方面的交互作用,分別形成了藝術在功能意義上的不同層次,如評價、教育、信息傳遞、娛樂等功能。作品的藝術價值正是在上述諸層次的多種功能的交互作用、彼此滲透中形成的。藝術的特殊社會職能在於通過藝術的審美作用來實現它的認識的、評價的、思想教育的諸功能。藝術是以真、善、美相統一的完整的生活經驗,全面地影響和教育人的一種方式。
藝術的起源和歷史發展 對藝術的起源及其歷史發展過程的研究,在揭示藝術的本質特徵方面有重要意義,歷來為各派美學家所重視。在德國古典美學中,J.C.F.von席勒把藝術和美的起源同人的游戲沖動聯系起來,並從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相互關系的角度,對歐洲文化藝術思潮的發展作了歷史的考察和理論的概括。黑格爾對於藝術史研究不但肯定藝術是發展的歷史現象,而且首次看出這種發展和世界歷史的發展有一種內在的本質聯系。在他的《美學》中,到處貫穿著這種宏偉的歷史觀。然而,歷史發展的真正因果關系卻由於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立場而被顛倒了,藝術的發展被解釋為絕對精神發展的一個階段。黑格爾以後的實證主義美學強調從經驗出發研究藝術。在現代西方美學中,興起了依據社會學、民俗學、人種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具體科學的方法論原則,對藝術的起源和發展進行經驗主義的、發生學的和歷史比較的各種研究。如在藝術起源的研究方面,有的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提出藝術起源於游戲,有的用人類學方法從原始民族的文化習俗去尋求藝術的起源,有的從原始人的勞動中探求藝術的起源,等等。社會學的美學則強調用社會環境來說明一切藝術現象,認為人種、環境和時代是決定某種藝術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上述這些研究雖然開拓了美學研究的領域和途徑,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材料,但由於其哲學方法論局限於歷史唯心主義和經驗主義,因而不可能對藝術的社會意識形態本質及其發展的基本規律作出科學的闡釋。
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藝術史觀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它要求以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為出發點來解釋歷史,解釋包括藝術在內的各種社會意識形態的起源和發展;認為物質的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它的根源與本質也只能從生產活動這一人類基本實踐中探求。人類學、考古學提供的大量有關原始藝術的材料證明,人類最初的審美意識和藝術活動是直接在生產勞動基礎上產生,並為生產實踐所決定和制約的。原始人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在勞動工具、狩獵對象以及周圍生活環境上,直觀到自己的力量和生活,體驗到萌芽狀態的審美愉快。與模仿勞動活動有關的原始舞蹈,與勞動節奏和語言發展有關的原始音樂,與製造勞動工具有關的造型藝術的陸續出現,以一種物化形態集中體現著原始人們的萌芽狀態的審美意識。原始藝術還保持著對對象的直接的實用功利關系,後來才獲得某種獨立的審美價值。原始民族的藝術活動還往往同圖騰、神話、宗教、巫術等觀念或活動混雜在一起,並在其影響下產生出來。原始藝術所以具有這樣一些特點,也正是當時低下的生產力狀態和原始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在社會分工、特別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基礎上,藝術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精神生產活動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成了專門滿足人們審美精神需要的活動和對象。藝術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意識形態,它的內容、形式的發展和演變歸根結柢受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的制約,並同政治、法律、哲學、宗教、道德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相互影響,從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在階級社會中,各種形式的階級斗爭對文學藝術的發展有深刻影響,制約和推動著各種文藝思潮、流派的演變和更替。藝術的變化歸根結柢受社會變化的制約,但又有其本身的特殊規律。藝術的歷程主要表現為對以往人類文化藝術發展成果的繼承和革新,表現為對世界藝術掌握的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不斷豐富、發展和變化,也表現為各種藝術思潮、創作方法和風格流派的相互影響、因襲和更替,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藝術文化寶庫。但是,藝術生產同物質生產的發展又往往形成不平衡關系。古希臘藝術隨著神話的消失而永不復返,但它作為人類童年時代發展的最完美的一種藝術表現,至今保持著其永久性的魅力。
藝術的進程是一個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它反映出社會發展的深刻矛盾和沖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開拓,使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擴大和加強了各民族文化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流。但是,資本主義生產又是同藝術詩歌等精神生產相敵對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藝術普遍商品化,作家、藝術家成了僱傭勞動者,物質文明的發達伴隨著精神文明的衰頹。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社會的藝術發展之間,巨大的科學文化潛力同實際的精神貧困之間的矛盾,到帝國主義階段達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這一矛盾只有在無產階級為解放自己和全人類而斗爭的革命實踐中,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揭示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指出:只有實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私有制,並逐步地消滅階級和三大差別,實現共產主義,才能使人的個性和創造才能得到全面的自由發展,才能使人類社會和人類藝術由必然的王國進入自由的王國。
藝術分類和部門藝術的研究 藝術的共同規律和內在結構在其歷史進程中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態。這種形態的演變一方面歷史地形成了藝術的各個種類和體裁,諸如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等;另一方面又形成藝術的各種具體歷史類型,如各種藝術思潮、流派、風格等。這兩種形態演變之間有其內在聯系。一定時代佔主導地位的藝術思潮、風格流派往往要求與其相適應的表現形式和傳達手段,從而把各種不同的藝術種類和體裁分別提到首位,如古希臘藝術中的史詩,古典主義藝術中的戲劇,浪漫主義藝術中的詩歌和音樂,現實主義藝術中的小說等。不同的藝術種類,各有其美學特點和規律性,同時又都遵循著共同規律,具體展現出藝術總體的內在結構,並在此基礎上相互聯系,彼此滲透。
在中國美學史上,歷代學者對於藝術分類問題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如漢代的《毛詩序》,從人的審美意識與表現手段的有機統一,論述了詩、歌、舞三者的聯系與區別。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進一步揭示了「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藝術思維形象化特點,並據此對文體的歷史演變作了相當全面的概括和分析。唐代以後,隨著詩、文、書、畫、歌、舞的不斷發展,藝術理論批評也在發展,相繼對各門藝術的美學特徵及其內在聯系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如對詩與畫、書法與舞蹈等各門藝術之間相互影響和彼此滲透的關系有不少精闢的論述。
在西方美學史上,亞里士多德最早比較系統地提出了藝術的分類問題。萊辛在《拉奧孔》中,從藝術媒介、題材和作品的藝術效果三個方面,進一步提出和論證了詩和畫的界限、語言藝術和造型藝術的區別問題。德國古典哲學第一次用系統的哲學觀點來考察藝術的分類問題,力求從總體上把握各門藝術的美學特徵,並探討其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性。如謝林根據理想和現實的相互關系,把藝術分為現實的(如音樂、繪畫、雕塑)和理想的(如抒情詩、史詩、劇詩)兩大系列。黑格爾進一步從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觀點,根據藝術的理念內容與感性形式在歷史發展中達到統一的不同形態和階段,提出了象徵藝術(物質壓倒精神)、古典藝術(物質與精神和諧統一)、浪漫藝術(精神超越物質)三大藝術類型的著名論斷。黑格爾以後的近現代美學由於深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強調從主觀經驗和效用出發,或依據藝術的審美外觀的不同特徵,或把藝術分成空間的(造型藝術)、時間的(音樂)、時空並列的(詩)三類;或依據主體感受的不同官能,把藝術分成知覺的(造型藝術、音樂、模擬的動作和舞蹈)和想像的(史詩、抒情詩和劇詩)兩類;或分為視覺藝術(造型藝術)、聽覺藝術(音樂)、想像藝術(文學)等等。而義大利的B.克羅齊等則把美和藝術歸結為內心的直覺,否定物質媒介在藝術表達中的作用,從而根本否認對藝術進行分類的必要性。
藝術的分類問題只有從藝術的本質特徵及其內在結構出發,從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表現方式的整體上去考察,才能作出比較科學的判斷。藝術之所以區分為不同的種類,取決於現實美存在形態的豐富多樣、藝術家反映現實的途徑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物質傳達手段各不相同這三者的相互關系。因此,各種不同的藝術種類、體裁的美學特徵和特殊規律,都需要從藝術形象存在的特定形態(空間與時間、動與靜),審美主體的特定感受、反映途徑(視覺、聽覺、想像等)和特定的物質傳達手段(形體、色彩、線條、聲音、語言等)三者的有機統一中去把握。
參考資料:http://www.yue.org/thread-36951-1-1.html
❸ 藝術創造的心理機制有哪幾個環節
主要環節就是對於色彩結構還有功能,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有機地統一起來,達到和諧就這些環球
❹ 藝術創作沖動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藝術創作的第一步,是創作沖動的形成。創作沖動之區別於一般的表達沖動,在於它有兩個構成要素。其一,藝術家感動於自己的生存情感所具有的超越性(即超越實際的對象性內容)。其二,通過由這份感動而激發出來的創造性的想像力,藝術家形成了對某種未知的審美意象的預感。
❺ 論述藝術創造的主要審美心理 要素
沒人回答就把分給我吧!哈哈
❻ 藝術創造的心理要素
藝術創造的心理要素
(1)審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覺和知覺。感覺是指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的主觀映象,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審美感覺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的一種特殊感覺。知覺,則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綜合的、整體性的把握,審美知覺的對象不是事物的客觀物理屬性,而是事物的審美屬性。審美感覺和知覺通常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
(2)審美想像
①審美想像是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經過有目的的組織和改造,創造新的藝術形象或情境的過程。審美想像是藝術家從事創造活動以及獲得審美經驗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又分為再造性想像(知覺想像)和創造性想像,藝術家的創造活動主要創造性想像;
②想像的特徵:A. 審美想像離不開表象記憶;B.審美想像是積極的、能動的和創造性的;C. 審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邏輯和情感的邏輯;
③想像與聯想:審美聯想是指審美主體由當前所感知的事物引發而想起有關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動。想像和聯想有著密切的聯系,聯系往往能激發藝術家的想像,想像與聯想可以相互交叉與融合。
(3)審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映,審美情感則是審美主體對客觀審美對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應;
②情感在創造活動中是聯系感知、表象、想像、聯想、理解、判斷等心理因素的中間環節,是將諸種心理功能綜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動藝術創造思維進展的內驅力;
③創造主體的審美情感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個性色彩;
(4)審美理解
①審美理解是人在審美過程中對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互聯系、內容與形式的審美特性極其規律的認識、領悟或把握;
②審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織在一起的、領悟式的理解;體現出積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審美判斷和邏輯推理的結果;
③審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現和必要環節,能夠推動想像和聯想的展開,並促成藝術意蘊的升華;
❼ 影響藝術家創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藝術,fine arts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人對世界進行精神掌握的一種特殊方式,人類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藝術概念一般有
3種涵義:①泛指人類活動的技藝,包括一切非自然的人工製品;②指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各種創作,既包括各種具有審美因素的實用品的製作,也包括各種藝術創作:③專指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專供觀賞的各種藝術作品.任何藝術作品,都以某種人工的物質媒介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訴諸人們的感性經驗,交流人們的思想情感,直接影響人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藝術的本質特徵 關於藝術的美學本質特徵,在美學史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和理論.
三種主要學說
在各種對美學本質特徵的理論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是:①模仿說.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或對現實的再現.亞里士多德最早系統地提出,藝術模仿自然,藝術家「借姿態和節奏來模仿各種性格、感受和行動」,給人以「認識的愉快」.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鏡子」說,啟蒙運動時期D.狄德羅、G.E.萊辛的藝術既要依據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藝術觀,到19世紀俄國的В.Г.別林斯基、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藝術是現實的復制」、「美是生活」、「藝術的目的是再現生活」,都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基本觀點.這一理論在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上,堅持了藝術來源於現實生活這一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原則,強調藝術具有通過感性形象揭示生活本質的認識作用.但是,由於舊唯物主義者不了解社會實踐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他們的藝術觀基本上以感性直觀為基礎,因而不能真正科學地揭示藝術反映現實的能動的辯證關系,不能充分闡明藝術區別於其他意識形態的美學特徵.②藝術精神本源說.這派理論認為藝術來源於精神世界,是「絕對理念的顯現」.柏拉圖沿襲古希臘的模仿說,但顛倒物質與精神的關系,認為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藝術則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德國古典美學進一步從「精神王國」中探求藝術的本源,他們雖然對藝術與現實的關系作了唯心主義的曲解,但卻發展了藝術作為人類自由創造活動的能動方面,深入探討和揭示了藝術中主體與客體、感性形式與理性內容的辯證統一關系.近代資產階級美學則大都拋棄了G.W.F.黑格爾的辯證法,宣揚主觀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把藝術說成是「天才」人物特殊智力的產物、「抒情的直覺」、潛意識的本能和慾望的表現,等等.這樣就把藝術這種精神活動和人的客觀實踐活動割裂和截然對立起來,歪曲和否定了藝術的認識作用和思想教育作用.③形式主義的藝術觀.這派理論認為藝術的美學價值在於形式本身,與任何理性認識或情感表現的內容因素無關.現代的形式派美學繼承和發展了I.康德關於純粹的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內容意義的觀點,認為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在於內容,而在於線條、顏色或體積等的有機組合及其比例、對稱、和諧等關系.形式派美學雖然強調了形式美、形式感在藝術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把形式與內容割裂和對立起來,就割斷了藝術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在藝術的本質問題上,之所以產生如此分歧的不同看法,一方面是由於各派理論家採取的哲學立場不同,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們在界定藝術的本質特徵時著眼於不同的藝術種類和創作方法,如著眼於再現性的繪畫、雕塑或表現性的音樂、詩歌,偏重於古典主義藝術或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藝術等.由於藝術本身的結構具有多層次、多功能的復雜性,強調或突出其中任何一個側面或功能,以偏概全,都不可能從整體上把握藝術的本質.因此,科學的美學必須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批判地吸取古典美學遺產和現代美學各派理論中的合理成分,對藝術復雜的完整結構進行系統的綜合性研究,進一步探索和揭示藝術的本質特徵.
決定本質特徵的依據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與科學、倫理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一樣,藝術來源於現實生活,能動地反映社會存在,並積極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反作用於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但是,藝術為一種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要的審美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其特殊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藝術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掌握方式,而人對世界的理論掌握方式是「不同於對世界的藝術的、
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4頁).作為觀念形態的東西,藝術區別於其他意識形態形式的本質特徵,首先取決於它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殊性和掌握方式的特殊性二者的統一.藝術反映的對象雖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特殊方面,即在社會歷史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能引起人們普遍興趣的、具有各種審美特徵的具體生活現象.在一定意義上講,藝術有其特殊的反映對象,即作為人的社會本質與其豐富多彩的具體表現相統一的生動、完整的社會生活.所以,社會的人及其內心世界總是藝術反映的中心對象.即使藝術作品中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其反映角度和意義也不同於自然科學中的研究對象.這種自然景物的描繪不僅是自然本身的一些自然屬性、特徵的直接再現,同時也是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一種間接表現.它能滿足人們對藝術的特殊審美要求,使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審美對象的這種特殊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藝術必然要從本質與現象的統一、再現與表現的統一中去把握現實生活.
以形象揭示生活本質
藝術作為人對世界的一種特殊掌握方式,基本特徵在於,它不是象科學那樣用抽象的概念、范疇、理論體系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而是用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和形象體系的形式揭示生活的本質.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手段,是從本質與現象、個別與一般的有機統一中完整地把握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藝術思維是一種創造性的形象思維.藝術家對生活本質的把握,雖然必須從感性認識深化到理性認識,但這一思維過程始終不脫離對事物的具體的形象感受和情感體驗,其結果不是概括出抽象的概念和理論體系,而是通過對生活素材的選擇、提煉和集中,概括出顯示生活本質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典型形象或意境.因此,藝術的形象思維以情感體驗為中介,是本質化與個性化同時進行的過程.現實生活通過藝術家的創作轉化為藝術形象時,也就具有更典型、更理想、更有普遍性的特徵.在美學史上,從亞里士多德強調「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到黑格爾的藝術美論,都強調了這一點.
再現因素與表現因素的統一
藝術能動地反映現實的另一個基本特徵是,藝術形象既是現實生活審美特性的概括,又是藝術家對現實的審美情感的呈現,它的內容是客觀與主觀,再現因素與表現因素的有機統一.藝術作品作為審美意識的物態化形態,產生於創作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互作用中.當藝術家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和概括時,不能不表現他對生活的理解、評價和理想.藝術家的創作心理活動,首先要以知覺的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突出地選擇和再現對象的形象特徵,而這種知覺因素又是同想像緊密結合,並受其制約的.這種創造性的想像不僅再現現成事物,而且能創造出新的形象.藝術思維中的想像區別於科學思維中的想像,它帶有濃厚的情感因素,並推動情感活動自由地擴展和抒發.中國古代詩論和畫論中稱之為「情景交融」的境界.藝術家對生活本質的理性認識在作品中不是以抽象的概念、邏輯推理的形式出現,而是蘊含、滲透在感知、想像和情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之中,所以恩格斯說作品的「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54頁).藝術形象既是對生活現象本質特徵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又蘊含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而通過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思想的表現,又往往反映和凝集著一定時代、一定階級的人們的普遍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在人類藝術史上,一切真正的藝術都既再現客觀現實,又表現主觀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都是藝術在本質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實踐掌握與精神掌握的統一
由於在藝術家頭腦中所構成的藝術形象需要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體現出來,才能成為供人們觀賞的實際存在的審美對象,因而藝術活動又是一種實踐性的創造活動.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藝術生產和物質生產的聯系在於,兩者都是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對象化過程.也是人們「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創造活動.但是,藝術活動既不同於以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為直接目的的物質生產活動,又不同於以理論形態把握客觀真理或探索有效實踐活動方式為目的的科學實驗活動,生產勞動和科學創造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一定的審美因素,但這種因素並不構成這些活動的基本目的及其產品的主要價值.而藝術美作為現實美的反映形態,都是藝術家為了滿足社會的審美精神需要而進行創造活動的產物.藝術創作活動是藝術家一方面通過對生活的能動反映在觀念中形成藝術形象,另一方面又通過對一定物質材料的運用、加工和製作,把觀念中的藝術形象轉化為可以具體感知的實際存在的藝術品的統一過程.因此,藝術的創造活動既是審美創造,又是審美反映,結合了人對世界的實踐掌握和精神掌握.藝術美雖是這種實踐性活動的產物,但其本質都是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
藝術作品和社會功能
藝術作品是聯結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中心環節,也是藝術文化系統的基本構成因素.任何一部藝術作品都是由生動具體的、完整的藝術形象或藝術形象體系構成的.它的內容由藝術家所選擇、提煉、加工過的一定生活方面、生活現象所組成,並為藝術家對這些生活現象的理解、評價和情感態度所統攝.藝術作品的形式包括兩個密切聯系的方面:一是構成藝術形象體系的諸因素的內部聯系和組織;二是藝術形象所藉以傳達的一定物質手段的組成方式.每一部具有獨創性的藝術品,都是藝術家在對現實生活的藝術發現和概括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一定的藝術手段和技巧所塑造的一個獨特而完整的「藝術世界」.在美學史上,從F.W.J.謝林、黑格爾到別林斯基,都強調藝術作品作為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的完整性.
藝術作品的價值是在社會實踐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它綜合地體現了人類審美活動中多方面功能的相互作用.從審美活動的主客體關系來看,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構思的一定生活模型-形象體系,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物質材料,如音響、線條、色彩、形體、語言等所創造的一定物質結構.它既是現實的模擬,也是現實的變形,因而藝術的真實往往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有機統一.藝術既有反映-信息方面的因素,又有創造-生產方面的因素.從藝術活動中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看,藝術不僅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而且表現個體的主觀心理,這種創作心理、創作個性又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在藝術作品中,不僅表現出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和情感態度,而且體現出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作品的接受過程,是欣賞者對藝術家所創造出來的形象的一種再創造和再評價的過程,也是欣賞者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發生共鳴,從而有效地發揮藝術作品的社會審美、教育職能的過程.因此,藝術有個人心理方面和社會交往方面的聯系.以上諸方面的交互作用,分別形成了藝術在功能意義上的不同層次,如評價、教育、信息傳遞、娛樂等功能.作品的藝術價值正是在上述諸層次的多種功能的交互作用、彼此滲透中形成的.藝術的特殊社會職能在於通過藝術的審美作用來實現它的認識的、評價的、思想教育的諸功能.藝術是以真、善、美相統一的完整的生活經驗,全面地影響和教育人的一種方式.
藝術的起源和歷史發展
對藝術的起源及其歷史發展過程的研究,在揭示藝術的本質特徵方面有重要意義,歷來為各派美學家所重視.在德國古典美學中,J.C.F.von席勒把藝術和美的起源同人的游戲沖動聯系起來,並從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相互關系的角度,對歐洲文化藝術思潮的發展作了歷史的考察和理論的概括.黑格爾對於藝術史研究不但肯定藝術是發展的歷史現象,而且首次看出這種發展和世界歷史的發展有一種內在的本質聯系.在他的《美學》中,到處貫穿著這種宏偉的歷史觀.然而,歷史發展的真正因果關系卻由於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立場而被顛倒了,藝術的發展被解釋為絕對精神發展的一個階段.黑格爾以後的實證主義美學強調從經驗出發研究藝術.在現代西方美學中,興起了依據社會學、民俗學、人種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具體科學的方法論原則,對藝術的起源和發展進行經驗主義的、發生學的和歷史比較的各種研究.如在藝術起源的研究方面,有的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提出藝術起源於游戲,有的用人類學方法從原始民族的文化習俗去尋求藝術的起源,有的從原始人的勞動中探求藝術的起源,等等.社會學的美學則強調用社會環境來說明一切藝術現象,認為人種、環境和時代是決定某種藝術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上述這些研究雖然開拓了美學研究的領域和途徑,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材料,但由於其哲學方法論局限於歷史唯心主義和經驗主義,因而不可能對藝術的社會意識形態本質及其發展的基本規律作出科學的闡釋.
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藝術史觀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它要求以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為出發點來解釋歷史,解釋包括藝術在內的各種社會意識形態的起源和發展;認為物質的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它的根源與本質也只能從生產活動這一人類基本實踐中探求.人類學、考古學提供的大量有關原始藝術的材料證明,人類最初的審美意識和藝術活動是直接在生產勞動基礎上產生,並為生產實踐所決定和制約的.原始人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在勞動工具、狩獵對象以及周圍生活環境上,直觀到自己的力量和生活,體驗到萌芽狀態的審美愉快.與模仿勞動活動有關的原始舞蹈,與勞動節奏和語言發展有關的原始音樂,與製造勞動工具有關的造型藝術的陸續出現,以一種物化形態集中體現著原始人們的萌芽狀態的審美意識.原始藝術還保持著對對象的直接的實用功利關系,後來才獲得某種獨立的審美價值.原始民族的藝術活動還往往同圖騰、神話、宗教、巫術等觀念或活動混雜在一起,並在其影響下產生出來.原始藝術所以具有這樣一些特點,也正是當時低下的生產力狀態和原始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在社會分工、特別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基礎上,藝術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精神生產活動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成了專門滿足人們審美精神需要的活動和對象.藝術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意識形態,它的內容、形式的發展和演變歸根結柢受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的制約,並同政治、法律、哲學、宗教、道德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相互影響,從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在階級社會中,各種形式的階級斗爭對文學藝術的發展有深刻影響,制約和推動著各種文藝思潮、流派的演變和更替.藝術的變化歸根結柢受社會變化的制約,但又有其本身的特殊規律.藝術的歷程主要表現為對以往人類文化藝術發展成果的繼承和革新,表現為對世界藝術掌握的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不斷豐富、發展和變化,也表現為各種藝術思潮、創作方法和風格流派的相互影響、因襲和更替,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藝術文化寶庫.但是,藝術生產同物質生產的發展又往往形成不平衡關系.古希臘藝術隨著神話的消失而永不復返,但它作為人類童年時代發展的最完美的一種藝術表現,至今保持著其永久性的魅力.
藝術的進程是一個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它反映出社會發展的深刻矛盾和沖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開拓,使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擴大和加強了各民族文化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流.但是,資本主義生產又是同藝術詩歌等精神生產相敵對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藝術普遍商品化,作家、藝術家成了僱傭勞動者,物質文明的發達伴隨著精神文明的衰頹.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社會的藝術發展之間,巨大的科學文化潛力同實際的精神貧困之間的矛盾,到帝國主義階段達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這一矛盾只有在無產階級為解放自己和全人類而斗爭的革命實踐中,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揭示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指出:只有實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私有制,並逐步地消滅階級和三大差別,實現共產主義,才能使人的個性和創造才能得到全面的自由發展,才能使人類社會和人類藝術由必然的王國進入自由的王國.
藝術分類和部門藝術的研究
藝術的共同規律和內在結構在其歷史進程中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態.這種形態的演變一方面歷史地形成了藝術的各個種類和體裁,諸如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等;另一方面又形成藝術的各種具體歷史類型,如各種藝術思潮、流派、風格等.這兩種形態演變之間有其內在聯系.一定時代佔主導地位的藝術思潮、風格流派往往要求與其相適應的表現形式和傳達手段,從而把各種不同的藝術種類和體裁分別提到首位,如古希臘藝術中的史詩,古典主義藝術中的戲劇,浪漫主義藝術中的詩歌和音樂,現實主義藝術中的小說等.不同的藝術種類,各有其美學特點和規律性,同時又都遵循著共同規律,具體展現出藝術總體的內在結構,並在此基礎上相互聯系,彼此滲透.
在中國美學史上,歷代學者對於藝術分類問題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如漢代的《毛詩序》,從人的審美意識與表現手段的有機統一,論述了詩、歌、舞三者的聯系與區別.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進一步揭示了「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藝術思維形象化特點,並據此對文體的歷史演變作了相當全面的概括和分析.唐代以後,隨著詩、文、書、畫、歌、舞的不斷發展,藝術理論批評也在發展,相繼對各門藝術的美學特徵及其內在聯系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如對詩與畫、書法與舞蹈等各門藝術之間相互影響和彼此滲透的關系有不少精闢的論述.
在西方美學史上,亞里士多德最早比較系統地提出了藝術的分類問題.萊辛在《拉奧孔》中,從藝術媒介、題材和作品的藝術效果三個方面,進一步提出和論證了詩和畫的界限、語言藝術和造型藝術的區別問題.德國古典哲學第一次用系統的哲學觀點來考察藝術的分類問題,力求從總體上把握各門藝術的美學特徵,並探討其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性.如謝林根據理想和現實的相互關系,把藝術分為現實的(如音樂、繪畫、雕塑)和理想的(如抒情詩、史詩、劇詩)兩大系列.黑格爾進一步從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觀點,根據藝術的理念內容與感性形式在歷史發展中達到統一的不同形態和階段,提出了象徵藝術(物質壓倒精神)、古典藝術(物質與精神和諧統一)、浪漫藝術(精神超越物質)三大藝術類型的著名論斷.黑格爾以後的近現代美學由於深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強調從主觀經驗和效用出發,或依據藝術的審美外觀的不同特徵,或把藝術分成空間的(造型藝術)、時間的(音樂)、時空並列的(詩)三類;或依據主體感受的不同官能,把藝術分成知覺的(造型藝術、音樂、模擬的動作和舞蹈)和想像的(史詩、抒情詩和劇詩)兩類;或分為視覺藝術(造型藝術)、聽覺藝術(音樂)、想像藝術(文學)等等.而義大利的B.克羅齊等則把美和藝術歸結為內心的直覺,否定物質媒介在藝術表達中的作用,從而根本否認對藝術進行分類的必要性.
藝術的分類問題只有從藝術的本質特徵及其內在結構出發,從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表現方式的整體上去考察,才能作出比較科學的判斷.藝術之所以區分為不同的種類,取決於現實美存在形態的豐富多樣、藝術家反映現實的途徑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物質傳達手段各不相同這三者的相互關系.因此,各種不同的藝術種類、體裁的美學特徵和特殊規律,都需要從藝術形象存在的特定形態(空間與時間、動與靜),審美主體的特定感受、反映途徑(視覺、聽覺、想像等)和特定的物質傳達手段(形體、色彩、線條、聲音、語言等)三者的有機統一中去把握.
❽ 藝術鑒賞的主要心理要素有哪些。他們如何發生作用
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 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包含極其復雜的審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機制。 審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聯想、想像、情感、理解等等。它們彼此間相互影響、相 互作用、相互滲透,存在著微妙與復雜的關系。有時是在一瞬間完成,卻含有審美心理的各 種要素,各種心理因素都在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選擇性,把需要感知和認識的事物從眾多事物中挑選出來。 2、集中性: 把主體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選擇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時間內暫撇開其 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紀初,英國心理學家布洛「距離說」 ,認為審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於主體 對客體保持了適度的「心理距離」 ,距離太遠和太近都無法產生審美快感。 太近距離:英國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聲警告 太遠距離:欣賞繪畫或雕刻時「估算它值多少錢」未能進入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 心理學上將注意分有, 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兩種, 藝術鑒賞活動中多採用有意注意, 保持各種心理活動的積極運轉。 (eg.川劇《秋江》描繪思凡下山的尼姑陳妙常搭乘老艄 公的船順江而下,無場景竟然導致頭暈))二、感知 感覺是指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產生的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 映,感覺是一切認識活動的基礎,也是審美感受的心理基礎。 感覺和知覺合稱為感知,感覺是知覺基礎,知覺是感覺深入在藝術欣賞中二者通常 都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知覺具有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和恆常性等基本性, 它是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心理活動。 人的感官,作為審美的感官,主要是視覺和聽覺,現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類 感知所得信息總和的 85%以上來自視聽感官。鑒賞主體要想提高自己的藝術欣賞水平, 首先就應當逐步訓練和培養自己敏銳的藝術感知力。通過大量中外優秀藝術品,反復感 知、體驗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藝術鑒賞力。 三、聯想 心理學上的聯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包括,1、由當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關的事物。 (冰河解凍,想到冬去春來) 2、由已經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 (如想到冬去春來,萬物復甦) 聯想分類: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自由聯想、控制聯想。 (eg.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運用實驗方法來研究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創立了現代聯 想主義心理學。) 聯想在審美心理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聯想不僅使得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內容更加的豐富 深刻, 從而使藝術欣賞活動不只是停留在對藝術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 而是能更 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蘊含的更為豐富的內在意義。 (eg.音樂、山水畫、古詩(比、 興手法)電影(蒙太奇)) 蒙太奇:通過影響觀眾的情緒,激發觀眾的聯想和啟迪觀眾的思考,使電影具有 了神奇的藝術魅力。分類如下: 平等蒙太奇,心理根據是相似聯想。 對比蒙太奇,對比聯想,不同形象的對立或反襯來強化新片的心理沖擊力。 聯想有相似聯想、對比聯想。 聯想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因素,受到鑒賞主體的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和情感情緒 等主觀條件的影響。 四、想像 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鑒賞主體並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運用 想像和其他心理功能對藝術形象進行著積極、主動的再創造。 想像, 是指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想像的基本材料是 表象,但想像的表象與記憶的表象不同。 人類勞動與動物本能行為的根本區別在於藉助想像力產生預期結果的表象。任何勞 動過程必然包括想像。是藝術、設計、科學、文學、音樂以及任何創造活動的一個必要 方面。 藝術鑒賞活動中的想像與藝術創作活動中的想像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原 因如下: 作為想像,二者都是飛躍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變化無窮,具有能動性和創 造性。但是,鑒賞者的想像必須以藝術家的想像為前提,鑒賞主體的想像必須以藝術作 品為依據,只能在作品規定的范圍和情境中馳騁想像,藝術作品對鑒賞活動的想像起著 規定,引導和制約的作用。 心理學將想像分為: 再造想像,根據語言描述或圖形、音響示意在頭腦中再造出相應新形象的過程。 創造想像,不依據現成描述而獨立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藝術鑒賞活動以再造想像為主,同時也包含有一定的創造想像。 (eg.李白詩;繪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運用化靜為動的想像力;齊白石的蝦,徐悲 鴻的馬;戲劇藝術、舞台藝術、傳統戲曲,虛擬想像,所表現揮鞭疾走,操槳劃動。) 影視藝術:蘇聯導演羅姆《十三人》穿越大沙漠去找援軍。 音樂藝術,雖有特有形象性,但又有不確定性和抽象性。世界名曲,給聽眾提供了 樂曲的基本內容和想像的基本方向,給聽眾提示和指引。 文學藝術,王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五、情感 強烈的情感體驗,正是審美活動區別於科學活動與道德意識活動的一個最為顯著的 特點。 心理學家把人所特有的復雜的社會性情感稱為高級情感,並劃分為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三種。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形式,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 種復雜的心理反映,是主體對待客體的一種態度。人的情感的根源在於極其多樣的自然 和文化的需要。 中外許多美學家都認為,審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聯想、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種 心理因素為一體。它們並不是機械地相加或簡單地規程,而是通過情感作為中介,形成 了有機統一的審美心理。藝術鑒賞中的情感活動,以注意和感知為基礎,與聯想和想像 密不可分,並通過理解因素在感性里表現理發,在理性中積淀感性。 1、 藝術鑒賞中,情感總是以注意和感知來作為基礎。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總是 針對特定的對象而產生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 「觸景生情」 ,在藝術鑒賞也有這種情形。 (eg.(南齊)劉勰《文心雕龍》 「登 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事實上,任何一個讀者、觀眾或聽眾在藝 術鑒賞中,對於藝術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會受到情感的影響。同時,在特定情 感影響下進行的藝術感知,又會作用於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動。 2、 其次,藝術鑒賞中的情感又與聯想和想像密不可分。 一方面,聯想和想像常常受到鑒賞主體情感的影響。 另一方面,這種聯想和想像又會進步強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鑒賞中的聯想與 想像總是以情感為中介。《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3、 此外,藝術鑒賞心理中,情感與理解也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心理學認為,人的 情感與人對事物的認識、硬度有著直接的聯系,尤其是對於美感、道德感這一 類的高級情感來說,必然將「評價、判斷、觀點作為一個必要的因素包括在情 感之中」因此,這些情感滲透著理智的因素。 《苔絲》 當鑒賞主體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內容和寓意, 才會對作品所傳達的感情有更深的 體會,從而在藝術鑒賞中達到情感高峰體驗的程度。 顯然, 情感在審美和藝術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它與其他心理因素相 互影響和滲透,並在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六、理解 藝術鑒賞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廣泛滲透在感知、情感、想 象等心理活動中,共同構成完整的審美心理過程。因此,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 於通常的邏輯思維,而是往往表現為似乎是不經思索直接達到對於藝術作品的理解。 理解是逐步認識事物的聯系、關系直到認識其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理解包 括直接理解和間接理解。 直接理解:沒有中介思維參與,而是個體通過目前的親身經驗實現的理解; 間接理解:借用前人經驗和個體以往的經驗,通過一系列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中 介思維而實現的理解。 審美與藝術活動中的理解,常具有直接領悟的特點,表現為一種心領神會、不可言 傳的體驗。因此,藝術鑒賞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為主,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間接理 解的參與。在藝術鑒賞中,必然是情感體驗與欣賞判斷的結合,是感性因素與理性因素 的結合。 藝術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三層含義: 首先,對於藝術作品內容的鑒賞離不開理解因素。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人們必 須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來理解作品的內容。 《紅樓夢》 其次,對於藝術作品形式的鑒賞離不開理解因素。 (京劇的程式和技法)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於每一部藝術作品的內在意蘊和深刻哲理的認識, 更不能脫離理解因素。在中國美學中,藝術作品常追求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 。西方美學中,藝術作品常常追求「寓意、意蘊、哲理」
❾ 藝術創造的心裡要素包括哪幾個方面
藝術創造的心裡要素:
(1)審美感知
(2)審美想像
(3)審美情感
(4)審美理解
❿ 影響幼兒美術創作的心裡因素有哪些
一、視覺經驗是美術形象的來源 在美術創造活動中,感知主要指視知覺,也就是說幼兒通過觀看獲得關於事物的視覺經驗,這是美術創造中形象的來源。 一幅作品,無論是再現某件事物的,還是高度抽象的,都包含著最基本的視覺經驗。如:幼兒畫一隻小鳥、一個桔子、一隻小貓,這些東西都是他曾經見過的。如果在沒有見過實物與圖片的情況下讓去繪畫一樣東西,是根本無法創作的,即使是一幅想像性的作品,比如曾經帶幼兒繪畫過的《未來的馬路》,畫中的部分汽車、高樓、道路還有橋梁,都是幼兒見到過的。沒有一定的視覺經驗,進行美術創造是不可想像的。 二、知覺力的強弱對作品的影響 知覺力的強弱、敏感程度和個人的知覺品質影響著一個人美術作品的效果。一個對色彩敏感的幼兒會將畫面描繪的色彩斑斕,富有裝飾味道。 我們班裡的一名幼兒平時總是喜歡多彩的東西,但顏色不是完全鮮艷、美麗。如:很多種顏色的布、圍巾等。他在進行繪畫的時候,總會塗上很多不同的顏色,其中不僅僅包括鮮艷的色彩,也有灰暗的,深色的。當然他的作品就多彩多姿;另外的一名幼兒就恰恰相反,她喜歡的顏色就比較單一,如:紅色、粉色、桔紅色的整體色塊。那麼當他進行繪畫塗色時,就也是很單一的,只有單一的紅色或粉色。 知覺力的強弱還包括很多。一個對事物形色很留心,觀察力又強的幼兒畫出的畫形象總是完整的、入微的;一個空間感很強的幼兒將長於造型的構圖。凡此種種,說明知覺力的強弱對幼兒的美術創造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 幼兒創作的情緒、情感對作品的影響 幼兒美術創造是在脫離眼前事物的情況下進行的,創造的基礎是大量的觀察,多次的感知和豐富經驗。但它們卻不是幼兒進行創造的動力所在。因為當幼兒在感知某一件物品或事情時,與之相伴的情緒和情感,會一同儲存到他們的記憶庫里,當這些情緒、情感延續或再度被喚起時,幼兒將會將有再現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渴望。 對幼兒來說,由對象激起的有關情緒和情感的強度適中有利於他們進入美術活動。情緒、情感過於強烈或過於微弱都是不利的。過於強烈時,幼兒會傾向於操作物體;過於微弱時,幼兒會反應冷淡,不感興趣。過去我在進行一組繪畫活動時,同樣是進行秋天果實的繪畫,一次對象是幼兒從未接觸過的生南瓜,一次是幼兒常在季節欄里見到的生紅薯,還有幼兒見過喜歡吃但很少接觸的生玉米,幼兒在完成南瓜、紅薯時畫得都很快,但因為南瓜外形復雜又而又沒有見過,紅薯外形簡單幼兒經常見到,繪畫過程中很快就沒有了興趣。一天,一名幼兒從老家帶來了新鮮的玉米,很多幼兒對玉米都很感興趣,特別是玉米的外形,在組織幼兒繪畫時,我發現幼兒都很認真,而且有個別幼兒還在討論。 一件物體引起的情緒、情感或強或弱,一方面取決於它本身的性質,另一方面取決於幼兒與他接觸的多寡。物體的特徵過於幼稚,幼兒很容易就掌握了;或者物體的特徵成人化,幼兒很難接受或理解;再者物體的特徵與幼兒當時的發展 水平和心境完全一致,所有這些都不能激起幼兒新的情緒和情感。情緒、情感既是美術創造內容的來源,又是創造活動的動力所在。 影響幼兒美術活動的因素還包括意象、對事物的再現、創作作品。美術活動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實踐,需要他們全身心地投入。進行美術創造首先要對外界事物進行感知,然後產生創造動機、再到意象的生成,最後才是動手用一定的媒介塑造具有某種意味的形象,由此可見,幼兒對事物的感知、情緒、情感是影響幼兒進行美術創造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