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是哪個國家建立的
1854年11月14日,風暴突然襲擊黑海,風速達每秒30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聯軍艦隊正在海上協助土耳其同俄國作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法國軍隊的作戰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長勒佛里埃研究風暴的來龍去脈。他分別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要求他們提供這次風暴發生前後幾天里的氣象情報,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據這些報告分析,原來這次風暴來自大西洋,自西向東吹向黑海,出事前兩天,西班牙和法國首先受到影響,如果那裡設有氣象台、站,而那時已有了電報,如果把風暴的消息早日電告英法艦隊,就可以減少損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如果建立了氣象站網,用電報集中到一個氣象總台,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可能推斷出風暴的行蹤。當時,社會上需要有關氣象消息,法國於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這比用諺語作預報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氣象局每天都印製出當天的天氣圖。1863年開始,在報刊上開始刊登天氣預報。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展了氣象工作,從1914年開始,又將各國資料匯集在一起,繪制出全歐洲的統一的天氣圖。
到了20世紀4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被發明和應用後,從此除了同時匯集的各地氣象站、台的地面資料,又增加了高空氣象資料。有了高空天氣圖,就出現了氣壓場為中心的長波理論和氣壓系統的發展理論,它可以作出未來3~5天天氣狀況的預報。
② 天氣預報氣是誰發明的
天氣預報並不是某個人發明的,而是利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綜合實現的。
在古代,觀察一些自然現象及人體自身感覺,就能作出短期(三天內)的天氣預報。而如今天氣預報變得更容易,更大眾。但就准確性來說,並不會比古代的預報要准多少,只是現在技術預測,可以看到更遠時間的天氣趨勢罷了。
③ 天氣預報是怎樣誕生的
1854年11月14日,風暴突然襲擊黑海,風速達每秒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聯軍艦隊正在海上協助土耳其同俄國作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法國軍隊的作戰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長勒佛里埃研究風暴的來龍去脈。他分別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要求他們提供這次風暴發生前後幾天里的氣象情報,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據這些報告分析,原來這次風暴來自大西洋,自西向東吹向黑海,出事前兩天,西班牙和法國首先受到影響,如果那裡設有氣象台、站,而那時已有了電報,如果把風暴的消息早日電告英法艦隊,就可以減少損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如果建立了氣象站網,用電報集中到一個氣象總台,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可能推斷出風暴的行蹤。當時,社會上需要有關氣象消息,法國於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這比用諺語作預報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氣象局每天都印製出當天的天氣圖。1863年開始,在報刊上開始刊登天氣預報。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展了氣象工作,從1914年開始,又將各國資料匯集在一起,繪制出全歐洲的統一的天氣圖。
到了20世紀4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被發明和應用後,從此除了同時匯集的各地氣象站、台的地面資料,又增加了高空氣象資料。有了高空天氣圖,就出現了氣壓場為中心的長波理論和氣壓系統的發展理論,它可以作出未來3~5天天氣狀況的預報。
挪威氣象學家維?比揚克尼斯首次嘗試把天氣預報問題變成數學問題,由於工作十分艱巨,沒能實現。後來,英國數學家裡查遜組織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時的預報。由於計算過於簡單,效果也不好。里查遜說,如果要同天氣「比賽」,每天大約要幾萬人日夜不停地計算才行。從此,就再沒有人去用數學來求解計算了。
電子計算機出現了,計算速度真神。幾萬人一天的工作量,用電子計算機來計算,只要幾分鍾就解決問題啦。從此,氣象學家越來越完善了預報方程。在方程中,既考慮到大陸,也考慮到海洋;不僅考慮到平原、高山,還考慮到高空。20世紀50年代起,氣象學家實現了一種新型的預報方法——數值天氣預報。它完全由電子計算機計算作出預報。它既可以測算未來12小時、24小時、48小時的短期天氣,也可以預報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氣。氣象學家甚至利用新發現的大氣中的一種特長的慢波,通過精密計算預報未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天氣。
④ 天氣預報的誕生背景
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地區或城市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陰晴雨雪、最高最低氣溫、風向和風力及特殊的災害性天氣。就中國而言,氣象台准確預報寒潮、台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出現的位置和強度,就可以直接為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服務。
天氣預報是根據氣象觀測資料,應用天氣學、動力氣象學、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某區域或某地點未來一定時段的天氣狀況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預測。它是大氣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對人們生活有重要意義。
如今人們外出,只須收聽或觀看天氣預報,就可以決定是否帶雨具,而在過去,則要顧慮天氣情況。那麼,氣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氣預報是怎樣誕生的呢。
公元前650年左右巴比倫人使用雲的樣子來預測天氣。公元前34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論》中描寫了不同的天氣狀態。中國人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有進行天氣預報的紀錄。古代天氣預報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氣現象,比如人們觀察到晚霞之後往往有好天氣。這樣的觀察積累多了形成了天氣諺語。不過許多這些諺語後來被證明是不正確的。
從17世紀開始科學家開始使用科學儀器(比如氣壓表)來測量天氣狀態,並使用這些數據來做天氣預報。但很長時間里人們只能使用當地的氣象數據來做天氣預報,因為當時人們無法快速地將數據傳遞到遠處。1837年電報被發明後人們才能夠使用大面積的氣象數據來做天氣預報。
20世紀氣象學發展迅速。人類對大氣過程的了解也越來越明確。1970年代數字天氣預測隨電腦硬體發展出現並且發展迅速,今天成為天氣預報最主要的方式。1853~1856年,為爭奪巴爾干半島,沙皇俄國同英法兩國爆發了克里木戰爭,結果沙俄戰敗,正是這次戰爭,導致了天氣預報的出現。
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海戰,1854年11月14日,當雙方在歐洲的黑海展開激戰時,風暴突然降臨,且最大風速超過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萬丈狂瀾,使英法艦隊險些全軍覆沒。事後,英法聯軍仍然心有餘悸,法軍作戰部要求法國巴黎天文台台長勒佛里埃仔細研究這次風暴的來龍去脈。那時還沒有電話,勒佛里埃只有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向他們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內當地的天氣情報。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據這些資料,經過認真分析、推理和判斷,查明黑海風暴來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東橫掃歐洲,出事前兩天,即1854年11月12日和1854年13日,歐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國已先後受到它的影響。勒佛里埃望著天空飄忽不定的雲層,陷入了沉思:「這次風暴從表面上看來得突然,實際上它有一個發展移動的過程。電報已經發明了,如果當時歐洲大西洋沿岸一帶設有氣象站,及時把風暴的情況電告英法艦隊,不就可避免慘重的損失嗎?」於是,1855年3月16日,勒佛里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假如組織氣象站網,用電報迅速把觀測資料集中到一個地方,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有可能推斷出未來風暴的運行路徑。勒佛里埃的獨特設想,在法國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強烈反響。人們深刻認識到,准確預測天氣,不僅有利於行軍作戰,而且對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有極大的好處。由於社會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積極推動下,1856年,法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
天氣預報的誕生歷史說明,氣象條件可以影響局部戰爭或戰役的勝敗,而由於戰爭的需要,又推動和發展了氣象事業。
⑤ 最早的氣象探測儀器是誰發明的
西漢時出現的一種天平式的濕度計是世界上最早的測濕儀器。在西漢初年《淮南子》一書中,記載了用羽毛、木炭測濕以預測降雨的實例:「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並指出這種儀器測濕的原理。因為炭吸濕性強,也易蒸發,它極易隨空氣濕度大小而產生重量變化,「燥,故炭輕;濕,故炭重」。而羽毛或土的吸濕性較差,其重量受溫度變化的影響甚小,可以說保持不變。把羽毛或土和炭在一定時間內懸掛在天平的兩端,使之處於平衡狀態,當濕度發生變化時,炭隨濕度大小而產生重量變化,羽毛或土的重量幾乎不變,這樣,天平便失去平衡。再由天平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知道濕度的大小。西漢發明的天平式濕度計,比15世紀達·芬奇(Leo nar da Vinci)設計的濕度計早1500多年。
雨水,對於我們這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來說尤為重要,歷代政府與民眾都格外關注著雨情與水情。
在對雨情的科學研究中,雨量大小的測定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我國宋代的先民們,在世界上最先發明了雨量器,而且還把雨量的計算作為當時必修的內容寫進了數學著作中。《數書九章》是中國數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有4道數學題就是根據測雨器中雨水的多少來計算地面降雨量的。
這種雨量器還傳到了我們的鄰國,現今在朝鮮還存有一件我國乾隆庚寅年5月製造的雨量器,這是一件川黃銅制怍的圓形小桶,高1尺,廣8寸,器上刻有標尺,還刻有器名「測雨順」和製造年月。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尚存的時代最早的雨量器。
歐洲出現雨量器是1639年,伽利略的友人加斯大利開始試用,比我國要晚四五百年。
我國從殷商時代就已經開始用儀器觀測氣象。殷商時曾認為風是上帝所派遣的使臣,稱為「帝使風」。每當皇帝或奴隸主出外狩獵或巡遊時,都用一種叫「旒(音,流)」的旗子來測風。這種飄帶狀的旗子,就是我國最早、最原始的測風器。漢代,在先秦簡單的測風器的基礎上。又創制了一種稱作「倪」的風標。可能是用絢縷之類做成條狀風標,或用羽毛結成長串風標,懸在高桿頂上,當有風時,會把風標吹起來。風標可以指示風向,同時根據風邊飄起的角度大小,可大約估計出風速的大小。
漢代除了倪之外,還有銅風凰和相風銅烏用來測風向,不管吹什麼風,鳳凰的頭都指著風來的方向,與西方國家屋頂的候風雞類似。而西方國家的候風雞,到了12世紀時才始見於記載,要比我國製造相風烏的記載晚了1000年。
⑥ 天氣通軟體是誰發明的
天氣通是國內最早的手機專業天氣軟體,採用權威數據源授權的天氣信息,擁有國內外3000多個城市的天氣預報和實時天氣預警;更可查看大城市的逐小時預報及空氣質量指數(AQI)。
這個軟體不錯,我一直在用
希望能幫助到你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⑦ 第一個發明天氣預報的是誰
從史前開始人類就試圖預測一天或者一個節氣之後天氣會是怎樣。前650年左右巴比倫人使用雲的樣子來預測天氣。前34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論》中描寫了不同的天氣狀態
⑧ 是誰第一個發明天氣日歷
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農歷,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殷歷"、"古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農歷屬於陰陽歷並用,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農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歷"。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智慧的中國人在經年的勞作中發明了歷法和節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蔭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就用了幾天幾夜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類根據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歷法。中國古代的歷法有三種,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陽歷也叫太陽歷;陰歷也叫太陰歷,月亮歷;陰陽合歷,也就是俗稱的農歷。其中的陰陽合歷一直沿到今天。為甚麼農歷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來,當時歷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簡稱農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農歷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歷,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歷的成份,又有陰歷的成份。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歷比純粹的陰歷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歷實用方便。農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確巧妙,常常被中國人視為驕傲。
潤七月
我國的農歷為什麼會出現一年兩個七月呢?據天文專家介紹,我國的農歷採用的是陰陽歷,並且採用「十九年七閏法」編寫。「十九年七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