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字的演變過程
中國人很早就對「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認識,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現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頻率很高。王」字原是一把斧頭的輪廓。那時的大斧是兩面雙刃的,顯示了它的無所不能。於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兩橫,斧柄則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橫。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王」就成為古代隸書和今天楷書時的樣子。「王」字的原義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 「王」,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徵的原因。王字三橫一豎,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學說。
在有關王字起源的諸說中,吳其昌先生曾提出「王字之本義,斧也」,其字亦斧之象形。林澐在《說王》一文中,進一步申述了此說,指出斧鉞在古代本是一種兵器,也是主要用於治軍的刑具,曾長期作為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物,王的前身是軍事首長。
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藏甲骨拓片中一王字作「□」,說明這一裝安鐏的斧鉞象形,告訴我們王字是由刃部朝下、□鐏橫置、正在執行砍伐功能的斧鉞象形來表示的,即「只有執行砍伐功能時的鉞,才能表示『王』」,這亦即《韓非子》所謂「王者,能攻人者也。」
《爾雅•釋詁》曰:「王,君也」。《六書•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周衰,列國皆僭號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為皇帝。漢有天下,因秦制稱帝,封同姓為王,名始亂矣」。《書•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王字的本義為「光也」,乃「旺」之本字。甲骨文寫作大(佚三八六),大(粹一O二一),似火形,此取清代古文字學家之說,解作「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
因為「王」字使用的歷史很早,又與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字同時出現,因此,我找了一下中國最早的「王」和最早的姓「王」的人: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王」,當然應該是黃帝,他又是八百五十個氏族部落的首領、領袖和總統,他這個「萬王之王」的頭銜,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國王的「王」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最早姓「王」的人呢?(也算是「王」姓的起源了吧)
據《莊子/逍遙游》記載:許由是帝堯的老師,堯欲將治理九州的重任託付於許由,而嚙缺又是許由的老師,嚙缺的老師是王倪。伏羲和黃帝都曾與王倪論道。王倪、嚙缺、許由,他們都是逍遙派,都是仙風道骨的長者。王倪與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晉王僑一樣,有點傳說中的人物那種特有的、很神秘的氣氛。如果傳說中的人可以被後人尊奉為始祖,王倪就可謂是中華王氏不爭的第一人了。
另一個較早出現在史籍中的王姓人,便是夏朝的冥子王亥,由於王亥的地位很高(夏王室的親王),史籍中多有提及。王亥的存在,證明了王室即為王氏之源的論點。王亥的世系清晰,為黃帝第三十七世(此前有學者傳為十世),夏王大禹的第七世孫。因為王亥的真實性沒有問題,他的身分又確實是「王」。所以,由王倪王亥來共同出任沒有爭議的,中華王氏的形式上的不同世代的第一人,應該不存在問題(法律上的第一人應是大禹、子契、後稷)。
而姬姓王氏的第一人,則非周朝的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王業莫屬
② 最早的文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發明的。
原因如下:
1、由史料記載可知,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倉頡造字說已經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常識。近代以來,通過對出土文獻的研究及與不同來源資料的多方互考印證,我國古史記載的可信度相當之高。
如西晉初年,由盜掘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時為魏地)魏王墓冢而現世的《汲冢書》中的編年古史——魏國史書《竹書紀年》,關於商周史實很多記載與甲骨文、金文吻合,在前不久完成的我國大型史學研究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文獻資料很大程度上依據了《竹書紀年》。
再如,通過對甲骨卜辭等不同來源資料的研究表明,《史記·殷本紀》關於商代帝王世系的記載是基本可信的,就是一些歷來為史學家以其言不雅馴而不屑的傳統文獻,如《五帝德》、《帝系》、《山海經》等,也被證明具有表示事實的一面。
所以,在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是但也同樣沒有確鑿證據證非的情況下,對古史的記載一概採取懷疑乃至否定的態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現知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是殷商甲骨文,其歷史上限至少在3300年以前。經過專家學者考證研究,已輯錄甲骨文單字5949個(其中多有同字異構,據最新研究,約為3500個左右),發現甲骨文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完全符合「六書」造字原理。這說明,甲骨文的產生,應該是更久遠的事情。
倉頡所處的年代大約在四千五六百年以前,從前面的介紹可知,倉頡造字是一種有緣起(「庶業其繁,飾偽萌生」)、有理論指導原則(「分理之可相別異」)、有實現結果(「百工以乂,萬品以察」)的自覺的創造活動。以甲骨文相對照,說漢字為倉頡所造,從歷史沿革上講是合理的。
3、通過對創新規律的研究發現,歷史上所有的重要思想、理論的形成和重大的發明、發現,都是由個人獨立完成的。而且這些重要的創新成果即使讓大眾認識和接受,往往也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和困難的過程。由此可見,倉頡造字說符合創新規律。
(2)王字發明過程擴展閱讀
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
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了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
③ 「王」這個姓氏最初起源和發展的
王姓——天下王氏出太原 東周時候的第十一個王的兒子子喬,又叫太子晉,因頂撞父王被貶為庶民,當了老百姓,發配到現太原地區。兒子宗敬在這里時間長了之後,老百姓都因他是帝王人家門戶的人,便叫他王家,漸漸演變成了王姓。以後,世代子子孫孫長期居住太原,王姓從此繁衍開來,形成太原王。傳到第十八代孫王翦正是秦始皇一統天下,兼並六國之時,王翦父子以武力替秦朝滅了六國中的五國,可惜生不逢時,秦朝好景不長,王翦便逃到山東琅琊韜光養晦,於是又引申出人才輩出的琅琊王。自漢以後,太原王、琅琊王向四方遷移,人口大增。 王姓的由來最初指君王家的後裔,然而,自漢至唐,姓王的宰相出了92名,稱王的卻寥寥無幾。 王姓在兩、三千年的發展史上,並非只有與子喬一脈相傳,例如商代的劉姓始祖比干、戰國時魏國信陵君王子無忌以及田氏齊王等等,都有子孫稱為王氏。王姓後來繁衍成中國人數最多的大姓之一。
④ 文字的發明
文字的發明與演變
中國文字的特性
與世界上大多數的文字相較,中國文字最大的特性,乃在於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一種由圖形演變而成的文字。除了具有一般文字的表音作用之外,它的特質是可以從字型上揣摩文字的意義;因此方言之間,只要意義相同,並不需要隨著語音的不同而改變文字的形體。例如:用國語、閩南語和粵語說到「江」,語音都不同;如果是拼音文字,就必須有三個不同的字;但是,中國字卻只要共同寫一個「江」字就可以了。這種文字特性,克服了中國幅員的廣闊,因此盡管各種方言之間有極大的語音分歧,各地方的人卻可以透過統一的文字互通聲息,有助於消除隔閡。這種文字特性,也超越了中國歷史的漫長悠久,使得現今學者可以根據造字原則來辨識商代的甲骨文,並進而以甲骨文來證經述史。
由於中國文字「單音」、「獨體」、結構「方正」的特色,因此易於創造對仗工整的駢體詩文,和寶塔詩、迴文詩等文字游戲。再由於中國文字起源於圖畫,又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質,基本上已含有濃厚的藝術性,因此發展出體勢妍巧、剛柔並蓄的書法及篆刻藝術。
中國文字的發明
自古以來中國即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但根據現有的可靠資料,只能說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古而六書較完備的文字。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大略屬於商代盤庚遷殷至紂王亡國兩百七十餘年間的遺物,內容多半為貞卜之辭,因此又稱為「甲骨卜辭」。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已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總數約有四千六百多個單字,其中可以辨識的大約有一千三百字左右。這些文字因系刀刻之故,因此多作方形,而且方向正反不拘,筆畫繁簡亦未定;一方面充分顯露了象形文字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是未完全成熟的文字。雖然如此,甲骨文字仍然經過相當程度的簡化,圖畫的意味已淡,大部分的結構系由橫豎的線條組成,可以說是「寫」上去,而不是「畫」上去的。此外,甲骨文中已有大量的形聲字,可見甲骨文雖未完全成熟,亦非草創時期的文字,若與西安半坡的陶文相較,已有兩三千年的發展演進。
中國文字的構造
關於中國文字的造字原則,漢朝的學者已開始整理、研究,而有所謂的「六書」之說。在各家說法中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的解說最為詳備,此即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在整部說文解字中,許慎便依以上這些原則對文字結構加以分析說明,供後學者參考研究,對中國文字學貢獻極大,是舊時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字書。
中國文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形成之後,其書體本身也屢經嬗變。商周銅器上的銘刻文字,一般稱為「金文」或「鍾鼎文」。這一系的文字與甲骨文一脈相承,保有書體方向不拘,筆畫未定的特色,但是有些字與甲骨文也有顯著差異,可見當時文字已有相當演變。
漢書藝文志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此「大篆」又稱「籀文」。據近代學者研究,戰國時代秦國即採用大篆,而六國則採用另一種漢人稱為「古文」的文字。這種文字是西漢景帝至武帝間,魯恭王壞孔壁所發現的經書上的文字。其字頭粗尾細,極似蝌蚪,因此又名「蝌蚪文」。
大篆結體繁重,而「古文」分布地域廣,
⑤ 古代人是怎麼發明王這個字的
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凡王之屬皆從王。𠙻,古文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雨方切
⑥ 中國漢字是怎樣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6 中國的漢字是很有趣的文字,從古代到現代,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很漫長,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大約經過了三千多年.從「馬」字的演變,你就可以知道漢字在各個時期的形體特點和變化過程了.
⑴甲骨文產生於商代,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於周代的文字.
⑶篆書是通行於秦的文字.
⑷隸書,秦漢時使用的一種字體.
⑸楷書,魏晉一直通行到現在的常用字體.
漢字注音方法有幾種
在讀書或看報時,我們常常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只要藉助於工具書,就可以找到它們的注音,從而讀出字音.可是人們是怎樣給漢字注音的呢?一般說來,有以下五種方法:
一、譬況法,是具體描寫某個字的發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時說:「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二、讀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不加以描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讀若法,例如「媼」,女老稱也,讀若奧.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楊雄《方言》「所以刺船謂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簡單,卻用很生僻的字來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還出現循環互注的現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兩個漢字拼合成另一個漢字的音.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輔音和母音或聲母和韻母,按照語言的語音結構規律拼合成一個個字音.現代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用21個聲母35個韻母可以拼出所有漢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的符號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來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號,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計有40個.
漢字乃表意文字,為了准確描寫讀音,我們從注音方法的不斷完善中可以看到,歷代語文工作者歷盡艱辛、勤於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跡.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7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⑦ 中國漢字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
倉頡最先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7)王字發明過程擴展閱讀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
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⑧ 王字的來歷
商代晚期的「王」字是一把刃朝下的「鉞」的形狀(後來逐漸抽象化,演變成了「三橫一豎」的「王」字)。由此也可見「王」字在造出來之前「鉞」就已是軍權的象徵,這說明王權源於軍權,由象徵權力的「鉞」來代表「王」,「王」也就象徵權力。
(8)王字發明過程擴展閱讀
中國人很早就對「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認識,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現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頻率很高.王」字原是一把斧頭的輪廓.那時的大斧是兩面雙刃的,顯示了它的無所不能.於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兩橫,斧柄則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橫.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王」就成為古代隸書和今天楷書時的樣子.
王權源於軍權:青銅鉞被視為軍事指揮權的象徵。《淮南子·兵略訓》中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君王授命將軍時的具體情形——君王「親操鉞,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復執斧,持頭授將軍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說明斧鉞作為軍事統帥權的象徵,乃是將軍率軍征戰的必需之物。
⑨ 簡述中國古代文字的發明過程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草書→ 楷書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金文(鍾鼎文):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
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角變成有角。
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書: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
楷書: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美,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⑩ 漢字是如何發明的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