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對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有什麼啟示
光.也不知是哪位同學嫉妒,偷偷地說了一句:「哼!這是抄的!」沒想到這句話溜到了他的耳朵里,他怒目而視,隨口甩出一句:「豈有此理!你給我抄出一篇我看看?」隨即把目光投向我,臉上難看的微笑又來了:「你說說,你是如何寫成這篇作文的.」看了看老師臉上信任的目光和微笑,我心情平靜地把住宿以來想家的感受竹筒倒豆子般說出來.教室里靜極了,同學門靜靜的聽著,老師也好像挺激動,不住點頭,臉上的微笑更燦爛了,那兩顆難看的門牙也不由自主露出了嘴外.我說完了他帶頭給我鼓掌,嘴裡不停的說著:「真實感受,有道理!」可以說,從那次以後,我就更愛寫作,更愛上胡哲老師的課了,而他在寫作上對我的指導更用心了. 胡哲老師愛發火,一發不可收拾.只要同學們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他就大發雷霆,嗓門兒高得幾里外都能聽到.他的臉憋得通紅,然後大聲訓斥,毫不留情:「怎麼搞的?上課不好好聽,又不完
⑵ 結合陶行知關於創造力的培養的教育思想,談談當前幼兒園該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性
陶行知老先生有很多理念值得我們後輩去學習,而每一個理念都需要我們去細細體味,才能心領神會。陶行知先生在「因材施教」這一方面也提出了深刻的思想內涵。陶行知以種植松樹和牡丹所施肥料不同為例,形象而又生動地來說明對於不同的教育對象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覺得非常地正確。
我們幼兒園正在進行「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的課題,從教學課堂到區角活動,總之一日活動中充滿了語言活動,讓幼兒想說、敢說、願意說。不過一個班機里的每一個小朋友他的口語發展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的發展地較快,有的發展地較慢,如果活動的要求提得高了,能力弱的就達不到要求;如果提得底了能力強的就覺得太容易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利用到陶行知老先生的「因材施教」理論了。 看圖講述《小蝌蚪找媽媽》,我按照幼兒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進行分組。對能力強的學習一組,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啟發幼兒討論圖片中的情節,並能用完整、流暢的語言講述圖片中故事的內容,甚至還可以讓幼兒進行表演;而對能力相對弱的學習二組,教師採用觀察法、示範法,引導幼兒進行模仿,最終要求幼兒能觀察圖片較准確地講述出故事的大體情節。這個活動中,利用幼兒間能力的差異進行分組,對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個孩子「跳一跳,夠得著」,激發每個幼兒去思考、去創造,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每位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並有其獨特的個體發展模式和發展進程,我們要利用好陶行知老先生的理念,在教學中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促進每位幼兒的個性發展,進一步完善我們的幼兒教育。
⑶ 陶行知認為應怎樣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並培養
1.解放兒童的頭腦。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解放思想,就是應改革一切束縛專兒童思想的觀念制度、措屬施及方法開拓思路,是兒童的創造力得到很好的發揮。
2.解放兒童的雙手。
3.解放兒童的嘴巴。
4.解放幼兒的眼睛。
5.解放兒童的空間 。
⑷ 評論陶行知對兒童創造力培養的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的啟示。
(一)營造有利於兒童創造力發展的環境氛圍
教師、家庭、社會都有必要為兒童創造力培養創設一個和諧、民主、寬裕、自由的環境氛圍,鼓勵兒童大膽探索、大膽提問、大膽創新,從而使兒童的創造潛力能充分發揮出來。在實際工作、生活中,要尊重兒童、尊重兒童個性,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決定有關班級事情時,要鼓勵孩子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多給孩子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做到有耐心、多指導、多鼓勵;多給孩子任意發展的自由,不要過分強調課堂秩序和班級管理制度,應以寬容之心來對待孩子因「淘氣」而造成的紊亂,以足夠的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甚至荒誕、離奇的問題。
(二)啟發兒童開拓思路,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思考問題
在兒童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引導兒童努力擺脫一切束縛其思想的觀念、方法,開拓思路,養成多角度、多立場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例如,關於玻璃的用途,教師在讓孩子們列舉出玻璃的一般用途如做杯子、鏡子、窗子等之後,要引導他們想出一切可能的作用,如割繩子、布頭等,燒熔後還可製成各種玩具、裝飾品,等等,努力使他們多動腦筋、多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其創造力。
(三)讓兒童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
要利用活動的機會,讓兒童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引導他們觀察沿途的車輛與行人,認識建築物、交通工具,觀察房前屋後的環境,探索田野河流的分布情況,欣賞大自然美景,了解花、草、鳥、蟲的特徵等,以豐富兒童的感性知識,啟發其想像力,觸發其靈感,增強其探索精神,點燃其創造的火花。例如,教師在一次中班的小朋友們參觀造船廠和碼頭之後,讓小朋友「畫船」。結果,有的小朋友友的畫面上不僅有輪船,還有太陽、漂浮的雲彩和飛翔的小鳥,有的還畫出了海盜船和國王的船,國王的船上有同王和美人魚在跳舞,甲板上還在放煙花!
(四)正確對待兒童的好奇、好問
好奇、好問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探求未知、開啟智慧、認識世界的內部動力,是探索和創造的源泉。正如陶行知所說:「兒童只有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力。發明千千萬萬,在於一個問。」兒童的發問千奇百怪,有時甚至離譜,這正是他們創造潛力的發揮。成人特別是教師應鼓勵、引導他們大膽提出各種問題,並給予耐心、正確的解答,或創造環境、條件,幫助他們自己動腦筋去尋找答案。
(五)培養兒童動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指出:「手和腦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兒童的創造活動是在不斷的探索、嘗試、操作中完成的。他們的創新思維只有通過一些實際的嘗試操作,才能物化,也只有通過一系列嘗試操作,他們的創新思維才能更加符合現實、更具有實際效果。兒童在一次次動手操作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拓展自己的思路,嘗試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其實質就是一種創造力的表現。而且,兒童在動手操作、反復嘗試中獲得一些成功,會進一步激發其動手的熱情,使其創造潛力得以更大的發揮。因此,教師應創造條件,為兒童提供動手操作的環境與物質材料。例如,在活動室設置各種區角,讓兒童玩積木、捏泥人,做小製作、搞小發明等,通過這些兒童感興趣的活動來促進其創造力的發展。在操作過程中,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盡可能多給他們一點時間、空間、材料和選擇的機會,少一些紀律、要求和約束。
⑸ 陶行知在幼兒教育方面的主要貢獻和觀點有哪些
●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主張。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什麼樣的教育。1、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2、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3、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 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4、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5、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關於「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做了解釋。「生活教育」這一概念是陶先生的老師杜威(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學的先驅,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提出來的,但意思完全不同。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先生把它翻了半個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反對教育即生活。他說「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個鳥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鳥放在籠子里。」「生活即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闡明了教育的職能,預示了現代教育的特徵和趨勢。 ●教學做合一從前是先生教,學生學。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學而不做,不是真學。故教而不做,不是先生;學而不做,不是學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在做上學,才是真學。真教,才是先生;真學,才是學生。這就是我們主張的「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曉庄師范學校的校訓,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學生學習努力培養的重要指南。 ●「教學做合一」的確立1、陶行知自1917年回國以後,看見國內學校里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認定中國教育有改革之必要,當時就主張以「教學法」代替「教授法」。2、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陶先生發表《教學合一》一文,南京高校受此影響一律改為教學法。3、1921年,教學做的理論成立,最終確定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 ●比較「教授法」和「教學法」「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書,到教學生,再到教學生學(更主動),用自己的知識聯系起來,貫徹在實踐中去。 ●「生活教育」的由來 陶先生曾經多次解釋過生活教育,第一次在1930年,第二次在1934年。他在第二次重新給生活教育給予了一個定義。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教育,過亂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亂七八糟的教育。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方法、工具都增加。那麼,壞的學校也可以做學校嗎?回答是肯定的,壞的社會我們也要認識,也要人有所准備,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則一入社會,便現出手慌足亂的精神狀態。 ●終身學習觀 「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啟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這是最徹底的終身教育觀。
⑹ 陶行知先生認為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主要包括哪五個方面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觀點是:
(1)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2)重視版幼權兒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具體包括五個方面: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此題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
⑺ 陶行知先生認為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五個方面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觀點是:
(1)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版者
(權2)重視幼兒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具體包括五個方面: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此題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
⑻ 論述陶行知對兒童創造力培養的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的啟示
第一,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培養發揮兒童的創造精神。行知提到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及因材施教三點:首先要為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提供體力的與心理的充分的營養,包括健康的體魄,清醒的頭腦,淵博的知識,創造的慾望,事業心以及意志、求知慾、自我批評精神等個性特徵,因為創造力是架在個性與才能之間的橋梁。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助於學習和思維,以利於發揮創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這猶如「松樹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指出「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處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育才的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特長進不同的專業組。育才中學施教的原則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第二,善於組織集體生活,培養創造能力。1)採用民主集體制,培養學生的集體自治精神。推行集體的「五路探討」即「體驗、看書、求師、訪友、思考」。(2)在集體創造上學習創造。1941年6月,他提出開展「集體創造月」活動,進行四大創造活動即:創造健康之堡壘;創造藝術之環境;創造生產之園地;創造學問之氣候。這種注重集體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的教育觀念中已含有了許多諸如主體性教學、合作學習等現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預見性。第三,培養學生的自動力,注重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探求。第四,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並設疑辨難的能力。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疑難,並嚴格遵循如下幾個步驟:(1)要使學生對於一個問題處在疑難的地位;(2)要使他審查所遇見的究竟是什麼疑難;(3)要使他想辦法去解決,使他想出種種可以解決這疑難的方法;(4)要使他推測各種解決方法的效果;(5)要使他將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試用出去;(6)要使他審查試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決這個疑難;(7)要使他印證,使他看這試用的法子,是否屢試屢驗。對學前教育的啟示:要多與孩子接觸,在遇到問題時,先讓孩子自己獨立思考,教師自己適當引導並鼓勵孩子創新。通過一些活動,講小故事之類的,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鼓勵孩子多多提問。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具體看參考資料
⑼ 學前兒童創造力培養的意義
什麼是創造與創新能力?
兒童通過繪畫、寫作、雕塑、戲劇、舞蹈、運動、科學探索等活動來表達自己的創造性思想和情感。創造力可以用許多形式來表達,比如孩子如何完成一個任務或如何解決一個新問題。
創造力的一部分是學習創新。幼兒的創新是他們如何驗證自己的思維和如何與世界互動。兒童通常從模仿觀察到的行為開始,如果典型的方法不起作用,他們開始使用新穎的想法或解決方案進行創新解決問題。
創造與創新能力學習成果在K-12階段的體現
使用各種方式促進創新想法生成想法生成(例如頭腦風暴)
當兒童參與價值點貢獻的活動時,他們可以創造新的、有價值的想法(既有微創新,也有顛覆式創新)
闡述、提煉、分析和評估自己的想法,以提高和最大化創造力產生的影響。
把失敗看作學習的機會;理解創造力和創新是一種長期的、小的成功和頻繁的非預期結果的循環不斷循環的結果。
在工作中表現出獨創性和創造性。
發展創新想法並與他人交流。
是開放的,同時可以響應多樣化的新觀點。
發揮創意的作用,為該領域作出切實有效的創新貢獻。
創造與創新能力需要的早期學習環境
早期學習環境可以支持創造和創新。這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不同類型的創造性體驗式游戲來完成。這些環境包括但不限於建搭建積木、粘土、再生材料、測量工具、在室外發現的物品、水桶、球、以及支持創造和創新的藝術和工藝材料。空間提供方便的材料與兒童工作的展示,以激發孩子們的創造想法。
孩子們可以根據他們的興趣創造和創造時間,自由地搬材料到玩耍的地方來創造和保存工作。創造力和創新超越了藝術活動,當孩子們在外面做游戲、用積木搭建或在戲劇性游戲中扮演時,我們鼓勵孩子們表達他們的想法,並從他人那裡學習,創造力和創新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