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4.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三者的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的發展思想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黨的目標三者之間根本上是一致的。
Ⅱ 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三者的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三者之間的聯系是人民利益原則,不同點以人民為中心是決策點,為人民服務是方法也是過程,發展成果人民共享是歸宿。
Ⅲ 設計一種產品來解決生活中的不便利~幫幫忙
1、你改進一下雨傘吧
看看下雨刮風時打傘的人怎樣不會被澆透
2、或者改進一下馬桶
怎麼能讓蹲著入廁的人避免被濺起的液體弄到自己
這些最基本、最日常的產品都有這么多弊端
商家都在干什麼啊
希望就在你身上了
開動一下腦細胞吧
Ⅳ 在企業成長發展過程中如何體現為人民服務
在企業成長發展過程中,要想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可以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動員企業員工,多多參加志願者活動,並組織人員進行慈善募捐;
將企業產品,贈與那些貧困人群,幫助他們解決生活難題。
Ⅳ 魯班都發明了哪些東西
魯班,生於公元前507年,約卒於公元前444年左右。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般輸、魯般。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時期科學家。
魯班應稱作公輸般,因為他是魯國人,「般」與「班」同音,古時通用,所以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出身於手工業家庭,所以從小便受到熏陶,跟隨家裡人參加各種建築工程勞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之一,也是相傳有許多發明創造的大發明家。從古至今兩千多年來,他一直被土木建築工匠們尊奉為祖師。
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藝等方面都有所發明。在公元前450年左右,他來到楚國,開始幫楚國製造進攻型的武器。他曾創制出雲梯和鉤強用以攻打宋國,但是被墨子及時地制止了。後來在墨子的勸說下,魯班開始專門從事製造一些實用的生產生活工具,造福於人民。
魯班的發明創造有很多。據《物原》、《古史考》等很多古籍記載,木工所使用的不少工具都是他創造的。像曲尺(也稱矩),就是魯班發明的,所有又叫做「魯班尺」。還有墨斗、刨、鑽、鑿子、鋸、鏟子等器具,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
魯班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做的鎖,機關於內里,表面看不出痕跡,必須要有配置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墨子·魯問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說的是魯班造出的木鳥能乘風力飛翔,三天不會降落。另傳說魯班還製造過一種機動的木車馬,這部機械由木人駕馭,內置機關,可以自由任意行走。後世的許多科學家,都受其影響,努力的探索過其中的奧妙。
魯班還發明過不少的農機器具,先進的農業工具是古代農業發達的重要條件之一。在《世本》和《物原·器原》記載他製作了石礎、礱、磨、碾子等當時很先進的糧食加工機械。
古代民間還傳說他曾主持造過橋梁,他的妻子雲氏為了使工人們不受日曬雨淋而發明了雨傘。
當然,有些關於魯班的傳說未免誇張,可能與史實有些出入。可是這些有關他的發明創造的故事,實際上就是我國從古至今一代代充滿智慧的勞動者的故事。
Ⅵ 雲聯惠是利國利民利社會的創新平台,更不是傳銷,是為人民服務的創新模式,是繼中國四大發明之後五大發明
雲聯惠利國!利民!利社會!
Ⅶ 同志們好,首長好。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這句話來歷(誰發明的)
最早應該是鄧小平在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的時候開始使用的。
這句話最初出現在前蘇俄共和國紅場的閱兵式上,後來由於中國向蘇俄學習共產主義而傳入中國的,不過國內在對最高領導人的稱呼上有所改變,蘇聯當時喊的是「斯大林同志好」,而到中國喊的就成了"首長好"。
35周年閱兵的變化:
1、 35周年國慶閱兵,改變了以往的閱兵程序,國防部長不再發表講話,閱兵總指揮向中央軍委主席報告後即開始閱兵,軍委主席將首次在國慶閱兵中檢閱部隊。
(此前的11次國慶閱兵中,從1949年到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檢閱部隊;1954年到1959年,檢閱者改由國防部長擔綱。)
2、閱兵村的首次出現,成為京郊的一道新景觀——分別在北京郊區的沙河、通縣、南苑3個機場按正規化要求修建臨時駐訓區,實行集中駐訓,配備了專門的炊事人員、醫務人員和保障部隊,為受閱部隊的訓練提供服務。
這就是現在人們熟知的「閱兵村」。
3、軍委主席鄧小平乘紅旗活動頂篷高級檢閱車,檢閱三軍。 車行前方,鄧小平抬右手向受閱官兵致意,並不斷發出問候:「同志們好!」官兵們齊聲應答:「首長好!」 鄧小平再次問候:「同志們辛苦了!」官兵們回答:「為人民服務!」 所有的人聽出了不同。
在以往的閱兵中,檢閱者喊的大都是「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這兩句口號,小平同志首次喊出了問候性口號。
(7)為人們服務的發明產品擴展閱讀:
1,1984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
2015年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此次閱兵,邀請了抗戰老兵參加,組成兩個方隊,充分體現全國人民對抗戰老兵的敬重、對抗日英烈的敬仰、對支前模範的敬意。
空中梯隊在參閱戰機隊形編排和表現形式上加入抗戰元素和時代特色,參閱飛機過百架,數量創歷史之最。
此外,來自五大洲的17個國家軍隊方隊或代表隊參加勝利日閱兵分列式。
這是我國首次邀請外軍參加閱兵,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一道維護和平的共同心願。
Ⅷ 中國有四大發明,如果有五大發明,你推薦一個看看,並說明理由。
鑄鐵。
因為看看現在的建築就知道,如果沒有鑄鐵技術,各行各業都會受到限制。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雕版印刷術。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中,國,政,府及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此外,羅伯特·坦普爾基於李約瑟而提出中國一百發明之說,著 The Genius of China 一書。
中國有不少發明創造,根本不止四大發明。還有如:
弓箭,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十進位制,籌算,九因歌,星表,精確的回歸年長度,中醫學理論,輪作制,造船術,候風地動儀,過洋牽星術,抽水馬桶,制圖六體,車磨,天元術,四元術,十二平均律,方板鏈泵、輪式碾磨機、水力輪式碾磨機、水力冶金鼓風機械、葉片式旋轉風選機、活塞風箱、拉式紡機、手搖紡絲機械、獨輪小車、航海運輸、車式碾磨機、耕畜挽具、馬蹬、胸帶挽具、軛、石弓、風箏、直升飛機螺旋漿、活動連環畫轉筒、深鑽孔法、鑄鐵、卡丹式懸架、平圓拱橋、鐵索橋、運河船閘閘門、航海制圖法、船尾舵、火葯、火葯用於戰爭技術、磁羅盤(磁石匙)、磁針羅盤、磁羅盤用於航海、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金屬活字印刷、瓷器。
意,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於1550年最早提出磁羅盤、印刷術和火葯是中國的三大發明,並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在此之後,簡·博定重申了同樣的論斷。
19世界法,國漢學家阿爾伯認為中國人發明的火葯指南針鈔票紙牌算盤和活字印刷都由蒙,古傳入歐,洲。指南針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之際,傳到阿拉伯,然後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後來歐洲演變出旱羅盤,再於明代時經日,本傳回我國。
「三大發明」最早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 後來被麥都思、馬克思等學者認同。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新工具》里指出:「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我們現在很清楚地知道發明是來自中國的。後來馬克思承襲了培根的說法,提到:「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但是馬克思並沒有將這三個發明歸於中國。
英,國,漢學家麥都思也沿襲培根的說法,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
來華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最先在上述三大發明中加入造紙術,他在比較日,本和中國時指出「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他們沒有如同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葯那種卓越的發明。」
而李約瑟對這四大發明的贊美和強調,使得這一說法獲得了中國的很大認同,並被寫進了教,科,書。
Ⅸ 歷史上的魯班都發明了哪些東西
魯班作為古代的一個大發明家、土木工匠的祖師,一生發明了許多實用的工具,比如墨斗、曲尺、榫卯等。
不過,許多人們認為的魯班發明的東西,其實並不是魯班所發明的。鋸子,這個最出名的魯班發明物,其實早在商朝就有了原型。所以魯班依照茅草發明鋸子不過是後人杜撰,他所做的最多隻是改良而已。另外,我們一直叫魯班鎖的玩具其實起源於歐洲,和魯班更是沒有半毛錢關系···
Ⅹ 現代的為人民服務的例子 急求~~
希望可以 幫到 你,請採納,謝謝。。(都是當代的例子)華益慰:「值得託付生命的人」
華益慰是著名醫學專家,一生兢兢業業,被患者譽為「值得託付生命的人」。他做過數千例手術,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沒有出過一次醫療事故和差錯。從醫56年,華益慰只做著一件事,那就是對得起病人。
妻子張燕容是他的同學、同行,共同相處了幾十年,說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說道:「他也就是盡到了一個做醫生的職責,做一個醫生分內的事情,只不過他做得比較認真。」一些網友並不這么看:醫者父母心。華醫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麼是「醫者」。如果我們生活中的醫生都像他那樣多好啊!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聖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術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霍英東給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體育界擁有眾多的頭銜;二是他是個慷慨的有錢人。
從小吃過不少苦的霍英東聚財有道,但也熱心公益,散財有道。多年來他對社會的各類捐助金額接近200億元,單是在家鄉番禺的捐助就超過40億元,有報道稱他是港澳地區為家鄉捐贈最多的富豪。
說起父親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憶道:「他說過一句話: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義的事。有錢,是給他一個機會,能對國家做自己的貢獻。」
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義高於金錢,赤子之心勝於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96歲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葉篤正:「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91歲的葉篤正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近60年的科學生涯中,葉篤正先生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東亞大氣環流以及全球變化科學等領域成就顯著,被公認為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為全球變化、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作出了開創性重大貢獻,也是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常掛在葉篤正先生嘴邊的是:「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風華正茂時已經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開拓者。讓外國人同我們接軌,這是一個年過九旬的大學者的大氣象。笑攬風雲動,睥睨大國輕。
孔祥瑞:150項革新帶來8000萬元效益
僅有初中學歷的工人孔祥瑞有著「藍領專家」的美譽。2001年,他主持創新「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門機每一次作業可節省時間15.8秒,當年創效1600萬元;2003年,他主持的「門座式起重機中心集電器」技改項目,被授予國家級實用型發明專利。
不管什麼時代,勞動者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還應該是那些不僅貢獻汗水還貢獻智慧的人。150項革新,給國家帶來8000萬元效益,這就是一個工人的成就。
林秀貞:30年來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貞是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種困難,像女兒一樣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這位朴實的農村人,始終記得她母親的樸素教誨:人人管閑事,世上沒難事;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來治理自己的家,萬萬治鄰——用一萬分力量來治理鄰里關系。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聖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婦讓九州動容。
黃舸:行程1.3萬多公里,當面感謝恩人
18歲的黃舸看上去像個十一二歲的孩子。7歲時,他被確診為先天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據專家介紹,同類患者最長生命紀錄僅為18歲。
黃舸的生命也許就要走到盡頭,但是為了能面對幫助過他的人說聲謝謝,2003年,15歲的黃舸和父親用一輛三輪摩托車踏上了「感恩之旅」,開始在全國尋訪素未謀面的恩人。如今,父子倆已經走過了82個城市,行程1.3萬多公里,向30多位當年給他們寄過錢的恩人當面道了謝。父子倆一路上感受著感動,也傳播著感動。
黃舸說:「到好心人的家門口說聲謝謝,送上一束鮮花表達深深的謝意,是我最大的心願。」這個心願一直支持著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黃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體會這個場面,一個四肢無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賽跑,跋山涉水、萬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運丟棄的蠟燭,善良的人點亮他,他就歡快地燃燒起來。藏起眼淚,還給人們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