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創新的例子有哪些
1、北斗全面覆蓋:中國人的全球夢
7月31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作為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北斗系統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運控、星間鏈路、應用驗證七大系統組成。從北斗一號工程立項開始,26年的發展歷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2000年建成北斗一號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號區域系統,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實現了中國人的「全球夢」。
② 新中國重大發明創新有哪些
你也是來初一的把!Me too。。。侯氏制鹼自法(侯德榜),人工合成胰島素(鈕經義),中國雜交水稻(袁隆平),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王選)
參考資料:我這里只有五個!
時間 重大發明 發明者 意義
1939 侯氏制鹼法 侯德榜 世界上制鹼工業上的重大突破
1964 人工合成胰島素 鈕經義 為人類認識生命 揭開生命奧秘邁出一大步
1973 中國雜交水稻 袁隆平 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閉了新的途徑
1992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王選 為漢字告別鉛字印刷術開辟了通徑
2001 數字機械化 吳文俊 國家和人民在新時期科技和創新的進步 轉
③ 中國的創新怎樣
增強國家的來自主創新能力源12大措施 :
1.政府加大科學投入,特別是基礎科學以及航天、生物、新能源等高科技領域的投入。
2. 政府應大力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點企業。
3. 政府采購時,要首先考慮采購擁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4.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5. 大力改善科技人員的待遇,用高薪吸引優秀人才。
6.對自主創新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
7. 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
8. 企業設立專項科研開發資金,按一定的產值比例,投入資金進行科技創9.新。
9.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資金變為技術、技術變為資金、資金變為更高層次技術的良性循環。
10. 建立高科技創業資金,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寬裕的發展環境。
11. 引進國外高科技人才。
12. 改變目前應試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
④ 中國創造了哪些世界之最
中國的世界之最
最古老的計算工具
我國春秋時期出現的算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工具。據《漢書·律歷志》記載:算籌是圓形竹棍,它長二十三點八六厘米、橫切面直徑是零點二三厘米。到公元6、7世紀的隋朝,算籌長度縮短,圓棍改成方的或扁的。根據文獻記載,算籌除竹籌外,還有木籌、鐵籌、玉籌和牙籌。計算的時候擺成縱式和橫式兩種數字,按照縱橫相間的原則表示任何自然數(如六千七百零八表示為⊥ ,遇到零的時候用空位表示),從而進行加、減、乘、除、開方以及其它的代數計算。負數出現後,算籌分紅兩種,紅籌表示正數,黑籌表示負數。這種運算工具和運算方法,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最早最長最寬的道路
最早最長最寬的道路是我國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調兵方便命大將蒙恬調動20萬民工用4年時間完成的,這條路北起九源(內蒙包頭市)南至雲陽(陝西淳化)橫貫陝西、甘肅等省14個縣,全長900多千米寬164米。
人工磁化方法的最早實踐
我國11世紀的《武經總要》一書中,關於指南魚的人工磁化方法,是世界上人工磁化方法的最早實踐。
這一方法的原理,是先把鐵葉魚燒紅,讓鐵魚內部的分子能動增加,從而使分子磁疇從原先的固定狀態變為運動狀態。然後使燒紅的鐵葉魚沿著地球磁場方向位置,通過強大的地磁場迫使運動著的分子磁疇順著地球磁場方向重新排列(由無規則排列到規則排列),這時鐵魚就被磁化了。最後,"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使它迅速冷卻,把分子磁疇的規則排列固定下來,同時也是淬火過程。最後"以密器收之",可能是把指南魚放在天然磁石旁邊讓它保持磁化或繼續磁化。這種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針磁化的方法,領先歐洲四百多年。
最古老的天文鍾
巧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誕生在我國。它是我國北宋天文學家蘇頌、韓公廉等人建造的水運儀象台。它高約十二米,寬七米,分作三層。上層放渾儀,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為了觀測方便,上面覆蓋了九塊活動屋板,作用和現代天文台可以開合的球形台頂相同,堪稱現代天文台圓項的鼻祖。中層放渾象,它是一個球體,在球面布列天體的星宿位置。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機械--轉儀鍾的祖先。下層設木閣,又分成五層。每層有門,到一定時刻,門中有木人出來報時。木閣後面裝置漏壺和機械繫統,起到控制水輪運轉速度的作用,使水輪只能間歇運轉,而轉速由漏壺的流量決定。這是相當於今天的鍾表機械中的關鍵部件--一組使機輪運轉變慢、控制速度恆定的錨狀擒縱器,因而,它又堪稱鍾表的祖宗。
這座利用水力運轉的儀器象台,是遠遠早於歐洲同類裝置的一項重大發明。國際上曾對它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很可能是後來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
最早的光學實驗
世界上最早的光學實驗,是我國二千四五百年前,由傑出科學家墨翟和他的學生進行的。
在一間黑暗的小屋朝陽的牆上開一個小孔,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屋裡相對的牆上就出現了一個倒立的人影。為什麼會出現這奇怪的現象呢?墨家解釋說,這是因為光線像射箭一樣,是直線進行的。人體下部擋住直射過來的光線,穿過小孔,成影在上邊;人體上部擋住直射過來的光線,穿過小孔,成影在下邊,就成了倒立的影。並且還指出,人的位置離牆壁由遠及近,暗室里的影也由小變大,倒立在牆上。這在世界上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世界上我國最早發現太陽黑子,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與太陽黑子有關的記載,在戰國時期及漢代也有不少與太陽黑子有關的記載,目前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載是漢書卷二十七五志下之下:"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河平元年是公元28年。我國古代非但有世界公認的最早黑子記錄,而且數量很多,記錄很詳細。從漢河平元年到明末為止,共有一百多次太陽黑子記錄,這些記錄既有準確的日期,又有黑子形狀、大小、位置甚至變化的情況,對太陽黑子的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最早的有關物理學基本理論著作
戰國時期的《墨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物理學基本理論的著作。《墨經》全書包括《經上》、《經下》、《經上說》、《經下說》四篇。論述的物理學內容有力學、聲學和光學等,最早提出"杠桿原理"、"浮力原理"等。其中最精闢、最受人推崇的是幾何光學部分。更令人驚嘆的是,在兩千多年前《墨經》中已經出現了現代原子學說的萌芽思想,這無論在哲學發展史上還是在科學發展史上都占據一定的地位。《墨經》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中國的世界之最
1.最早的兵書是春秋孫武的《孫子兵法》
2.字數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康熙字典》
3.最早的報紙是西漢的《邸報》
4.最早的傳記文學是西漢的《史記》
5.最早的優秀詩歌總集是春秋的《詩經》
6.記載時間最長的歷史巨著是孔子的《春秋》
7.世界最大的皇宮是北京的故宮
8.最高的宮殿是布達拉宮
9.最長的石窟畫廊是敦煌莫高窟
10.最大的內陸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11.最早的立體地圖是宋代沈括繪制的《使契丹圖》
12.最大的廣場是北京天安門廣場
中國之最
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
第一部字典: 《說文解字》。
第一部憲法: 1954年9月20日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
第一次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領導的。
第一次黨代會: 一九二一年七月(實際不是一日)在上海召開,共有13位代表參加。
第一個提出「毛澤東思想」的人: 王稼詳。
第一個中國象棋冠軍: 楊官麟。一九五六年第一屆全國象棋賽。
第一個大油田: 新疆克拉瑪依油田。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
第一顆氫彈爆炸: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
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一顆同步衛星: 一九八四年四月發射的試驗通信衛星。
氣溫最低的地方: 黑龍江省呼瑪縣漠河。最低達52.3℃。
氣溫最高的地方: 新疆吐魯番盆地。最高達48℃。
人數最多的姓: 張,目前有說李姓。
使用最多的漢字: 的。
最長的圖書館: 北京圖書館。
最大的山脈: 喜瑪拉雅山。
最大的河: 長江,長6300公里。
最大的佛像: 四川省樂山縣的大佛,高71米。
最大的喇嘛塔: 妙應寺白塔,高50.9米。該塔建於1271年,歷時8年。
最早的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
最早的詞典: 《爾雅》。
最早的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在1918年發表的。
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
寫人物數最多的書: 《水滸》,共寫了787個人。
最早的核電站: 秦山核電站。
最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 畢升 。
最早的皇帝: 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年)。
最後一個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1909~1911年)。
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1662~1722年),在位61年。
國際之最
最快的速度: 光速,每秒299796公里,是宇宙速度的極限。
最低溫度: -273.15℃,宇宙最低溫度,稱為絕對零度,分子停止運動,只能接近而不能達到。
最輕的金屬: 鋰,密度很小,能浮在煤油上。
最重的金屬: 鋨,比水銀的密度還大,放在水銀里都會沉底。
最重的氣體: 氡,比空氣重8倍。
最重的鳥: 大鴇,最重的雄鴇體重達16公斤。
比重最大的液體: 水銀。
沸點最低的是氦: 沸點-268.9℃。
熔點最高的是鎢: 熔點3300℃。
地球上的最低氣溫: -88℃。
地球上的最高氣溫: 63℃。
最長的河: 尼羅河,長6671公里。
最深的海: 大西洋的加勒比海,最深處達7680米。
面積最大的海: 太平洋的珊瑚海,達4,791,000平方公里。
最大的島: 丹麥的格陵蘭島,面積2,175,600平方公里。
最大的半島: 阿拉伯半島。位於西亞。
最大的群島: 南洋群島,位於亞洲東南部,由12000多個島嶼組成。
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
最高的高原: 中國的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最低的盆地: 中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最低點在海平面以下154米。
最大的沙漠: 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面積達600-800萬平方公里。
最大的海灣: 孟加拉灣。位於印度洋東北部。
最長的運河: 中國的京杭運河,長1794公里。
最大的瀑布: 委內瑞拉南部的安赫爾瀑布,水頭高達17054米。
飛得最高的鳥: 鷲,最高達海拔9000多米。
最早的磁浮鐵路:1982年由德國修建,長31.5公里
速度最快的磁浮列車: 實驗時速高達580公里,由日本製造
含植物蛋白最多的食品: 黃豆----36.3克/100克。
含鈣最多的食品: 蝦皮---2克/100克。
含鐵最多的食品: 黑木耳----185毫克/100克。
含磷最多的菌藻類食品: 紫菜----457毫克/100克。
含維生素A最多的食品: 雞肝---5萬單位/100克。
含維生素B1最多的食品: 花生米----1.03毫克/100克。
含維生素B2最多的食品: 羊肝----3.57毫克/100克。
含維生素C最多的食品: 鮮棗----380毫克/100克。
⑤ 中國創新能力什麼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技術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力素質也有了相當提高。但總的來看,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變革,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面對以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特徵的激烈國際競爭,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的瓶頸制約。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十一五」時期引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這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迫切需要。
「十一五」時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主要體現在:一是國外技術儲備急於獲得新市場,這為我們發揮後發優勢,進行必要的技術引進和主動選擇創造了條件,使我國的自主創新有可能站在較高的起點上,並支付較低的成本;二是國內人才和科技儲備已有相當基礎,企業的研發能力有了明顯增強,這得益於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三是巨大的內需市場將提供創新的廣闊空間;四是我國公共財政實力大大增強;五是激勵創新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建立,對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加大,按要素參與分配已成為重要的分配原則,國家在稅收、折舊、財政和投資等方面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正在形成。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和路徑。要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形成創新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強集成創新能力,形成單項相關技術的集成創新優勢,努力實現關鍵領域的整體突破。要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後發優勢加快發展。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實現新技術的產業化。要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綜合協調和服務功能,創造更好的創新環境。強有力的創新激勵體系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激勵體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增強稅收制度對創新的激勵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強大的動力來源
⑥ 新中國重大發明創新有哪些
漢字激光照排技術:
中國20世紀80年代初在語文學界出現了「電子計算機是方塊漢字的內掘墓人,也是拼容音文字的助產士」;「漢字行將就木」等議論。
但是,古老的漢字並沒有因此而衰亡,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發明創造了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中文電子出版系統。
繼開創世界印刷術之先河的畢升,再創了印刷術的輝煌。尤其是多種漢字輸入法的發明和應用,使漢字輸入電腦速度超過了拼音文字。
⑦ 中國科技創新取得了哪些碩果
據報道,近年來通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中國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天宮、天眼、蛟龍、大飛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創新驅動取得了累累碩果。
分析人士表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體系正加快成型,創新在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工程項目方面發揮著領先骨幹作用,基於市場機制的開放創新平台不斷涌現,有效整合了全球創新資源,形成了共享經濟下的顛覆性創新,加快了信息化、數據科技帶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希望中國科技創新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⑧ 20世紀中國的六項重大發明創造
1,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2,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3,1965年,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創立侯氏制鹼法,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學術界也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6,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8)中國的創新創造了什麼擴展閱讀:
侯氏制鹼法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從歐洲進口純鹼的道路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純鹼市場的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卻囤積居奇,鹼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於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鹼。1920年成立「永利制鹼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指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
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⑨ 新中國重大發明創新有哪些不是五個,越多越好
1.李四光:陸相成油理論
發明簡介:20世紀50-60年代,"陸相盆地生油理論"和"陸相盆地成油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的大的油田,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
影響:李四光的「陸相成油理論」讓中國人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咱中國人長了一回臉。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
2.矮稈秈良種
發明簡介:秈稻 ,一種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種,米粒細而長,在溫暖氣候下廣泛栽培,種子用作人類食物,谷殼和其他副產品可飼養家畜,稻桿用來造紙。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
影響:高稈品種的最大弱點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產。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3.第一座原子反應堆
發明簡介:1958年6月30日,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反應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維持鏈式反應的一種裝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內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國新建成的這座原子反應堆是重水型的,熱功率為7000棗l萬千瓦,主要用途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製造同位素。它是用鈾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導熱劑,所以叫做實驗性重水型反應堆。6月13日下午,這座反應堆開始發生鏈式反應,並逐步提高功率。
影響:1958年6月30日,新華社報道了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迴旋加速器已經建成,正在准備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
4.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發明簡介: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影響: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5. .兩彈一星
發明簡介:「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影響: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雲」。研製成功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1967年氫彈研究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四個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表明中國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衛星的國家。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6雜交水稻
發明簡介: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秈型雜交水稻比傳統水稻增產30%以上,它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
影響: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袁隆平2001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許多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了加劇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雜交水稻的誕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肚子問題,還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7.神舟系列
發明簡介: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5號飛船。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號發射成功。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務作為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圓滿成功。此次任務將突破和掌握航天員空間出艙的關鍵技術,首次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實行航天員太空行走,將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
以上是七個新中國成立後的較大發明。硬說近十年的話就算2000年至2010年吧,我給樓主一個列表,不明白可以問問我,簡介下哈,網路打字實在有限:
1.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
發明簡介: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神舟系列 不解釋了
3.李官奇:纖維原創技術
發明簡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纖維原創技術 。歷時10年艱辛探索,從榨過油的豆粕中,神話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並拉絲成線、紡紗成布、染色成衣。
4.李登海:玉米雜交種
發明簡介:李登海將雜種優勢與群體光能利用的理論融為一體,提出了株型與雜交優勢互補的論點。選育了30多個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組配了30多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5.磁軸承(MagneticBearing,簡稱MB),又稱為磁懸浮軸承
發明簡介:我國「拉推磁路」理論已問世25年了。其創始人甘肅省的李國坤教授運用該理論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懸浮軸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將轉子懸浮於空中,使轉子與定子之間沒有機械接觸的一種新型、高性能軸承。與傳統的滾珠軸承、滑動軸承以及油膜軸承相比,磁軸承不存在機械接觸,轉子可以運行到很高的轉速,具有機械磨損小、能耗低、雜訊小、壽命長、無需潤滑、無油污染等優點,特別適用於高速、真空、超凈等特殊環境中。
6.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發明簡介:華中科技大學參與完成的AVS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7.徐道華:「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發明簡介:該設計把對普通自來水的深度活化處理系統,精巧地設計成一個看似普通的水龍頭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飲用水質量。
8.代旭升: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
發明簡介:2003年,代旭升經過3個月的苦心鑽研,研製出「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徹底解決套管氣外排造成的浪費和大氣污染,一舉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僅勝利油田年創效益1000多萬元。
9.龍芯
發明簡介:龍芯(英語:Loongson,舊稱GODSON)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開發的通用CPU,採用簡單指令集,類似於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開始使用,龍芯2號速度最高為1GHz。龍芯3號還未有成品,而設計的目標則在多核心的設計。
⑩ 中國創造有哪些
中國創造就是版權持有者是中國,由中國創新,發明。而中國製造的產內品版權不屬於中國,中容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
早在2007年經合組織(OECD)稱,在研發支出方面,中國去年取代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增長了1倍以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最新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的全球專利、商標和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再創新高。其中,由中國受理的專利申請量超過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專利局的總和,名列世界第一,中國專利申請增量佔全球總增量的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