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教育真的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了么
這個不能說沒有,但是只要是教育,肯定會扼殺創造力的,無論多自由的教育環境都一樣。。
所以國外教育機構基本都不提倡過早進行教育,一般建議幼兒園以玩樂為主,初小基本不做書本教育,只有到了十一二歲才開始基礎教育。。。
而我國的家長是急不可耐的把小孩送去讀書,巴不得一出生馬上就能上小學。。。
『貳』 中國孩子真的沒有創造力嗎
讀了一篇報道說「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我們的孩子真的缺少創造力嗎?我覺得這個結果有一定的說服力,但不絕對,建國六十年了,在各個領域,我們的確還沒有培養出一位影響世界的大師,世界級的科學獎項我們也是包攬的很少。但我還是認為我們的孩子不缺少創造力,而是創造力被扼殺了。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是實行大一統的教育體制,所有的學校都用一樣的教材,在這嚴格的統一的制度下,學校成了工廠,教室成了車間,教師成了工人,學生成了一樣的產品。還有更可怕的就是統一的考試和評判制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有的人為了「分」生命不息戰斗不止,老師為了「分」工作,學生為了「分」學習(多一點都不肯學),家長為了「分」奔命,請問在這種情況下,你還如何讓孩子們有創造力呢?這種應試教育讓孩子對學習缺少了最基本的探究興趣,每個孩子包括我們自己都在這個機器上磨來磨去,磨平的稜角,磨去了我的興趣,磨沒了我們的創造力,有人說這種教育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的登峰造極,我覺得不誇張。
『叄』 中國教育失去創造力了嗎創造力缺失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來,創新一直是引發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在創新的時代,要回答「錢學森之問」,就要找到中國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方法出路。
給予學生自由開放的發展空間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
很多老師忘了,教育活動是讓學生理解原理,「記住就能過關」 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學生失去創造力。應通過招生制度和教學觀念的變革,讓教育活動回歸其本來目的。
學業負擔阻礙創新偽命題
講到創新,最具象徵意義的就是諾貝爾獎,這是我們民族長期以來的一個「心病」。截止到2014年,日本拿了20個諾貝爾獎,今年又有人得獎。巴基斯坦也拿過一次諾貝爾獎,在科技領域的獲獎數量和中國相同。這確實很讓中國人著急,大家都在追問:中國的教育是哪裡出了問題?
某些專家認為,中國孩子創造力低,是因為負擔太重,怎麼可能有創造力?這種負擔是高考導致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減負」,要改革高考。
但是,「減負」解決不了培養創新人才問題。一個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行為應該受到鼓勵,孩子學得多我們應該高興,怎麼成為了負擔?實際上,學業負擔是一個虛假的問題。知識多了不可能是創造力減弱的原因。
中美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目標不一樣
通過考察我們發現,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有個明顯的差異,就是學習方式不一樣。中國的孩子認為筆記太重要了,記筆記,背筆記,考筆記,如果這樣學,大學何必上四年呢? 美國學生似乎不認真,不但不認真記,還不斷地舉手,說教授,這個地方我跟你理解得不一樣啊。
課後的情況截然相反。美國的老師,每堂課上完都要給學生開一百多條書目,裡面既有論文又有專著。我當時發現,很少中國孩子在圖書館里看書,中國孩子告訴我,我們不去看書,看那個幹嘛,考試又不考那個。
談到中國人對於美國學生的印象,美國學生反問到:誰告訴你美國人不認真學習啊?我們不認真學畢不了業,不認真學找不著工作!所以只有一條路,拚命學。
為什麼有這么大的差距,我們發現,學習目標不一樣。中國孩子學習目標非常明確:考試過關,答辯過關,不管我以後能做什麼。美國公司僱主可不在乎這一套,他們只有一個標准,能幫我掙錢,我就聘用你。中國孩子學一門考一門丟一門,美國人卻在學習中不斷討論為什麼要學這個,這個要怎麼用。
多元課程與開放的發展空間才能培養創新力
慢慢的我們發現一個規律,很多創造力高的孩子,他們中小學都來自非公立學校,如私立學校,特許學校,教會學校等。當我們看到私立學校的課程的時候,我們震驚了。我下載了一份普通私立高中的課表,用A4紙列印下來,竟然一共印了111頁。
微積分這門課,中國80年代下放到高中,因為太難曾被取消過一段時間,現在拿回來,又被學生抱怨太難。這是因為學校讓班上每個學生都學微積分,它就難,只讓班上的數學尖子去學,它就簡單。美國高中一些數學天才在高中階段就可以繼續學大學的數學課程,高中老師不能教,就送學生去旁邊的大學去學,將來去任何一所美國大學,這個學分有效,不用再修了。
一個美國私立高中,會開地球與空間科學這門課。美國的高科技實力絕對不是「減負」減來的,能造出太空梭、宇宙飛船,是靠美國人從小拚命學來的。思科微軟證書是我們大學計算機系學生畢業要考的證書,美國高中生就可以考。
這些課程給了孩子最大的發展空間和完全開放的教育支持。什麼是開放,就是上不封頂,而且給學生豐富的選擇。我們的課程設置,我們的教學,將那些有應試科目之外的天賦的孩子排除在外,我們能說中國教育是公平的嗎?
『肆』 為什麼說中國孩子缺乏遠見和創造力,因為缺少這個
不是因為中國人愚蠢,是因為西方人把聰明用在科學上,中國人把聰明用在人事上(人情世故)。
『伍』 中國的孩子為什麼想像力和創造力都很差
我們國家的多數父母和老師都覺得讀好了書就有出路,所以一個個孩子都變成了書獃子,不知道動手去創造,父母在這個問題上也有避免不了的責任,他們一心想要孩子考試的第一,只注重學習,其他則拋之腦後,而整天成浸在書堆里的孩子,想像力、創造力自然被抹殺掉了。之所以沒有創造力,是因為連想像力都沒了,哪來的創造力,他們只知道讀書讀書,腦子里都是呆板的文字,沒有任何新穎的想法。而外國教育就很開放,他們國家的父母從小就鼓勵他們去創造,所以他們的腦子里是天馬行空的。再想想我們國家,真是差太遠了,老師也幾乎不採取鼓勵行動,只知道然他們死讀書。可是,你看看,那些成績優異的,有幾個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有幾個能在國際上取得輝煌的成績?有個成績優秀的男孩,他的媽媽對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連練鋼琴也是他媽媽幫掀鋼琴蓋,長大了,連衣服也不會洗。後來,他好不容易考取了名牌大學,可是,他卻主動求退學,這是為什麼因為他覺得他和同學交流不起來,所以他媽媽的一手栽培就毀與一旦,只能和他的媽媽回家拾垃圾,這樣的教育有何意義?這是缺點。優點是,至少有人能在文學上開辟一片新道路。對於中國的教育,我覺得有1個盲點:小學很緊張,而大學很放鬆,這才導致許多大學生失業,而外國恰恰相反。當然不止這一個,問題還很多,所以我真希望國家政府能改革一下教育制度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