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緣子彈與無緣子彈有何區別
無緣彈的正常殼頭間隙是彈肩或彈殼前緣(直壁彈)到彈底的距離,這對彈殼整體的長度精度要求較高,同口徑同彈底直徑但是彈殼長度不同的彈葯也不能互換使用。無緣彈的好處就是便於彈匣供彈,在自動武器上能被廣泛應用。
與無緣彈相對應的是突緣彈。突緣彈是指彈殼底部有突起於彈殼圓柱面的一圈凸緣,凸緣的作用是用來給抽殼鉤抓住抽殼。但突緣彈突出的底緣影響槍彈的緊密排列,不利於裝入彈匣之類的供彈具,目前大部分子彈都是無緣彈了。
⑵ 誰發明了不粘鍋。
不粘鍋應該是屬於公司團隊合作發明的吧。
很久以來,人們就希望能夠出現專一種不粘油垢、屬食物碎渣的鍋,使洗鍋更容易些。現在人們都知道,要想使鍋不粘食物,就必須採用聚四氟乙烯來參與鍋的製作。
193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美國杜邦公司的普倫基特博士發現了聚四氟乙烯。這是一種白色固體,有一些較為突出的優點:一來它的絕緣效果非常出色,二來它在330℃:至零下260℃間,不受化學品、水分、陽光、熱力的影響,再就是它非常滑溜,一點兒黏性也沒有,就連口香糖也粘不上。
聚四氟乙烯這種物質一開始是被用於裝腐蝕性化學物質的器皿的製作,後來被應用於火箭和導彈的防熱材料的製造。人們用它來製作不粘鍋不過是大材小用。
1955年,格雷戈里創辦了特氟隆公司。「特氟隆」是聚四氟乙烯的商品名。 格雷戈里非常喜歡釣魚,他用聚四氟乙烯對釣魚線進行處理,使它變得非常滑溜,不會粘上任何東西。他夫人經常向他抱怨:「你有辦法解決釣魚線的黏結問題,怎麼對粘鍋問題毫無辦法?」格雷戈里聽了這些抱怨,就在不經意之間把刷鍋和釣魚的體會傳達給一些有心研究粘鍋問題的人。
⑶ 龍和鳳是誰發明的,是因為什麼而發明的
龍和鳳抄談不上發明
龍和鳳都是遠古時候的圖騰 那個時候的龍鳳都是找得到原型的 並不像現在的形象增添了許多想像色彩
龍和鳳的發明與封建迷信扯不上關系 這個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就有了 那時候封建社會都還沒有呢
而且 龍鳳大多數出現在神話中 神話和迷信是有區別的
⑷ 火葯是誰發明的
火葯是中國漢族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葯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葯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葯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葯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因此火葯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太平廣記》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隋朝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裡。半夜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家配置易燃葯物時疏忽而引起火災。還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煉丹書也談到用硫磺、硝石、雄黃和蜜一起煉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臉和手燒壞了,還直沖屋頂,把房子也燒了。書中告戒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這說明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由於火葯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葯的過程中,在火葯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葯類。《明熹宗實錄》:「天啟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辛巳,援遼總兵毛文龍以登撫(袁可立)所遣管運參將黃胤恩、推官孟養志等發到糧餉並布疋、軍器、火葯等物,復蒙頒給敕印、旗牌,授以援遼總兵便宜行事,具謝恩。」《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他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葯。
⑸ 什麼是突緣彈
不清楚,你應該在軍事裡面體溫啊!
⑹ 中國第四代戰斗機發明人是誰
還沒有第四代戰斗機,只有第三代。
這是將會在2015年生產的第四代戰斗機的大概介紹。
中國空軍J—14(殲—14)第四代戰斗機圖像,當然僅僅從外觀上就可以知道其「奇怪」的特徵。《漢和防務評論》曾經報道過,由近年來珠海航空展展出的中航第一集團錄像可以看出,中國已經啟動了第四代隱形戰斗機的研製計劃。至少兩種不同氣動外形的模型正在進行測試。有消息來源也強調目前在沈陽進行著下一代重型殲擊機的初步研究。漢和分析認為,研製似乎依然停留在風洞試驗階段,是否已經製作了全尺寸模型有待觀察。而在成都,既然J—10A的開發已經完成,在其基礎上設計全新的單發隱形戰斗機或者改良J—10的計劃當然是存在的。
《漢和防務評論》認為,為研製下一代戰斗機,中國依然存在兩個重大難題需要攻關,首先是發動機,其次是雷達。
因此,漢和推測,中國的第四代戰斗機所需要的發動機,尤其在試驗階段,可能還是需要與俄羅斯合作,甚至進口AL—31FN之後的改良型。
《漢和防務評論》稱,他們了解的情況是,中國的戰斗機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製工作剛剛立項。而且在無源機載相控陣雷達方面的研發還正在尋求與俄羅斯的合作。不過,俄羅斯方面認為,中國在機載機械式掃描雷達領域的進步非常快速,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因此,用於第四代戰斗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研製,在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如果得到俄羅斯的技術支持,再用10年的時間,將會有重大收獲。
最後從武器系統看,中國公開的兩種隱形戰斗機模型也設計了與美國F—22戰斗機相似的內置式的彈艙,因此,下一代戰斗機的設計上,美中俄在內置武器,提高隱形性能的構思上是一樣的。目前公開的PL—12、SD—10空對空導彈的穩定翼、尾翼直徑比早期的AIM—120A還要大,因此,為把PL—12安放到內置彈艙中,還需要像AIM—120C那樣,對穩定翼進行重新設計,使其小型化。
衛星誘導炸彈將是下一代戰斗機的必備對地攻擊武器。俄羅斯為此也開發了GLONASS誘導炸彈,J—14使用的衛星誘導炸彈存在兩個方向,一是選擇俄式GLONASS系統,對此,俄是否願意提供軍用標準的GLONASS給中國將取決於當時雙方的政治關系以及中國的作戰對象。另一條道路是中國自主開發主動型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目前正在規劃之中,據說存在9顆、11顆的布置方案。這樣中國就有可能開發「北斗定位武器」。
《漢和防務評論》最後的結論是,「人們所關心的J—14戰斗機已經起步,但是路途似乎依然遙遠。」
中國第四代重型殲擊機殲14「鷹隼」是一種全新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空中優勢的戰斗機。
飛機以重型、低成本為主導思想,以高性能、高生存力、高作戰效能為設計目標,要求飛機有大推重比,非加力超音速巡航;具有中國特色的隱身性能;具有很高的敏捷性和失速機動性。
第四代殲擊機有三大設計特點:一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了作戰飛機在超音速狀態下飛行的時間;二是大量採用隱形材料和技術;三是飛機的起降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其靈活性將徹底改變人們對殲擊機的現有觀念。
1、總體布局
殲14「鷹隼」是單座雙發、雙V形垂尾翼、菱形進氣道的縱向一體化三翼面的氣動布局。主要技術採用前掠式機翼,翼身融合的隱身設計,武器裝載在機身的武器艙和推力矢量控制技術。機體的36%由碳纖維復合材料製成,鈦64約佔24%,鈦62222佔3%,鋼佔16%,鋁合金佔16%,熱塑性復合材料大於1%,其他材料(包括塗漆、座藏蓋、機頭雷達整流罩、輪胎、剎車片、密封材料、黏合劑、氣體、潤滑油和冷卻劑等)佔15%。傳統的鋼和鋁合金占的比重很小,而大量使用了鈦合金和復合材料,這有利於提高飛機的隱身性和耐熱性,減輕機體重量,增大機體強度。飛機總長22米,翼展16.7米,機高5.05米,機翼面積65.6平方米,最大起飛重量31噸。整個飛機的氣動控制面多達14個。
2、發動機
該機採用安裝俄制2台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推力196千牛),裝有推力矢量噴口。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在超音速時的不開加力推力增大了100%,加力推力增大了50%,零部件減少了40%,可靠性、維修性和後勤保障性比AL-37FU提高了80%。殲14並不追求極速性能,它的最大飛行速度僅為2.2馬赫,而最大的巡航速度已經達到1.6馬赫。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的推力矢量可以為飛機提供俯仰控制,在戰斗機進行滾轉動作時,矢量噴管可以反向運動,提供反向推力。該系統與速度及攻角無關,可以單獨操作。在低速和高攻角時,水平尾翼的控制效率會降低,矢量推力仍能大幅度增加飛機的俯仰控制。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憑借其強大的不開加力的推力,讓殲15在不開加力的情況下以1.6馬赫以上的速度進行巡航,這有助於增加作戰半徑、縮短前往目標空域的時間,也可以減少自身在敵人火力圈暴露的時間,有利於自身的安全。
殲14戰斗機滿足所謂「4S」標准,即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超視距空戰和隱身能力。 3、雷達及電子設備
雷達為裝有俄制相控陣天線的X波段雷達,天線裝於機翼根部前緣三角區。X波段相控陣雷達、「前扇區光學系統(OSF)以及「防禦輔助子系統」(DASS)。X波段相控陣雷達具有對空、對地、對海不同的工作模式並具有地形跟隨/迴避能力,它能在跟蹤高空超音速噴氣機的同時,搜索低空的直升機目標。該雷達能在180—240公里的范圍發現目標並具有多目標能力,在空空工作模式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能同時鎖定8個重要目標和同時攻擊8個目標。殲15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絕招———在機尾後視雷達配合下向敵機後射空對空導彈。
OSF系統不僅能在晝間和夜間探測敵方目標,並能在一個寬扇區范圍進行目標跟蹤,而且能進行目標識別和測距;它能在100—150公里的范圍發現目標,能在50—70公里的范圍進行定位,在40公里進行精確測距並確定其中威脅最大的8個;同時它還能用於夜間導航即全球定位/慣性(GPS/INS)組合導航系統,也能提供有限的偵察能力和有限的地面目標指示/測距能力除常規設備外還裝有4餘度火控計算機,三軸增穩系統,小流量空中加油裝置,1553B數據匯流排。借鑒殲-8IIACT飛機的自動駕儀飛行系統。
殲14駕駛艙也是高度現代化的,主要的顯示器是寬角度平視顯示器,可以提供水平30度、垂直25度的視野。
主要儀錶板為4個彩色液晶多功能顯示器和裝在遮光罩下的一個綜合操縱板。 4、武器 飛機基本作戰狀態為一台30mm
機炮150發炮彈,機腹武器艙內掛裝4枚R-77PD中距空對空導彈,兩側武器艙各掛一枚PL-9近距格鬥導彈和機翼有6個武器外掛點,載彈量大於8噸。在執行非隱身任務時,殲15也可以像第三代戰斗機那樣增加機翼外掛架掛載更多的武器及燃油。
R-77PD空空導彈採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具有「發射後不管」作戰模式、多目標攻擊能力、攻擊大機動目標和隱形目標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抗干擾能力。為保證飛機的隱身性能,導彈表面均噴塗隱身材料。
該機採用了不同於國外有中國特色的隱身設計,大大降低了飛機的RCS。殲14可攜帶各類遠、中、近程空對空導彈,執行各種距離的空中打擊任務,還可以攻擊任何高度上的空中預警機和戰略轟炸機。飛機機內共設6個油箱,載油10噸。採用雙零穿蓋彈射系統,可保證在整個飛行包線內的救生。同時借鑒K-8E飛機的可靠性、維修性設計經驗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武備:
一台30mm機炮150發炮彈,機腹武器艙內掛裝8枚R-77PD中距空對空導彈,兩側武器艙各掛一枚PL-9近距格鬥導彈和6個外掛點 18,075 lb
彈葯,包括空空導彈PL-9/R-77 AAMs,空地導彈 AGMs,500千克JDAM精確制導炸彈,火箭,副油箱和電子戰艙
⑺ 突緣彈和無緣彈區別(畫圖)
左起:凸緣、半凸緣、無緣、帶式、縮緣。
突緣彈顧名思義是指彈殼底部有突起於彈殼圓柱面的一圈凸緣,這種彈在彈膛一般是低緣定位的
半突緣彈有突緣的同時也有抽殼鉤,這種彈一般是部分底緣定位
無緣彈只有抽殼鉤無突緣。這種彈一般是靠彈殼的斜肩定位的。無斜肩的手槍彈一般是口部端面定位
⑻ 什麼是有緣彈
相對於無緣彈來說的。也叫突緣彈。突緣彈是指彈殼底部有突起於彈殼圓柱面的一圈凸緣,凸緣的作用是用來給抽殼鉤抓住抽殼。但突緣彈突出的底緣影響槍彈的緊密排列,不利於裝入彈匣之類的供彈具,目前大部分子彈都是無緣彈了。
以上內容摘自網路!!!!
⑼ 電腦是誰發明的
電腦的發明者是約翰·馮·諾依曼,其為研製電子數字計算機提供了基礎性的回方案,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答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美國軍方為了解決計算大量軍用數據的難題,成立了由賓夕法尼亞大學莫奇利和埃克特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始研製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其原籍是匈牙利人,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9)無緣彈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馮·諾依曼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對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技術、數值分析和經濟學中的博弈論的開拓性工作。
馮·諾依曼根據電子元件雙穩工作的特點,建議在電子計算機中採用二進制,也就是電子計算機的核心,他的報告提到了二進制的優點,並預言二進制的採用將大簡化機器的邏輯線路。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它也是由世界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