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彩色攝像機發明

彩色攝像機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9 00:49:26

㈠ 攝像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美國安培(Ampex)公司推出的世界上第一台實用型攝像機,當時開創了圖像記錄的新紀元。由於當時的攝像機使用攝像管攝取圖像,攝像管不僅使用壽命低、製造成本高、性能不穩定,而且不能對著強光進行攝影,故攝像機一直沒有進入家庭。
在1970年代末期, JVC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型攝像機,伴隨這台家用型攝像機推出的還有JVC獨立開發的VHS格式(高密度視頻格式,即我們國內稱1/2錄像機和1/2錄像帶)。

但是,電子攝像機在此之前就有了。

蘇格蘭人貝爾德,1925年,經過精心設計,利用舊無線電器材、舊糖盒、自行車燈透鏡、舊電線等廢舊材料,製造出了世界是最原始的電視攝影機和接收機。1926年1月27日,貝爾德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向40位科學家表演了他的發明。他在一間屋內放電視,科學家們在另一間屋觀看,熒光屏上出現了一個在抽煙和說話的人的畫面。這一次表演,後來被國際公認為電視第一次公開播放的日子。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並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

㈡ 彩色照相機是那一年發明的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第一章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㈢ 數碼攝像機是誰發明的

1975年,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實驗室中,一個孩子與小狗的黑白圖像被CCD感測器所獲取,記錄在盒式音頻磁帶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獲取的第一張數碼照片,影像行業的發展就此改變。30年過去了,第一台數碼相機背後的發明者來到中國,為我們回顧那段歷史,也用他敏銳地洞察力展望數碼影像的未來。 艱難的誕生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業後即加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不用膠片來拍攝影像,其原型產品只有1萬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談到那段歷史,賽尚還記憶猶新:「在當時,數碼技術非常困難,CCD很難控制,A/D轉換器也很難製造,數碼存儲介質難於獲取,而且容量很小。當時沒有PC,回放設備需要量身定做。這些難點讓我們用了1年的時間才安裝完這台相機。」 數碼相機對當時的柯達而言是一個很小的項目,由於決定採用數碼方式,所以相機中沒有太多移動的機械,賽尚和兩個技術工程師就完成了這個項目。在選擇可以移動的數碼存儲介質時,賽尚希望其存儲量可以與35mm膠卷的拍攝數量差不多,所以最後採用了通用的卡式錄音磁帶,基本可以存儲相當於一個膠卷的30張照片。「很多技術在當時是非常新鮮的,這台原型機的電路板可以打開,一邊拍攝,一邊調整。」賽尚彷彿又回到了實驗室中。 在技術襁褓中成長 「當原型機第一次展示給投資者時,他們詢問這種產品何時可以成為消費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這種產品才會走進普通消費者家庭。」賽尚的判斷相當准確,數碼相機的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達實驗室產生了1千多項與數碼相機有關的專利,奠定了目前數碼相機的架構和發展基礎,讓數碼相機一步步走向顯示。1989年,柯達終於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數碼相機。 「我對於30年來的DC技術的發展非常吃驚,顯然已經超出了我當時對這類產品的預測。柯達在數碼影像領域已經致力於開發了30年,我個人見證了歷史上很多技術突破,讓數碼攝影取得今天得成就。」 他認為數碼相機30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幾個重要的技術進步:柯達上個世紀70年代末發明了CFA(彩色濾鏡陣列),讓彩色影像獲取成為可能;1986柯達展示了第一個百萬像素彩色成像感測器;此後,產生了JPEG圖像壓縮演算法,讓圖像文件得以輕松存儲。 無盡的發展道路 談到數碼影像的未來,賽尚先生並不認為目前技術發展已經走到終點了。按照他的觀點,未來10年,人們的焦點會放在如何存儲影像方面。數碼相機拍攝出的影像文件不僅是數據,更是記憶,將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珍貴。柯達在未來會更關注如何保存、分享、調用、整理影像文件方面的技術發展。」 「回顧攝影技術發展,銀鹽技術讓我們可以獲取出色的圖像,數碼相機讓我們可以迅速獲取和回覽高品質圖像;第三階段的代表則是最新的柯達Easyshare ONE,不僅可以迅速拍攝、存儲,而且可以通過無線網路迅速與別人分享。從point and shot 到 point and share,這個未來值得期待,也需要很多硬體和網路架構支持。」賽尚對數碼技術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第一台數碼相機重3.9kg,採用16節AA電池供電,CCD解析度為100×100像素,每個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時間為1/20s,在盒式磁帶上記錄一張圖像需要23s。談到自己用的數碼相機,賽尚說平時用的比較多的是DX7590,這次來中國借了妻子的LS753,因為其體積很小。由於柯達推出了更時尚的V系列相機,他正計劃聖誕節給老婆買一台當作禮物。 1975年,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實驗室中,一個孩子與小狗的黑白圖像被CCD感測器所獲取,記錄在盒式音頻磁帶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獲取的第一張數碼照片,影像行業的發展就此改變。30年過去了,第一台數碼相機背後的發明者來到中國,為我們回顧那段歷史,也用他敏銳地洞察力展望數碼影像的未來。 艱難的誕生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業後即加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不用膠片來拍攝影像,其原型產品只有1萬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談到那段歷史,賽尚還記憶猶新:「在當時,數碼技術非常困難,CCD很難控制,A/D轉換器也很難製造,數碼存儲介質難於獲取,而且容量很小。當時沒有PC,回放設備需要量身定做。這些難點讓我們用了1年的時間才安裝完這台相機。」 數碼相機對當時的柯達而言是一個很小的項目,由於決定採用數碼方式,所以相機中沒有太多移動的機械,賽尚和兩個技術工程師就完成了這個項目。在選擇可以移動的數碼存儲介質時,賽尚希望其存儲量可以與35mm膠卷的拍攝數量差不多,所以最後採用了通用的卡式錄音磁帶,基本可以存儲相當於一個膠卷的30張照片。「很多技術在當時是非常新鮮的,這台原型機的電路板可以打開,一邊拍攝,一邊調整。」賽尚彷彿又回到了實驗室中。 在技術襁褓中成長 「當原型機第一次展示給投資者時,他們詢問這種產品何時可以成為消費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這種產品才會走進普通消費者家庭。」賽尚的判斷相當准確,數碼相機的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達實驗室產生了1千多項與數碼相機有關的專利,奠定了目前數碼相機的架構和發展基礎,讓數碼相機一步步走向顯示。1989年,柯達終於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數碼相機。 「我對於30年來的DC技術的發展非常吃驚,顯然已經超出了我當時對這類產品的預測。柯達在數碼影像領域已經致力於開發了30年,我個人見證了歷史上很多技術突破,讓數碼攝影取得今天得成就。」 他認為數碼相機30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幾個重要的技術進步:柯達上個世紀70年代末發明了CFA(彩色濾鏡陣列),讓彩色影像獲取成為可能;1986柯達展示了第一個百萬像素彩色成像感測器;此後,產生了JPEG圖像壓縮演算法,讓圖像文件得以輕松存儲。 無盡的發展道路 談到數碼影像的未來,賽尚先生並不認為目前技術發展已經走到終點了。按照他的觀點,未來10年,人們的焦點會放在如何存儲影像方面。數碼相機拍攝出的影像文件不僅是數據,更是記憶,將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珍貴。柯達在未來會更關注如何保存、分享、調用、整理影像文件方面的技術發展。」 「回顧攝影技術發展,銀鹽技術讓我們可以獲取出色的圖像,數碼相機讓我們可以迅速獲取和回覽高品質圖像;第三階段的代表則是最新的柯達Easyshare ONE,不僅可以迅速拍攝、存儲,而且可以通過無線網路迅速與別人分享。從point and shot 到 point and share,這個未來值得期待,也需要很多硬體和網路架構支持。」賽尚對數碼技術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第一台數碼相機重3.9kg,採用16節AA電池供電,CCD解析度為100×100像素,每個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時間為1/20s,在盒式磁帶上記錄一張圖像需要23s。談到自己用的數碼相機,賽尚說平時用的比較多的是DX7590,這次來中國借了妻子的LS753,因為其體積很小。由於柯達推出了更時尚的V系列相機,他正計劃聖誕節給老婆買一台當作禮物。

㈣ 彩色攝影機的發明時間是

1839年。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照相機不分彩色與黑白之分,裝上黑白膠片就拍攝出黑白照片,裝上彩色膠片就拍攝出彩色照片。照相機的發明。

1861年,英國麥斯威爾(Maxwell 1831–1879)拍攝了第一張彩色照片。

(4)彩色攝像機發明擴展閱讀: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

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

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

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

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

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

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

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

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公元1860年,英國麥斯威爾(Maxwell 1831–1879)研究彩色底片,率先採用三原色之紅,綠,藍分別攝影,再重疊放影之方式,成現彩色影像。

這是色彩加色法(Additive Process),此法引發現今彩色電視機(Color Television)能顯示出彩色的原理。從此,引發世界攝影由黑白走入彩色的開始。也就是人們所稱謂「彩色攝影時代」的崛起。

公元1869年,法國科學家迪克奧隆(Ducos Hauron)是有史以來第一人提出,依畫家將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不同比例作調和,而製作出彩色照片者。其作品雖不盡人意,但是彩色攝影照相已有了突破。

公元1873年底,德國柏林工科大學教授佛克爾(H.W.Vogel 1834–1898)將火棉膠感光版,浸在苯銨液後,就能感受綠色光,試驗一發表,鼓動了科學家們,尋找其他色彩的感光增添劑。

攝影軟片,最早僅能感應藍色光,再改善可感應紫色光,公元1874年,已可感應黃色光,到公元1881年,更進步可以感應到紅色光。

底片到此,已可以對紅、橙、黃、綠、藍、紫等色光有了「色感」,不過,照片的繽紛明麗程度,需要加予改善。

公元1888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Edison Thomas Alva 1847–1931)製造第一部電影攝影機器(Kinetograph)。

長達50呎的軟片上,連續已拍攝有600幅畫面影像,放影在一大箱內,有一個看孔,供一人可以看到約一分鍾的景物,也就是在中國稱之謂《看西洋片》。

㈤ 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相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861年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由彩色相機拍攝出的彩色相片。

1861年,在皇家研究所做的有關色彩理論的講座中,麥克斯韋展示了經由三色疊加原理所拍攝的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帶有花呢格紋的緞帶。不過由於照相底版對紅光和綠光不大敏感,實際拍攝效果與預期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5)彩色攝像機發明擴展閱讀: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

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對焦、變焦等系統,現代照相機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麥克斯韋早在1849年在愛丁堡的福布斯實驗室就開始了色混合實驗。在那個時候,愛丁堡有許多研究顏色的學者,除了福布斯、威爾遜和布儒斯特外,還有一些對眼睛感興趣的醫生和科學家。

網路-詹姆斯·麥克斯韋

網路-照相機

㈥ 攝像機什麼時候發明的

1874年,法國的朱爾·讓桑發明了一種攝影機。
他將感光膠片卷繞在帶齒的供片盤上
,在一個鍾擺機構的控制下,供片盤在圓形供片盒內做間歇供片運動,同時鍾擺機構帶動快門旋轉,每當膠片停下時,快門開啟曝光。讓桑將這種相機與一架望遠鏡相接,能以每秒一張的速度拍下行星運動的一組照片。讓桑將其命名為攝影槍,這就是現代電影攝影機+Y6R
的始祖。`
1882年,法國的朱爾·馬雷發明了一種攝影機,用它可以拍攝飛鳥的連貫動作,由此誕生了攝影技術。這種攝影裝置形狀像槍,在扳機處固定了一個像大彈倉一樣的圓盒,前面裝上口徑很大的槍管,圓盒內裝有表面塗有溴化銀乳劑的玻璃感光碟。拍攝時,感光碟作間歇圓周運動,遮光器與感光碟同軸,且不停地轉動,遮斷和透過鏡頭攝入光束。整個機器由一根發條驅動。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張的頻率攝影。馬雷於1888年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攝影機,他用繞在軸上的感光紙帶代替了固定感光碟,當感光紙帶通過鏡頭的聚焦處時,兩個抓色機構固定住感光紙帶使其曝光。後來,馬雷又用感光膠片代替了感光紙帶。馬雷的攝影機不斷改進,最終可以在9厘米寬的膠片上以每秒60張的頻率拍攝。
188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牙輪來帶動19毫M米寬的未打孔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式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台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活動攝影機。攝影機中有一個十字輪機構控制膠片做間歇運動,另有一個齒輪帶動膠片向前移動。攝影機使用帶片孔的35毫米膠片

日本JVC是世界上第一台攝像機的發明者,故稱JVC為攝像機之父

蘇格蘭人貝爾德,1925年,經過精心設計,利用舊無線電器材、舊糖盒、自行車燈透鏡、舊電線等廢舊材料,製造出了世界是最原始的電視攝影機和接收機。1926年1月27日,貝爾德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向40位科學家表演了他的發明。他在一間屋內放電視,科學家們在另一間屋觀看,熒光屏上出現了一個在抽煙和說話的人的畫面。這一次表演,後來被國際公認為電視第一次公開播放的日子。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並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

㈦ 攝像機是怎麼被發明的

美國安培(Ampex)公司推出的世界上第一台實用型攝像機,當時開創了圖像記錄的新紀元。由於當時的攝像機使用攝像管攝取圖像,攝像管不僅使用壽命低、製造成本高、性能不穩定,而且不能對著強光進行攝影,故攝像機一直沒有進入家庭。
在1970年代末期, JVC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型攝像機,伴隨這台家用型攝像機推出的還有JVC獨立開發的VHS格式(高密度視頻格式,即我們國內稱1/2錄像機和1/2錄像帶)。

但是,電子攝像機在此之前就有了。

蘇格蘭人貝爾德,1925年,經過精心設計,利用舊無線電器材、舊糖盒、自行車燈透鏡、舊電線等廢舊材料,製造出了世界是最原始的電視攝影機和接收機。1926年1月27日,貝爾德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向40位科學家表演了他的發明。他在一間屋內放電視,科學家們在另一間屋觀看,熒光屏上出現了一個在抽煙和說話的人的畫面。這一次表演,後來被國際公認為電視第一次公開播放的日子。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並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

㈧ 攝像機是怎麼發明的

1874年,法國的朱爾?讓桑發明了一種攝影機。他將感光膠卷卷繞在帶齒的供片盤上 ,在一個鍾擺機構的控制下,供片盤在圓形供片盒內做間歇供片運動,同時鍾擺機構帶動快門旋轉,每當膠卷停下時,快門開啟曝光。讓桑將這種相機與一架望遠鏡相接,能以每秒一張的速度拍下行星運動的一組照片。讓桑將其命名為攝影槍,這就是現代電影攝影機+Y6R 的始祖。
1882年,法國的朱爾?馬雷發明了一種攝影機,用它可以拍攝飛鳥的連貫動作,由此誕生了攝影技術。這種攝影裝置形狀像槍,在扳機處固定了一個像大彈倉一樣的圓盒,前面裝上口徑很大的槍管,圓盒內裝有表面塗有溴化銀乳劑的玻璃感光碟。拍攝時,感光碟作間歇圓周運動,遮光器與感光碟同軸,且不停地轉動,遮斷和透過鏡頭攝入光束。整個機器由一根發條驅動。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張的頻率攝影。
馬雷於1888年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攝影機,他用繞在軸上的感光紙帶代替了固定感光碟,當感光紙帶通過鏡頭的聚焦處時,兩個抓色機構固定住感光紙帶使其曝光。後來,馬雷又用感光膠卷代替了感光紙帶。馬雷的攝影機不斷改進,最終可以在9厘米寬的膠卷上以每秒60張的頻率拍攝。
188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牙輪來帶動19毫M米寬的未打孔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式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台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活動攝影機。攝影機中有一個十字輪機構控制膠卷做間歇運動,另有一個齒輪帶動膠卷向前移動。攝影機使用帶片孔的35毫米膠卷日本JVC是世界上第一台攝像機的發明者故稱JVC為攝像機之父蘇格蘭人貝爾德。
1925年,經過精心設計,利用舊無線電器材、舊糖盒、自行車燈透鏡、舊電線等廢舊材料,製造出了世界是最原始的電視攝影機和接收機。
1926年1月27日,貝爾德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向40位科學家表演了他的發明。他在一間屋內放電視,科學家們在另一間屋收看,熒光屏上出現了一個在吸煙和說話的人的畫面。這一次表演,後來被國際公認為電視第一次公開播放的日子。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
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形。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東 大學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並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千克,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

閱讀全文

與彩色攝像機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