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鐙和馬蹄鐵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馬鐙的起源 馬在我國被馴養,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溫良的優點,很早就被人類所認識。早期馬多被用來駕車,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車混合為主,動輒都是幾十萬,而騎兵最多不過五六千騎。直至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才為趙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隊裝備,這是軍事史上一項偉大的變革。此後,各諸侯國都非常重視發展騎兵。 但是,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為還沒有發明馬鐙。在公元前亞歷山大率軍東征,橫掃中亞大地時,他的將士們的雙腿是在馬腹的兩邊空盪盪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他們靠著大腿的力量,用力夾住猛烈顛跛的馬以保持自身的穩定。這種艱辛可以料想。而馬鐙是騎馬時踏腳的裝置,沒有它,當馬飛奔或騰越時,騎士們只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的重大發現。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中出土了許多與真馬大小相似的陶馬。馬身上馬具齊備,但就是沒有發現馬鐙。 馬鐙雖然很小,作用卻很大,它可以使騎士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人和馬的力量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大效力。馬鐙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但准確的時間目前學界尚無定論。 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北燕是慕容鮮卑所創建的王朝,當時在東北地區與高句麗互相爭奪地盤,雙方都很重視發展騎兵。由於慕容鮮卑與北方草原游牧地區關系更為密切,便率先發明了馬鐙,從而使其騎兵的戰鬥力猛增。 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琅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後。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馬鐙的較早實例。 1965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麵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馬蹄鐵 又名馬掌 顧名思義就是馬腳上鞋子 馬蹄鐵的材料是低碳鋼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普通鐵(金屬),在最早的時候由鐵匠手工打制而成,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產品由原來單純的牧區使用,最後發展成現在用於馬術比賽中。 現在的材質有鋁合金等
⑵ 在中國歷史上馬靴馬蹄鐵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東漢末年。
在中國所發現的最早表現高橋馬鞍的文物是東漢末年作品,如雷台漢墓出土的騎俑和鞍馬彩繪木雕;而最早具備馬鐙的雕塑作品是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墓中的騎馬樂俑,因這批俑中有馬鐙者只是在馬身左側鞍下有一個三角型鐙具,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側則沒有,且騎者的腳也未踏於其中,所以被認為是馬鐙的雛形,即用於上馬的器具;致於最早的實物雙馬鐙,則是遼寧北票十六時期北燕馮素弗墓的鎏金銅裹木質馬鐙。但迄今為止,對於西漢和東漢初年的高橋馬鞍及兩漢馬鐙,卻始終沒有發現其實物和能夠證明它們存在的藝術作品。
⑶ 馬掌的是誰發明的
「馬掌」,原指馬的角質皮。人類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往往在上面釘上一層「C」形金屬(往往是鐵)用於保護,故又稱「馬蹄鐵」,是馬、牛等牲口裝訂在蹄上的鐵制蹄型物。 保護原理: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2-3厘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面一層是活體角質。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的摩擦,積水的腐蝕,會很快的脫落,釘馬掌主要是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馬蹄鐵的使用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 馬蹄鐵可能是羅馬人的創新,它在公元前1世紀的遺址里就很常見了。卡圖魯斯(Catullus,約公元前85―前54年)提到過一匹騾子丟了一個蹄鐵。常見的馬蹄鐵是鐵制的,相當輕,從一邊沖壓出一個穿透的釘孔。馬蹄鐵的邊緣經常呈波狀的輪廓,未固定的兩端彎成一個防滑刺。它與釘頭一起,像在中世紀的馬蹄鐵上一樣凸出,使馬蹄堅實地踩踏地面。這種馬蹄鐵一直用到中世紀。但更平更重的馬蹄鐵從羅馬時期也開始使用,並且成為其後中世紀最普遍的樣式。在羅馬社會,奇特的「馬涼鞋」(hipposandal)也很常見。 它是一種光滑的鐵盤,在每端彎成環。顯然它是系在馬蹄上,無疑是用於保護馬蹄的。少數「馬涼鞋」帶有尖釘,能幫助馬抓牢地面。它可能被用於鵝卵石的或其他坎坷的地面。從用於牛的「細莖針草鞋」到使用緊扣的蹄鐵,它延續了很長時間而很少改變。然而,馬蹄鐵並沒有普遍使用,大量的牲畜是沒有釘蹄鐵的。 「馬蹄鐵」主要對馬蹄起保護作用,最大程度減少了因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摩擦,積水的腐蝕對馬蹄的傷害。在特殊情況下,馬蹄鐵還有武器的作用。在釘馬掌的時候,主要是去除一層薄薄的老化的角質,就像人剪指甲,方法得當是不會傷害到馬蹄的。所以很多人以為,馬蹄鐵是用錘子,釘子,把這塊厚鐵殘忍地釘進馬的腳底的觀念是錯誤的。 馬蹄鐵的用處非常廣泛,在新疆,裕民,阿勒泰等牧羊地區。
⑷ 絆馬釘是什麼呢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
應該是那種四棱扎馬釘
諸葛亮那個時候一般用青銅製成,四個棱,所以,只要落在地上,它總有一個尖棱朝上。試想一下,騎兵的馬拋過來踩上...嘿嘿,人再摔下來...
⑸ 中國馬掌的起源是什麼,最早出現在什麼年代
1:謝成俠在《中國養馬史》[2] 中認為漢代《鹽鐵論》中提到的平民階層所用的「革鞮」是革內制的馬容鞋,又根據唐詩「四蹄不鑿金砧裂」等,推測蹄鐵的應用是唐代以後的事。 美國內亞史研究大師丹尼斯·塞諾(D.Sinor)的《內亞的戰士》[3] 一文根據拉施特《史 集》、瓦剌使節記述等一系列記載,認為歐洲在公元5世紀就已經出現的馬蹄鐵,直到蒙 古時期才偶爾出現在內亞草原上。孫寶璉在 《我國馬的修蹄與蹄鐵史考》[4] 中,認為詩詞中常見的「鐵馬」「可能是裝蹄鐵的馬」,斷定蹄鐵的發明「只能在隋唐以後,明朝以前」。中國大規模使用應該從唐宋開始,唐朝遠征時曾要改制騎兵,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加裝新馬鞍和馬掌。」
2:網路知道那裡看到說「馬掌其實很早就出現在游牧部落里了。對於此看法可以說「馬掌在中國最早出現是否是游牧民族?因為早期中國北方有很多游牧民族,例如匈奴,烏桓,鮮卑,義渠等很多游牧民族,這些民族自由遷徙,可能有的通過到達西方時獲得的馬掌的技術。
⑹ 「扎馬釘」到底是諸葛亮發明的嗎他發明的目的是什麼
扎馬釘,一種暗器。扎馬釘,在古代的戰爭中,屬於一種暗器。扎馬釘看上去像是一種植物,荊刺,於是又叫扎馬釘為蒺藜。扎馬釘通常由兩種材料製作而成,分別是銅和鐵。扎馬釘有四個角,這四個角其實是四個尖爪,這四個尖爪十分鋒利。當把扎馬釘隨意扔在地上的時候,總會有其中三個尖爪撐著地面,然後就剩下最後一個尖爪直直指著天空。不管把這個扎馬釘怎樣推來推去,總會有一個尖爪會指著天空,這樣就可以讓人無法輕易的躲避暗器。
扎馬釘的效果。當把扎馬釘扔在地上,馬跑動的時候踩了上去,就會被刺進馬蹄裡面,那個時候馬匹就會因為受痛而摔倒在地無法繼續前進。特別是在退守這類戰爭中,能夠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甚至成了殺手鐧,也是形成了三國時期那種局面的重要原因。因為有了這個,劉備才能對付得了曹操的騎兵,才能不被輕易滅掉。
⑺ 馬蹄鐵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Cleviss【馬蹄鐵】起源於義大利。
據載,公元前5世紀有一部分高盧人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里北部波河地區,掠奪並驅逐了這里的伊特拉斯坎人。這部分高盧人後來被人們稱為山南高盧。他們好勇善戰,有著令人生畏的軍事組織和軍事裝備。他們戰馬的馬蹄釘上了馬蹄鐵,最大程度減少了因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摩擦,積水的腐蝕對馬蹄的傷害。馬蹄鐵對馬蹄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從而使他們戰無不勝。戰亂時期,一名將軍妻子Sally利用戰死的戰馬皮經過加工後為將軍手縫出了一雙鞋子,將軍穿起來特感舒適。後來戰亂結束,人們安居樂業,將軍命令Sally帶領居民手縫鞋子。高盧人的勝利來自他們為戰馬釘上Clevis,而鞋子是Sally帶領居民做的,於是高盧人為紀念得之不易的幸福,將鞋子稱為Cleviss。
材料
馬蹄鐵的材料是低碳鋼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普通鐵(金屬),在最早的時候由鐵匠手工打制而成,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產品由原來單純的牧區使用,最後發展成現在用於馬術比賽中。現在的材質有鋁合金等。
馬蹄鐵的含義
在很多國家,把馬蹄鐵釘在家門上的現象司空見慣,千萬別拔掉馬蹄鐵,這樣,你釘的馬蹄鐵存在多少年,你就會幸運多少年。並且。你的馬蹄最好是別人送的,而不是自己買的。那麼為什麼馬蹄鐵會帶來幸運呢?這是因為,從上古以來,馬蹄鐵和三件與幸運相關的事物密切相關:馬、鐵以及月牙形狀。 馬被當作是神奇的動物而加以頂禮膜拜。從原始社會開始,鐵就被認為是幸運的象徵。當人類學會用鐵製造武器之後,他們就發現,在進攻、搏鬥中,鐵的用處很大。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類把鐵作為自我防護的武器了。在全世界,鐵都被當成幸運物,用來對付妖魔鬼怪以及邪惡的力量。用鐵做成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當武器。據說,愛爾蘭人還曾經認為,不幸永遠不會發生在鐵匠身上!此外,馬蹄鐵還可以用火加熱,重新加以利用,所以就像字面意義一樣,很多先哲在精神上把火堪稱是提煉與升華的象徵。但是,在這些象徵意義中,最強有力的恐怕要數馬蹄鐵的月牙形狀了。馬蹄鐵就像是一彎新月,它象徵著那些生命的締造者、偉大的母親形象,比如古埃及掌管生育和繁殖的女神阿爾特彌斯。所以把一塊馬蹄鐵釘在門上就是用強大的生命力來對抗死神的力量。
⑻ 馬蹄鐵是怎樣發明的
馬蹄鐵大約在公元900年出現,這可能是羅馬人的創新,在公元前1世紀的遺址里就很版常見了。但常被認為是皮權鞋的鐵後跟。
約公元前85~前54年,常見的馬蹄鐵是鐵制的,很輕,從一邊沖壓出一個穿透的釘孔。馬蹄鐵的邊緣經常呈波狀的輪廓,未固定的兩端彎成一個防滑刺,它與釘頭一起,使馬蹄堅實地踩踏地面,對田間耕作和拉扯運輸都很有作用。這種馬蹄鐵一直用到中世紀。馬蹄鐵的發明,為農業革命做出了很大貢獻。
⑼ 馬鞍,馬蹄鐵最早什麼時候出現在中國。
中國有據可考的馬鞍出現在北魏時期,馬鞍的發明幾乎可以和輪子的發明相提並論。有了它,騎兵可以更輕松的在馬上做各種動作,人類戰爭史才真正迎來了騎兵無敵的年代。
馬鞍的歷史有兩千多年的時間了,最早是用皮革製成的。馬鐙有銀、銅、鐵鎏銀、鐵等不同的材質。它是馬具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件。是為了幫助騎士上馬而發明的。
考古工作者在東北三省的高句麗時代遺存中,發現了明確為蹄鐵的實物資料,其時代為公元3-6世紀。有些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能的原因,即這可能跟當地多山的自然環境有關。
高句麗的政治核心地區就是各種山城,周圍多山,在這些地區騎馬,更需要保護馬蹄,以及加強馬蹄的防滑性,所以蹄鐵應運而生。但是在中原地區,自然環境相對好一些,即便沒有蹄鐵,湊合湊合也能用,因而長時間沒有出現。
(9)馬蹄鎖誰發明擴展閱讀:
馬蹄鐵可能是羅馬人的創新,在公元前1世紀的遺址里就很常見了。卡圖盧斯(約公元前8馬蹄鐵5―前54年)提到過一匹騾子丟了一個蹄鐵。常見的馬蹄鐵是鐵制的,相當輕,從一邊沖壓出一個穿透的釘孔。馬蹄鐵的邊緣經常呈波狀的輪廓,未固定的兩端彎成一個防滑刺。
它與釘頭一起,像在中世紀的馬蹄鐵上一樣凸出,使馬蹄堅實地踩踏地面。這種馬蹄鐵一直用到中世紀。但更平更重的馬蹄鐵從羅馬時代也開始使用,並且成為其後中世紀最普遍的樣式。在羅馬社會,奇特的「馬涼鞋」(hipposandal)也很常見。
它是一種光滑的鐵盤,在每端彎成環。顯然它是系在馬蹄上,無疑是用於保護馬蹄的。少數「馬涼鞋」帶有尖釘,能幫助馬抓牢地面。它可能被用於鵝卵石的或其他坎坷的地面。從用於牛的「細莖針草鞋」到使用緊扣的蹄鐵,它延續了很長時間而很少改變。
然而,馬蹄鐵並沒有普遍使用,大量的牲畜是沒有釘蹄鐵的。馬蹄鐵的裝訂是使用釘子將馬蹄鐵固定在馬蹄的角質皮上,也就是將「馬蹄鐵」燒鑄成形,然後墊在馬腳下,然後用錘子,釘子,把這塊厚鐵釘進馬的腳底,
並利用鐵釘的倒鉤使其固定在馬的踝骨上,避免脫落,現代的辦法是用螺絲鎖上去。這是永久性的,所以如果馬蹄鐵磨損了,一般很難卸下來重新打一副,頂多是在下面加一層新的固定。
⑽ 馬鐙是什麼時侯發明的
人類訓化馬的歷史非常悠久了,後來發明了馬拉戰車。直到公元前四世紀,騎兵才登上歷史舞台。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沖擊力往往左右戰爭的勝負。中原王朝缺少騎兵,同游牧騎兵作戰時常處於劣勢。騎兵裝備包括馬鐙,馬鞍,馬甲,馬掌等都不是和騎兵這個兵種同步出現的,定經過數千年戰爭實踐逐步完善的,出土實物證明,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出現在公元三至四世紀的中國北方。
馬掌,也叫馬蹄鐵,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時期,中國史書中,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才有記載,直到元朝時期,成吉思汗西征,中國北方才開始流行。這樣經過上千年演變,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國鮮卑人發明了雙馬鐙,古羅馬人發明了馬掌,經過東西方軍事文化交流,騎兵裝具才完備,騎兵部隊一直服役到二戰時期,如今只有些國家少量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