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針具的演變史譬如綉花針等
砭石是古代用於治病的石器,就是說用小石塊磨成石針來治病稱為砭,也是最初的針具,是用於做外治法的。砭石的形狀各不相同或者有鋒,或者有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冶金術的發明,出現金屬針,以後隨著冶鐵術的應用,出現了鐵針。這一時期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為砭針並用,即既有砭石又有鐵針,以後發展為以針代砭,針具的改進與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代的針具除砭石之外,還可能有骨針、竹針的應用,並隨歷史的不斷演進,也出現了銅、鐵、金、銀等金屬的針具。現代有了不銹鋼的合成,這種金屬即有鋼鐵般的堅韌性,又有不易生銹、經久耐用的特點,優於其他金屬。所以目前應用的針具都用不銹鋼製成。近年來隨著針灸的發展,針灸工具的不斷改進,品種亦更趨於多樣化,而且研究出一些針灸治療儀器,如模擬手法運針的針刺手法儀,多種形式的電針儀。
㈡ 中醫醫用針具全套哪有賣的價格多少急切。
淘寶有,38 。給你發私信了。這里發鏈接不行。
㈢ 中醫的針灸用具,到底有幾套分別是哪些謝謝啦~
一般就是毫針三棱針其他極少用,三棱針可以用縫衣針代替
㈣ 針灸是誰發明的
伏羲。
針灸學起源中抄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
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銹鋼針。
(4)中醫新發明針具擴展閱讀:
針灸申遺成功
2010年9月,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局長王國強透露,「中國針灸」申遺方案已提交給聯合國。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2010年9月13日從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證實,我國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將「中醫針灸」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
新華網快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16日在內羅畢審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和《京劇》,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㈤ 中醫針灸是誰發明的
針灸是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在5000年以前的上古時期就有了,當時針灸的針具叫做砭石 當時的人們無意中碰觸到身體的某些部位,發現其他部位有相應的反應,後來用砭石點擊身體的一些穴位,發現有治療疾病的作用,針灸學就一點點誕生了。
㈥ 針灸是誰發明的
在我國的歷史傳說中,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葯而制九針」(《帝王世紀》)、「嘗草制砭」(《路史》)。砭就是砭石,是華夏民族最早的醫療... 針灸是誰發明的 人們一向認為針灸是中國人在3000多年前發明,但考古學家最近在一個死了5000多年的歐洲人屍體上,竟發現一些紋身圖案的位置,與針灸穴位不謀而合。 這個生活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歐洲人,9年前在義大利與奧地利交界、海拔10000多米的阿爾卑斯山厄策塔侖地區被發現,科學家稱他做「厄策」。由於該處長年積雪,厄策的屍體得以保存完好。 冰人屍體共有57個紋身圖案,包括各種線條和交叉符號,相信是利用木針或骨針蘸上黑煤水刺成。他們初時以為這些紋身是原始部落的裝飾,或用作記錄厄策所殺動物和他參加的宗教儀式,但紋身位於背部和足部等不易被看見的部位,用作裝飾的可能性不大。 義大利巴爾扎諾大學解剖學教授維吉爾指出,部分紋身的位置與中國針灸學治療關節疾病的落針位置,相差不出5毫米,科學家早前已證實冰人生前脊椎及膝蓋等部位關節均有毛病,因此推斷這些紋身可能與治療方法有關。
㈦ 針灸的發展歷史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如今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銹鋼針。
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火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
《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針灸大成(光緒木刻)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也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清初至民國時期,針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走向衰退。
公元1742年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不僅繼承了歷代前賢針灸要旨,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通篇歌圖並茂,自乾隆14年以後(公元1749年)定為清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
清代後期,道光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醫院用針灸治病。
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加之當時的統治者極力歧視和消滅中醫,針灸更加受到了摧殘。盡管如此,由於針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間仍廣為流傳。
針灸名醫李學川公元1817年寫出《針灸逢源》,強調辨證取穴、針葯並重,並完整地列出了361個經穴,其仍為今之針灸學教材所取用。
民國時期政府曾下令廢止中醫,許多針灸醫生為保存和發展針灸學術這一祖國醫學文化的瑰寶,成立了針灸學社,編印針灸書刊,開展針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先生為振興針灸學術作出了畢生貢獻。在此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明確提倡西醫學習和應用針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針灸門診,開創了針灸正式進入綜合性醫院的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十分重視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制定了中醫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中醫事業,使針灸醫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衛生部壚的針灸療法實驗所,即當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的前身。隨之,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針灸的研究、醫療、教學機構,從此以後《針灸學》列入了中醫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絕大多數中醫院校開設了針灸專業,針灸人才輩出。
40多年來在繼承的基礎上翻印、點校、注釋了一大批古代針灸書籍,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還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學術交流十分活躍,並在針刺鎮痛的基礎上創立了「針刺麻醉」。
針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單純儀在文獻的整理,還對其治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系統觀察,並對經絡理論、針刺鎮痛的機制、穴位特異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以及聲、光、電、磁等邊緣學科中的新技術進行了實驗研究。臨床實踐證實了針灸對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科多種病證的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的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在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為本國人民治病,不少國家還先後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
據報道,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㈧ 針灸是怎麼發明的
「針灸療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時代。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乾草烘烤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於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㈨ 中醫針灸是如何發明的有什麼體系
春秋技術是我們國家一種獨有的醫學遺產的一部分,是一種傳統的民族。民間療法。直到至今,一直在中醫中佔有重要地位。砭石是我國運用於外科最早的器械,在原始社會和新石器遺址中有不少的辨識存在。我國考古隊。找發覺原始社會的砭石古箏時針青銅針許多魏縣時代的針灸的細針奠定了基礎。在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中,已形成了人體完整的經絡系統,並對針灸方法、針刺適應證等做了詳細論述。
㈩ 中醫針灸是誰發明的
【針灸的起源】 針灸醫學最早見於二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於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製技術,能夠製作出一些比較精緻的、適合於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或 石。《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可以說,砭石是後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乾草烘烤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於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漸發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前身。 【針灸的歷史】 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近年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時代。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目前,在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為本國人民治病,不少國家還先後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據報道,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 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